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议题,确定了结果,会议中的任何异议便无足轻重,也许会认为斯特卡特心存善良,但是他也只是一个在种族与血统理论中坚持法律道路的人。
他们所有,以及背后的上司和部门,一起谋划了人类史上难以磨灭的对犹太人的 阴谋 。
就像科里森各说的那样,It's got colder.整部影片就是讲述了一场会议,很写实,但是你能感觉到现场微妙又紧迫的气氛,不仅是高昂的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党卫军与总理府,纳粹的派系斗争也时隐时现。
二刷或者三刷的时候尝试做一次会议记录,也许会有更好的体验。
另外,最后打雪仗的寓意也值得深思。
历史都是不断的重复。
以史为鉴只是人类的愿景,所以只能“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后人复哀后人矣”。
德国一个很智慧能干的国家,以精英自居,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也同时是战败国。
可能在他们的基因里流淌着战斗的因子。
谁决定战争,可能有人会说是人民决定的,议会、全民共决等途径,但最终的拍板还是少数人,这少数人是很可怕的,他们的决定让数以千万计的生命灰飞烟灭。
谁来控制这个少数人?
在没有很好的办法之前,比如美国,特朗普可以随性的说话,但说了不一定有用,不失为一个办法。
但隐患还在,所谓的精英政治,最终还是把决定权留给了少数人。
在普通大众哀叹个人之力渺小之余,有些人却能呼风唤雨,如鱼得水。
是谁赋予给他们的权力。
只能是大众让渡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让人听话,不是思辨、警惕权力。
所以让一部分假借权力之人,靠着皇帝的新装,来欺压人们。
那些人没有了权力,什么也不是,所以有人贪恋权力,充做自己及家族的保护伞,特别是在极权之下,失去权力等于失去生命。
现在的犹太人很风光,但是他们的风光是建立在如此惨痛的经历上。
现在的德国一反常态,对待难民问题上很有同情心,过渡接纳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都拭目以待。
我们崇尚理智,理智的思考问题,理智的解决问题,似乎能成为这个世界的共识,然而理智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况且,理智不过是对待问题或者对待解决方式的一种态度,将这种态度放大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当解决问题的态度被理智占据,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不会被讨论了。
然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所以当我们讨论理智这种态度的时候,理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这最关键的点却被人遗忘了。
或许他的背后是阴谋也不一定。
而《阴谋》就是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
本片讲述的是1942年年初召开的一场纳粹内部的秘密会议,这场会议最终决定了犹太人的走向以及未来命运。
这对于当时的二战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犹太人的命运。
那么这场决定性的会议究竟讲了什么,究竟讨论了什么,究竟如何对于欧洲的犹太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是本片依赖的核心。
关于这个核心,本片进行了论证,一部优秀的影片自然有着自己的核心观点,而一个优秀的核心观点的背后,自然隐藏着某种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前文强调的理智。
作为讨论犹太人命运的会议,与会的纳粹党内核心人物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他们从一开始的慷慨激昂到最后的“团结一致”,他们经历了激烈的争吵后却为了共同的目的摈弃前嫌,最后,一场关于犹太人的处理方案便被定了下来,此后,纳粹针对犹太人开展了惨绝人寰的屠戮。
作为一部电影,本片属于场景简单,内功扎实行列,其实这部优秀的作品如果被当成是一部话剧,似乎对于观众更加的友好,但被制作成电影之后,本片所展现出来的张力也是可圈可点的。
万湖会议的外景是一个林中小屋,外面大雪弥漫,且即将要天黑,屋子内集中了当时纳粹党内部的核心人物,他们无不权倾一时,但当时对于犹太人,他们又有着各自不一样的态度,因为其中牵扯的利益有很多,每个人需要从自己的理念出发后,再去做决定判断,但这并不是会议的核心。
会议的核心在于调节众多的口味,然后做出一道大餐,这道大餐是需要所有人都点头答应的,否则就不能彰显理性。
于是,争吵便伴随着会议的开始进行。
有的人主张从法理上消灭犹太人,这一主张的核心是逐渐灭绝,从剥夺他们生育权利开始,到最终缓慢的让这一人种从此绝迹。
因为这样有理有据,他们也不能从法理上进行反抗。
有的人主张简单粗暴的进行,对于犹太人进行生理阉割,从而对于这一种族进行直接的灭绝,当然,这样的行为伴随着人道主义压力。
但只要是能进行下去,谁又会在意呢?
