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314&idx=1&sn=157007a15ccf8931bb1eeed408e734c3&chksm=ebefe5dadc986ccceecc248a15c69b850cdff0e1be28d4e74b71b87bd07c239da84b1e1374b4#rd本集是个节点,是起承转合的关键。
经过种种曲折,Pied Piper 终于迎来了发布测试版的关键时刻。
紧张到神经质的Richard焦急地等待着硅谷程序员们的反馈,甚至怀疑人生。
然而一切都顺利得超过想象,所有测试者都表示很满意。
只有 Monica 一个人不喜欢,她又穿起了那件让她看上去不那么漂亮的毛衣。
接下来,Monica 解释说这是自己的问题,认为投资者有时会目光短浅,看不到产品的价值↓所以鼓励 Richard 勇敢地把产品上线。
细心的小伙伴可能注意到了 Monica 的话:Pied Piper 平台整体特别像工程师做出来的东西。
记住这句话,这将是Pied Piper 未来最大的Bug。
剧情还穿插了惯用的讽刺和幽默:监控全公司邮件的 Gavin Belson 偷来了Pied Piper 的测试软件,发现这货如此牛B,又惊又怒地威逼旗下工程师立刻做出同样的东西↓。
发现手机和电脑被 Gilfoyle 黑了之后,吓得切断整个公司的电源。
然后,不堪忍受的Hooli的核心成员辞职了。
之前铺垫了好几集的房东Erlich和大头这条线也终于跟剧情主线会合。
成功把自己和大头的资产合并,感觉自己终于成了富豪的房东,在耗资百万美元开 Party、花50万美元买科技博客后,笑不出来了。
本来还想跟大头撇清,但之前让他窃喜的合伙人身份此刻成了捆住他的一条绳子,让他只能跟大头共担分险↓代价就是卖掉房子还要再负债50万美元,或者卖掉Pied Piper 的股份。
在各种压力下,Erlich找到了Laurie,和她谈了笔生意。
这一切,都是瞒着 Richard 进行的。
在 Pied Piper 正式发布的时刻,听到Richard 这样的表白,估计 Erlich 的心在滴血。
作为近3集来最大的梗,房东和大头深刻的诠释了什么是“本事不算大,装B很牛叉”。
手握着大多数人5辈子也赚不到的钱,两人成立了一间叫 Bachmanity 的金融公司,准备继续干孵化的老本行。
按道理说,Bachmanity的发展模式应该是这样:主动寻找投资项目→给予项目辅导和孵化→等项目做大→项目成立公司→拿到股权→分一大笔钱→人生赢家。
但是我们看看这两人干了啥:花钱租豪宅享受→花钱挪动豪宅里的游泳池再挪回来→白白被商务经理划去1400万美金当税金→卡里没钱的情况下花百万美金开Party→花钱买科技博客……编剧安排这种离谱的创业桥段,其实就是剑指硅谷里那些不靠谱的创业者。
这些人有时靠画大饼众筹一大笔钱,然后花天酒地直到公司倒闭。
最近,硅谷的一对创业的哥们就身体力行,让大家知道了什么叫不靠谱。
他俩用一款AR头盔获得了1000多万美元投资,接着就开始乱花钱,搬家、买车、买画、甚至看脱衣舞……直到被公司扫地出门,然后公司也关门大吉了。
这个作死二人组是亲哥俩,一个叫 Marcus Weller,一个叫 Mitch Weller。
2013年,他们宣布自己要做一个叫 Skully 的AR智能头盔,在众筹网站 Indiegogo 上众筹。
Skully 是摩托车头盔和谷歌眼镜的结合,附带分段行进式导航功能,通过蓝牙和手机相连可实现语音操控和声音指令,能够在距离车手约3米远的位置播报建议路线。
在这哥俩的宣传片中,Skully将车载GPS、数字音频、手机免提系统、后置摄像头等集成一体。
另外还配备了一个“抬头显示屏”(HUD),可以显示所有有用的通知、信息提醒以及导航……总之,戴上Skully头盔,保证你就像钢铁侠一样狂拽酷炫睥睨天下霸气十足。
而且,他们说产品2014年春天就能上市销售,每个叫价1499美元。
整个AR行业为之惊喜,科技爱好者们为之疯狂,Skully 也成了资本追逐对象。
在Indiegogo 上,1940个粉丝给Skully众筹了250万美元;紧接着天使轮融资超过580万美元。
去年3月,以Intel、Riverwood 为首的多家投资机构又给Skully投资1250万美元的A轮投资。
BOOMBOOMBOOM!
