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元素“城”,中译名的“疯狂”很无意义,蹭了蹭《疯狂动物城》的热,“城”就更没什么意义了,元素城在绝大多数时候只是一片远景,用以建构主流高尚社会与边缘移民社区片狭间的二元对立主题,这与《疯狂动物城》中不遗余力地刻画动物城的社会结构和群落形态,实在差得太远。
要以水族人的“先进”家庭和生活方式,来“批评”火族人固守传统不愿开放融入主流的“落后”,但这些“批评”处处纠缠着自相矛盾而站不住脚:阿波有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却没有父亲;阿波一家多愁善感眼泪汪汪,为人处事却处处透着一股漠然INDIFFERENCE和WHO CARES;阿波的母亲开明独立,但感觉不到她有多关心阿波交的女友到底是炉小焰还是焰小炉;阿波对炉小焰的一见钟情和张口就来的土味情话,也透一股浓浓的花花公子“渣男味”。
拿着这些“先进”去批评“宁愿继承家业而不愿追逐梦想去玻璃公司上个班”的“不先进”,这看起来更像是迪士尼对自己不自觉的嘲讽。
炉小焰上了班后竖着朝天领踩着恨天高的“归省”,看起来就挺反讽的。
把“去玻璃公司上班”和“追逐自己的艺术梦想”等同起来,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下,就更可笑了。
迪士尼还是固守着它的大杂烩大团圆,回避任何严肃批判。
从疯狂动物城到疯狂元素城,这些年似乎被“政治正确”裹挟渐深,到今天连做个像样的反派都束手束脚的。
本质上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富家公子和穷家女的刻奇故事,迪士尼保守到都不愿意让双方身份互换一下,让富家女追求一下穷小子看看。
不过话说回来,火族和水族破天荒地结合在一起,最后能生出孩子嘛?
也许回避了这个问题,才算是政治正确吧。
在舆论环境和审核制度越发严苛的今天,电影最终的呈现比以往更像是各种势力的平衡和妥协。
这是一部没有感动和期待的迪士尼电影。
看似花团锦簇的包装下,故事的核心普通到不能再普通。
常常困惑,为何情感都发生得“无缘无故”,大部分都靠主角自己说,导致观众情绪上也不会跟着跌宕起伏。
小焰说着自己爸爸对家庭的付出,但是完全没看出来除了开店谋生外还有什么地方对家人有过照料和关心。
当初爸爸离家理由也没看懂,暴风吹翻了房顶后就要背井离乡?
(审核原因?
)再说小焰本身,原先遇到男主妈妈之前也没觉得她是不想继承家业的,然后突然就非常不想继承小店了, 至于有什么梦想电影里原先也没有交待.男主感觉也是有家庭故事的人,但是也没说看到他和他爸爸之间的故事。
所有主角的印象就是非常脸谱,无法和主角共情。
网上搜索了下被删减了10分钟,不知道那10分钟究竟讲了什么,有几个场景不知道是不是最终妥协的结果。
譬如火族的下一辈远游用的是非常亚洲的磕头礼,但长辈也需要相同回应这么大的礼,看的时候十分尴尬。
中国除了信仰外,目前不太看到有人行那么大的礼,感觉这部电影是很亚洲的,但是呢电影又让长辈回了个大礼,感觉是西方提倡的亲子关系的平等?
