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中国内地泛滥的“历史剧”中,《贞观之治》可以说是绝对的良心之作,其考究程度丝毫不亚于《汉武大帝》、《成吉思汗》、《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以及《长征》、《延安颂》、《解放》、《东方》等系列革命历史题材剧。
要论到对历史的忠实程度,那么可以说《贞观之治》比起上述电视剧都要高很多很多。
无论是服饰、对白、场景设计、道具还是剧情、人物形象,《贞观之治》都达到了对历史还原的最高水准,可以说非常接近真实的历史(当然,所谓“真实的历史”其实也是“第二历史”,是历史文献记载和历史学家研究、考证出来的历史)。
全剧几乎每一个情节、每一句重要对白、每一个角色的性格设定都有《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作为依据。
导演张建亚、编剧阿城和孟宪实都是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我不得不向他们致敬。
在市场化、商业化如此严重的中国内地,居然还有一些理想主义者不考虑市场反响,愿意拍这种忠实于历史的电视剧,这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可惜这部电视剧还是太过于理想主义了,和吴子牛导演的《贞观长歌》相比,这部电视剧缺少剧情的跌宕起伏,没有明显的高潮出现,也几乎没有扣人心弦的各种情感(爱情、亲情、友情等)纠葛(惟一例外是本作中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夫妻之情)。
总的来说《贞观之治》太过于考究,太符合历史真实,在作为一部电视剧必要的想象和虚构方面做得不够。
和另外个人认为演员的演技不够到位,尤其是两位主演马跃和苗圃的表演实在不够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剧情的发挥。
实事求是地说,《贞观之治》的剧情在中国大陆拍的众多历史剧中,与史实贴近程度数一数二,但确实没有《贞观长歌》精彩。
如果拿《贞观长歌》来和本剧相比的话,我认为二者各有千秋但也各有不足之处。
如果你想了解贞观时期真实的历史和一个真实的李世民形象,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你看《贞观之治》;如果你不是真正热爱历史,看电视剧是为了追求情节的精彩刺激,那么我还是推荐你看《贞观长歌》。
《贞观之治》几乎可以当作一部纪录片来看,而且是一部极其优秀的历史纪录片,但从商业角度来看,本剧作为一部电视剧在娱乐性上是失败的。
一部难得的历史好剧,虽然有所删减,但是掩饰不了其光芒,爱好历史的人必准,可以当纪录片来看,个人认为是描述唐王朝的最好的一部电视剧,在与其符合历史,马跃的演技堪称最符合历史中的李世民,而不是肥皂剧中的耍帅,剧中的配乐也不错,看了本剧,可以学习历史,对比贞观长歌,这个贞观之治才是历史正剧,贞观长歌过于华丽,剧情拖沓,剧中还有安康的恋爱戏,妥妥的演成了清宫剧.
关于剧情的分析比较多,不论是符合唐史的部分,还是张冠李戴的部分,整体而言编剧是优秀的,无愧是历史学家参与了编剧工作,对此不在赘述。
笔者在观看了此剧之后,我主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1选角,马精武演绎出来了李渊的精明与纠结,表现了一代开国君主的气魄,无愧是中戏的表演老师。
马跃、陆建民让人相信他们就是李渊的左膀右臂、是唐朝的创立者。
魏征的直言、长孙无忌的亲近、房玄龄的谨小慎微、李靖的中立、李治的懦弱、侯君集与李泰的狂妄都表现得不错。
2服化道整体符合唐礼,尤其是册立太子、继位登基等戏份的礼仪都表现得十分到位3关于外景与电脑合成。
有人说本剧的电脑合成过多,有人认为是宁可精细合成、也不要千篇一律的古装拍摄地,笔者偏向后者观点。
4不得不说,剪辑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能够把80集建成50集,主线剧情基本无损,也是牛逼。
说实话,我是看大明王朝1566心痛到想歇口气才来看的贞观之治,却怎么也料不到居然有人能把隋末唐初这段谋士猛将如云的历史拍得如此无趣,连央视纪录片玄武门之变都比它波澜壮阔!
导演编剧对这段历史和人物没任何自己的想法、分析和评价,完全照搬历史书,大小事都流水账走一遍,一到大场面,不是特效就是被总局剪了,作为电视剧这节奏简直烂透了,还不如直接看历史书!
就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在自个府邸设宴给李二凤灌毒酒那段,确实书上是这么写,但可能吗???
李建成本身是太子,在朝堂和老爹那都吃得开,我相信他暗中使了很多绊子把李二搞得灰头土脸,但你要说他铁了心要杀李二,他有这决断力么?
他又需要这么猴急么?
除非李二准备先动用武力,否则用慢刀子磨才是太子首选之策。
退一万步说,假设李建成是阴险小人,他确实怂恿狗急跳墙的李元吉去干掉李二,但他就没想过避嫌?
