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晟执导,刘德华、刘烨、吴若甫、王千源等领衔主演的犯罪警匪片——《解救吾先生》都是大咖,作品自不用多说。
这部以警匪为题材的影片,没有什么以前警匪片中的枪战、飙车等戏,反而更多的是警、匪、人质之间的互相斗智斗勇的片段。
影片通过案发前与案发后多个时间节点的切换,将整个案件立体的展现在观影者的眼前,使影片看起来颇有层次感,而没有拖沓感。
“人和人的命是不一样的”这是剧中的一个台词,也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但我却有不同的理解,人和人的命真的是不一样的还是你自己放弃了改命的机会?
华子从狱中出来本可以好好找个工作,虽然说会有影响,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在狱中判死刑,让自己老娘自责!
他本可以好好取个老婆生个儿子好好孝敬老娘的,可他偏偏再次选择了犯法,这是他自己作的,怪不得命。
(一)刘德华篇让刘德华扮演影片中被绑架的那位大明星,导演表示这是他自己第一意识的决定。
身为一个无聊的观影者,我无聊地替导演总结了如下几点使用刘德华这位演员的诸多好处:1、多年的演艺经验已经让他拥有一种熟练把握任何人物的能力,也包括饰演他自己的能力。
2、多年的演艺经验,刘德华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包括警察。
这样一来,绑匪就可以自然地以刘德华演过警察来开玩笑,刘烨饰演的警察也可以有底气地说出“您一定演过不少这种情况”这句话,《无间道》姊妹篇也许指日可待,我们不妨期待一下,天台上,刘德华举着手枪对梁朝伟说:“给我个机会,我只想安静地做一个绑匪……”3、多年的演艺经验,刘德华有过硬的音乐技巧并有许多广为流传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既能给跳广场舞的路人们提供《恭喜发财》这样高逼格的曲目,又能让刘德华在关键时刻以清唱不走音的形式唱出一首《小丑》成功催泪。
甚至如果制片方要求影片要做OST的话,也可以拿刘德华的精选集轻轻松松完成任务。
4、还是多年的演艺经验,让刘德华成为中国为数不多能经久不衰出现在挂历上的男人。
5、因为在国民心目中的认知感受中,刘德华就是一个质朴的、真挚的、实诚的形象,所以对于吾先生在被绑架的过程中没有出现斗智斗勇的情况,观众自然而然就接受了。
试想一下,如果换作在片头广告中出现的梁朝伟先生,那生就一副深藏不露的脸,真的会让观众对吾先生的反抗抱有《东京攻略》和《赤壁》一般的期待6、选了刘德华,连配音都省了,作为香港最先学习国语的艺人,多年过去,刘德华已经能够流利地说出一口既能一耳分辨出他是香港人又完全无法被普通话等级考试监考老师挑出更多毛病的普通话,对不起,这个定语有点长了。
7、正是因为刘德华长了一张让人无法想歪的正直男青年脸,当他也被腐蚀得说出“第一次和一个男人裹一个被子里过夜”的时候,那种意外的违和感才莫名地戳萌点。
(二)刘烨篇1、刘烨是一个演过绑匪的人,刘烨是一个演过绑匪的人,刘烨是一个演过绑匪的人。
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保持通话》里的绑匪也有警察血统,跟这部电影里的华子COSPLAY警察也算有所相似。
所以,在这里饰演追捕绑匪的警察,刘烨更知道怎么与绑匪对话。
在整部片子里,刘烨为所有工作在第一线的公务员(尤其是城管和司法干警)们上演了教科书式的对待缠访闹访钉子户的行为规范,一不和他吵,二不和他动手,三要使用群众的语言与群众打成一片。
2、刘烨是一个有儿子的人,刘烨是一个带着儿子参加了某真人秀节目的人,刘烨是一个几乎被全国人民公认他儿子诺一比他机智比他萌的人。
因为是刘烨,所以屏幕里每一次出现催促警察回家看儿子的时候,观众自然就会联想到诺一那张可爱的脸,然后考虑到去哪儿的爸爸其实正在追捕绑匪,就更紧张和担心。
3、还是因为几乎全国的观众都认为刘烨是一个比他儿子诺一蠢萌的爸爸,所以当电影里出现翻阅栅栏的他被对方的枪吓得进退不得的时候,观众才能轻而易举地原谅了他的呆萌并顺势接受吴若甫那个人物的高大全!