也有人主张逐渐的“驱逐”。
因为“驱逐”这一词语具有着某种不确定性,因此,在执行驱逐这一政令的时候,可以游刃有余,张弛有度。
虽然标准不一,但最终会达成某种目的。
当然,任何的主张都有着普遍的一致性,那就是灭绝犹太人,对于犹太人进行区别对待,以至于让纯种的雅利安人获得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
这对于德国纳粹来说,他们召开这个会议更多的是为了知会这些纳粹党内的核心人物,而不是寻求某种方法的最大公约数。
一旦政令下达,属于这些犹太人的前途命运也就会被锁定,最终等待着他们的则是死亡的归宿。
作为普通观众,看了这个会议的过程,看了这部影片,更多的考虑则是电影层面是否严谨,是否达到了一部优秀影片的标准。
此后才是对于犹太人的同情以及对于万湖会议的深恶痛绝,进而达到对于纳粹德国当时的灭绝人性的政策的抨击。
但对于犹太人来说,本片未免太过于直接,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作为曾经德国社会构成群体中的一员,犹太人的命运却被一场秘密会议所决定,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也不是一个非常让人能接受的决定,但这却是历史,这却是当时的现实一种。
一个民族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这期间自然有着当代人所崇尚的理智与冷静,即使与会的所有人们对于决定犹太人的命运的看法不一致,但他们却依旧有着同样的信仰,那就是彻底的“改变”犹太人。
这种改变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虽然迄今为止,依旧是没有人能说出来纳粹当时为什么要对于犹太人采取种族灭绝的政策,这个问题没有人考证,也没有人在乎,但纳粹对于犹太人犯下的罪行却一直以来被人们所传诵。
犹太人遭遇了苦难,我们太多的感知了苦难的本身,但对于苦难的成因却少有耳闻。
或许这一点,我们应该深思。
……你好,再见
以下阐述完全基于电影所展示的内容:一、不是这么做行不行,而是必须这么做。
大目标已经确定了,才召集会议的。
二、会议不是讨论做不做,也不是讨论怎么做,而是把已经定下的方案布置下去。
三、与会人员15人中有10位是法学出身。
四、技术官僚的反抗仅仅是为了维护“专业”尊严。
五、争论的焦点不是这么做对不对,而是: 1.这么做了会对“我”的既得利益产生什么影响?
2.是通过暴力解决,还是通过专业和程序来解决?
六、军政集团(即SS)与职业政客之间的对立,路径选择的背后是权力的争夺。
(讽刺的是SS逐渐强大的同时也愈来愈像他们鄙夷的职业政客)七、高明的是海德里希和艾希曼巧妙地策划了会议的议程和节奏,促使与会各方最终都接受了任务,并保证全力配合SS达成目标。
八、克里琴格告诉海德里希的那个故事,很有深意。
海德里希说这是一个警告。
我觉得不止,还有其它的涵义。
在政治家的眼里 善恶 对错 黑白都是为了让战争变得合理的手段 人们因此而卷入战争但那些领导者总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利弊人们因此而灰飞烟灭人类的历史其实是被战争和颠覆所推动的 而所谓的阴谋只是战败者要付出给历史的代价 所谓历史只是对于某种合理性的解释 为下一次战争而寻找理由
《阴谋》中最令人窒息的,不是纳粹军官们的残暴,而是那场充斥着法律术语的万湖会议。
超过半数的与会者精通法律,他们用严谨的法理为种族屠杀背书,将人性的沦丧包装成冷冰冰的行政程序。
影片拉脱维亚党卫军少校蓝吉的自白令人毛骨悚然:"学习法律的结果让我不再相信语言,而相信枪杆子。
"这句话撕开了文明社会的虚伪面具,暴露出人性深处永恒的野蛮。
当法律沦为暴政的工具,当道德在权力的碾压下支离破碎,知识分子引以为傲的理性与智慧,反而成了助纣为虐的利器。
肯尼斯·布拉纳饰演的海德里希,用鹰隼般的眼神审视着每个与会者,那种压迫感令人不寒而栗。
而科林·费尔斯的表演更是精彩,他将一个坚持"程序正义"的法律起草博士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将暴行合法化的执着,正是知识分子堕落的完美写照。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再现,更是对当代的警示。
当法律失去对生命的敬畏,当理性沦为暴政的帮凶,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反抗,或许才是文明最后的防线。
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2——伦理自然主义与规范伦理学》第266-272页,此处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之需,烦请核对原文。
这篇是对美国导演弗兰克·皮尔森(Frank Pierson)执导、2001年上映的电影《阴谋》(Conspiracy)所做的道德哲学评论,写完之后,我又看了一遍德国人为同一题材拍摄的2022年上映的新电影,名为《万湖会议》(Die Wannsee Konferenz)。
此名用“万湖会议”要比“阴谋”更好,更针对这次会议本身。
德国人拍摄的这部电影很严谨,后面附有专门研究这次会议的专家名录,可见此事重大。
我估计依据的原始“会议记录”是一样的,但会场的布置,艾希曼等围绕解决犹太人的毒气室方案的讨论方式,不同的导演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安排。
美国电影显然更随意、“浪漫”一些,但道德与法律问题都谈到了。
