朋友前些天给我发来短信:每度过生命中的一年,我都愈加相信,生命的浪费在于:没有给出我们的爱;没有使用我们的力量;自私的谨慎,不愿冒任何风险;逃避伤痛的同时,失去幸福。
任何人,在其一生中,只要有一次尽情释放所有的激情,他就不会是卑微或微不足道的。
我浸泡在这样的文字里看完了《六楼后座》。
当六个人最后终于在书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书,欢呼雀跃的时候,我竟然有了落泪的冲动。
青春只有一次,所以,年轻的人们有何畏惧呢?
truth or dare,不过是一场正经的游戏,有青春这个强大的筹码,为什么不痛快加入呢?
即使惩罚再严酷,即使一年之后所要面对的是失败,也毫无遗憾,因为有爱有恨,敢作敢当才是青春应有的姿态。
我爱每一个人的梦想,不论是维护柏拉图式精神恋爱而被骗、怀抱出书理想的korena,还是年轻到分不清什么是爱情同时迷上两个警察的candy,又或者是单纯到分不清理想和现实的音乐wing,懦弱却怀抱纯美爱情的leo,即使是年老却有一颗年轻的心的succie老太,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真实和鲜活。
即使梦想没有实现,他们仍然代表着我们最真实的青春,他们的人生依旧充满阳光和朝气。
truth or dare,这个贯穿整个片子的游戏,代表的就是每个人的青春时光。
年轻,真的没有什么不可以。
六楼后座的天台上面,年轻的人们在星光下跳跃、欢呼、打闹、说笑。
这样的日子,也许以后真的不会再有。
所以,请珍惜你的青春,请你尽情拥抱它、享受它。
《六楼后座》是一部青春剧,所有导演拍青春剧都爱用漂亮面孔打动观众,其余的,无非是用梦想、现实、恋情、生活几种矛盾来撞击人人都有过的时光。
我老了,除了漂亮脸蛋令我开怀外,复杂的故事只会让我怀疑人生。
看六楼后座,被片头几行字吸引“本故事纯属真实,如有雷同不是巧合”,这典型的港剧外表下,藏着怎样的纯属真实,我的好奇心总希望得到满足,就慢慢看下去。
故事很简单,主角是一个总体,合租在六楼后座的六个人,他们聚在一起开party玩“诚实或大胆”的游戏,如果不说实话,不做大胆行为,父母断双脚。
游戏玩起来就无边无界(当众打飞机啊,模仿强奸啊什么的),但这只是玩乐的借口,聚众的目的我是这样想的,他们只有在别人的“诚实或大胆”中,得到一点属于自己的欢乐,没有什么比一脸正经的在众人面前做想像中的坏事更刺激的。
但如果这样推断,接下去很有可能会变成蛊惑仔两肋插刀系列,导演当然不愿意,她很聪明的把“刺激”定义游戏上,用诚实和大胆做线索,让六个人许下愿望,一年后若实现不了,就吃房东老太的屎。
然后,故事慢慢讲,这样欲擒故纵,你喜欢么?
总之我很喜欢。
六个人中,除了扮演karena的林嘉欣外,其余演员的面孔不突出,唯一让爱抹鲜红口红的房东老太sex Susie有性冲动吻一下的靓仔,也只是路人甲。
但镜头晃过,六个人在满屋乱窜时并没有故作表演的姿态,神情亢奋直来直去讲话对我来说简直是情投意合。
卢巧音演算塔罗牌的神婆candy,永远先偷偷为自己与男顾客算一张爱情牌;karena为专栏写小说,但总是迟到,灵感由一个声音激发,便爱上了声音背后的人(我却感觉那种腔调像一个咸湿佬);wing像个摇滚青年,爱唱歌想出专辑,他到唱片公司送样带,在天台上大喊no music on live;美颜宝对过去的感情过不去,jean想赚大钱,而leo只想得到一个吻。
没有吓唬人的理想,在他们算起来,这是排在日程上马上会实现的,吃屎远比父母断双脚更让他们心惊肉跳,六个人在天台上玩乐的真实感扑面而来,让我感觉这种场景真的存在过,在声色犬马的都市,在交错乏味的空气中,六楼后座的天台上一串小彩灯,几个张牙舞爪的年轻人,像镜子映射出来的自己。
我热切的期待故事会坦荡的讲下去,仿佛预示所有美梦成真,可积极进取的态度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多会先选逃避。
就像wing妈妈说的,音乐不是用来逃避的,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杜丽莎扮演的wing妈妈,在画面冲突过后铿锵有力的唱到“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把这群孩子的脸抹成恍然大悟状,我更是被煽动到了,你以为你的心境爹妈不懂么,他们比你更懂你。
爱听帝女花的Susie对唱歌的wing说快乐是不需要用钱买的,认真的表情让我觉得,这个婆婆年轻的时候,一定更美吧。
后来,他们修成正果没有,自己看喽,我不青春很久了,但所谓的青春,我还是没有明白,是一种可以任意浪费的东西,还是不怕地心引力?
