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是好多新事物的元年,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也不影响这是崭新的一年。
这不电影很早开始就期待上了,最近才有幸可以看到。
印度电影以往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跳舞唱歌还是没有变,但也不会让人感到反感,在唱跳中既体现了人们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又使得同性恋这一略显悲伤沉重的话题轻松一点,很值得推荐!
结尾升华主题:我们为了爱而奔跑,爱没有固定的颜色,或是性别,必须消除强加给我们心的限制,和爱的人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们还是会继续奔跑,为了我们的爱。
这也在启示着人们还需继续努力,人权的战役还没有结束。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不是「517吃货节」,而是「517国际不再恐同日」。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中删除,是这个纪念日的由来。
去病化三十年后的今天,性少数群体依旧要气愤而无奈的诘问「你的荷尔蒙是爱,我的就是病?
」。
这句台词来自印度影片《真雄起》,故事很简单,一对生活在德里的同性恋人卡迪克和阿曼,回到阿曼的故乡参加堂妹的婚礼,两人在迎亲列车上热吻被父亲撞见。
父亲从此把卡迪克视为病毒,想尽办法拆散两人,甚至假意自杀威胁,被迫使阿曼答应父母的包办婚姻,父母迅速为阿曼操办婚礼。
于此同时,印度最高法院正在就同性恋是否为犯罪进行着辩论,裁决的时间正是婚礼的第二天……《印度刑法》第377条,同性性交被定为刑事犯罪。
这是英国殖民时代的法律,从1861年实施至今,条文明令禁止「与任何男女或动物进行违反自然的性交」,最高可判处有期徒刑10年。
印度最高法院5位法官所组成的合议庭,在2018年9月6日裁定,无论是同性恋或异性恋,两个能决定自己性行为的成年人两厢情愿的非自然性行为,正式从印度刑法第377条中除罪。
同性性行为被裁定为合法之后,印度同志平权人士在街头庆祝。
(图片来自AFP)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米斯拉(Dipak Misra)和法官康维克尔(A M Khanwilkar)认为,一个人的性取向是天生自然的,基于性取向的歧视是对基本权利的侵犯;另一位法官纳里曼(R F Nariman)则说,同性恋者有权利活得有尊严且不被羞辱;合议庭中唯一的女法官马洛特拉(Indu Malhotra)认为,历史应对延迟保障LGBT社群成员的权利道歉。
《真雄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了,据闻这部影片在印度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它和我们印象中的印度电影没什么两样,唱歌、跳舞、被阻拦的爱情,唯一不同的是爱情的主角是两名男性。
对于看惯了欧美影视剧的我们来说,同性恋并不是新鲜事,性少数群体逐渐被好莱坞主流文化所接受。
《真雄起》的历史意义并不在于电影有多么好看,票房是否大卖,而在于它是印度宝莱坞所制作的主流商业大片。
主流商业大片的意思是,由大公司制作、大卡司参演、大规模放映。
制作公司T-Series是宝莱坞Top3的电影公司;男主角阿尤斯曼·库拉纳是爆款影片《调音师》的男主角,帅掉渣,人称印度彭于晏;影片2020年2月21日在印度国内大规模上映,部分欧美国家同步上映,Amazon进行流媒体发行(感谢流媒体发行商,滋养我朝影视爱好者),当然还是有一些国家拒绝引进。
主流商业大片意味着影片的合法性——即通过审查——以及在主流文化市场上的大规模曝光,这使得同性恋议题不再藏于暗处,它使得同性恋以及性少数群体被看见,它迫使主流文化不再对性少数问题视而不见。
被看见,才能够被了解,被了解才能够去除污名。
平权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投入与付出,才能换来将来的希望。
Love is LOVE.
Love whoever the fxxk you want.
