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了三次凶手:(小心剧透)第一次,是在战场上枪杀弗兰茨,这本无可厚非。
第二次,是试图谋杀(气死)弗兰茨年迈的父母。
表面上说来赎罪,但先是一连串的谎言,与老人家建立感情之后,又要和盘托出实情。
这份残忍,和毒疮赐鹅肉有何区别?
第三次,是试图谋杀(击溃)弗兰茨的女朋友安娜。
在谎言之下,明知道安娜已爱上自己,却突然托出实情,无异于在安娜胸口突然上插上一刀。
后来,安娜追到法国,她得知阿德里安已有女友,伤心欲绝。
但阿德里安带领女友邀请安娜合奏爱情歌曲,这是补的第一刀。
而后,面对心死欲离的安娜,他竟然还邀请安娜参加自己的婚礼,这是补的第二刀。
刀刀致命,这得多狠心啊!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阿德里安是善意的。
这我同意。
但如果一个人会因为善意而到处杀人(或害人),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那不是更恐怖吗?
所以,我不同意这是爱情片,这是一部居心叵测的恐怖片。
电影整体拍的平淡而隐忍,却又感觉暗涌横生。
气氛把握非常精准。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一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是部很棒的电影。
女主在未婚夫战死后,爱上了前来祭奠未婚夫的“朋友”,后来得知“朋友”竟是战场上杀死未婚夫的凶手。
这一段的情绪是非常复杂的,有爱有恨有愧疚有遗憾。
最终,女主还是选择原谅,毕竟在这个背影下,大家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也都在想尽办法让生活继续。
女主鼓起勇气从德国去法国寻找这段感情的归宿,几经辗转,找到他是发现他已有未婚妻。
可贵的是女主在承受过这一次次的绝望后,最终决定走出阴影,重新出发。
很棒的电影,一切发生的那么自然,那么真实,那么合情合理,很代入,很拥有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这段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人。
我们本就习惯在虚构的色彩之中聊以慰藉,又如何问责软弱的沉默和善意的欺瞒?
电影的黑白色调很美,闪烁的发梢、肩头的树影、映入眼眸的水光,流动的明暗让人看得出神。
彩色部分确切来说既不对应回忆,亦非随机出现,似乎可以概括为失去至爱后内心压抑已久的死寂忽然重新被生活的实感浸润的时刻。
坦白真相前,阿德里安作为战后德国小镇的法国“闯入者”,给安娜和弗兰兹父母创造了一种与弗兰兹生前种种再度建立联系的契机,这契机允许他们以一种不那么悲戚的方式回看那些已无可能复现的往事,安慰他们说弗兰兹仍将被人铭记,虽死犹生。
关于爱情,电影主要基于安娜的视角叙事。
无论是臆造的巴黎回忆,还是升C小调夜曲,或是河滩上的漫步长谈,加之阿德里安身上与弗兰兹太过相似的气质和喜好,一来二去,移情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
安娜欣然接受阿德里安各种邀约,看他时的神色也愈发透着迷恋和不舍,直到真相大白,内心陷入煎熬,爱意却不改变。
她没办法让自己憎恨这个在战场上杀死未婚夫又出于忏悔之意千里迢迢来乞求原谅的年轻人。
她担起所有的重负,向弗兰兹父母和阿德里安编造着双向的谎言,甚至在书信退回后远赴法国寻找阿德里安。
一度怀疑阿德里安对安娜的感情中更多是愧疚,他的邀约和告解只是出于负罪感的抵偿,他的体贴温柔只是教养的自发表现。
当然也许他确实早已爱上安娜,但出于善良与软弱,出于坦白后未被原谅的痛苦,丝毫不敢设想安娜会保有对他的喜欢,也就选择了放弃。
于是安娜孤身一人来法国,几经辗转找到他家,以为终于为思念和爱意找到安放之所,却最终发现阿德里安已接受母亲的安排继承家产,一个月后便要和人结婚。