为了更尊重历史的真实,我对涉及的几个人物预先交代一下:第一,海德里希出场的头衔是“党卫队副总指挥”,他依然是这次会议的主持者和最高领导人,而且他反复强调,这次战争是犹太人挑起的,捷克的抵抗这么强烈,就是因为背后有犹太人的支持;第二,会议的记录者是一位女性;第三,为维护关于犹太人的法律规定争辩了几句的斯图卡特博士(Dr. Stuckant)是前政府(魏玛政府)的遗留人员,因此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他对解决犹太人为什么是电影里的那种态度;第四,艾希曼提供的犹太人数据是1100万(其中德国13万,波兰230万,苏联500万,巴尔干地区160万,法国100万),当然还没有算上英国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犹太人,海德里希说,就是乌拉尔山以内整个欧洲地区的犹太人,如何把如此众多的犹太人运输到集中营,就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主要话题;第五,他们提到用毒气室解决犹太人的生命,类似安乐死,说“这是一种更为人道的方式”。
如下就是我对这部电影做出的一种道德哲学解读。
▲ 《阴谋》(Conspiracy,2001)官方海报《阴谋》的海报上写着这么几行字:在仅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们就犯下了灭绝人性的极端之罪;一个会议,600万人的生命。
电影依据的是1947年美国人在德国外交部所查获的,也许是在这个世界上仅存的一份会议记录拍摄而成。
这份记录的完成者善于操办各种事务性工作,也就是这次会议的实录人,即那位因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而闻名于世的德国陆军上校阿道夫•艾希曼。
他1961年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工捕获,在耶路撒冷受审并被判处绞刑。
参加会议的有14个人,我们熟知名字的就是会议的发起人和主持者、党卫军上将、国家保安局总局长海德里希。
会上提到的人名,自然有希特勒、戈林、鲍曼,他们似乎是各路与会者不同的后台,或者说,与会者想以他们的名字显示自己背后的靠山。
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2年1月20日下午,地点在柏林南部的一个名叫万湖(wannsee)的民宅中。
民宅原属一位犹太人,后来自然被收归国有。
万湖周围环境优雅,风光秀丽,海德里希说他战后就想来此地居住。
室内炉火熊熊,外面雪花飘飘。
14个人坐在里面开会。
他们来自各地,都是军政要员,来此之前并不知道要开一个什么样的会。
大家猜测可能与巩固权力有关。
对任何专制政权来说,如何巩固权力始终都会是最大的问题。
但显然,会议中来了一些看似与巩固权力不相干的人。
会议座位按每个人的姓名安排,刚好围坐14个人。
室外备有丰盛的茶点,包括各种糕点和美酒。
来自前线的一些将领,自然不乏有人借机大快朵颐,狂吃猛喝。
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的会,就集体吃喝两次,还不算有人自动到外面来走动一下。
当然,也有些人出来并不是为了吃喝,而是为了转换或纾解一下心情,然后就说自己因喝杂了酒(同时喝了威士忌与红酒)或对雪茄过敏而略有不适。
其实都是在掩饰自己的某种心境。
有的甚至提出要喝镇静剂。
我们感兴趣的,自然是他们在吃吃喝喝中私下里所交谈的内容。
生存在这种环境里的人,每个人通常都有好几副面孔。
到底是德国人,会议主题的进展很有逻辑性,而且着重于概念的厘定。
海德里希恩威并重,始终面带微笑,有训斥,有道歉,掌控着与会者情感的节奏,适时放松,让大家自由交谈,同时又一直有条不紊地把对问题的讨论并形成共同决议向前推进着,直到每个人都表态赞成。
真正在会议上表达出些许个性和发表一点不同意见的,就只有负责外事活动的科里森各博士(Dr. W. Kritzinger)和专门负责起草与犹太人问题有关的法律条文的斯图卡特博士。
他们的名字有必要记录下来,因为在这么短的一次会议中,正在打仗的军人明显表现出有些看不起后方的行政人员。
但正是科里森各博士1945年被捕后表达出了某种忏悔之意,这在纳粹上层人士中是很少见的。
他1947年获释并死亡;而那位斯图卡特博士则在1949年刑满释放,1953年死于车祸(参加会议的还有两个人活到了1982年)。
在会上,斯图卡特博士曾与另一位纳粹军官发生争执。
他说,这位军官的问题就在于未能如他这样获得这么多文凭。
那位军官说他会记住斯图卡特博士的。
他的回答是:那很好,因为他很有些名气。
这类对话都很精彩。
但我们不要忘记,在与会的14个人中,很多人都有博士学位,而且大都是律师。
所以什么叫“合法”,纽伦堡公约又是如何规定的,就会成为一个需要争论的话题。
在聊天时也有人会偶尔提到歌德的“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绿”,提到尼采的“享受生活就是享受冒险”。
有一个人也小声说“听说海德里希有犹太血统”,另一个人则对艾希曼上校为什么会说希伯来语感到好奇或不解。
当犹太人问题变得十分尖锐时,任何可能与犹太人有关的情况都可能引起人们的猜忌与疑虑。
当然,也有一个人说到了他们所讨论的问题(清除犹太人)已经不再叫“战争”,到底应该叫什么,以后会有人想出新的名词的(当然就叫“种族灭绝”)。
但会议的主导权并不由这些博士、律师们掌控,而在海德里希手中。
他的目光、追问、直截了当的话语方式,以及私底下与斯图卡特博士交换意见时那种威逼的口气,都让人不能不感受到某种恐惧。
▲ 《阴谋》(Conspiracy,2001)“海德里希”(Kenneth Branagh 饰)剧照所以,看电影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整个国家总体上的方向是通向罪恶的,而大的理论框架又是确定的,那么当每个人都行纳粹礼,先高呼“希特勒万岁!
