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笔记

Notes on a Scandal,丑闻日记(港),丑闻纪事

主演:朱迪·丹奇,凯特·布兰切特,汤姆·乔治森,迈克尔·马罗尼,比尔·奈伊,朱诺·坦普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丑闻笔记》剧照

丑闻笔记 剧照 NO.1丑闻笔记 剧照 NO.2丑闻笔记 剧照 NO.3丑闻笔记 剧照 NO.4丑闻笔记 剧照 NO.5丑闻笔记 剧照 NO.6丑闻笔记 剧照 NO.13丑闻笔记 剧照 NO.14丑闻笔记 剧照 NO.15丑闻笔记 剧照 NO.16丑闻笔记 剧照 NO.17丑闻笔记 剧照 NO.18丑闻笔记 剧照 NO.19丑闻笔记 剧照 NO.20

《丑闻笔记》剧情介绍

丑闻笔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希芭·哈特(凯特·布兰切特 饰)是学校里新来的美术老师,她年轻美丽,气质高雅。老教师芭芭拉(朱迪·丹奇 饰)悄悄地关注起希芭,并渐渐和希芭结成好友。希芭把芭芭拉当成密友,向她倾诉年迈丈夫的无趣,女儿的叛逆和儿子的低能。两个女人结为看起来温馨又和谐的忘年之交。 无意中芭芭 拉发现希芭与学生的不伦之恋,她逼迫希芭承认了奸情,并答应保守秘密。可是两个人的友谊却由此变质。保密人芭芭拉对希芭的占有欲越来越强,希芭在秘密被泄露的威胁下一次次屈服。然而秘密总有被泄露的一天,保密人事无巨细的日记转瞬成了记满丑闻的笔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恶魔的尾巴天堂镇警局第三季难以忘怀的爱情蝴蝶梦河西走廊校花之巅峰对决北欧别扭日记娑婆诃亚历克斯与夏娃放射性物质搜查班长1958黑热病打工小哥第一次的辣妹伊松镇毛驴县令之一奶同胞宝莱坞双雄之战战犬瑞克斯遗忘空间生日蛋糕乳牙福尔图娜之瞳紫罗兰永恒花园宫锁连城7个女律师我的罪行七杀的夏日犹大与黑弥赛亚盲钻真爱历险

《丑闻笔记》长篇影评

 1 ) 寂寞压人,此城将倾

片 名:《丑闻笔记》 (Notes on a Scandal)导 演:理查德•艾尔主 演:朱迪•丹奇、凯特•布兰切特、比尔•奈伊原 著:左伊•海勒出品时间:2006年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推荐指数:五星推荐理由:两个顶尖演技派飙戏,还需要说别的么?

基本上,这是一部阴沉的电影。

阴沉到就连凯特•布兰切特珍珠一样的白皮肤和浅金色的头发都不能令影片的基调柔和些明亮些。

因为其中的寂寞实在是太凶猛了。

故事说某间中学新来一名艺术课老师,很美也很寂寞。

很快她与班里十五岁的少年成其好事,却不料恰被一直觊觎她的老处女教师窥到隐情,引以为把柄,来索取比友情更多的东西。

呵,你看,果然再复杂的故事都可以在三句话之内讲完。

是这样的复杂,难得影片竟也拍得流畅,从之前的暗流涌动到之后的狂澜既倒,情绪层层递进,丝丝入扣,而演员张弛有度,能放能收,如潮水般自然而然。

把人性的阴暗面拍得这样精美的电影,我是长久没有见过了。

艺术课老师名叫示巴(凯特•布兰切特)。

西史上曾有一位示巴女王令智慧无比的所罗门王倾慕,裙下称臣。

而今次我们电影中这一位,也有颠倒众生的美相。

她细瘦,修长,美而不自知,走神的样子尤其狐惑——面孔上带着个懵懂表情,以指尖徐徐绕起颈项上的散发,不晓得在想些什么——无疑她这个人就在你面前,但她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

电影中曾出现示巴年少轻狂时的相片,哥特装扮,眼影浓重唇红如裂,坐在街头吸烟,举手投足都是厌倦。

而此刻她四十一岁,丈夫已是个老人,膝下一双儿女,一个桀骜,一个呆笨。

大概她也不是不快乐,但绝望滋生于日常,毁人于无形,她察觉到,这才极力找了份工作,逃到人群中去。

接着,那十五岁的少年就来追求她,小动物似的,四处跟着,是爱么?

