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我只觉得唐顿庄园这部英剧很好看。
看了第一部电影后,回想之前的所有剧集,节奏,画面,服道化,剧情都撑得起一部电影。
作为一部电视剧,唐顿庄园已经远远超出电视剧的标准了。
看完第二部,我的心情直接达到顶峰,用老夫人的去世作为唐顿系列的终结真的很虐我们这些剧迷。
但是结尾的婴儿也意味着零一个时代的开始。
玛丽从老夫人手中接过了传承的冕冠,而她可以,就我们剧迷来看她可以带领着唐顿走下去,把她的儿子乔治培养成一个优秀的继承人。
直到不知多少年以后会不会出现一个混账把唐顿败掉,到了那时。
人们依然会记得克劳利家族,他们曾经的辉煌,他们的善良,他们的从容与优雅,他们的音容笑貌。
不管是楼上,还是楼下,都各有各的幸福,而他们的生活交集使得他们的幸福也水乳交融,与其说跨越阶级,倒不如是没有阶级。
老一辈人往往在被阶级束缚的时候,楼上的人也会从人心的角度去真的体谅楼下的人,楼下的人也往往淳朴可爱的去对待楼上。
曾经大表哥车祸后,我弃剧了一段时间。
可是那份看剧时被感染的安静祥和,是那样的让人愉悦,我又继续看了下去。
终于还是舍不得,唐顿落幕了,致喜欢的唐顿庄园的所有角色们!
2我挺喜欢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开头司机幸福的笑容真的有点刺眼,而且在整场婚礼中,就没有一个人想起三小姐吗?
包括她的家人,看到司机幸福的再婚,没有一个大家偶尔低落的镜头,想起那个生孩子去世的三小姐,想起那个预感自己可能有危险生完孩子还叫住妈妈替司机筹谋考虑的三小姐。
他们在法国别墅,二小姐和妈妈坐着看司机和新妻子玩闹的时候,妈妈低头叹气,我以为,是想起自己可怜的女儿了吗,竟然也不是。
这真的是这部电影中的缺憾,明明只需要几秒的镜头,让观众知道,大家都还记得她。
“这个家中最可爱的人走了”如今却无人记得。
《唐顿庄园》系列电视剧于2015完结后,又拍摄了两部电影。
第一部在2019年上映,主要描绘了英国王室造访唐顿庄园前后发生的故事,音乐、服装、场景都极为考究,全员真善美,对剧版的忠实观众来说可能是情怀满满,但独立来看实在有些乏味。
相较而言,今年这部电影延续了剧版的主题,将故事架构在新旧交替之间,标题是New Era,重头戏则是与旧世代的告别,无论是立意还是戏剧性,都比上一部好很多。
电影里面有两条主线故事。
一条主线是电影公司租借了唐顿庄园拍戏,但没拍几场,就发现默片已经没有市场了。
怎么办呢?
