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日本电影《沉睡的人鱼之家》是根据东野圭吾纪念出道30周年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没有谋划复仇,也没有激情杀人,只有爱与陪伴,却比东野圭吾的其他作品看着都要揪心压抑。
这部剧情片一边展现着母爱的伟大,一边探讨着科技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便时隔5年再看,这样的讨论依旧没有过时。
就像安乐死一样,有人接受有人抵制,法律能界定的只是概念和实施,却无法界定人们在不同思想维度上的认知。
故事为了增加对人性的复杂考验,还设立了一个前提,即日本法律规定不接受器官捐献,就无法出具脑死亡证明。
换句话说,如果家属认为病人还活着,不需要捐献器官,那么病人在法律上等同于活人。
事实上呢?
科技创新即便能维持人的身体机能,也很难让人的意识恢复,在外界一般认知中,等同于死人。
这是情感上难以接受,事实上又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关键做决定的人不是病患自己,而是家属,这就非常考验人性了。
和昌和妻子惠子有一个女儿瑞穗和一个儿子阿生。
某天,瑞穗在游泳池玩耍出了意外,导致脑部已经严重受损,处于脑死亡的状态。
医生希望家长愿意接受器官捐献,医院可以为此出具脑死亡的证明。
面对这样的打击,薰子一度崩溃,内心经历了巨大的挣扎和痛苦。
就在薰子都决定放弃的时候,瑞穗没有放弃,她稍微有了些变化,并在不久被接回家接受长期照护。
和昌的科技公司致力于改善残障人士生活,研发创新产品解决病人痛点。
其中有一位工程师星野,满怀热情地扑在了针对瑞穗病情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测试中去,从中获得研究的价值,与被认可的成就感。
薰子一直在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瑞穗,她的辛劳付出确实无可挑剔,但她的思想开始偏执,行为也出现了异常。
有点为了证明我女儿还活着,去做很多不一定利于瑞穗病情恢复,还会令人反感的事情,甚至到了连儿子都非常排斥的地步。
最终惠子无法接受女士只是一具活着的尸体,为了强迫社会承认女儿是活着的,或者说为了要一个国家对于活着的法律界定,她想采用最极端的方式,亲手杀死瑞穗来验证。
不接受器官捐献就没有脑死亡证明,理论上瑞穗就是活人,那么惠子杀瑞穗属于杀害活人的犯罪行为,她愿意因瑞穗被定义为活人而承担法律责任。
但对于外人看来,没有意识的躯体等同于死人,那么惠子杀瑞穗属于杀死人,就不应该被定罪,连赶来的警察都为难到束手无策。
这属于薰子的执念与普通大众之间三观的矛盾冲突,还是无解的死胡同。
这种辩论不会有任何结果,不过意识流升华了,将惠子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把观众的情绪拉满,为瑞穗的告别做了精彩的铺垫。
幸好惠子没有成功,但很可惜,瑞穗也没有成功实现苏醒,身体机能回到了初始最糟糕的状态。
这一回,惠子选择与自己和解,同意了器官捐献,让瑞穗离开人间,也将希望留在了人间。
如何界定死亡?
脑死亡还是心脏的死亡?
就像如何判定婴儿是否是个人,中国是出肚子的一刻即为人。
那么,五脏俱全却还未出肚子就死亡的宝宝呢?
在父母看来它也是活着过的吧,那小手小脚小脸颊,曾经扑通扑通跳着的小心脏,难道不是活过的证明吗?
曾经看到过有研究表明身体的细胞也有记忆功能。
那么未来的科技是不是也许脑子的记忆功能可以通过身体其他完好的细胞DNA或者其他部分提取呢?
如果判断死亡那么准确,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冰冻活人呢?
不是说说的一定是对的,但是目前的我们看不到未来的科技不代表不可能,《黑镜》有复制人的记忆变成能根据主人习惯自行处理事务的小机器人,里面就是记忆芯片。
从前的人能相信活人移植可以存活那么久吗?
能相信机械臂的灵活的可能性吗?