搞个不在场证明啥的?
他们智商到底要多感人才会这么理所当然光明正大在自个府里毒死自个兄弟?
我是李二同志的真粉丝,我一直相信他才是哥几个当中最能干的,也一直相信他兄弟包括他老爹因为他功高震主都打压整治他了,但参加家宴喝毒酒吐血两升居然没死这种扯淡的事我实在没脸说发生过。。
秦王和太子之争,很多人都提过,是旧贵族和新功臣两个团体之间的权利之争,其实围绕这视角展开会有意思得多。
还有打刘黑闼也是争议点,但你拍出来既不能体现秦王劳苦功高,也不能体现太子仁义或占便宜,纯粹给人一种刘黑闼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之感,那干脆整个都别拍,还节约胶卷了。
这是电视剧,不是新闻纪录片,尊重历史是对的,但导演和编剧还要会说故事和有自己立场,不能书上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拍,那拍出来和历史纪年表有啥区别?
这剧和大明1566之所以没拉开差距其实是因为豆瓣没6星。
导演编剧只值3星,看在演员份上再加一星。
文/小关平目录:第一章:魏征第二章:房玄龄第三章:杜如晦第四章:长孙无忌第五章:褚遂良————大唐贞观盛世绝非偶然,建立于明君贤臣的共同努力之下。
贞观年间,思想上以民为本,政治上虚怀纳谏,用人上唯才是举,制度上依法办事,致使人才鼎盛,络绎不绝,加之四海安定、四夷臣服,百姓休养生息,国泰民安,经济、文化都出现了大高潮、大繁荣——这一切,全都仰仗了李世民和他的贤臣们。
观看电视剧《贞观之治》一剧深有感慨,明治国之道,识处事之法,叹古人之贤,故撰此文。
————△魏征
他是古往今来最可爱的大臣。
在窦建德麾下,魏征就展现出了他直言敢谏的特点,后来投李建成,他依旧不改本性,仍未得到重用。
直到他遇到了李世民,才凑成了这一对君臣的黄金组合。
玄武门之变后,魏征作为太子余党和当年主杀李世民的积极分子,在朝上受李世民亲自审问,李世民故意刁难魏征,没想到魏征丝毫不惧,振振有词,大臣们都主张杀魏征,而宽宏大度的李世民知道眼下此人乃辅佐自己治国的大才,于是既往不咎,反而任其为谏议大夫,专职为自己纠正错误。
当时的朝廷,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为主要文臣,他们还保留着传统的“忠君”思想:不可犯龙颜,要围绕在英明的李世民周围,可以提出建议,但不可顶撞冒犯,要给皇帝留有极大的尊严。
而魏征的出现,把这些虚伪的礼教一一打破,他首先给李世民阐明:“我就是给您提意见的,让您不犯过错,如果我全说您喜爱听的,完全顺从您的意思,那要我干什么呢?
”此言一出,大臣们各有反应:长孙无忌愤怒,房玄龄惊恐,而唐太宗比他们都心胸宽广,他哈哈大笑,心想魏征此言有理,于是鼓励大臣们多说真言直言,而不要阿谀奉承,逐渐形成了类似民主制的朝堂风气。
而长孙、房、杜的境界明显小了一些,他们还私下议论:“无奈当今皇上就是喜欢听反话啊!