玛丽大小姐建议导演将已经拍好的片段配上音,变成有声电影,去迎合新的市场需求。
这条主线故事发生在唐顿庄园,映射的却是外部世界的变化。
1927年,《爵士歌手》上映,开启了有声电影的时代。
浪潮涌起时,有人顺势而为,果断将无声电影变成有声;有人胆怯着是否会被淘汰,正如艳光四射却有着浓重口音的女演员;有人找到了新机遇,温吞的Mosely终于鼓起勇气求婚了;也有人愿与旧时荣光一起湮灭,唐顿庄园依然有自己的坚守和不变。
另一条主线,则是伯爵一家人受邀去法国南部度假。
一位法国贵族年轻时曾与老夫人有过一段情缘。
他在去世前立下遗嘱,将两人相遇的鸽子别墅馈赠给老夫人。
老夫人则决定将其赠予给三小姐的女儿。
这条线发生在唐顿庄园之外,讲得却是英国贵族最重视的传承。
前尘旧事被南法灿烂的阳光涂上浪漫的色彩,但血统、爵位、遗产才是人们最关切的问题。
伯爵一路惴惴不安,担心自己不是唐顿庄园的合法继承人;无产阶级出身的Branson则为女儿要不要拒绝这份充满享乐意义的遗产犹豫再三。
新旧交替,旧时代总是要有落幕的那一刻。
老夫人躺在床上,简单叮咛了后辈几句。
在听到女仆哭泣声时,她调侃道:“安静些,我都听不到死亡的声音了”,然后就静静地离开了。
一个如此英式的告别,没有比这更完美更合适的落幕。
葬礼上,玛丽大小姐将老太太的胸针别在领口,象征着将成为唐顿庄园新一代的掌舵人,开启一个新时代。
《唐顿庄园》是一部有着浓郁英伦色彩的作品,讲述了Crawley家族作为旧秩序的利益既得者和守护者,如何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中航行,既坚守自身的价值观,又迎接时代的变化。
我不禁想起前不久英国女王登基70周年的白金禧庆典。
有一张照片,截取了女王、查尔斯、威廉、以及乔治四人站在阳台上向民众挥手示意,象征着英国王室的现在和未来。
无论你认为他们是腐朽封建时代的遗留物,或是现代社会毫无意义的吉祥物,这份稳定的传承和明确的交接,让人在无序的世界里感到那么一丝慰藉。
在这浩瀚洪流中,在这时代变迁中,我们需要一点不变,知道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才能更好地向前迈进。
# “旧的告别是为了迎接新纪元的到来”从婚礼到葬礼到新生命的诞生人生的轮回就是一场又一场新纪元新旧交替这也是唐顿所一直在体现的但是我始终相信,唐顿庄园永远存在。
开篇真的看到他们熟悉的人,他们都很幸福,我整个人都没绷住。
片头曲一响起唐顿庄园逐渐清晰,我那一刻觉得他们就存在。
People come and go,and the family lives on.老太太是我最爱的英剧角色,丝毫不逊色于伊丽莎白班纳特在我心中。
永远金句频出,永远充满智慧的唐家屯主心骨,年轻的时候风华绝代,伯爵,侯爵,亲王,或许还有无数人都为她倾倒,所以我也反应过来她在Mary被许多人追求时候能够坦然的理解Mary想要的是什么。
她是最高贵的老夫人,是会考虑到Sybil没有遗产的慈爱的重祖母。
是我这个IP的快乐源泉。
她是值得被怀念,被尊敬,被铭记的人。
两张画像,不过六十年而己。
父母爱情是我反复观看之后才能感受到的一种情感。
你会发现他们当初结婚是因为运营庄园需要钱,而夫人虽然说恰好是有钱的大小姐,却是不符合英国上流阶层的美国人。
而他们是结婚后不久才相爱,还是夫人先爱上的。
(我那么大一个漂亮夫人老爷你不爱是怎么想的)夫人真的是比英国人还优雅的存在。
中间那段老爷差点失去母亲姓名还有妻子我真的是笑死。
夫人那句“You need money,I have the money.”确实惊到我了,夫人不是什么无知柔弱的小白花,她是拿着一杆枪敢走遍天下的美国人。
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她自己拥有什么,也确信自己能得到。
(但也有Robert是厚道人的原因)中间夫人误以为是胃癌的时候,老爷说有必要要去美国看,要动手术,要用一切去救活妻子。
我是真的有感动到。
古板的英国人无法接受新生事物,却会为妻子去改变,也是有当年三小姐去世的后怕吧。
他已经失去了一个女儿,即将失去母亲,再无法接受同时失去妻子。
Mary和Eidth还是老样子,从少女拌嘴到彼此都成为母亲。