karena说青春是方糖,我基本上同意。
什么是青春?
青春是,每一年,我们都雄心勃勃地给自己定下目标,每一年都期待自己会“努力做好呢份工”,每一年都相信自己会过得很精彩。
然而,每一年,我们都感慨又是一年过去了,这一年,什么都没有。
依然是空白。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
我妈的至理名言——年纪越大,越觉得时间快过。
小时候,我问我妈,建一幢楼要多长时间。
我妈说,要一年左右吧。
我感叹:“哗!
要那么久啊?
”2006到来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说是2004年朋友送的年历我还没打开来用,转眼间2005年的台历又可以扔掉了。
现在2007了,又怎么了呢?
我依稀记得的,依然只是那几个镜头。
跨年的镜头。
就这么一跨,一年又过去了。
一年啊!
不是一天啊!
真的是转眼就过了。
总的来说2006这一年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最有价值的一年。
因为我真的为自己做了一件事,总算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
这一年里,总算达成了自己的承诺。
我要我这一年里怎么样怎么样,结果我真的做到了。
然后,2007了。
我还能这样子吗?
2007.1.2,我给自己买了个精致的记事本。
我说,我想看着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我想记录下来自己这一年里自己怎么变化,我想知道一年后,我能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一年前的这一天定下的目标,一年前的这一天期待看到的自己有没有塑造成。
不想日子如流水,不知不觉,只剩下一句“又一年了”。
年青人。
哪一个不似《六楼后座》里的那班年青人,玩得,颠得。
有什么玩不起?
又有什么颠不起?
最青春便是一班人在一起疯疯颠颠,没有顾虑。
有的是雄心,有的是勇气,也有的是时间。
然而哪一个又不似《六楼后座》那班年青人,一年之后,不得不承认自己这一年又没有达成目标,迷迷糊糊,恍恍惚惚又过了一年。
毫无建树的一年。
只是空度青春!
浪费青春!
青春有的是时间。
也正因为我们有的是时候,所以我们浪费。
“青春是什么?
就是给他们浪费的东西咯!
”如果,一开始就告诉你,倘若一年之后你没有完成自己当初定下的目标,你就要吃屎。
那么,你这一年还会不会虚度呢?
正因为就算我们没有达成目标,我们也不用吃屎,所以我们才碌碌无为。
其实屎可以是任何东西。
供不起的房,养不起的宠物,泡不起的spa,买不起的名牌,开不起的好车,出不成的国,游不成的旅。
只是,年轻,感受不到或者淡化了这些压力。
没有谁逼着我们去吃屎,也没有谁逼着我们去承受这些压力。
所以我们就忘了,忘了岁月易逝,最输不起的其实就是青春。
总有盘新鲜热辣还冒着烟的屎在前方等着我们。
如果这一年,你又虚度了,你又没能完成自己的目标,那么,把它吃下去。
——浅谈关于《六楼后座》的编剧技巧 这是一个让我惊叹的片子,不是说内容,是结构精巧的让我惊叹。
六楼后座里的每一场派对,每一次Truth or Dare 的游戏 每一个人物 它们都被安排的近乎完美。
开头用一场 Truth or Dare 的游戏简单干净的交代了人物性格特征,身份背景职业学历各不相同的六个人,一开始便足以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迟到交不出稿子的杂志社作家Karena,梦想靠塔罗牌遇见爱情然后发财的神婆占卜师Candy,沉默的LGO,受气的美颜宝,家教森严的WING,精明的JEAN,被无端牵扯进游戏的警员……每个人身上都预藏了无数发生故事的可能性。
说几场我印象深刻的戏——1。
伏笔Suzy阿婆的出场不能不说是相当厉害的一笔,这个伏笔埋的相当漂亮,古灵精怪到让人不可琢磨的小老太婆,她给房客送水果时探询他们的派对,于是,她顺理成章的进入了他们的游戏世界,本与年轻人毫无相干的她,成了这个片子不可或缺的人物。
在派对上,她强吻某某帅哥的情节,成了影片得以继续的关键,帅哥因为不甘心被阿婆吻到而提出赌每个人能否在一年内能否实现自己许下的愿望,这让下面所有将要发生的情节和故事都已是水到渠成,并不需要再精心刻意的安排,这样的埋伏自然流畅,堪比经典。
2。
悬念整部片子唯一说得上悬念的悬念就是Karena一直没有露面的男上司,她和他在电话里谈情说爱,在他鼓动下完成了她的小说,他在和她捉迷藏的同时,也掉足了观众的胃口,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暗恋女作家的出版商?
