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十月,各种气息浑圆丰满,仿佛它们的快乐就在于被人发现、被人采集。
当地上湿嗒嗒的积满了水,刚落下叶子被泡出一股将腐未腐的甜蜜。
我去看《香水》(Profumo-una storia di un'assassino) 影片开场是巴黎街市的景象,十八世纪的香都弥漫着难以想象的恶臭。
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出生在鱼摊旁。
他矮小、丑陋,身上没有任何气味。
除了这一奇怪的缺陷,格雷诺耶还拥有常人不及的嗅觉。
他出生后被母亲抛弃在垃圾堆里,幼年时加拉尔夫人把他作价出卖,从此,格雷诺耶以苦力活儿果腹。
为人唾弃的岁月里,他梦想复制自己嗅觉内的所有气味,使它们在自己的身上得以再现。
巴黎是格雷诺耶的寻香园,在塞纳河边,他邂逅了纯美善良的少女香。
为了占有它,格雷诺耶掐死了卖水果的姑娘。
那天夜里,他隐约意识到自己命运的方向。
格雷诺耶向香水制造商巴尔迪克展示天赋。
巴尔迪克将他买到香水作坊当伙计。
格雷诺耶开始为自己试制各种香水外衣,他的香水拯救了作坊并使它显赫一时。
在这段日子里,格雷诺耶发现,气味是唯一能够深入心脏的东西。
它在那里把爱与厌恶区分。
谁掌握气味,谁就掌握了人们的心。
获得自由的格雷诺耶隐居山上,滤尽往昔令人作呕的气息后,他游历法国寻找操控人们行为意识的香气。
在一个港口小城,格雷诺耶再度从少女们的身上发现了它。
格雷诺耶杀死26个少女,提取她们尸身上残存的体香制造最蛊惑的香水。
这瓶具有魔幻色彩的香水,使他把处决自己刑场变成了获取爱戴的狂欢地。
当小城为格雷诺耶心旌摇荡的时候,格雷诺耶返回巴黎。
在他的出生地,人们被一瓶奇异的新香迷惑,疯狂地把格雷诺耶撕成肉块,分而食之。
《香水》的上映让人们期待了二十年。
二十一年前,Süskind的小说被文学界称为“一个重要的事件、一个奇迹.无数制片商争购电影版权,隐居的 Süskind认为,只有《闪灵》和《发条橙》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才能执筒。
1999年,库布里克去世。
3年后,Süskind的好友、曾拍摄《玫瑰之名》和《帝国陷落》的伯恩德.艾钦格以千万欧元求得《香水》电影版权。
《罗拉快跑》的导演汤姆.提克威获得伯恩德.艾钦格青睐执导本片。
根据畅销名作拍片,这种方式为电影增加了神秘感与亲切感。
面对大批书迷,伯恩德.艾钦格说:“我们用意象、声响和音乐的力量。
营造出气味的氛围。
” 为了忠实于原著的场景,他辗转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用17吨的鱼和动物尸体淹没外景地的街道,20几次的鼻部特色和深呼吸镜头、以慢镜调动近千名群众演员再现香水魔力下纵欲狂欢的人群…..不过,汤姆.提克威用须后水代替了重要的道具:香水。
影片保持了汤姆.提克威影片一贯的节奏感,流畅的镜头语言、精良的布景与服装、一切都在努力趋向于作品。
趋向于各种气息。
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巴尔迪克和本.卫修的格雷诺耶同样可圈可点,尽管如此,书迷觉得电影与自己意想中的《香水》有不同程度的出入。
书中细节的省略使观众抱怨不已,对人物命运和内心世界的描绘,也同原作存在差异。
可以看出汤姆.提克威希望角色拥有情愫,但在Süskind的笔下,格雷诺耶象香水瓶一样透明和冰冷;配角的命运处理体现出导演和作家对生活的认知区别--不是所有的恶都会得到惩罚,更多的时候它们继续生存。
令恶毁灭的电影是一种理想,描绘它们存在的小说是一种现实。
走出影院,下午特有的软香和着清冽扑面而来。
如果把看电影和读原作都比做寻香,在语句描绘的氛围里,人们每过一个街口都要停下来、每闻到一种气息都要回味良久。
光影作品更多是视听的快速冲击,它再现拍摄者对原作的理解。
因为两者之间无法彼此抵补的区别,小说是一瓶香水,电影是永远的寻香人。
葛奴乙,一个没有气味的人,一个纯净的人。
可是万物都有气味,他也是由血肉组成的,怎会没有味道呢?