”时,也就已经注定了无论你读了多少书,有着什么样的学术背景,预料中的结论其实早就已经可以大体上确定了。
所以海德里希才会从头到尾都显得那么从容自在,彬彬有礼。
首先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驱逐”“清除”与废除“移民法则”之间的关系。
如果“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清除犹太人”这一点是确定的,那么有关的“移民法则”当然就自动废除了,而且不必顾及因此而涉及的国际关系准则。
这一切都变得如此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这背后体现出纳粹的一个伟大理想:如何让人类的血统变得纯正。
海德里希说,以后的人会记载下他们为此所做出的努力。
他们的努力会让达尔文大吃一惊,因为他根本不会相信一个种族会如此干净利落地从地球上消失。
他对总理府内阁总管马勒少将私下里说自己是一位梦想家。
如何使人类血统纯正就是他的梦想。
他也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世界和平,让德意志文化传遍全球。
剩下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是犹太人,他是怎么成为犹太人的。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设法让犹太人绝育。
这样再过几十年,犹太人终将灭绝。
通过手术使犹太人绝育吗?
手术时用不用麻药?
有人说,用X光就行,而且让他们绝育也并不违反纽伦堡法案。
也可以用化学试剂让女性无法怀孕。
那位肥胖的、正在前线作战的军官还要借机说些下流的话,如因此也就不怕“泡妞”之类的言论。
但有的犹太人已经和德国人通婚了,对这些人怎么办?
▲ 《万湖会议》(Die Wannsee Konferenz,2022)官方海报于是需要把一等犹太人(祖父母都是犹太人)与二等犹太人(父母中有一个是犹太人)区分开来。
在理论上,有四分之一血统的犹太人就还算犹太人。
更加复杂的问题,如有的犹太人并不信犹太教而是受洗为基督徒,早就成了德国人,等等。
海德里希直接说,这件事以后再说。
其实就是不再讨论,都按犹太人处理。
血统比信仰更根本。
我此刻立即想起了专门讨论过犹太人问题的马克思。
我也写文章分析过马克思的观点。
反正无论怎样,幸好马克思未生活在1933年的德国。
不过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英国。
海德里希说,“驱逐”这个概念是肯定不适用的。
哪个国家会欢迎犹太人去?
(那时的他可能还不知道辛德勒的名单和中国驻维也纳的公使何凤山)而且,也不能仅限于德国的犹太人。
占领波兰,他们发现了250万犹太人,打到苏联,又发现500万犹太人。
怎么办?
与驱逐、绝育有关,海德里希说,他们可以把犹太人的男人与女人分开,然后把所有的男人都流放到欧洲东部去当苦力。
马上有人说,现在看到的500万犹太人,75%都只会动笔,其中记者与演员最多,达33%,怎么让他们做苦力?
海德里希说,或死,或做苦力,他们选择什么?
那么逻辑上的结论就已经很清楚:是不是“驱逐”“净化”就可以理解为死亡意义上的“消灭”?可能是香格斯少校吧,他说,他们在拉脱维亚的里加已经直接射杀了三万犹太人。
这很干脆,也简单。
海德里希强调说,死了的男人不会做爱,死了的女人不会怀孕,只有死亡才是最彻底的绝育。
是啊,移民、离婚、驱逐都还要涉及复杂的遗产继承方面的法律问题。
为什么要把问题搞得这么复杂呢?