呵,并不,但他的追求却是真的,而她,已有好多年没被人追求过了。

故事这么讲下去,充其量是另一部《教室别恋》,但是,且慢,这才不过刚刚起了个头。

那转折性的一幕拍得又妖冶又克制:窗缝间有女子平坦的腹部和少年细实的腰,而窗外有一双窥视的慌乱眼睛。

朱迪•丹奇,只要是看过007的人,谁会对“M”感到陌生呢?

今次由她出演老处女芭芭拉真是再合适不过,她鄙夷的薄嘴唇,矜持的伦敦腔,甚至是她的抬头纹、鱼尾纹和法令纹,无一不在诠释这个复杂诡谲的角色。

在遇到示巴之前,芭芭拉已经摧毁过一个女子,并且她并不忌惮摧毁另一个,以及再一个。

影片进行到五十七分钟,芭芭拉请求示巴丢下家人去陪伴她濒死的猫,哀恳不成,她便胁迫。

只见她面孔上泪痕犹在,目光中却已闪出凶狠,于是我亲眼目睹人性的跌宕,那感觉当真是只有惊悚一词方能形容。

这场戏不过短短两分钟,但却有刀光剑影的激烈,两个女人的对垒,带出山雨欲来的危险气息。

果然,紧接着,丑闻便曝了光。

关于寂寞,芭芭拉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示巴自认为懂得寂寞,但其实她一无所知——整个周末无人探访,呆在浴缸,漫长的日子里渴望肉体的接触,不小心碰到别人的手,激起旧藏的欲念——她对这些感觉根本毫无头绪。

”呵,要知道上帝造人,并非用水和泥土,而是拿寂寞当主料,配以草药、刀箭、砒霜还有玫瑰,令人兼具伤口和芬芳。

而人性的旷野上,寂寞是一座一座孤立之城,即使人人都为之所困,也很难彼此安慰,彼此碰触,或是彼此应答。

不过,万幸世间尚有“懂得”这回事,所以示巴的丈夫才会在门边闪一闪身子,再次放她进入。

假如,我是说假如,他不是那么的老,而她不是这样美,假如他懂得她早一些,或是她投奔他早一些,也许就不会有这个故事了吧?

时光不再,而寂寞迫在眉梢。

在那张可以俯瞰整个雾伦敦的木头长椅上,芭芭拉再次出手捕捉她的猎物。

我记得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古往今来最有权势的老处女——在临终前曾叫道,“以我之所有,换一刻光阴”,但对芭芭拉来讲,倘若不得不心怀恐惧地孤独终老,要那一刻光阴所为何来,所为何来?

2007-7-27

我的公众号:逍遥兽

 2 ) 人物的零零碎碎

朱迪·丹奇  起初以为那会是平稳如深潭的老妪。

教了几十年历史的独身老女,知道自己的威严和智慧,所以交给校长的报告只是一张纸——内容却明确、严谨、无可挑剔;所以用一个眼神平息下课铃声中蠢蠢欲动的学生们——然则随即示意他们离开;所以在办公室里用教科书般不容置疑的句子和语调纠正同事们的八卦——即使这令办公室陷入寂静。

