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 are haunted by the vastness of eternity. And so we ask ourselves. Will our actions echo across the centuries ? Will strangers hear our names long after we're gone and wonder who we were ? How bravely we fought ? How fiercely we loved ?人类不断追求永恒的生命。
于是我们问自己,我们所作所为是否会千古留名?
当我们死去,当陌生人听见我们的名字时,是否知道我们是谁?
是否知道我们在战争有多么勇敢;我们的爱情有多么伟大?
关于战争故事发生于3200年前的希腊,经过数十年的征战,迈锡尼城的阿伽门农王以武力迫使希腊各城邦结合成一个松散的盟国,只剩沙斯里城还未被征服。
阿伽门农王决定武力征服沙斯里城。
勇猛的士兵阿基里斯——佩琉斯之子的出现,让战争强而易举地结束。
沙斯里城最终臣服于阿伽门农。
于是在希腊境内,只剩下了新兴的特洛伊城未臣服与阿伽门农王。
特洛伊是最强大的对手。
特洛伊城国王为了和平同迈锡尼进行了数年的谈判,终于维持了来之不易的和平。
然而一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两城的和平局面。
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美艳绝伦,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与她一见钟情。
在爱情面前,帕里斯决意将海伦带回斯巴达。
斯巴达国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他愤怒了,找到自己的哥哥阿伽门农王请求援助。
海伦固然成为了两城战争的导火线。
然而,战争的根本原因绝对不是一个美女而已。
当阿伽门农的势力横扫希腊诸城时,他的野心早已不局限在希腊境内,此时,新兴的特洛伊城成了阿伽门农征服希腊甚至征服世界的绊脚石。
因此,打败特洛伊早已成为野心勃勃的阿伽门农的战略步骤之一。
海伦的逃脱,只不过恰好为这场战争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原因罢了。
其次,墨涅拉俄斯——海伦之夫,阿伽门农王之弟,斯巴达国王,是个风流人物,可以说对于海伦,并没有真正的爱情。
在他眼中,只有羞辱,他受到特洛伊人的羞辱,而不是失去爱情的痛楚。
于是厮杀,流血冲突,无数人的死去。
倔强的阿基里斯恨阿伽门农王,于是不为他战斗,看着阿伽门农的溃败。
本已决意离开的迈锡尼人,却又在一个戏剧化的场景下改写了历史。
赫克托杀死了阿基里斯的表弟。
激起了阿基里斯的愤怒。
于是又是一场残酷的战斗。
赫克托被杀,希腊人躲进木马里潜入特洛伊城。
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关于爱情人在爱情面前总是显得无能为力。
它有着神奇的力量能让人放弃一切,抛掉所有的包袱与顾虑,义无反顾地跳进深渊。
诚然,爱情美好又脆弱。
没有人愿意离开爱人,甚至,爱人比自己更重要,然而是否能因为爱情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自己的人民,让他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也许只是王子的特权。
与其说《特洛伊》是一部史诗般的动作历史大戏,爱情则是这部充满了杀戮,血腥镜头的片子里唯一让人感觉到温暖的地方。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爱上了斯巴达王后,义无反顾地拉起她的手。
在随之而来的,王子可能想过,也可能没有想过的后果之中。
他显得懦弱,胆小,天真地显得愚蠢。
在我看来甚至没有让海伦爱他的理由。
然而他们就是如此这般相爱了。
没有人能阻止的爱,没有人能解释清楚的爱。
海伦的美貌与机智善良,带给帕里斯自己所从未体验过的感情;帕里斯的帅气魅力,带给深宫之中的海伦前所未有的感觉。
有时候,为了爱情,这种也许是人类最美好也最为复杂的情感。
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心甘情愿。
有时候在这种力量之下,一切错误都被原谅,一切责怪与惩罚都化为乌有。
帕里斯的父亲,特洛伊国王说:“他已经变了,如果送海伦回去,他一定会跟上。
”这是原谅,是宽恕,是崇敬。
对爱情,对美好。
片中同时出现了一段令人费解的感情。
也就是阿基里斯与特洛伊小公主布里赛伊斯的感情。
之所以说它令人费解。
是因为它发生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时间。
阿基里斯被布里塞伊斯的单纯,勇敢,直率所吸引;布里塞伊斯又爱阿基里斯的刚强与柔情。
也许爱情就是来得这么突然。
让人猝不及防。
这,或许是爱情美好的一个原因吧。
赫克托与妻子安德罗马克的感情最终以赫克托战死沙场作为结束;阿基里斯与布里塞伊斯的感情最终以阿基里斯的死结束。
他们的爱情多么短暂,他们,多么可悲。
我轻轻叹了口气。
也许美好的爱情并不需要长相厮守,拥有对方的心,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秒,是否就能满足?
最害怕的不是不能与爱的人长相厮守,或许是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愿意长相厮守的人吧。
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爱情惊天动地,他们,又是多么幸福。
现在,能在2012来临之前体验真正的爱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儿。
关于人性这是一部邪恶与美好并存的片子。
它以宏大的场面展现出来,把邪恶与美好同时放大了无数倍。
让我忍不住窥探真实存在的人性。
一直认为人性本善的我,现在开始摇摆不定。
他们厮杀,机械性地,本能地,杀戮,掠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为了什么。
如果说特洛伊士兵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
那么,迈锡尼士兵为了什么。
这场充满侵略性质的战争中,他们朝向哪方?
难道仅仅是为了所谓的阿伽门农王的野心?
我不知道。
如果一个人愿意为别人而活着,我所感觉的只能是悲悯与凄凉,因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他们最终如愿以偿夺取了特洛伊城纵火,抢夺,奸淫,大开杀戒,推翻神像亵渎神灵的时候,是否心中所有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
是否杀人流血,“敌人”的痛苦就是他们所希望看见的?
历史永远不会记住平凡战士的姓名,小人物永远是历史长河里可多可少的一粒沙。
那么大人物们呢?
所谓的大人物。
阿伽门农王为了野心而战,最终也倒在自己贪婪的血泊里。
阿基里斯,号称不为别人而战斗的他曾说,战斗,所有男人想得到的东西,他只是想得到更多。
野心勃勃的他,最终以一个在我看来近乎失败的结局而死。
帕里斯,这个风流成性,懦弱,天真地幼稚的小王子,为了在他眼里最重要的“爱情”,不惜牺牲父亲三十年心血换来的和平,不惜牺牲国家的安全,不惜牺牲子民的性命。
如此这般,他还值得尊敬,值得任何人去爱么?