从逻辑上说,他的存在就是悖论。
他是一个超越万物的存在,他不应该是人。
或者借用主教的台词,他是一个天使,超出了人类的经验。
他好像从来都没有在人间驻足,他的心中没有人类的道德观。
他以为人和花都是一样的,当那个妓女惊恐地想要逃走时,他杀了她,像把花摘下一样简单。
他的刀,真的就是为了刮取涂在女人身上的动物油脂,他没有撒谎。
他只是为了让她们安静,后来他的凶器一直是一根木棒。
如果站在道德之上,就能理解他的动机。
他不知道对错,以为香味才是世上的主人。
他想证明自己的存在,于是希望把心中最美丽的气味保存下来。
他不懂爱,或许最初的那名少女留给他的,就是爱的香味。
世人自诩懂得爱,当他把香味呈献给大家的时候,人们便疯狂起来。
把爱与狭义的两性欲望联系起来,野蛮的占有多过无邪的付出,这不是世人一直在做的事吗?
最后他把香水洒在自己的头上,血肉被狂热的人们分食。
他们像分到了葡萄酒和面包一样幸福满足。
这个结局带着浓烈的宗教意味。
只是不同于耶稣,他做了被世人认为不义的事,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诧异和恐惧。
他也没有复活,简单而粗暴地消失于最初来到人世的地方。
于是,尘归尘,土归土。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葛奴乙,不分善恶,只是随着成长,我们套上了各种认知的枷锁,这是一种不幸,但也是一种幸运,即使我们因此步履沉重。
原发个人BLOG,自我倾向严重,无指向性,勿上纲上线。
觉得主角是不可理喻的疯子杀人犯的人,看到这里就可以把窗口关掉了。
小说我没看过,军训的时候听废死提过电影很美,前段时间去看了,真的很美。
美到人心口发颤的程度。
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我没看过,对于导演的印象不深刻,事实上看完之后才发现导演是他。
所以我心目中这个片子的美,不是任何前提累积暗示的结果,它是纯粹的,非常的,美。
这年头不知道《香水》讲的是什么的人估计也不是那么多,再大致了解整个剧情的基础上,这个片依然让我没有任何拖曳感地一路看到底,画面更是无可挑剔,就技术含量来讲无疑是成功的。
由于没有看过原著我去豆瓣看了一下评论,发现主要是对格雷诺耶穴居那七年的淡化处理不满,这个部分在电影没有给我造成障碍,至于它到底有作用等我看完小说之后再谈,暂时略去。
另外就是对电影的理解。
还是那句话,我没看过原著,我只能说按照我的理解,电影中格雷诺耶身上体现最强烈的品质既不是善恶,也不是对“真”的追求,而是人性,或者说,是爱。
在一个这样谋杀犯身上讨论爱有点可笑吧?
但是我真的觉得那是爱。
有些人认为格雷诺耶闻不到自己的味道意味着他存在性的缺失,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的荒谬。
我则认为格雷诺耶本来就闻不到自己身上的味道,就好像人看不到自己一样,个人的存在是无法被证实的,人是群体动物,只有依靠他人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而在格雷诺耶的生命中,没有这样的人。
母亲因为他的第一声啼哭而死去,孤儿院的院长在将他卖到皮革铺之后背人割断脖子抢走钱财,皮革铺老板把他卖到香水店当伙计,拿着得来的钱财去喝酒然而却因为酒醉落水身亡,香水店的老技师也在放格雷诺耶离开并拿到他一百个香水配方的当晚被倒塌的房子掩埋。
而生命中第一次被吸引,那个和她卖的果子一样鲜甜诱人的姑娘死于格雷诺耶的无心谋杀。
他一直都很孤独。
说闻不到自己的味道让格雷诺耶决定制作传说中的香水,我觉得这只是个催化剂。
他打算学习油脂分离法就表明他一直有这个想法,闻不到自己的味道只是让这个想法更加明确而已。
更本源的,是对爱的追求。
当他站在绞刑台上挥动那沾了神秘香水的手帕的时候,他一定以为他可以凭借这个气味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或者说,让别人意识到他的存在。
那是能够激发人心中的爱的香水。
人们确实疯狂了,将他当作天使对待,继而沉浸再疯狂的交媾中。
群交的场面真的是触目惊心的美,音乐更是一等一的好。
但是站在绞刑台上的格雷诺耶只会觉得更孤独而已吧,他的香水确实引发了人们的爱,却不是对他的爱。
当洛尔的父亲拿着剑逼近他,却最终跪倒在他身前,抱着他呼唤"My son"的时候,他应当是彻底的绝望了,人们是在爱他吗?