天空一声巨响,又一对创业巨星闪亮登场。
亚马逊的CTO给初创的Skully公司背书。
《纽约时报》给两兄弟来了个视频专访。
说好2014年春天产品上线,虽然一拖就是2年多,大家还是很期待这款智能头盔。
今年的CES展上,Skully带了最新的AR—1 demo参加了展示,4月7日又一次开启预定,一片叫好声。
但到了2016年7月,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传来——创始人Marcus 和 Mitch 兄弟俩被董事会扫地出门。
新任的CEO宣称,这哥俩离开是因为“投资人和创始人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上产生了分歧”。
到底是神马分歧呢?
其实就是Weller兄弟终于发现头盔没法量产,自己当年吹牛吹过头了,想把公司卖了跑路,团队其他成员不同意,然后就兵变了。
卖公司还有个小插曲:哥俩原本打算把公司卖给乐视。
但乐视一看 Skully 的财务销售报告,呵呵一笑:“小样,想让老子当接盘侠,没那么容易。
”转眼到了8月,Marcus 和 Mitch 的助理 Isabelle Faithauer 又搞了个大新闻:她提交给法院一纸诉状,把兄弟俩告上了法庭,指责 Weller 兄弟把公司账户当成自己的私人提款机,并且以“炒鱿鱼”胁迫她篡改文件以欺骗投资者。
同时他们拒绝支付自己的法定加班费,也不给她休息和吃饭的时间。
以下是Isabelle列出的Weller兄弟的罪状:用公司的钱给自己租了一个3卧室的公寓,公寓的保险押金,每周公寓清洁费用 个人杂货账单都是公司的钱兄弟俩的餐厅个人消费为 Marcus Weller 在度假期间租用兰博基尼 在自己的道奇车出事故之后,用公司的钱又新买了一辆八万美元的旅行费用,用于去中国的旅行。
一趟环球旅行,其中佛罗里达的租车2000美元,在夏威夷购买了价值2345美元的画,以及2000美元的脱衣舞俱乐部费用666666坦白讲,Weller兄弟对Skully 最初的想法非常酷炫,这也是他们能获得大量融资的关键。
比如:Skully AR-1头盔有后视摄像头,功能类似于汽车的倒车影像。
而且它是实时无死角全景式捕捉,影像就显示在抬头信息的正下方,易于观察。
头盔通过蓝牙和手机相连,充满电能使用9个小时,对摩托车骑行已经足够了。
AR-1头盔基本上能够确保驾驶人拥有360°视野,不留盲区。
但这仅仅是他们的想法,在给投资者和消费者画大饼的时候,哥俩没有考虑过头盔里某些组件是否过于复杂昂贵不适合量产。
直到到公司倒闭,AR-1头盔都没有真正越过原型阶段变成成熟的稳定的产品。
在此期间,研发和量产的不成功没能阻止 Weller 兄弟接在公开场合大吹特吹。
曾打算进军中国市场的哥俩今年春天还并且放话:我们要做智能头盔界的特斯拉。
两周后,特斯拉就把他们的首席工程师挖走了。
Weller兄弟种种的行为激怒了其他成员。
今年7月,团队其他高管把他俩赶出公司,又千方百计筹集到600万美元,打算挽救公司于危亡之中。
但财务一核算发现,AUV,资金的缺口太大,这点钱根本补不了窟窿。
干脆收摊完事算了。
据说,关门前Intel之前还在与Skully谈判,想再融一轮资把公司保下来,未果。
2016年8月,曾经承载了无数梦想和赞美的Skully卒。
公司现已申请破产程序,所有受担保债权人拥有 Skully 的资产清算优先权。
回头看看Weller兄弟的创业历程,大概是这么个情况:先画个大饼 → 做个众筹 → 租跑车 → 去脱衣舞俱乐部 → 融资 → 变人生赢家 → 再买跑车 → 去脱衣舞俱乐部 → 回来继续画个大饼 → 被戳破 → 被赶出董事会 → 公司倒闭 饼画得很大,没炉子能烤;烤不出来靠吹牛搞点众筹,弄点融资,先自己花爽了再说。
实在做不出来,就打算把做饼的作坊卖了,好给自己留个仨瓜两枣,想得倒美。
更多《硅谷》有趣黑料,请扫二维码关注趣硅谷
刚刚看完美剧《硅谷》第三季,竟然发现这个美剧越来越好看了。
总结一下,就是男主创办了新公司,然后艰难launch新的产品,然后到了这一季发现产品不靠谱,没法赚钱,公司造假然后几乎破产。
但这三季涉及到的故事确实太多了,D和G自始至终都是两个水平很高的工程师,对RH非常信任,但是在最后这份信任也衰竭了。
他们展现出了典型的硅谷的工程师的样子,对代码的热爱,对技术的钻研,以及社交圈比较小等等。
男主其实也跟他们差不多。
但想了想,PP这个公司还是非常幸运的,每次在破产边缘都有重大转折。
或者说是当初的很多不幸造就了幸运,当初被开除的big head,他获得的资金最后救了公司一命。
很多事情也都是峰回路转,Hooli公司在这个压缩视频照片的产品线也是几经辗转,最后还是没成。