当影片中的他,终于不用与爱人分别,长相厮守的时候,也许终有一天,他会看见,踩着无数人尸体造就的幸福,是多么不堪一击。
赫克托战死沙场,英勇地,壮烈地。
可是他心里多么想与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儿子,度过余下的人生。
也许,如果让他们重新选择一次,他们仍然义无反顾。
无穷无尽的欲望在心里膨胀,膨胀,膨胀,最后破裂。
也许,这些人一致的特征就是,心里有无情无尽不能满足的欲望,在他们将要得到之时,却被命运戏弄。
让一切心血付诸东流,或者以死亡终其一生,留下无尽的遗憾,或者苟且地活在完全冰冷扭曲的世界里。
后世的人只能在阿基里斯夜深人静时留下的那滴不知道是悔恨,伤感还是痛苦的热泪里寻找一丝温暖;只能在他们伟大悲怆的爱情里感受一点安慰;只能在逝去无数人的灵魂中体会片刻宁静。
If they ever tell my story let them say :I walked with giants.Men rise and fall like the winter wheat...but these names will never die .Let them say I lived in the time of Hector... breaker of horses.Let them say...I lived in the time of Achilles.如果世人传诵我的故事,让他们说我曾与英雄同在。
人的生命有如冬麦般脆弱,但这些名字将永垂不朽。
让他们说我活在郝克托的时代,一位伟大的统帅。
让他们说我,我曾活在阿基里斯的时代。
影片的最后,我在思考。
他们的所作所为千古留名,他们勇猛地战斗,奋不顾身地爱,他们做到了他们想做的。
然而,比起得来的,放弃他们眼下轻而易举的幸福,一切,是否值得?
推倒神像的那一刻,我看见诸神在嘲笑,嘲笑人类再一次掉进自己欲望的漩涡。
(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140字删除)
以为特洛伊是神话故事,结果把神话全抹去了;以为主角是Paris,结果发现是Hector和Achilles;以为海伦是绝世美女,结果也只能算不丑;以为她是女主,发现女主是Brises;以为是历史剧,发现是爱情片。
最大的看点其实是Hector,理智,冷静,正直,潇洒,有责任感,能打仗,敬神,敬父,敬臣民,敬妻小,华丽丽地简直没有缺点了,看到他死了被拖在马车后受羞辱,心里还是很抖。
比起来他来Paris就相当窝囊了,奥兰多童鞋顶多只能算友情出演,连同那个不怎么好看的海伦一起,主要负责制造战争争端,然后被屏蔽。
话说在那片不怎么穿衣服随便裹块布的年代和城市里,被个人英雄主义强烈灌输的男人们差不多都拉出来就能打,小奥童鞋在他们当中显得相当slim(男演员们拉出一个就是浑身肌肉)。
要说打戏,Hector和Achilles决斗的那场相当精彩,崇拜战斗戏的影迷一定要好好观摩,那种突然扔掉枪转身拔出剑的感觉相当酷。
因为是一对一的肉搏,又是那样一个相当遥远的年代,所以技术含量很高,完全没有特效,就是单纯厮杀,英雄之间的厮杀。
大场面的打戏也不少,好歹砸了两亿,特效基本到位。
个人觉得那个滚坡而下的火球和那匹巨大的木马非常漂亮。
至于杀人,那是相当血腥,看完让人完全没有食欲。
长矛直接刺入眼睛,长枪从头部射穿,剑锋一出脖子上就划出巨大的刀口,猩红的肉撕裂,血澎勃汹涌渊渊不断,看的人心惊肉跳跟着身上痛(反正怪恶心的。。。
)接下来说人吧。
Agamemnon就是个怪老头;他弟弟死得很莫名;Odysses一直躲在后方,没事出来溜达,一溜达就改变命运了(可以把Achilles的死怪到他头上);特洛伊国王是个有萌点的老爷爷,虽然长期都是一副表情;Paris的戏份太少了,唯一帅的就是最后的射箭;他侄子极其可爱;他嫂嫂瘦的不能看;他他表妹倒还不错。
片子比较让我以外的是Agamemnon理应死在老婆手里,片子里居然那样不明不白地被捅了;并且我以为主要是描写战争,结果大肆渲染Achilles和Brises的爱情。
不过我非常迷古希腊的衣服,男人的女人的国王的祭祀的都很漂亮,那种蓝,蓝的深沉蓝的迷人,令人想起了爱琴海。
很以前早只看了一部分《特洛伊》的时候,觉得是又一部炫耀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电影,后来完整看完以后感觉还不错。
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里面的情节是严格贴合神话传说的,除了把希腊十年攻城浓缩到了几个月内。
阿喀琉斯——那个刀枪不入的英雄,确实如同布拉德•皮特在电影里扮演的那样:既有珍视朋友的温和善良,亦有杀人时神勇忘我的骄傲残暴,既任性自我、敏感,也有恻隐之心。
应该说布拉德•皮特演得还算是成功。
最早听到阿喀琉斯的名字是在描写亚历山大的书里,那个三十岁就横扫欧亚非大陆的马其顿国王,在阿喀琉斯墓前痛哭流涕——他不是哭阿喀琉斯,而是哭他自己,不能像阿喀琉斯那样得享盛名。
阿喀琉斯的名字代表一种命运——默默无闻以终老,或战死沙场得享盛名。
谁的人生会有这样的抉择?
影片里帅哥巨多,赫克托尔和帕里斯也都不错。
导演向观众一次性敞开供应3位超白金级别的帅哥组合,身材健美造型挺拔,武艺高强头脑卓绝,面对敌人不可一世面对美女柔情无限,且毫不吝于宽衣解带为艺术做奉献,招招都是女性必杀技;且绝不提供倾国倾城的女主角作假想敌,其“为女性服务”的态度之端正,堪为楷模。
还有位网友的评论十分经典:“前两天的时候还在那里后悔当初TROY上映的时候我没有去看,后来才知道原来中国放的版本但凡是小布脱得差不多的镜头统统被剪掉一个不剩…………那我还去看什么?
还好没去!
”
看完之后,无论是对英雄气短的惋惜还是对荣耀如归的赞叹都比不上对帕里斯这个虚伪做作的小人的愤怒来的多。
明知会给自己城邦带来灾难仍旧不听兄长劝告偷偷带走海伦;兵临城下口口声声自担祸事自告奋勇于城下决斗,临死之际却背弃承诺反身抱着兄长腿不松;被兄长救下兵荒马乱之中撒开腿往城中跑去,留下背后为他承担后果的战士和兄长。
赫克托城下决斗阿基琉斯战死被拖尸而去,国王,大嫂即便海伦都满眼沉痛,只有帕里斯和赫克托襁褓中的婴孩一样从容淡然。
你到底记不记得谁陪你城下决斗,濒死之际谁陪你背信弃义破坏决斗规则?特洛伊陷落,口口声声留下战斗,结果弯一弓搭了几只箭就在将军那声“save yourself”中转身逃跑。
对着特意来救女祭司的阿基琉斯。
帕里斯趁乱远远四箭连发。
阿基琉斯手里的剑始终没有掷向他。
什么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分明是英雄气短,小人命长。
我不愤慨求生,我只厌恶帕里斯明明懦弱怕死偏偏要做出一副挺身而出担当负责的荣耀样子。
明明哪里都是他跑得最快。
我不鄙视爱情,我只反感帕里斯尚且是个不知责任不懂担当的孩子,除了身份一无所有。
所谓的可牺牲的一切,不过是仗着他是别人的责任。
想起那句你现在是特洛伊的王子,不免为这座古老的城邦感到悲哀。
为护佑这座城市而浴血奋战的战士感到悲哀。
战火与哀泣在这里交织,密道通向外面未知的世界。
海伦和帕里斯在两侧都是岩石的小道上,跋涉中不忘相视一笑。
像两只终于摆脱束缚的鸳鸯终于能安安心心的交颈相缠。
可我想到的却是亚当夏娃被赶出乐园的场景。
等待他们的除了鲜血火焰换来的“在一起”,还有原罪宿命。
最后,想起赫克托曾言不喜盔甲,想要看着儿子长大成人,想要看着他被一群小姑娘追逐。
听闻阿波罗神庙前有一棵月桂树。
若还能摘取桂枝折枝成冠,这顶桂冠,非赫克托莫属!