不是,他们爱的是他的香水,他本身,仍然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存在。
面对群交的人群,格雷诺耶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个被他误杀的姑娘,那并不是一个外表多么美丽的女人,但是那是格雷诺耶一生当中第一次自发的对爱的追求。
他们拥抱,缠绵,那个姑娘的神情温柔恬静,像情人也像母亲。
他的理想,和眼前的所见显然是不能匹配,他这一生的愿望就这样破灭。
所以他选择回到故乡,死在自己耗费毕生精力制作的香水味道中,最终不在世间留一丝痕迹。
他终究不能存在于这个世上,也许这就是命运。
我不知道格雷诺耶在原著里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象香水瓶一样透明和冰冷”。
我只能说,一部改编电影的不一定要完全跟着原著的路子才叫好,即使是相同的故事,也能表现不一样的感情。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有让人呼吸停止的美,而格雷诺耶也确实震撼了我。
面对香味,他的天赋是无限的,片中他杀死洛尔时连狗都没有惊动就从洛尔的父亲床边取到钥匙正是这方面的体现,同样的还有他在千里之外寻找洛尔的味道。
但是除此之外他一无所知,他缺少成为一个正常的人需要的要素,他是天才,是个不知道应该怎样在世界上生存的天才,这样的人,我以为,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讨论和强求是没有意义的。
这样的人只能在小说中存在,最终也湮灭于烟尘之中,仿佛不曾存在一般,不管是杀了他的人,还是被他杀的那些女孩的亲人,还是曾经见到他的人,他们都忘了他,就好像他根本不曾来到这个世上一般。
他的一生毫无疑问是个悲剧。
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从内窥见的是巨大的孤独是对爱的渴求,这种爱并不是单纯的亲情或者爱情,只是一种感情,对他人的强烈的感情,他唯一缺少,追寻一生仍未得到的东西。
“他至少来到世上做了一些事,出于爱(par amour)”
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
它从巴黎开始,又在巴黎结束。
男主角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出生在巴黎最肮脏、最恶臭不堪的地方——鱼市场上,然而他的母亲却把他丢弃在了垃圾堆里,也因为这件事他的母亲被推上了绞刑架。
还是婴儿的他被养在了孤儿院,稍微长大一点的时候他开始渐渐发现自己具有异常灵敏的嗅觉,可以分辨不同的气味。
等长到了13岁,孤儿院再也容不下他的时候,他被院长卖给了制皮匠,从此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这个堪称干五年就能够击垮一个人的制皮铺却没有把格雷诺耶击倒,他有着如蟑螂一般顽强的生命力。
就如他那异于常人的嗅觉一般。
他能闻到各种各样的味道,并一一记住。
因在香水师面前展现了他的过人天赋,他得以成为学徒,然而格雷诺耶并不满足于制造香水。
他想要留住气味,捕捉气味。
当学徒期满他带着师傅的推荐信来到了香水的发源地格拉斯,他意识到他没有属于自己的味道,没到味道便等同于他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之后小城上开始有少女被杀,她们都是被剪去长发、赤身裸体,但却并没有被性侵。
这些毫无疑问的都是格雷诺耶做的,为了实现制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摄人心魂的香气的野心 ,他不惜杀害那些年轻美丽的女孩。
最后,就像所有故事中那所谓的邪恶无法战胜正义一样,他被抓住了,并即将被送上绞刑架,被钉在十字架上,在上万人的愤怒的眼神中死去。
可是故事进行到这里,却来了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大反转,格雷诺耶在被行刑前往自己脖子上抹了点由那25个少女的体香制成的香水,竟让所有原先都想让他生不如死的人都对他俯首称臣,连那个痛失爱女的镇长最后也迷失在了那摄人心魂的香气中。
这时,格雷诺耶看到了那个在塞纳河边邂逅的卖水果的少女,他仿佛看到了她带着迷人的笑转过身,拥住了他;他仿佛能再次闻到少女身上芬芳的味道;他仿佛能依稀看到少女蛊惑的双眸.......看着广场上狂欢的人群,他瞬间悟到了什么,他终于知道看着那少女时自己心中的那种感觉是什么,他终于明白自己一直在费劲寻找最终满足地以为自己已找到实则并没找到的东西是什么,他终于明白自己想要竭力留住的东西,叫爱。
可是,他早已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可能是因为他从未被别人爱过,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他都从没得到过。
所以,可怜的格雷诺耶不懂爱,从他误杀了那个卖水果的女孩开始,便注定走上了这条万劫不复的不归路——搜集香气的不归路,最后亦变成了所有人眼中的杀手,一个恶魔。
也许,正如那个教皇所说,“He is not a man,he is an angle!
”是的,从他杀了第一个少女起,他就已不是人类,但亦非天使。
他失去了人类本该有的情感,也没有了爱人的能力。
爱与被爱,与他来说,皆为奢侈。
原来,自己的一生,仍是那么不堪。
原来,那个叫格雷诺耶的男人,从未存在过。
格雷诺耶的脸上滑过一滴泪,这也是他此生唯一的泪。
既然如此,那何不结束?
于是他凭着嗅觉的记忆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巴黎的那个肮脏的鱼市。
再一众强盗、小偷、偷渡者、刺客和妓女面前,将那瓶香水从头顶全数到尽,等待着那些人一拥而上,结束他卑微的生命。
他就这样来人世间走了一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而在电影中作为重要道具的香水,其实并不仅仅是香水而已。
香水是一种物质,于是它也可以延伸为各种其他的物质,一种肉眼可以看到的客观存在。
我们马上可以想到电影中颇为震撼的广场上上万人集体狂欢之景,只因着几滴香水,这看起来十分荒谬,但是当我们把香水替代成别的东西呢?