所以我倾向于,前三季向我们展示,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去探索新的app是多么的难,不论是有着优秀的人才的startup,还是有资金,有资源的大厂,最后也都失败了。
Hooli转向了当初那个box,而PP则几乎破产。
这个失败的例子告诉我们创业是多么的艰辛。
虽然最后D的视频的app挺好的,但是后面一定还会有其它的问题的。
J这个人非常的奇妙,他也是里面最难以琢磨,最迷人的。
他有才,会说话,而且总是抱着热情的心,友好并且善良,他做了很多的实事。
但是也是他最终主导了造假,见解导致公司破产的。
而E就更好玩了,承担了很多的笑点,自己有个大house,弄到最后孵化的公司差点破产,而且自己也差钱浪过头。
后面再看,他提前卖掉公司的股票还是大好事,很多事情都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太多了。
开始觉得这仅仅是几个程序员写代码,打嘴炮,插科打诨的创业故事。
但其实里面展现了硅谷各类人的特点,各种天使投资人,董事会大佬,公司ceo,平凡的硅谷的生活的人,以及这里的岁月变迁。
据说开头的动画也是非常切合实际的,生动展现公司的变迁历史。
期待后面PP的发展,哦不对,据说换名字了。
1.虽然魔笛软件安装量大幅度上升,但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忽视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他们的实验用户都是工程师,而不是一般人,这也是为什么Monica一开始会觉得这东西好难用啊的原因。
2.另外一个教训则是,太超前的科技,往往无法被人理解,也无法得到市场价值的回馈。
反而是那些显得没有太酷,但是能实际转化为产品的东西,最后却获得了市场价值。
3.产品一定是要非常简单,能够被普通人接受和使用的。
4.成功很可能还是要来源于不好看的那一面,这季最后部分,Jared也开始撒谎,开始用印度的外包帮助他们刷使用率的事情,或许为后来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且我估计这项技术能够被最好应用的地方可能是网速比较慢的发展中国家。
如果说,《硅谷》的好玩是源于科技nerd们的逗逼,那么《硅谷》的真实,是因为它Day-to-Day地记录下了一家创业公司的“日常”。
在接受美国一家科技博客采访时,该片的助理制片人和技术顾问乔纳森·多坦(Jonathan Dotan)说,虽然Pied Piper是一家虚构的公司,但是我们想让它像一家真正的初创企业那样运作。
“它许诺观众要让他们了解真正的科技行业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这部剧与真实硅谷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剧中发生的故事反过来影响了现实中科技公司的发展。
在上一季,Pied Pier用它们的压缩技术直播了一个被困在山谷里的倒霉蛋喝自己尿的情景。
剧中产生的轰动效应,启发了谷歌完善最新的VP9编码技术,并在Youtube等流媒体平台支持播放。
E02同样包含了许多硅谷人士心照不宣的八卦,其中包括初创公司挥霍投资人资金的夸张无度和CEO阶层的奇特癖好,还提到了中国观众看来特别打脸的搜索引擎算法中立原则,顺便控诉了加州令人发指的租房法律。
而这一集的焦点,无疑集中在Richard和新CEO Jack Barker之间关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冲突上。
Jack Barker 这样的人物,几乎是硅谷所代表的创新和颠覆的对立面。
他发迹于2000年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破灭前,有20年的行业经验,被称为技艺精湛、业界一流的CEO。
在编剧虚构的履历中,20年前,他创办过一家叫 Entercross Systems的公司,并在1998年以10亿美元的市值IPO。
接下来4年,他又运营了一家叫 Turn Wire 的公司,后被微软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他从自己的管理经验出发,总结出了一个“成功三角关系图”,还被商业院拿去在课堂上讲授给学生。
被纳入商学院教材的“成功三角关系图”,代表了正统的商业观念。
虽然一直混在科技界,但Barker 的成功显然更依赖于他的商业经验,而不是科技眼光。
硅谷是创新和颠覆的代名词,无数的初创企业都以Disruptor自诩,它们颠覆的对象也包括那种学院教科书式的商业原则和规范。