”可见他们的治国理念与魏征的差距。
我觉得,魏征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来源于孟子,属于儒家的理想主义一派,主张仁义治国,民贵君轻,以民为本,以和为贵,性格也像孟子,刚直善辩,一身正气傲气。
《贞观》一剧不仅演出了魏征的原始性格,还增添了魏征孩子般可爱和倔强的一面,听魏征说话,既敬佩又好笑,让人又爱又恨,不由自主地随着李世民的心情为其担惊受怕、跌宕起伏。
在直言敢谏与不知变通之间,纯正仁厚与傲慢可气之间,一个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立现眼前。
李世民经常被魏征挑战权威,本剧只是摘选了一些来演,历史上有200多次,也只有李世民这样的明君能够忍受。
如果魏征给朱元璋这样提意见,早不知死多少次了,而李世民就是与众不同,他每一次怒上心头,都能逐渐缓和过来,了解到魏征的初衷,想到整个国家的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颜面,继续嘉奖、重用魏征。
其实李世民年轻时颇尚勇武,脾气比较强硬,直到遇到魏征之后,才逐渐变得柔和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从此,直言的人多了起来,褚遂良就是其中一例,他也是忠直良臣,在贞观中后期渐露头角。
但李世民毕竟是一国之君,而且也是个注重自身形象、有着与一般帝王无异的虚荣心的皇帝,他更爱听“天可汗”、“千古一帝”之类的话,像魏征这样只会处处作对、说话没有分寸的直肠子,导致龙颜大怒是早晚的事。
李世民有两次特别想杀魏征,一次被长孙皇后制止,并恭喜他喜获良臣,是社稷之福;第二次又被长孙无忌止住,并教皇帝用小伎俩来整魏征,出这口恶气。
于是这就有了“魏征吃菠菜”的搞笑场面。
这则趣闻历史上真有其事(《贞观》一剧大多都符合历史记载),只是把醋芹换成了菠菜,方便当代人理解。
魏征平时看起来一本正经,不苟言笑,整日都是大道理,但一吃起菠菜来,却变得狼吞虎咽,手舞足蹈,六神无主,丑态百出,活脱像个孩子,看得李世民和长孙、房玄龄等人笑得人仰马翻。
反映了魏征纯真和李世民可爱的一面。
李世民绝不是简单的领导,他能够把对臣的愤怒转换为一种游戏性的释放,这在古今中外都属罕见。
剧中有很多李世民向魏征道歉的场面,很让人感叹:贞观时期的政治制度,不差于现代西方标榜的民主制。
此处顺便一提儒家治国的局限性,韩非子早已指出:在遇到明君时发挥最大优势,实现人治光辉,也就是孟子所谓民贵君轻,天下太平;而遇上昏庸残暴之君时则会成为虚伪专制、愚弄百姓的幌子。
————△房玄龄
这个老爷子的可爱度不在魏征之下。
“房谋杜断”这个成语暗示了房玄龄的性格,多谋而不能决,需要杜如晦为之决断,这一点在剧中深有体现。
杜如晦贞观三年就英年早逝。
在杜如晦没死之前,此二人几乎形影不离,为秦王画策时二人紧密配合,统一后,由于他们是秦王的左膀右臂而被李渊故意调离。
可以说,李世民前期创业时最重要的谋士就是此二人。
每当李世民出现难题,房玄龄总是出主意最多的人,他能说出很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供李世民参考,李世民由于是一军主帅,当然决策十分关键,他有时也犹豫不决,而杜如晦在此刻能够及时决断,选出最佳策略,有点像郭嘉为曹操决断一样,可见杜如晦之智。
仔细分析房玄龄多谋而不善断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他不够聪明果断,而是他性格使然,不敢承担责任,这是他的一大特点。
因为献计献策是谋士的责任,是否听取建议由统帅说了算,本来后果是需要君臣共同承担的,而圆滑的房玄龄一下子说了那么多办法,供李世民选择,如果最终造成了不良后果也非房玄龄的责任了,这是很典型的耍小心眼,也是房玄龄的韬晦所在。
尤其是贞观年间,魏征出现在李世民的朝堂之上,这时杜如晦的戏份逐渐减少,而魏征成为君臣戏的头号人物。
魏征的刚正强硬的作风使房玄龄的小心谨慎、战战兢兢的窘态更加鲜明。
很多次在李世民暴怒的时候,房玄龄都神情紧张、欲言又止,按照他与李世民共患难那么多年的交情上,他本无须这样。
汉初丞相萧何相当于房玄龄这个角色,功盖群臣,惹人嫉妒,他虽然也安守本分,但也不会如此紧张,而李世民的心胸比刘邦还宽阔,房玄龄仍然天天担心龙颜大怒,真是够谨慎的。
后来他儿子房遗爱和魏王李泰聊起父亲,说有一次,房玄龄回到家中,满头是汗,浑身湿透,他问父亲是不是去跑步了?
老房说,我刚和陛下议事回来……让人无言以对!
这就是唐朝第一宰相!
另外,《贞观》一剧为了表现魏征的可爱,把房夫人吃醋的历史片段嫁接到魏夫人身上,其实真正怕老婆的也是房老!
李世民也很了解房玄龄的这种性格,他几次对房玄龄发火甚至将他革职,房老都一声不吭,逆来顺受,还有一次李世民说房玄龄老是在办小事,荒废大事,房玄龄立刻向李世民说:“臣错了,臣道歉”,引得魏征在旁大叫:“我弄不明白,房大人为何要道歉!?
”激得李世民怒气更旺。
房玄龄那时使劲向魏征暗示,叫他别害了自己,而魏征依旧如故,一幅老顽童小淘气的样子,两个人的性格对比栩栩如生。
后来李世民御驾亲征,留房玄龄在朝中主事,房玄龄因为一件荒谬而敏感的小事不敢自作主张,于是让人请示刚刚出征的李世民。
李世民对随同的长孙无忌发脾气:“这个房玄龄果然如此,能干什么大事??
这点小事也来问朕!!