但她们是彼此的依靠,老夫人去世的相互拥抱,帮着管理庄园。
Lady Mary最终接过了老夫人的火炬,成为掌舵者。
而且我相信她会做的很好。
她中间提到Matthew的时候,在剧里的时间正好是七年,至今提到他是在George出生那天去世的都会令人心梗。
他在Mary的心中永远是白月光,她没说出口的话我想是“如果他没去世,生活会把他打磨成什么样子,不如让他停留在最理想的青年时代。
”她或许会有一丝感谢那场车祸。
但也只是猜测。
Eidth是在第三遍看之后才喜欢的人物,她矛盾真实。
没有大姐那么漂亮,也没有妹妹那么受宠。
姐姐有振兴家族的使命,妹妹可以去有自己想干的事情。
无论如何剩余两人都至少在前几季中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并且不缺少追求者。
而反观二小姐,总是缺一点运气。
我很高兴她最后收获幸福,拥有事业,过去的事情被认可。
但好像这部戏就是来打酱油的。
唐顿庄园另一个点就是小人物,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什么,不会因为没有法国南部的别墅就失魂落魄。
不会因为天降横财而丧失本心。
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真诚炽热。
他们为我构建起我梦想中的贵族生活,他们让我相信他们真的存在并且会一直延续下去。
每个人都很幸福,每个人都有好的结局,无论发生什么困难波折。
就像老太太在第七季结尾说的那样“This is the british ending。
”这才是英国大团圆式结局。
很明显第一部大电影捞着甜头了,这次干脆直接拍个 fan movie,调性贼拉 cheeky,几乎拍成了个喜剧,电影院里从开始到老夫人死前,笑声几乎没断过。
像上一部一样,依然是给各个人物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路线,但问题在于这部的问题解决得都太容易、太巧合、不讲道理,于是就显得像童话,轻飘飘的,难打动人。
或许是因为能给到每个角色的篇幅实在有限,本来人物已经塞不下了,这部还加了一堆新人物,于是几乎每个角色都做不到挖得深、挖到打动人的那一层……除了老夫人和 Mary。
老夫人和 Mary 之间的“传承”讲得比较庄严,并且在我看来也就是悲剧所在了,以至于我不知道 Julian Fellowes 到底是在立贞洁牌坊还是在隐晦地批评贵族制度。
老夫人在如花似玉的年纪舍弃真爱维护名声,最终导致三个人都一生不幸福。
其实这条线我觉得加得还挺合理,它能解释老夫人那种又 mean 又 aloof 的性格,牺牲过幸福的人往往容易成为这样。
已经看到这一切之后,现在的 Lady Mary 却还选择忍受丈夫的冷落(那可是 Mary 啊她居然能忍),选择舍弃可能的爱情,选择做自己该做的事,一如老夫人。
全片 Lady Mary 呈现出了先前唐顿系列里她从未有过的“老态”——就是“灭己欲”的那种气质,没有刺了,也不再感受了,踏实接受肩上的责任所带来的一切,勉力成为一个管理庄园的无情机器。
到最后她穿上通黑的丧服,把老夫人的金胸针戴到领子上的时候,感觉活像是戴了个上吊绳,这辈子被封印了那种感觉。
片中只有两处她的情感让人感到有所流露,一是和 Mr Barber 聊起 Matthew 的那一场,再就是在 Carson 面前哭出来说害怕。
这两处只能让人无限心疼。
但是她最终把爱和恐惧都内化了,压回心底并遗忘。
Lady Mary 不是原来的那个 Mary 了。
这种 character growth 太现实,现实得既自然又压抑。
而背景却放着华丽昂扬的音乐,像一种宗教信仰,好像这样的牺牲必不可少。
反倒 Laura Haddock(下称 Laura,不是 Laura Carmichael 🥸)的角色 Myrna 更像早期的 Lady Mary,因为内心没有安全感而表现得 aggressive,只不过比 Lady Mary 少了些 quick wit。
可能她是全片最 interesting 的角色,但这个角色问题的解决也离谱,为啥 cockney 口音的人学 American accent 会比学 posh English accent 更容易?
