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是个好地方,没见有人争抢去地狱的门票,问题是,谁够进天堂的资格?
如果各据一理,自己都认为我就该着占着天堂的一个门号,对方理当该往地狱里送,那即便拿了天堂的户籍住着也不会安生。
吵吵闹闹的天堂还是天堂吗?
如此多冤家对头分从不同路径全挤进天堂里来,试问:天堂到底有多大?
其实是问:迈进天堂到底有没有个标准和说法?
天堂是生者的念想,集善行,结善缘,尘世了断后上帝想必会给我等凡人安排一个座次的。
但谁也别想用消毒水洗我的脑,自杀炸弹的事情怎么着也觉得不该干!
对于宗教和政治,我无评论可写。
对于剧中人的命运,除了唏嘘还是唏嘘。
生活在那样的地区,背负上那样的身世,不是几句言语也不是几部电影能够改变他们的思维,能够挽救得了他们的生命的。
只是我们都希望,无辜的人不要成为牺牲品,世界本就残酷,但愿还有天堂。
影片的很多细节是颇值得玩味的,比如那段录像场景,辛酸而又讽刺。
而我更要提一下两次巴士上的不同境遇。
一次,赛德正准备走上公车引爆炸弹,可他犹豫了,看到一个孩子后,更是选择了放弃;一次是在片尾,赛德还是义无反顾地坐上了巴士,为影片画上了一个无奈的句号。
没有天生的人肉炸弹,人其实都有血有肉,都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只是没有人给他们享受真正人生的机会。
珍惜生命,珍爱和平,一句大话,却也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这部片子让我着实肃穆了一阵。
巴勒斯坦的两个人体炸弹,他们刮干净胡子穿上西装,同乡就说他们“怎么像以色列人”。
他们打扮成“以色列人”的样子去炸特拉维夫。
精心准备的行动宣言因为摄像机没电而化为一句家常嘱咐,腰间肋下的炸弹还陪伴一个活动的肌体去修汽车……不是黑色幽默。
他们不开玩笑,他们认真地做这件事,即便线人出错,即便知道生命一去不复返。
所有的意义,就在一念间。
打五星不是因为我支持恐怖袭击,而是因为这部电影让我理解了,一部分人做这种事情的原因。
虽然,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但是形式的表现手法也用得很好。
从修理厂突然沸腾的水壶,对应接下来的砸车;到布置任务时深入狭窄的走道,最后定格在一个拥挤的角落;在男主对任务抱有犹豫时,他背后苍白的断壁残垣;还有亲吻时不均衡的画面,右边一大块空白暗示男主的离开;直到最后,镜头推移到男主眼睛的大特写,声音被默默掐掉,无声的白光象征着死亡。
看电影之前,我对恐怖袭击者是存在偏见的,认为他们愚蠢又暴力。
但是我看到了他们在工作,他们与家人相处,我发现他们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别;看到了他们穿上在西方社会代表文明的西装,又高又瘦又年轻,对他们被恐怖组织洗脑产生了惋惜之情;阴差阳错任务受阻,跟着他们跑了一天,获得了多看多想一点点的时间。
原本相信天堂和公平的朋友被挽救了下来,对世界失望的男主牵连一批无辜的人走上了绝路。
悲剧可以为人们无法宣泄的情感找到一个出口。
我相信这部电影的制作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在暴力侵害中受伤的人,一个缓和伤口的可能。
而不要任伤口恶化,走到无法挽回的境地。
10.14周六。
新一轮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七天。
晚上看这部电影时,新闻看到以色列要求加沙以北巴勒斯坦居民24小时撤至南部。
无法评论,距离中东十万八千里,双方说的都好像有道理,历史有时也是那么扯不清楚。
我很难过,但也只能像偶像剧女生流着眼泪对那两个打架的男生说:你们快别打了。
抛开政治,这电影拍得挺好的,还有点希区柯克的味道。
但电影主题这么敏感,怎么能不谈政治呢?
巴勒斯坦人会骂:tm的我们的勇士怎么会这么软弱?
犹太人会骂:这些都是恐怖分子,tm哪里是正常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告子上》 一部关于人肉炸弹的故事,不免事先会联想到谁会甘愿去当人肉炸弹。
或者说人肉炸弹来至于哪些类型的人群。
极端的种族主义者?
疯狂的恐怖分子?
或者被战争逼得丧失生存意志的绝望父亲?