特洛伊,没有一座城市比它更具盛名,它那由太阳神阿波罗和海神波塞冬亲手筑造起来的城墙能够抵挡最强大的进攻,然而城墙的筑造者们在城墙建成的那一天就发誓要将其毁灭——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弗洛伊德从俄狄浦斯王那里获得启示,发表了他著名的关于“弑父情结”的理论,可是宏大壮观的特洛伊以及它注定的毁灭却似乎无人问津。
人们津津乐道于海伦的美丽以及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勇武,津津乐道于英雄与神祗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一个神迹已经化作了废墟——其实在今天看来这一事实才具有最大的象征意味。
影片《特洛伊》最后的独白本是精彩的——如果有人问起,我会说我生活在英雄阿喀琉斯的时代,我会说我生活在英雄赫克托耳的时代……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他们是特洛伊之战当之无愧的主角,虽然他们在长长的史诗中也就占据了那一点点的章节。
在这一点上,没有人会说这段独白走题。
可是关键在于,影片所向我们呈现出来的全都变了味。
布拉德皮特是典型的好莱坞独行侠,他越过大块头头顶刺出的一剑的确漂亮,可是那已经不是古希腊英雄们的战法。
当古希腊的勇士们面对面站定,他们也许并不是躲不开对手的利刃,但是他们选择了硬碰硬,选择了更沉重的盾牌和更坚硬的铠甲。
冷兵器被赞颂的时代,没有人打游击战,这非关智慧,只是精神。
就像三国时代的张飞,当他到敌阵前骂战,自知不敌的对手也不是真的那么缺乏器量,只是他不能回避作战,他不能蜷缩在壕沟里或者城墙后,所以他只有死。
死属于光荣,属于更遥远的未来,那些提及先人的名姓就不得不感到谦卑的子孙们,他们一出生就注定要为父复仇,就要担负家族的使命,因此先人的死令他们生而不凡,如果选择退却,他的子孙们将永远活在耻辱之下。
所以英雄属于冷兵器,英雄属于源头久远的贵族,属于神祗的后代,不知道三代以上名姓的现代都市人怎么能懂得这两个字的含义呢。
如今,英雄就只剩下一个空有其表的华丽招式。
而艾瑞克巴纳饰演的赫克托耳的确是剧中最无可挑剔的英雄,他的表演中规中矩。
在神话中,是他一次次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强敌压迫下的特洛伊人,英雄的血性之勇换回的是不可战胜的士气,而不只是一己的光荣。
这一点上,日本人做得比好莱坞导演要好很多。
其实这本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远远不止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两人,特洛伊和希腊最优秀的战士们几乎死伤殆尽,最终毁灭特洛伊的希腊人也大多在归途中葬身鱼腹,生还者寥寥无几。
这令我想起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的川中岛大战,同样是一场荒诞的战争,同样是两支最强大的军队和无数最优秀的战士,锋矢对车悬,同样是同归于尽的结局,但是在《天与地》中我们看到后者却凸现出了英雄人物的意义。
最终的画面上英雄不是悲悲戚戚地倒在女人的怀里,而是一骑当先率领着战败的勇士们穿透敌人的阵营。
我们看到武田信玄的樱色大军长矛林立却如波浪开卷,上杉谦信的黑色铁骑从中从容穿越——这也许是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一幕,但却是英雄最经典的诠解。
当然古希腊人同日本人所理解的英雄自然并不相同,所以在这里并不是要作历史学的比较。
我所要说的是我们一同站在这里,此刻,全球同一化的今天,我们各自回首各自文明的起源,回首那些光荣的时代,我们得到的却是不尽相同的答案。
我们尽可嘲笑和鄙夷那些所谓的古希腊的勇士们,他们在破城之后烧杀抢掠不比法西斯暴徒更人道,他们互相争夺战利品的时候也就同强盗分赃无异,但是我们却无法抹去阿喀琉斯踏浪而来的那道神采。
历史总是留下一些代表性的姓名,而省略了背后无数血与火的数字,这本不值得惊奇。
相比起古代勇士们的力量与热血,技术则为我们带来了丑陋得多的胜利:一颗子弹大大更改了强弱的定义,无论你是暴躁还是沉静,你都必须遵守相同的规则,没有人会响应骂阵,没有人会用单挑来解决问题,死在飞机和大炮之下毫无美感。
不,不是我在这样残酷的事情中寻找乐趣,而恰恰是人们一再低估了审美在你我生活中的重要性。
如果拥有足够多的洞察力,的确可以发现人类就是按照美的方式安排自身的进程的。
直到技术法则将美变成一种装饰,就像好莱坞的电影,就像那个炫目的招式。
是对平庸和空虚的恐惧使人们如此乐衷于制造英雄,但可悲的就在于人们早已忘却了英雄的真实含义。
好人死在懦夫手里,勇士死在女人手里,最后特洛伊的英雄们都死了,只剩下一个丧子老者的哀求和哭泣还能换回些同情,所谓的大制作也不过就是四个葬礼和一片废墟。
2004年的史诗巨片 196分钟的无删减版 5年前 中考结束的暑假 我是把Troy当商业片看的5年后 大二的十一国庆 我是把Troy当史诗片看的撇开如今看来已经做得有些假的特技撇开本片卖点最大的三位男主角撇开阿喀琉斯和帕里塞伊斯之爱总之撇开商业元素这是一部还不错的史诗片 总的历史框架还是在那的(就我现有的知识来看 - -)但与原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相比 电影更突出的是人的因素而并非神原著中 特洛伊与希腊之战可以说就是神与神的战争人只是其中小小的棋子 不过凭着自己的欲望去杀戮 去毁灭而在电影中 "人"占了最重要的分量阿喀琉斯 赫克托耳 电影中最凸显的两个人物两个身处战争漩涡中无法逃避自身悲剧命运的英雄阿喀琉斯为了自己而战赫克托耳为了国家而战两位都是英雄被歌颂千年但这也许就是半人半神与人类的差别不要说阿喀琉斯自私他从未觉得他属于希腊 他是神的儿子 生来便是战士即便神谕很早就告诉他:你将死在特洛伊之战中在庸碌长寿和英雄短命中 他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这就是阿喀琉斯他为自己的荣誉而战 他要属于自己的时代也不要说阿喀琉斯冷漠他是天生的战士 杀敌与嗜血是必须的可是当他对着赫克托耳的尸体哭泣 当他得知帕特洛克斯死亡时的愤怒他在最后关头冲进特洛伊拯救自己心爱的女人他实在是个有血有肉 有情有义的人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版的阿喀琉斯让我欣赏的原因他终于懂得了怎样去爱 怎样去尊重 有人戏言 这部特洛伊不管怎样 能看到布拉德皮特的腿就已经值了笑.. 