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日

9. April,四月九日,April 9th

主演:皮鲁·埃斯贝克,拉斯·米克尔森,埃利奥特·克罗赛特·霍夫,西蒙·西尔斯,阿里·亚历山大,卢卡斯·施瓦兹·索斯坦松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丹麦语,德语年份:2015

《开战日》剧照

开战日 剧照 NO.1开战日 剧照 NO.2开战日 剧照 NO.3开战日 剧照 NO.4开战日 剧照 NO.5开战日 剧照 NO.6开战日 剧照 NO.13开战日 剧照 NO.14开战日 剧照 NO.15开战日 剧照 NO.16开战日 剧照 NO.17开战日 剧照 NO.18开战日 剧照 NO.19开战日 剧照 NO.20

《开战日》长篇影评

 1 ) 他们骑着自行车,要去和德军装甲部队对干

二战期间,丹麦宣布保持中立。

但是,德国背信弃义,于1940年4月9日大举进攻丹麦。

当天破晓时分,许多丹麦人民醒来的时候,看到的是家园已经在几个小时前被纳粹德国占领。

面对法西斯德国,捷克人不战而降,波兰人惨烈抵抗,而丹麦这个童话之国抵抗了一天,或者更确切地说,抵抗了4个小时。

4月9日,丹麦的开战日,即是投降日。

这片子的英文片名是:《 9. April 》,除了《开战日》这个译名外,它还有另一个译名为《四月九日》。

不管哪个译名,指的就是丹麦历史上的那一天。

所以,这部电影的结局是既定的,即:从“领导,要怎么做?

”—“出发”一直到“领导,要怎么做?

”—“跟着我投降!

”的过程。

这片子并不是喜剧,反而观众在知道历史结局的情况下,我觉得看着这电影会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片中的这些士兵真的就是骑着自行车,加上一些步枪要去和德国装甲车对干了。

因为,彼时的丹麦军别说重型武器了,连常规军都很少。

所以这部电影中,您看不到什么以少胜多的奇兵妙招,只会看到武力弱的可怜的丹麦军不断地节节败退。

因为从客观角度来讲,对于丹麦来说,这是场很有把握的仗,因为丹麦必输。

电影中,两军交战,连手榴弹也没有扔,因为德军根本用不到这样的武器就能灭了丹麦。

但是,片中丹麦军与德军的三场对抗战,镜头快速剪辑及交火的过程,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拍得很有质感。

还有一点我觉得这片子比那部我没看过的《百团大战》好的原因是:它并不并不做作地去鼓吹什么爱国情怀,为了祖国牺牲自我这种高大上的调调,而是:在战场上,做为军人,该服从命令就该服从;但是做为人,该投降时就投降。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当时那么弱小的丹麦,只有投降,损失才能降低到最小。

因为,纳粹当时已向丹麦下了限时最后通牒:如果不立即投降,就会轰炸包括哥本哈根内的区域。

所以,在片子的最后,那些丹麦老兵出现在荧幕上,谈到他们对那场战争的感受时,我觉得远比某类红色电影的最后,一定要盖上国旗,然后在坟墓上献花的场景来的真实且值得尊重。

事实上,历史的结局虽然已知,但是看到电影的结局,我个人还是多少有种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

在此,就不透露了。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电影微信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

搜索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或微信ID:joker-movie即可。

 2 ) “无力感”恐怕是士兵的最大感受

当众军官在作战室商议作战计划时,恐怕谁也不会想到战争竟然结束的这样短暂。

在德国进攻这个童话王国时,恐怕也不会想到居然会遇到有组织的抵抗。

在二战中的小国,恐怕除了芬兰、希腊这两头犟驴,没有谁坚持超过两个月,而丹麦这个童话般的国家,的确对战争早做准备。

但怎奈地小人稀,还曾被德国统治过,就算丹麦国王有心抗战,光是看看天空中的飞行编队和地面上的装甲车就丧失了抵抗的希望。

电影里的主角,那位上尉,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上尉作战指挥的水平不可谓不出色,甚至成功抵抗了一阵,可惜手下仅十余人,再有本事也难翻盘。