有人表示出两点疑虑:一是“消灭犹太人”是不是元首的意思;二是直接射杀,这里有一个道德上的承受问题。
道德问题凸显了出来。
▲ 《阴谋》(Conspiracy,2001)“艾希曼”(Stanley Tucci 饰)剧照都已经在讨论驱逐、绝育、净化、消灭这些问题了,为什么又会提出道德问题?
我们都知道,道德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因为它牵扯到这三个方面的认知:一是道德的主体一定是个体的人,二是这个主体具有只属于他个人的自由意志,三是他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
所谓道德责任,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我的所为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如此所为。
道德所突出的是个体主体的主观性(主体性)原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在的“良心”。
会上有人说,犹太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他们是下等人,是低等动物。
斯图卡特反驳了这种说法,告诉大家犹太人的指甲是很洁净的。
刚才已经有数据证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脑力劳动者。
海德里希则直接念了戈林元帅的一个批示,用的就是“消灭”,然后说,元首将继续否认一切人的说法,但他们都应该理解元首的愿望。
他们的任务,就是如何把元首的愿望变成现实。
于是,大家就都闭住了自己的嘴,因为这里涉及元首的愿望,而所有的人又都知道,海德里希是所有人中最接近元首,也最能理解元首愿望的人。
而且海德里希说了,直接射杀是一种最下等的消灭方式,它确实会引起执行者道德上的不安。
为自己的所为承担道德责任,前提是要知道自己的所为及其后果。
什么是中国人所谓的“眼不见为净”?就是不知道或装作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也就会免除掉道德上的不安。
▲ 《阴谋》(Conspiracy,2001)"会场“剧照“道德”所可能导致的“伪善”就体现在这里。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第140节专门讨论了“伪善”这一概念。
他说,倒恶为善,倒善为恶,(这是道德立场上的主观性的最高悬崖,它是我们时代的恶得以猖獗的形式”。
这是什么意思?
黑格尔引用《圣经》、巴斯卡和亚里士多德的话来分别加以论述。
《圣经》中“路加福音”第23章44节这样记述了十字架上的基督对他的敌人所作的祈祷:“父啊!
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巴斯卡问道:如果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所为就不再是恶了吗?
那么他们的行为为什么还需要祈祷和赦免?
于是我们就要探讨一下什么叫“不知道”。
巴斯卡说,“不知道”有两种情况,一种叫“无知”,即谈不上“故意”的行为;因为“行动只有作为意志的过错才能归责”,而他的行为又并没有其预先设定的“故意”,比如俄狄浦斯就不知道他所杀死的人就是他的父亲,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无知”;另一种“不知道”是行为的“出于不知”,即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应做,什么不该做。
亚里士多德说,这种“不知道”或“不抉择”的行为,并不能因其“不知”而免责,恰恰相反,它只意味着行为本身的恶。
如何免除这种“出于无知”的道德负担,这就是海德里希想在实践中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
然后他就让艾希曼拿出一个文件,念出下列的一系列数字:1940年,他们曾在勃兰登堡对波兰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过一次毒气杀灭,让他们进房间沐浴。
当患者们赤裸着进去以后,从墙外直接往屋里注射一氧化碳,一次把里面的人全部杀死。
1940年初,以此种方式杀死犹太人8765个,1940年末,杀死26459人,到1941年8月,杀死35049人。
到这一年的9月停止了这一行为,共用毒气杀死犹太人70273人。
现在他们已经制造出了20辆移动毒气罐车,每辆车可承载40到60人,在车上一次毒杀。
然后又建了三个基地(也就是集中营),都远离市区,靠近铁路,运载方便(我们明白了,海德里希当时说运他们去做苦力,其实是运他们去集中营,艾希曼对海德里希的一切都心领神会,而且早做好了准备)。
艾希曼说,他曾随希姆莱去过一个基地,就叫奥斯维茨,一切设施齐全。
每小时杀死250人,一天24小时,就是6万人。
每一天,就有6万人的生命随风而去。
斯图卡特博士两次听不下去,站起来走到门口。
海德里希让他坐下,说这是秘密,他们都是秘密的承载者。
于是他又回来坐下。
斯图卡特博士小声说,法律不过是冰淇淋而已,在高温下会自动融化。
当一个人说,毒气室里的尸体都变成了粉色时,有些人大笑了起来。
人,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
这是一种怎样的氛围与环境,他们在谈论什么?
海德里希、艾希曼、科里森各、斯图卡特这些人却始终未笑。
对人的行为,道德是一种主体性(主观性)上的要求,人可以以伪善的方式,自己说服自己,蒙混过去。
斯图卡特博士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如何给犹太人制定一套合适的法律,不是要“消灭”他们,而是为了“限制”他们。
但所有来开会的人具有法的意识吗?