皮特确实是挺契合阿喀琉斯这个人物形象的:俊美 强壮 敏捷皮特很性感 真的很性感另外 阿喀琉斯与帕里塞伊斯之恋还是让我小小花痴了一把尽管这一段是虚构的 原著中只是帕里塞伊斯的单恋 阿喀琉斯不过是把她当战利品和床伴但在电影中 阿喀琉斯的爱还是很深刻的 人类的爱亦可以隽永也许英雄与美人的故事总是更令人接受吧 英雄为了美人而死就更令人动容了特洛伊中 个人最爱的还是赫克托耳了 真正的man他是特洛伊的大王子 最骁勇善战的勇士他明白自己的责任重大 整个特洛伊背负在他的肩上他在战前的那句:For Troy!我记了很久 决绝和信念 两个很有力量的词他是帕里斯的兄长 弟弟为了爱情付下的战争债他来抗他是一个丈夫和父亲 面对妻儿 他眼里的温柔化开 温暖如同太阳他多么想看着可爱的儿子长大 变得像他父亲一样优秀 勇敢 英俊他不能 他背负着全城人的希望 但神让他死 他无力违抗可以说赫克托耳是特洛伊中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了他的命运高贵而悲凄他对自己的将士说:男人的尊严就是维护自己的荣誉 保护自己的妻儿 守卫自己的国家很简单 很朴实 确是真正的男儿之气与阿喀琉斯之战 他知道这是他生命的终点 也是他杀死帕特洛克斯应该偿还的他坦然面对 为了国家和自己的尊严出战神的游戏 人如同玩偶 但赫克托耳不畏惧死亡 在他的身上 人性的光辉异常闪耀纵然神力强大 人自有自己的高贵之处他为了国家流干了最后一滴血 书写了自己的英雄时代赫克托耳 你是特洛伊最伟大的荣耀尽管神的旨意始终凌驾在人类之上赫克托耳 阿喀琉斯都是沿着命运的曲线而死甚至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就是不和女神那罪恶的金苹果赫克托耳被雅典娜摆布 阿波罗的箭在暗处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踵但他们早已无畏于命运 是为了高贵的人性而存在电影中的其他 也处处体现着人性帕里斯 这是一个一直受鄙视的人 因为他懦弱 贪于美色我却并不那么讨厌他 他本就是个受溺爱的小王子 随心所欲 不问战事拐走海伦 与赫莫拉涅斯之战 是他想当然的天真当他终于知道要为了尊严而战 他哥哥在某种程度上因他而死后 他才真正地成长起来 还有海伦 自古人们就把她当成红颜祸水的典型其实她不过依着自己的心爱上了帕里斯而已 人的感情在诸神看来 或许卑微 但谁又能否认这段爱情的真挚呢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阿喀琉斯对帕里塞伊斯讲的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这位祭祀爱上了她口中亵渎神灵的人吧They God envy usThey envy us because we are mortalBecause any moment might be our lastEverything is more beautiful because we are doomedYou will never be lovelier than you are nowWe will never be here again阿喀琉斯说人类的生命正因为会死亡而美丽和珍贵因为每一刻都稍纵即逝 每一秒都是不同的知道自己必死 因此要将生命更绚烂的绽放 超出死亡的意义阿喀琉斯的这段话给我一些启迪我本是一个惧怕死亡的人 但这段话却削弱了我的恐惧碌碌无为 即使永生又有什么意思呢相反 知道时光的逝去 才更能激励人生勃发出光彩呢特洛伊 今天只是想谈一下电影本身而不是和原著的比较 即便是原著《荷马史诗》《希腊神话故事》哪个又叫原著呢《伊利亚特》的结尾本身在赫克托耳的葬礼中就结束了且希腊神话和史诗本身的一大特点就是民间的口口相传 定稿也较晚电影中或者为了艺术效果 或者为了人物性格做了改编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过还是有很多人骂这部片子的比如在伊利亚特里阿喀琉斯在木马计之前就已经死了 但电影里他为了爱的女人躲进了木马里比如电影中的帕里塞伊斯是布鲁塞伊斯+帕里塞伊斯+波吕克塞纳的综合体比如阿伽门农竟然是被帕里塞伊斯的短剑给杀死的比如帕特洛克斯从来不是阿喀琉斯的什么表弟诸如此类 概括来说就是嫌电影不尊重原著 商业味太重云云其实不用太严肃 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如果真的那么忠于原著 岂不是要将奥林匹斯山上的12大主神都搬出来了 或者在最后帕里斯将箭射向阿喀琉斯的时候 阿波罗咻一声钻出来 那我真的是要砸屏幕了...看电影么 终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喜欢的话 就在特洛伊里把值得喜欢的东西挑出来 记一记 就像5年后的我一样不喜欢么 就把特洛伊当作一部纯商业美国赚钱大片好了 就像5年前的我一样
对这类文题有一种中规中矩的写法是:将《特洛伊》与《伊利亚特》比较:比故事、比悬念、比人物……我以为这好比拿《红楼梦》与海岩的现代言情剧比较,对两方都是戏弄。
我不太愿意追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毕竟它们在产生的年代里都标示了存在的更真实。
只当电影里的Troy与英雄并不是Iliad中的国家与人物,看起来倒并不那么苦大仇深地厌恶了。
分别还原到各自的语境中去,或许我们就既不会感情上毛骨悚然于Homer啧啧赞叹的Achilles的兽性的杀戮,也不会愤愤不平于电影把意在占有的男女之情演绎为江山美人的伟大爱情了。
一、一个小说家的善意——对于译者与导演鲁迅先生言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和他不同,我却是向来不惜以最好的善意,来推测文化人。
只因为这样的或许是一厢情愿,能够让我在环顾周边觥筹交错的场面时,还自以为总能找到几个假想的心心相印的同道者,从而即使自己在过于强大的世俗与幻灭的力量面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平庸与卑微成为自己生命的定义,忍受如此没有诗意和自由不敢放声高歌的生活之时,也会因为有人感着同样的苦痛而祈求苟活于世,继续安然地混迹于一个平庸的时代。
我们看的Troy,中文字幕“误译”颇多,本不需在此赘言。
然而我是一个不甘于被动的欣赏者,对一切文本与影像背后隐藏的面孔,总要放纵自己想象的翅膀,做一番小说式的解读方肯罢休。