”就像家长批评小孩似的数落这位老臣,让人看得不免有些心酸。
《贞观之治》此剧把房玄龄胆小怕事的性格演得活灵活现,还有很多细节展现了房玄龄喜欢附和李世民的笑,对朝堂上的风吹草动微妙的心理变化等等。
虽说房玄龄有这些缺点,但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反而觉得他真实亲切就像身边的朋友一般。
正如孙权朝堂上有温和圆滑的顾雍,也容得下刚直固执的张昭。
不同的人性格不同,做事态度也有不同,只要是能够为国家社稷和天下百姓做出贡献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欣赏。
————△杜如晦
本文把重点放在了魏征和房玄龄身上,正如《贞观》一剧中,杜如晦也不是很重要。
但历史上,杜如晦早年跟随李世民征战各处,是典型的军中智囊,当时军国大事,他能做到剖断如流,为时人所服,连房玄龄都对李世民说:“你想成就大业,别的人都可以不要,唯独杜如晦不可割舍。
”实际上,房玄龄可能比李世民更离不开杜如晦。
要是没有杜如晦的决断,房玄龄的多谋可能也发挥不了作用。
在这哥俩打配合的时期,李世民的军事、政治决策很少有什么错误,所以才能在对战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众多战役中接连取胜,直至玄武门之变的胜利,他们也是首功。
房杜二人各有特长,也各有缺点,李世民求的并非全才,他并非像刘备对孔明、苻坚对王猛那样完全倚重于一人,而是对他们合理运用、各取所长。
曹操手下,荀彧、郭嘉、荀攸、程昱等人也是争香斗艳,纷纷给曹操献策,但他们都比较独立,没有说谁非要与谁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而房杜二人是历史上少见的有趣组合,因此传为美谈。
当杜如晦早逝后,房玄龄有些感到独木难支,至少他缺少了一位知己,一位与自己谈心的人。
长孙无忌身份特殊,魏征顽固不通,房老又不敢直接与李世民闲话家常,最能与他交心的就是杜如晦了,可惜此人死得太早,以至于房老晚年过得更加谨慎孤单。
李世民在立太子之事上举棋不定,多有失策,房玄龄如履薄冰,不敢乱言妄语,如果杜如晦在,我想,他们一起规劝太宗,也许不会造成日后数子争嗣的闹剧。
————△长孙无忌
作为李世民的大舅子,他的地位特殊无可厚非,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并且一直活到李世民死后,仍然是辅政大臣,这可不简单。
长孙皇后是著名的贤后,她的品德与对时局的观察也影响了哥哥的命运。
比如说她坚持不让长孙家族的人身居要位总揽朝政,就是对自己家族的一种保护,而长孙无忌也是个识时务的人,亦进亦退,很懂得官场之道。
玄武门之变时,他是态度最坚决的一个,当时如果没有他,只有房杜二人在,可能也未必能成事。
坚定信念,稳定人心,出谋划策,制定方略,东奔西跑,联络各方,长孙无忌是为首功,他把李世民的事完全看成了自己的事,这也与他的特殊身份有关,除了为了李世民的帝王大业之外,为了长孙家族的私心也使他能够在众多臣子中脱颖而出,使事变提早进行并取得成功。
看《贞观》一剧,会发现魏征、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对待李世民的三种态度:魏征不是“自己人”,他和李世民也没有太多感情,他把自己命为“良臣”,而非“忠臣”,他关心的更多是天下百姓的福祉和自己的历史评价,而非狭隘的仕途前景和生命安全,所以他胆子大,说话狠,言语犀利,不给李世民留什么面子。
房玄龄贴近于“自己人”,可又不完全是“自己人”,他跟随李世民很早,那时李世民刚刚起步,李世民能有后来的天下,房玄龄功不可没,而且又是在最危险的时刻(玄武门之变)与他患难与共的人,所以现在的同富贵对他来说应是理所应得的。
但由于并非长孙那样的皇亲国戚,天生谨慎的房玄龄便委婉圆滑了许多,不可能像魏征那样直谏敢言,也不愿意去妄议群臣,更多的只是去完成本职工作。
房玄龄是三人中最现实的一个,不像魏征有清高的理想,也不像长孙无忌有点个人野心,他只求能够平平安安,做好他的左仆射,安然终老罢了。
长孙无忌是真正的“自己人”。
从玄武门之变的果断就可以看出此人的魄力,虽然淡出了一段时间,但太子争位的事件中他又机智地浮出水面,并且在褚遂良的协助下聪明地选择了最有前途的太子李治,最终果然迎来了权势的顶峰,再次首辅了一代帝王登基。
虽说之后遭遇了更可怕的政治对手武媚娘而落败,但他的大部分政治生涯都是成功的。
无忌在和李世民说话时比较亲切自然,既不像魏征那样铮骨自傲,又不像房玄龄那样谨言慎行,他给李世民一种感觉:我就是最知心的人,我是你的家人,我的妹妹是你最爱的人,我是一直对你最好的人……所以李世民有什么烦恼,无论是魏征还是房玄龄惹他生气,他都会找长孙无忌倾诉。
李治能登帝位,长孙再次获得首功,虽不似李世民登基那么惨烈,但其中所含的机智权谋应有尽有,可见长孙的最大长处在于此也。