比如金钱、权利、地位、荣誉呢?
这些东西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一个人疯狂。
人们可以为了追求这其中的任何一样不择手段,也可以为了得到任何一样而抛弃或忽视已经拥有的幸福。
曾经的人如此,现在的人亦然。
这些东西对人常常是巨大的诱惑,它们让人们争先恐后,相互之间争得你死我活。
就像电影结尾,所有的人都朝着格雷诺耶一拥而上,最后竟然把他瓜分。
联系现今,我们可以想到前几年成为热点话题的“拜金主义”,如果广义一点讲,“拜金主义”本质上即是“拜物主义”,就是以物质或利益至上,忽略自己内心真正的选择。
“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这显然是错误的价值观。
可是如果不计后果的追求这类物质,而不重视心灵和精神的塑造,最终的结果往往都是走向灭亡。
就像《香水》中的孤儿院院长,皮匠和香水师,他们都是利益至上的贪得无厌的人,最终都无一例外地死于不同的意外中。
而格雷诺耶,是个悲剧性人物,他到最后一刻才悟到爱的重要,精神力量的真谛。
这都可以说明,“拜物主义”不可取,一直固执地持着这一价值观的人,最终都会走向灭亡,若是仍义无反顾,必定是万劫不复……
这将是最完美的香水。
以少女的绝妙体香为基底,含苞待放的芬芳为主干,他将用这瓶香水,把她们的味道永永远远地收藏……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再次看完后的感觉还是:震撼……他是一个残忍却又伟大的人,虽说艺术无罪,但他却残酷地用别人的生命来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先说他的出生。
香水是香的,他却出生在最脏最臭的地方,这就体现了反向形成。
他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她母亲生了5个都死了,他却活了下来;他一开始从事的皮革工作只能活5年,别人活不下去,而他能活下去;他语言发展很慢,甚至5岁还不会说话……他动物的本性非常厉害、顽强,在人类的社会里,他用兽性顽强地与社会抗争。
香水的实质是掩盖人类的气味。
人类的气味某种意义上是罪恶的。
因此,他第一次杀人不是有意识杀人的。
影片中他非常的天真,只是为了闻她的味道,却在无意识中构成了第一次杀人。
是一个少女迷人的味道使他疯狂,也使他能够继续活下去,是他发现了自己有这个特殊的能力。
他通过味道来了解这个世界,他要把味道蓄积起来,作为他将来的经历。
电影在叙述过程中一次次挑战受众道德的底线。
一场场谋杀的得逞,一次次病态的占有欲望的满足被铺陈而出。
而最后,因为最美的一瓶香水的散发,使被害人的父亲、主教、行刑者和所有义愤填膺的人们都与罪犯一起疯狂,罪恶的道德意义被消解殆尽,对天才行为的宽容淹没了一切死者的生命痛苦、社会秩序和道德良知的价值。
影片中他没有闻到自己的气味,他觉得失去了自我,他甚至感到恐惧。
人有没有自己的气味?
人是有气味的。
人的香味来自于自然。
影片中所有被害的女性都是贞洁的,除了妓女,都是纯洁的。
纯洁当中所得到的这种爱,这种原始的东西,才是真正本质的东西。
香水的发明就是为了掩盖它。
影片最后的情节很重要,他香水一洒,人们都被迷惑了,一迷惑,就回到了生命的本初。
格雷诺耶杀死26个少女,提取她们尸身上残存的体香制造最蛊惑的香水。
这瓶具有魔幻色彩的香水,使他把处决自己刑场变成了获取爱戴的狂欢地。
当小城为格雷诺耶心旌摇荡的时候,格雷诺耶返回巴黎。
在他的出生地,人们被一瓶奇异的新香迷惑,疯狂地把格雷诺耶撕成肉块,分而食之。
太可怕了书中细节的省略使观众抱怨不已,对人物命运和内心世界的描绘,也同原作存在差异。
可以看出汤姆.提克威希望角色拥有情愫,但在Süskind的笔下,格雷诺耶象香水瓶一样透明和冰冷;配角的命运处理体现出导演和作家对生活的认知区别--不是所有的恶都会得到惩罚,更多的时候它们继续生存。
令恶毁灭的电影是一种理想,描绘它们存在的小说是一种现实。
迷醉的人群那里真的太疯狂了”为了忠实于原著的场景,他辗转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用17吨的鱼和动物尸体淹没外景地的街道,20几次的鼻部特色和深呼吸镜头、以慢镜调动近千名群众演员再现香水魔力下纵欲狂欢的人群…..不过,汤姆.提克威用须后水代替了重要的道具:香水。
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Tom Tykwer)之为我们所熟悉,多半因为《疾走罗拉》。
他的导演作品中充分展现了活力、叙事能力以及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敬意。
所以他导演《香水》值得我们的期待。
《香水》首先是一部关于气味的小说,是香味的百科全书。
它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
电影在叙事方面很成功,充分突出了小说中的传奇特征。
传奇,《辞海》的解释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这个解释差强人意。