在一个搜索多于发现,储存多于记忆的世界上,我愿意把一些被表面的浮华所埋葬的追求真实的声音从不为人知的沉默中拯救出来,虽然这样的努力每每被证实为小说式的虚构,幻梦般的苍白。
对这个素昧平生的译者,我的小说家的能力随着电影的进行开始施展:You gave me peace in a lifetime war显然被故意“误译”为一句三流滥片的惯用语,在不堪入目的字幕后面,译者面目可鄙。
然而在结尾处,the time of Hector被“误译”为“野蛮之村”,the time of Achilles被“误译”为“战乱之时”。
一边是英雄的名字被深情地诵读,一边是字幕上的“偷梁换柱”,竟无比滑稽地与全片一气呵成,把史诗与电影的矛盾表现得无比自然――这绝不是浅鄙之人能“误”出来的,而更像是聪明人“悟”出来的。
译者狡黠的面孔在这一处神来之笔后面若隐若现,捉摸不定的译笔使他的真实面目变得雾纱般的扑朔迷离。
我开始作善意的推测:或许译者并非此前想象的那般平庸与媚俗。
他并不是以生命为代价推进梦想的理想家,也不是自诩人文守夜人的文化精英,而只是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挣扎求生并坚守真我的小角色。
专业分工的支离破碎迫使他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飘荡,疲惫地在各种丝毫不能改变卑微的生命轨迹的译文任务中应接不暇,而这一处恰到好处的调侃式的“误译”或者“悟译”,竟然使得黯淡的译文显现出神迹的光芒。
于是,阴霾的夜空被一个平凡的生命偶然闪出的动人的智慧耀亮一隅,而我,一个同样偷生于黑暗的不甘者,也在作了小说式的解读之后,终于没有任何依据地相信了在黑夜的最深处依然有诗人在无拘无束地歌唱。
郑重地重申,我向来是不惜以最好的善意,来推测文化人的。
对一切电影本身,我至为苛刻,极难有汪洋恣肆的赞誉,但却愿意以假想的灵犀之心,理解(或是虚构)出一个卑微的生命在可悲的异化过程中,在服从商业规律与寻找精神家园之间的动摇不定。
我愿意想象,编剧和导演在金钱和理想的冲突面前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不得不反复落入商业片的定式和俗套,又挣扎着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插入有关英雄和理想的只言片语。
于是,在蒙蔽我们双眼的流畅漂亮精致恢宏的画面之中,充斥了哗众取宠的一招一式,英雄美女的激情场面,美式英语的拙劣甚至恶俗的幽默,但是,在两个小时体现十年战争的跌跌撞撞的狂奔式的情节推进中,导演不惜把三次从头到尾的全景式的描摹,慷慨地给了三次英雄葬礼。
这一刻,导演不再吝惜本已紧张的电影时间,镜头在雄雄的火光上往返流连;也不再吝惜以大场面开道的巨片中不肯轻易动用的特写镜头,英雄双眼上覆盖金币这样再简单不过的葬礼程序不断得到长时间的特写。
“饭币”是古希腊葬礼习俗,我并非不知;但我愿意想象,导演借这样一处看似随意的细节处理,把金钱和理想的矛盾表现得无比传神。
这既是对Hollywood这条大功率的电影流水线的调侃,又是对他们自己“坚定”地向世俗妥协的调侃。
如果那金币上依稀显出林肯或是罗斯福的头像,我更会为这绝妙的讽刺击节叫好,只可惜导演还没有足够的勇气,造就一个可以用“大意”来开脱的惊世骇俗的“细节失误”。
而经过了译者那神来之笔的“改造”的尾声,终于彻底堕落了电影向史诗靠拢的努力,使整部电影以一种荒谬的形态,现身于一个被金钱搅乱的世界,向无暇考虑什么是更有意义的生命的现代人,彻底宣告了梦想的末日,可能性的终结。
二、史诗到电影的分析与综合一些电影观感貌似客观地分析电影中Achilles的优点:勇敢、果断、光明磊落、重友情、侠骨柔肠;缺点:固执、粗暴、自私、凶残。
进而分析,他的性格中兼有的纯洁与残忍,坚定和懦弱,如何最终造成了他的悲剧。
这是一种典型的分析继以综合的“近代思维方式”,像把抛物线分解为横纵两个方向的运动以后再综合一样。
只可惜活人不是抛物线,可以写出一个函数表示;也不是一台组装机,可以大卸八块后再拼起来。
用这些今天的道德范式去“解构”一个三千年前的英雄人物,和责怪孔子是电脑盲一般荒谬。
先说所谓英雄的爱情——显然,没有爱情的英雄,是Hollywood所不能容忍的。
Achilles最终的命丧箭下——最勇敢、最有力的英雄死在曾经最懦弱、最无能的Paris手下,似乎满足不了观众们不甘的心。
所以,似乎一定要有一个女人,为他刚硬强悍的生命涂写最后的柔情,让英雄的形象越加符合大众的口味,同时使自己化身成淡淡的悲叹。
当然,Homer在歌唱英雄倒下的时候,也不忘为他们的女人送上轻轻的叹息,叹等待只不过增加了她们的痛苦。
但是,电影让Achilles死在美人怀里,而不是每一个英雄应该的归属――死在战场。
这仅仅引起眼泪流干和感官情欲的轻快,生命的高贵并不因此变得强大。
在Iliad里,“英雄世界的价值观的中心内容是time(荣誉、声誉、面子)。
他们把个人的荣誉和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因而是更可贵的东西。
损害壮士的time,夺走应该属于他的所有,意味着莫大的刺激和冒犯。
” 那么,美人的意义更多的表现为个人财产。
恰如Agamemnon所说:“在我家里,替我织布,和我同床。
”Helen虽是美的化身,但的确是可以争来抢去的――Rubbed from one man to another。
女权主义者们对此再愤愤不平也没有办法。
再说看重友情。
Achilles的两次“愤怒”行动或许更多是出于对自己荣誉的关心和对包括Briseis和Patroclus在内的“个人财富”的关心,而显然在他的词典里荣誉和个人财富并不是两个词。
用我们熟悉的“友情”去臆想,似也欠妥。
电影中,Hector以决斗前的安排告诉我们,他正平静地走向自己宿命的下场。
演员用深沉忧郁的神情演绎着一个令人痛心但无奈的结局:一个英雄丧命于另一个英雄的剑下。
然而在Iliad中,Hector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并没有银幕上展现的那么从容不迫,他曾在Priam、托起乳房的母亲以及特洛伊人的注视和哀求声里,背负着Achilles那杆木枪冷峻的锋芒和寒光,沿着城墙和迎风摇曳的无花果树逃跑。
交战过程也并非只是两个男人在Troy城外的荒漠上四目相对,迈着舞蹈般的步伐,按照预先排演的一招一式挥舞长剑,然后两个伟岸的身躯在不同的时段匐然倒地。