还是只不过是一个骗子?
他会是她要等的那个人?
……这个片子最高明的部分就是,它并没有像决大多数的片子在电影的最后总是将预先设置的谜题揭开,他始终作为一个谜语存在,他仅仅有过的就是一个厕身和一个背影,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他是谁?
可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让他出现或者消失,都只不过为了使Karena历经成长。
3。
转折伯母到来的那一场Truth or Dare很有意思。
他们用自认为聪明的方法敷衍眼前的这个大麻烦,他们的小心翼翼让人啼笑皆非,Truth or Dare的规则也让儿子和母亲有了相对平等的交流,当儿子发现“原来老妈比我更了解音乐”的时候,游戏的意义并已上升到了另外的高度。
4。
节奏最近我非常的不能忍受节奏拖沓的剧集,沉闷的让人想睡。
节奏也是一部片子能否抓住观众的核心,绝对没有观众有耐心给你足够的时间来讲一个冗长的故事,如果在第五分钟我仍然对你要讲的东西没有兴趣,我为什么还要来花费时间来观赏这样的片子?
《六楼后座》蒙太奇的剪辑让它避免了这样的尴尬,对人物的交代往往只用一个二分钟的场景就搞定,比如Candy给警员算塔罗牌,比如WING给SAZY弹琴,比如Karena在百货公司里寻找男上司……干净利落的镜头转换已让人目不暇接,哪里还来得及犯困?
不过,这个片子的节奏也只是恰到了好处,还并没有太让人新奇的地方,相对,片子的其他方面,最多只能给到三星,不过综合其他项下来,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不错!
5。
道具有两个很有意思的道具——一个是装愿望字条的汽水瓶。
当他们将个人的愿望放进那个小瓶子以后,摄影师给了六个整齐的摆放在桌子上的汽水瓶一个端庄肃穆的仰拍,那仿佛一个庄严的仪式,平常见惯了的雪碧汽水瓶,在这样一个时刻,被赋予了生命和意义。
还有一个是意外发现的墙洞又被莫名堵上了的墙壁。
当它被意外发现时,它成了六楼后座颓靡的乐园,它包容他们的逃避和放肆。
当它又被莫名堵上时,它将他们无情的推向了现实。
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那里有这样的一个墙洞,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又是谁把它堵上了,继续的追问并没有意义。
作为一个道具,它的出色与特别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的经营——当Candy站在已被封锁的墙壁面前高呼“我没有路了”的时候,我们便也知道了这面墙壁的存在之于电影的意义。
梦想是青年人的借口,常常,我们以此来逃避、反对些什么,尤其是父母--成年人,然而,当片中的妈妈唱起那首激动了几代人的歌曲时,谁说只有我们有梦,我们除了梦,还有的是代沟,必然的代沟。
原谅我的无知,当时只是为这首歌单纯的感动,后来才知道它的意义,当时只是关注了一下演员表,看看唱得这么好的大妈是谁,后来才知道她的地位,但这都不影响我的感动。
青春是什么样子的。
给我们那么多的迷惑懵懂躁动炽热追求。
我们不停的寻问,却总没有个明确的答案。
可我们却乐此不疲。
这是不是犯贱表现之一?