我觉得传奇至少应当是离奇浪漫,所谓异域风情、奇幻恋情、奇异人物。
它是偏向于世俗文化的。
它满足我们对神秘的想象,对浪漫的向往,英雄主义情怀,以及对感伤、怅惘、悲情的沉迷。
导演合乎想象地运用各种视觉效果表现嗅觉。
与眼前幻化出花园美女、一滴香精如炸弹般绽放相比,那气势如虹驰骋万物之间的深深一嗅,那精准如卫星定位穿山越岭的嗅觉捕捉,红发少女突然有所感觉的回头,才是真正写意。
主角犹如恶魔,给任何与他有关的人带来厄运,攫取气味随心所欲操纵人心的奇异能力,吊足我们的好奇心。
这一切跌宕起伏在平静的旁白声中娓娓道来,增添了讲述与聆听氛围。
电影勾起我对传奇电影的记忆,很久很久以前那些影像形象:电视剧《罗宾汉》雾湿中传教士无望挥剑自杀,北欧神话传说中某个英雄被女妖缠身的幻影,南斯拉夫某传说中喷火口下逃避不了宿命的人们……放到今天不显稀奇,但是当童年充满神秘幻想的时候,它们适时出现,所以它们留下的印记不可替代。
而《香水》,再次唤醒了尘封的印记。
导演在有限时间内还原了小说情节中几乎所有细节,而且表现得如此细腻,令人惊叹。
可以看出,导演努力忠实于原著。
但是,恰恰是这一点的追求上导致了电影的遗憾。
小说中,主角通过气味感知、理解并处理与世界的关系。
为了追求符合他理想的完美香味,他无顾道德规则,漠视生命,杀人只是获取香味的途径。
因为谋杀,所以小说的副标题叫做《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这是障眼法,是对故事传奇色彩的附加说明,小说本意并不在道德批判。
我宁愿将其当作对“真”的终极追求。
小转铃说是“美”的追求。
某方面来说,真与美的极至似乎也可以视为一体。
他凭借人的气味来避开所有他不想接近的人,恰如我们凭直觉和面相辨别他人。
他可以辨别出万千味道,却发现自己没有味道。
没有味道意味着他不存在,或者说不应存在,也可以解释为他为人类社会所不容。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味道,象征着每个人明确的身份与位置。
他能夺取各种气味,借助各种他制造出来的香水来获取任何他想要的身份,甚至用那最完美的香味达到被膜拜,引发所有人的迷狂,随心所欲操纵人们的心,可这些都不是他本身所具有,他不能无中生有,他只能借用,夺取。
实际上他一无所有,也就是说,他没有灵魂。
这种悖谬中显示出悲剧性,也同时是对不辨真假容易被迷惑被操纵的现实的讽刺。
所以他所经过的地方,所接触的人,在他离去后他们的非自然死亡,并非要显示他的邪恶。
着意描绘这些,虽然突出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却淡化了主角身上的两重性。
最关键之处,也是电影最难表现的地方,是他避开人世,在远离一切气味的山洞中度过的七年。
这七年是他的自觉完全清醒的时期,这七年只有感觉和心理,没有情节。
正是在这个封闭的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他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味道,他真正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荒谬性和缺乏理由,促使他作出人生最高目标的决定。
这是整部故事也是主角个人的转折点。
它解释了他的动机,传达了他人生的意义。
但是因为没有情节,于是电影匆匆而过,用一个噩梦性场景,暗示着他的初恋情结。
那么他操纵众人的狂欢场面,对他的造型的夸张就显得过于造作和厚重。
电影变得头脚庞大,身体出奇地小。
我们可以看到附在肌肤间的细小血脉,甚至里面的血液流动,却看不到他的心。
最终电影只演化成一部传奇,原著的精神流不到毛细血管里。
忠实于原著,是否需要大而全,或者围绕原著灵魂进行再创造,这是很有趣的问题。
好片子,可是我的确还承受不了...尽管电影刻意让他的出生有着宿命般的神奇,甚至唯独他自己是没有味道的让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嗅觉让所有离开他的人都死去让他在必死无疑的环境中顽强的存活下来让他可怕的谋杀笼罩在美好神圣的追求下让最后所有他对香味的追求演化成人们内心对爱的渴望让他最后的死也那么富有诗意,赤裸裸的来,也干干净净的走让大家理解他的谋杀完全是出于本能,出于对香的渴望,对爱的渴求.再上升些高度是到人性,到人类内心深处的那个脆弱的渴望被关注的点同时导演也把他对香味极致的贪恋和渴望写的淋漓尽致让他的眼神锐利而可怕让他的动作充满着神经质让他在几乎丝毫没有负罪感的情况下谋杀了一个个年轻的花季女孩,手段..在我感觉,很残忍看着看着就觉得一个词:可怕,充满着恐怖..极致的追求要么是完美,要么是毁灭因为此时即使再高尚再高调的追求也已经变成了一种欲望,这种欲望透露着贪婪和可怕,足以让一切毁灭.片子是会让人觉得心灵被触动,可是这种美很变态.让人对这种癫狂的追求感到恐惧.犹如罂粟,虽然美丽,但却致命.甚至片子给人的感觉也并不美.尽管如此,依然是部好片子.或许编剧导演们追求的就是这样.只是,的确,我还无法承受他们要把这样一种追求以这种变态的手法表现出来.