第一次看印度的LGBT电影,宝莱坞的电影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宝莱坞一贯的歌舞竟然觉得很洋气,结婚的交通工具竟然是火车,喜欢在火车上跳舞的画面,也揭开了整个故事发展的序幕。
一部电影探讨了许多问题,同性相爱是不是犯罪,同妻,出柜等。
不过我真的觉得这部电影是在快乐的氛围里开始,又在愉悦的心情里结束。
虽然过程有些坎坷,不过结局是happy ending就很完美了。
Aman的父亲自称是科学家,开篇就拿他研发的黑菜花来搞事情,可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研发有问题,他的身份是科学家,有知识有文化,不过在后面讲到同性恋结婚也好,相爱也好,都用科学的方法讲述了,也符合了aman父亲的身份与他对儿子身份不认同的执着心态,也是一个讽刺吧,尤其是他想通过一场法事让儿子重生。
科学与封建的对立。
还有同妻的话题。
女生已经有了爱人只因父母的不同意,就想和aman结婚,明面上说是为aman好,其实都是想着自己的利益了。
卡迪克是一个积极浪漫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感情体现出来,他爱aman,他永远直面问题,才得到最后圆满的结局。
看看人家的讨论话题,拍摄手法,思想性,我们相差太远了,最早,伊朗电影胜过我们,后来,眼看着韩国超上来了,泰国也能拍出超级枪手这样的好片子了,现在,印度凭借摔跤吧爸爸,还有这个电影,也把我们摔在后面,我们的电影,若干年后,可能要参加纳米比亚电影节,才能获奖吧,不过,也难说!
目前世界电影界流行一句话,要看电影,看韩国片,中国人不会拍电影!
加油吧,地主家的傻儿子!
一提起印度电影,我们想到的可能就是充满欢乐元素的歌舞剧。
提起LGBT电影,大多又都是以悲剧为基调。
但是《真雄起》这部电影却巧妙地把喜剧与LGBT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并且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对同性恋人卡迪克和阿曼回乡参加堂姐的婚礼,浪漫不羁的卡迪克希望男友向家人正式出柜,但是看重家庭的阿曼却对此犹豫不决。
结果在迎亲列车上两人天雷勾动地火地热吻被老父亲提前发现,差点引发一场心脏病。
老父亲从此把卡迪克视为眼中钉,想尽办法要棒打鸳鸳。
我很喜欢这个爸爸,我觉得这个片子里一半的笑点都在他身上,他真的很可爱,看他的小表情就会很想笑。
因为爸爸一直阻止着他们,他们两个人就大闹堂姐的婚礼,在大庭广众之下接起了吻!
(当时大部分人都无法接受同性恋)然后为了稳住局面,一家人开始了满嘴跑火车!
个人觉得这一段是全片最好笑的地方!
叔叔胡诌说“在新娘要出嫁的时候,她的哥哥都要和他最好的朋友接吻,来欢迎大家” 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或!
他用外套把他们的头盖住了,但是阿曼却把他的脚翘起来了(真的好娇羞,好少女心啊!
)
因为阿曼当众出柜,使得堂姐的婚礼泡汤。
他的父母也十分生气,强迫把卡迪克送走,并且给阿曼安排了一门婚事,希望以此治好他的“同性恋”。
故事当然不能就这样结束,卡迪克又决定回来和阿曼的父母抗争,为他们的爱情努力!
(此处怜爱一下我们的卡迪克,他当初和自己的父亲出柜时,被暴打了一顿,现在男朋友出柜时,他又要被打,为他抗争)卡迪克真的是一个很勇敢很有但当的男人!
特别是他这里身披彩虹旗,向阿曼的父亲“宣战”,大声地告诉他们: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疾病,时代应该进步。
他们并没有错,他们只是两个相爱的普通人,爱并没有错。
即使他知道自己再回来的后果是一顿毒打,但他为了自己的爱情,还是义无反顾地回来直面一切!
最后两个人究竟有没有在一起呢,那就快点来看吧!
《真雄起》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作为宝莱坞第一部在印度大规模公映的同性恋题材电影,完美地把宝莱坞的喜剧歌舞风格和印度同性社会现状结合了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卡迪克的扮演者正是2018年高分电影《调音师》的男主,颜值与演技并存,可以驾驭多种风格!
