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对妹妹的偏爱造成了姐姐的妒忌,姐姐欺负妹妹又加剧了母亲对妹妹的偏爱,死循环。
最初的诱因是什么呢,应该是母亲的选择。
两个孩子,母亲更喜欢其中一个。
对于姐姐来说,在最亲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最深厚的关爱。
每次看到这种情形,设身处地想想,没法不感到可怕。
得到偏爱的妹妹没有对姐姐表现亲近,习惯性忍耐姐姐的找茬,但心里其实也变得讨厌姐姐了。
母亲也完全不中立客观,一味责怪姐姐,溺爱妹妹,不但没有充当姐妹二人的调解者,反而加剧姐妹之间的冲突。
悲观点看,如果不是因为母亲死了,姐妹俩是不会同心协力逃出生天的。
失去了争宠的意义,失去了寻求母亲帮助的权力,才开始学着互相信赖。
凌辱,女性生存必须要经过的考验?
可能遍体鳞伤,可能就此残破,可能死亡。
片尾的一幕,逃出魔屋的少女恐惧继续。
成年男性对毫无防守之力的少女说:“我们恐怕要单独待三四十分钟了!
” 而伤害一个少女,三四分钟就够了!
性骚扰、威胁对于女性来说,无处不在。
这两个词幻化成人形,就是剧中两个坏人的样子。
被解救后,女主被抬着出屋子。
屋内走廊上,她看到了很多肢体残疾的人偶娃娃。
屋外,几个狗笼子里,她看到了被关着的没穿衣服的人偶娃娃。
不仅没穿衣服,还摆出了各种与污秽物的凌辱模样。
镜头一转,垃圾桶里还有两只人偶娃娃。
一只穿黄色裙子,一只穿蓝色裙子,一个头发浅,一个头发深。
恐怖的是,主角姐妹俩此时的裙子也是一蓝一黄!
好怕,这些人偶娃娃都是真的!
让女人瑟瑟发抖的恐怖片……
当然要冲。
节奏推进地很突然,就这么突然地变态就出现了,就这么突然地闯到了屋子里,就这么突然地被强大的妈妈反杀了,姐妹自此就分开了。
直到妹妹成为了知名的小说家回到了旧物,整剧开始笼罩在一种不知名的恐惧中,就像一个黑手,你知道有问题,但你想不到问题在哪里。
你觉得有阿飘,你又觉得好像并没有。
直到故事突然地有了一个翻转,你才发现,原来之前的感觉是对的,又不全对。
亲情在剧中显得很有力量,姐妹情也很真实,最后的那个结果也很耐人寻味,看完以后我还是看了影评的。
整个剧情很紧凑,血腥程度一般,悬疑的氛围较重,有翻转,相信我,看完你不会失望,
看完影片没觉得特别恐怖。
估计是一看到娃娃就想到邪灵一类的东西,而影片中几乎没有超自然力量,只是心里恐惧吧。
结局特别想自己篡改一下:孩子们在警车上看着警察笑了,警察渐渐变成那个胖男人,警车变成娃娃屋.......嘿嘿😁just for fun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很精彩的恐怖故事。
影片分成现实和想象两部分。
Beth从小喜欢写作,胆小,所以可以想象出一个安全又美好的小世界,来抵御现实的成为变态玩物的悲惨生活,但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勇敢的打破自己的想象世界,为了去救姐姐Vera。
而Vera从小就现实,她甚至有点吃妹妹的醋,但依然把她叫醒,还告诉妹妹不要动要听话,这样才不会被伤害,我觉得她很爱Beth。
Beth很聪明,她带着妹妹逃跑过一次,遇见了警察,而后警察被杀,陷入绝望。
但正是因为警察被杀,才导致姐妹俩最终还是被救了出来。
相信观众此刻会松一口气。
倒回第一天,姐姐竖中指,可能是导致杀身之祸的导火索。
“巨魔”明显有精神疾病,猜想他小时候没人喜欢,甚至被童言无忌深深伤害,而姐姐竖中指的挑衅行为恰好让巨魔回忆起了那些痛苦。
巨魔的妈妈一直惯着他,甚至帮助儿子犯罪,被母爱蒙蔽了双眼,最终导致自己和儿子的悲剧。
她和她儿子死的那一刻,真是大快人心,就算自己受过伤我不是你能伤害别人的理由。
说一下观影的时候我吐槽的点,我有时候会因为两个小孩,没有帮妈妈补刀,而干看着瑟瑟发抖而生气,觉得她们不聪明。
有时候也会觉得最后被救是不是也只是Vera的想象,但导演应该没那么残忍。
总之是一部精彩的影片
本文首发于《环球银幕》微信公众号哟!