香水的味道分为:前味、中味和后味前味是香水第一印象,它通常可以持续几分钟;中味是香水的精髓,在和主人的体味结合过后的几个小时里,它将不停释放着因人而异的奇特味道。
后味是香水的延续,它将和主人溶为一体,并若有却无的存留好几天。
味道是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奇特感受,任何一个言辞犀利的人都无法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某件物体精确的味觉感受。
人们常会不知不觉为某种独特的气味吸引或者逃离,比如,你能轻易的识别和自己很亲密的人身上独有的气味并为之迷恋和遐想,你能通过一股也许并不被别人所在意的气味突然的陷到某段回忆里去。
而格雷诺耶——这样一个嗅觉天才,他虽然自身没有气味,却比常人对周围的味道敏感几百上千倍,我能想象气味对这样的一个人吸引力有多大。
因此,对于他这样一个冷血的连环杀人犯,我竟然更多的感到理解和同情。
也许,在他的思想里面,世界就是由这所有的一切气味所组成的,而我们眼睛看到和身体触碰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因这些气味而存在的,世上万物仅仅只是某种气味的载体,失去了味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格雷诺耶是个天才,他能用鼻子辨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却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他是个没有味道的人。
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面,没有气味的他就如同行尸走肉,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他要把那些他心目中的最美好的气味保存下来,综合在一起,溶入自己的躯体,让自己重生。
他确实那样做了。
无意中,他遇到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气味,这种气味的载体是一个卖李子的女孩。
他追随她,不,应该是追随这股气味,那气味象磁铁一般吸引着他的脚步,他越走越近越走越近,终于,他得到了,他象个饥饿的孩子迫不及待的扑向美食,他想要马上把自己空乏了10几年的躯体用这诱人的气味填满,过于心急的他误杀了女孩,却顾不得恐惧和道德谴责,只想要马上把这气味占据,可是,随着尸体的冷却,气味也随之消逝……他沮丧的回到皮革厂,厂长用皮鞭朝死里打他,可身体的痛远远不敌失去那美好的气味的心痛。
于是,他的人生终于有了方向,他必须找到保存气味的方法,这样,他才能够真正占有气味。
他去给香水商人做学徒,用他敏锐的嗅觉和上天赐予的天赋为商人制造独一无二的美味,他为商人带来财富,商人教他保存味道的方法。
无数次实验未果,他悲伤得昏厥,几近死亡,但是冥冥中有股力量把他推醒,有人在他耳边对他说,离开这里,你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他走了,一个人在山上隐居了7年,他不停的在大自然寻找回忆中的那美好的气味,在不段的失望中,他发现,那种气味,不存在于这山野之中,那里也没有他需要的,他要继续上路,继续寻找。
在去小镇的路上,那久违的气味伴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向格雷诺耶袭来,是的,他要的就是这种味道,这种只存在于美丽处女身上的奇特体香!
欲望让格雷诺耶疯癫,为了占据那种味道,他前后杀了26个少女,而那种叫做油脂分离法的精华萃取,使得这些女人的死,似乎成为了艺术的必然。
没有强奸色情,用恐怖来体现美,真的让人震撼。
那些被整齐的割光头发的美丽女子,为了他的嗅觉,如油画般美丽而恐怖的死去…… 终于,他得到了所有想要的味道,并组合成那瓶具有神秘力量可以鼓惑人心激起本欲的液体——作者把它称之为香水,或者,那散发出来的味道根本不是香味,但它却拥有和香水同样的三个味觉阶段,这也许就是作者把它称为香水的原因。
前调:他只是用手指蘸取了一点在腮后,那散发出的味道便让行刑台下愤怒的,迫不及待等着看这个残忍的罪犯被千刀万剐的民众们莫名感动,他们几乎就在同一刹那360度转变了思想,他们看到的这个站在行刑台上的人不是罪犯,是个从天而降的天使,他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杀戮与恐慌而是平静与祥和,还有所有所有的美好……人们的眼神温和了,有的甚至留下泪来,天使降临人间!