法国部分的几次急转真太让人揪心。
影片末尾,安娜得知这里没有自己的位置欲图离开,阿德里安抓住她双臂劝说先留下过夜明早再走,两人面庞靠近时她想要亲吻,阿德里安却仓皇避开。
也许他那个时候才突然明白,安娜来找他并不是为了述说原谅,而是出于某种孤注一掷的果敢,不顾一路上的不解和嫌隙,来向他确认爱情。
可他仍然怕了,面对家业和母亲,他只是个辩解无力、任由支配的孩子。
第二天,阿德里安与安娜临别时拥她入怀,安娜抑制不住哭泣,随后二人吻别,阿德里安叫着安娜的名字,她悲喜交集,却只说:“已经太迟了。
”
关于战争。
影片创设了一种近乎对称的格局,使身处德国的阿德里安和身处法国的安娜经历了类似的排斥和疏离,包括酒馆里群起激昂的国歌、公共场合的侧目和冷眼等;又经角色之口讲述了爱国情怀、胜利与死亡之间的矛盾,如弗兰兹父亲所言:我们都一样愚蠢地庆祝孩子们的死亡。
酒馆里的国歌关于重中之重的艺术。
在相识的最初,安娜和阿德里安在弗兰兹墓前,她放下花束,起身后用法语念起魏尔伦的《秋歌》:“沉沉闷闷/迷迷蒙蒙/钟声荡起/往事如烟/在眼前重现/我泪落如雨……”她说弗兰兹生前爱读魏尔伦,自己则喜欢里尔克。
里尔克也有一首《秋日》:“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两诗相衬,恰好呼应安娜失去弗兰兹后的生活常态。
而说到诗歌与生死,又不由想起布罗茨基。
他习惯从死亡的必然结局出发看待人生诸多际遇,认为唯有语言能与流逝的时间对抗,诗歌则是语言的最高形式。
电影中即便生死相隔,诗歌仍是感情维系的纽带,它联系着写作的人、阅读的人,牵连着无限留恋与期待。
安娜在自杀被救后回到家里,翻开新到的书,扉页上印着魏尔伦的名字。
“ 秋声悲鸣/犹如小提琴/在哭泣”,小提琴的意象在故事里同样举足轻重。
诗歌、音乐、绘画作为不可替代的线索贯穿影片始终,不仅在审美层面赏心悦目,也延展了个体故事的历史纵深。
结尾处安娜将贯穿全片的马奈《自杀》称为维系生活的力量来源,和画作本身的主题一样匪夷所思。
电影散场后,愣在位置上很久没能缓过神来:半分钟前我竟还以为她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后来又想,安娜听到了阿德里安与母亲的谈话,且大概早就觉察他的软弱温吞,因此在临别时得到爱意的回应,对她已经等同于救赎,而非跌落谷底的绝望。
阿德里安从一开始就是安娜生活的闯入者,而从结局看来,他也是将安娜从过去那种无尽怀旧的封闭生活中释放的救援者。
安娜从德国到法国,阿德里安不自知地完成了这个使命,安娜则从某种意义上杀死了过去那个沉溺于丧失、被责任压抑窒息的自我。
她用谎言慰藉弗兰兹的父母,也在这虚构背后给了自己真实的自由。
艺术是虚构,虚构亦是生活。
Anna背诵的那首美丽的诗歌,是来自Paul Verlaine的Chanson d'automne,全文如下:Les sanglots longsdes violonsde l’automneblessent mon cœurd’une langueurmonotone. Tout suffocantet blême, quandsonne l’heure,je me souviensdes jours ancienset je pleure. Et je m’en vaisau vent mauvaisqui m’emportedeçà, delà,pareil à lafeuille morte.大大名鼎鼎的诗人魏尔伦,基于他与兰波的暧昧关系诞生的电影Total Eclipse,曾经好喜欢的一部:
心之全蚀 (1995)8.11995 / 英国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爱情 同性 传记 / 阿格涅丝卡·霍兰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大卫·休里斯二战时期,这首诗曾被作为诺曼底登陆的作战暗号,由英国BBC广播公司播出,由英国特别行动处Special Operation Executive向法国抵抗军the French Resistance发出信号,1944年6月1日播放第一句:Les sanglots longs / des violons / de l'automne,表示两周内开始行动;1944年6月5日23:15分播出第二句:Blessent mon coeur / d'une langueur / monotone,表示48小时将行动。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the Normandy Landings(行动信号Operation Overload, commonly known as D-Day)。
十多年前就听的Serge Gainsbourg的歌曲Je suis venu te dire que je m'en vais,将这首诗的诗句揉进歌词里,而我听了那么多年居然都不知道。
该片是一个由连串善意谎言编制而成的百年前浪漫故事。
影片故事线一度“散”到让人心生反感,但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才让人意识到看似主题在不停变化背后有一个自始至终的人性命题。
该片是一部想象力极为丰富且组合相当精妙的划时代作品。
电影传递了欧容作品中一贯的浓烈情感,以及友情的牵绊和女性独立自主的主题。
从这些方面看,《弗兰兹》比较像经典的剧情片,并且很有魅力。
但是,恩斯特·刘别谦的电影是以反战为主,加入了浪漫爱情的元素,而欧容的这部片子却刚好相反。
这部片子比起1932年的原版电影(《我杀的那位(broken lullaby)》)多了几分虚伪,当然,也少了几分感动。
海报确实已经说明了一切:安娜凝视阿德里安。
阿德里安,一个令美丽又坚强的安娜心旌神摇的男子,其唇上胡须每每让人想起《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主人公。
脆弱到像一支风中的小提琴曲,几难成调。
马塞尔·普鲁斯特如果没有如此多病而是被卷入一战,恐怕就是如此。
他的死欲为他样貌的美增色,激发出的是安娜的爱欲。
他“没有必要”地放大了一次战场上的生死相遇,怀着一份既受虐癖又自私的情感侵入弗兰兹——他杀死又爱上了的这个人——的家庭与生活。
他是如此羸弱,几乎依偎在死亡的怀抱里,在这种原欲中理所当然地沉醉。
安娜对阿德里安的凝视,所导致的第一个行动是救赎。
她珍视两人相处时纷纷扬扬落下的色彩,以为自己可以通过快乐的简单传递,为他黑白的面容着色。
只不过阿德里安其实从来不需要她的拯救。
阿德里安存在的全部要义就在于自我毁灭这一边界处境。
即便没有弗兰兹,他也会找到一个让自己时时刻刻双眼湿润的人,或早或晚。
他的灵魂一直逡巡于名为《自杀》的画前。
至于弗兰兹,他的“热情而害羞”是否使得他也与阿德里安一样充满了求死性?
这一切随着他存在的终止而永不可知,不过也不再重要。
他是亡者,天然地和阿德里安面貌相溶。
所以,弗兰兹之后的“弗兰兹”就是阿德里安。
阿德里安最后说:“开心点,安娜”,他其实非常明白自己的本质。
他在死欲中的宛转翩跹是本性使然,但安娜却不属于这里。
鸣笛响起,最后一吻恋恋不舍地落下,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在边界告别。
初时安娜以为那副“弗兰兹”挚爱的画,是“一个年轻男子,头向后仰”——一个异样的,引入注目的姿势符号,就像初见时带有未名哀伤的阿德里安;后来她方知画中人是一个举枪自杀者,错愕闪过她的脸,这时她正处在勘破阿德里安本质的关键点;最后,她与新的“弗兰兹”一同重看这幅画,当“弗兰兹”问她是否也喜欢这幅画时,她笑了,影片全部色彩最后一次重回画面。
只听安娜道:“是的,它让我有活下去的念头。
”让德国的和法国的所有弗兰兹留在画里吧,把生活的全部色彩还给她。
顺带一提,安娜唯一一次忘却自己凝视者的身份而试图自杀,采用的是一步一步走入河水深处的方式,和《时时刻刻》中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不谋而合。
不同于顷刻之间的翻身一越或电光火石之中一枪毙命,没顶而过的河水是一种缓缓的、完全靠意念支撑到最后一刻的自我终结。