凉子的演技真的太好了,把一个为母则刚的母亲演绎的好动人。
常人认为不可思议的想法,她却努力去实现了,当然父亲也是同样努力的了。
看了很多故事,出轨占离婚理由的比例并不大,婚姻不似谈恋爱,还有很多其他内容,至少在东南亚是这样。
科技如何界定为可行和没有超出人伦范围,的确需要深思和谨慎,当小女孩被“笑”时,大家都开始觉得这有点超范围了。
这不是她的想法,这成了傀儡。
突然让我想到了CSI里制作的人偶。
我觉得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并不避讳死亡与亲情,全都展现在你面前让你去思考。
掩耳盗铃,什么都不说不讨论不代表这些伤痛就不存在了。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可是本是人类,只能去思考,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看见过的东西。
小女孩好可爱,沉睡时也如此惹人怜爱,让人不忍说她已经死亡。
现实生活中,面对经济条件的不允许,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维持这样的身体。
一边我们想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一边我们的出生率逐年下降;一边我们在不断让环境变暖,生物多样性变少,一边我们想在地球上多生存多发展。
人类的欲望让我们走到了现在,人类的欲望却不知道会带我们去向何方。
也许本就复杂,也许本就无意义,也许本就没有答案。
不是说第三次的死亡是所有人的遗忘吗?
那么她永远会在父母的心中;不是父亲认为心脏死亡才是死亡吗?
那么她存活在了小男孩身体中。
浅谈一下对这部电影的感想。
本篇涉及大幅批判,大家轻喷,毕竟我玻璃心……本篇涉及剧透,未观影的小朋友们慎入哟~~~~~首先,看完这部电影,我没有特别感动。
虽然观影过程中我两次落泪。
其次,我对于本篇没有特别感同身受,或是心灵受到撞击,因为本影大部分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我本人不符,且多处存在不合理之处,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主人公的做法。
以及,对于过往有过各种优秀作品的东野圭吾,我对本片还是很失望的(小说未读,过后再补)。
首先这个题材并没有太多的冲突点,导致电影情节中起伏不大。
最大的冲突,大概就是最后作为母亲,欲刺向女儿的那个场景吧。
但是,依我愚见,这个场景的设置略显突兀。
好了,我们来谈谈正片。
女主的女儿因为一场事故,而造成了脑死亡。
原本打算签下器官捐赠许可的这一对夫妇,在某个瞬间发现女儿身体居然还能动后,把脑死亡的女儿带回家治疗(或者说在家生活吧?
)。
男主(即女主的丈夫)因为偶然的契机得知女儿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再次让身体动起来。
以此不让女儿的身体僵化,从而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但是当事情发展到后来,女主越来越偏激。
而没有意识的女儿,在母亲和坂口小哥(角色名忘了……)的“努力”下,走向却越来越诡异……我思考一下死亡的问题。
我觉得,如果脑死亡后,虽然心脏活着,但是永远不可能再醒了,就算醒了,我也不是我了。
而如果心脏死亡,但是脑还活着,捐献器官就等于我要看着我死去(2018年11月的想法,以后有可能会变)。
让我不解的是,女主这个角色是无比矛盾的结合体。
她在一开始以女儿的视角出发,不仅描述了善良的女儿形象,还塑造了理解女儿想法的母亲形象。
但这个形象和把刀架在女儿面前的形象反差太大,而且转变太突兀了。
一直坚持着自己,就算别人怎么看都试着去转变别人想法的女主,为什么会突然因为儿子的一句刺激,而突然试图“杀死”女儿来确认她女儿是活着的。
再着说,片中女儿微笑的那个场景。
我们这样的外人,看到一个活着的尸体在微笑的时候自然是觉得可怕,恐怖,但是一个父亲会觉得可怕我就有点不能理解了。
当然,他如果是觉得妻子疯狂的话倒是可以接受。
这点保存意见。
还有,研究员的女朋友。
像这种不和男友直接谈谈,和雇主直接交涉的行为,在我看来就像男友出轨了你怪小三。
当然,可能这个比喻不大恰当。
但是试想一下,当你热爱你的工作,并且为此花费心力的时候,你家长跑去跟你上司说,不要再让他加班啦!
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接近结尾的时候,女儿睁开了眼睛。
我心中一句WC,感情这是一部恐怖片吗!
然后就去了??
然后母亲就接受了??