关注就完事儿了嘿!
还记得上次和大家聊过的《幽灵战争》吗?
不知没被剧透的诸位有没有被片中的反转惊到,反正我是真的有被“物理闹鬼”搞得背后一阵发凉。
(当时不能剧透的我快被憋坏了)那顺着“反转”咱们继续聊,口味加重不加价,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特供——《噩梦娃娃屋》说起恐怖惊悚电影中的反转,大家肯定不算陌生,《灵异第六感》《小岛惊魂》《万能钥匙》《恐怖游轮》等大名鼎鼎的作品估计是张口就来。
相比之下,《噩梦娃娃屋》这部2018年由法国与加拿大合拍的电影就没那么大名气了。
不过在搞观众心态这件事上,这部电影却丝毫不服输。
看完之后,这部电影给我留下的心理阴影也是好大一片了。
和《幽灵战争》类似,《噩梦娃娃屋》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一次性电影”。
不仅仅是片中的关键反转,无处不在的强烈痛感与深深绝望,真的很难让人鼓起勇气再经历一遍。
估计这种会令部分观众感到些许不适的风格也导致了影片在上映后的两极评价。
国内豆瓣7.1还算不错,但烂番茄就翻车到及格线之下去了。
故事开始于一次搬家。
妹妹贝丝(艾米莉亚·琼斯 饰)与姐姐薇拉(泰勒·希克森 饰)跟随母亲前往一栋位置偏远的老房子居住,这栋住宅来自于一位已经去世的远房亲戚。
(肯定要出事X1)
这对姐妹性格截然相反,姐姐薇拉一路带着小脾气,言语中透露着青春期少女的叛逆。
而妹妹贝丝则更为内敛,虽然害怕的东西不少,但却热衷于创作恐怖小说,她的偶像便是《克苏鲁神话》的创始人洛夫克拉夫特。
三人行驶在荒无人烟的公路上,此时一辆糖果货车逐渐靠近。
看不清面貌的驾驶员神经兮兮地朝这一家人挥手,贝丝与妈妈没太在意,而心情正差的薇拉毫不犹豫就对着货车驾驶员竖起了中指。
(肯定要出事X2)
不祥的气息随着老宅映入眼帘而越发浓郁,荒郊野外矗立着一栋中看上去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本来就够吓人的了,谁知曾经住在这里的亲戚还是位收藏家。
落满灰尘的屋子中随处都摆放着面容诡异的洋娃娃,大大小小不计其数,还有藏在镜子背后能把人吓到原地起跳的骇人木偶。
(肯定要出事X3)
几乎所有线索都透露着一股闹鬼套路的气息,就在我们以为哪个躲在黑暗角落中的娃娃即将“回魂”之时,之前遇到的货车司机毫无征兆地杀了进来。
《噩梦娃娃屋》这个中文译名理解起来确实会有歧义,它一开始就是一枚带有误导性的烟雾弹。
乍一看像灵异,实则是以 “砍杀电影”为魂。
还没等观众反应过来,母亲就上演了一波精彩的极限反杀,两个入侵者被顺利解决掉了。
一转眼,长大的贝丝已经成为了一名畅销书作家,事业突飞猛进,家庭幸福美满,她的新作品大受欢迎,而其灵感来源便是多年前遭遇的那场袭击。
某一天,一通来自薇拉的电话再一次撕开了贝丝看似早已愈合的伤口,电话另一端传来了姐姐撕心裂肺的惨叫与哭嚎。
原来自那次袭击之后,薇拉没能走出创伤,精神失常的她被困在了遇袭当天的惨痛记忆中,多年来仍旧和母亲住在那栋老宅里。
放心不下姐姐与母亲的贝丝当即便决定回老宅探望,然而一切似乎都走了样,除了更加频繁的噩梦,薇拉的症状也变得越发严重。
不知被谁化妆成洋娃娃的薇拉在贝丝的眼皮底下被凭空殴打,仿佛是有个隐形的恶魔把薇拉打到遍体鳞伤。
而贝丝居然看到了当年袭击她们的恶棍,这座老宅中正在上演的一切都无法用常理解释…原来…(停!!!