————△褚遂良
《贞观》一剧,褚遂良的戏份不少,越到后期越显重视。
他的功劳:千辛万苦为李世民找到《兰亭集序》最为印象深刻,之后又察觉到李治的帝王之气并推荐给长孙无忌,侦破太子李承乾谋反一案,为李世民写《起居注》的刚直不阿,直到与长孙无忌一起成为托孤重臣。
在历史上,褚遂良引起人们关注的更多是他的书法,而非政治。
李世民从小痴迷王羲之,征讨洛阳后就开始命长孙无忌去搜寻《兰亭集序》的真品,经过一番周折,褚遂良终于不负所托,找到了《兰亭集序》,这让李世民爱不释手,并下令所有大臣都要临摹王字,并且亲自撰写《晋书》的《王羲之传》并作序,皇帝为臣子做传,历史上也十分罕见,可见其痴迷程度之深。
大书法家褚遂良能深得李世民喜爱,志趣上的相同也是其中之因。
褚遂良此时能得到魏征和长孙无忌多人称赞,与他忠直的性格也分不开,初为谏议大夫,多有良谏,后兼任太宗起居郎,为其写《起居注》,记录他的一言一行。
在历史上,帝王无权查看《起居注》的内容,李世民和他商议,要看一看《起居注》,实际上是有些心虚,害怕有不利自己的言行留传后世,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完美光辉的帝王形象,而褚遂良明明知道李世民的意图却仍然坚持底线,不让他看,可见此人之直。
但即便如此,李世民依然和长孙无忌说褚遂良对朕“飞鸟依人”(“小鸟依人”一词的由来),故而让朕十分怜爱,可见褚遂良确有长孙无忌之风,能够得到李世民喜爱又不违背原则。
————看完《贞观之治》,不禁掩卷长叹:李世民尽得如此良臣,何愁天下不安!
2011年8月29日初稿 2018/3/5修改
看这部电视剧有四个震撼:1、太宗与魏征的对白太子应该怎么做?
皇帝应该怎么做?
魏征与太宗的对白是最能让人受到教育和启发的。
魏征总是能谈古说今,谈得是头头是道,总是能够将一些道理分析的透透彻彻,即使太宗在有脾气,也不得不服其论;我总爱从50集的影片中寻找他们之间的对白来看,建议便秘的人看看;2、服装、场景、言行我无法了解唐朝人的服装到底是如何的、谁拍的才是真实的?
但我敢跟定的是,太宗是提倡节俭的,在他的眼中绝对不会有奢华的概念,更何况大乱之后,天下初创,物质绝对匮乏。
场景方面,第一次看到长安宫殿中的布局摆设是如此的与以前看日本历史剧相似。
这一点可以引用日剧来旁证该剧对当时的人文、生活的真实性。
在大殿议事,大臣发言之前有一个请求的动作,就像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发言之前要举手一样,非常好。
谁说的好,其他人可以鼓掌表示赞同。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了解到监礼官在电视剧中并非摆设。
3、张学友的歌主打歌《理想国》很有张力,很棒,也只有歌神能发挥的好。
片尾曲《天机》更是九霄之音,放在我的iPod用不变。
但感到奇怪的是这两首歌似乎并没有受到关注。
4、气势“令”原来是这样的严肃和权重。
“元帅令”“皇帝令”一旦说出来,就让人有一种相当的紧迫感,谁曾感受过?
这是一种气势,不是什么演员都能有这样的气质。
想说说电视剧《贞观之治》对于“萧翼赚兰亭”这个故事的改编。
萧翼为唐太宗取得《兰亭序》的故事,被作为聪明伶俐的典范,不断重复在不同的文艺形式里。
名画家巨然有一幅作品就是《萧翼赚兰亭》。
在传统的故事里,萧翼奉了唐太宗的命令,以探讨书法为名接近保存《兰亭序》的辩才和尚,然后以精妙的摹本换出了兰亭序的真本。
得到梦寐以求书帖的唐太宗因而对萧翼加官进爵,好不风光。
在电视里,盗出《兰亭序》的萧翼并没有在事后接受唐太宗的高官厚赐。
辜负了一份坦荡友谊的萧翼回到寺庙,跪在辩才的门前,请求他原谅他的身不由己。
而辩才这样说,“昨天你问我贪与执,我就应该想到。
可是嗔与怒又是佛家弟子所不为。
只是兰亭集序一入帝王家,就再也不是供养了,从此俗世就再也见不到了”。
所谓的“情怀”大概就如这样的改编,把一个加官进爵的风光故事变成对“人”本身的怜悯——想要在俗世里得到名利的欲望和想要珍视命运里曾收获的善意。
这两种愿望像是一座山的两面,永远没有人可以同时得到它们。
所以懊丧,咏叹,又念念不忘。
电视剧,说故事,卖狗血,从来是正道。
可是,当一部电视剧,想要还原史实,甚至想要在还原史实的基础上标示出也许根本未曾发生的应该发生,是情怀。
王羲之在《兰亭序》里写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然而他又写,“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唐太宗却用一种最愚笨的方式致敬了王羲之的怅惘——他带着《兰亭序》进坟墓了。
唐太宗以帝王的傲慢所掩盖的愚笨,编剧在一个历史上不甚重要,没什么人关心的细节里,弥补了回来。
作为一部电视剧的别致,正是在这个细节里,可见一斑。
秦王,我喜欢称世民为秦王。
为何?
