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
Le Deuxième Acte,Second Act,敬我们美丽的职业,鬼才智将戏中戏(港),拍三小电影(台)
导演:昆汀·杜皮约
主演:蕾雅·赛杜,文森特·林顿,路易·加瑞尔,拉斐尔·奎纳德,曼努埃尔·圭洛特,弗朗索瓦丝·加奇奥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4
简介:型男大卫受够了痴女芙伦丝的疯狂纠缠,决定带上哥儿们威利共赴饭局,好把这个烂桃花甩锅给他。没想到,这个看似老套的爱情喜剧很快就画风丕变,在演员凸槌之后,摇身变成不断电的拍戏直播秀。演员们一面斗嘴怒喊不录了不录了,一面还是硬着头皮把戏演下去,直到一名紧张到皮皮挫的临演,把所有人逼往崩溃边缘⋯⋯详细 >
杜飞认为pta才是最屌的,我哭死。
剧本写的很聪明,最后不忘致敬教科书。实质还是小品(sketch)集合,不过用长traveling来完成。让直的不行的男的骂完gay再来亲亲,好手段!卡司手段高。让院线经理高兴的片,1小时15分钟,🥳,从早排到到晚6场没问题~ps: tjr misogyne
B+ / 作为开幕片再也合适不过了。从电影拍完之后的自以为是开始泄气,但仍旧是一部举重若轻的杜皮约。用高效的长镜头驶入现实的轨道,又在各种戏中戏的套路中如鱼得水。与众不同的是这种“游戏”却达到了某种互文的平衡——当我们以为看清这种本质时,虚拟的规则非但没有划清两者之间的界限,反而加强了叙事的率真语气,此时重心便切换至没有身份的演员通过徒劳的自嘲去摸索那条摄影机轨道的算法边界。即使我们能看清杜皮约没有野心却富有情趣的口吻,但随即而来的AI时代仍然参透着淡淡悲伤。
量产杜皮约,拍一部玩的,拍一部现实的。不是ai拍电影,是用ai拍电影。ai拍不出这么工整的排列组合,而是为了量化收益拍的电影。目的已经在场,正如视点也永远先在,表演之外无他。但那些令人捧腹的真实何在,在争论和荒诞中。
【4】在连绵的表演中依靠姿态与语气轻易分割层次,在情境的打断、演员-现实的互渗中制造幽默感,并顺畅地过渡到时髦话题,尾声甚至呈现出极为罕见的“诗意”抒情。所以是杜皮约还是AI最爱PTA? w/c
终于看到了昆汀的《第二幕》。我也很想参与昆汀杜皮约的电影,哪怕是个群演也可以。昆汀自己应该经常被人和美国的昆汀相提并论吧?所以干脆在电影中都忍不住自己提了一下美国昆汀,笑死。结构还是很复杂,蕾雅·赛杜和路易·加瑞尔都是我很喜欢的法国演员,而且又能上法国戛纳开幕式电影,昆汀真的是从小众到了最主流,但拒绝戛纳采访还是蛮酷的,希望保持下去!
- 完成了戏谑的同时,也消除了任何危险,如同生成式AI的宿命。
@CannesBazin 这一次如果在最开始,演员/角色的内与外还创造了部分歧义的乐趣,三十分钟之后,我再一次困惑于昆汀·杜飞做电影的动机。或许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深陷于一个无限嵌套的怀疑论结构中,满足于创造一些浮皮潦草的笑料。但这既没有办法于生命有所慰藉,本质也不有趣,随着嵌套的深入,一种于人于世界的麻木乃至厌恶油然而生。他的电影没有让时间变得更珍贵,反而让时间变得廉价,诱导出生命里那些俗不可耐的部分,那些通向乏味和空洞的时光。
也是抖了个机灵
在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的晚上看昆汀·杜皮约的片子至少不会犯困,从片头的红N厂标开始,观众就一直笑到最后。一部近乎杂耍技巧的元电影,在电影节首映的观影氛围大致近乎《银河写手》…😅电影讲述四个演员拍一部由AI导演执导的电影,但大部分情节内容都聚焦于正片之外的“废片”,用各种调皮的手法不断制造出“戏外戏”的间离效果,比如奇长的长镜头,演员直视镜头、笑场、忘词,突兀的后期音乐音效等。调侃了PTA、昆汀、卡梅隆等大导,以恶搞方式流露出对影坛zzzq、影院观众流失等行业困境的焦虑。算是一个有趣的小品吧,像是开幕式里的一环,但我很难把它放到电影维度里评价。
#西宁FIRST开幕式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是我预期太低了吗哈哈哈哈),有一点神圣车行有一点野兽,虽然很平但是也没有特别让人要骂的地方。试图在做一些新的概念,我喜欢这种意识,所以很好。🤣btw,现场没看懂的懂哥真的好多
B+/ 《在警局》之后最好的杜皮约,大概是这几年他的概念游戏最清晰也最直观的一次。先用漫长的长镜捕捉语言的游离偏斜,将现实和虚构的关系用最常见的情境构建铺开;而当我们以为这再次回到之前的旧把戏时,它突然将观众生生投入极度切近的身体表演强度之中,并坚定地宣告:现实的差异在虚构的过程中从未缺席。电影因而不仅是穿透现实的艺术,更是捕捉偶然与呈现错位的艺术。结尾漫长的告别中,无尽的摄影机轨道成为一种音乐性的忧郁载体。而在这种图像的节奏中,作为“人”的导演杜皮约与作为一种AI技术义肢的摄影机作着沉默的搏斗:这种与机械性的交融与对抗并非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从未缺席过,因而我们仍然能保持目光的开放。
不行,欣赏不来
【电影元中元😂】《第二幕》作为开幕片,确实很合适。沉闷中不时跳出一些欢快,从元电影的概念引申到AI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又是多层的叙事嵌套,呈现出“电影元中元”的状态。前半段大量的长镜头、长对话,有些犯困,但到影片点出片中所拍摄的电影的导演是人工智能时,叙事的层次才接近架构完成,结构在脑海中完整起来,又总是想去AI的威胁。片尾的超长滑轨,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影视民工心中的梦魇,好像也暗示着传统影视的衰败
有话可说的杜皮约是多么幽默多么锋利,像一把机关枪,也像一颗糖,微笑着接下所有的嘲讽,直到露出悲伤的底色,虚构与真实、第二幕与现实人生,之间是一条长长的轨道。
特别无聊的元电影
没看完
提供某种答案,似乎我们在事物的表面旋转,似乎我们正下坠升腾到不可窥测的(电影的)未来
反复嵌套 用拍电影的方法把电影拍了 然后告诉你这是在拍电影感受到了一种为全球创作者所共享的焦虑 诱因包括但不限于AI 经济环境 表达高匮乏等等所有人都在发疯 挺好的
有意思 虚实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