)
为了观影体验,真相还是留给各位自己寻找吧,只能说谜底挺让人喘不上气的。
当你得知真相的时候,我相信这种让人感到窒息的绝望感会立刻钻入你已经看过的画面当中。
所有看似不合理的细节以及那些显而易见的表象都调转了方向,以另一种更为黑暗的方式拼接在了一起。
在单纯的惊吓之外,为观众提供心理上的压抑与视觉上的不适正是法国导演巴斯卡·劳吉哈最擅长的事情。
2008年,巴斯卡自编自导了电影《殉难者》,算得上是新法国极端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受害者被全身剥皮的情节令人发指,异常邪典,即便是入坑多年的恐怖片爱好者,也不一定能顶得住这种画面。
(保护视力人人有责,不放截图了)巴斯卡在恐怖片界算是出了名的“虐待狂”。
他的恶趣味在本片中也是丝毫未减,以一种堪称变态的思路诠释了“娃娃屋”的另一层含义。
他不屑于解释邪恶从何而来,无缘由的极端暴力扭曲而纯粹,更不按常理出牌。
这种扑面而来的荒谬以最野蛮的方式将观众在心理上推向了受害者的一端。
再加上反派的造型,难免让人联想到《德州电锯杀人狂》,只不过相比巴斯卡的脑回路,托比·霍珀所展现的折磨就显得有些传统了。
怪不得本片上映之初便有影评人指责其带有厌女倾向,导演确实和“怜香惜玉”这四个字沾不上半点边儿。
不过恰恰与“厌女”相反,从性别视角上看,《噩梦娃娃屋》实则构建出了一则女性遭受暴力侵害的寓言。
从施虐者身上的恋童癖特质到针对女性的极端刻板印象,再到初潮的隐喻,这种符号的遍布可被视为对“厌女”本身以及诸多犯罪行为赤裸裸的讽刺。
作为在电影中展现肉体折磨与疼痛感的行家,片中的暴力已然令人无暇顾及艾米莉亚·琼斯出众的颜值,不过也恰好侧面证明了这位年轻演员的表演天赋,她的存在令观众更好地注意到了片中的隐藏议题。
在精心的气氛营造与反转设置之下,《噩梦娃娃屋》的核心是人物面对困境时的艰难抉择,是逃避还是面对。
影片主题本身谈不上多有新意,但两种选择却被刻意混淆的时空推向了各自的极端,充斥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挣扎。
交错的时空为这对姐妹关系的塑造贡献了一些惊喜,消解了一开始的刻板印象,也为本片保留了一抹微弱却又无比宝贵的温暖底色。
至于结尾,能设置成这种开放式,跟全片的内容比起来,真的是太温柔了。
如果你已经看过或看完了这部影片,请你告诉我,你觉得姐妹俩最终逃出来了吗?
PS.爱手艺大人的粉丝全体起立!
虽然跟克苏鲁没有什么关系,但毕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电影就能看到爱手艺大人“亲自”出场的!