《天堂此时》呈现给我们的两个“人弹”是有点暴燥脾气,但努力工作,赋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萨德以及他的好友克汉雷。
可以说导演有意地推翻了我们事前的揣测,武器团体的联系人是小学教师,人弹“取材”于过着正常生活、努力工作的平民。
抛出了“人弹源于生活”、“在巴勒斯坦人人皆肉弹”的命题。
由此看来,巴以冲突问题早已不是政党之间、武装团体与军队之间的冲突,巴以间的恩恩怨怨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次次的巴方自杀性报复与以方采取的军事回应间,以夫仇子报、夫仇妻报等各种形式深深扎根在巴勒斯坦的普通百姓心中。
和平并非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亦非部份武装团体暂时性的停止协议能成的。
终于,萨德、克汉雷还是绑上炸药踏上了通往以色列的公路。
人之将死必有所思,萨德开始反思这种行动的意义,克汉雷则坚信自己会因此升入天堂,享受上帝的慈爱。
这时候的萨德是焦虑不安的,克汉雷到是相当乐观。
是啊,走到这种“箭已在手,不得不发”的地步,理性的反思相较于虔诚的信仰反而更容易使人深陷矛盾,倍受煎熬。
面对死亡,即使是圣人也只能选择继续拥抱信仰,拥抱仁慈的上帝,期望他老人家的公平审判,等待步入天堂享受永恒。
当然,这是指西方的圣人。
西方哲学体系是以“智”为基础,开出“德”,事事皆用理智加以客观分析,所以只知“有”而不知“无”,天堂不就是“有”的一个延续吗?
所以西方哲学悟不出庄子的:“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今又变而死,是相与为春释冬夏四时行也。
”相反的,中国哲学则以“德”为基础,而开出“智”,从“有”悟出“无”。
所以中国古代的圣人对于死,才有庄子的这种顺其自然的观点,不求升天,也不需拥抱上帝。
扯远了,接着说电影。
接下来的故事可以说是峰回路转至高潮,或者说是好莱坞式的惊险戏加感情戏,有些落俗套了......直接跳到最后说吧。
来至于被炸得近似废墟的巴勒斯坦难民营的萨德,将在欧洲般美丽的以色列引爆炸弹,为了抗议民族与民族间的不公平,也为了以色列的报复行动而报复。
萨德最后的话,道出了他为了尊严、为了民族而舍身取义的决心,这种精神是可取的,却夹杂了太多仇恨于其中,使主观的冲动胜过了理性思考,这种报复行为的作用也仅仅是满足了某些人复仇的快感,而继续加深了两个民族间的仇恨,一代又一代的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当然,站在我们的角度,以外人的身份谈巴以问题,似乎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所谓”推已及人“,如果我是萨德,我除了做人弹还有其他选择吗?
我只知道,如果把巴勒斯坦换成中国,把以色列换成日本,我是萨德,我也会上。
本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得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讲述两名巴勒斯坦自杀爆炸者到以色列实施自杀爆炸因故没成功,随后引发各自对这种袭击方式和自己的生存价值的思考的故事。
第一感觉就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真是两个世界啊,特拉维夫和纳布卢斯,比比看。
影片正在兴头上,戛然而止。
这时我看过的电影里头戛然而止的最突然的一片了。
现实主义电影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倾向于处理低下阶层的人物及其道德问题。
导演也甚少介入素材,而让它们自显本性,呈现快照般的品质,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本来对这片子很期待的,它在Oscar最佳外语片上应该是挺有竞争力。
不过外界说是太激烈不一定入Oscar眼,美国人的眼光我一直怀疑的。
它还是2005年柏林电影节的欧洲蓝天使奖,这个奖项经常给人惊喜。
加上本来这次电影周有考虑过放一个新片,想着这片应该挺适合,字幕也刚出来,片子长度适合,题材敏感也引人关注,于是先行看下。
看完发觉它真是题材电影投奔柏林的典型,换话说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都比较一般.....与其说是《天堂此时》艺术上的成就不如说是选材上面的成就来得更大些。
只能说要么我对政治题材实在是心存排斥或者漠不关心,要么是缺乏所谓正义感;或者说我这样的人根本不需要有什么立场,那影片和我显然没任何关系。
片子倒是干净,富有中东特色,也不拖泥带水(必然的,一个半小时不到还拖个鬼)。
故事直奔人体炸弹主题,只是早早猜到了两个主角必然会完成性格转移...在出发时候两人表现反差太强烈了,而导演肯定不敢玩火去拿血肉横飞的东西来当卖点。
在这种情况下彼此完成互相转移的几率实在太大:一个从犹豫转为坚定,一个从视死如归转为反思质疑,看到小伙在讲述父亲事情时已经产生了观看的疲惫感觉,而这正是影片最重要的主线。
看完后发现果然。
加上题材问题,确实没有太多惊喜。
还是2003年黎巴嫩那部《风筝》来得更符合我的品好,差不多的背景,铁丝网,戒严……。
与《天堂此时》里的人体炸弹相比,当然要来得缓和些,也有浪漫的色调。
一个很土的比喻,我在那里能看到“人”字,《天堂此时》更适合给以色列人或者有立场的人....2006.03.13
巴以冲突作为热点问题吸引着全球的关注,大道理谁都会讲,谁都明白,但是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外人可以介入的,还是需要两国人民的努力。