如果一个女人认为自己不想活下去了,她典型的做法就是这样沉默地走向埋葬地——无论是湖底,还是土坑,有的时候也许是婚姻——没有必要再为世界留下一副肖像。
我们区域的肉身其实早已进入了ai时代,早于其他地方,甚至早于ai诞生之前。
在全民商业逻辑搞钱的洪流中,我们早已丢失了情感。
如果非得说有,那一定在视频中、在朋友圈中,在你我身处的环境身边绝难发生。
而可怜的ai出现后,它却一直苦恼于怎么怎么解决意识的产生。
这世界早已乱了套。
异地《弗兰茨》的出现,让我们恍惚着情感和艺术曾经我们也拥有过,这么美好的东西曾经所有人都信奉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就不再需要了导演欧容能力强大,叙事从容,感性,对情感深信不疑。
否则,他极难产生这么多美好的作品。
一方面他所处的环境给了他足够正确的认知和艺术的交流,另外一方面,他的天赋在对的环境里得到足够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PS:如果说这部电影有遗憾的话,结尾的“犹豫”又“小心翼翼”的处理,使得原本可以到顶的电影出现了拉胯。
极有可能,欧容搞了好几个结尾。
从而也佐证了,只有有太多的选择的时候,一定很难善终
两周前看了这个电影,本没想写什么。
但是,昨天大毛打了二毛发起了战事,又引出了我对于这部电影的观影体会。
我记得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有类似这样的话:宇宙是偶然,地球是偶然,人类是偶然。
所以,如虫子般活在地球上的你我都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的,存在已经不易,活着本身已经美好。
谁还不想活着呢?
虫子也想完整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肆意剥夺他人他命存在的权力,强悍地终止他人他命的存续过程,天诛之。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后。
年青的法国兵士弗兰兹在一次双方激战中,与一位德国同龄士兵在战壕里相遇,在谁先开枪谁就能生的情况下,弗兰兹击毙了汉斯。
当他从汉斯的衣服口袋里发现一封写给未婚妻的信时,弗兰兹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
自责让他在战后前往德国开始了自己的忏悔和赎罪之旅。
汉斯的父亲在接受了弗兰兹之后面对朋友和邻居们的指责,他说:我们消灭了敌人,我们就欢欣鼓舞;敌人打死了我们的儿子,我们就悲痛欲绝仇恨敌人。
但是,那些死去的敌军战士也是有父母的,他们也是人子。
生命是脆弱的,一场地震一场海啸能夺走多少生命。
面对大自然,人类弱小得如虫蚁,何苦你争我斗。
《弗兰兹》的故事改编自作家Maurice Rostand的舞台剧。
1932年,就曾被恩斯特·刘别谦搬上银幕《我杀的那位》。
只是作为擅长拍摄女性的欧容,将原本的男性视角,改为了女性视角。
一战结束后,德国女孩安娜在战争中失去了她的未婚夫弗兰兹。
有一天,她在弗兰兹的墓地,发现了一个法国人送来的花。
这个叫阿德里安的法国人,声称是弗兰兹的好友。
他的到来给安娜,以及弗兰兹的父母都带来了新生——他讲和弗兰兹相处的故事给他们听,还给他们拉小提琴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陪同安娜去舞会……安娜发现自己慢慢爱上了这个男人。
这时,阿德里安却告诉她,其实他来到这里,真正的原因是他和弗兰兹不幸在战场上相遇,是他开枪打死了弗兰兹。
这件事情成为他心头的梦魇,他必须千里迢迢来到敌国,向弗兰兹做忏悔,向安娜,向他的家人做忏悔……
《弗兰兹》里塑造了安娜这样一个特别勇敢和美好的女孩。
得知真相的安娜一度痛苦地想要自杀。
未果后,她决定前往法国寻找阿德里安,寻找自己内心真正的答案。
欧容用了很多细节来表现他的反战:比如电影一开始,安娜去问墓地的员工,谁给弗兰兹献花?