而且专业老师都教不会她改口音,但 Cora 却能教会她?
我不理解其实。
我不确定如何评价 Laura 的演技,主要是看着她的时候无法做到客观😂因为其实是冲着她去看的。
她的脸就是为年代剧而生,2018年第一次知道她的时候,就觉得她该去演 Downton。
这回她出场后第一次开口直接给我吓一跳,感觉她表演得太“间离”(但有可能是本子要求),因此少了点信服感,多了点脸谱化。
唯一让我感受到“体验”的瞬间,是她对 Daisy 说“我曾经有个妹妹”——那个桥段感觉她“终于变回正常人”了。
但不得不说,Laura 学口音的能力真的比 Sam 强多了😂。
啧,所以 Laura 都 made it to Downton 了,角色这么有辨识度,想必会关注度爆增,接下来一定会平步青云惹。
那么 Sam 哥什么时候能 make it to Marvel?
(不是)说回正题,感觉这部电影试图把主题落在“变”上——时代在变,有些人很痛苦,例如 Myrna,还有以 the Crawleys 为代表的旧式贵族。
结尾看似这些人成功顺应了改变,辞旧迎新开启了新时代,实际上却是换汤不换药。
老夫人式的自我压抑没有改变,它传给了 Mary。
Mary 会变成老夫人,甚至 George 有一天会变成 Robert。
但是当然,在 Julian 笔下,the Crawleys 永远是对的,这个庄园的 legacy 永远是需要被维护下去的,至于为什么,就是不讲。
“不需要讲道理。
”顺便说 Montmirail 母子真是冤大头啊,Robert 知道自己不是人家亲哥以后还继续拿着人家的房子,真的大丈夫吗😂 其实一早就能猜到 Fellowes 肯定不会把 Robert 写成私生子,但我看的时候真的感性上巴不得他是私生子,“看似封建顽固的老夫人实际上不仅和真爱生了个私生子而且还让他继承了绿帽老公的家业”这个路线真的比 Fellowes 要维护的那套东西爽多了好吗(。
另外老夫人死前为啥只拉着儿子的手,女儿呢,女儿就不配吗 -^-
(与Shenmegui小姐姐合写)一位爷爷离世前,所有小辈从欧洲各个角落赶到丹麦的医院,一一握手说话,然后他说:现在我真的活够了,再不死就不合时宜了。
唐顿庄园系列也是如此。
这是最好的完结。
如果制作方为了钱再把这个系列捞出来折腾,那就是不合时宜了。
作为英国版的“红楼梦“,《唐顿庄园》系列曾作为学习“标准英语”的材料而广为传播。
这多少反应了前疫情时代、经济越发强势的国人情绪诉求:观众希望观摩英国乔治五世治下伯爵贵族家庭钟鸣鼎食的生活,同时习得他们一口上流社会的口音(posh accent)。
优雅既是公众对《唐顿》的印象,也是以唐顿庄园贵族生活为名片的剧方打出的核心售卖点。
换而言之,在获得了一定经济资本后,观众开始从文化消费品中寻求品味与文化资本。
作为至今仍保留着贵族制和君主制的传统国度,英国的片方对《唐顿》时代的呈现无疑是温情而温吞的,它试图提供乔治五世时代英国阶级从上而下的横切面:伯爵父亲温文尔雅,寡居的老伯爵夫人睿智而毒舌,三位小姐各有千秋但在客人面前都不失贵族的体面和礼数,“大表哥“则代表着中产绅士,有工作,风度翩翩,一双哈士奇般的蓝眼睛充满着温柔的笑意。
下人中,既有追求独立工作和教育机会的女仆,也有重视体面和主人权威的管家,更有在当时被视为“犯罪”的同性恋群体和追求爱尔兰独立的车夫。
他们彼此性情迥异,偶尔有冲突和矛盾,但大多数时候能够求同存异、温情地共处。