4、还是因为刘烨和他的儿子在全国观众心中知名度甚大,所以当片尾凝重的气氛渐渐褪去,接到电话的刑警张口就是一句“诺一”的时候,瞬间就让气氛轻松不少。
(三)王千源1、王千源是一个演过公务员的人,王千源是一个演过公务员的人,王千源是一个演过公务员的人,同样重要的事情还是得说三遍。
是的,没错,就是在《绣春刀》里面,王千源他们三兄弟是明朝的锦衣卫,是身在京畿的基层小公务员。
所以,这次来饰演绑匪,他一定更有如何揣摩警察心理从而更加凸显自己变态的觉悟!
2、王千源是中戏毕业有丰富的表演经验,懂得如何饰演教科书般的变态大反派。
3、因为王千源的演技太好,观众直到最后才意识到“这个叫华子的为什么一定要绑架并撕票”,而不会觉得“这丫就是一个没吃药的中二病”,这都得感谢王千源的表演有一种自觉拉远二次元距离的神奇效果。
(四)吴若甫一开始的时候我和朋友讨论,我认为让事件的当事人来出演这部戏,不管角色是谁,都显得有些残忍了。
很快朋友就提出了另外一种意见,她问我:“你难道不觉得让他来饰演警察,在电影里亲手逮捕当初的绑匪,也不失为一件大快人心吗?
”在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我认为他确实应该出现,而且,从这以后,他应该算是真的走出来了。
最后,附送一点小彩蛋,是关于电影的教育意义的,这部朴质的电影、真实的纪录片的教育意义,我认为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
除了上面提到的刘烨的教科书般的处理钉子户的行为规范外,电影更多地还是想告诉我们,中国的枪支管制简直是非常极其完全一定有必要的,也顺便给所有抗战神剧上了一课,裤裆藏雷是不可能的,但裤裆藏个手铐钥匙还是完全可以的嘛。
这部影片中,华仔演的相当好,有刚被绑架与绑匪斗智的从容;有绑匪不守信用后的激动质问;有尽量保持不卑不亢不怂不硬的周旋;有将死之时含泪唱出心声的无助与超然,种种这些都演的很到位。
只不过,这个角色的设定让我感觉有些超出现实。
如果说,一开始吾先生为了让窦儿免死而出赎金是源于善,善是人能达到的境界,这点我相信,而一次又一次面对死亡威胁时吾先生的种种表现,感觉有些超出人性稍稍偏向圣者,毕竟临近死亡还能保持安慰别人的这个高度,感觉他浑身都发光了,不太现实。
但是,这也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太真实了,那就叫纪录片了。
影片两首歌选的很好,关于人性,关于命运。
命啊,往往是给自己失败找的借口,给自己的惰性找个合理存在的理由罢了。
看过很多警匪片,喜欢那种高智商的警匪对决的弯弯绕绕,看警匪片喜欢注意各种细节,去想着有什么暗示和寓意,主角a怎么想,主角b怎么应对,哪个在设套。
再加点爆破戏追车飙车戏,火花四溅动作打斗激烈。
本来之前觉得这些才是警匪片的标配。。。。
然而这部戏,基本上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
你看不到什么精心设计的巧妙情节,任何细节引发的联想事后只能证明自己想太多,就是那么按部就班的。
绑匪用常规作案手法把人给绑了,警察通过辛苦排查各方面信息得到线索,最后把人给救了。
也就是说剧情很简单,这样简单的故事依然能够让我看的如此精彩,导演的掌控以及演员的表演功力都属上乘。
导演通过打乱时间顺序保持着悬疑感,通过晃动的镜头和恰到好处的配乐及静音保持着紧张感。
愿意感和紧张感都足够了,再搭上演员颇具张力的表演,这影片就成功了。
王千源的华子算是最核心的人物了,基本上被打乱的片段都是在他被抓后讲台词后一点点呈现出来的。
当然这个人物设定不复杂,就是个平常的绑匪,然而越平常越不好表现得抓人。
他却硬是完完全全得演出了吸引人的感觉。
靠他表演的串联,那些错位的段落也就不显得混乱了。
最后见母亲一段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一丝心酸。
除了他,刘德华,刘烨,表演也很带劲。
全是影帝啊!!