另外就是火族夫妇刚到这个城市的时候,入关时由于对方无法念清楚他们的名字,就被工作人员重新起名了,以及小焰小时候被爸爸带去看时光花的时候,被禁止入园,这些感觉都是可以讲讲,但也一笔带过。
亮点还是有的,张新成的配音完全听不出是本人,非常符合动画形象中胖胖高高憨憨的形象。
画面中的水和玻璃的质感也很逼真。
Wade是个爱哭妈宝玻璃心男,Ember是个自立担当有才华女。
很难相信在相同语境下他们的碰撞会产生火花,而不是鄙夷和嫌弃。
所以这段爱情产生的关键点是什么,是大环境。
是下级联赛冠军队和上级联赛保级队的升级附加赛。
火族的保守从父母离家得不到祝福就可见一斑,而元素城的兼容并包也从开篇的大场景中得到展现。
然而这种表象上的兼容并包并不像开上去的那么美妙。
火族受到的歧视是全方位的,这让他们只能偏居一隅,住在只有火族的Chi……Fire Town里,Ember甚至发誓绝不到城外去。
然而天不遂人愿,一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秉公执法的监督员,轻而易举的就能够给这个全家赖以生存的希望火种带来灭顶之灾。
而费尽心力的Ember能够获得改命的机会是源于在上班时间去看球赛的主管因支持球队赢球而得来的好心情。
你觉得幸运么?
不是。
如果你的全部人生是靠幸运,那就是你最大的不幸。
如果当天球队输球,主管对于这个莫名其妙闯入的黄毛丫头大为光火,结果会是怎样?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最后是否保住了店铺,而在于你店铺能否保住的关键,并不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而是取决于裁定者当时的心情。
是的,类比的话就是一只蚂蚁和一只抬起的脚。
Wade的职责是检查漏水点,这是他之所以会遇见Ember的原因。
然后结果是什么?
他需要Ember的热气球能力才发现了问题,而在发现了问题之后,就因为和施工队的关系不好,就让整个工程无法实施。
Ember需要自己动手用钢化玻璃能力修复损坏闸门。
换句话说,监察员的责任,市政部门的责任,施工单位的责任,都没有实施到位,需要老百姓自己解决已经调查的清清楚楚的问题。
而相关人员抱持的态度就是一定要微笑服务,态度和蔼,但问到正事就是还在沟通,需要等上级批复的踢皮球回复。
而如果你居然还会觉得,他态度这么好,一定是也很为难,他一定为了我尽了全力了。
那就多少有些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候群的征兆了。
最后获得胜利的依然是能够提供更好机会的一方,掌握更多资源的一方。
而他们依然在人畜无害的展现着善良,这让看见水族就穷凶极恶的老头子显得不那么友善。
但你要知道,所有的心理松弛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的条件之上的。
如果不需要面目狰狞就能保护你之所爱,如果不需要态度强硬就能获得你所应得,如果不需要心力交瘁就能拥有一席之地。
又有谁会宁可横刀立马于自家门外,而不是坐拥天伦在双臂之间呢。
无比认同《疯狂元素城》没有被打造成一部为展示元素城的一砖一瓦,而迷人耳目的群像电影。
从未在动画片中见识过这样耀眼夺目且灵动出框的“火”,盯着不那么明丽清晰的荧幕,我只想跟随Ember沉浸式体验这里的生活。
在一百来分钟的观影过程中,不断的被元素间的奇妙“碰撞”和极其富有质感和表现力的镜头所打动,《Elemental》希望做到的,绝不是像《Zootopia》一样,给观众一个看罢便无法自拔的乌托邦;它要做的是把乌托邦的绚丽的色彩想象与现实生活中最尖锐的声音相杂揉,把城里无边的未知用POV而非Panorama的方式予以保留。
元素城可能不是一个你来了就想留下的城,却一定是一座令你想不断去寻觅更多的地方。
令我敬畏的是,元素城没有刻意的去照搬动物城的展开:全片毫不含糊对四种元素的戏份进行取舍,一定程度上得罪了那些希望将元素城风光一网打尽的人群,却也换来了更饱满的角色塑造和更生动更真情实感脚踏实地的故事情节。
严格的说《疯狂元素城》的故事内核/创作启发是来自于对少数族裔(中东裔)移民与美国社会对待少数族裔包容度问题的探讨。
但放下这既深刻又乏味的“梦核”,这部电影带给我或者说普罗大众更多的价值应当在于它对每个人的personal voice的支持。
无论是Ember的火光成为了照亮被水淹没的中央车站里一朵朵遇光绽放的永生花的shining glow,还是片首Ember吹玻璃“糖果”的麦格芬,都是在对个人意志与天分的致敬。
如果把用来封堵河道裂口的玻璃比作Ember个人意志之化身,那在她欲将个人意志为现实阻力让路之际,在玻璃崩裂之时,命运的汪洋终于泛滥。
这是她的转折期,也是每一个“移二代”所要面临的关键抉择。
你爱的人不是你的模样,至少不是你父母喜欢的模样,那你爱吗?