2018年9月6日,印度的最高法院宣布裁决,推翻了可被用来对同性性行为定罪的刑法第377条,指出私密场合的成年人自愿同性性行为不应被定罪,认为第377条侵犯了公民平等权利。
裁决是由五位法官一致意见作出,印度终于废除了定罪同性恋的法律。
我们为爱而奔跑就像莱拉和朱丽叶马努和罗密欧西姆兰和安贾莉维鲁和贾伊婚礼的时间是固定的但爱的时间并不固定爱没有固定的颜色和性别我们必须解开心中的枷锁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们会继续奔跑公众号后台回复【真雄起】即可获得片源
很久没有看印度电影了,这也是第一次看印度的同影。
就电影本身,评价3.5星;加上其可能对印度或者同志平权的影响,4星。
先说影片内容,哈曼和卡迪克这对同志恋人参加哈曼堂姐的婚礼,却在火车上因为接吻被父亲发现。
在堂姐的婚礼上,两人激情接吻,当众出柜。
哈曼父亲及家庭拼命阻挠两人,但两人用自己的真情和勇气最终说服了家庭。
印度最高院同时也正在进行关于同性婚姻是否犯罪的辩论,结果认定同性婚姻合法。
总之,内容很狗血,也很俗套,不算出彩的地方。
说说演技,两位主角及父母的演技都很棒,尤其是阿曼和他父亲这两个角色都塑造的很好。
阿曼的听话、懦弱、矛盾、勇敢、对卡迪克的爱,演绎的都很好。
父亲的古板、犟驴特性相对容易表现,表现张力也很不错。
说说主题。
很感动我的一点是阿曼父母对婚姻的反思,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荷尔蒙与多巴胺,但是却都听从家人选择了其他的人选结婚,没有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阿曼母亲会在Facebook上搜索初恋,阿曼父亲也藏了心上人的相册,两人都知道彼此的情况却都心照不宣。
可以说是世俗与传统的习惯性力量让他们都觉得这才是“正常”,而忽略了自己本身的荷尔蒙和多巴胺。
不仅仅是印度,我们中国也存在多少多少这样的情况。
好在随着人们的思想越来越独立,人们越来越会追求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我也要告诉自己,追求爱情,不要被世俗禁锢。
另外,卡迪克在鼓励阿曼出柜的时候说的话也很漂亮,“你可以决定是否做自己的英雄”。
印度电影的脑洞一直很大!
在《我的个神啊》里,居然透过一个外星人的视角,去观察印度五花八门的宗教隔阂,而在《起跑线》中,又让出身中产的父亲,为了一个名校配额,一会装富、一会扮穷,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但这种脑洞大开的背后,恰恰隐藏着印度电影屡屡出奇制胜的秘诀:从现实中挖掘欢乐、从欢乐中探究现实。
因此,印度电影总能让你在笑过之后,体验到接地气的犀利,并陷入深深的思索。
最近,又有一部这样的现实题材佳作上线了——《真雄起》,目前豆瓣得分7.7。
《真雄起》名义上是《雄起》的续作,但其实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男一号都是阿尤斯曼·库拉纳,这个名字可能让你觉得有点陌生,但若说他就是《调音师》里的男主角,你可能就马上想起来了吧!
阿尤斯曼扮演的卡迪克与自己的同性爱人哈曼一起生活在德里,他们相亲相爱、感情甚笃,但由于印度保守的环境,两人一直没有向各自的父母公开这段关系,哈曼甚至都还没出柜。
随后,因为帮助好友私奔,卡迪克与哈曼遭到了对方家族中人的追杀,情急之下,他们只得坐上了回哈曼老家的火车,顺便参加他堂姐的婚礼。
卡迪克希望借由这次机会,让哈曼正式向家人出柜,但懦弱的哈曼表示不同意。
无奈下,卡迪克只得以好友的身份,与哈曼的家人碰了面。
然而,迎亲的列车上,情难自禁的他们,忍不住相拥热吻了起来,恰巧被哈曼的老父亲给看见了,隐藏的恋情就这样瞬间曝光......