青春是什么颜色的。
那么有吸引力。
让我们身不由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拿起画笔勾勒个模样。
画板是大片的白。
我开始明白,太过充溢的色彩,就成了无色。
于是开始用大块大块的空白来解释一些不能解释的事情。
我们拥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和年纪,于是我们轻狂。
因为我们有了可以用来挥霍的本钱。
我们拥有着世界,世界拥有着我们;我们遗弃着世界,所以世界也将我们遗弃;我们支配着生活,反过来被生活支配;我们追逐着,反过来被追逐。
事物都是个互动的过程。
相互制约。
怎么绕都逃不离那个圈圈。
Truth Or Dare。
你可否告诉我?
一个叫做6th Floor Rear Flat的apartment里面住着这样的六个年轻人。
那是一个叫做Hongkong的城市。
它繁华。
它多元文化。
它迷乱。
它喧嚣。
身在其中,有矛盾、有挣扎、有呐喊。
亦如我们。
这些拥有着青春的青年。
NO1。
——Karena 我们可以爱上一个没有见过面的陌生人,哭了笑了悲了喜了。
呵。
感情竟然可以这样的来。
对着电话机不停的自言自语。
接了挂了。
不过一个好奇心被满足的猎物。
怎么可以一笑而过。
我们有个梦要出个署上自己名字的BOOK。
迷恋在黑扒扒的文字里。
云里雾里地吸进来吐出去。
颓废着痴狂着迷失着。
NO2。
——Candy 我们大大咧咧,不曾爱恋。
可是一不小心却伤害了。
脚踏两只船的在他/她和他/她之间来回周旋,期望着一个两者可以合一的结合体。
可是百分百的完美往往只能供想象,是个乌托邦的东西。
我们的梦想是要去那个有着神秘微笑的国度。
于是用咒语蛊惑,自我安慰。
NO3。
——Leo 我们可以甜美的暗恋,姐姐或弟弟都无所谓。
年龄不是问题。
一个身影一张照片被放在心底,然后偷偷的傻笑或者哭泣。
角落里上演的独角戏,无声无息落下或是轰轰烈烈上演。
不过如此。
失去。
得到。
错过。
NO4。
——美颜宝 我们有被抛弃,于是我们就此自暴自弃。
我们虚荣。
把伤害过自己的人再努力伤害一遍写在了日记本上。
谁不知,最后受到了伤害却是自己。
我们是多么蠢笨。
失败了,沮丧了,顺便把性取向也给改变了。
新鲜的尝试。
继续迷失。
NO5。
——梁Wing 我们为了一种被信奉成理想的东西而背弃了外人看来很美好的事情,而这种美好却被我们忽视不见。
和父母有很深的代沟。
我们相互之间不能理解。
于是选择逃离。
其实逃开了的是那份今后再也找不回来了的关爱。
NO6。
——Jean 我们努力想着赚钱,可往往结果是把本金都赔进去了的亏本。
不劳而获。
痴人说梦。
如此的我们。
值得关注。
04-02-17
很香港的一部电影。
那时候的林嘉欣真是好看,真青春!
这部电影结尾导演组特意采访团队成员,问他们什么是青春,这部剧也在向我们展现几个年轻人的青春。
但是结尾杰森为《六楼后座》这本书写的序言说得最恰到好处:“青春犹如方糖,有棱角的,易碎的、荒唐的、甜蜜的,这种甜蜜要亲身用舌尖的热量才能融化才能品尝,你总不能隔岸观火,人生总有这么一个阶段,一个做什么也快乐的阶段,一个说什么也真诚的阶段,他们可笑,也可爱,笑他们皆因我们曾经荒唐过,笑他们,因为我们亦曾甜蜜过。
”我觉得,当你无所畏惧的时候,那就是你的青春年代。
六楼后座的6个住客分别是:用塔罗牌来守候爱情的神婆、沉溺于柏拉图式恋情的写作者、企图通过倒卖水货丰胸丸赚到第一桶金的无证商贩、因为童年初恋阴影而强迫式转变性倾向的跑龙套、半途辍学回港搞“电子+朋克”的美国海龟、一个戴着黑框眼镜不知所谓的叉叉……他们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公寓——虽然每个月总有租金的烦恼打搅他们,虽然他们的玩乐也打搅了邻居遭到了投诉,但租金和投诉却没办法打搅他们的夜夜笙歌和歇斯底里。
因为他们正值青春。
Truth or Dare是他们夜半party的保留节目,这也几乎是他们的全部选择:率真和勇敢。
面对再刁钻的问题,他们都可以掏心挖肺;难度再高的挑战,他们也从来无畏无惧。
也是率真和勇敢,让他们向未来一年的自己下了战书。
6个人,每人在纸上写下自己的一个愿望,放入可乐瓶子里封实,一年后开封,谁没有实现,谁就要吃房东sexy suzi婆婆的屎——这个游戏,你们敢玩吗?