影片偏记录,偏说教,剧情不吸引人,不太符合普通观众的心理(除非是电影专业人士和对巴以政治形势十分关心的人),我更希望看到自杀性人体炸弹整个发生过程的原始状态的纪录,更期待那种真实的震撼力,很可惜在本片中只有原因没有结果,非常失望。
电影获得好评离不开题材的热门和人文情怀,但我觉得影片本身并没有那么出色,对于两位主人公的“人性”着墨过多,现实世界的原型是否如此我不知道,感觉上他们应该不会想那么多才对,而且两人后边的造型明显回归演员自我,影响了说服力。
我一直想知道Said那晚和紧紧贴在身上的炸弹一起躺在父亲的幕碑前的时候,他是不是看到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或者只是满天的星星,或者是父亲的灵魂,或者是,永恒的天堂。
因为那之后的他,仿佛已经死去,当他麻木的坐上了那辆满是以色列士兵和平民的公交车,当特拉维夫高楼林立阳光沙滩的景象与巴勒斯坦难民营中的贫困嘈杂零乱拥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时候,他小心翼翼的擦拭着和炸弹交接处身体的汗水,他温柔的吻了吻暗生情愫的女子,他从母亲的窗口逃开,他放弃了一切生的希望,只是不能再回去难民营,这个人间地狱里,他梦见了自己会身处天堂。
色调大部分时候偏黄,就像陈旧的电影,或者只是难民营的黄沙,但是线条是那么的清晰,就像那并不遥远的历史尘埃战争矛盾压抑在辛苦过活的现代人身上一样,讽刺着,无法避免的伤痛着。
Khaled和Said,让他们成为人肉炸弹的动力已经不全是宗教信仰,Khaled都在Suha的逼问下承认“我们在生活中已死,我们用死来逃避苦难”,这是怎么样的痛苦和绝望,是身在安宁之中的生命所永远无法体会的,电影的作用,就是让你感受你从来未曾经历的感受,经受未曾设想过的痛苦,思索单调生活中不曾意识过的问题。
所以当你看到Said照片上凝固的表情和汽车上空洞的眼神的时候,才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你是宇宙中多么脆弱却又多么顽固的灵魂。
巴以冲突到现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耶路撒冷,已经丧失了宗教的神圣意义,变成了战争分子和反抗组织的精神信仰所凝固成的怨念,真主安拉与上帝耶和华的距离,隔着的是人类永远无法放弃的自私暴虐仇恨和杀戮。
可笑的是,宗教的教义,总是让我们放弃这些恶,以便求得救赎,以便升入天堂。
熟知,每一刻的天堂,都被我们无情的摔碎。
《天堂此时》在2005年横扫各大奖项,电影讲述的是巴勒斯坦的人肉炸弹,导演却是一个荷兰籍的犹太人,他们都身陷在这场争斗的泥沼之中,疑问着战争中被杀死的生命、人肉炸弹下死去的平民,意义到底何在。
只是看过电影之后,我更加疑问了,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忍耐与非暴力的反抗背后,难保换来的不是蔑视和更肆虐的侵犯。
如此就是现实,如此就是本性的话,我们真的配拥有伊甸园、乌托邦,我们真的配拥有天堂吗?
我们已经麻木,每天总有爆不完的炸弹,流不完的鲜血,停不了的冲突,和遮挡不住的政客们虚伪的说辞。
已经不再有人会意识到,电视里的一句播报,报纸里的一行字,网页里的一个链接,每个的背后,都有一条鲜血淋淋的生命,和你我一样曾经挣扎着想要活下去的生命,已经丧失了任何选择活下去的生命。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的只是明星炒作的八卦,泛滥的低俗色情,和各种变态话题的“社会新闻”。
我看到这样的现实时总会听见John Lennon唱着Image,每次有什么全球性的和平宣传活动,这是无法让人忘记的配乐,可是就是他,就是那样的他,就是那样的被射杀在纽约的街头。
我总是忘不了我永不曾经历过的这一幕,也许那一刻,天堂已经将我们永远的抛弃。
May God forgive us all.
不可评论.
因为与生俱来的仇恨,他必须去杀死那些素昧平生的人。他年轻而善良,但为了那些崇高的理由,他毅然走上杀手之路。
除了男主角长的比较吸引人之外,其他还好
编剧祝明:以色列投资,以色列导演,以色列演员,以色列上映,搞了一部反思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有多不人道的片子,然后拿到电影节,代表巴勒斯坦参赛。剧本都不敢写的荒谬。“大屠杀记忆是我们独有的”——这套说辞,对我们有利;“恐怖组织记忆是你们的”——这套说辞,也对我们有利。
看过
剧情冷门而已
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看巴以战争的片子,很沉重,很沉重,很沉重
老早看的……
我才知道这是以色列拍的,杀人还要诛心啊
人体炸弹之路
他被迫作为殉道者来寻找天堂
3- 看了一半睡着了
不知道该怎么去评价这样一部电影,只有看过的人才能体会。
天堂彼时,没有路。
失去人的尊严的人,只能用极端的方式找寻尊严。快速移动的镜头,新闻片冷漠的叙述方式,使绝望的抗争和迷茫淋漓尽致。
如果从小就被教育要仇恨一个人,你可能会养成习惯,虽然不知道为什么
我们在生活中已死,我们用死来逃避苦难
淡然无味
【3L】配乐缺失,流畅至简的定框取景;冷峻带点日常温暖,只是废区驻人心,破烂缺笑,有人“向往天堂”。
Suicide Bombers 的背后的故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隔河相望,刀枪相向,世代为仇,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