  所以她“听许多人倾诉秘密给我”;所以她只写心事于法典般的黑色硬皮日记;所以,她仿佛自己是后世的史学家,尖刻、挑剔、冷酷地记录和评论。

她周围的人,她见到的事:如此愚蠢,如此荒诞。

  我以为她是这样如深潭的老妪:眼神内敛,表情静默,心思缜密,行事严谨。

矮小的身材,千沟万壑的脸。

她冷冷地注视,冷冷地写。

“他们不喜欢我,可是尊敬我。

”,她独自一人,孤单而独立,她不需要任何人。

  我以为是这样,即使凯特·布兰切特出现。

是的,是凯特自己找上门来的。

朱迪受到邀请,精心打扮而不露声色。

我以为她运筹帷幄,得心应手,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恰当距离。

两人,会成为那种,传说中的“上等友情”。

  我以为朱迪是这样一个活在“正常”和“规则”世界里的人。

当她发现凯特的不伦之恋,会痛苦,会陷入道德和友情的煎熬,会滑向疯狂……没错,她痛苦了、煎熬了、疯狂了。

可……全不是那么回事。

  她找到了gain everything by doing nothing的机会。

保持沉默,就可以控制这金发美人。

她可以,她能够,让笔记上出现更多贴满金星的日子。

  她需要这些金星。

  毫无任何预定的周末。

漫长的午后。

漫长的夜。

浸在浴缸里定定地望着天花板。

肌肤在尚未被抚摸过的时光中松弛和垮掉了。

身边只有猫。

  然后猫死了。

那金发的大猫又不肯迁就她执拗疯狂的占有欲——你是我的,我们是同类的,你的家人,你没有他们会更幸福——凯特需要陪在家人身边,她那患唐氏症的儿子,青春疼痛的女儿。

猫,只是猫而已。

  这段戏绷直住了观众的神经。

两个演技女王高手过招,煞是好看。

朱迪,豆瓣有网友将之比作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脸庞的下半部抖得像嘴里含了滚烫的蜡油。

”(《金锁记》)。

她要凯特stay with me!,不惜以毁掉她相威胁。

然则凯特毕竟是黑羊,没有那么轻易屈服。

抱着朱迪说了一连串好听的话,还是跳上已经发动的车子扬长而去。

  于是朱迪“坏掉了”。

  凯特如此美丽,在家里跳舞的身体如此美丽,手腕如此美丽……可这些美丽如果不属于自己,就毁掉它。

  更妙的是,当凯特陷入困境,她就会留在朱迪身边。

金毛的大猫,无法出门,只有窝在朱迪的家里,等她带回食物;或者在午后的光线中打盹,露出修长美丽的足踝。

  那是朱迪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即使后来事情败露,她也可以继续寻找新的猫。

上一只如此,这一只如此,下一只可以依然如此。

她可以继续毁灭美丽孤独女人的人生,或者毁灭未遂。

如曹七巧,如梁太太。

  她擅长这个。

凯特·布兰切特  金发、修长、姿态优雅,美得令人屏息。

她出现在灰色的校园中,如同一块漂白,格格不入。

她“故意穿上旧的长大衣,意在表明‘我同你们一样’。

”也许正因了内心根深蒂固的“不同”:我嫁给年长二十岁的男人,我的儿子有唐氏症,我的家族令人绝望,我承受如此与众不同的痛苦……我,和你们,不一样。

  她有良好的教养,无所顾忌的性格,年轻时就是一只黑羊,现在依然是。

她与所有人交谈,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怀抱问题的人。

她像选美获胜的亲善大使,挂着迷人的微笑,点头、和艾滋病儿童握手——但永远居高临下:你们怎么会懂我的寂寞?

  这一点,凯特与朱迪,惺惺相惜。

  正因如此,凯特无法拒绝少年,当他对她表示崇拜,以及表现出弱小无助。

  也许,也正因如此,当凯特发现:即使朋,即使不伦,站在“正常”境界线这一侧的反倒是自己——的时候,她混乱了。

她以为自己罪孽深重,而事实是朱迪更为“变态”。

和朱迪写满扭曲的笔记相比,她的丑闻,最多只成为媒体的谈资……发现这一切之后,她震惊之余,是否感到安慰?

  她不能同这个变态老蕾丝继续同处一室。

她无处可去。

她也许并没有那么罪孽深重。

她可以回家。

和朱迪那种病入膏肓的变态比起来,她只不过是迷失。

应该,可以,被原谅。

  所以她回去了。

像做错事的小孩子回家。

比尔·奈  第一次露脸,观众借了朱迪的目光来打量他:凯特的丈夫应该是什么样子?