一年后,我要:出一本书出一张个人专辑赚到一百万和爱人去到巴黎让曾经伤过自己的人伤心和她在一起这是谁谁谁的愿望,自行认领。
---一年以后-六楼后座的租期到了,借用那句矫情的话,青春总有散场的一天,6个年轻人也要各奔前程。
但在此之前,他们要为一年前的那个打赌负责。
sexy suzi婆婆端上了新鲜出炉热气腾腾的米田共,六个年轻人面面相觑,谁达成了自己的愿望?
原来,豪言壮语只不过是青春的语气,豪情万丈也只是年轻的气势,竹篮打水一场空才是少不更事的经典结局。
她在一年里完全没有喜欢上我的迹象、丰胸丸堆满仓库卖不出去、海龟从哪里来也将回到哪里去、爱人和巴黎像煮熟的鸭子飞走了……就在他们要吃下“愿望落空米田共大餐”的时候,一个愿望及时实现,写作者的书《六楼后座》出版了,至少她,不用吃屎了。
(说实在的,这个结局,有些俗套了,也或者是电影创作者们,不忍心将所有狂妄的青春一脚踩死。
)-折射现实-无论租期长短,每个人都曾经是六楼后座的住客,在那个没钱装修也无需装修的破房子里歇斯底里、和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在天台谈天说地通宵达旦、一面粪土着成人的一切一面天马行空的描绘自己宏伟的梦想、放纵不羁膜拜自由恶心所有的束缚……就如同我们,海珠购物中心604就是我们的六楼后座,我们在这里放养理想:3、4把吉他充斥着房间的角落、投影仪向墙壁100寸的大屏幕投放看不完的电影、PS2连接着几乎报废的电脑显示器充当游戏机、老气的木地板上堆放着电线杂乱的录音设备、厨房里出入着一拨又一拨的厨娘厨公和各大菜系、空酒瓶不停的搬走还总是散落在房间四处、小黑板上拨开账单就可以看到我们画好的美好蓝图……六楼后座就是我们,看着电影的时候,我惊讶着我们的生活居然被剽窃得如此丝毫不差,原来我们都只是这样一批无差别青春症候患者,最后,我还为了他们的梦想落空作鸟兽散而心窝绞痛——这难道也是我们最终的下场吗?
我咬咬牙根,不会的,不会的,我们不只是在做梦,虽然一个一个梦想都曾经活生生的打碎在我们跟前,被证明是不切实际,但是我们知道这只是磨砺。
消沉与挫折是每个月都会来的房租账单,但它们绝不能是理想和奋斗的死亡通知书。
每个人都曾经是六楼后座的住客,但青春的租金是昂贵的,理想的造价更如天文数字,所以“青春常住”只是很多人的意淫,他们最终都纷纷路过,驶向平庸。
而我们不,鹿人们不,我们要赖死在青春这间房子里,房租打不垮我们,断水断电我们也能秉烛夜谈,我们要一直住下去,大不了住到房东都死去,然后我们成为房东。
黄真真长了一张笑脸,将她脸的轮廓印下来,可以直接上沃尔玛的T恤,她嘴巴大,嘴角上翘,是天生笑脸,眼睛不大却很明亮,也常含笑意,这样的眼睛加嘴巴,许多年后在姚晨(郭芙蓉)的脸上重现,不过姚晨虽然眼睛比较大,但总是迷迷糊糊的,另有一种可爱气质,而不是如黄真真这样给人一种聪明伶俐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看黄真真导演的电影是那部著名的《女人那话儿》,上个月我还看了之二《男人这东西》,就不如第一好看了,在《女人那话儿》里,黄真真由头笑到尾,访问每个人她都大笑不已,而那也是我看过最另类、最轻松的纪录片,看了五年了,到现在还记得访问许鞍华和暗访问深圳性服务者(妓女和男妓)的情形。
我还在陈果制作的一部电影《走火枪》里看到过黄真真的演出,她演一个按摩院小姐,用脚给一男的打飞机,还是笑意盈盈的样子,或许真的是长成这样吧,就从没见她愁眉苦脸过。
看完了《六楼后座》,是部挺不错的青春题材片儿,因为它海报设计令我不爽,已经多次当面错过了,要不是芒果的推荐,我可能到现在都不会去看。
这部戏是林嘉欣MM笑的最多的一部,她要是再演《救命》和《安娜与安娜》里那样的冷艳女人,我就不偶她了。
她笑起来有一个细小的酒窝,眼睛也眯起来,是最可爱的表情,为啥却总是扮演一些儿时家庭不幸心理有问题的冷艳美女呢?