作为一个科技行业的“老鸟”,Barker最先看到的是迫在眉睫的科技行业泡沫,他的逻辑是怎么在泡沫破灭前把Pied Piper的技术变现。
Barker一边嘲笑Richard在2000年股灾时还穿着尿不湿,一边抛出了许多CEO们心照不宣的商业哲学:公司真正的产品其实是它的股价。
Barker想到的快速变现方式,是开发一个能将现有压缩技术整合在里面的东西,一台像电脑主机一样的设备,直观、容易理解、便于销售。
Barker对于当下大数据时代的理解是“返祖式”的,数据变得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重要,公司对于数据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
作为对近年不断爆出的黑客入侵大公司数据库事件的回应,《硅谷》的编剧们让Barker想出了(实际上是Richard讽刺性地提出后被Barker采用了)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把Pied Pier的压缩算法整合进一台独立设备里,这样重要的数据就可以安全地存储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在网络代表一切的当下,发明并出售一台独立的设备,或许是最愚蠢的一种产品思路。
Erlich说的没错,这人确实生活在tech1.0的时代。
相反,作为技术精英,Richard和他的团队不仅为Pied Piper设想了神经网络、点对点分享、云平台等当下硅谷最炫酷的东西,他们以技术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也更符合硅谷的主流思路。
从片中Richard向销售团队展示的几张幻灯片,我们可以一窥究竟:一、成为行业标准意味着一切Richard的压缩算法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过去的普遍做法是申请专利,然后有偿授权给其他公司或个人使用(以技术为基础开发一台设备出售,也相当于一种有形的授权),来实现变现。
这在网络时代是一种正被逐渐淘汰的战略。
Richard的设想中,Pied Piper将是一个应用驱动(APP driving)的平台,首要任务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自己的压缩技术,随着使用群体的越来越多,这项技术就会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行业标准。
作为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头羊,特斯拉早在2014年就宣布公开它的数百项专利,免费供别的电动汽车公司使用。
其背后的策略和Pied Piper是一样的,重要的不是把技术保护起来,而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使之成为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形成的平台效应带来的收益将远远超出专利使用费。
在更老的科技故事中,微软有意纵容它的Windows系统在中国等地被盗版使用,结果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它成了操作系统的主流标准。
二、必须对多数用户免费为了吸引用户,这个平台必须提供给普通用户免费使用;为了更快速地吸引用户,它还必须借助社交媒体,支持peer to peer分享。
当用户积累到足够数量的时候,这个平台成为行业标准后,才向一些有“刚需”的企业用户收取费用。
这一发展战略借鉴了Dropbox、YouTube和Skype等热门平台和应用的发展经验 。
三、用神经网络完善算法。
神经网络,是一种高级的机器学习算法,它可以使计算机深度学习、自我完善。
神经网络,也是Pied Piper的秘密武器。
在Richard的平台架构中,随着用户越来越多,peer to peer分享将把大量的数据导向服务器平台,平台的神经网络通过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实现自动学习,以改进原先的压缩算法。
现实中的谷歌和FACEBOOK也正在基于这种技术完善自己的压缩平台。
在这一集的末尾,Pied Piper的两个竞争对手,Hooli的纽核力团队和EndFrame把各自剽窃到的Richard算法拼到了一起,基本上破解了 Pied Piper的压缩技术。