在史诗中,两个英雄的战斗过程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对话:Hector内心的矛盾和动摇在一次次的求饶式的话语中显露无疑。
这才是真实的Hector,一个在死神降临前曾试图逃离但最后仍然欣然迎战的Hector。
Hector在电影中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而对Iliad中的Hector似乎褒贬不一。
人民文学版中译本的前言中说“赫克托耳的蛮横和暴虐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他葬毁了军队的前程,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 而韦尔南著《神话与政治之间》却提到很多西方研究者眼中完美的Hector。
但是,也许因为这是一场由神主宰着的战斗,个人并不承担责任,所以是非对错,只是后人评说。
在Homer眼里,只有英雄与懦夫之分,只有高贵与卑贱之分,只有英雄之为英雄的因素:高贵的血统,一往无前的勇敢,视之为生命的荣誉。
还有Agamemnon,在Iliad中Homer歌唱最多的三个英雄之一,在电影中成为“承罪主体”――在Iliad中虽然有种种弱点,但是不失高贵本色与英雄豪情的建立功勋却不得善终的悲剧的王者,在电影中被赋予了贪婪小人的形象,还非要他死得大快人心不可,似乎不这样不足以平民愤。
当然,人物的庸俗化、善恶好坏两个阵营的区分、英雄救美、报应结构,都是从经典文学向电影转化中的常见伎俩,见怪不惊。
这时,观众被文化精英假定为需要拯救,却被电影人假定为需要堕落。
三、“解构”英雄有这样一种人,生来体内就涌动着奔流不息的狂热血液,注定要追寻荣誉与梦想,哪怕生命短暂,也不放弃那在瞬间绽放出的璀璨辉煌。
枪马创立的霸业,汗血浇铸的英名,让后世的人们不厌其烦地宣讲自己的宗谱,从中享受作为他们后代的骄傲,更让一个接一个的后人无法抑制体内那炽烈的激情,从而追随他的足迹,渴慕同样的光荣。
这种人被我们称为英雄。
这是Homer时代的英雄,英雄时代的英雄。
以永恒的光明、纯粹的美丽形象,超越生死,超越时光之流,让有限的生命呈现无限的高贵,大约是各个时代的英雄们一致的外在表现——虽然我相信,他们内在的心态必定两两不同。
我不想用拙劣的排比来试图构造他们的英雄心态,好像与他们心心相印,好像自己即使不是他们唯一的知音,也是为数不多的知音一样,但我相信,他们面对现实,面对死亡时,内心最深处的经历一定包含了宇宙间的全部色彩。
对英雄而言,内心与天命的沟通,以及崇高与神圣所反射回来的回音是远比社会的承认与后世的铭记更值得追求的心理感受。
即使命运从他们那里剥夺了能剥夺的一切,他们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富有与最高贵的。
大约是在后来崇尚虚名和浮夸的年代,英雄一词才被染上了文人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套评价什么是英雄的体系出现了,要求他们心灵的力量和身体力量一样强大,要求他们于死无怨无悔,带上强者的傲笑。
但是我们无法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无法看到他们的心是否在颤抖或是流泪。
只因为无论如何卓越的心灵都必须混迹于一个平庸的时代,委身尘俗的他们同样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本来应该同其它人一样,热爱碌碌无为的平凡生活,但他们内心充满热切而神圣的呼唤,充满建功立业的美丽梦想。
而在不属于英雄的时代,英雄的雄心下的一切曾经就成为一种悲壮。
无论它是只痕片纹,无论它是时代的强音还是哀唱,它总会在自己应该的历史长河中实现它的夙愿。
英雄们,没有悲天悯人,没有消沉,没有绮丽,没有浮夸。
而今,英雄又是什么?
最近《读书》上有人专门解构关羽形象,试图昭示世人:英雄是被流传的人们不断添油加醋扩大而成的光辉形象。
英雄只是在某一个时段具有普通人不具有的勇气,突然爆发出来,或许他爆发之后也会后悔。
至于专门为他所设,为他所写,那是文人们的一厢情愿,或者说是不断的理想主义者在文本中塑造他们心目中的形象。
而事实上,这些文人们或者理想主义者更为孱弱,更为胆怯。
他们的实际性格中缺少这些东西,所以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会不停地讨论,不停地让人相信。
英雄也不过就是常人,只不过敢还是不敢在关键的一刻爆发,是不是爆发有所值。
诸多具有想象能力的文人不停地臆想,而一旦接触到实质,他们就退缩了。
“解构”到这里,我已经不寒而栗:我不禁怀疑,所谓的英雄只不过是一群宵小,而真正的英雄则可能永远是历史的遗弃者。
我们的时代远离了英雄的时代,也远离了还容得下英雄的平庸时代。
这是一个“解构”英雄的时代,一个英雄被弃绝的年代。
以生命的激情冲撞命运的锁链的英雄的故事在没有文字的年代里却代代相传,而主宰他们命运的众神的胆小与骄横则受到Homer似笑非笑的讽刺。
而今,我们只能把自己的口味降到可以接受庸人窃据英雄之名,把代理商树立起来的男女神衹供在万神庙里的水平,以至每当我们听说“我们的高度文明的时代”几字,都会习惯性地探究说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所在。
四、Homer时代与更早的年代马克思那句广受引用的话“希腊人是人类健康的儿童”,让我返回了Homer时代:苍凉的荒漠,厚重的古城墙,湛蓝的爱琴海,千帆竞发的战船。
枪风剑影里,厚厚的铠甲阻止不了热情的奔泄,就象Hector的肉身阻止不了Achilles那一柄长剑的刺入,就象Achilles的肉身也无法阻止Paris复仇的暗箭的射入。
战争与风月无关,与是非无关,只源于最原始的野性。
《神话与政治之间》一书——它被很多同学视为最重要的援引之源——太多的现代政治观念对古典清澈的激情的大规模入侵,不为我所喜。
但不得不承认这位法国人做的是第一流的研究。
相形之下,中国的研究成果非常可怜。
诚然,史诗有“史”的一面,但是,仅仅因为它反映了那个氏族制度解体和贵族社会兴起的过渡时代,就把人物与阶级划上等号,甚至把Achilles封以“政治家、军事家、民主斗士”的名片的研究(如果这也算研究的话),实在是只有史官文化高度发达到了不该那么发达的地步的中国人才做得出来的。
那个时代确实已经是贵族社会的初期,血统的重要性被突出了。
在Homer看来,神的血脉,高贵的王家子弟,要是没有过人的勇力,那是荒唐的。
血统和勇武在Homer处须臾不可分,而且,力量显然处于更基础的地位。