墓地工人说是一个法国男人,因为他收到了对方给的小费——法国硬币。
说完,朝旁边啐了一口。
就是我就算收了你的钱,也还是看不起你的。
后来,安娜去到法国,在列车上被查护照,当得知她是德国人,同车的法国人也向她投来鄙夷的目光。
阿德里安在德国时,住的小旅馆里,有一次大家集体唱起德国战歌《莱茵河的守卫者》。
后来,安娜在法国,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形,餐厅的人集体唱起法国国歌《马赛曲》。
战争对于国家来说可能是有胜负的,但对于人民,都是灾难和伤痛。
电影里有这样一段台词:当朋友们都因为弗兰兹的父亲接待阿德里安这个法国人而对其疏远时,弗兰兹的父亲说:“是谁把孩子们送上战场的?
不就是我们,他们的父亲们。
当我们获得胜利,打死法国人的孩子时,我们在这里喝啤酒庆祝;当法国人获胜,打死我们的孩子时,他们在那边喝葡萄酒庆祝。
我们都在愚蠢地庆祝孩子们的死亡。
”安娜为了不让弗兰兹的父母再度伤心失望,决定独自承担,对他们隐瞒阿德里安的真实身份。
将阿德里安写给他们的信扔进火炉,拿着白纸自己杜撰了一封信读给他们听。
后来,终于找到阿德里安却发现对方在家乡也有一个守候他许久的未婚妻,安娜再次表现了自己的勇敢,选择与阿德里安吻别。
却独自留在了巴黎,写信给弗兰兹的父母说:“……我终于在这里找到了阿德里安,他很好,并且让我替他亲吻你们。
他现在已经是巴黎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每天晚上,我都会去巴黎大剧院听他演奏……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我不知道我何时会回国,我在巴黎这座弗兰兹所钟爱的城市里,我觉得很快乐……”欧容说:“我想讲的是在混乱的年代,比如战时或战后不久,那种时候,秘密和谎言可以让人们有勇气,有希望活下去,可以让人们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
这其实也隐喻了我们对虚幻的需求和渴望”。
这个安娜,也终于没有变成安娜·卡列尼娜,没有被生活和现实击垮,而是坚强而潇洒地活了下来。
欧容对她也是很好的,当她最后又去卢浮宫看那幅弗兰兹和阿德里安都爱的爱德华·马奈的《自杀》,旁边又来了一位同样从这一幅自杀的画作中却找到了生之希望的男人。
欧容把这部电影拍得温暖而文艺。
《弗兰兹》是黑白和彩色交替出现的,但并非我们以为的回忆是黑白的现实是彩色,而是当美好情绪出现的时候,画面才会变成彩色的。
欧容说:“我希望以一种印象派的方式来使用彩色画面,用彩色来突出人物之间再次燃起爱的时刻——悲剧发生之后,有些时候,生活还是能够恢复活力的”。
电影中19世纪印象主义奠基人爱德华·马奈的画作《自杀》贯穿始终。
《自杀》是马奈于1877——1881年创作的,画上是一个持枪自杀的男子仰倒在床上,安娜却说:“是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马奈的画作影响过莫奈、塞尚、凡高等画家,他的《自杀》虽然并不像《弗兰兹》中表现的那样悬挂在卢浮宫,而是藏于苏黎世,但他生前却经常去卢浮宫观摩前辈画作,临摹和研究。
他说:“每当我走进画室,总觉得好像是走进了坟墓一样。
”他更喜欢在欧洲各国游历,学习。
马奈作品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吹短笛的男孩》和《草地上的午餐》。
《草地上的午餐》在《弗兰兹》中也出现了,不过其实它也并非挂在卢浮宫,而是藏于巴黎的奥赛美术馆。
欧容被称为“法国电影界的坏小子”。
比如在《八美图》中让凯瑟琳·德纳芙和芬妮·阿尔丹大打出手,然后打着打着就吻到了一起……这两位女星,一个与特吕弗几分几合,一个是特吕弗最后的爱人。
要是特吕弗地下有知看到这一幕,真的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
这次翻拍之作《弗兰兹》,观众看前半部会以为是一部Gay片。
拍摄回忆阿德里安和弗兰兹巴黎生活那段,欧容把他们拍得太Gay了。
于是也就有了另外一种解读:其实阿德里安和弗兰兹真的曾是一对同性情侣,因此他们在战壕里突然相遇才会有一刻的怔忡。
然后阿德里安枪支走火误杀了弗兰兹,也才会抱着弗兰兹的尸体躺了好久……战争过后,他才会来到恋人的家乡,见他的亲人。
安娜心中藏着谎言,谁知道阿德里安心中会不会有呢?