单亲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投奔姨妈,姐姐刚失恋,有点愤世嫉俗,还小偷小摸,偷了便利店的小东西,认为妈妈偏心妹妹。
妹妹喜欢写恐怖故事,就是模仿最崇拜的作者的笔风,还没形成自己的风格,坚持用老式的打字机打字。
姨妈已经去世,留下一栋满是娃娃的房子。
刚刚住进的那晚便遭遇了入室杀人犯。
一个大块头低智商,一手抓起女孩,先嗅了嗅下体,刚好初潮的妹妹逃过一劫,姐姐被抓去侵犯了。
妈妈一开始被撞晕,然后起来反杀。
她先是跟异装癖男搏斗,抽空还叫妹妹跑,妹妹害怕得只会尖叫和哭泣,身体动不了。
上面妈妈在搏斗,下面姐姐被侵犯的尖叫,让她恍惚了。
妈妈先是杀了异装癖男的,然后又下楼去救姐姐,大概是母爱的力量,妈妈跳上大块头,直接捅死他。
然后妹妹从噩梦中醒来,她已经是一个有名的恐怖小说家,有爱她的丈夫和喜欢小丑衣服的儿子,最新的作品《噩梦娃娃屋》大卖,印刷了五版,电视台还采访她,后面还要给她开庆功会。
多年前的阴影一扫而空,还把以前的经历写成小说大卖,简直是人生赢家。
另一边,妈妈带着姐姐住回了姨妈的老房子,妈妈还卖了里面不少古董玩具用作修缮屋子的费用,妈妈样子一点没变,一点都没老(其实这个当时我有注意到,但没多想,以为外国人驻颜有术呢),但是姐姐依然活在当年被侵害的回忆里,一直尖叫,自残,她们想让姐姐清醒过来,但是做不到。
然后妹妹开始感觉姐姐自残的时候似乎真的有人在打她,而她似乎真的感受到当年那个大块头从身边走过。
一切朝鬼怪方向发展。
然后镜头切换到妹妹穿着单薄的睡衣醒来,满脸淤青伤口,她还在噩梦里。
姐姐一直在叫她,想把她叫醒,记忆被切换了,原本从门边倒下的是妈妈,还被异装癖男割了喉,她被刺激得逃了,躲进自己构建的幻想世界里,丈夫和儿子都是地下室油画里的样子。
现实中的她只是行尸走肉,幻想世界里的姐姐的嘶喊都是真的,她被虐待也都是真的,姐姐在拼命把她叫醒。
目测应该有4-5天了,因为妹妹要被抓去当娃娃了,说明月经已经结束了,姐姐被打肿的脸和眼睛,还有折断的手指:告诉她不要动,不要挣扎,不要逃跑,不然对方会狠狠得打她的。
妹妹被换上娃娃装,破损的脸上涂着奇异的妆容,放在娃娃堆里一动不动。
大块头先是拿了普通娃娃,先摸然后烧,有声音的娃娃会让大块头失去理智。
应该是从小被嘲笑霸凌的后遗症。
然后抓住妹妹,单脚倒提,妹妹吓到尿失禁(这个太真实了,我简直不敢设身处地想如果是我会怎么办,我估计连保持不动都做不到,直接吓晕了),然后再抱起妹妹摸腿,想要烧她。
她奋起用偷偷藏起来的玩具发簪捅了大块头,逃跑,偷偷地拉上姐姐逃跑,这一段有多惊险,我都不敢看第二遍。
当她们终于逃出来,看到警车叫救命,警车没看到是该有多绝望,但是警车又回头时的绝处逢生就有多欣喜,她们害怕到甚至不敢让男警员靠近,男警察连忙去警车那里呼叫救援,女警扶她们起来,似乎一切苦难都结束了,然后异装癖男赶到,打死了两个警察。
两姐妹又被带回噩梦娃娃屋,妹妹又恍惚逃到另一个世界了。
这是妹妹那本大卖书的庆功会,母亲还是如此年轻漂亮,男女警察在这里也有角色,妹妹最崇拜的作者也在,给与了她的书最高评价:不允许你更改任何一个字。
然后她听到姐姐的呼喊声,虽然妈妈说不要相信姐姐的话,但是在窗后面姐姐的叫喊,以及妈妈跟她说外面世界的残酷,妹妹还是决定回到现实世界。
她需要抗争,跟姐姐一起。
大块头似乎毫发无伤,他很生气,打起人来毫不留情,在他眼里,他们只是娃娃,不是人。
妹妹用打字机打伤大块头,想跟姐姐一起逃跑,异装癖赶来,她们抱在一起已经绝望了。
警察赶到,开枪,异装癖倒下,厚厚得粉色假胸内衣有点露出来,假发掉了,露出下面的光头,大块头怎么死的我忘记了,只是想着哎没人知道这背后的原因了。
最后姐妹得救,女主在救护车上看到妈妈在楼上窗口跟她挥手,指指楼下,是坏掉的打字机,是让她不要放弃写作吗?