▲ 《阴谋》(Conspiracy,2001)“斯图卡特博士”(Colin Firth 饰)剧照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通篇想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就是法与道德都具有各自的片面性。
讲道德,强调的是善的主观性和规定性;讲法,突出的是善的本来存在着的客观性。
善没有了主观性和规定性(道德)不行,而道德如果不是本来就存在着的东西(法)也不行。
因为这种客观性“是在自我意识的反思中被规定为善的”。
这个作为主观性的道德与客观性的法的统一,就是黑格尔所谓的“伦理”。
他说,“伦理之物是主观的心意,但又是自在存在着的法的心意”,“这一道理的演绎完全包含在下述事实中;即法和道德的自我意识在它们自身中都表明,这是一个要返回于作为其结论中的道理”。
但现在的问题就是:当这种法与道德的自我意识都处于一种强大的政治需要中时,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能够怎么办?
这也就是包括海德里希在内,会议上不断有人提醒所有的人都要面对现实和“现实一点看问题”的道理。
会议的最后,轮到每个人都要表态时,斯图卡特说:“这一切都是无可避免的,我明白现实是什么。
”科里森各的回答是:“我还能说什么?”这就是现实。
“现实”是什么?
就是政治或政治需要,政治需要压倒了一切。
海德里希对兰格少校说,政治是龌龊的游戏,他们都身处这一游戏之中。
就如只有当一个士兵明白了纪律时,才会达到空前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一样,政治就是需要别人为它做出不可思议的事的手段。
他们离不开政治,所以也就离不开龌龊。
一个士兵,是决定不了自己会在哪里作战的。
所以,他们不需要讨论任何假设性的理论问题,只关注于政治,也就是元首的需要与愿望。
▲ 《阴谋》(Conspiracy,2001)剧照政治就是需要元首和服从元首。
事情一下子变得如此简单明了,无论你是什么专业的博士,也无论你是哪一方面的律师,明白了政治,也就明白了一切。
但“政治”到底是什么?
它又是如何压倒一切的?
英国思想家杰弗里托马斯(Geoffrey Thomas)在《政治哲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的“导言”中一开始就说,政治、政治学、政治的,都与希腊词“politike”有关,而这个词又来自城邦“polis”这个词。
可见“政治"就是城邦事务,英国政治作家克里克(Bernard Crick)因此把政治定义为:它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把一个特定的统治单位内的不同利益调和起来,这些不同利益按照其对整个社区福利和生存的重要性的比例来得到一定的权力份额”。
作者说,由此可见,纳粹德国并不是一种政治体制,因为它根本就不需要“利益”“福利”“一定的权力份额”的包装。
其实纳粹德国还是一种政治体制,但应该对这些概念做另外的理解,或者说,如何理解倒善为恶,倒恶为善。
作者于是补充了下面四种观点:“目的论的”(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政治或是从城邦到公民,为了公民的幸福;或是从公民到城邦,因为人是政治的动物),“预设前提的”(政治的基础在于某种意见的不一致,比如以自由、平等、正义或把别的什么作为目标,于是就有了“敌我之分”),“论坛”和“过程”(就是说,政治机构、文官体系、警察和武装力量在权力关系中都还需要一个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在过程中体现出权力的主体、公共领域、决策形式等各方面的关系)。
比如这次万湖会议,之所以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政治会议,就在于它体现出了纳粹的种族与自我利益,敞开发言,欢迎不同意见和最后达成一致的整个过程。
我们看到,尽管可能会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所有的人所使用的政治词汇都是高度一致的,比如对犹太人的“隔离”“驱逐”“清除”;于是一个原则就贯彻始终,这就是如何尽快、尽可能不为人所知(包括被执行者)和大规模地、尽可能让死亡者减少痛苦(有人甚至提到了“安乐死”的概念)地清除掉犹太人,其中X光、化学试剂、毒气、电刑都作为使用手段加以讨论,而其中所可能涉及的道德与法的问题,都在政治的大幕下缓缓闭合。
而道德与法的问题,又只有当政治把人当人,尊重人的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表达的权力时才有意义。
▲ 《阴谋》(Conspiracy,2001)海报电影的最后,就是艾希曼一个人离开了会场。