秦王,囊括了中国史学界最有成就、最有意义的两位皇帝:秦始皇和唐太宗嬴政在未称帝、未成就开天辟地一番事业之前,叫秦王;李世民在南征北战,成就“武功”的时候,叫秦王。
这难道是巧合?
不,我不相信。
但或许,我不得不相信。
上苍赐予了秦王二字最非凡的意义:功盖三皇,名过五帝。
神农、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亦或是夏禹、商汤、周武,都离我们太远。
他们在历史中湮灭,只有在青铜器、甲骨文上留下种种惹人深思的文字。
但是秦皇和唐宗呢,他们均在史册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页。
我们或许确实不能责备秦始皇,他是中华封建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借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他偏离了航向,最终被当作“暴君”之时,也只能说后人无识人之慧了。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但另一位秦王,李世民,绝对是幸运的。
出身贵族阀阅,从小飞鹰走马,身手矫健;隋亡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群雄竞起;父亲李渊,高瞻远瞩;母亲窦氏,女中巾帼,“恨不为一男子,不可为舅报仇”;妻长孙氏,知书循礼,聪敏睿智;连襟长孙、柴绍、窦诞,各个敢作敢当,英雄豪杰;妹,湖阳公主,虽为女子,志胜男儿;自身,亲历隋末乱世,历经磨难,南征北讨,一马当先,晋阳起兵,英敏果断,行走江湖,网罗人才,房谋杜断,皆入彀中。
实为天时、地利、人和。
似乎父亲李渊更器重这个儿子,母亲窦氏自不用说。
当这第二个男孩出生在陕西武功县的别馆之时,就注定了唐王朝因他而生。
李渊可能并未意识到,“建成”这个名字不应该给第一个儿子。
按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长子是要“济世安民”的。
可偏偏给了秦王,却只告诉隐太子:你只能看到唐王朝的“建成”,“济世安民”就给你的兄弟吧。
于是,太平天子,李建成是坐不起了。
对于玄武门兵变,弑兄杀父当然有悖伦理,但我们应该理解:皇家无亲情。
权谋、机变、暗战,就是皇家的政治。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皇室成员都是伯夷叔齐,我们不能逼秦王饿死在首阳山,用时新的一句话: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秦王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血性。
他不是建成元吉之流,刻意讨好父亲的嫔妃,让她们打小报告,不做一些小人之事。
我想,这样的人当皇帝,估计也会有更多阴暗面。
秦王,是个铁骨铮铮的男儿,他要的是真真实实的大战,即使是恶战、持久战。
他不是当细作、当斥候的料,但他是当光明正大太平天子的料。
无论是天策府幕僚,还是后来的贞观朝臣,都在这位光明正大的男儿引导下,开一代明治先河。
直谏、绝不营私、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秦王、太宗、世民,真的把臣当作了诤友。
而且只有他可以把君臣的友谊看作战场的同袍之情,甚于手足。
在战场上,他为窦建德披衣;在朝殿上,他为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虞世南、孙伏伽、岑文本、马周、褚遂良、李靖俯首。
他就是他!
太平天子!
也许,王知远的确知远,也许真的不怕死,也许的确会察言观色,也许会是信口开河,可他的预言毕竟应验了:秦王是太平天子!
仰天大笑!!!!
如果生命的主角并不是我,这一生也许匆匆走过也不会去想太多;如果逆耳的忠言是为了我,哪怕你说的是我的错,我也不要你沉默;如果混乱和纷争会演成祸,除非不能解脱,我最爱是平和。
秦王,太宗,天可汗,太平太子——世民似乎享尽了世间的一切荣耀,但他告诉我,他需要的只是昭陵里的安寝,和他的妻子长孙、他的诤友,相伴永生!