中调:他轻轻的把香水洒在手绢上,幽雅的挥动着,让香味急速扩散,人们纷纷闭上眼睛只是去感受那空气中传来的气味,加速呼吸,生怕慢了就被别人抢去,有人昏厥过去,那是幸福的极端,每个人都陶醉得激进疯癫,只有台上的格雷诺耶冷冷的看着。
后调:香味已经充斥了所有人的躯体,人们忘我的和周围的人拥抱亲吻做爱,每个人都沉浸在各自独立的思想世界里面,完全的忽略了周围的环境甚至和自己赤裸相对的人,空旷的刑场上多么壮观的群交场面,这瓶神秘的液体散发的气味已经超越了灵界,不属于人间。
格雷诺耶平静的站在刑场上看着底下的人为之朝拜随之疯癫,当初那个卖李子的美丽少女又浮现在眼前,他突然困惑起来,眼前的这一切难道就是自己想要的吗?
不是!
绝对不是!
我们总会为了去追逐某些东西;逐末舍本,反而忘记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或者说,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处于一种极其迷惘的状态之下;或许,我们连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也并不清楚。
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想,就连他自己,也许也在迷惑中,结果总是与初衷无关吗?
多么恐怖和悲哀的事实!
欲望从来都是不会消失、只会扩散的东西。
人因为有欲望而存在,而贪婪的欲望又是带你走进灭亡的根本。
总的说来,我觉得这部电影是由一个天才创作了一个天才,然后又被另一个天才用视觉表现出来。
无论如何,都值得推荐!
《香水》在我心里一直是一部完美的小说。
身心俱异的主人公,天赋的才华与苦难人生,肮脏美丽的世界和心灵,外加纯洁少女的诡异凶案,集齐所有“好看”的元素。
还有,最最吸引人的,所有一切均围绕其展开的--香水--“世间万物的精魂”。
正如香水本身的制造工艺,备齐一切基本的香料之后,必须恰好地滴入最后一点“特殊的元素”。
这一点便决定了香水品质的高下。
“格雷诺耶 - 世界上最灵的鼻子”。
可以分辨世间所有气味的天才,却嗅不到自己一丝一毫人类的气味,他所厌恶的人类的气味。
然而作为气味的艺术家又无法抵挡少女体香的诱惑。
出生就被母亲抛弃,丧失了爱与被爱功能的格雷诺耶不得不穷尽一生,在矛盾中寻求完美的香气。
就在这一段寻求的过程中,聚斯金德庞大的想象力得以施展。
眼不能看,耳不能闻,手指也无法触碰的气味的世界,依靠文字的魔咒显形了。
聚斯金德或许和掌管气味的魔鬼作了交易?
那些只存于天才格雷诺耶敏锐细胞中的无形的生命,此刻得以存活在手握书本的那个人的记忆里,并且成为独一无二的秘密。
这种美妙的体验,从初次翻开书页一直延续到此后数次的阅读。
这一滴“特殊的元素”,就是我对《香水》念念不忘的最终原因,也是我对它翻拍电影保持的最大的忐忑。
视觉和嗅觉的巨大差异如何转换?
作为一个动漫儿童而非文学青年,一方面光影色彩可以带来更直观敏锐的感受,一方面却容易被给定的画框禁锢了想像。
好在,是干净利落的汤姆提克威。
巧妙避开了对嗅觉体验的过分拘泥,也没有陷入依靠演员夸张表情的路数。
在格雷诺耶对世界的初次认知中,只是简单地拍泥土,拍落在泥里的梨子,干燥的原木,石头,水塘,青蛙,一步一步追踪着男孩的嗅觉,用平常的事物唤起相似的情感。
但小说的精彩之处毕竟是关于气味的种种描述。
要真拿它当悬疑小说看还是不够紧凑(纯属个人意见)。
电影只能更多着眼于情节,也就必然需要塑造更加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人,哪怕是格雷诺耶那样天生并不具备完整人性的“人”。
于是第一桩凶案,初次发现少女完美气味带来的狂乱和占有的渴望,变成了笨拙的失手错杀。
并且对少女的记忆一直纠结格雷诺耶不肯离去。
在山洞中的内心剖白更加明确,一切都表明了格雷诺耶要成为“人”,甚至高于人的决心。
而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改编正是行刑场一幕,众人陶醉在无双香气的销魂乐园里,热烈地不分彼此。
而亲手创造了这一切的格雷诺耶,他只是呆呆地望着,他仍然是孤独的一个人。
这时,少女的身影再次浮现。
呼唤他,指引他,回到那个第一次了解世间美丽的夜晚。
这次她没有恐惧,没有躲避,而是温存地给了他拥抱。
这一刻,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再明白不过了。
作为一个动漫儿童而非文学青年,我也只能想到CLAMP婶婶的那句名言--“做坏事的人,也许都是因为寂寞吧。
”p.s. 这一点电影改的不错,需要表达太多东西时如果不能狠心抛弃部分,最终的产物反而不伦不类。
其实小说的主题我一直就没怎么读懂...又p.s 还有一处细节上的改编。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遇害女子都是黑发,而电影里是无一列外的红发美女。
莫非红发让人感觉香气更浓郁?