冷静的白种精英,刮得干净的下巴拍着气味清新的剃须水,再加上一副金属框眼镜——Hard Candy里面的大灰狼再老个十岁,再内敛一点,该是那个样子。

  随即我们和朱迪一起以为走错了门。

加勒比的章鱼船长,真爱至上的老摇青,脸上的松弛掩盖不了那份永恒的玩世不恭。

够成熟,够帅,够配凯特,可就是哪儿不对劲儿,不搭调。

他在十几年前推倒了小他二十岁的学生凯特——这也正是凯特家庭问题的一部分,也许。

  最后他打开门迎接归来的妻子,这老帅大叔的表情十分有趣:眼里明明充满柔软、不舍、委屈……的混合物,满的要溢出来,嘴角却紧绷之中隐隐透出一个“-_,-”来,几乎是无限停留在笑场前一秒。

整个地就是……一个囧字。

少年路人甲  比尔也在剧中说,“每个人,每一个人,都有,都有过,对年轻人满怀欲望的时候。

但是,要控制!

”  少年如此美好。

尚未发育完全的肌肉,苍白的皮肤。

想起The Good Shepherd里面马特·戴蒙的“儿子”,那个光滑的裸背和腰(鼻血ing)。

这个少年亦如是。

15岁,伦敦老百姓的口音。

在球场脱下衬衫,露出白皙的上半身,奔跑,汗水在空气中蒸发出青翠的味道。

  那些美好的少年们,眼神生涩,会不顾一切地爱上谁。

所以大叔虽酷,御姐虽艳,大家还是排着队控罗莉,控正太。

  以为他真的爱上凯特,因为她那么摄人心魄。

可很快就发觉不是的。

他就像我们身边常有的那类人:清楚自己的魅力,眼神大胆而直接,又晓得拿捏分寸。

挽起裤腿跳进水中畅快淋漓,却决不会沾湿身体。

戏水,不涉深潭,全身而退。

  这样的人,从小就是这个样子的,从少年开始,他们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一种天分,或者说,一种成份。

  我们可以经常在人群中看到这些人。

成年的,或者少年的。

 3 ) 孤独的双面性

《丑闻笔记》的精彩足以成为我这一年观看的最好电影之一。

但也不得不承认,朱迪丹奇的芭芭拉这一角色让我不适,并且延伸至抗拒到反感。

如果先看的是小说,这感觉可能会好一些。

我得说,自己对所谓性向从未有任何偏颇,所以我将这种不适归咎于朱迪丹奇,她的气质,她对角色的深刻把握都将这种不适感逐渐扩大,没错,是阴鹫,是这种气质造成的潜在杀伤力,让我微微害怕。

如果换成梅丽尔斯特里普或者简方达来演,我以上的感觉大约都将付之一炬。

也许孤独是一只巨大的怪兽,可以把理智,温善统统吞噬,朱迪丹奇扮演的芭芭拉这个老妇人几乎是一双时刻潜藏于四周的摄像头,带着偷窥的满足和掌控的乐趣将飘散在空气里的秘密一一捕捉,付诸于文字,她的所谓丑闻笔记有那么厚厚的一排,每一本甚至每一页也许都掺杂着曾经的依赖和信任,但很不幸,因为这种“留一手”的习惯,爱情无从生长,有的只是被欺骗和羞辱的愤恨,终于一拍两散老死不相往来。

也许每个人都该学习周慕云的方式,去柬埔寨找个树洞说秘密,而不是把它交托给你当时信任的某个人,更别说文字的记录。

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希芭也许是出现在芭芭拉身边的第N个女子,美丽,肤白似雪,金色的头发,一种经过岁月遮盖的隐隐的叛逆,被乏味的中产阶级生活包裹的空洞和苍白,拥有年龄可媲父亲的丈夫,疯狂的女儿,痴呆的儿子,这个老女人的饱含着鄙夷和不屑的审视立刻自作主张地给希芭的生活安插上了一枚不快乐的标签,她自以为是地以为希芭跟她在一起是真正释放了死水一般生活所没有的激情和乐趣。

她的幻觉太巨大,被孤独催生成了可以覆盖世界的巨大。

可惜希芭排遣寂寞的方式是和自己15岁的学生尽云雨之欢,这又到了一个道德的范畴,社会怎么定位,对了,“猥亵儿童罪”,伴随着潜藏的危险,违背道德,不忠,犯罪或者刺激,年轻身体带来的乐趣,对于希芭这样被一尘不变束缚的美丽少妇来说,也许沉堕比忠诚更迷人,至于15岁的少年,除了对成熟女性的迷恋大概还少不了征服的乐趣。