当我们追溯时间的河流,与先秦隋唐宋元的智者们相遇。
我们很难分清刻在竹简或蔡侯纸上隽永的话语哪些是思想哪些是语言,但他们都是历史,对于听泉眠云、饮露餐菊的隐逸者,都是灵魂的洗礼。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看我将怎么做;看这锦绣山河,给我已经太多,让我全心全意把这土地建成理想国!
这不得不是我们的心声
配音导演:王建新、黄湛旁白:徐涛@朗诵发烧友徐涛 马跃 饰 李世民 配音 赵屹鸥 金士杰 饰 魏徵配音 宋怀强 吕行 饰 李承乾 配音 翟巍@大胃宅 沈孟生 饰 李元吉 配音 孙晔@孙晔Gary 于滨 饰 萧翼 配音 孙晔 佟仲琪 饰 辩机 配音 孙晔 王东方 饰 李泰 配音 孙晔 马少骅 饰 长孙无忌 配音 张欣@张欣1970 马精武 饰 李渊 配音 王肖兵@王肖兵de 吴坚 饰 李靖 配音 王肖兵 孙宁 饰 房玄龄 配音 符冲 胡文豹 饰 李治 配音 吴磊@食不食毛毛 张笛 饰 武才人 配音 李晔@利呀李呀 齐千郡 饰 张婕妤 配音 冯骏骅@冯骏骅 孙镱菲 饰 文成公主 配音 冯骏骅 赵婉亦 饰 红拂女 配音 范楚绒 陶飞霏 饰 高阳公主 配音 范楚绒苗圃 饰 长孙皇后 配音 范楚绒 李嘉一 饰 杨妃 配音 杨梦露@杨梦露ada 陆剑民 饰 李建成 配音 沈磊@淮扬帅胖沈磊 樊晓阳 饰 玄奘 配音 沈磊 德力格尔 饰 尉迟恭 配音 刘风@上译厂刘风 王戎 饰 侯君集 配音 郭易峰@郭易峰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忧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看到魏征去世那一集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重新看一遍谏太宗十思疏。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高中时候学过这篇文章,到现在接近有15年的时间了。
当初是全文背诵,现在重读真是字字珠玑。
历史留下来的东西是有它颠扑不破的道理的。
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大道理这么明显,为什么历史上会有这么多无能的昏君呢,怎么会有这么多失败呢?
李承千既然已经是太子,为什么还要这么着急呢?
侯君集几乎已经位极人臣,又已经步入老年,为什么还会想着造反呢?
跟李世民争天下的这些人为什么就是没能斗得过李世民呢?
也许道理也很简单,就是知行合一太难了。
电视剧里对大臣的着墨除了长孙无忌之外,最多的就是魏征。
剧里着重刻画了李世民多次气的摔东西骂人,但对魏征仍然几乎做到了言听计从。
每到这些片段,我就问自己,我能做得到吗?
我现在能做的到吗,我现在即使能做到,也是觉得自己是人微言轻,还没有功成名就,需要听得了批评。
但如果我是李世民呢,我觉得我现在就做不到。
每个人都听过忠言逆耳的道理,但是做起来真的太难了。
回想起过去生活中的种种事情,对于批评,我只能听得进我觉得对的,对于我不认可的我连听都不想听。
其实这根本算不得虚心,算不得闻过则喜。
所以即使有同样的资源,最后的成就可能就是大相径庭。
所以我认为李世民作为我心目中的千古一帝,第一个过人之处就是能做到知行合一。
我认为虚心以纳下是对的,我就在我治理朝政中严格的执行虚心以纳下。
不论我觉得他有多么的以下犯上,不论我自己有多么生气,不论我觉得对方是不是在利用我的虚心沽名钓誉。
我都要冷静的让他说完,然后做出自己最合理的选择。
李世民一向也以能广纳人才被称颂。
凌烟阁二十四群臣几乎个个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国家能有如此多的精英臣子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国家不可能不兴旺,事业不可能不成功。
但是为什么是李世民呢?
为什么不是隐太子呢?