啥玩意儿。
你让我给这部剧分类我都很难分。
家庭剧?
伦理剧?
推理悬疑?
恐怖?
到底这部片子想表达什么啊?
这说两句那说两句的,乱七八糟!
总而言之,和东野圭吾以往的作品相比较,这部作品真的很很很一般,甚至偏差。
希望以后再看到其他好看的作品吧。
脑死亡,心脏仍在跳动,如此静止是死亡吗?
电影中或许没有给出过明确的答案,即便是结尾薰子与和昌给出了模棱两可的回答。
《沉睡的人鱼之家》海报 这部影片中,没有完美的二维角色,所有人物都是立体存在的。
薰子不愿承认女儿的“死亡”,深陷女儿只是沉睡的幻想,然而过度的溺爱导致了家族更大的不幸;和昌始终保持理性的思维,却从未站在家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儿子生人看似任性,实际上一再退让,处处隐忍;星野以爱之名,实则为功成名就寻找途径……他们都有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同样拥有爱的本能。
影片全程以柔软的光线述说悲伤的故事,因此这原本冷酷的命运在爱中渐暖,丧中有幸。
情感的线索自然延展开来,烘托恰到好处,泪中带笑。
《沉睡的人鱼之家》海报 回归影片聚焦的问题:脑死亡是死亡吗?
我并非医者,不懂医学相关的专业判定,倘若按照影片中所言,脑死亡客观来讲是死亡。
但东野圭吾想传达的显然不是这个,而是讨论死亡对每一个个体的意义。
如此,死亡的概念或许因人而异。
薰子在欲以极端手段证明瑞穗的生死时说:“人是不会死两次的。
” 我的说法,人是会死两次的。
第一次死,是生理层面上的终止,这是生者与死者的瞬时告别。
第二次死,是生者对于死者的忘却,类似《寻梦环游记》中的描述,这是生者经历孤身一人的生活过后,对死者的正式告别。
但《沉睡的人鱼之家》与《寻梦环游记》的区别在于,后者阐明了纪念的必要价值,而前者的人物不得不忘却,因为暂时搁置过去的悲伤是获得向死而生的勇气与动力的唯一方法。
“忘却”是此刻播磨一家的必须抉择,若沉浸于失去,只会止步不前。
所以,生与死究竟存在一个明确的边界吗?
应该是有的。
死亡终究是活人与逝者共同完成的一场神圣仪式。
《沉睡的人鱼之家》海报 既然人总有离开的那一天,不如少想自己能否承受这一份痛苦,把生活当作一场修行,过好当下的时光,不枉来过这一趟。
沉睡的人鱼之家 (2018)6.82018 / 日本 / 剧情 / 堤幸彦 / 筱原凉子 西岛秀俊
引子东野圭吾先生很擅长写悬疑侦探小说,这是拜读了他几部作品之后得出的马虎结论。
《麒麟之翼》、《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解忧杂货店》、《虚无的十字架》、《秘密》、《流星之绊》,看完后对这些作品,对东野圭吾的总体印象就是“解密”系列。
但是今天看的《沉睡的人鱼之家》,给我的感觉已经是跳出了悬疑侦探的圈子,我更愿意给这部电影打上类似于“亲情”、“疾病”等标签(这和《滚蛋吧,肿瘤君》的定位就很像了)。
这部作品讨论的是脑死亡与心死亡哪个才是真正的死亡,就和《虚无的十字架》在讨论死刑的意义一样,抛出了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
电影里女主的父亲是一个站在科技尖端的男子,所以他认为脑死亡,就算心脏还跳动着,这个人也算是死了。
可女主的母亲却坚信着,只要心脏还没停止跳动,那就会奇迹的发生,只要维持着身体的健康,总有一天,患者的大脑也会跟着苏醒。
当然被我称之为女主的只是一位因溺水而脑部死亡心脏却还跳着的六岁小女孩。
故事也就此展开。
小女孩的善良和温柔实际上,能被称之为女主的其实是小女孩的妈妈,因为小女孩“活着”的戏份并不多。
可是,我却对她的一些细节念念不忘。
她在花园里发现了四叶草,母亲告诉她,找到四叶草的人会很幸福,让她摘回家。
可是她却说,她现在已经很幸福了,要把它留给更需要幸福的人……她在公园里发现了一处心形的树洞,很开心地回家画在了纸上,和妈妈说,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要妈妈和她一起去看。
虽然她妈妈不是很走心地答应了她,可是她还是很开心……她和另外一个女孩若叶一起游泳,若叶在玩水的过程中丢失了一个可以戴到手上的玩意儿,她意识到是一个很漂亮的东西,若叶很喜欢,所以她立马潜水帮她找……镜头虽然不多,但给我的感觉——简直是一个小天使!
