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季,静谧的环境,挣扎的内心,幸运的是她的身边始终有爱着她的人在帮助她,最终他们拯救了她。
达科范宁的个人表演才华,吟唱猫王的歌曲《猎犬》抖动的双腿,一双蓝眼睛,蓬乱的卷发,还有身上脏兮兮的老式的对襟连衣短裙,整个儿装扮尽显一副无邪的轻浮,这13岁的女孩,演技惊人。
只是片名不应该叫猎犬,从头到尾都没离开过蛇,貌似叫响尾蛇来得更直接些吧。
生活很难,梦想易碎。
单纯而固执的牺牲是独自面对这个残酷世界的开始。
如果你的梦想一时不能实现,就把它藏在心里慢慢滋长,即使在黑暗中,也要继续充实你的灵魂。
旁人让你恨自己和你所爱,旁人让你剥夺自己的特质,模糊自己的人生。
而你需要在旁人的失望中找回丢失的自己。
抖抖腿,一曲猎犬,走出湿地。
看完这部电影,有很心疼的感觉·····
爸爸的粗野让她失望,雷电后的弱智也让她失望。
爸爸的女朋友没能遵守诺言带她远走高飞,让她失望。
青梅竹马的小男孩让她失望。
诱奸她的青少年让她失望而愤怒。
祖母虽能照料她的起居,但提供的宗教信仰如一潭死水,轻易可以泥沼般困住她。
那么音乐呢?
那首hounddog让她失望吗?
在被诱奸后她连歌都不敢唱了,那让她觉得恶心。
甚至潜意识里已经借用祖母提供的教义来讨厌自己。
是那段肮脏的记忆和她本身对自己的怀疑的共同作用,使她呕吐。
后来呢?
黑人要告诉她一个道理。
她开始时已经不能接受了。
(也许应了“痛恨自己的人,无法尊重他人”的道理)旁人让你恨自己,让你恨你自己喜欢的东西,以这样的方式剥夺你喜欢的东西,以这样的方式剥夺你的特质。
她最后又找回了丢失的热望。
对于音乐,也许也对于生活。
影片中小女孩的表演眞的很出彩!還有,特別喜歡裡邊的黑人叔叔查爾斯,總能在小女孩受傷後說出最溫暖也最有哲理的話.就像在小女孩被家中煩惱後的空虛無助抑或被侵犯後的無所適從..都是他在旁邊,爲她找到出口的那句話很值得思考:"你打牌怎麽去填補那個空洞?"是的,當自己的最愛被偷走時,總會有個空洞在那裡,令我們不安而空虛.這樣的時候,我們該怎麽辦?每個人都會自己的方式,選擇或繼續墮落,或堅強面對,亦或者...淪陷後的救贖,也許是最艱難的.既是一次又一次的靈魂拷問,又是一遍又一遍的尋找..要一直尋找的是:我們生存的意義到底是什麽?是爲了滿足別人,還是爲了成就自己?
电影呈现明显的女性关怀,爱伦,莱维伦,生命中存在某种缺失,爱伦希望挽回母爱,渴望依赖,寻求牵绊,而莱维伦从来就没有母爱,她用猫王的音乐填补灵魂的虚空。
1961年的美国,女人极其弱势,莱维伦对于被强暴,没有反抗,没有认为是伍德男孩的错误,反而觉得羞愧,即便是现在,遭遇这种境况的女人,很多仍然选择沉默,最好的办法是保护自己,所以莱维伦的外婆会嘱咐她远离高草丛,不仅仅因为蛇,但简单的一个嘱咐是远远不够的,女人的苦难太多,性只是其中最尖锐的一种。
由女性关怀进而到弱势关怀,白痴父亲遭众人戏弄,黑人的卑贱地位,导演的观点不是反抗,而是自强不息,她认为你的处境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不应受别人的价值观左右。
音乐是毒也是救赎。
导演让猫王的猎犬贯穿电影始终,又借牧师的口说出摇滚乐的毒,不能说导演憎恶摇滚乐,至少不那么喜欢。
她钟情的是充满灵魂的黑人蓝调,蓝调响起时,总是一片祥和,而猎犬的吵闹粗俗潜伏不安,那些摇滚乐围绕的情节,多半是抽烟少年,喧哗,甚至暴力。