但是,如果Richard的战略能够成功,率先吸引大量用户成为行业标准,用神经网络改进初始算法,那么Pied Piper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市场竞争中,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PPT中,Richard还特地排除了两种不适合Pied Piper的战略。
一种叫做许可证管理(License regimes),即以压缩算法申请专利赚取授权费,这与Pied Piper的创新精神格格不入。
幻灯片下方的HEVC advance正是这么一家有偿授权别人使用的专利管理机构。
Richard也排除了另一种策略,即Pied Piper成为开源软件,因为开源软件无法带来大量的收入。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2014年《硅谷》这部剧诞生,明星企业pied piper做在线compression,而CEO和团队更在意的是以platform形式面向小C提供服务。
站在2019年的今天,经历了17、18年的洗礼,全球范围内SaaS生意的兴起,大多数vc都把目光投向了2B生意,正如第一季时Gavin所指出的那样。
当这项技术能和各大视频、文档处理等平台实现seamless对接时,这项技术才有真正的应用前景。
这也是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精力、资源在营销和顾客再教育,也是为什么市场最终选择的仍然是在线视频应用。
因为解压、传输功能更多是面向B,甚至是大B。
这一点Jared没有看到,缺失Peter后的Raviga也没能看到。
这是pied piper商业模式跑不通的原因,因为从本质来讲根本不是C端的生意。
(我能理解任何团队在看到fb、google等企业的前景时都会眼红,geek想做platform的心情也是;国内尤其明显,只是国内只有垂直领域赛道才有创业者的少许机会)所以回过头来看,我不相信第一季就想收购pp的Gavin想不到,但我能理解是为了戏剧效果嘛。
真实世界中board和市场上vcpe都不是傻子,能够提出商分框架并推动20亿美金收购案的巨佬也不是。
(虽然能理解编剧是想讽刺啦,不影响我的高评价)whatever,这部剧告诉了我太多创业中的可能,guess我是没有这种精力、创造力和承压力,也很难有这等狗屎运。
Richard又可爱又可恨吧,其实第一集结尾真的很worthy,看到了技术和商业化合流的可能,但最后一集又恨得牙痒痒,真实世界里这样的企业一定是活不下去的!
-半夜刷完三季发发牢骚
提起硅谷,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的是谷歌苹果,facebook这几家耳熟能详的明星公司,又或者是那两所闻名全球的知名学府,斯坦福和加州伯克利大学。
硅谷虽然只占了美国国土面积的0.2%,人口总和也不过500万,但却创造工业史和科技史的众多奇迹,那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如今的硅谷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一谈究竟一,从硅谷的诞生时间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与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工业化地区的巨大差异。
硅谷崛起于工业时代的后期,具体是二战之后,所以硅谷从一开始就跳过了工业时代的很多过程,是一个完全按照信息时代的特征,建立起来的产业中心。
更重要的是,二战之后,科技行业发生了两件事对硅谷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的事件。
第一件事,就是1946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这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开启。
而第二件事就是1948年,控制论,信息论,的诞生。
那什么是控制论?
看一下如今互联网公司在开发产品中的流程,你就明白了,这其实都是运用了控制论所演变出来的方法。
一款产品必须先上线,得到用户对产品的反馈,然后再不断修改才能得到完善,这种通过反馈,不断迭代的产品设计思维也恰恰是控制论的精髓。
那什么又叫做信息论呢?