虽然她很不幸,可是那是上帝把天使提前叫回去了啊,就因为想念她这位善良懂事又温柔的小家伙(发出了一声声的惋惜)。
也不由得在想,东野圭吾是不是在塑造一个集美丽与死亡于一身的角色?
也让我想起了《东京喰种》里一句台词——为什么美丽让人联想到的是死亡而非生命?
母亲对小女孩的爱母亲很爱很爱小女孩。
她得知小女孩出事后赶到医院,看着昏迷的女儿,听着医生的分析,还有丈夫在旁边,她始终没有一滴眼泪流下,这一度让我怀疑电影的主题和走向。
但当他们夫妇二人回到家里,母亲终于憋不住了,跑到房间里大声痛哭。
原来,有的时候,越是深爱,就越是冷静,尽管自己的内心早已是一片汪洋大海。
母亲始终相信女儿还活着,也相信科技的力量能让女儿苏醒,能获得奇迹。
她日夜照看着女儿的身体,帮她维持在了一个健康的水准,就希望有一天女儿醒来,就立马能下地走路。
她还带着女儿去散步,去参加儿子的入学典礼,根本不顾他人的同情。
她相信女儿活着,于是她向别人介绍女儿时像平常一样,云淡风轻。
她也想别人都认为女儿还活着。
为此她还叫来了警察,拿着刀子问警察,如果她现在把刀子刺进脑死亡的女儿的心脏,那她构不构成犯罪?
如果不构成杀人罪,那她就是刺了一具尸体,也说明她女儿已经死了,她也不负任何责任。
可是如果构成杀人罪,那就说明她女儿还活着,她也愿意为此承担后果。
不顾一切的手法,就是一个母亲奋力保护女儿的身影啊。
尽管有些极端。
但是后来,有一天凌晨,她躺在沙发上睡觉,梦到了女儿活了过来,却是对她说要走了,跟她说谢谢,跟她说很幸福很开心。
母亲才得以释然。
并把这一天作为了女儿的忌日。
真的很棒。
海报上正中间的人就是母亲。
脑死亡与心死亡医学上定义了不管哪一个死亡都是真正的死亡。
但是电影的尾声小女孩的父亲说了一句:“我切实感受到死亡的,果然还是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吧。
”又何尝不是?
可是不管是脑死亡还是心死亡,也还是只有当亲人们,世间的人们觉得“死者已逝”时,才能真正的消除死者的负面影响。
就像母亲把女儿的忌日定在了女儿和她告别的那一天,而不是溺水或者确定脑死亡的那一天。
只有当所有人都不再为你的离开而感到悲伤时,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逝去。
而只有当所有人不再记得你或者想念你时,你才会从这个世界上完全的消失。
两条副线电影还有两条副线,一条是发明了能让脑死亡的人肢体动起来的科技的技术家,他与女朋友的感情;另一条是得到了小女孩心脏的男孩宗吾的视角。
无论是哪一条线索,都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这也是我推荐你们观看的理由之一。
最后,插播一首电影的主题曲。
或许电影本身的剧情好像被我剧透完了,但是还是值得一看,毕竟这是为数不多能让我的眼泪打转的一部。
没关系,只要你看电影的时候换另外一只眼睛看就好了。
观影留念。
2019/5/29
电影的还原度真高,又一把鼻涕一把泪。
前半枯燥的犹如恐怖片氛围也好,后面感动震撼也好,都是看原作时一模一样的感受。
外人如我们只能理智的考虑问题,觉得这妈妈真偏执太钻牛角尖有点变态了,但是谁能真正理解这妈妈的心情,说到底妈妈这么执着于女儿的生死,是因为有和女儿未尽的约定,所以不能这么轻易的让女儿带着遗憾死去。
拿刀威胁要杀自己女儿,由法律来裁定女儿到底是活人还是死人,这决绝是我看书时最震撼的地方。