细节上多次出现和刘德华个人经历相关的调侃,包括最后出现了诺一的名字,都让影院笑声不断,严肃与玩笑结合得很好。
这样的影片很难得,但恐怕不会出现太多类似特点的警匪片了。
看过《解救吾先生》的观众应该都知道,这是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电影。
2004年,本片的演员吴若甫就是当时被绑架的明星,影片大多数细节也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景。
对中国观众来说,“改编自真实故事”还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而在好莱坞,这套路已经快被用烂了。
我来给大家数数,近期有多少好莱坞电影是“改编自真实故事”:先是近期大热、小李子冲奥新片《荒野猎人》(The Revenant)——Based on A True Story詹妮弗·劳伦斯新片《奋斗的乔伊》(Joy)——Based on A True Story新晋影帝Eddie Redmayne变性题材电影《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Based on A True Story讲华尔街次贷危机丑闻《大空头》(The Big Short)——Based on A True Story黑人大碗儿威尔·史密斯新作《震荡效应》(Concussion)——Based on A True Story等等等等。
全都是——Based on A True Story。
而且生怕你不知道,在几个月前的预告片就会在最开头出现这一行英文。
这些还只仅仅是美国1月份档期的部分电影。
也难怪我一个学纪录片的朋友跟我抱怨:“我们上课老师还说了这个现象。
好莱坞似乎开始滥用‘改编自真实故事’。
”“改编自真实故事”,通常来说,总是件好事。
让观众看完以后说一句:“嗨,都是假的。
”总不如让他们说一句:“我不敢相信这竟然是真的。
”所以在选择剧本时,那些纯虚构的剧本在好莱坞这波“真实潮”里被压了下去,除了《八恶人》、《饥饿游戏》、《星球大战》这种粉丝电影还可以一战。
但有两件事,需要你在看到这行英文时给自己提个醒:一是,究竟改编了多少?
二是,什么是真实故事?
这两个问题,在我看今年奥斯卡冲奥电影《荒野猎人》(The Revenant)时,困扰了我很久。
电影讲述一个19世纪兽皮猎人如何被熊袭击,进而被团伙坑害遗弃,最后自救的故事。
这个故事无疑是部分真实的,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跟熊搏斗以后,被抛弃而又活了下来。
所以我们说,它改编自真实故事。
但它究竟改编了多少呢?
首先,别的不说,电影里主角做过的事情,据网上英文资料显示,竟然是两位历史人物行为的合体!
也就是说,导演把另一个真实的故事,套在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上。
那么什么叫真实故事呢?
这里所有的电影人都玩了个小手段:改编自真实故事,只是说原型是真的,而不是电影拍出来就是真的。
比如说,《解救吾先生》里,虽然大多数情节是真的,但苹果树这个细节,就是导演为了节奏而稍加改编的。
但大多数观众看完以后,如果没有我们影评人一样的考据癖,就权当这也是“真实故事”的一部分了。
但《解救吾先生》为什么做的比好莱坞好呢?
因为影片结尾,丁晟导演很良心地加了一句:“本片所有人物、情节均有虚构。
”仅就这一点,虚伪的好莱坞人就做不到。
你说《大空头》(The Big Short)里的人,真的会运筹帷幄然后几个月住办公室在那听摇滚乐装逼?
你说《奋斗的乔伊》(Joy)里的主角她妈真的和水管工在一起了?
你说《荒野猎人》(The Revenant)里真的出现了个印第安人帮他搭了个窝救了主角一命?
这就是好莱坞近几年“Based on A True Story”备受诟病的原因。
虽然我也想到了,丁晟导演加上了“本片所有人物、情节均有虚构”这句话,是为了中国广电总局捉摸不透的审查制度,也可能是为了逃避万一有出入需要负的法律责任。
但无论如何,反省好莱坞这股潮流,导演的良心在这时显得弥足珍贵。
而在《解救吾先生》影片最后,附上当时办案的视频资料,更是令人心服口服。
题外话:有些人留言问我,你这些影评到底有没有一个评判标准?
为什么不给分数?