蓝调最终治愈莱维伦因猫王失贞的伤。
达寇塔范宁有张愁苦忧郁的脸,尤其皱起眉头,便一脸心事。
范宁诠释的莱维伦懵懂野性,杂草般生长,屈服命运又心存幻想,没有方向,猫王音乐那种格格不入的刺激,能让她暂时脱离茫然生活,她没有选择地沉醉于此,或者偶尔玩点性游戏,直到被强暴,她心里从未被填满的空洞,就象她抬头看到的屋顶那个破洞,开始漏雨,冰冷透彻,性的罪恶感包裹全身,病梦中那些滑腻湿漉的蛇爬上她的床,生死只一线之隔。
银幕上的范宁总是坚强的,导演要塑造的莱维伦需要这种坚强,泪流满面的莱维伦平静地唱出猎犬,在伤痛中蜕变,最后毅然逃离这种鬼生活,她说出的我爱你,同时也包含我恨你,心里那道被撕裂的伤痕永难愈合。
范宁的众多电影中,我觉得这是她演得最好的一次,完全地释放,仿佛这就是她的生活,她的遭遇。
蛇的暗示。
不单是性,还有点图腾的意味。
遍尝蛇毒便百毒不侵,美味煎蛇肉,剥蛇的高明手法能使蛇的灵魂得到安息,导演不厌其烦地展示蛇,可见她对这种动物的喜爱,蛇因毒而令人望而生畏,或许她欣赏这点,她让莱维伦戴上蛇的响尾。
这是部内容残酷,看起来却很温和的电影。
柔和泛黄的色调,无力的人物关系,甚至连高潮都很平淡,这个故事只有表象,留下很多不解。
导演对画面的雕琢很用心,很多单个人物的画面构图,她都会设置前景,或把镜头拉远,留出一片空旷,或者两人场景做光线的明暗对比,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很有艺术气息,每个细节绝不单调,除了看电影故事,你还可以欣赏导演用镜头制造的视觉风景,她喜欢用玻璃将画面朦胧化,喜欢层次丰富的远景,最有感觉的桥段,猫王开着跑车飞吻而过,这一瞬,对莱维伦,刹那即永恒,对观众也是,这是莱维伦碌碌生活中最幸福的一幕。
影片以蓝调音乐为主,摄影以黄色为主,60年代初的怀旧风格,组合在一起非常棒!
感觉里面每个演员都发挥得非常出色,严厉的、狂热的犹太教信徒奶奶(派珀·劳瑞饰),性子刚烈、脾气火爆、行为粗野的父亲(大卫·摩斯饰)(后来变成傻子的表演亦很精彩),说话充满哲理的黑人查尔斯(阿非莫·奥米拉尼饰),甚至戏份不多的“伍登男孩”(克里斯托夫·桑德斯饰)也有出彩,当然最棒的还是达科塔·范宁饰演的早熟女孩莱维伦,将一个乡下早熟女孩在成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包围在她身边的家庭虐待和暴力的故事,演绎的非常精彩,尤其她那几段情绪戏和歌唱戏,表演深入心扉,难怪她要接这个角色,这种角色绝对比《异能》中那种有点神经的小女孩等类似角色可发挥的地方要多多了。。。
非常喜欢本片的配乐。。。
看到她的表演,我居然觉得一个12岁的女孩有点性感了。。。
。。。
猎犬。。。。。
生活很艰难,只有经历一些无法忘却的回忆时,你才能成长。
只有痛过之后,才会去寻找那能够填补空洞的东西。
失去只是意味着更好的得到。
我不害怕,所以,请你也要保持坚强。
伤害不会持续一辈子的,就像那些响尾蛇,如果你处理得好,那么它的灵魂就会得到超度;如果你处理不好,那种邪恶的灵魂将会纠缠你一生。
不要让那些丑陋的东西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即使被伤害,即使很痛苦,甚至绝望,也要坚强。
闭上眼睛,你将会再度融入,灵魂也即将升华。。。
你只是一直猎犬/成天只知道哭嚎/你连只兔子都抓不到/你不配和我一伙/他们说你显赫高贵/那只是阿谀胡说/你连只兔子都抓不到/你不配和我一伙......