这么执着的妈妈在女儿托梦后轻易又接受了死的事实,看上去转折的太突然,其实正是因为完成了约定,其实心里也早想解放自己,只是一直无法和自己和解。
其实她也很清楚,如果能轻易的承认女儿已死的话,也许要更幸福点,现在这样只是给每个人徒增痛苦。
所以当女儿托梦说她很幸福的时候,其实就是对妈妈的解放。
最后就像医生和爸爸说的,如果你认为心脏停止跳动才算死的话,那女儿还活在别处。
我一直很喜欢那个小男孩结尾。
其实电影还是删减了很多的内容,毕竟时长那么短。
有好有坏,印象中少了关于儿童心脏移植现状的很多信息,稍微欠点火候。
还有少了研究员和妈妈的情感碰撞,其实我还觉得这个没有比较好,虽然能理解是想体现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人真正相信女儿活着并为之努力,所以是互相安慰的一种情感。
但还是觉得有点恶俗,没有更好…
故事讲述了女孩溺水脑死亡之后,父母用科技使她的身体活动,不愿接受脑死亡的事实。
在经历一些情感挣扎过后,小女孩的器官被捐献出去拯救了别的生命。
首先片头和片名想要营造的浪漫气质在整部电影中并没有什么体现。
而且故事因为太强调女孩家人方面的情感,使得真正的表达和故事本身有些割裂。
像一开始关于是否确认脑死亡而捐献器官的细节,其实在故事的节奏里显得多余拖沓,却是符合最终表达的。
而使得母亲改变态度的点,竟然是妹妹的女儿讲出了溺水真相。
这个情绪促使更是和故事割裂的,有点强行。
我是因为家里有了植物人才去北影节看的,真正写植物人的电影太少了。
哭点和因为儿子请朋友过生日的转移都很好。
唯一没有体现的就是植物人带给家人的艰辛,电影里很辛苦,但是科技公司的老板外加一个技术宅员工的背景让一切不那么艰难更象是个伦理问题。
现实中植物人带给人们的是多重折磨,经济上的困难是更大的,无法自主呼吸的植物人(要用无创呼吸机)在ICU一天是上万的花销,ICU基本上成为燃尽家庭经济的一个巨大墓坑,卧床住院导致的多重疾病和护理更是困难。
希望也有国内电影人拍摄这种体裁,引起社会重视。
在中国,安乐死是不允许的,所以每个家庭不管内部对于病人的情感如何,是否割舍,许多必须倾尽家财和时间来照顾病人。
在植物人的论坛和贴吧甚至出现了怎样饿死植物亲人的故事,不允许安乐死为医院创造了多少财富,而病人往往被医生判死刑后又不被抱希望的治疗和对待。
医保和老人将来必是中国一个沉重又必须面对的话题
这是一部几乎完美的匠人电影,导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自己想讲的故事,要表达的主题都呈现了出来。
从电影整体效果来看,感叹日本人安静,不焦躁,不妄求的匠人气质,而主题表达上,导演让我们思考着在医学,法律,人性等不同视角下,何为死亡?
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
当瑞穗托梦给妈妈时,我真的绷不住了,太喜欢这样的情节设定,超越理性之外的爱与和解,生命,死亡,信仰等这样的主题,唯有这样的呈现方式才能让人感到慰藉!
本片中人物所面对生活意外的不幸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是悲伤却乐观与缅怀的状态,对比中国电影《地久天长》,几乎同样的不幸事件和言说主题,而选取的视角和呈现的人物心态却完全不同,那就不得不感叹了,生活和生命本就会赐予每个人不幸,有的体验的可能只是不幸;有的反而看见了生命的盎然;有的却失去了一辈子,想再捡回来时,已经老了!