显然,这是一部探讨同性恋禁忌的喜剧。
片中,印度人发挥了他们一贯的诙谐、幽默本性,制造了大量的笑料,尤其是哈曼与父母争论该不该同性恋的那幕,简直令人捧腹不已,一个梗在三人之间来回传递,真是既滑稽又充满朴实的生活气息,玩得非常溜!
但在欢乐背后,却是令人透不过气的沉重现实——这一家三口,都在世俗礼教的约束下,失去了选择爱人的自由,父母放弃了各自的爱人,遵从了包办婚姻,而哈曼不得不一直伪装异性恋。
而相对于父母来说,身为同志的哈曼遭遇的环境压力更大,在印度的宗教文化中,同性恋是对信仰的大不敬,而在法律法规里,《刑法》第377条还将同性恋入了刑,这就是为什么哈曼迟迟不愿出柜、也是为什么哈曼的父亲在发现儿子和男人接吻后,先是震惊、后是呕吐、最后晕倒至差点发作心脏病、
更是为什么当卡迪克在婚礼上公开吻哈曼后,叔叔赶紧用衣服遮住了他们的头,并开始就地编谎言、谎言编得一塌糊涂,家人还都选择了相信。
因为,同性恋在印度就是这样一个严重到让人惧怕,并无法接受的现实。
近十几年,印度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很多风俗旧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如种姓、女权都有了长足的改善,但唯独同性恋始终没有定论,先是无罪化、2013年又重新入刑,直到2018年9月6日,宣判同性恋有罪的第377条才被再次推翻。
这种反反复复,体现了印度作为文明古国在面对现代文明时的踟蹰与纠结,更显示了要在印度推行同性恋合法化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而这种艰难也恰如其分地体现在了影片中。
从父母到亲戚全都极力反对哈曼的同性恋情,父亲不惜假扮自杀以挟哈曼与卡迪克断绝关系,堂姐则甚至因为哈曼是同性恋,还遭到了亲家退婚的处罚,真是堪比连坐。
而与此同时,影片本身的主旨,也不敢大肆地探讨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情,而只是将其与包办婚姻、种姓婚姻捆绑一起,以类比的方式,将“人有自主选择伴侣的权利”为论据,去迂回地支持卡迪克与哈曼的恋情。
影片的结尾,随着第377条被推翻,所有曾经反对这段同性恋情的人,突然间都变得开明起来,卡迪克与哈曼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皆大欢喜的处理显然是过于理想化了,或者说当下的现实面前,影片也无力给故事一个认真的喜剧收尾。
如此处理,使得其对同性恋的探讨度,远不及2015年出品的《阿里格尔》,后者不仅直白地主张同性恋的自然存在,还大胆地以悲剧收场,抨击了印度国内的不包容。
当然,《阿里格尔》是一部非主流作品,目标也是各大电影节,而《真雄起》则是一部针对国内市场的商业电影。
无独有偶,被誉为“印度首部同性商业电影”的影片《遇见女孩的感觉》中,也是将男人可以下厨、穆斯林可以爱印度教徒等话题、做编剧也能实现个人价值等话题结合一体,从“人有权利选择做自己”为出发点,辗转合理化女主角的同性恋情,最后实现大团圆。
《遇见女孩的感觉》可见,同性恋在印度的接受度还是相当低的,而商业电影出于票房的考虑,只能选择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了。
但从乐观的角度来讲,主流商业电影敢于拍同性题材,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
而此次拍摄,政府方面也表示了大力支持,不仅让影片顺利过审,连男男接吻的镜头也都全部绿灯放行。
因而,不论民间态度如何,同性恋合法化起码在政治层面已经形成了正确性态势。
主演阿尤斯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很高兴能出演这部电影,他还谈到了片中的吻戏,那段戏码一共拍了三次,“(但)我没有感到尴尬,只是觉得不同。
作为演员应该做好各种准备,跟一个男人接吻显然是不同的体验。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信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同性之间的接吻是正常的。