你所从事的事情不是你希望从事的事情,但却是你的父辈们从事的事情,那你干吗?
究竟什么才是最值得留下的?
无论是人还是事,在一场洗礼后,一切自有了答案。
那场大水看似摧毁了家园实则重建了家庭。
它冲走了遮蔽在一家人心中恪守的烙印与偏见,也带来了走向新生活必要的胆识与对彼此的接纳。
"So if it's real then darling let me know,I wouldn't mind if you steal the show."I don't know what love is, but I know when I’m with you, I’m real.I don’t know what my life is, but I know I‘m gonna live to be real.
先说优点:画面精美配乐佳,细节到位脑洞大。
水男泪眼汪汪抄罚单很搞笑,全程欢乐治愈加上不出所料的泪点交融,城市全景美轮美奂令人神往,一个半小时畅快淋漓的观影体验,值得二刷。
但是这部片子经不起细品,越品越觉得不对劲:火爸火妈典型的东亚父母人设,加上服装上的盘扣,Fire town名字类似Chinatown,街道位置和牌坊布局梦回北美各大中国城,妥妥亚裔映射没跑。
其它几个主要族裔也一一对得上号:水=白人,影片开头的壁画表明他们是the first wave,城市设计和运营也是主要围绕水族;the second wave是木族,可以理解为墨西哥裔的代表,在城市四处可见,从事闲职或不起眼的工作;the third wave是风族,隐喻黑人非裔,行动迅速块头大,擅长体育,篮球赛清一色此族,水男上司云姐也有该族女子豪爽的大姐大脾气;至于火族,属于被孤立的种族,只在城市边缘的角落独立生活。
城市里没有他们的身影,入境会因为姓名“复杂”而被动改名,参加活动被拒之门外,受邀做客还会收到“高高在上”的称赞:“你的发音真好,居然能听得懂你说话”。
刻板印象真实存在,也不需要遮掩避讳,但如果导演明确地将真实社会“问题”加入作品,应该要起到正向引导和社会启示。
本来以为是一部讲述种族歧视呼吁消除偏见的故事,结果还是止步于小情小爱跨族恋爱而已。
影片的大部分泪点集中在东亚父母子女关系和羁绊上,这些年亚裔导演出彩的作品都有类似经历(全息宇宙,青春变形计等),属于老套但有效的亚裔自我感动。
如果说电影延长了我们的生命,那动画无疑是给这份延长加了一种梦幻的滤镜。
看完电影,感觉导演想表达的太多,而最近整个市场上政治正确/二极管思维/看不见的审查风险盛行,如果用真人电影来呈现的话,无疑会有引发争议的风险,而动画则给了一层缓冲,一层滤镜,你可以选择你看到的故事,或者仅仅把它当成一个童话。
第一层内核是贫富差距,疯狂元素城里有水火风土四种元素,但是风/土二族基本是背景板按下不表,镜头基本就是在水火二族,火族基本上就是住在城市郊区,水族基本住在城市的高端公寓里,而这个故事的内核,其实就是两个不同族群,不同阶层之间的青年男女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
你有没有想起罗密欧与朱丽叶,王子和灰姑娘,rose和jack,等等等等?
偶然的命运让他们相遇,该死的爱情让他们冲破各种藩篱,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各种伟大的爱情故事的开头?
第二层内核就是个人和家庭的和解。
孩子在面对父母一生的心血和期待的时候,是否有勇气和权力选择自己的梦想?