在欧容的电影里,从来没有单一的同性恋或者异性恋,人人都是泛性恋。
比如他导演的那部《干柴烈火》,他爱他,他爱她,她爱她,她又爱他……阿德里安对弗兰兹家人说起他们的初识,说:“我和弗兰茨在书店认识的,他正在找魏尔伦的诗集,而我在读着里尔克。
”诗人保罗·魏尔伦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和诗人兰波的同性恋情,关于这段恋情可以去看电影《心之全蚀》,那里面有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早年的惊世美颜。
而魏尔伦在和兰波相恋之前,也是和女人结婚生子的。
两人后来因为争执,魏尔伦拔枪打伤了兰波的手腕被捕,入狱两年。
之后,兰波写了《地狱一季》,称他和魏尔伦是“地狱情侣”,以“悲伤的兄弟”、“疯癫的童贞女”来称呼魏尔伦,而自己则是他的“下地狱的丈夫”。
《弗兰兹》中安娜吟诵了魏尔伦的《秋歌》——秋声悲鸣 犹如小提琴 在哭泣 悠长难耐的阴郁 刺痛了 我心脾。
沉沉闷闷 迷迷蒙蒙 钟声荡起 往事如烟 在眼前重现 我泪落如雨 我走了 恶风卷着我 东飘西零 飘呵,飘呵, 宛如那 枯叶飘零。
扮演阿德里安的是法国男星皮埃尔·尼内。
他2015年就凭借《伊夫圣罗兰传》中精彩的表演获得了第40届法国凯撒电影奖影帝。
在《弗兰兹》中他扮演的阿德里安细腻而脆弱,又有着迷人的魅力,让人觉得安娜“认贼作夫”也是情有可原。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欧容建议他们演员演出前去看两部电影,一部是迈克尔·哈内克的《白丝带》,一部是伊利亚·卡赞的《天涯何处觅知音》。
《天涯何处觅知音》英文名是《Splendor in the Grass》,来自华兹华斯的诗歌《To Eternity》——曾经那么辉煌美丽的景色从我的眼前永远地消失再也没有灿烂的阳光壮美的草原,和艳丽的花朵没有悲伤,我们会从现有的一切汲取力量。
欧容说:“我真的认为每一个谎言之下都有着真相,每一句假话背后都藏着欲望”。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
《弗兰兹》电影海报,安娜双眸明亮,疑惑、渴慕、怜悯,神情温和期待,阿德里安侧脸闭目,沉浸在自己的冥想中,似乎并不在意安娜。
寻找是电影的主线索,电影前半部,阿德里安来德国寻找弗兰兹家人,下半部是安娜去巴黎寻找阿德里安。
弗兰兹的老父亲宁肯与老朋友们绝裂也要保护阿德里安,家国情怀虽然使人们被迫卷入集体仇恨中,但当抽象的敌人变成一个鲜活生命,并分享至爱之人的甜蜜回忆时,人们心里痛苦和悲伤都会被甜蜜与希望而瓦解。
弗兰兹父母从阿德里安与安娜的两个谎言中很快获得了安慰,这是因为阿德里安成为爱的替代品。
阿德里安只想获得自己的灵魂平安,事实上他并不能完全替代死者成为安娜以及弗兰兹父母永远的情感寄托,因为他仍然承担着自己一方小家园的情感寄托,一身无法两用,无论是阿德里安还是安娜,寻找的结果似乎是一场徒劳。