前两天看了她妹妹演的《菲比梦游奇境》今天看了姐姐的《猎犬》挺美好的小姑娘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糟蹋下难道这样就显得比较有内涵演技了得么都挺漂亮的姑娘干嘛非要接阴暗有点变态的角色单纯点拍拍美好童话不好么还有就是美国脑子也不好难道看折磨小姑娘心里就好受么真搞不懂就算成年人的世界她们以后也总会面对可是现在在她们还年轻的时候让她们单纯点吧
邪惡的西方世界有一類神奇的職業名曰傳教士.科技未發達時.這些旅人們以見聞世界之鬼斧神工為初衷.千里跋涉甚至冒種種未知危險深入到世界各個角落.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傳播所謂福音.一則以身體的苦難來考驗自己信仰的堅定程度.二則在力圖感染他人的同時求得謀生以及地位.然後翻翻歷史.成功者似乎寥少.往往傳播未成終究淪為冒險.僅以新教為例.現今信仰基督一派的信仰國們都為曾經幾大帝國過去的殖民地或被侵略國等.我的意思大致是儘管我們常說精神與信仰之力不可小覷.然這股力量放之大眾紛繁的迥異與不同步時往往不為人所篤信.那么在信仰打敗我們之前.我們究竟被誰先行打敗了呢?不就是暴力嘛.即當一群人類被另一群人類毆虐至痛不欲生時.信仰由此夾縫間出來開導世人.或圖來生或投善意.信仰圖騰中的神一邊調侃著生的意義何其重.一邊催促我們[喂趕緊去死啊]!當來生或善意之類的概念達成廣泛認識.世界也幾度迎來過和諧.那麼我如果去聲嘶力竭地喊叫暴力才是極致的大善一類言論.想必春哥教跟[工口]真理部的信徒們在恍然大悟后都要急著來對我處以坦克肉泥之刑吧.(隻身前往的傳教士們真是純杯具)信仰能拯救我們岌岌可危的自我?那現實中的春哥真能叫你滿血復活?工口能讓世界更美好?這當然是扯蛋了.中國人其實基本拜金啊!金錢才是目前最火熱的信仰.金錢教恩威並重.科學管理.開戶就送送神器aipc神藥金坷拉.電視營銷.泳裝美女.八榮八恥戴三個表什麽的早就陳詞濫調了.確也叫人一朝聞之便欲罷不能.[春哥工口什麽的不過是它手下兩個跑腿菩薩而已.]閒話至此.這主要是個影片觀後感.公式上稍扯扯這個叫[獵犬]的片子.劇本編寫得很好.看完片子就讓我十分有看看文字本的慾望(有一年看完孔雀后再看劇本結果被震碎的後遺症).達科塔范寧完全就是天才無可挑剔--這點我早就專門發帖表揚過她了.只是導演的功力還比較生澀.節奏把握得差強人意顯得過於平淡.對導演的責怪類似于有一個魚大家吃慣了紅燒你卻非得清蒸.邏輯上看全片的高潮應該是youjiang的那段.操那麼兩下就過去了!?老子不答應!!絕不答應!!!...好吧.我承認完全是出於動物性的私心才這麼覺得的.這個片子總體上屬於不妨一看.卻達不到日久經年效果的一片.不過獵犬里引出了一個很日久經年的話題.即如何救贖自己與開脫那些揮之不去的罪惡感.什麽屬於是罪?我竊認為不單單是他人施加或施加于他人便是罪.對於罪的定義應該是首先知道這是錯的毀人毀物的東西.并同一時間產生厭惡噁心的感覺並且不能夠輕易擺脫最終陷落進去.將痛苦當做習慣或將犯罪習以為常.是為罪惡.在漫長的歷史中大概所有的罪都已被定義了出來並且被冠以一個名稱.甚至還分劃了等級.等級最高的是那些據說生而為人便攜帶無法消解的原罪.極少的極端者甚至覺得看著罪孽發生的自己便有罪了.雖然罪惡感并非一定全使人痛苦.例如貪婪.自私.情色.禁絕.暴力.虛妄.妒忌.偽善.逃避.空虛等等.與之反面的事物卻往往需要克制才能做到.克制通常使人覺得痛苦.沉浸在痛苦中又何嘗不是罪呢?而人早早地都預料到有一天罪惡感或克制會使人連承擔忍受都做不到以致不得不去選擇.痛苦又是否就是存在的終極本意之一?促使人犯罪的動機是無從談起的猶如外星文明一樣不可捉摸.對于罪惡的敬畏就似對痛苦恐懼的藉口和替代.意義是杜撰出來的.死亡是必然的.故事便是人生的一隅.少女聲嘶力竭地喊著你這白癡.淡淡地說爸爸我愛你轉身便走.觸電后變成弱智的父親半夜給女兒抓螢火蟲.蛇醫黑人的怒吼與挽回.顫抖著的後母...現實中總不缺乏這類影子.一旦忽視罪惡感.我們即時等同于形骸.這個選擇很難.就像選擇現實還是理想一樣.除非相信得夠深刻.否則只有徘徊一途.往哪走.只受這星球自轉與公轉影響.