就外部世界的历史而言,英王乔治五世治下,社会并不平静:旧贵族在一战中逐渐消亡,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同性恋群体逐渐可见,爱尔兰独立运动如火如荼——但这些矛盾都不影响《唐顿》的生活。
唐顿庄园包含并反应这些矛盾,受这些矛盾影响,但不负责解决冲突。
或者说,这里角色的定位不是时代的先行者,而是时代的负荷者。
比如第一季第二季中,大小姐Mary骑马用的还是双腿并拢的侧骑姿势,三小姐Sybil新裁的女式裤装令家人们惊讶不已;到了第四季中,女权运动使得英国女人终于有了展示自己双腿而不受其中暗含的性意味困扰的权利,大小姐开始正着骑马,已经去世的三小姐的裤装也没么令人惊讶了。
电视剧中的她们能感受社会性别规范的影响,无法冲在第一线声嘶力竭地争取权利,但受益于每次运动的进步,承受时代的后果。
这些负荷者中,最格格不入的当属从车夫变成伯爵三女婿的Branson,以及同性恋男仆Barrow。
三女婿Branson出身爱尔兰,说一口爱尔兰口音的英语,支持爱尔兰独立运动,这些品质都和这个英格兰旧贵族家庭格格不入。
但随着他和三小姐私奔、生女,由于血缘关系被这个家庭逐渐接纳,他也渐渐发现,虽然伯爵并不支持爱尔兰受到了英格兰压迫,但政见上的分歧之外,他还是能与他共同分担失去三小姐的痛苦、最终成为与自己平和相处的岳父,给予外孙女关爱。
大小姐Mary生性高傲,甚至有些势利眼,但这也不妨碍她在和车夫出身的Branson共同经营唐顿后,培养出类似兄弟姐妹的战友亲情。
身为同性恋的男仆Barrow也在唐顿格格不入,但这不是因为他的性取向,而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品性不好;事实上,Barrow在被捕后,伯爵并不认为这是什么严重罪行,唐顿上下努力营救,把他救了出来。
面对种种不公与歧视,编剧给出的答案是温情的,革命和暴力对时代的负荷者来说太过激了,唐顿的答案是爱与人性。
你看,虽然他是贵族他是平民,他是英格兰人他是爱尔兰人,他是男人她是女人,但这不影响人们因为善良与爱而产生连结。
人们的轨迹相遇,迸发出微小或炫目的火花,然后错开。
有人出生,有人死亡,但新生的阳光总会一次次照进死亡的阴影;有人终成眷属,有人含恨分离,但你爱的角色总会寻到踏实的怀抱。
有人沉浸于喜悦的琼浆,有人饮啜泪水,但两者的比例总不会过于离奇。
世事变幻,庄园依旧。
这正是保守主义。
但为什么人们会热爱保守主义的《唐顿庄园》?
保守主义的好处是,你永远可以在最坏的事情里看到最积极的一面。
道歉永远不会扑空,和解永远不会迟到,而原谅往往比道歉还早。
暴力、色情和血腥在《唐顿庄园》中没有一席之地。
甚至惨烈的一战也被刻画成耐心的等待和君子的归来——唐顿庄园里的每个人都更深刻地理解了世界,更好地确定了自己的位置。
战争和瘟疫带走了那些孱弱的、不能适应新时代的人,而身心俱受重创的大表哥最终在物理和精神意义上“站”了起来,走向爱和新生。
在保守主义的叙事里,一块香皂勾连起的故事能蔓延得比一场战争还久,一个远客的到来能让大伙儿再忙好几集。
不知不觉,那些各有小九九但心肠不坏的角色就成了观众的朋友。
比如,观众知道,两个老太太相遇就意味着她俩要斗法了。
斗法、较劲、耍心眼儿、掰手腕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情节。
但那绝不是甄嬛和皇后的斗法,而是各自生活智慧的展示。
谁能不爱上《唐顿庄园》里闪闪发光的三姐妹呢?