字面上很好理解吧,就是关于通信的理论嘛。
其实信息论本质上就是一种解决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方法。
比如说,如今人力越来越贵,而且我们都不知道人力成本上限在哪,但计算机却一定是越来越便宜,所以把更多的工作交给计算机,交给人工智能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就是叫做香农第一定律。
我们再举第二个例子,原先,家里的带宽不够,所以我们只能在电视上看娱乐节目,一款节目再流行,全国同时段收视率也不可能超过5%。
但随着互联网带宽的增加,节目的传播能力大大提高,这才有了Paipi酱等网红的崛起,而传播渠道容量提升才是其中关键因素。
这就叫做香农第二定律。
好了,谈完时间方面的原因,我们再谈一下硅谷成功的第二个成功秘诀,文化。
首先,是对叛逆的宽容。
叛逆是硅谷的常态现象,这不仅和加州人素来爱冒险,喜欢尝试新东西的传统有关,同时也和当地的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
比如在书中就介绍了,为了鼓励员工的叛逆行为,促进整个硅谷地区的技术进步,加州政府对于前公司员工在同行业之间跳槽现象,表现出了最大的宽容,甚至禁止公司之间私下里达成相互不挖角的君子协议。
这就大大提升了硅谷人才的流动性,同时倒逼大公司去鼓励员工在公司内部创业。
外界经常对硅谷有一种误解,认为伟大的公司都是从车库文化里中诞生的,其实在硅谷成功创办一个伟大的公司真正的秘诀是在原来的公司和大学里孕育新的公司。
硅谷文化第二个特点是国际化.在硅谷,不仅Facebook这种明星公司在努力全球化,同时即使不太出名的小公司也会在第一时间开拓国际市场。
很多公司一开始就是要开发,给全世界的人们使用的产品,所以一口气上线20语言版本的产品在硅谷屡见不鲜,这源于硅谷人都自己多元文化的自信。
举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根据2012年的人口调查,硅谷地区51%的家庭在家中使用的第一语言并非英语,而是他们移民来此地之前的母语。
所以很多公司在和硅谷公司竞争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吃力,这是因为你并非是在跟哪个国家的公司竞争,而是在跟全世界竞争。
硅谷文化的地三个特点是追求卓越。
在美国硅谷地区的办公和生活成本远超美国平均水平。
而房价更是和纽约不相向下。
这就形成了市场淘汰机制,只有那些少数利润足够高,成长足够快的公司,才能占据核心位置,得到更多的市场资源。
上述的这些,是硅谷所独有的特质,也是硅谷成功背后真正原因。
如果你对硅谷,科技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和我聊聊!
<图片1>
好吧,我承认剧中多处计算机的术语及IT男口中的各种怪梗我听不懂,但是不得不说他们的冷幽默及常常出人意料的回答还是让我哈哈大笑。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IT男天天与代码打交道,一件过时的T恤,表情呆滞外加顶着一头似乎从来不会打理的乱发,他们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自然得与普通人交流,这一点在瑞德身上表现无疑。
与人对话语速飞快,时不时夹杂几个专业术语,不管别人能否理解,一直在自己的频道上,一直在自己的逻辑里,表情鲜有变化,肢体动作也僵硬不自然。
正常的交流基本惜字如金,只有谈到专业时才滔滔不绝,一个典型IT男的特征。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对代码的严苛要求,甚至叫洁癖。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直接左右他的择偶标准,如果女朋友的代码习惯不符合,对不起,那就是我们俩个不符合,换做普通人这点真的很难理解,这里让我联想到谢耳朵和他的女朋友,俩个科学怪咖才能走到一起,或许真正适合瑞德的应该是一个有着相同编程习惯的超级IT女吧,我想这就是一个高级工程师或是编程狂热者才会有的偏执。
最后一个想谈下他们对自己产品高标准严要求的一个特点,简单概括为工程师情结吧,不屈从于大众需求,只做自己认为cool的产品,即使这个产品用户粘性低,即使可能他们只是简单改变下就能扭转现状,即使花光了所有可能用的资金做各种各样的宣传产品的高明之处仍无人问津,他们也没想降低产品要求来迎合大众,当然这点放在商业市场必定处处碰壁,但他也恰恰反应出一个技术男的单纯,单纯得只想做自己认为好的产品,不改初衷。