”
影片的最后,没有飘起象征同性恋的彩虹旗,而是让卡迪克与哈曼大方地跳起了传统印度歌舞,彰显了宝莱坞电影,在引导社会话题方向的领导力,而我也相信,明天的印度将更包容。
想看更多印度电影评论,请关注公号:Indianmovie
2月21日,宝莱坞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真雄起》(Shubh Mangal Zyada Saavdhan)在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合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电影讲述一对同性恋人卡迪克和哈曼回乡参加堂姐的婚礼,浪漫不羁的卡迪克希望男友向家人正式介绍自己,结果在迎亲列车上两人天雷勾动地火的热吻被老父提前发现,差点引发一场心脏病。
老父从此把卡迪克视为眼中钉,想尽办法要棒打鸳鸳,甚至给哈曼安排了一桩包办婚姻。
但想顺顺利利的结婚似乎也没那么容易——几乎在同一时间,印度最高法院正在就同性恋是否是犯罪进行着一场世纪辩论…
无论从何种意义来看,《真雄起》在印度都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同志电影:- 印度此前已经有过《阿里格尔》、《孟买之恋》等反映LGBT生活的剧情片,但这些电影全部是小成本、小卡司的独立制作,只能在海外电影节上映,无法进入有着庞大观影群体的印度主流院线。
- 《真雄起》是印度第三大电影公司T-Series开发制作、面向普通大众的主流商业片。
它拥有宝莱坞电影所有的商业要素,用大量歌舞和喜剧内容来平衡争议较大的平权主题。
- 电影立项在2018年9月后,当时印度最高法院做出历史性判决,废除了实施157年之久的同性恋犯罪法律(即刑法“第377条”),同性性行为在印度正式合法化。
- 敏感题材并没有给《真雄起》带来额外的阻力:2019年9月确定卡司,12月完成拍摄,今年1月发布预告,2月在印度电影审查机构过审,包括男男接吻镜头全部绿灯放行。
- 电影在澳、美、英、法等全球11个国家同步上映,仅部分穆斯林国家对它做出了禁映决定。
它的流媒体发行方是亚马逊影业,这意味着未来数月更多地区观众可以合法的观看它。
“合法看见”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一部同志电影能否盈利,以及业界是否愿意投入更多资金来拍摄同类作品。
为了加强卖座性,宝莱坞这次找来了一线明星、有“印度彭于晏”之称的阿尤斯曼·库拉纳担纲主角(中国影迷更多是通过高分悬疑片《调音师》认识他的)。
而库拉纳也没有辜负人们对他的期待,在《真雄起》中他演活了一个身披彩虹旗、举手投足高喊“我是同性恋我傲娇——啊不、是骄傲”的活动家。
“每块腹肌都散发着骚气”是对他演技的最好评价。
在接受采访时,库拉纳说很高兴能出演这部电影。
他说跟另一位男主吉滕德拉·库马尔的吻戏反复拍了三次:“我没有感到尴尬,只是觉得不同。
作为演员应该做好各种准备,跟一个男人接吻显然是不同的体验。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信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同性之间的接吻是正常的。
这就是我所做的事情,这个吻是必须的,否则就是同性恋在大银幕上的倒退。
”
无须讳言的是,为了取得平权诉求与家庭娱乐之间的平衡,《真雄起》牺牲了很多可以深度展开的艺术创作。
比如每当发生激烈冲突时,会突然从天而降一些搞笑配乐或段子来调解气氛;在争论什么是爱时哈曼用父母并不美满的包办婚姻来举例,一下又把话题带到了父母各自的情史身上,回避了讨论性取向的初衷;全家总动员式的吵架撕逼和一秒切歌舞更是宝莱坞电影的日常操作...但恰恰是这些庸俗的桥段和套路对平权主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洗脑”效果。
电影仿佛每隔几分钟就不忘提醒观众:嘿,我们和一般宝莱坞商业片没什么区别,所以你能接受我们两位男主在一起了吗?
什么,还不能接受吗?