她们用不同的方式寻求掌控自己的命运。
骄傲的大小姐不负众望地成长为庄园的主人(虽然这个传承直拖到今年才明确给出),曾经如无头苍蝇般从各色男人那里寻求肯定的二小姐终于闯出一片天地。
她们还生活在女性无继承权的旧时代,却已昭示新时代的到来。
但保守主义更像一个远非密不透风的美梦。
保守主义循循善诱:步子小一些,进步更稳些。
而庄园之外的世界早已是飞速变动——泰坦尼克沉没了,一战爆发了,爱尔兰人在争取独立。
《唐顿庄园》里也有若干时刻,现实如尖刀般扎穿美梦。
温情也难免走向温吞,强调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人都共享人性,忽视了结构性问题的根本——结构性不公不是因为某人变坏发生的,而是不管人品性如何优秀,都不影响结构让ta成为既得利益者。
金庸曾经写过一篇自传性小说《月云》,记叙了女仆月云因吃不饱饭被父母买到自己家。
自己的父母并没有苛待仆人,但最后还是因为划分为地主而被枪毙了。
金庸写道,他并不怨恨枪毙了自己父亲的军队,因为虽然“他爸爸、妈妈自己没有做坏事,没有欺压旁人,然而不自觉的依照祖上传下来的制度和方式做事,自己过得很舒服,忍令别人挨饿吃苦,而无动于衷。
”从这个角度讲,缺乏无产阶级革命历史的英国在表现《唐顿庄园》时又是非常粉饰太平的,它负责向全世界的小资提供伪装进入上流社会的文化资本,却对真正的痛点浮皮潦草地一笔带过。
《唐顿庄园》第一部大电影出来后,一些观众无法理解《唐顿》的仆人以侍奉国王、王后造访唐顿为荣的拳拳之心。
在患上子痫的三小姐生产时,本地的Clarkson医生和专为贵族服务的Philip医生产生了意见分歧。
而大家长选择信任后者的决定葬送了三小姐的性命。
这分明是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进步两种价值间的尖锐对立,而剧集则以Clarkson医生安慰性的“即使送医院救回来的概率也很小”的论断将这一页轻轻掀过,让每个人都心中好受。
其实,正如这一事件,整部《唐顿庄园》都以个体性的宽容态度在两种价值间巧妙游走。
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在今天的世界仍然有很大市场。
只是,那并不是事情的全貌。
思想最为进步,热情追求女性权利的三小姐死于生产,仿佛隐喻着两种价值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家”是认同,是赋权,是乡愁。
以“东方主义”理论闻名的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指出,但别忘了资产阶级的“家”来自对遥远殖民地的物质和话语剥削。
这个论断完全适用于《唐顿庄园》。
“楼上”的淑女绅士一夜春宵,在床上享用仆人用推车送来的早餐,谈笑风生;舞会上衣香鬓影,秋风中惬意打猎,这样的生活不属于“楼下”。
2019年,《唐顿庄园》大电影上映于英国脱欧前夕。
王室驾临,唐顿庄园里的人们跑上跑下,最终簇拥在王权之畔,仿佛向动荡中的人们许诺“迎接一个新时代”,一个英国只属于“王冠”而不属于欧洲的新时代。
而今年,《唐顿庄园2》这道怀旧和团圆的大餐可以作为最后的饕餮了。
还是那句话,这是最好的——完结。
为了看《唐顿庄园2》又把前六季翻出来看了一遍。
因此,对于每条人物线尚且记忆犹新。
整部影片从开头到结尾都透着曲终人散的气息,开头的婚礼是注定,片尾的葬礼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收获了自己的幸福,每个落单的角色都找到了归途。
但作为观众的我寂寞了。
与其说最后为老夫人的离去而哭,倒不如说为自己。
倾注的不止是追剧时的真情实感,还有十年光阴,称得上一句看它高楼起,看它幕帷落。
但我也很清楚,眼下体面的告别胜过未来争做强弩,这是最好的时机。
我真诚地建议和希望到此为止,大小姐与亨利的情感再写下去真的会成为强弩之末。
司机花三季讲他和家族的羁绊,而新姐夫到现在没讲清,未来也不会讲清了。
印象中,这是唐顿庄园像定场词一般使用莎士比亚。
确实,除了莎翁无人可以描绘剧中老夫人的离去。
亦如Maggie Smith本人,祝老人家福寿绵延。
'Blow, winds, and crack cheeks! Rage! Blow!'