安娜在法国小酒馆里,突然面临周围的法国人集体高唱国歌,宣扬民族情怀,身在他族包围,安娜卷缩在角落,身影充满不安与惊惧。
战争何曾远去,硝烟虽然散开,但每个人仍身处巨大的阴影之中。
战争将常人的生活撕裂,又混杂着与生存无直接关联所谓的民族大义,人如蝼蚁,任凭摆布,却仍沉浸在高歌颂德中。
战争幽灵仍然在蛊惑众心,来自战场的凶杀不仅是合理的,甚至是英雄的,安娜在法国小酒馆里的遭遇,让其了解到阿德里安灵魂的高贵与心灵的脆弱,安娜也更迫切要找到阿德里安。
但阿德里安在法国时忏悔的力量来自自我良知,在德国时却遭受着来自强大得多的外界压力。
因此,一旦阿德里安回到宁静的乡下,享受富裕生活,有恋人有家人,阿德里安对内心因自我谴责而承受的压力也已明显减轻,他似乎已经摆脱了心理负疚,即将开始新的生活。
说到底,好好地活下去才是人的本能,而活下去又必须怀着希望。
弗兰兹的父母相信安娜遇上合适的人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这是两位老人满含笑容鼓励安娜开始寻找幸福的动力,也是自已能从弗兰兹的死亡极度痛苦中努力提取出的积极意义,从而支撑老人勇敢地活下去。
阿德里安是恋人的希望也是母亲的希望,他承载着家人的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反过来,这也是他能走出阴霾的根源。
安娜失去弗兰兹,心灵是巨大的空洞,她一度以为阿德里安可以填补这个情感的空洞,当她第二次失去爱情,她彻底失去活下去的希望。
影片从头到尾都是黑白色彩,创造出某种远久、古旧和苍凉的阴郁气氛,即使安娜快乐地登上前往法国的火车,电影背景音乐与画面都显得轻快舒服,似乎安娜的幸福就是咫尺之间触手可得,画面仍是不变的黑白。
只有到了最后一个镜头,安娜独坐在画面,画外一位男子搭讪声音传来,安娜回眸凝视,电影此时才突然转变彩色。
安娜的希望终于来临。
影片至此也结束。
片名是弗兰兹,是电影开始时就已经死去的人,安娜与阿德里安因为弗兰兹而联系,又因弗兰兹而别离,弗兰兹生前喜欢《自杀》,弗兰兹代表着死亡,是结束,也是开始。
安娜自杀被救起后,梦到了弗兰兹回到家中,为父母拉小提琴,脸上满是血污,是安娜正式与过去告别,也发自真心地原谅阿德里安。
安娜先从马奈《自杀》画作开始寻找阿德里安,她认为这是三人的情感交接点,安娜惊讶于画作的写实风格与象征意义,但阿德里安从没有来看过这部名画。
从这点上看,因战争而取人性命,在被杀与杀人者之间,幸存下来的生命才是能真正开始新生活的载体,才是上帝挑选的幸运者。
这部电影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安娜未能与阿德里安成就一段姻缘,因为前半段大量铺垫,以为两人的爱情能成就一场完美的救赎,而且两人也年貌相当,趣味相投,也算是佳偶天生。
但如果电影真的这样安排,也就过于简单和俗套,生死与爱情,看着简单,实则承载了更多生死与爱情当事人以外的厚重之物,绝非一次寻找,一场爱情,就能把人间复杂说得透彻。
《弗兰兹》究竟表达对战争无言的控诉?
还是想讲述一段夭折的爱情故事?