“无力感”不仅仅在他身上存在过,每一个看过该电影的观众也应该身同感受。

要说上尉带领的这群士兵还算幸运,他们没有经历过敦刻尔克被包围的焦虑,没有经过斯大林格勒的反复争夺与生死无常,更没有经历过列宁格勒900天围城的饥饿与绝望。

当然,D-DAY的浴血抢滩和攻占柏林的喜悦也与他们无缘。

他们见证了这场战争,胜利方的功劳却没有他们半份,曾经抵抗过的历史也逐渐被人遗忘。

最后那一声“结束吧”,心中的无奈和悲愤可想而知。

今年看的两部二战电影,一部《地雷区》,和这部《开战日》,目光都没有集中在主战场,所讲述的故事鲜为人知。

二战并非是属于几个大国和几场重要战役,这场几乎波及世界所有主权国的战争,每个国家都在投降和抵抗之间做出了重要选择,每个士兵都曾为自己的家园与人民而战,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3 ) 小国的悲哀

小国的悲哀说说《开战日 9. April (2015)》和《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

看看丹麦军人的作战,说好听点叫且战且退;说不好听点,就是一路逃窜。

不过看看丹麦军人每人40发的弹药基数,以及整齐的钢盔、呢大衣;对比共军在抗日战争的弹药基数,以及平型关战役后115师师长分到的战利品,就知道丹麦的条件比共军好太多。

更不用说丹麦人手一辆的自行车和摩托车了。

在战场上,丹麦群众围观的热情也超出本人的想象;有看热闹的,借机推销的,兜售农副产品的,根本看不出战争的迹象。

最终的结果,进攻的德军伤亡20多人,丹麦只有两人阵亡;损失连现在的黑社会开片都不如。

当然,最核心的原因是丹麦和德国在某种程度上同文同种,所以说战争还不如说是听听枪响,走走过场。

再来看看《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在战前面对苏联的种种无理要求,芬兰国内,从内阁、外交部到各种媒体、舆论直至普通百姓,各个群情激奋。

唯一提出接受苏联无理要求的,叫曼纳海姆。

要是芬兰的“爱国青年”出于义愤,消灭了曼纳海姆,那该有多欢乐。

在后面的战争中,曼纳海姆及其军队,做了一切能做的事情;对比丹麦,芬兰军人的战斗意志、技巧秒杀丹麦军人。

话说回来,小国终究是小国,面对强敌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就算交换比在高,小国还是无法承受损失,苏芬战争的最终结果就说明了问题。

所以,两部片子最大的收获就是:国内不管怎样,绝对不能分裂;只有大国,才有足够的体量承受一切。

 4 ) 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看《开战日》

《开战日》的确应该将视线从好莱坞、英剧、韩剧等上面移开一会儿。

欧洲还是有很多好影片的,比如很多法国片,以及这部。

整部影片的画面风格,很像《拯救大兵瑞恩》。

但是没有那么惨,当然可能正是因为主角最后投降了。

几个细节,最能表现影片的主题:一,自行车排因为敌人的追击无处躲藏而躲在农妇家里,农妇提出可以将士兵们藏起来以保全生命,少尉却说随着战争的延续,需要这些孩子们站出来保家卫国。

人性角度和国家、民族角度的矛盾,在这个瞬间定格。

二,在牺牲了几名士兵之后,自行车排的少尉终于带领士兵宣布投降了。

德国军官很诧异地问少尉:你们为什么抵抗这么长时间,你们的政府早就投降了。

少尉回答:我不知道政府投降了。

德国军官给敌人认真地敬了一个军礼。

三,最后,采访二战的丹麦老兵。

一个老兵讲:父亲说,我愿意听到我的儿子投降了,但是不愿听说他没有战斗过。

士兵给轮胎补胎的镜头,让我想起了街口的老大爷。

 5 ) 丹麦果然和德国比较亲

少尉给未婚妻写信,用的万宝龙钢笔,不知道是146还是149,好有钱。

丹麦军官用的手枪是自己按照毛瑟驳壳枪仿制的一款半自动手枪,尽管据介绍性能一般,但好歹是自己的工业完全仿制造出来的。

北欧国家,总是让我感到神奇想接近,而通过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的介绍,他们的社会发展历经一次二次技术革命,能跻身发达国家,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硬生生的创造出优势来。

没打仗其实是对的,保住了自己的工业基础和社会财富,另外,作为少尉和他手下的士兵,他们其实可以感受到打仗的结果是意义缺缺的,农妇的话说明,普丹战争中,德国失去了这块土地,现在德国又要来要回来。

究竟是谁的,没什么重要的。

而且,他们拼死抵抗,上面却早已投降,连告诉他们都不告诉。

也许,军官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是不错的,想用军官实现人生价值,有点不自量力。

 6 ) “排长,命令是什么?”

“排长,命令是什么?