很不错的惊悚恐怖故事,这种我一个人在家看,完全不会害怕。
现实与幻想切换得非常丝滑,尤其是第二次,妹妹已经知道这里是自己逃避现实的世界,所以她是有自主意识得要回到现实中去,不能让姐姐一个人面对。
因为刚看完《43次的杀意》追究杀人事件背后的故事,对一切的事情都想找出缘由。
比如说异装癖刚开始说的:他只是想跟娃娃一起玩。
暗示了大块头是低智商,对他来说都是玩具,可以暴力玩的那种。
还有大块头听到发出声音的娃娃会崩溃,彷佛听到别的孩子嘲笑他的声音,也是暗示了他有童年创伤导致现在的暴力。
那这异装癖是谁呢?如此对他百依百顺,是哥哥,还是爸爸,朋友应该不可能。
如果稍微讲述下这个故事,可以使电影更完整。
并不是为了洗白凶手,或许可以少一些霸凌与歧视吧。
毕竟如果小时候如果有被温柔对待的话,即使低智商也不一定会变成杀人犯的。
先叠下甲不知道豆瓣环境如何,不想吵架。
本人女,女性主义者,只读过一点《第二性》,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全是纯新手,以下全是个人见解,很多地方不说人话,我会努力解释清楚。
另外,我没有责怪导演或者任何一位真实男性的意思,这是社会性的东西,不论谁在其中都会被教化,我们都是社会规则的一部分。
欢迎讨论,拒绝吵架。
首先是一句佶屈聱牙的总结。
影片影射了女性在少女时期,她作为人对自身的主体性认知与实际情况中自身绝对客体地位这一事实的认识间的撕裂。
不得不说这部影片让我感到了极度的不适和恐怖,因为我本人也是个幻想爱好者,不过我的日常生活不痛苦,只是比较平淡。
我的脑海中有一个故事,故事里我是主角,我救了很多人,他们真诚地爱着我信任着我,我出生入死追求我的信仰。
我如此沉迷于构造那个世界,以至于有时候我意识到那全是假的,会非常失落,我会反思,我是否忽视了现实生活,忽视了我真正应该做的事(之前其实也幻想,只是这半年多都比较摆烂,没有什么非得要做的,待办事项都是一些自我提升性质的,就更有空耽于幻想了)。
因此我极能共情影片中的女主那种突然落入现实的恐慌与无法接受,甚至在心里大喊让她回去!
不过,真正驱使我写这篇影评的,是我所隐约看见的隐喻。
正如我上文所说,我时常耽于幻想。
因此当我看到《第二性》中关于女性幻想的剖析时,感到分外惊讶,甚至觉得被窥视思想。
老实说读这些社会学哲学著作常有这种感觉,但我还是没习惯。
先介绍下背景知识,波伏娃认为,女性是性的绝对客体,女性是“他者”,是被塑造出来的,在男性话语体系中不具备主体性。
但是,女性身为人(而不是女人),实际上是具备主体性的,也就是说她认为自己是本质的,她是观察者、观赏者。
在童年(性未成熟时期),这种身份认同是没有问题的,不会遭到外界的压制、否认和贬斥。
但是,一旦她开始发育,她那平板的胸脯和臀部开始丰腴,外界看她的眼光就会从“小孩子”变成“小女人”,男性话语体系下的规训就会真正落到她的身上,他们开始以对女性的要求(也就是对性客体的要求)要求她,或者加强这种要求。
同龄男性开始真正地“看”这些新鲜出炉的女性。
他们开始开黄色玩笑,故意对女性做猥琐的动作,评判女性的身材,等等。
她们从那些目光中意识到,自己是被看的。
但是,我应该是观看者呀?