在Olympus诸神世界的设定里,我看不到严格完善的统治制度,相反像只是个原始部落的简单联合体。
Zeus是众神与人间众多英雄美女的父亲,但父权起不到太大约束作用,恐怕最终决定Zeus地位的还是他无与伦比的神力。
众神之不敢梦想和他争霸,因为Zeus的勇力远非诸神所能企及。
Olympus被公认为人间世界的投影,既然神界的权威更明显地取决于单纯的、不加掩饰的力或体力,那么在人间,出身和阶级虽然重要,但是力量、勇气才是界定英雄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是更原始的日子——狩猎时代遗留下来的。
“我请熟格战的门道,杀人是我精通的绝活。
我知道如何左抵右挡,用牛皮坚韧的 战盾,此乃防卫的高招。
我知道如何驾着快马,杀人飞跑的车阵; 我知道如何攻战,荡开战神透着杀气的舞步。
” Hector的自述,很像是对好猎手的描述。
无尽的战争可能带来无尽的仇恨与毁灭,但战争本身在那个年代的战士心中,却是神圣的。
杀戮和掠夺,都是战士的生活方式;从斗兽场到战场的血光飞溅,都是战绩而非不义。
我愿意想象更久远的年代的情景:在变幻莫测,险象环生的大自然主宰着人类命运的远古,面对莽莽林海中时而出没的野兽,保卫自己,保卫族人的战争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大半部分。
猎杀和血腥的战斗里,能够战胜自然、战胜同类而获得成功的,就能脱颖而出。
那是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野蛮而又简洁的时代。
Homer的“诗性智慧”,正是继这个时代之后,把阳刚、野性,把对力的崇尚推到极致。
虽然人类已经走出丛林,但是,这仍然是一个崇尚力的野性世界——人物的愤怒、血性都是透明的。
五、“莽汉”Achilles电影中Briseis对Achilles有句对白“我还以为你是个莽汉呢,莽汉本是可以原谅的。
”其实,说Achilles是个莽汉,并不是辱没了他。
在那个时代,英雄除了莽汉,难道还可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
他确实是莽汉。
他残忍。
那是沙漠顶端的一轮骄阳,虽然可以耀眼到刺伤双目,但是容不下黑暗;他是夏日午后的一阵雷声,可以突如其来震耳欲聋,但是其直如矢。
并不是只有天璜贵胄,才有领导的魅力,并不是只有折节下士,才能赢得士兵的爱戴。
可以看看追随Achilles的每一个战士说过的话,折服他们的,不是“文韬武略,一统江湖”,不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不是“毕生抱负,今得施展”,而是因为他所拥有的纯粹和野性。
组成兵卒队伍的,都是低阶层的人。
“兵”追随的,是能够满足他们欲望的人。
他们参加战争,无非是想得到从前不可能随心所欲拿到的东西:粮、钱、酒、女人。
领导他们的,只需要满足他们最粗俗的愿望,足够勇敢和强大的人,就是他们的天神。
真正的战斗,是在太阳之下,用言语向无偏袒的上天献祭,发出战争的宣言,以天地和三军为证,一枪一剑,光明磊落。
这样能取得胜利的人,就是流传千古的英雄。
这是每一个战士应求的归属,而Achilles正是这样。
Achilles浑身洋溢了野性的纯真。
不管他想要的是什么,他勇往直前,无畏无惧。
从他的战斗到他的两次愤怒,彷佛举手投足都能带来天界的震动。
他是天界上空最响亮的炸雷。
一旦靠近他,就能追溯到最遥远最深刻的回忆:天高云卷,古木萧森,人类尊奉着火和太阳的神明,簇拥着雷和火而舞蹈,为生存、为自我而战斗。
那里有一股最纯粹的英雄气,让人对之难以遏制的崇拜。
因此,士兵愿意拜倒在他的脚下,为他战至最后。
Achilles是他们的图腾,他们战斗是为了自己。
只要有这样的认同,Achilles无论是不是Peleus与Thetis的儿子,都有可能做到领袖,成为英雄。
我宁愿他是怒撞不周山的共工,是敢与黄帝开战的蚩尤。
他可以是政治家,可以是军事家,但他的一生是为自己而活,但他不在乎地位,不在乎权势。
他要的是胜利,而胜利却不能让他像其他贵族和军人一样庸俗和倨傲——因为那不符合他。
在他眼中,战士的荣誉是第一位的,他要的梦想就是光荣,只是光荣。
“Die; for my part I will accept my fate whensoever Jove and the other gods see fit to send it.” Iliad BookXXIIHector死了,他并没有陷于胜利的狂喜,而想到了自己的死。
他可以选择一种生活,但他的战士的性格决定了这种选择对他不足以成为选择。
他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死去,但是可以作为英雄的一员而在后代的记忆中永生。
他的功勋,几百年后会由Homer吟唱,但这种功勋必须是光荣的。
短暂而光荣的一生实际上要长于漫长却平庸的一生,所以大约只有主动的死亡才能欺骗死亡。
六、金黄色的礼赞激情的东西,只有在它是崇高的东西时才是美学的。
但是,那仅仅来自感性源泉和仅仅以感觉能力的激发状态为基础的活动,从来就不是崇高的,无论它显示出多大的力量,因为一切崇高的东西仅仅来源于理性。
——席勒席勒的话无疑是经启蒙理性洗礼过的,由于前后文的因素,我们大可不必抠字眼。
Homer笔下的英雄之美,是激情的,更是崇高的。
在一个日渐变得复杂的社会里,如此简单的时代发生的如此简单的故事,如何还能让一代代人的心灵嘈嘈切切,鼓荡难平?
或者是因为,人之本性早已被沉重的外在压力所湮没,生活本身已经是个负担,心灵的疲累也是难以言传。
所以,心底对无拘束的自由、狂放的野性的呼唤,永远都是存在的。
从民间小打小闹的斗鸡,到皇家的大规模狩猎,从斗兽场到斗牛士的嬗变过程,都是它的体现。
Homer笔下的英雄并不符合今天的很多英雄的标准:宽厚、审慎、无私,正像第二部分分析的那样。
或许他们本身就没有行为规范可言,而这并不是坏事。
聪明的雕塑家舍弃衣服,仅仅给他们表现裸露的体态,因为体面和需要的法则并不是艺术的法则。
雕塑家应该和希望给我们表现人,而衣服却掩藏了他。
希腊的雕塑家摒弃衣服这种无益而有碍的负担,以便给人性广阔的活动场所。
Homer给他的人物解除同样无益而有碍的规范性强制,并解除仅仅矫饰人和掩藏他的本性的一切。
英雄们心灵表露得真实、坦率和透彻,一切生命中最本真的激情都获得自由的释放。
——这与规则无关,只与真实有关。
小时候学画,静物写生一课,老师曾把梵高之Sunflower一幅用作示范,当即引起了我的怀疑:这样张牙舞爪的画怎么能做写生的示范呢?