该片是由东野圭吾为了纪念出道30周年而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爱女瑞穗因为意外成为意识不清的病危之体,播磨薰子与播磨和昌夫妻俩面临难以抉择的局面的故事。
该片是由东野圭吾为了纪念出道30周年而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爱女瑞穗因为意外成为意识不清的病危之体,播磨薰子与播磨和昌夫妻俩面临难以抉择的局面的故事。
完全被剧情节奏带着走,一开始也认为小女孩就是行尸走肉,一具活着的尸体。理解不了母亲的做法觉得走火入魔了,尤其开始控制女孩表情的时候。随着这些铺垫,剧情发展到要亲手手刃女孩时,对脑死亡算不算死人这件事开始有了反思,如果外人认定脑死已是死人那我现在杀了ta犯不犯法?如何界定?医理和法理是否想通?可能就能慢慢理解一直守护在脑死亡身边家人了吧。影片让心脏没有死亡,人便一直延续下去的观点传递也很巧妙,间接支持了器官移植。
蛮好哭的
不好看
一切都是那么的莫名其妙!!!我接受不了!!!白瞎了我的坂口小天使和西岛叔!!!
也太照本宣科了
原作的各种问题归原作,电影本身完成度还挺好的,抽掉了几个支线人物倒不太影响整体感,只是最大的变动——募捐那里换成先生来体验——改得有点意味不明。筱原凉子演得很有孤勇母亲的气势。钢琴配乐大加成。
只剩心跳的活著有何意義?家人不捨的執念往往造成病人與家人的雙重痛苦,段.捨.離也是門學問啊
开始用电流让脑死亡的小女孩动起来,颇为有点恐怖的感觉,就如同提线木偶一样,但是后面回归情亲和抉择的正常主线还是很感人的。
北影节第六场@资料馆,这本原著我居然真的没看过!东叔关于人伦探讨的那些小心思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受用,当母亲拿起刀那刹那,真的整个人都不好了,以致于昨晚熬了个通宵都不困。怎么样才算活着也许没人能定义,现在怎么样才算死亡也没有了定论。P.S:1.坂口这片的角色前半部分太治愈了。2.如果结尾没那么落俗就更好了。
20190501 JL860
妈妈被逼得报警 拿着刀对着自己的女儿 说要让法律来给一个结论 女儿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 爸爸第一次道歉 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小女孩哭着说 我希望mizuho活着 我长了会和阿姨一起照顾mizuho 弟弟还小不懂事 嚎啕大哭道我会和学校里的每个人说 我姐姐还活着 这段真的很震撼 最后女儿离开了 葬礼的离世日期是梦里跟妈妈道别的那天 整体还是温馨感人 中间突然走起恐怖风 感觉没必要
let her go
这是一部几乎完美的匠人电影,导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自己想讲的故事,要表达的主题都呈现了出来。从电影整体效果来看,感叹日本人安静,不焦躁,不妄求的匠人气质;而从主题表达来看,关于不同视角下何为死亡,而死亡在不同视角下的意义又是什么,有着自然的呈现!
对父母来说,宁可接受双眼紧闭的活着,也不能接受死的判定。这是合乎为人父母情感的。而到了梦境里的告别时刻,人才能最终放下,正如寻梦环游记里面说的,遗忘才是真正的死去。其实这都应和了片里的一句话:人是自私的生物,对他人的好其实是为自己的生存。片子情节推进非常紧凑,最后那场妈妈要手刃女儿的戏张力十足,所有人的情感得以宣泄释放,也是所有人对别人对自己的救赎。整部剧非常完整,色调光影和表演导演俱臻上乘。
并不是电影拍的不好,只是原著有很多心理活动很难拍出来,如果没看小说会觉得母亲太夸张,记得书里对她的心理描写很细腻,从可以自主呼吸到手脚能活动,到脸色红润,给她带来太多虚假的希望,才会有入魔的感觉,比较难表现。
永远不要轻易给人虚无的希望,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爱总会带来勇气和新的希望。 ps.绚香的主题曲好评加星,声音太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了,片尾一响起来气氛和感情都马上到位了。
演员真难,原著写的是真不行,立足点太弱了,人物莫名其妙的发疯
我最喜欢的一对荧幕cp,unfair里面就超喜欢了,就是西岛叔演出轨丈夫不太有说服力,啊哈哈哈哈。几个子役都演技爆炸。
非常悲伤的故事
不难看,但莫名有点尬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