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后回旋在脑海里的只有忧伤的小提琴曲,压抑沉重的气氛贯穿了整部电影。
我喜欢轻松美好的电影,本是打算用来消遣午后时间的,结果整个下午这部阴暗的电影让我更加不消化了。
看到一半时电影基调依旧是沉闷的,我便期冀有美满的结局,还好最终姐弟几人顺利到达了墙上有风车的祖母家。
看完后百度才知道这部电影获得不少奖项,只是实在不怎么合我的胃口。
逃难主题,德国纳粹,洛荷父亲是希特勒党的军官,希特勒兵败后匆忙清理门户、焚烧机密文档。
稚子何辜呢,上一辈人犯的错误、做的不当选择、站错了阵营押错了宝,下一辈人的命运也只能因之扭转。
父母之间的不和谐、躁动与情欲气息,年幼的洛荷透过缝感受到了。
她虽小却相当敏感,自己领悟到许多外人所未直言的事理。
厚着脸皮、讨价还价地去要吃的、撒谎、杀人、色诱......做下一个个艰难的抉择。
在我看来,带着双胞胎弟弟、一个妹妹、尚在襁褓中的弟弟一大伙人一起逃亡再危险不过,如此大的群体目标,最后仅失去了其中一个弟弟已是万幸。
最无辜的是一路帮助她们的假犹太人托马斯。
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男主角,初次出现时整洁的脸庞让我对这个人物有了好感,他的眼里没有恶意。
尾随着洛荷一行人,挺身而出相助。
而我时时担忧洛荷会不会被某一位兵士强暴失身,所幸最后她完好无缺。
血腥、肮脏被放大,人本性里的贪婪一览无遗,唯利是图,谁会对非亲非故之人在这人人自危的时刻里白白伸出援手呢?
洛荷身为长姐,肩负着母亲的遗命,艰难地去找寻祖母的庇护。
最后当她见到祖母呵斥弟弟糟糕的餐桌礼仪时,她表现得比弟弟更加恶劣引来祖母的责骂。
她固然是知礼的,所以才会在弟弟偷东西被抓了个现行时暴怒得将他关进箱子,说这不是德国孩子的行径。
过去这一路,自小养尊处优的他们何曾顾得了那么多所谓的礼仪,生死关头只有活命、吃饱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长时间才得以洗一次澡,澡堂里挤满了男女老少,满身白花花肥肉的妇人。
从小住在华丽的大房子里,衣着高雅整洁,到逃亡,滴着黑水的衣服,让两个弟弟脱衣服抖索着唱歌的老太太,眼里充满着质疑、转瞬可决定一个人生死命运的士兵。
金钱如此重要,有钱能使鬼推磨;武力如此重要,一枪可自卫也可就此了结去一个人的生命。
影片里对于血腥镜头长时间的凝固,仿佛是为了展现出生存之艰辛。
一次次看到尸体,洛荷和弟妹都没有尖叫,只是将震惊与恐惧吞进了肚子里,一个人咽下。
途中他们几个都没有嫌弃过食物的难吃、环境的恶劣肮脏,也懂得姐姐的不容易。
小孩子是善良坦率的,甘特对大哥哥托马斯有着崇拜与喜爱,以至于因他丧了命。
还有携带婴儿可以搭乘火车的规定在令我不解的时候也使我感到善意。
影片里不曾说出口的话太多了。
男女主角第一次相见之时,洛荷就应该将“你想干什么”问出口。
电影遗留了许多让观影者自己去发现,这也正是作为动态影像的电影的独特之处——由你自己来体会其中的意味和氛围。
音乐插曲、环境色调、语言表情这些都是组成含意深厚的背景的要素。
一路上洛荷脸色凝重,只有在唱歌以博取那胖大猥琐的船夫欢心之时才露出了笑脸,可惜船夫不领情。
每当她以为就要舍身取义救弟妹之时,都能成功避过。
引诱托马斯留下帮助她们,引诱船夫却被嫌太臭了,那时她双眼一动不动地看着托马斯,眼里包含的都是最后最卑微的求助,不希望自己就这样失身。
欲望果真是不可缺的,哪怕是在最后的关头,只要有男女便能有最原始的欲望。
爱情也是电影必备元素,弟弟在火车上拿走了托马斯的证件,他后来下了火车吗?
他会死吗?