”“自行车再蹬快点!

”“排长,命令是什么?

”“子弹上膛!

”“排长,命令是什么?

”“注意隐蔽!

”“排长,命令是什么?

”“掩护队友”“排长,命令是什么?

“马上撤退!

”“排长,命令是什么?

”“站着别乱动”“排长,命令是什么?

”“一切都结束了!

”“排长,命令是什么?

”“我先出来投降!

”“排长,命令是什么?

”“都跟在我后面一起投降!

 7 ) 哪个愿臣虏自认,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

男主角的国家被大魔王入侵,男主角就提前带人埋伏。

但是打了一会儿发现没法打敌人装备领先太多了。

于是就撤退到下一站继续埋伏打了一会儿发现还是没法打继续撤退。

就这样一直撤退到城市里。

现在就没有地方再撤了,男主角就和大魔王他们打起来了。

很快问题就来了,有人受伤了并且大家已经弹尽粮绝了。

男主角就问手下的翻译,投降这句话用大魔王他们的语言该怎么说。

大家就这么投降了,随后他们会被送到某地看管起来。

上车前大魔王和男主角聊了几句。

大魔王手下要没收男主角的手枪,大魔王说不必了。

大魔王很好奇为何男主角要坚持战斗4个小时,有什么意义。

男主角说我接到的命令是在此地坚守4个小时。

大魔王说你们不知道吗,一个小时前你们的带头大哥已经宣布投降了。

男主角说我真的不知道,忘记看朋友圈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身为大国只能血战到底,而对于一些弱小的国家早点投降才是明智的。

毕竟零星的抵抗只会造成更多的无谓伤亡。

也根本改变不了战局!

 8 ) 丹麦在二战的一天抵抗之旅

《开战日》,1940年4月9日,德军凌晨进入丹麦,当日上午,丹麦政府投降。

这也能拍成电影,我还是挺佩服导演的。

影片讲述丹麦边境线上的一个自行车班。

初次阻拦德军,战死一人,逃走。

二次在小镇阻拦德军,再次逃走。

第三次在城市拦截德军,未有一人阵亡,就选择了投降。

然后,德军说,你们政府早就投降了,为啥还抵抗那么久...那么久...我不知道应该佩服这个自行车班班长,还是应该嘲笑他。

不过,用自行车抵抗机械化德军,也算他们很“了不起”了吧。

 9 ) “二十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

“二十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电影里的为士兵提供临时躲避的老太太这句话其实最为道出本质打来打去,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不管谁来当王,老百姓其实并不在乎,老百姓只是想过上安全踏实的日子,所以,每场打着正义旗帜的战争,到底是谁的战争?

两军交战,但求有良知的军队,不要捆绑老百姓作为战争的牺牲品

 10 ) 在前线抵抗的时候听到政府投降了,作为士兵的你在想什么(涉及大量影片剧情)

