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半生缘的电影和电视剧都看了,觉得电视剧的得分可以更高一些,尤其是相比现在大部分电视剧,在剧情的逻辑性、服化道的设置、矛盾的推进上都值得一看。
影版最心疼曼璐,因为曼璐的苦是掀开一点点就能窥伺全貌,不忍去看,不忍去想,她的命运太悲惨。
带着这份心疼去看剧版,蒋勤勤无疑是极美的,美艳风尘泼辣但犟不过命运,有很多触目惊心的台词在影版看过后那份震撼有所减少。
比如豫瑾说“我现在看年轻时的自己太幼稚可笑了”。
比如曼璐劝曼桢“我们家什么时候出了一个烈女,都是一个妈生的,凭什么你就那么高贵我就那么卑贱”。
由于个人感觉林心如的颜值演曼桢更有说服力,且剧版各个演员都很给力,所以此评给电视剧。
最心疼的是曼璐曼璐的悲剧在于她从来没有尝到生活的甜头。
她背负了全家的生活压力,被迫沦落风尘,她没有选择。
在坑妹妹这件她最大的错事上,直接导火索是妈妈和奶奶要撮合豫瑾与曼桢,深层原因是作为一个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女人她只能从封建旧制度里找出路“借腹生子”。
她不得不依附男人,因为当舞女的她没有谋生技能,但她又找不到好男人,因为那个年代看轻舞女者多,看轻嫖客者少。
看似是她做错了,其实是她无力抗争。
当后来杰民都大学毕业在银行工作了,强民(一直分不清这仨弟弟谁是谁)的老婆也能和婆婆闹矛盾了,弟弟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了,只有她,已经死了,就算没死,也不会有平静的生活。
不知道弟弟们会有多少记得她的牺牲,记得也没有用,她的一生已经消耗尽,报销了。
全剧中她都是一个勇士一个侠士:扛起全家的负担送弟妹上大学,哪怕被弟弟不理解,是她的大勇气大担当;祝鸿才帮她挡了一刀,就拿出自己全部积蓄支持他,是一种侠义和知恩图报;在和豫瑾订婚被人认出时撕开遮羞布,是在爱人面前的骄傲和体面,哪怕自己伤心欲绝,跳河求死。
其实那时候的豫瑾是可以争取的,但争取的话太卑微。
临死前她试图再为妹妹做一点弥补,再去看一眼心爱的人,以不打扰的方式跟她告别。
她这一生虽然做过错事,但是值得敬佩。
最糊涂的是妈妈和奶奶她们在两个女孩的人生中持续在起负面作用,没有能力,没有主见,封建守旧。
世钧作为一个不错的年轻人,在她们那里屡次遭白眼和冷落,曼桢曼璐那么孝顺,她们却糊里糊涂地看着两个女儿走向悲剧。
特别是曼桢的悲剧。
最好的遗憾是翠芝和叔惠正如剧里所说,很多时候相爱的人并不能走到一起,面对这种遗憾,最好的结果是大家都过成最好的样子,以便再次重逢时可以喝一杯酒,笑着谈这些年的经历,把关心藏在眼底。
特别喜欢影版翠芝在叔惠回国时的重聚,处理的非常细腻,剧版过于直白,反而失了韵味。
最好的朋友是叔惠和世钧人生有朋友能随时去他家住,不会觉得打扰;能恳谈自己的恋爱,不会觉得丢人;能哭能展现自己的懦弱,不怕看不起;十年不见来家里不用收拾,不怕怠慢,是非常幸运的。
主角呢,他们很遗憾,但这是他们人生最深刻的记忆。
如果他们结婚,也只是一对平凡恩爱夫妻,但因为错失,永远内心悸动,永远不敢老去。
曼桢的幸运在于她是大学毕业能独立生存的女子,所以祝鸿才夺去她一段人生不会夺去她全部的人生;她姐姐就没有这么幸运。
他们在叔惠家重逢那一段演得非常好。
俩人克制着眼泪,眼睛控制不住地想看对方,但又要在人前避开目光,那仿佛黏在一起的眼神,不管旁边人说什么,世界都只有他俩。
还有在街上曼桢看到世钧又怕被发现差点被车撞,非常写实。
导演很认真,里面有很多镜头用光是讲究的,观众代入感强。
比如有一集曼桢在黄昏里坐在窗前看信,有电影的味道。
从前的电视剧真好看。
哪怕台词有点糊,原声嘛。
本来我想说,太憋屈,恶准婆婆,富家刁蛮女,文文弱弱不果断的公子哥男主,苦情女主,是琼瑶剧的感觉,可是我忽然发现,自己出了《一帘幽梦》《还珠格格》,和书《情深深雨蒙蒙》,自己根本就没看过别的琼瑶了,那我要怎么判断呢。