芭芭拉抓住了这枚秘密,紧张、愤怒,直至意识到掌控的欣喜,希芭只得安分地陪伴着这个孤独古怪的老太太,也许对她来说这份感情从起初的友谊已经演变为一种不由自主的跟随和配合,带着一点欺世的假象。

而在芭芭拉的心里,她大约已逐渐把这上升到了爱情的高度。

所以当她需要陪伴时,希芭因为要送痴呆的儿子去学校而暂时地置她于不顾,她将这种离去视为一种背叛。

这个老太太一定是这么想的:我将你从那无聊透顶的生活中拯救出来,你却在我最需要陪伴的时候离开我回到那种我不齿的生活中去。

她视希芭生活里的光是她的施舍,而她需要等价的偿还。

在这个芭芭拉最需要的时刻是什么时刻呢?

是她的猫死了。

她寥以打发寂寞的理由没有了,或者严重点,她生命中的陪伴失去了,对她来说,这几乎犹如失恋。

孤独又趁虚而入,把她的疯狂扩张到最大,她带着一种惩罚教徒式的神圣将希芭和15岁少年的不伦的秘密拐着弯地透漏出去。

秘密被扔到太阳底下一晒就爆了,希芭原本平静的生活摇摇欲坠,逼迫着她一定要抽身而出,芭芭拉在此刻姗姗地站出来,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在希芭几乎被全世界鄙弃的时候适时地伸出援手,抚慰她,收留她,带着沾沾自喜的高尚,她大概还会美其名曰:爱情的力量。

在挖掘秘密的同时也要学习扼杀秘密,对着树洞说,对着空气说,对着猫和狗说,但千万别对着本子说,本子会出卖你,它施施然地躺在那里,等待着任何一双眼睛的抚摩,如果芭芭拉没有记录的习惯,她的过去,她曾经抓住的那么多丑闻,她对希芭的处心积虑可能没那么快曝光,她可能还有时间在彼此依赖的日子里将希芭改造成她的爱人,只要时间再长那么一点。

只可惜,可怜的芭芭拉一写写那么多本,既然是秘密还不上锁,难免被希芭发现真相。

我甚至想象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发生,换言之,芭芭拉也许知道这一刻会来临,她也许蓄意地让这一切发生,但却坦然地甚至无动于衷地等待。

初见、相知、背叛、愤怒、攻击、抚慰、背叛、分离,她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这样的流程,宛如一场爱情的角逐,她是不是沉迷于这种轮回的乐趣,希求一种拉扯,一份伤害,以此不断刺激死气沉沉的生命,好让生活里的寂寥减少一些。

当结尾处我看到她在长凳上搭讪了另一名女子,新的轮回又要启程。

我承认,这种孤独是令人悲伤的,同时,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原载于<看电影>

 4 ) 扭曲的孤独

最近一直挺浮躁的,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辞职一个月了,还没找到工作,就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

亲人,朋友每每打电话问起,总是撑着肚皮说钱还足够,没有经济压力。

可能我这人比较爱面子,始终扯不下脸向别人借钱。

可能真的是太浮躁了,所以找了部冷门一点的剧情片来看。

在看这部电影前,我没看过小说。

我觉得我这人始终有个缺点,爱电影胜过爱小说,所以大学读完,电影看过很多,小说看过的却是寥寥无几。

其实没看过原著也好,可以避开原著作者思想的干扰。

电影的名字叫《丑闻笔记》,其实正真的灵魂人物在于芭芭拉。

她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妇人,终身未婚,没有家庭。

在她身上时刻流露着高傲,睿智。

她似乎比任何人都要懂女人。

所以电影一开始,当所有人围绕着希芭这样一位年轻美貌,富有活力的女老师打转的时候,她则是以一种审视,洞察的姿态打量着她。

然而当芭芭拉被邀请去希芭家做客时,她看到的是一个和她极不相符的家庭,希芭的年轻貌美,她老公的衰老,以及那一个略带智障的胖儿子。

这样一幅惨败的家庭景象跟希芭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的芭芭拉已经洞察出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在这样一种中产阶级家庭中所受的压抑和希芭内心的空虚。