我才是那个主体,我才是本质,我才是……但是,在那些凝视中,她们认识到,“我”是客体,是“娃娃”。
而且,做客体是有好处的!
她们可以将自己曼妙的女性身体,作为换取关注乃至资源的筹码。
她们可以假装成猎物,去猎取爱情。
但是,我依然不想失去我的主体性,我不想被客体化。
但是社会不断地告诉我,我是欲望的客体。
就算我不断地试图反凝视回去,强大的社会力量依然会告诉我,我是客体。
于是,我作为人的要求,和社会期望之间,产生了最根本的冲突。
而女性的幻想是调和这种冲突的权宜之计。
女性渴望获得关注和爱情,但是又不想真实地与男性交往让自己被客体化,怎么办呢?
女性幻想一个人,一个真实的陌生人或者虚假的真命天子,然后爱上他。
这样她可以真实地体验到爱情带来的刺激,却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我看到这里真的被震撼了,我确实有这个倾向,甚至现在很多说“男的可以是纸的金属的但不能是三次元的”的女性也很有这个味道)。
以下是原书对应段落的一些照片,这里还涉及一些同性恋的论述但是跑题了就不放了。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已经意识到我在说啥了。
虽然并不能完全对上,但是这部影片真的很大程度上内涵了或者利用了这部分理论,还原了女性内心深处最庞大的恐惧:被客体化,无法反抗的被彻底客体化,甚至必须自我规训(不然会被规则制定者规训得更惨)。
女性逃避这一点,于是她幻想。
在幻想的时空里,她是自己也是世界唯一的主人。
我其实并不清楚导演到底知不知道这个理论,我猜他不知道,仅仅只是以男性视角去构造一个悲剧,然后刚好合上了。
这很合理,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男性的幻想就是女性最害怕的东西,因为女性所恐惧的客体化正是由他们施加的,或者正是因为男性幻想的存在,女性才被客体化。
他们的幻想是真实的,是可以至少部分可以实现的,而女性的幻想只是虚假的避风港,因为她们不具备话语权。
在真正的革命到来之前,女性所有的反抗和幻想都是无用功。
ok到此结束,我大概以我浅薄之见分析了一下电影的女性主义隐喻,非常主观而且半篇以上都是枯燥的理论,感谢你能忍着看到这里。
我还有一个与主题无关的问题不知道有谁能回答一下。
影片中警察被击毙之后,施害者是用糖果车载她们换了地方的,怎么妹妹醒来之后还是在原来的房子里?
这是不是说明后面其实还是假的?
救命啊不要啊我要看反杀结局啊这算什么鬼啊我好难过,理论是理论,但是导演绝对没有女性无法逃脱命运的隐喻啊他大概率这个理论都不知道不然早被骂死了,我看个电影别让我这么难受好吧妹妹啊……
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怎么看完整版 各位
所以其实她的成年是幻觉?
成年虚假的证据是丈夫和孩子,他们和画里有相似,所以是幻觉,最后虚幻世界已经完全虚幻了,在那个姐姐求救的磨砂玻璃窗。
少年虚假的证据是她们这样度过了一夜不止,为什么妹妹就精神失常了😳妈妈说,不要相信姐姐说的话,妈妈可能是本我的潜意识。
我很在意的点:1、为什么姐姐妹妹和最后的怪叔叔(像那个男犯)都是肿了右边的眼睛,是不是姐姐也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另一个人格。
2、最后那个重复出现的胖警。
如果是这样的话真实的妹妹处境如何?
这个就没有提到了,可能被救出来是真的,现在重头到尾都只是病人的精神世界。
3、警车像糖果车吗?
4、那个窗户(有说窗户在房子背面,那么打字机从哪里来?
那个时候确实有碎玻璃的声音。
)
1、右眼都歪(存疑)
2、胖警不像(不成立)
3、警车和公路车和糖果车不像(不成立)
4-1、在3楼小阁顶丢下去有破碎声,在有树干的窗口。
4-2、被救时妈妈出现在图片左边无树干窗口,但是有树干窗口在右边(不成立且有漏洞)我觉得后期的证据没有很好的展现明暗,因此观众会去探寻可能性,最后打字机出现的窗口放错了,这些剧情可以再细致一点。
其实剧情最后观众们在猜的疑点如果有成立方向,剧情是不是更扑朔迷离?