我记得电视剧里有好几个细节是在描述李世民在遣人做事时的心思,我让你做这个事情,不只是这个事情你是得力合适的,还会考虑到你做完这个事情其他的大臣会是什么反映,是会让你得到大家的钦佩,还是会招致大家的嫉妒。
有如此心思,群臣不得不肝脑涂地,誓死效忠。
天下之道,贞观者也。
以正为核心价值体系,则群臣对皇帝的赏罚贬褒无可非议。
在日常事物中又能设身处地的为臣子考虑,并且能够让臣子体会到超越君臣关系之外的由衷欣赏感激之情。
是李世民能够招揽并且得人心的关键。
房谋杜断。
是说李世民有两个搭配很得当的智库幕僚,一个善于谋划,一个善于决断。
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决断要重要与谋划。
三国里对这一点也有很多描述。
杜断其实还是李世民来断。
以我的经验和见识来看,决断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好的,或者应该说是一般人最难做到的一点。
我自己觉得自己就是在某些方面优柔寡断。
我也进行过自我分析。
决断很难。
最多的情况是目标不清晰或者不坚定。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然无法做出决断,因为没有目标作为参考自然无法判断哪个决定是对的。
即使目标清晰坚定决断还是很难。
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害怕,决断总意味着要改变一些东西,我担心我无法承受事情的结果,例如玄武门之变,如果失败就是杀身之祸。
我不想死,所以我不知道该不该做。
令一种情况是贪心,决断也总需要去放弃一些东西,比如我要不要把心爱的女儿远嫁西藏。
我想边境安宁,但是我也希望享受天伦之乐。
面临这种抉择的时候往往都是违反人性的时候。
谁能说哪个更重要呢,又回到了目标是否清晰和坚定这一点上了。
要想善于决断,首先目标要是清晰的。
我想做皇帝,所以我必须要冒风险。
我是皇帝,我的身份决定了国比家重要。
知行合一,贞观者也,善于决断。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看了9集,有点枯燥,等年龄大点再看…
看过几集没看下去,可能自己比较流俗,也对历史真相与细节没什么苛求,感觉对这部没什么感觉。还是更喜欢贞观长歌,情感权谋气魄都叹服。
不如仙剑一和仙剑三
前十集没问题,但是十集以后没法看了,世家大族完全没演出来,编剧估计不知道什么是世家大族,关陇集团竟然会同意迁都襄阳,弃
台词大问题啊!这毕竟是电视剧,是艺术作品。再说,尊重史实也并不等于不能加工台词啊!参见,走向共和
太讲究了
开头以为平平,结果越看韵味越足,与传统电视剧塑造的形象不同,同时该剧在服装、台词、灯光等处的细节极为考究实在是难得的佳剧
《贞观长歌》是把应该50-60集电视剧增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搞到82集,特别加了一个公主的戏,搁现在肯定要被骂带资进组,强行加戏。《贞观之治》是把应该80集甚至100级的电视缩短到50级。《贞观长歌》好歹主线明确,就针对几个事件展开,房玄龄演出了宰相肚里能撑船,长孙无忌演出了精明,李靖演出了仁慈,魏征是个铁憨憨。《贞观之治》就是啥都想放进来,连尉迟敬德秦叔宝门神,魏征老婆吃醋都要放进来,50集电视要把什么都放进来,导致好多重要的事都一笔带过。里面的人对于脸盲的人真的很难分清,人物性格不明显,就更难分清谁是谁了。这里是不是对魏征有什么误解,人家规劝李世民,不是到处跟李世民对着干,说话没有方式,天天杠精,一副装B装过头的样子。《贞观长歌》里的魏征就是一副铁憨憨,规劝的都让人觉得很可爱。
台词不行,有点拖沓
演员服装造型道具都很好,可我是当广播剧听,这就有点问题了。剧情流水账一般,当然确实不能以虚构文学充满冲突和转折的标准来要求历史剧,可这毕竟是电视剧又不是纪录片。问题最严重的是台词,实在太白烂啦!而且看起来全靠配音后期润色!十有八九对不上口型,苦了配音演员了。
剧本基本上做到了尊重正史、较少戏说的原则,但情节过于平淡冗长,玄武门后没有一点波澜起伏,50集的长度显得冗长枯燥。由于删减很多剧情有点莫名其妙,而战争场面都是劣质的电脑特效一笔带过。不过初唐风韵体现的淋漓尽致,装饰,礼仪,社会形态,实在想不通中国社会开明方面怎么在唐后越来越倒退。
考据精当 是我看过古装剧里面最耐看的 基本知道唐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细节 细节 细节 太棒了
没看进去啊
叫好不叫座,没字幕出场人物没名称,大大影响观感。
九分高了吧,8.5足够了。战争场面都太潦草,太粗糙,一笔带过。宫殿不够豪华,除了服装,其他都看不出来盛唐景象。
動畫糟透、武戲拍得讓人很囧,但文戲相當精采而且沒出現線裝書,大臣上朝野都坐著,金士傑跟馬躍吵架更是好!
很久以前看过,这个剧有一些客观遗憾,比如不允许说突厥,只能说草原十八部……人物塑造不脸谱化,可以说是一部经典之作。
这么高的分是怎么给出来的,演员的演技很好,部分细节比较考究,不过剧情和节奏实在不敢恭维,看不下去。
虽然比较严谨,但真的不太好看,李元吉面对一个明显对自己有异心的妃子,却一直放任她坏事,除了严重的自毁倾向外无法解释
不知为何 看不进去 可能是因为先看了大明王朝1566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