芭芭拉本身是十分孤独的,她作为一个终身未婚的妇人无法拥有家庭的快乐。

这种内心长期的孤独感迫使她向外界寻求一种沟通和理解,但同时她是矛盾的,她鄙视像希芭那样的家庭琐碎。

最终她把目标瞄准了希芭,她觉得希芭能和她能达成精神上的共识。

其实希芭并不孤独她只是空虚而已,所以当芭芭拉的猫死了,希芭只是象征性的寒暄几句而已,她永远不会明白一个终身未婚的老妇人这种内心的孤独感。

其实纵观整部电影芭芭拉身上的这种孤独感是扭曲的,她不惜以任何手段来获取筹码作为一种获取理解和关怀的手段。

当芭芭拉看到希芭和学生偷情的时候,芭芭拉是失望的,她心目中原本以为的可以和她达成精神共识的希芭只不过是一个放荡,无耻的人,但是她没有选择去告发她,她把这件事作为一个筹码,以此来要挟希芭,来获取那种自欺欺人的关怀。

所以到最后芭芭拉还是毫不犹豫的告发了希芭偷情的事实,当她发现希芭无法给予她关怀的时候。

其实孤独并不可怕一旦被扭曲了才是最可怕的。

 5 ) 说点题外的题外

关于角色我是在读完小说后不久看的电影,虽然之前已经知道电影版的主演是谁了,但是在看文字的时候却一点也联想不上凯特和朱迪。

而在看完电影后,我也觉得他们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希芭和芭芭拉。

凯特很美,但缺少了希芭那种爱幻想不切实际的特质和略带神经质单纯气息。

凯特在电影里给我的感觉是理智克制的,没有书里傻乎乎的劲儿,更谈不上天真浪漫——我想这是希芭这个人物很重要的性格要素。

不过我觉得这不能怪凯特没有演好,相反我觉得她尽了最大努力来诠释这一连她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的角色。

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就道德来说它是我拍过得最困难的影片之一,这个故事让我震惊,在道德方面我是个非常保守的人,我必须思考希芭为什么这么做。

”但我认为她不能算十分清楚。

我认为是由于凯特自身的阅历和性格使她不能充分认同角色,虽然她凭此片获提名,但我认为她没有演出真正的希芭,当然是就小说而言。

另一位重要角色芭芭拉由朱迪饰演。

不得不说导演是花了心思来塑造这一角色的,而朱迪的实力也不容质疑。

但是就与原著相比,芭芭拉多了几分凶恶,少了几分自怜自艾。

芭芭拉说到底还是一个孤独清高的老处女,而电影里的芭芭拉成了使人寒颤心理变态的怪老太。

这点变动应该算是导演的改编,可以从结尾看出来。

但是不得不说我还是觉得小说里的芭芭拉这个人物更有回味。

对待弱者,强者该有怎样的姿态这个感慨是在看小说的时候一直想到的问题。

是应该假装和弱者一样的境地,貌似平等的为他们打抱不平?

还是实实在在站在强者应该站到的位置,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显然,强者们永远都不会理解那些弱者身处的境地,他们只能想象着弱者的悲痛。

比如那些出席慈善晚宴衣着华丽的名人在台下为了失学孩子而流泪,比如希芭说自己懂寂寞,试着抱怨自己看似光鲜实则不幸的另一面,比如明星最爱说的就是其实明星不好当。

比如希芭向芭芭拉诉说着有孩子烦恼。

弱者们也许最反感的就是这种貌似平易近人实则高高在上的姿态。

关于寂寞没有人比芭芭拉更理解寂寞的含义。

小说里有一长段她关于孤独的描述十分精彩。

“像希芭这种人认为自己懂得寂寞的滋味,她们所了解的寂寞就是回想起一九七五年与某位男友分手后,忍受的那一整个月的煎熬,直到再交上另一位新的男友。

……但是对于长夜漫漫、点点滴滴、永无止境的无边孤寂,他们一无所知。

他们不会懂得计划整個周末只能围绕去自助洗衣店洗衣这件事的感觉;……或是让图书馆的管理員的对着妳笑着說:“噢老天,你读书读得真快!