所以感觉,还是得去把琼瑶经典给看一遍吧,哪怕大快进都是好的,哎,就这样决定吧,有什么办法呢,其实这次刷剧就发现,我很多很多当年的印象,都是错误的,刚好用琼瑶剧确认一下吧。
【桥段】07集,本来很尴尬的两人,曼帧被水烫了之后,医生超级紧张,二话不说就开始麻利处理。
一切男女主有矛盾啊大误会啊的时候,都可以用,有观众们在场更好,什么女反,男二三四,男主的朋友下属巴拉巴拉。
忽然明白【为什么憋屈】了,因为所有误会和冲突,都不会带来好的补偿,没有一边虐着误会着,其实是在给糖给男女主关系变好,或者给女主各种宠,是真的在毒女主,所以觉得简直要命简直憋屈。
现在的人应该受不了这种了,一定要边虐边发糖,表面吃亏,本质上一定要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女反人设】一个有意思的设定,女反在之前,耻高气昂高高在上,其实是对男主对她明显没有多余意思的一种自卫和反击,但是在发现男主喜欢女主,自己有真实的威胁存在,忽然就崩了,放下身段,耍手段,哭诉各种,这个可以看性格心机程度,决定是大坏还是小坏,还有黑化程度,来确定是小反派还是大反派,从而决定下线时间的长短。
【女主小桥段】追求者邀请去上流场所的舞会,送来了全套衣服首饰,试穿超级漂亮,但是最终女主出现的时候,穿的是自己的衣服。
然后礼貌地谢绝礼物,说自己不习惯,这样显得有教养,自尊自爱。
看这部电视剧,最痛恨、最蔑视的不是曼璐、不是祝鸿才,而是曼璐曼桢的娘,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色,埋下了两个女儿人生悲剧的导火索。
假如丈夫去世后,她不是这么软弱无能,即使曼璐退学、曼桢不上大学,让几个儿子读书,一家人哪怕艰苦也不至于后来受人轻视嘲笑;在曼璐面前说要撮合豫瑾和曼桢,是极为愚蠢不智的行为,丝毫不懂人情常识,更不见一个母亲对女儿的体谅;在曼桢受辱后,只听曼璐三言两语就乖乖搬家消失,曼桢逃出后,又是三言两语就放弃立场、还“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劝曼桢回来“享福”。
——这种人的所有行为逻辑,就是无底线地畏惧冲突,只要表面安稳、物质满足,脸面不丢光就还能活下去。
我们只是回不去了,多么伤感的一句话,这是《半生缘》中,曼贞和沈世均相遇时所讲的话,就这样,两个相爱的人,在岁月的无情变迁中,错过了一生,再也回不到从前。
其实想想,不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任何事,任何人,都在不停地错过,都是再也回不去了。
和童年伙伴在繁华的街市偶然相遇。
他乡遇故知,本是件很令人兴奋的事,可是,童贞不再,欢乐不再,岁月已经在我们的脸上,乃至我们心灵刻上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尴尬的表情,附和的话语,这一刻,我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同学会上,一张张面庞似曾熟悉,却又感到陌生。
女同学施上粉黛,男同学西装革履,让人猜想不出他们高雅的装束里裹着一颗怎样的心。
共同的议题只有回忆学校的美妙时光。
事隔多年,回忆起来恍如隔世,就像又一次回到了梦里。
生命的旅程已经把我们推向了下一个站台。
过往的种种只是一个交点。
而今,我们却成了平行线,各奔前程。
这一刻,我知道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多年以后,不经意地游逛,竟然遇到初恋情人。
不禁感慨万千,没有分手,没有伤害,有的只是岁月无情的变迁。
这样的日子里,我们紧紧握住每一天。
可是谁知,你握得越紧,它流失的越快。
我们就在这样的流失中开始迷离,迷离让我们在这一刻形同路人。
我知道,我们不是不爱了,我们只是回不去了。