六楼后座这几个男女,演员都很熟,周浚伟就是《AV》里那个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说的大学生,麦浚龙则不必再说,现在因为阿娇而走红,那个搞传销被骗的演员,就是《性工作者十日谈》里最后被砍死的鸭子。
青春宛如许多东西,菲茨杰拉德说像一场化学的梦,王朔则用动物凶猛来描绘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到了香港,青春变作太古咖啡里的一块儿方糖,是甜的,会融化,会被磨去棱角。
这六个男女,为了能常常在一起玩,合租一个住处,取名六楼后座,六个年轻人,各有烦恼和快乐,各怀青春之梦想,又都在融化着青春,一次玩笑中,大家约定以一年为期,各自实现一个梦想,宛如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期经历一样,这个梦想理所当然的破灭,且现实总向着梦想的反方疾驰而去,例如像赚大钱的人,会赔光现有的小钱,想实现音乐梦想出唱片的人则干脆会被迫离开音乐领域,这样青春梦碎的经历,相信大多数人都曾有过,因此也颇能引起共鸣。
当我已经告别青春那段日子,躺在床上看这部电影,远古的回忆历历在目,总有一幕,会拨动心弦,令人一时间唏嘘不已。
最终,只有林嘉欣MM演出的Karena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出了一本书《六楼后座》,还因此差点做了第三者。
结尾六人各自分开,告别青春,停止发疯,步入正常轨道---就要像成年人那样过正常的生活吗?
没可能的,经验告诉我,曾经有过精神青春期的人并不多,这样的人,将永远青春,永远怀揣疯狂的梦想,直到死去的那一天。
六人的故事中,除了林嘉欣MM,我最喜欢卢巧音演的那个用塔罗牌算命的神婆,在电影结尾,导演黄真真随机采访了片场工作人员,大家脑力激荡,你觉得青春是什么呢?