后又见梵高之Sunflower一共十二幅,每幅均是以对比度不大的墨绿或浅灰为背景色。
而最有名的一幅Sunflower(现藏于阿姆斯特丹的那幅),更是背景色亦用浅黄,当时尚年幼的我因其违背色彩之间互补互生的规律,一度颇忿忿于“怎么这样的画都是传世名作”。
等到我大一些了,站在一片飞速地旋转和燃烧的暖色前,看一片灿烂而眩目的黄色——金黄、浅黄、深黄、明黄——在眼前绚丽地绽放开,并从中读出了生命的礼赞和圣洁的精神之后,我不再怀疑了,我承认了那片狂野幻境中的盛放是比写生更真实的存在――那是一种本真、清澈、光明、纯粹的生命本身的盛放。
艺术规范对于放浪形骸的天才不起作用,尤其是梵高这样在圣俗之间走得最远的人。
对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严格遵守艺术规范的人来说,一切华丽的外衣,他们都有了,只缺一点,就是真实的生命。
绘画用的色彩可以有很多,但是生命的激情却只有一种颜色——火焰的颜色。
有焦灼,也有悲伤,但是他们——梵高和荷马——共同的底色,是火焰的颜色,是生命本来的颜色。
在《荷马史诗》中,特洛伊战争起于三女神的金苹果之争。
而后作为报酬,阿佛洛狄忒诱使海伦爱上帕里斯,诱发了最后的战争。
同样,神与神之间相互对立,划分阵营支持不同的凡人,人的战争变成了神的战争,人也变成了神的代理人。
因此,再强大的凡人甚至是作为人神混血儿的英雄,他们都好像是被一张无形的往网牢牢地束缚着。
无数人的丝线交织在一起,而他们背后的操纵者,正是高坐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
电影虽然基于《荷马史诗》,但可以看出它尽力将战争现实化了:两军对垒变成纯粹的人的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对立吞并、人的欲望懦弱和勇猛,也让之看起来更像是一段“历史”。
因此在这里,无论是海伦与帕里斯相爱,还是两方勇士的决斗,都成为了个人的选择(好的或者是坏的),冥冥之中操纵命运和结局的神“消失不见”了。
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说,其中有些地方是反神的:无论是特洛伊祭司两次导致危险的建议,还是在面对的敌人时空无的威胁,里面都掺杂了一丝招摇撞骗式的荒唐。
相对于阿喀琉斯在阿波罗神庙前重重的一击更是虚弱,在那里,人手握着他们的命运并发出怒吼,而神静止,永远缄默。
这样,特洛伊战争就由身不由己的命运悲剧,转向了向死而生的勇气赞歌,从这个方面上来讲,这样的改动是好是坏是对原作的原作精神的背离还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再创作,我有些难以评判。
不过我倒是很喜欢阿克琉斯在这里的结局,留在他脚腕上的箭一方面是荷马史诗中阿克琉斯之踵的隐喻。
另一方面,历史和传奇在此合流,他拔掉了其余的箭支而刚好留下这支,脚腕何以成为“阿克琉斯之踵”,给出了一个巧妙而合理的解答。
最后,一点演员的吐槽:海伦的选角是我最不理解的,不是说戴安不漂亮,是她日耳曼风情浓郁的长相实在是让我难以入戏,甚至觉得表妹比她看起来更“海伦”。
突然发现巴纳和本巴恩斯有种莫名的相似,一时间都有些脸盲,开头怀疑了好久到底是他俩中的谁演的。
帕里斯选角最有意思,选开花挺有道理,这样看电影时脑子里想的是:“这么漂亮张脸怎么就偏偏没长脑子”,而不是“这什么人啊快滚😡”,颜值还是能让我原谅一点什么的。
如果把特洛伊战争当成历史事件而不是伊利昂纪里的传奇的话,电影去神化的处理做的很好,既还原时代真实,处处体现出古希腊时代根深蒂固、强大的多神信仰,又暗示着西方原欲去“神”的本位意识倾向:阿喀琉斯一刀砍下阿波罗神像的头颅;赫克托尔几次质疑“神卜”。
前者并未受到惩罚,后者也事实上证明了赫克托尔的正确性,以及那个能占卜“乌卦”、代表“神意”的先知,城破之时落荒而逃、慌张地对敌兵宣称自己是“众神的仆人”,却被粗壮的士兵一把掀落高楼。
最讽刺的就是影片最后,老王普里阿摩斯对砸毁神像的士兵大声质问:“你们有没有荣誉心”,却无人理睬、被阿伽门农从背后狠狠偷袭、一矛穿心,临死之前还在向豺狼恳求:“放过孩子、放过无辜的人”,然而他挚爱的特洛伊在城破之时就注定了被屠城。
这一幕是整个影片中让我最压抑的:美、善良、正义被欲望和残暴赤裸裸得摧残。
这种对美凶悍的否定,引发了深入内心的痛感,反而让我体验到美和善的真实存在。
但同时导演的去神化处理也给给我带来很大的不适感:阿喀琉斯的弱点居然不是脚踝,只是帕里斯误打误撞地射中?
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几乎没有弱点的阿喀琉斯,他铜墙铁壁一样的身躯,只能折于神写下的“命运”,世俗奈他不何;而他的心智,不向任何人屈服。
ps:从精灵王子到特洛伊王子,布鲁姆的头衔没变,技能也没变啊(都是神箭手😄)!
2.6 2
传说好多人就是冲着那个被截取的片段去的……所以说,不要随便拍裸露的戏呀,让大家模糊重点……虽然这片毁了不少人,也提了不少人,像是不该一出道就演绝世美女的kruger,还有不讨喜的Bloom,当然了,Eric还是很帅的,做人要做大王子那样的
没有了众神的伊利亚特,凡人英雄赫克托尔。印象最深的是活到最后的豆叔【划掉】奥德修斯那段台词:If they ever tell my story let them say that I walked with giants. Men rise and fall like the winter wheat, but these names will never die. Let them say I lived in the time of Hector, tamer of horses. Let them say I lived in the time of Achilles. |后来才知道演特洛伊老国王的就是彼得奥图尔。
两个英雄撑起了这部改编自荷马史诗故事里的电影。与高中时的教诲不同,阿喀琉斯的愤怒不再那样让我激动,因这背后又是新一轮的屠戮。导演设计了阿伽门农的死,显然不合传说,但与阿喀琉斯之踵的典故的原则相契合,将导演的英雄主义情结暴露无遗。这成了这部电影突出的亮点,却也造就了脱离史说的短处。
20040610@市一宫, 高考完立即看电影!!!!! 其实那时考试还没有结束... 还有英语2....
一场为了爱情打响的战争。
荡气但不回肠,难道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但凡战争的爆发都是来自一些个人恩怨。
这片子透着一股票房惨败的味道(虽然并没有),导演用3个小时讲述了一个简单又不深刻的故事,演员表演、服装、布景都比较粗糙,感觉像70年代的片子,除了片长,没有一点史诗的气质。
希望的结局是 帕里斯:咱们应该把这挫玩意儿烧了祭天 国王:皇儿所言极是,烧烧烧! (特洛伊 完)
电影院 我和我爹 中途上了趟厕所 后面两对情侣拥吻 被删了的激情镜头 还有一个变成希腊英雄的梦和被点坏的地图
给Pitt的身材点赞!给Bana的俊颜点赞!Orlando还是拿起了弓箭(然后长出尖尖的耳朵头发变成金色…误)这是一部讲述了一个弟弟如何坑哥哥,爸爸如何坑儿子,妹子如何坑情人的片子。
值得看,看过不觉得亏系列
Eric Bana的演技像暴走一樣的好!!
真是冲着帅哥去的
三个小时的电影。有两个小时“杀啊~~~包抄他们!!嗷~~~(被各种爆头刺胸)”有一个小时“哦,亲爱的不要离开我。快走!我们来世再相爱!”可怜的埃涅斯阿最后打了个酱油= =。。神在哪里在哪里?小绑腿很有爱= =
实在是,没看完.吸引力不够。
除了BRADPITT这部片子什么都没有
太难看了!!
肌肉猛男show
传说我对某个女人的印象很不好,对一个叫ORLAND的男人很鄙视,对一个比较壮烈的角色感觉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