https://read.douban.com/submit/origin/170040720/写了《致原生家庭的一封信》,用抨击和温暖来回应《半生缘》里的顾太太给到顾曼璐的伤痕。
如果曼璐活在现代,她有机会上大学。
那她是不是就更有希望逃离那个妈。
但看来很难,因为曼璐的特点是勇敢侠义,这点在其他点评里也有看到。
越是重情重义的人,越是容易被情义所困。
血缘里的纽带,怎么会丢得开。
曼璐成全了母亲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将自己被拖进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深渊。
就像作为作者和观察者,在《致原生家庭的一封信》中,提及原生家庭象限划分以及人生三道光源理论。
父母的PUA,会导致孩子的自我PUA。
到最后,唯一能够获得生机的结论,就是不要去听他们的,无论是他们的安排,还是他们对你的要求。
一个老好人是,小李飞刀,例无虚发。
两个老好人是,嗜血珠,魂飞魄散。
对于有智慧的家庭来说,培养孩子没那么难。
对于拖累症家庭来说,那”培养的才华“毁人也很容易。
一个人的黑化,如果是被最亲近范围内的人逼迫的。
太过悲怆了!
但那些故事,不是仅仅存在于戏剧里。
十四年了,日子过的真快,对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和世钧从认识到分手,不过是几年的光景,却遭遇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仿佛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生,离,死,别。
这部剧里的男男女女,都对爱情很痴心,顾曼桢,沈世钧,翠芝,叔惠,曼璐,倒也有两个例外,大混蛋祝鸿才,多情的瑾哥哥。
可这里面的爱情,似乎都有不好的结局,曼璐爱瑾哥哥,但嫁给大渣男祝鸿才,她大概是爱他,除了瑾哥哥,但结局却比谁都悲惨,为爱痴狂不过如此。
曼桢和世钧爱得要命,如此适合的两人,却一个嫁给姐姐丈夫,一个受父母之言,像现实低头,娶了并不爱的翠芝,叔慧娶了又离,为了追寻翠芝的影子。
倒真是应了世钧的那句,人世间的婚姻,要么是结合在一起的并不相爱,要么相爱的人并不能结合。
呵呵,总之,这小说里的爱情都很丧。
再说亲情,要么是恶心如顾家俩老太婆,现实的要命,女儿都被伤害成那样了,却还劝女儿对姑爷好点,真讽刺,这种劝和不劝离的思想现在都还有吧。
张爱玲也是在讽刺当时的这种封建父母。
可见她当时的思想很先进,也看的很透彻。
不过刻画的太用力了些,让人对亲情不免感到怀疑。
而翠芝家、世钧家和顾家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最撕心裂肺的就是曼璐把曼桢关进屋子,却为了满足祝鸿才的邪念,为了帮他生个孩子。
女人为爱竟能疯狂到如此地步。
全剧一哪个男人能如曼璐这样疯狂,为爱疯狂,或者说勇敢和用力。
沈世钧,祝鸿才,瑾哥哥,哪个不是心爱的人得不到很快就移情别念了,要说结局不好,感情不和也是必然的。
写到这里,突然又明白了张爱玲的一个心思,那就是对于爱情,女人要比男人勇敢的多。
想不到其他了。
只觉得看完整部剧,让人对爱情也看淡了,而对亲情也多了分小心。
这样洞察人心的张爱玲,想必一定活得很孤独吧。
准确说不是看过,而是看了没看完演员的问题,情节的问题总觉得电影精炼不少,虽然吴倩莲长的不漂亮,但是顾曼桢演得很到位
第1次看见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觉得林心如和蒋勤勤很漂亮很美。
尤其是林心如在这部电视剧当中,将那种温柔体贴,贤良淑德的形象演绎的很好。
本身他的形象就是属于那种看似很温柔的样子,所以以他的样貌比较适合这部剧的角色。
再说剧情有的时候觉得也挺气人的,有那样的一个姐夫。