他拿着厚厚的皮夹,里面就是这次会议的全部记录。
两位纳粹士兵向他行礼,他连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就走向了自己的汽车。
只有他一个人是自己开车离去的。
身后的灯光随之熄灭。
就如科里森各博士在离开前所说,黑暗也很快就会降临这里,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看到黎明,看到春天。
那是1942年,还有三年时间。
参加会议的14个人大都死于1945年。
三年,很漫长,也很短暂。
1942年希特勒麾下的15名军官就一千一百万犹太人的命运,召开万湖会议,开始了一场两小时的黑色博弈。
他们分别来自德国党卫军,盖世太保,司法部等不同政治体。
有人射杀过三万犹太人,有人潜心研究最便捷的屠杀途径,有人制定了针对犹太人的限制法律……他们争论人种的定义,争论犹太人到底是鬼魅还是智慧的群体,争论应该顾全法律的体面还是快速地推进灭绝……殊途同归的,他们都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类,必得杀之”。
这场会议,最终在权力对抗权力的压制下诞生了臭名昭著的犹太人清除计划。
看似是15个人决定了一千一百万的命,实际是仇视决定了一千一百万人的命。
片尾,真正拥有会议决定权的将军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男人拥有一个恶劣的父亲和一个慈善的母亲,母亲逝去时他并没有流泪,父亲死掉时却悲恸欲绝。
因为他一生的动力都来自于憎恨父亲。
个体的故事折射到民族之间,群体之间。
此时的德意志民族又何曾不是因为憎恨犹太人而紧紧地团结为德意志战车,布下统治世界的宏图伟志。
但憎恨会让一个民族走多远呢,会不会走的太远而让人成为怪物。
历史已经给了答案——憎恨让二战中无数握着刀柄和枪炮的家伙变成残杀同类毫无知觉的生物。
这种生物又怎能是人。
而憎恨之下的,往往是最脆弱、最愚顽的心,在面对死亡时他们比自己屠戮的人更加恐惧。
今天,何处又不是这样的人呢。
就连正在播放的电影弹幕里都滚动着强烈的民族仇恨,性别对立的仇恨,人与人之间命运不同的仇恨。
仇恨永远不会从人类中消失。
必要的时候需要武力争斗,需要心机谋略,需要政治斡旋,才能成为不被他人支配的一方。
残酷的是——到时候,反而是谁惧怕争斗,谁被争斗谋害。
善良是无法保住命的,但残忍却可以。
在我的记忆被清除的这一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该停止悲伤,停止哭泣了。
是不是该与命运争斗,看看眼前的路了。
内阁部长级会议主任克里琴格博士:兰格?
党卫军拉脱维亚特遣队副司令鲁道夫·兰格:什么事,长官?
克里琴格:你说你枪决的那20000人是什么人?
兰格:在拉脱维亚的里加,27800人的死我负有责任,还有一些被拉脱维亚人成群杀掉,我的人袖手旁观并默许了。
因为我直接收到了一份关于“疏散”犹太人的备忘录,目的是结果他们并被深埋……有些还活着的挣扎着想从尸堆里爬出来……这不太像是战争,是吗?
而且毒气室也快了……克里琴格:什么毒气室?
毒气室?
兰格:是的,我听到了传闻。
克里琴格: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了,一定要有什么别的词来形容。
兰格:试试“混乱”。
克里琴格:是啊,剩下的就是一场争论,对我的专长的诅咒。
兰格:我也学过法律。
克里琴格:那你如何将你所学的应用到你从事的工作中去呢?
兰格:它让我不再信任语言,枪杆子说话才算话。
这就是一次典型的多部门高层会议,来自不同派别各有各的立场。
参会者个个西装革履文质彬彬,会议招待/组织相当高规格,会间茶歇点心、餐食酒水无可挑剔。
会上偶有唇枪舌剑,但大部分时间大家言辞优雅,语调内敛,不时穿插些活跃气氛的小笑话。
会议的目的不是真的要讨论什么,其实结论在会前早就定好了,只是借着开会把结论给各部门传达一下,表示下姿态,证明这是经过集体讨论“一致”通过的决议。
相信任何一个在职场或者体制内工作过的人对这种会议都无比熟悉,只不过这个会议的议题比较特别:怎样最终解决日益严峻的犹太人问题。
其实本片的精华就在开头的自我介绍环节,认识每个人,了解每个人的立场,才能看懂会议讨论的意义。
Colin Firth演的法学专家斯图卡特博士真是在纳粹屠杀中最典型的德国精英了。
他对犹太人的最终清除没有任何异议,对犹太人没有任何同情。
他只是认为法律就是法律,必须按照字面意义严格执行。
对于犹太混血的身份鉴定问题,海德里希观点是,四分之一犹太血统的人可以不算,前提是此人必须在行为和思想上没有任何犹太痕迹。
斯图卡特就受不了了,他的观点是法律不能这么依赖于主观判断来执行,这么太不严谨了!
当谈到德国人和犹太人婚姻的处理方案时,他脑子里想的是处理离婚的民事法院得累死,犹太人被“清除”后他们的德国配偶要怎么处理呢,算丧偶还是算离异?
财产怎么继承?