有很多难忘的瞬间。
比如老爷对Cora的依恋,比如女管家包容男管家的固执,比如玛丽回忆克劳利说,他是一个正直英俊的梦想的完美的男人。
比如奶奶对婚姻的依恋,以及对婚姻原则的恪守,但是那个赠予奶奶别墅的人对于自己的原配又是如此的残忍和不公平,没想到马丽也是一个恪守婚姻原则的人,在面对新的情感时说,我想要的不是最重要的。
而司机拥有了新的爱情,并且我相信茜坡能够继续着三小姐的善良的品行。
还有令人很感动的话是,那就当个老姑娘,你不考虑别人吗?
如果他一直没想好呢?
可是他我已经寻找了很多年。
对于历史老师的写剧本的际遇,我认为有可能不会长久。
把它当做一种职业,可能会磨灭自己的艺术细胞与激情,他在面对剧情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冲动是存在的,演出来了一个人面对自己热爱时的那种兴奋。
最后每个人的关系都很和谐,是一个很美好的结局。
小克劳利太好看(帅气)了。
生活中也有矛盾,比如小厨娘夫妇,可是二人还是很恩爱。
喜欢Cora贴身女仆说的那句,我不羡慕任何人,没有法国别墅我也能过得很好。
最后Mary和伊迪丝能够理解彼此,因为有在她们共同记忆中的那些人。
只有她们能理解彼此。
女演员的变化有些理想化了,男演员倒是充满了魅力。
奶奶对儿子说,希望聪明不会成为我们情感的阻碍,你一向比我善良。
但是奇怪的是关于奶奶的罗曼史,为什么不直接问,而是去发掘。
奶奶对马修妈妈说,自从妈妈去世之后就不知道谁的话是公正的,还好遇见了她。
巴罗竟然也有了白发,最后要去别的地方做事是不是意味着要和男演员一起走。
剧中人都是成双成对的,也有点过分地和谐。
最欣赏奶奶的,就是她坦荡地承认自己不够善良,并坦荡地追求利益。
她年轻时的暧昧对象记了她一辈子,最后都没有见到面,是不是有些可惜呢?
对她来说,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房子也不必看了,害。
最后哭在了姑妈这句台词上。
唐顿庄园六季从头追到尾,后面断断续续二刷三刷,第一部电影看了四五遍,不管是upstairs还是downstairs里面的每个人都鲜活的就像在或近或远的同个时空生活着一样。
电影能有第二部真的很欣喜,试想也应该是大结局了,主要人物都没有更多的弧光展现,最后字幕也是说根据电视剧改编,所以权可以当做一个独立番外篇来看。
Mary当家做主,依然葆有着处理危机的理智与适应新时代的变通,因为目的明确就是守护唐顿。
马修古迪不知道什么原因没出现,反正没给写死就行,还脑补了结尾Henry从车上跳下来和Mary拥吻,电影导演自愧不如默默退出的画面。
整体就是温润持家,和Edith的羁绊完全化解后也没什么黑暗面了,出轨诱惑也化解,财产保卫持续战斗中,家族定心丸。
反倒是Robert这条线drama许多,大概没什么比一个英国人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法国私生子更冲击的身世了,弟弟热情认哥的场面也是比拍戏那边好笑得多。
cora的疑病更像是为了转移大众对老夫人必有一走的剧情预期,编剧的麦格芬假动作玩过几次,包括flu期间老夫人扛过来同时小白兔急转直下的对比。
Carson去法国这条线一开始Mary和Hughes左右开弓是有着原剧的精巧感,但文化冲突没有展开有些遗憾,不知道是不是国内版的剪辑问题。
更遗憾的就是Thomas了,资源出来才能补全感情线。
不过当意识到这部给找的是个白瑞德般的伴侣,我真是脸都笑歪了,只恨没有在当电影明星说出来自己是英国人的时候就认定是他。
daisy和molesley各自的happy ending多少有点硬坳了,像是在上一部过上了幸福美好生活的结局里再具体描述了什么是幸福美好生活。
downstairs作为群演落座餐桌莫名还是有一种感动。
无论阶级如何,我们始终还都是我们自己生活的主角。
但也是独角,一个人出生,一个人死去,we are all orphans at last