可是最后的我却不是那么太喜欢,因为毕竟已经不是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那种甜蜜了。
唉 一言难尽啊 看的没哭死我,明明开始那么美好,曼桢啊 为啥会变成这个样子。
本来我觉得是蛮美好的爱情,甜甜蜜蜜的,两人很相配,男才女貌的,这后面剧情变的也太快了,造化弄人。
终于明白了为啥名字叫半生缘了。
曼桢被关的那段我都不忍看,直接跳过。
重温也只看前面美好的那段,终究还是错过了。
当时觉得画面很不错,里面的歌也好听,就是没想到剧情反转。
文/易安若 张爱玲的《半生缘》曾经有过三个名字: 《十八春》无疑是最顾名思义的;《半生缘》是最为人熟知的;而《惘然记》却是我所最钟爱的。
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足以教人沉吟良久。
这是我在当代文学课上讲这部作品时说过的话。
其实始终对现当代文学提不起兴趣,也很少发自肺腑地想要了解那个时代,人或事都罢。
可是突然从这一年开始,开始日以数万字计地看作品。
也没什么缘由,只是觉得应该。
结果是,果然人变得更加牢骚。
好像感染了那些能够从一场雨、一枚戒指写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习气。
确乎如此,所以在你我都恍然不觉的时候,我们似乎已然离题万里了。
所以还是要将你同我,自现实拽回苍凉。
博客上曾经有一个姐姐就叫做惘自追忆。
很久以前了。
也没有多久,两年多的样子。
只是她鲜有露面,所以时光被回忆拉长。
于是忆起小说里的句子:“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世钧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短暂的几年功夫,就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所以以后的十余年,都只用来惘自追忆。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有人走有人留。
有的人来过,不置一词便转身离去;有些人偏要耗尽你最后一滴血,教你痛入骨髓。
爱得近乎偏执,以为愈发疼痛,愈发难舍。
其实最难割舍的,是你以为你已经忘记,却在撕下结痂的伤口时热泪翻涌。
不疼不痒,却不能相忘。
我们都再没有力气去相信,抑或是去爱。
可偏偏要佯装相信爱。
于是我在对亘古的永恒一往情深的时光里,生生将光年等成荒年。
觉得缘分是很奇妙的东西。
多么巧,他所爱的人刚巧也爱他,极普通却又极幸福。
只是你以为一件事情平淡如水的时候,它便也会如水般轻易逝去。
最难为的是你偏偏抓不住,你手中没有那只恰好的杯子。
多年以后世钧回想起来,觉得曼桢这种地方还是很可怀念。
曼桢有这么个脾气,一样东西一旦属于她了,她总是越看越好,以为它是世界上最最好的......他知道,因为他曾经是属于她的。
可是也只能是知道,正如他和她也只是曾经。
曾经他是立于一个美丽的深潭边上,只是可惜后来他选择了走开,而非溯洄从之或是涉水而过。
曾经咫尺之隔的水中小洲,再不会是他心底的方向。
爱一个人的时候,整个世界仿佛都照耀着一束光,一切都可以看的特别清晰,确切。
可是当爱成了往事,那束光也就颓然消散。
似乎所有读过小说或是看过电影电视剧的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你说最难令人过的究竟是什么时候?
是曼桢被祝鸿才糟蹋,还是凭她怎么叫喊世钧,也都发不出声?
又或是,她想起来有一天跟世钧见面,要把她的遭遇一一告诉他听,可是多年以后当她们终于见面的时候,她才发现一切都那么轻松,就连痛也痛得轻描淡写?
我们都希望生命是一幕大团圆,可当你冷眼旁观的时候,还是以为悲剧更能刺激中枢。
于是对于难过的事情,我们总想问一句,究竟最难过在哪里?