海报影片开始的傍晚,一列士兵在野外轻松的演习,装弹射击拆卸自行车说笑吃饭,士兵相互打趣说德国军队不会打到丹麦,只会打到挪威,一派轻松的氛围。

松散的训练和射击技术差的士兵组成了弱势的军队力量。

吃到一半,侦查兵传来前线德国车队正在逼近的消息,长官让中尉通知士兵们立刻停止进食,整理好行装,准备睡觉。

每个人发了40枚子弹,每个人都一样。

在寝室,年轻的士兵在看着未婚妻的照片写信,室长大声阻止了射击准的士兵向枪法差的士兵索要子弹。

夜深了,敌人逼近的消息再次传来。

长官下了命令坚守阵地,士兵们骑着自行车拿着枪支向南部出发。

自行车排到了前方,自行车排遇到骑摩托车往回返的士兵,他们要去后方建立新的阵地。

中尉没有接受邀请,还是和排里的士兵去野外进行伏击,架起机枪。

德国的装甲车渐渐出现在地平线,长官发出了攻击的命令,敌我太悬殊,激烈的战斗中自行车排失去了一名战士。

迫不得已,中尉命令自行车排撤退了。

这是影片出现的第一场对战。

之后自行车排剩下的6个人。

天亮了他们又累又饿,躲避敌人的追击进了女人的房子。

女主人给士兵清洗了伤口,想让他们躲在自家的草棚,中尉拒绝了。

女主人说藏起来可以拯救年轻战士的生命,但他说战争还没有停止,士兵还要战斗。

途中遇到了中校得知后方的支援不会到了,他又带领自行车排去了内陆的防线支援。

军营的通讯设备被破坏,他们收到的讯息比较滞后。

又遇到之前返回的摩托车队,他们在公路上架起了简单的防御,可还是挡不住德国装甲车的进攻,流弹射死了一个向自行车排战士销售牛奶的孩子。

这是影片出现的第二场战争。

最后的一场的防卫战,为了不再有士兵受伤死去,中尉无奈向德国军队投降。

最后的德国中尉问,为什么你们可以抗击这么长时间,你们的政府在几个小时之前就投降了。

在押回军营的车上,看着人民和德国军队的互动,中尉脸上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短短几个小时,从反抗到投降,开战日也是投降日,几场对战,以弱对强,但等到的是国家已经投降的消息。

战场上,他们只能听从长官的命令,投降后,他们在想什么呢,是愤怒,是悲伤,还是松了一口气。

《开战日》短评

北欧还有点像样点的骨气么

5分钟前
  • 通叔
  • 较差

小国寡民,四小时就投降了,拍了一部两小时的抵抗电影。

6分钟前
  • 芥子小世界
  • 还行

剧情简单,场面小,简单说,就是跑着跑着就投降了。

9分钟前
  • Arcmn
  • 较差

“几个小时前,你的政府已经投降了。” “20年前,这里还是德国。现在这里是丹麦。” 无意义感,最后一切终成空。看完这部,再看《地雷区》,对于里面丹麦军人的情绪有了更多的共情,屈辱,不甘,愤怒,等等等等。

10分钟前
  • Maxxie
  • 推荐

十分怀疑他们的士兵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表现出影片里的勇气。虽然影片里的也不咋地。

12分钟前
  • 1Z
  • 很差

丹麦的一段真实历史,小国面对强国的战争,就如电影中六个骑着自行车的人,与德国装甲车的大战。最后打不赢就投降,也没什么有损尊严的。有意思的是,老百姓似乎并不分什么入侵者不入侵者,当战争甫结束,与入侵军人的友好就开始了。影片让人们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战争。

14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场面太小的战争片还是会闷

18分钟前
  • 小楼一夜听春雨
  • 推荐

这个色调的战争片深得我心,第一次看丹麦视角的二战题材

21分钟前
  • s
  • 推荐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么微弱的抵抗其实是没用的,很多边境百姓的心态是复杂的,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是哪国人,有的跑,有的以为解放军来了。有百姓在就不该开火。讽刺的是,政府早已投降,好在损失不大。

25分钟前
  • 陶子冬
  • 推荐

可恶的是才进行了这么一点抵抗还好意思拍成电影,更可恶的是竟然比《百团大战》好看。

27分钟前
  • bluecaribbean
  • 还行

分数:68 中规中矩的战争片,特色就是自行车小队阻击装甲车和坦克部队……影片中没有爆炸、没有手雷炮弹等出现,还有没有配乐是另一特点。短暂的战争,开始即结束,但令人反思。

29分钟前
  • 髙雲謙
  • 还行

边角二战,拍得冷静克制,有真实感。细节不错,尤其是小屋农妇和卖牛奶男孩的部分设计自然又出彩。唯一想吐槽的就是丹麦人民多爱自行车啊!另外就是观感憋屈,配合火焰与柠檬一起看应该感觉还不错吧。

32分钟前
  • 清水茶沫
  • 还行

没有刻意煽情,没有悲壮,战争只是他发生着,你接受着

37分钟前
  • 绫波丽
  • 还行

德国军官问他为什么坚持抵抗这么久 难道不知道国家已经投降的事情么? 直接把大哥问蒙圈了 大哥心里瞬间那些个酱油白醋各种调料直接都溢满了斯勘的纳维亚海峡

42分钟前
  • Recalculation
  • 推荐

一个弱小国家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与彷徨。

44分钟前
  • 孤独的夜行侠
  • 还行

522 龙应台说的好啊,有小国“尊严”就好了,要啥大国崛起

47分钟前
  • 木有
  • 推荐

头盔一星,自行车部队一星,男主的战斗精神一星。当时丹麦军队没有手榴弹吗?

50分钟前
  • 的确良少
  • 还行

太真实细节了

51分钟前
  • m-n-k-n
  • 力荐

坚强的抵抗意志,却未能敌过悬殊实力下的无力感。

56分钟前
  • 许亿
  • 推荐

爱沙尼亚、瑞典、丹麦陆续拍了这样的电影,下一个该比利时荷兰拉托维亚芬兰了

60分钟前
  • 非魚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