我给分数,但只给自己记录用。
有些读者批评的很好,他们说,你又不是学电影的,瞎逼逼啥。
所以我不懂的,就不逼逼,就提问。
我懂的,也不咬死不放,仅供讨论。
但确实还有另一个标准,就是如果不是正版的电影,就不评价好坏。
这就好比有个女的投怀送抱了,云雨了,事后一根烟了,你说:“可惜了,腰粗。
”这实在太不厚道了。
金球奖开始了,有条件的可以看NBC直播。
希望讲记者故事的《聚焦》(Spotlight)能拿最佳电影。
这是一部极具内地特色的警匪片,改变了以往我们对警匪片这种类型片的惯性认识,没有枪战,没有飞车,没有好莱坞式的精心策划,没有港片的兄弟情谊,也没有内地警察电影以前的高大全表现方式,反而用写实的镜头,粗糙的对白,真实表现了一个真实案件的侦破过程。
对于一个结局毫无悬念的警匪片,影片的重点就在于侦破过程,导演对影片节奏把握的不错,三条线的平铺叙事,用交叉剪辑很好的制造了紧张感。
同时演员的表演给本片增色不少,吴若甫重回大众视线并出演自己的真实事件让本片噱头十足,而当我看到影片中的警察时,觉得内地总演警察的人都来了。
看《解救吾先生》有种真实感,时而紧张的要命,时而会发笑,时而会开个小差想到了演员本尊。
在电影上映前半个月左右,我在飞机上偶遇王千源,当时我不知道他的名字,第一眼的印象是:他是演员,总演坏蛋。
他坐在我后面一排,一路上不时地听听说谢谢,对于每一次的服务都很礼貌的说谢谢,在我心里留下了好人品的印象。
这次他(又)演一个坏人-绑匪。
对他我多了一份特别的关注。
他把绑匪的狡诈、凶狠、内心深处胆怯演的入木三分,很有看点。
饰演警察的众星表演自然流畅,刘德华的表演更是出彩,亦真亦假的台词有时让我发笑。
虽然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结局是知道的,但我最后还是流泪了。
这部剧值得再刷。
2004年,还不是一个人人有手机、时时能上网的时代。
对于爆炸性新闻,发酵传播遗忘周期,还远没有今天这样快。
可即便如此,当时吴若甫的绑架案,也和所有其他绑架案、强奸案、偷窃案一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就没人主动想起来。
11年过去,当红小生变成了沉默大叔,大概也只有拍成电影,大家才能从自己容量快要爆炸的脑袋里挖出这件事儿了,只有关上手机提示,在黑暗空间里,才能耐着性子吹抹掉上面的灰尘,好好看一眼。
我能看得到这个电影纯粹是机缘巧合:电影院最近一场有余票的,只剩解救吾先生了。
事前没有前情概要,也因此在看到明星被绑架情节,以及吴若甫登场的时候,有一种看到彩蛋的惊喜。
回到这部片子,演技好、节奏得当、女性角色少、悬念充分、彩蛋多……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样一部不是黑色情节就是黑色幽默的片子里,一些非常动人的情景也是很难得的。
趁观后尚有余温,记之如下。
比如,在解救刘天王后的警车上,按理镜头给2位被解救人员就够了;却偏偏也跳过了刘烨,给了吴若甫一个特写。
吴先生的眼神,婉转动情,本色流露,十分动人。
还比如,华子这样的疯狗,到底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有个女人愿意给他生孩子,愿意在生死关头相救。
再比如,北京的两次日夜切换。
一个属于牛鬼蛇神,一个属于平平苍生。
看完走出影院,觉得特别高兴。
这么多年来,我百看不厌的警匪或黑道片,只有杜琪峰。
因此能偶遇一部合胃口的大陆警匪片,实在太难得。
可喜它独立于香港的妖气、台湾的娘气、大陆的土气,甚是欣喜。
春节假期的夜晚,市中心的酒吧一条街繁华喧嚣,香港电影明星吾先生(刘德华 饰)走出酒吧就被冒充警察的张华(王千源 饰)一伙人持枪绑架到一个与世隔绝的郊外小院里。
吾先生意外发现绑匪还绑架了另外一个人质小窦(蔡鹭 饰)经过与张华的一番谈判,吾先生将小窦从死亡线拉回。
两人开始了争取生机并相依为命的惊险20小时。
接到报案的警方迅速组织最强警力,刑警队长刑峰(刘烨 饰)和曹刚(吴若甫 饰)联手展开侦破工作。