来人啊,给我继续放歌、继续跳舞、继续播段子…嗯嗯,现在你们肯接受了吗?
《真雄起》的商业化模式也许无法放之四海,但它开启了世界同志电影的崭新一页。
在此之前,只有两个国家对同志电影进行了持续的商业化发掘:美国和韩国。
美国的《鸟笼》、《断背山》、《爱你,西蒙》、《波西米亚狂想曲》,韩国的《王的男人》、《霜花店》、《小姐》,都在商业性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们说到商业票房时,人口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才能保证小众题材也能收获可观票房,才会有主流片商进行持续性的尝试。
而拥有14亿人口的印度一旦加入同志电影商业化的队伍,蕴含的潜能可以说是无限的。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另一个人口大国。
至于为什么同志电影需要商业化——因为只有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LGBT群体才能活在阳光下,我们才能获得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包容,群体权益才能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和尊重,各种污名化才会越发无所遁形!
因题材被冠以“可入史册”的印度商业喜剧,一贯的宝莱坞特色和可圈可点的原创故事,都值得一看。
但问题在于,该片对于潜移默化地平权宣传是否有积极的作用?
电影本身在手法和操作上是否经得起细品?
这些都有待讨论。
不过至少,该片是一种电影对现实的反映,是一份有历史性意义的邀请。
和过去几部在中国知名的印度电影相比,该片戏剧性更强,这与题材的敏感度也相关。
将家庭背景设定在“精英”和“科学”两个概念下,再将情感的命题分布至家庭三人对自我的思考,是有趣而成功的设定之一。
而将被迫选择爱人的困境摆上台面,是平权的一种基础方式,也是印度的一个现实。
在主流审核机制下,许多镜头被放行,是令人无比欣慰的(结果这篇文章被X就搞笑了)。
在演员的演绎上保留喜剧风格,相对自然。
剧本中人物的性格都有其特性而趋近丰满,只是在深度上再着力会显得更真实。
除了众多可被记忆的主配角色,有一些小人物的设定也是巧妙的,比如一直拿着平板的小哥类似于网络知识分享者,提供了很好的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对抗。
还要提一下结尾的歌舞部分,真的很有特色。
在戏剧化的创作中,有些情节诙谐幽默,而有些则显得刻意或多余,比如男主角回家的原因是因为被追打,就显得不太成立了。
而在火车上鼓励出柜的沟通、天雷地火地热吻都稍显突兀。
全片大约在半个小时,才开始较稳定的节奏和价值输出,前部分的铺垫显得有些杂乱。
通篇似乎是同性议题在国家法律层面去罪化的宣传片,但对于个体的可参考性而言,该片就缺失了一部分可能性。
毕竟做自己的英雄这个宣言并不见得适用于个体,而和家庭关系处理,又本就是少数群体要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但第一步,喜剧化占据主流电影市场,已属不易。
最后的最后,7.5分。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印度”“同性”这两个关键词够不够爆炸?