20231217 Finished alone during and after my midnight in-door hotpot. How time flies! I’m going to be 24 in a few months and granny had passed away in the Abby. The Crowley family had totally fall on Mary’ shoulder. Things always keep changing in the story, yet I’m glad the family still remains tight together deeply. They are so real to me as if they do live their lives that way. Did whatever they can to make their own lives better. Feels like a part of me always stay there with them in the end. Fortunately, no matter what happens now, the will always hope lies in the future.
good old-fashioned television writing. 我觉得观众,尤其是国人,最喜欢这个系列的点一定是作者所描述的由这群各色人等形成的封闭但又自洽的community。对这种community的执念其实是非常共产主义且反现代性的。作者倒是尽力抹去了所有的政治意味,只是在凸显人情冷暖的部分。但是这个结构太容易被填充和扩写成一部庄园里的“政治惊悚片”了。(第一季和后面零星的情节有那么一点点这方面的意思)一路看下来还是熟悉的配方,剧粉还是推荐去看。只是制作就比较偷工减料了,不太能够到欧美主流商业电影的水平……
院线版剪了五分钟,几乎就是把托马斯的感情线全部删了,所以结尾处大小姐说他要离开,感觉就很突兀。等网盘上线后,再来补齐这段吧。In memory of a lonely 520 in 2022.
想去南法!小茶杯的发际线啊… 一下没认出来。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奶奶了,想看奶奶年轻的时候的故事。想看 Daisy 的婚礼没看到哼。大家一起拍电影太好玩了。
就是,戏剧冲突都是人为制造的,为故事而编故事了。
每个人都有鲜活的生命力 真好啊
演员演得不错,但剧情非常非常无趣
南法和英格兰的美景交相呼应
开头婚礼结尾葬礼 太难过了😫
里面提到了由默片向有声电影的过渡期,展现出了做默片的电影人的窘境,让人想到了那个法国电影《艺术家》(仅为个人切入角度)。
感觉这个系列已经有些苍白吃力略显疲态了,但这是满洲里在第四次解封后我看的第一部电影,翻遍了“正在上映”列表实在是没有更有吸引力的选项了。但看着最后滚动的字幕条,看着那么多人的努力和心血还是想高呼,电影真棒!能看电影真好!电影万岁!
“上帝支持君主制”,哈哈哈哈…
不值得一看。狗尾续貂都算不上。
比前作更明显和遍在的自我颠覆,虽然解构本身多少就意味着是自恋的。A decent British ending; though I’m using both adjectives in a way I’m equivocal about right now.
i hope you'll be as happy as our cruel world allows
落日余晖
距离唐顿庄园开播已经十二年了啊,完结的电视剧还能时不时出电影版发发福利,看看老朋友的感觉真好。Goodbye my lady
无论如何,不要放弃写作。我们活着,就是在不断接受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情怀啊都是情怀!The marriage is a novel, not a short story, full of plot twists along the way.
纯粉丝向电影,无法独立成片
时代在进步,剧本写得一般,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