”只因为你借了七本书回家,把它们从头读到尾,一周后就拿去还书了。

……无论我坐在公园长椅上、地铁火车上,或教室椅子上,都会感觉腹中累积了一股像石头一样庞大的爱意,从未使用过而且漫无目的,直到我深信自己就要哭倒在地上,双手拍打着自己。

”反感时下某些年轻人无病呻吟,不是一天到晚说没有人了解你就是自言自语式的玩颓废。

我承认我跟不上时代了,也很刻薄。

但是实在是受不了那些虚无缥缈的词语乱飞,那些使用它们的人有几个能真正解。

关于电影结尾的改动也许是对由文字改编的电影有偏见,我总是觉得原著的结尾更有力量,小说的最后希芭替代那只叫波波的老猫成了芭芭拉的宠物。

而电影的结尾是希芭回归家庭,芭芭拉寻找下一个猎物。

小说给人你思考和回味更多,电影的结尾悬疑感更强。

小说看完,可以说是两个女人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的另类升华,而电影的结局则给人一个心理变态的老女人的连环作案寻找下一个目标的感觉(原谅我措辞不当)。。。

甚至有种好莱坞式惊悚片的意味。

好吧,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要的,只不过不是我所期待看到的。

杂七杂八说了几点,也没什么条理,都是看片和看书过程一点小小的感悟,算不上影评和书评。

权当自己抒发下感慨吧。

 6 ) 都有那一天

由丹奇的独白开始,越发的喜欢里面的台词。

或者是自嘲的挖苦。

然后发现,但凡是受过一点现代教育的,都会暗合那种节拍——我知道你要我知道什么,认同什么。

丹奇对布兰,可能是爱,可能是独占欲,或者两者没有分别。

在一个人终老之时,他会考虑,是猫更贴心,还是人更忠诚。

我们早有子喟叹过了。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家庭、婚姻、情感和精神的愉悦,莫知之。

 7 ) 你的孤独有股腐烂的味道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不止一次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同样是孤独,同样是不顾一切的拼命想攫取一点温暖和陪伴。

不同是,松子简直饥不择食,任何人愿意把一点点的好意丢给她,她就能舍出命去给予。

毕竟是年轻血热,可以爱得不顾头不顾尾,姿态难看也不打紧,都可以被青春热情一笔冲淡。

这边厢的英国老女人毕竟是老了,有时间附加的耐心,有身份和格调,从而能够做到自矜和骄傲。

这东西很重要,有这东西,人就至少还希望保持一点矜持,不至于撕破脸皮,哪怕是再赤裸裸的欲望上也要裹上一层画皮。

没看原著小说,不知道书里有没有写这个老女人是怎么走到老年,也不知道她年轻时是什么样子。

也许也曾经炽热地爱过,失望过,终于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人,对于欣赏之人的感情上的获取更像是对猎物的设局,像一只老谋深算的蜘蛛,精心算计,不紧不慢地布下每一步,仿佛无懈可击。

但她还是低估了时间和虚空双重加力,可以把一个人的精神摧毁成什么样子,一点点蜘丝马迹的友爱示意都被放大成白日的美梦,而且她品味也忒不坏,没法将就蠢笨的人,但聪明人的问题恰又在这里:你没办法愚弄她太久,她们总会发现的。

于是不意外她的两次(电影里暗示了在希芭之前也有过一次“特别的友谊”)都是失败收场,没关系,总还有下一个,再下一个天真的迷人的小东西,再次撞进她的网里来。

其实孤独是挺好的东西,坏的只是不甘于孤独,搅合上欲望和控制,经历多年发酵之后,就成了闻一多写的那一潭死水:远看去仿佛翡翠的绿,珍珠的白,靠近了都是腐朽的恶臭。

 8 ) 孤独应有解药

也不知道自己看懂了没有。

剧情较紧凑,演员演技不错,主题表达有点不伦不类,想不同却又落入俗套。

人的孤独感还是显而易见的。

不过我相信一个人也可以优雅健康地生活。

生活的平凡与琐碎也确实容易让人厌烦,渴望轰轰烈烈。

不要让自己的生活太贫乏,有一块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空间,处在其中就能快乐满足,这很重要,不管是一个人还是有一个家庭。

 9 ) 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世上的人有很多种。

他们的欲求也大不相同。

你的欲望是什么?