不过,近几年绝大多数印度电影为了迎合国际市场圆滑了许多,够看但不够精彩,同时近几年全世界同性电影绝大多数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或政治正确,但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就不一样了。
导演态度还是可以的,但刻意回避或淡化了同性的阻力和问题,可以把本片看成是一种同性轻喜剧片,重点在喜剧,是对市场的一次投石问路,不过这种类型的片子还是德国做的好。
回到电影本身,我说制片人能不能管管这个导演,前40分钟绝对花了电影80%的预算(主要花费集中在调度、场景上),导致紧接着剧情全靠嘴来推进,陷入说教模式,还换了低成本场景和拍摄方式,要知道,观众是最讨厌说教的,尤其在喜剧片中。
所以后面自然而然就跨了。
其实国内是可以做的,编剧利用技巧回避审查方面的问题,因为亚文化团体早已就对女女CP或男男CP如饥似渴了,腐女市场相当之大,近几年综艺和剧参料挺多。
只可惜,相当一部分没有战斗力的伪文艺团体只会自怜自艾、孤芳自赏,(没有战斗力又不团结那就真没办法了)完全没有大无畏乐观主义精神,要知道,任何权力(尤其是话语权)、市场,都不是等着赏赐而来的,只有靠自己争取,为之战斗。
然而实际情况比这还差,毕竟大部分还混迹在消费主义和996泥潭了。
偶尔在不见天日的泥潭憋坏了,吐出泛着浑浊的泡泡,那不是才华,那只是生存本能。
即便这样,也比那些沽名钓誉和政治正确的人好。
好看~有印度文化風情的同志電影,涉及的議題也包括父母的包辦婚姻問題,還有家庭矛盾等。
大型迷惑现场
印度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个人感觉会载入史册。——与艺术性无关,而在于它真的敢把宝莱坞的各种套路、歌舞和节奏像踩点一样精准的嵌入同志平权这个大主题,用浮夸笑点和密集配乐堆出一部堪称同志贺岁片的神奇物种,中间还夹杂着对印度废除刑法第377条(同性恋罪)的历史回顾。异性恋印度观众看这片不会感到任何违和,反而会潜移默化的接受它的诉求。“调音师”男主太厉害了,演直则直演弯则弯,每块腹肌都散发着骚气,像一只极品骄傲的火烈鸟,我可以说我合不拢腿了吗~~~~~~
三颗半吧,剧情就这样,但是蛮搞笑的哈哈哈哈
说教意图过强,然而看这样的电影会相信这个国家虽然还是很有多问题,但总会变好的。
当然能拍是高光,但故事也仅限于能看。
质量真不敢恭维,情节之俗套,逻辑之混乱,笑料之尴尬……真夸不出口。
三星半!里面一些喜剧情节很好笑!哈哈哈哈!
真够闹腾的,跟隔壁越南家的《再见了妈妈》一样是讲述出柜与亲子关系的,印度咖喱搞得是鸡飞狗跳,寻死觅活,全村蹦迪,不是太喜欢,这类题材要么沉重要么还是学学越南的舒缓吧。
评分居然这么高,不懂。所有人表现的像神经病,完全不是喜剧而且闹剧。全程笑不出来。幸好靠最后部分金句鸡汤,还有催泪情节救回来一点,虽然整体还是很烂。不能因为历史意义就高估一部电影,没必要。
宝莱坞爆米花下的平权电影,总体还是很适合所以观众观看的,观看门槛很低
形婚还是出轨,思考一下都知道为了爱更要勇敢面对,印度电影也是很幽默的
印度的民风民俗和电影土味操作,还是有很多神奇的东西。虽然电影本身仍旧处在LGBT口号化的阶段、以及跳不脱的主流商业片框架,腐朽是腐朽,但新鲜感还真是蛮强烈的。优势在于发挥了宝莱坞五彩斑斓的浓艳语法来包装这个bug奇多的故事,冲突和解决方式都浮夸风骚,一锅乱炖到撒开来欢脱闹腾的地步,反而是很可爱的。而这也与亚洲其他地区的LGBT电影在表达方式上拉开距离。
印度片一直以来的通病,叽叽喳喳演技浮夸。挺好的题材,拍的有点可惜了
唱跳感觉都是印度喜剧片标配鸭,不过还真第一次看到同志题材的~
不太喜欢这个题材,当个小品看吧
神TM欢乐的印度基佬片,两位男主的CP感还是很强的,不过剧情和配乐果然就像印度的公共交通...是不一样的烟火哈哈哈。真是想不到烙印都已经在电影院公映同性题材电影(此处省略一亿字。
主题意义大于故事本身。故事有点儿像《喜宴》。现实中敢于公开出柜的同志能有多少
只看内容3星吧,但作为印度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意义非同寻常。Ayushmann Khurrana自从拍了Dream Girl,娇羞随时手到擒来。为什么另一位男主不喊帅哥上,难道是怕我们嗑cp吗。
6.0 一边尴尬得要死,一边白眼翻到天,一边又感叹印度竟然可以把LGBT题材商业驾驭得如此好人格分裂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