其实你我在调味生活时,独独迷上了撒盐。
世钧和曼桢互许终身的时候,他说:“曼桢,我以后不会辜负你。
除非,你先离开我。
”曼桢说“我不会舍得离开你。
”果真一语成谶。
他们彼此都不曾辜负,也说不清谁先离开。
“我们回不去了”。
读小说的时候,轻易就想起了容若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那句我们曾经那么熟悉,熟悉到快要忘记的句子。
可是终究还是回不去了。
重逢后——曼桢不停地问世钧:"你好吗?你好吗?"世钧说:"我不好,我只希望你好。
"倘若以后你也遇到了这样的故事,你和他经年之后久别重逢,如何相顾无言,也不要问“你好么”。
因为早已与你无关。
良辰美景奈何天。
想起谢灵运有言,“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问自己,如果是一道选择题,你要哪个?
似乎荒谬。
不如月圆花好,与君共赏。
如果剧终时注定要痛得彻骨,不妨在开篇处爱得热烈。
蒋勤勤也能驾驭坏女人,一直以为是陈紫函演的。
最深印象是蔣勤勤的突破性演出,很棒!而林心如形象很符合曼楨,個人認為比電影版吳倩蓮更符合些,‘圓圓的臉,圓中見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輪廓就是了’
从头看到尾,喜欢,就是最后结尾太伤感,童年回忆,经典
就记得在里面蒋勤勤嫁的那个老公的丑陋面孔啊!!!有阴影啊!!!
小时候李立群老师给的阴影很大啊,哈哈哈。
我实在看不下去,对于林心如的曼桢与我的想象差别太大了,在她身上我看不到坚强与掘强,更像一个富家千金,变化多样的服装和发型,一点都不像一个负担家庭重担的小职员。
小时候看的时候可气死我了
情深缘起的糟烂,让我想起了这部剧。其实这部是比情深缘起要好一些的,那为什么也要给一分呢?因为情深缘起是-100分,这部剧是-80分,豆瓣没有负分,只好委屈一下,都是一星了。因为情深缘起,才知道这部也是琼瑶儿媳妇做制片人。怪不得琼瑶味那么呛人,主角选的是林心如。虽然我年纪也挺大的了,但从小到大都不喜欢琼瑶,因为她让我想拿起棒子往女主角头上狠狠来一下。为了避免让自己的暴力情绪出现,只好对琼瑶避而远之了。
还是那句蒋勤勤演的真不赖
我爸爸说。。。。。怎么是男的就想那什么曼桢啊。。。。。。。
喜欢蒋勤勤演的。。。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确实如此,再也回不去了!两个女人的悲惨世界里注定有渣男作祟!
耸人
可悲可叹曼桢真的坚强 一直靠自己蒋勤勤和林心如真的好美这服化气质 坐在那里就是一幅画 梦回老上海看到最后气死了 被强奸生下孩子还要被道德绑架作为母亲要照顾儿子
如果主演不是林心如该有多好 这样的曼桢实在无法勾引我去怜惜她。。。
这什么情深深雨濛濛之番外半生缘啊…………蒋勤勤是唯一的亮点
这两颗星,我是给蒋勤勤的。原著《十八春》够得上四颗星,电影《半身缘》够得上五颗星。电视剧选错了男女主角,那个时候的林心如还停留在偶像剧阶段,男主角更是......无语,我不知道如何来形容这个苍白到无法再苍白的人。
本来导演要找蒋勤勤演曼桢,她自告奋勇演曼璐,没人相信她能驾驭这个角色,她用实力打脸。提起顾曼璐,一半观众认为她是童年的阴影,另一半却因为蒋勤勤恰如其分的表演而对其又怜又恨。看完这部剧我由衷感叹蒋勤勤作为一个演员的可塑性真的太强了。
爹妈看的就顺着跟着看的。这苦逼的一对。蒋勤勤演的姐姐绝对要加分
没想到新版半生缘的选角是这样的,无力吐槽坚持撑了半个小时,放弃了。还记得少年时期看到这部作品的惊艳,开篇就是——“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从前他跟她说过,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星期六这一天特别高兴,因为期待着星期天的到来。他没有知道他和她最快乐的一段光阴将在期望中度过,而他们的星期天永远没有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