亦或是要借着两段寻找之旅展现如何摆脱心灵的痛苦?
也或者是要评论人的所谓救赎忏悔并非一件易事?
仍是让人有些不太明了,最终只留下安娜落寞、怀疑、忧伤的眼神,在海报的明亮处,深深地凝视着阿德里安,似乎在问阿德里安,也似乎在自问,也似乎在问每一位观众:硝烟之后,家园何在。
#BIFF# Ozon证明了很简单的故事也可以有强烈的冲击力。黑白/彩色的变换很巧妙,对比多数电影都是现在=彩色/回忆=黑白,但Ozon的处理是反转的、主观的。其实法国人赴德国道歉本身也有反转的意味。细节呼应也很精妙:比如酒吧里的两次合唱和马奈的画。
葆拉贝尔很出彩
三星半,欧容转型?没看出来。关于替代以及理性道德和潜意识情感之间的冲突的内在表达完全在重复前作(《新女友》),有意思的是,熟悉欧容的观众很容易会在开头把阿德里安和弗兰兹下意识联想成同性恋,欧容自己很可能知道这一点,阿德里安向安娜坦白的时候,除了剧情转折之外可以认为还有一层作者审美上的自反。
零分。
真的太讨厌太讨厌欧容了,鬼知道我为什么会这么讨厌一个导演的全部作品…片尾大家都在鼓掌的时候只好低声骂了两遍傻逼欧容…(不过好想学拉中间那首夜曲)
过于工整了,以至于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看
温婉流畅的故事与剧情 两人的身份和角色也映射着那个时代背景下更大的矛盾与冲突 只是很难不把它与导演之前的作品比较
评分偏高!
典雅的古典乐下,《弗》质感如杜穆里埃的小说。欧容放弃了以往的叙事圈套与色彩感而是转为偏向工整的复调结构以及“不在场”的人物麦格芬模式。颜色在“关键时刻”中以渐变形式出现:较为明亮的幻象(谎言)世界,暗淡,残酷的真实过往与黑白的现实三者并置。向死而生,从阴郁的画作中寻得宽恕与存在
摄影美,演员棒 故事章节设计也有意思
有点出乎意料,一度以为是“钙片”,实际是部以一战为背景的爱情片,拍得很美,古典沉稳的氛围,引人入胜,内敛而克制,愧疚和宽恕,不忍与谎言,一段无法兑现的感情,动人的一吻,有喜有忧的色彩变化,片中法德歌唱的部分联想到了《光荣之路》的结尾,马奈的《自杀者》犹如神来之笔,开年以来最佳。
对我来说实在太慢了 镜子面前变成franz把我吓个半死然后不争气的点开了六分钟压缩版 羡慕女主又找到新人👏
标准法国式的sentimental啊,精致唯美,矫揉造作,苍白无力。即使最可以表现悲剧感与力量感的两场——阿德里安与弗兰兹在战壕对面相遇,在酒吧的人们齐声高唱马赛曲——都让我差点笑出声来。
前半段的自我救赎,战争反思,国仇家恨都埋的很好;音乐和绘画之间也处理的很好;发现和反转之间严格工整;女主将角色处理的内敛又优雅;片子感情细腻,但是遗憾情绪不够饱满。黑白和彩色的转换揭示情绪的变化也是流于形式,最后结局不知道剑之所指。从奇情迈向大师,欧容走的并不容易。
他一定是缺钱了
无感,伪爱情片
细腻又克制。但一点都不欧容。
配樂 http://www.imdb.com/title/tt5029608/soundtrack?ref_=tt_trv_snd
欧容对于安娜情绪的转换处理简约却有趣,她开心时世界是彩色的,忧伤时你只能看见黑白的苍凉,那永恒的纯色艺术美学;或许善意的双头谎言是战后慰籍家属且救赎创伤心灵的唯一良药;琴声悠扬,听风在树叶间的声音,这是我喜欢春天的理由;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因为分离,所以优秀。
可能断断续续看了十次才看完,到底深度在哪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