“独占一个性感美人,驾驭别人,奴役人性”老教师芭芭拉想要的,是掠夺,是完全的侵占,不允许半点轻易背叛。

美术老师希芭想要的,是性的吸引,疯狂的肉欲,年轻盛放的激情。

希芭丈夫想要的,是有责任心,能照顾低能儿,承担生活压力的人。

学生15岁男孩,想要的很简单,性,发泄青春过剩的荷尔蒙。

一个心理医生告诉我,施与受,任何一种关系的存在,都是因为双方满足了各自的需求欲望。

否则,这种关系不会维持长久。

这里没有黑白对错,找到适合与你维持关系的那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

 10 ) 最恐怖的是人心

一位大龄寂寞妇女与渣男学生偷情所引发的“血案”,犹如惊悚电影般的节奏,时不时让你毛骨悚然,剧情的发展更是让人不寒而栗,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一个无人懂我的年轻美妇,一个无人陪我的大龄女同,岁月流逝中的她们,因无处安放的寂寞惹了祸。

少妇寂寞源于无人吝惜自己日渐枯萎的美丽,老妇寂寞源于无人接纳自己孤注一掷的欲望,不同的寂寞注定无法抱团取暖,于是悲剧不可避免诞生了。

剧中的人都喜欢物色年轻的,希巴的老公追她时是老师,而她是二十岁的学生,希巴与少年搞不伦师生恋。

芭芭拉想把希巴占为己有,解除自己的孤独。

影片最后,芭芭拉又与一个年轻的甜姐搭讪,她是一个深刻的有心机的女同。

朱迪丹奇,没什么她演不了。

《丑闻笔记》短评

得不到就毁灭你,好可怕的老太太。

6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还行

3.5星。節奏緊湊的管線配樂和原本就講述私密的故事就是全部的懸疑因素所在,看完後發現和登堂入室有些許關聯(哦怎麼又撞上),因此朱迪丹奇的角色就太露了,也很刻意,更重要的是,幾乎可以預見結局的走向,人物不受導演支配,而受社會擺佈。不是很喜歡,儘管故事和角色都是清晰而成功的。

7分钟前
  • 阿Q
  • 还行

后面太弱了,结尾很烂,cate爱你如诗美丽

11分钟前
  • Lavender
  • 还行

感觉是个好故事,但没深度啊。。不晓得要表达什么价值观

13分钟前
  • 火星山大王
  • 较差

演得不错

18分钟前
  • summer
  • 还行

刻板 传统 女性

22分钟前
  • 南侧
  • 很差

看两个浑身是戏得女人飙戏还是很过瘾的~

27分钟前
  • 豆婷
  • 推荐

资本主义实在太水深火热了,我们要去解救他们!

31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力荐

因为 悦然。

33分钟前
  • 曼靑
  • 推荐

女王

35分钟前
  • Mars panda
  • 推荐

Sheba你終究骨子裏還是那個叛逆的朋克少女。

39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非常喜欢原著。失望。电影版这位男学生太丑,没有任何魅力,设定女主爱上他实在没有说服力。

42分钟前
  • 大佛决明子
  • 较差

132

44分钟前
  • Ingrid
  • 较差

有,两个女人的对手戏演得可好了

47分钟前
  • SSEN
  • 力荐

Dame still made me sick.不过导演挺有劲,两部片为五人次取得了奥斯卡表演提名

51分钟前
  • 左儿
  • 还行

小C推荐。。。

54分钟前
  • 我燃在干嘛
  • 较差

老女人朱迪丹奇奶奶真口怕

55分钟前
  • Carl
  • 推荐

2位女演员的表演很出彩,特别是丹奇的,压迫感很强

60分钟前
  • 青貓
  • 还行

结尾怎么这样 搞的芭芭拉像个老女色魔

1小时前
  • 偏时差
  • 还行

恋情关乎年龄和性别

1小时前
  • 金属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