当ember混杂着惊慌/迷惘/烦恼说出那一句,“那是老爹的梦想,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我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是老友记里的Rachel,唐顿庄园里的edith和sybil,是所有忍痛把自己的人生和家庭的梦想割裂开来而成长的年轻人,也是所有觉醒个体意识勇敢反抗命运和不公的女性。
第三层内核我甚至觉得看到了某宗教/某种族的影子,来自沙漠,火爆的性格,相似的文字和语言,赐予祝福的跪拜礼,不与外族通婚的习俗,不让进体育场的歧视,当然这个话题不可以说太细,也只是我个人模糊的感觉,也许导演想要传递出开放和包容的想法,所以选择了用动画来模糊化的处理。
这些话题,在真人的世界里,要么略显老套,要么略显沉重,要么容易踩雷,只有用动画层层包装出来,像一罐给所有人准备的糖果,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口味,而这些糖果的包装纸,就是皮克斯擅长的各种特效和小细节,比如wade和他多愁善感的一家,比如ember用火来熔化金属和沙子,比如像魁地奇一样的风族比赛,比如水族在体育馆制造的人浪,比如土族情侣互相摘苹果,比如wade把身体变成透镜点燃爱情熏香,整个元素城里各种有趣的小细节,看来都可以让你如同心有灵犀一般莞尔一笑。
幸好,ember看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花朵,wade没有被蒸发在烟囱里,wade和ember可以拥抱在一起,ember爸爸和妈妈也接受了ember不想接受小店的事实,祝福她去远方追梦,也祝福她和外族甚至世仇交往。
幸好就算生活很苦,我们还有做梦的权力。
蒸发反应。
很有趣的题材,各种奇思妙想都很舒服地放进这部片中,皮克斯的YYDS。
所以有人说皮克斯的电影不是有题材才有的电影,而是有想法才有的电影,大家把各自有趣的想法加入电影中,最终才能成为这用奇妙的片子。
标准的叙事,标准的大片模式,但光是看各种元素间奇妙的反应也值回票价了,男女的主角的水火小人,与传统的男女刻板印象倒置,可能受新一轮女性运动的影响,但观感也很好,水火不容的蒸发反应蒸腾起爱的氤氲。
影片没有尝试构建一个多元素共存的世界,只是四种元素(或四个民族)共存在一个移民城中,或许是因商业考量。
这座城类似纽约,水族类似白人,云族类似地位较低的白人,木族类似中东、北非人,火族类似黑非洲、意大利或东亚人,有隐约的种族歧视和对立存在,而这都透露着西欧中心主义的思维逻辑。
西欧中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各个不同民族混居的熔炉模式,每个民族有自己集居地,和其他民族进行有限的交往,同时也保留这自己极大的特殊性,不同民族相互区分(甚至对立),同一民族可以细分,相近民族可以融合,这与中国的大一统和多元一体的观念相区别。
相对之下,我更喜欢文艺作品尝试去构建一个世界,通过雪泥鸿爪、草蛇灰线来叙事,站在世界历史、时代潮流和当下现实之中,世界才是真实的,人物也才能更加真实,故事也自然能凸显真实性。
《Elements》动画以换皮为本《Zootopia》与之相比,同为虚构社会,动物乌托邦内雪地沙漠雨林设定完备,各类都市奇观均有展示机会,而非走马观花沦为衬陪,城轨列车来回穿梭,溅起水幕反复特写,远处的摩天大楼背景仿佛贴图起到造型上的作用;同为拟人形象,动物种族间共事共存共荣脉络健全,各类角色“特技”得到量身定制,而非蜻蜓点水毫无惊喜,焰色反应变色生硬,人造彩虹制作简易,担心的相互贴近只是蒸发水汽没有更意外的危机。
爱情故事的彩色包装,不知道内里每颗煤球的味道,是贫民和中产的阶级矛盾,是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对立,是外族和本族的身份隔阂,是移民和土著的政治冲突。
反正爱情和自由是我所追求,为了爱情变得情绪难以控制,前一秒十指相扣,后一秒翻脸不认,为了自由愿意放下原有一切,爸爸的理想不属于我,丈母娘帮找的实习却属于我。
说好的钢化玻璃坚不可摧,可堤坝决溃和情绪爆发同步发生,提到的基础设施对火人不友好,可事故解决和尴尬原貌仍然并存,挖坑不填属实是不知道这编剧是想干什么?