太现实了,赤裸裸的,底层的,弱势的,挣扎与无尽的悲伤,那么小的孩子就是那个小男友真是太可怕了,最要命的是他们一起在小女孩还这么小的时候夺去了她的天真、热情和那份对生活的挚爱,尽管还能唱还能站起来可是她再也不是那个尽情奔跑相信朋友的纯真孩子了,真的希望长大后再来演续集多么希望她让这些无知愚钝邪恶的坏蛋见鬼去,相信她有这个能力。
现实就是这样,在还没有力量的时候只能忍耐和远离。
我在想范宁长大了该是怎么样的倾城,她怎么这么会表演呀!!!
来了豆瓣才知道这片还被列为“禁片”。
的确是题材很敏感,小范宁在影片中又幼稚又成熟,躺在床上跳猫王的舞步充满了诱惑(也许这也是让那个丑陋男最后强暴她的起因)。
我一个女性都觉得诱惑了,何况是男性,更别提恋童癖了……禁了也好,据说恋童癖对着淘宝的童模都感兴趣……除去这点不说,整部片子有点压抑,而且又走文艺风,但是故事总体讲得不够到位,不能一击即中,就像喝酒喝到时候了,就差一杯就可以上头,但导演就不给你这么一杯。
最尴尬的就是题材比较严肃但是拍得一般般,看起来无奈又无聊。
达寇塔比妹妹多的是几分戾气,而这也是我觉得她会发展得更好的原因。演技没的说,不过我实在受不了里面那么多蛇,扣一星。
何以一个十几岁的范宁能撑起整部电影...四星
小演员无可挑剔,不过全片有种始终都无法认同和接受的让我心生厌恶的部分存在,所以委屈妞了~~内容有明显的夹带私货的商业嫌疑,总觉得对于年纪轻的观众来说不是好事
她虽然只有12岁,看起来依然是小姑娘的容颜,可是灵魂却已经苍老。达科塔范宁的演技是同龄女孩中最具成熟度的,后辈几乎望尘莫及。
我范宁小时候真好看。
电影中的小人物刻画得出色,整体上就难有大的缺失。每个人都是小人物,快乐慢乐交替追逐吧。
用温馨暖人的画面缓缓地讲述着成长的残酷和痛苦,那么的不经意,那么的置身事外,却在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冲着达科塔·范宁看的
首先要说一句:幼奸什么的最讨厌了!!!然后要说一句:Fanning怎么总是出演一些奇怪的角色???然后还有一句:Fanning的演技确实不是盖的!!还有一句:在我看过的几本Fanning出演的电影里,这本应该是最有深度的!还有一句:最后对父亲说出爱,却背叛他真的令人不爽!
女孩的歌聲由哽咽到豁然開朗,,她走出了黑暗,就如那只被她抱起的小狗,未來仍有希望。
女性童年成长的路上往往有更多困难,而这些困难反过来会淬炼她们特有的韧性。如果还有温馨的关护,就还会有一个正常且丰满的未来。《美国犯罪》中的女孩却更加不幸,几乎失去任何外来的关护,只能如落叶般消逝,没有任何未来。
形式大过内容
生活中的所有狗血都是那一条条毒蛇,我们最终会变成强大的蛇医生。
这个小姑娘可以呀
范宁
会感动,会哭
达科塔·范宁 。 这个小姑娘太灵了!!!!!
不喜欢,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说。范宁他妈够放的开的
画面很油腻的美国南方电影,形式大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