社会关系怎么处理。
一本正经地讨论手续问题。
重现二战时决定犹太人悲惨命运的万湖会议,一帮神智健全、思维敏捷、学识渊博的人聚集在一起,从法理到手段详细而又专业的讨论如何大批量的处决一个民族,真实的荒诞总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
惊心动魄的会议,展现了人性向兽性的滑落并不是非理性,而是民主决策。一口英语还好,但美国人的历史滤镜让人怀疑是否夹带私货——何况真的有: 不合场合的幽默,对苏联的低级开涮,厚颜无耻的“聪明的美国人”的自诩——让人觉得,是否本国的历史交由他人来讲述就是一种失职,一种屈辱。
美国人的二臂气质浑然天成,他们自以为是的对德国人的刻画就挺滑稽。他们捉襟见肘自鸣得意的所谓幽默都显得那么笨重拙劣。
一栋建筑,一张桌,有争论有谈笑有威胁有妥协,看起来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会议,可内容是关于把整个种族快速灭绝的方法。作为人,我感到深深的恐惧和悲悯。太难受了,分了两次看完。也许整张桌子只有两三个人稍稍有些人性(不包括脸叔😰这里他饰演的角色强调灭绝合法性,主张绝育灭族法,虽然不赞成屠杀,但也是毫无人性。他的方法短期看不残酷,然从人本角度长远来看是非常可怕的。其实他很帅......但因为角色我并不想夸他.....本脸吹都不想吹了,你就想想这片子有多残酷吧......)
福柯作品的重现,知识被权力所捕获,成为种族净化的一种方式,在这里,人种学的知识被无限放大成为纳粹排他性权力集中的一种手段,人们需要仇恨,这种仇恨将酝酿出无限的愤怒与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被权利机构所渴求的力量,也因此,当犹太人被消灭后,纳粹会制造出其他的劣等种族,源源不断生产仇恨
即使关闭声音,那美国表情的面孔也能猜到是说英语的,没劲。
14个人决定了上千万人的命运,大多数篇幅都用在再现会议的过程上,展示了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会议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纳粹高官对于“屠杀犹太人”持质疑甚至反对的态度。
如果没有先看【万湖会议】,我会给这版4星。我一直偏好做观影比较,尤其同个故事不同的导演处理。同一场会议,德国导演的处理是极度克制,克制之后,反而更显冷酷;美国导演仍然偏好核心人物(海德里希)的建立,进而人物框架分层,甚至讨论的话题也有框架,【阴谋】中是把如何界定犹太人作为贯穿始终的一个讨论议题。为突显冷酷,导演刻意在做一种对冲、类似于戏剧性反讽的设计,一群高官在一间充满古典装饰的喝着红酒间或吃着大餐讨论着极具灭绝人性的清犹计划,同类的设计还有开场一个服务生摔了盘子,艾希曼对其大加斥责,结尾散会前,一群司机士兵在雪地里打雪仗,再被斥责。这种设计的确是work的,但是too much,包括演员们对表演的处理,尤其科林·弗斯。这不是德国纳粹高层开会,更像美国军方开会。太有效的设计现在常常让我产生抗拒
一堆英美演员用英语演了场德国会议。真实版《十二怒汉》,惊见脸叔和酱油抖森!
这部比2022版拍的这部好..,可观赏性有提高 结尾有怎么处理这些参会人员...
20200321周六家中下午3:45腾讯视频,吃水果准备宥熙公会战
我觉得同样的题材,万湖会议可能表达的更好一些。当然这个拍的也不错
好莱坞电视电影,完全照本宣科,无序,混乱,全程失焦,没有重心,拍摄未免太随意。一众英美演员粗劣扮演德国人,全程说着英语,实在是违和。不喜欢这版,肯尼思布拉纳和斯坦利图齐都太出戏了。干啥呢一帮人。自以为是的瞎搞。导演不该选择上帝视角,彻头彻尾的糟糕。对于历史应该尽力去还原,作冷静客观去戏剧化的反思呈现,而非刻意增加不必要的戏剧性转移矛盾分散视点,这创作思路跟影片题材压根不适配。
一声枪响都没有、就一群高官围桌开了一次会的战争片,千万级的犹太人从此就被将被逐一杀光,幸亏他们败了。
大多数会议只是决策走个形式。英语让人出戏,整个会议给人一种后人猜想是这样开的感觉,整部电影内容更适合以纪录片的形式来呈现。
趋炎附势中对泯灭人性跨越底线达成可怕的一致。
犹太人的造假
我说在这片子里认出了惊鸿一瞥的嫩抖森,你们信么?
Vivid illustration of German characters, of a proper meeting, of the peculiar atmosphere... I watch this movie again and again, and every time I always found something new.
有明确背景交代,最后各个人物结局交代,爆发点是最后半小时。不好就在前面一些处理上太闷。还有感觉更像说明文,最后部分讲故事是新版没有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