答案很多也很有趣:青春是钵兰街上的夜店,是我有你冇的东西,是一段可以随意挥霍的时光…….青春宛如一块儿方糖,多好的比喻啊,可惜,我的这块儿方糖已经快化完了。
前几日坐大巴回家,早早到了车站,却发现只有中午得车票,在麦麦吃了早餐,百无聊赖,坐在候车大厅穷等。
一干老少众生,逗小孩的,嗑瓜子的,聊天的,倒是我这样拿着书捧着笔的,算是异类。
我们对异类总是有莫名奇妙的抵触感。
我们在新闻里看到歧视华人的白种人,心里是愤愤不平的,叫嚣的,厌恶的。
我从小住在离上海很近很近的城市,也从小就知道上海人如何轻视外地人,于是,说起上海人的时候,也是充满鄙夷的。
在大学里,我们不喜欢和男生处的特别好的女生,疏远她,孤立她,说起她的时候满是不屑,那是女生里的叛徒。
而事实上呢,老妈看到黑人的时候总说很脏,即使是洗的很干净的黑人;看到土土的小孩,打扮不入流的女生,拖家带口邋里邋图的民工,我们总是要皱眉头,虽然电视里看到农民工的报道会陪着流眼泪;嘴里再怎么叫嚣男人是废物,勾引男人的女人是贱人的女生们,心里对爱情对男人,仍然是充满期待,坠入爱河,立马心甘情愿的变白痴。
年轻的时候,喜欢鹤立鸡群,热爱与众不同,不愿被社会同化,标新立异,新鲜热辣。
成熟一点以后,开始趋于主流,跟着大众口味走,美其名曰“低调”,丢掉的,除了青春的躁动,还有其他。
看黄真真的《六楼后座》。
一群人的dare or truth。
青春的离经叛道,看似荒唐的生活,充斥着的却是青春的追逐与无奈。
对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产生柏拉图式的爱恋;为了喜欢的人改了所有人瓶中的愿望,即使最后“吃屎”;厌倦传统的沉闷琐碎,从最初只为赚钱的念头,到最后一个真正的“笑得葬礼”,每个人的成长与顿悟,于是青春变得很“敢”,而正因为很“敢”,所以很“真”。
剥离掉所有的面具与谎言,生活,就是一场“dare or truth”。
大学的时候,很少玩dare or truth。
即使是很好的姐妹在一起,也有不敢的尴尬。
唯一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文岑生日,在上海故事。
我一路选truth,对与BB的感情供认不讳。
小银一路选dare,可惜我们却想不出狠招。
最厉害的不过是和陌生男人合影一张,被小银一句“我觉得你和我高中同学很像”轻松搞定。
少了说做就做得dare,于是,好多美妙的想法便在反反复复的思考里蒸发,不过,庆幸的是,我们的大学还算“真”。
现在,很少人谈青春。
觉得这个词矫情。
70年代的青春是羞涩的,是《幸福像花儿一样》的欲言又止;80年代的青春是纯情的,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一样的简单单纯;90年代的青春是浪漫的,是《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坚持不懈;新世纪的青春,却成了躁动与浮夸的代名词,是不屑的眼神,夸张地装束,是反叛是悸动是不甘心。
可在我看来,任何年代的青春,无论透过什么颜色的太阳眼镜,总能看到纯真的眼神,还有,敏感柔弱的心。
“青春犹如一块方糖,它是有棱角的、易粹的、荒唐的、甜蜜的……这种甜蜜是要亲自用舌尖的热量才能融化,才能品尝……你总不能够隔岸观火。
人生总有这么一个阶段,一个做什么都快乐的阶段,一个说什么都真诚的阶段。
他们可笑也可爱,笑他们因为我们也曾经荒唐过,爱他们因为我们也曾经甜蜜过……”
缺失了青春,我们还剩下什么?truth or dare??
青春片的悲劇.....
虽然再看还是印象模糊,杜丽莎唱[海阔天空]时眼泪还是hold不住
最后的葬礼还是很精彩的。
烂片。
就是一群年轻人的梦想与失落,很有同感!
难得如此豁达
我们到底还有多少事情没有做到,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挥霍?
没意思
“青春犹如方糖,有棱角的、易碎的、荒唐的、甜蜜的,这种甜蜜是要亲身用舌尖的热量才能融化、才能品尝,你总不能够隔望观火。人生总会有这样一个阶段,一个做什么都快乐的阶段,一个说什么都真诚的阶段。他们可笑、也可爱,笑他们皆因我们也曾经荒唐过,爱他们因为我们也曾甜蜜过。”
瞬间穿越回高中了,真年轻。
什么是青春?
八年前黃真真的作品還有那麼點新意,怎麼八年後同樣的導演和編劇會拍出《傾城之淚》那麼俗套得不堪入目的東西,真是想不通。盧巧音演得很好,任賢齊驚鴻一瞥。
不是用荒唐青春题材就可以掩饰一部烂片,8过,当阿Wing妈咪唱起海阔天空,还是觉得此片有好大亮点,唱腔真系好正!
呢出戏令我想起厦门
原来是卢巧音呢,励志片,那个装梦想的瓶子想毕业时也弄个。嘉欣嘉欣,容我再亲亲热热地叫一声~
比想象好很多
后悔看的国语版,少了很多乐趣
無法體會混亂而又不知所謂的青春。但卻也正是那個時候的狀態。清晰地反映了香港後生仔的現狀。玩得起且不追求意義。
很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