但狡猾狂妄的绑匪张华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对同伙和人质也都不讲规矩,单独出门与吾先生的好友(林雪 饰)交收赎款。
但是他在取得赎金之际交代同伙到晚上九点,无论能不能拿到赎金都要将人质杀害。
从开头北京的夜景,就让熟悉北京的人,有一种真实感,亲切感。
从街景的远镜头,到ktv门口的近景,人物的介绍,我有一种看纪实电影的感觉。
看整部电影的时候,觉得刘德华演的精彩,王千源精彩,就像法治纪录片的感觉,语言、动作、表情,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让你有身历其境的感觉。
开始的时候,我真没觉得刘天王这一次有什么突破,但是到了他被绑架,看到绑匪要杀人的时候开始,华仔的表演让我惊艳。
就如同情景再现一般,那些表情、动作,包括眼角的一个闪烁,都恰到好处。
最后唱歌的地方有些画蛇添足,但是华仔的歌声依然打动了我,我想,下一次的他的演唱会我是会去抢票的。
因为诺一,最近补了一些社长的电影,社长在这部电影里最出彩的地方,就是从接到命令到制服华子的那一长镜头的表演,情绪表达、动作感觉非常到位,很精彩。
相比之下,吴若甫演的那个警察,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表情到动作,略显僵硬。
当然,了解到原来“吾先生”的原型就是吴若甫的时候,一切就解释的通了。
这种事情,重演一遍,心里需要强大的能量才可以再次面对,也是过坎的一种方式,为吴若甫的面对,点赞。
王千源的表演,当然,惊艳,开始的时候,如果不是社长,我真的以为是纪录片了,真的觉得他就是绑匪,那种邪劲,太到位了。
看完电影,我唯一能想起的角色,竟然是那个胖子。
那个反复对着吾先生说,我是你的影迷、后来差一点放了吾先生的那个胖子。
这个胖子就是跟着人后面混的小混子,还有点小善良、也有点自己的想法,可惜胆子太小。
最后他没能挽救自己,我竟然有些小小的遗憾。
这部电影,故事很正统、内容很严肃,拍的很严谨,演员的表演,很认真。
连那威都不再搞笑,连朴树都剪了短发,这部片子,真的很严肃,很精彩。
ps:散场的时候,大家都开始走了,片尾曲响起的时候,集体站定,都在议论是谁唱的,于是看着短发的朴树,大家一起等到了字幕:朴树,惊呼:朴树剪头发了啊,离场。
两个小时还不够北京堵车的,破案?
年度最佳国语片
本身创作类型还是没有脱离丁晟的硬汉路线,把悍匪和义匪给搞混了,开篇主旨立场也模棱两可,导致观众看片下来对于反派绑人的的情绪产生了极大的动摇,但王千源刘德华演出都属于上乘,在开篇上把观众视线转移掉很大一部分,朴树的歌点题,「人如鸿毛,命若野草」唏嘘啊。
不就一法制片吗?好在哪
非常不错,国产犯罪片杰作。在演员表上排名第四的王千源不但戏份最多,而且演技完全碾压另外几个影帝,估计能再拿一座奖杯,不过要去港台拿了。
说故事的方式还是挺法治在线的。
把坏人头子轻松拿下,中国警察威武
完全就是纪录片,没说的那么好,朴树的片尾曲还不错
好看,演员演技很好
看豆瓣分那么高 本来很期待 结果还是挺失望的...感觉就只有三星吧 虽然很喜欢王千源 但觉得他在里边很逗比啊
诈骗几百万都没人管。
两颗星给刘德华和王千源,整个片子无聊至极,吴若甫真的一点演技都没有
看完演员的诞生想重温一下这部,王千源炸裂的演技不必说了,男人们各有各的性感。哦不包括刘烨。
看完了好想吃饺子.....
不是,你到底想拍什么啊!怎么跟小学生写的平叙作文似的,我真怀疑这是不是剧情片,甚至不如今日说法
看过,感觉没那么好。王千源表演得太轻松。
不错,港片风很浓
在刘德华面前都毫不逊色的演技,王千源果然是影帝啊!
刘德华的电影作品呢不会太差,演技也过得去
这片子,王千源是来走心的,刘德华是来走型的,刘烨是来走秀的,吴若甫是来......看得出,吴若甫其实是不想来的。剧情流畅,那段京剧背影音乐不错,结尾营救太没力了,消音这招也亏你想得出来。三星半(张华和仓哥的内斗其实是很有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