有了爱做催化,水火也相容,大脑也退化。
作为本届戛纳的闭幕片,我很是期待,但又根据外媒和影评人的评分评价,说几近是皮克斯历史最差,又不敢抱有很多期待了。
看完成片,我的评分:8.7!
「爱情浓度好高!
」,这是我在观影时感叹的。
虽然皮克斯的动画没有全部看过,但还是看了很多经典的,回顾了一下,这确实是皮克斯第一次做爱情浓度这么高的电影,罕见。
“父母未完成的梦想传承给了子女”,这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影片中是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以继续完成这份事业,相似的话题,虽说主题不算新颖,但确实还没有动画电影讨论过这个,还算是挺有看点的。
火、水、风、土四大元素的碰撞,有趣且好笑,带来了很多欢乐。
要我说影片还可以提升的点,爱情的萌发感觉有点太快和顺利了,毕竟传统观念的桎梏还是很深的应该,打破上有点缺少描摹了;同时结尾感觉有点普通,比不上前面;另就是相对于其他几部经典的,深度上还可以再挖一下。
这部肯定不算皮克斯中最优秀的那批,但绝不差,皮克斯讲爱情,发现我是喜欢的。
可能是对《心灵奇旅》印象不是很深刻了吧,我甚至觉得影院出来后的感受比前者更好。
没有让我失望,皮克斯!
拆解愛的舊元素,組合愛的新元素,這是二十一世紀愛的方程式。
爺爺對爸爸的愛是舊元素,「為你好」把你圈養在身邊,用你完成他的目標和願景;爸爸對 Ember 的沿襲了爺爺愛的束縛形態,這種形態也深深地壓制了 Ember 的愛,於是 Ember 的愛扭曲、具有破壞力,這種破壞力傷害了她的家庭、她愛的人、愛她的人,和她自己。
Wade 的愛是新元素,熱情、勇敢、敏感、丟棄「堅強的男子氣概」像水般清澈柔軟。
這個故事內核十分老套,但依然十分動人。
它借用 Ember 詮釋「女生就是情緒起伏很大」的刻板印象是來自於父的「期望」,更是來自社會教條對女性的規訓;也試圖用 Wade 的家庭環境來演繹在一個充滿愛與鼓勵的家庭裡長成的小孩大概率會長成什麼樣。
影片也沒有逃避階級問題,像是 亞里士多德 曾經提出並批評的觀點,知識菁英和哲學家們之所以可以高談闊論人性及思考政治與哲學,其實是建立在女性和奴隸幫他們處理了生活和生存問題的基礎之上。
生在元素城中產家庭裡的 Wade 不用擔心生存和生活的問題,他自然就不必像生活在普通階層的 Ember 那樣背負上生計和家庭的重擔,更不用壓抑自己的夢想與渴望。
他們的愛情像是新世紀的羅密歐與茱麗葉,肩負著種族差異、二代移民文化差異、身份焦慮⋯⋯等等一系列現在主流世界關注的主流問題。
水與火當然不能相容,只是我們仍孜孜不倦地找尋找火的冰點,冰的沸點,好讓冰與火的相戀不再成為一碰就散的淚點。
本來在看了 戛納 爛番茄 的評價之後,我以為會很普通,也可能正是因為期待值沒有那麼高反而覺得還不錯。
從同場觀眾的反應來看也不錯。
水火亦相融,野心大故事小……
太同情小焰了,她需要在继承父亲的店铺和凭借过硬的技能去大厂工作之间做出选择,不像我,根本没有这样的烦恼,因为我两样都没有。她需要在父母和两情相悦的男朋友之间做出选择,不像我,根本没有这样的烦恼,因为根本没有人和我两情相悦。
呼吁全世界批皮爱情片编剧停止刻画这种爱男怕爹、自觉牺牲、等待完美男性(颜色不限)来解放自己的东亚女刻板形象
三星半。故事中规中矩,结尾女主父亲还礼那段泪目。有关风族和树族的设定没有深挖,有些遗憾。这一集重点应该是水和火,感觉会有续集。