据听说,红发是吸血伯爵德拉古拉后人的标志。
又据听说,红发的人对痛觉更为敏感。。。
不知道导演做此安排有什么深意。。。
或许只是单纯地热爱红发美女罢了。
嗯,你看他的快跑罗拉也是红发。。。
能拍得再爛一點麼??!本來沖著重口來的,沒有,那你就唯美給我看,也沒有!!結局看一幫人群p,可惜我不好這口。。。
"观影过程中如果曾有过那么一丝丝对杀手的憎恶, 那么你便是世俗和不纯洁的",说这话的人就是一大傻逼,纯的。
香水,气味电影,嗅觉电影,然而始终没有对香味,进行过多的阐释,而往犯罪上进行渲染,到底这个动人心魄的香味是什么原理产生的,我对这个更感兴趣。而万人敬仰的春欲之味,是那样不真实,如果作为传奇来讲还有余韵,但又立足在真实历史,就显得死去的女性那么苍白无力
看不懂。【跟我推荐的人你们水平好高啊啊啊!!!】
有些失望的,导演的一些改动偏离了原作
三观不正 是非不明 美化一个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杀人狂 谁爱欣赏谁欣赏吧
【6.9】感觉像看了一部超长的MV,这明明就是个童话故事。旁白和无止境的自我陶醉未免太多太烦了吧。。剧情薄弱空洞的一匹,最后和我说一句男主只是需要爱和被爱,那中间的部分怎么和结尾的升华一点关系没有啊。。传说的群p场景毫无美感。。不过摄影还是值得肯定的,制景和服装都挺好
嗅觉和视觉很适当的结合,那些特写,美丽的风景,缓慢的镜头,电影人的想象是没有限制的。天才,变态,神经和偏执有时候真的就是混淆不清的,同样的内容用在犯罪心理里相信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为葛奴亿的行为觉得发直,同时不得不期待完成后会是什么光景。不过行刑那段我个人不喜欢,觉得很鬼扯,理解导
这种片欣赏不来,导演下一部把强奸惯犯也拍成文艺片,然后评论里就会有‘他不是个罪犯,他只是个执着于实现自己伟大性交艺术的孩子’,‘我要把自己洗干净献给这位伟大的交配大王’,‘看电影的时候要张开菊花,感受被他深入的感觉’。。。等等
这个故事如何不是比嫌疑犯x的献身要好上数百倍的大气故事呢?巴黎、格拉斯,每个城市里为了香味而忘我且凶残的努力——这并非凶残,而是纯粹的追求人生中唯一至高至圣的目标,找到那个生命中最后的味道。而一旦这个味道得到了,他生活的一切也就失去了意义,反而重拾当年全部细节的美好,最终就回归了起点,在鱼市场的臭味里让一切归位了。
如果当作一个犯罪片来看就大错特错了。对白不多,但镜头美的像会说话一般,万人发春的场面堪称经典。这海报跟东野君《变身》的封面有什么关系?
一个天才的残酷成长。带有宗教意味,但结局不免流俗
这到底演了个啥?看到最后,整个一黑人问号脸🥲btw 劳拉太美了,一头红色卷发就像油画里的女人。IMDb:7.5、烂番茄:59% 、爆米花:74%
欣赏不来这片,恶心,罪恶,故作猎奇,天才不是这样的。
男主始终处于要打喷嚏却打不出来的状态。电影也许是要讽刺,但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扯犊子。魔鬼通过杀戮成为天使?对至亲的爱比不过一滴香水?这些都让人怀疑讽刺的对象和目的。而且既然恐惧能破坏香气,那么包含了死亡气息的香水能好闻到哪去?这部电影我只喜欢巴尔蒂尼以及他的结局。
本以为会惊艳的好,结果就这么回事么。。最后被人吃了。。恩,很好。。期望过高喽~
原来一滴香水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甚至让人忘了他是杀人犯的身份!
要是我,我就动手把自己裹在油脂里,自己把头发奉献给香氛之王,然后坐一边等着闻我自己的香味。
m(12.6.12)大学的时候朋友安利过 朋友大概的讲了讲自己的观后感 我简单听了听推荐语 觉得需要正装好情绪再看 后来对象又安利 憋了好久太无聊了就看了 看完以后 觉得 真是变态的令人不适的压抑 (老大爷地铁看手机.jpg)
结尾太扯了,明明是一个猥琐、无耻的角色,强行扭转,凭一瓶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