IT男真的很可爱
1 聊天应用势头不错。
能不能持续下去把用户拉回来,然后把之前的Pied Piper做好看一点,易用性增强,然后把聊天软件整合到平台里去。
如果成功的话自然会有很多人用PP了。
2 钱。
用户量增加必然要花钱买/租更多服务器,然而大头和胖子的钱全花在买PP了,现在没钱了,需要融资。
但是有了这一季作假的名声之后(虽然最后自己坦白了没有真的去诈骗),要融资估计没有那么容易了,虽然技术没有问题。
要考验胖子的公关能力了。
3 Gavin-助攻王-Belson。
他卖的盒子里的算法是PP的,就算他们有权(不确定)卖盒子,因为没有核心算法的所有权(甚至使用权),收入理应分给PP一部分。
如果连使用权都没有,估计要吃官司。
反正有得扯皮了哈哈。
与第二季不同的是这次PP是原告Hooli是被告。
说不定PP可以从这官司里得到一大笔赔偿金作为他们扩张的资金 ;P (考虑到Gavin资深助攻王的名号,这个绝对靠谱哈哈哈哈哈哈)。
4 Evan。
本季结尾Evan突然无厘头的跳出来“表白”(这时机选得我也是醉了)企图“英雄救美”,结果发现根本不用救-_-!。
这里应该是个伏笔。
第四季Evan要么为了Monica而游说Laurie继续投资PP,(如果聊天软件势头好的话),要么也辞职加入PP,关键时刻有神助攻,再要么.....Monica跟Richard走到一起然后Evan心生恨意帮助Hooli对付PP哈哈哈哈哈(不然编剧也真够无厘头的,这么来一出完全起不到推进剧情的作用)。
5 Monica。
最大(也最无聊)的看点当然是她会不会跟Richard走到一起啦,当然Evan在这里面戏份肯定少不了。
6 大头。
大头总算回到PP了,还是投资人。
看他会不会把在Hooli吃着烧烤喝着啤酒边懵逼边被光速升职最后拿到2000万的运气带到PP,(当然希望最后别再破产或者被胖子坑)。
9 胖子。
现在是公司大股东了,说话更有底气,估计会比前三季更asshole,继续占大头和Rich的便宜,最后关键时刻又跳出来自我牺牲英勇一把。
10(凑个整数吧),其他大牌玩家加入,比如。。。?
男上女下你先拿着你准备在哪到哪到哪<图片1>
第一季的前两集我是在半年前看的了,那时候就觉得粗口太多,不乐意看下去。
这两天想着还是看完吧,结果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
就说我最重要的感受吧,自己和他们相比,技术真的烂到渣。
所以,我估计这三季我都看歪了。
其次,就是那些所谓的大佬们,投钱的人们,各个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gohl啊。
最后,作为程序员,技术是最主要的,但是作为一个老板,好像怎么说话才是最重要的。
还是希望这个团队最终能够睡一个安稳的觉。
高估了,这一季显得真的无聊
这季差了些,没以前好看了
哈哈哈已经习惯了有他们在一起!!!
棒,虽然没有那么燃,但是起承转合都很棒!
果然,好剧到了第三季,都开始生掰硬扯了,好在剧短集数少,不烦人。
好看!!!
主线剧情比前两集弱了一点,不过还是笑点满满,最后的结局算是大团圆,好奇第四季又会冒出什么幺蛾子
没怎么明白
一帮傻孩子,想干点坏事都没那个智商,天分都在码代码上用光了
Richard真是有够神经的
There were moments when you just want whack the shit out of these guys, but most of the time you&#39;d like to give them a hug. Male ego, spot on. A little bit sick of the twists that keep coming up.
逃离铁幕是最好的选择
Nothing new.
各种科技
稍稍有点刻意了
这种剧还是要追看才有意思。我是集中观看,少了好多期盼。
对这剧的喜爱度开始下降 大部分时候主角也蠢得太过了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剧本身依然精彩,依然好看。经历了那么多,理查德依然没能力,也不适合做CEO,哪个企业摊上这么个CEO,真是倒血霉了。我依然最喜欢Gilfoyle这个角色,黑暗,没有道德羁绊,果断,有执行力。
似乎不好看了//葡萄上已有生肉,最先发布这条信息的是@湾区日报 @weib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