是不是还有改进的空间
尽管不乏亮点但整体还是挺粗制滥造的。另外据说拍这部片的时候发生意外,造成演员Taylor Hickson的半边脸被毁容留下永久性伤疤,人家可还处在20岁的大好年华...也从侧面说明了这部片的团队多么业余。
好随便的东西,写论文时到处复制粘贴
故事设置不错,如果完成得好,应该是部佳片。可惜角色设定与故事叙述均存在问题,一手好牌打坏了。
还算可以!没有想象中惊悚。
导演的反转手法玩得不错哦。
70/100.想象与现实的对比,心理与身体的囚禁与虐待,绝境中令人感动的姐妹情深。还以为是个有关娃娃闹鬼的灵异片,其实是个有关变态行凶的惊悚片。
姐妹俩 Vera,Beth 的呼喊声音量调到75%这片我愿意打4星,本片用想象与现实交替的精神分裂手法描述了一个 Lovecraft 死忠粉儿靠偶像激励+亲情感化成功救赎的恐怖故事,吓人的镜子娃娃印象深刻;以 Lovecraft 开头甚至虚拟真人客串了一把,却跟克苏鲁没半毛钱关系,遛粉痕迹明显~而且把两个萝莉的肿脸娃娃妆化得令人反胃,严重影响观影体验,否则,可以凑凑合合打个4星啊!
虽然致敬了爱手艺大人,但本片与克苏鲁风格并没有多少关系,不过不妨碍故事的精彩性,剧本显然花费了不少心思,现实意向与想象世界互相映射,身体的逃离与心灵的解脱互相对比,为本片增添了很多迷离奇诡的味道,一屋子恐怖娃娃作为背景更是加强了氛围的渲染,如不是因为反派智商过于低下,本片可打满分
卧槽真是何等的压抑
torture porn和psychological horror对半开,虽然两个部分都一惊一乍十分basic,充满悲剧性色彩的角色值得更细腻的调度
脑补了一下,开头HPL以及前半“罗伯特僵尸”梗是制片人让加的——“我们美国啊 最近特别流行致敬,你随便给点彩蛋给点影迷梗,那群观众就自行高潮”。如果不是这样我真想不出有什么必要加这两段,除非导演有意戏弄,和娃娃屋/鬼地这名字一样,纯是障眼法
6.6/没办法正视现在的人,永远不能善终吧。
这不是恐怖片,是很恶趣味的变态虐杀片,反转看了一小半就猜到怎么回事。这么Low的电影,女演员还因为剧组的不专业发生事故,毁了半边脸,这才是真的噩梦
太过残忍的血腥暴力,丑陋怪异的娃娃脸更加如坠地狱,用幻想的美梦把现实噩梦屏蔽,最终亲情冲破了牢笼的囚禁。
外国电影里,无辜女性被变态男绑架虐待,因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而沉浸在自己幸福生活的幻想中,最终幡然醒悟,武力对抗歹徒,并幸运地被警察救出。而。。现实里,无辜女性被拐卖、强奸、虐待最终疯掉,不管多少人发声要为她讨回公道、帮她脱离地狱,当地政府依然不为所动地把她扔给加害她的男人。。。受害者的遭遇比电影恐怖多了。
中规中矩的犯罪片 音效挺吓人的 被吓了好几次
里面的造型设计少了恐怖,倒是有点恶心
老掉牙的东西疯狂的叠加。
多重现实,乌漆麻黑,画质极差。
这个反转绝对可以的[强]我还想这个ptsd那么牛逼的啊,已经达到暗示的顶峰了.故事虽然老套了一点,无非变态虐杀.但是通过精神崩溃产生的臆想推进剧情很有意思.但是剧组让姐姐的角色去撞真镜子后受伤,7厘米?20针?在脸上,人家演员还他妈要不要继续演艺事业了?辣鸡剧组我打1星.片头提了克苏鲁之父,我还以为是克苏鲁主题恐怖片,结果不是啊……小小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