莉娅·刘易斯1997年出生于中国,六个月时被美国父母从上海的孤儿院领养,在佛罗里达州长大。她自小学开始对表演产生兴趣,出演了一些话剧和短片。2020年,担任青春喜剧爱情片《真心半解》的主演。谢谢你皮克斯,讲好亚裔故事。
一个平庸的青春爱情故事何必套着水火元素的设定呢?城市景观都绘制出来了,却没有一丁点儿世界观构建的情节,完全对不上这片名,简直是暴殄天物。
真的好难看,整个元素城设计没有一点亮点而且没有美感,剧情非常非常的俗套,世界观建立参照艾米利亚王国,移民-多种族-种族之间对立仇视,然后爱让世界和平的中心,水族富二代小子家庭接待女主的时候第一句话是,请不要仇视我们,行呀,好一个给资本主义洗地,有钱人就是心胸开阔心地善良,你们都别仇富。从世界搭建也能看的出来水族的世界就是更好,还有就是火爸爸带着一家人背井离乡,搞不懂有什么可伤感的,去了艾米利亚王国生活质量都提高了,移民就是香啊。最后的结尾,女主出去实习,实则跟富二代男主出国生活逍遥自在,靠真爱摆脱原生家庭,现实,这个梦只有在大艾米利亚王国我才感做。所以为什么在元素城里我还要看一群人爱爱恨恨,家庭纠葛,上班工作呢?烦躁格局真小!
爱情魔力逆转水火不相容的铁律,火球妹不爱卖货爱雕塑。
见一次男友家长就有了顶级公司的实习机会……迪士尼真的很会巧妙规避所有现实难题
相比于一开始就明确了悬疑片作为主类型的《疯狂动物城》,本片却是一开始就往爱情片方向去打造的,于是用上了爱情片的常见套路-铺垫双方的背景差异、阶级差异,最后爱情突破万难顺理成章,稀里糊涂就大团圆,种族矛盾消弭于无形。然而,爱情是否具备这样的功用,或者说两个个体之间的结合能否带来种族之间的弥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莎翁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才是此类故事永恒的结局,成熟的观众无法相信这样的故事。相比起来,《动物城》就要聪明的多,尽管也涉及到了不同种族之间的爱情,但这实际上只是主类型“探案”的调节剂,电影最后的高潮点是揭露“羊副市长”的阴谋,主角之间只是顺带谈个恋爱,观众根本没有闲暇思考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轻而易举地接受了兔朱迪和狐尼克这对CP,自然也就不会不相信了。
和“元素城”没什么关系,其实是简单、真挚、让人会心一笑的爱情/成长电影,淡化背景而完全由情绪主导——夸张的愤怒和伤感碰撞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又在它们的融合中产生治愈人心的力量,太爱这样纯粹的电影。
皮克斯你再这样下去也得拍黑美人鱼了
“爱”
6.5/10 分。2024.03.31,初看,蓝光。整体普普通通。没想到皮克斯的电影沦落到这样了。。。
大概是皮克斯有史以来最套路最无聊的一部电影
旁边小朋友看哭了,所以觉得也行吧,都是朴实刚健硬道理,都是好东西,小孩看看也没啥坏处,成人就没有任何看的必要了
种族隔离下的纯爱片。
有点期待结果这么主旋律吗
3.5 本来看好堆堆的,男主出现之后就没有意思了。
隐性价值观的输出 | 主旋律 | 当下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