洛荷以后有机会再与他相遇吗?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也因此留下谜团和想象的空间。
少女洛荷长大了,只是代价太过沉重。
也许从此她的梦里离不开对她合谋杀了的船夫的阴影、没有替弟弟收尸的自责还有对以生命为代价护送他们一路的托马斯的挂念。
洛荷是倔强的、要强的、自尊的少女。
《少女洛荷》(Lore,纯真消逝的年代(台)/黑屋/萝芮/萝拉)是凯特·休特兰(Cate Shortland,1968年8月10日-)执导的爱情战争片, 改编自澳洲女作家瑞秋·塞弗特Rachel Seiffert曾获布克奖提名的名作《暗房》,从“加害者”自我反省角度讲述养尊处优的党卫军军官女儿在希特勒死后的德国,开始的一段痛苦而深刻的长大成人的经历:女孩Hannalore(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Saskia Rosendahl 饰)小名Lore,生来养尊处优,父亲是党卫军高级军官,曾在白俄罗斯处决大量犹太人和无辜市民。
洛荷和她的姐妹们对犹太人遭遇知之甚少,她甚至还是一名希特勒青年军(Hitler Youth)的光荣成员,对纳粹信仰充满崇敬之情,希特勒死后,二战结束,德意志变成一片废墟,洛荷带着四个弟妹从巴伐利亚前往汉堡投靠外婆。
在投亲过程中,不肯相信残酷战争的洛荷,看到了死亡、丑恶、肮脏、贪婪、饥饿、猥亵的种种,渐渐了解事情真相,褪去纯真,变成饱经世故的大人。
影片最后,当她无意中翻阅Thomas(凯-皮特·马立纳饰)捡来伪装身份的犹太人证件夹中的照片时,仿佛看到了落难的自己和家人。
“浮云世态纷纷变,秋草人情日日疏”( 金赵秉文《寄王学士子端》),人上人到逃难者的过程很短,但很快揭开人生与世界真相!
影片中希特勒死后,德国民众如丧考妣的巨大失落,给人深刻印象,也发人深省,洛荷母亲对镜神伤,既为己衰,也为主王。
看过《Lore》之后,感觉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要数Lore和Thomas戛然而止的爱情了。
这个没有结局的结局,让我禁不住去想,Thomas究竟是什么人,后来会和Lore重新在一起吗?
带着对电影中某些情节的疑惑,又去看了Rachel Seiffert的小说《the dark room》。
结果,小说和电影除了有相似场景之外,几乎是两个故事。
小说里的Thomas真的是犹太人,而电影里的Thomas,有理由去怀疑,他不是犹太人。
电影里的Thomas,根据先前看过的其他二战小说电影里描述的形形色色的人,很可能是前纳粹、集中营看守,乔装成犹太人逃离了追捕。
何以见得?
先说说哪些事情不能证明Thomas是犹太人。
首先,证件不能说明Thomas是犹太人。
因为结尾处,Thomas的犹太身份证明来自于其他死去的犹太人。
然后是,纹身,Thomas手臂上的编号刺青不是只有犹太人才可以有的。
在一部犹太人写的小说《纳粹与理发师》中有一段情节,主人公SS军官穿越森林回到柏林第一件事就是在手腕上纹上编号,乔装成犹太人。
所以,纹身不是犹太人专属,可以伪造。
但是Thomas必然曾经在集中营呆过,看守或者被囚禁。
当时德国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不知道集中营是什么样子的,但是Thomas有犹太人的全部证件,在《辛德勒名单》里详细介绍了这些东西会在集中营里如何被分拣,所以,能持有这些东西人要么是德军及其狗腿子要么在集中营被解放之后在里面逛了一圈(小说里的Thomas就是这样);Thomas“像”犹太人,有刺青,知道树林里的小孩说的是波兰语,说明他对集中营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在苏占区让他们藏着不要被人看到,说明他知道苏军的作风(狼一般的毛子见到妇女就XX,详见《柏林的女人》和波兰电影《罗莎》)。
再说说为什么怀疑Thomas曾是德军。
小说里的Thomas在Lore面前比较畏缩,不敢直视她的眼睛,怯于袒露自己的身份,怕Lore知道而离开他。
但是电影里的Thomas坏坏的,第一次开口交谈就企图霸王硬上弓;一向直勾勾地看Lore毫无羞涩或者怯懦自卑;偷偷接触Lore的手或者脚,后来直接躺在她身边;Lore骂他犹太人时只是坏坏地一歪头开始摸Lore裸露的脚踝;对杀戮和死亡司空见惯,出手狠辣毫不犹豫,看到Guenther死了毫不犹豫地脱下那孩子的鞋逃离;爱烟嗜酒,杀了船夫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他的酒,G死后他也在那喝酒,这么年轻就这么嗜酒,当时的犹太青年多半没有这种机会,反倒是集中营里腐败的德军极有可能(看《辛德勒名单》就会见识到);最重要的是,证件一丢,在盟军面前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立马溜走,真是犹太人的话解释一下、费点周折,不需要与Lore分别,这么做很可能是因为被通缉。
另一方面,Thomas说自己战时没有去打仗,而是在偷窃,被关在监狱,很可能是在暗示自己被分到集中营、剥削犹太人财产以及剥夺生命;他丰富的野外生存知识和能力很可能来自于训练和经历(比如乔装成平民从波兰穿越森林跋涉回德国)。
那为什么Thomas不告诉Lore自己不是犹太人,而是和她老爸一道儿的?
首先,他是战犯、对自己的身份讳莫如深,不然即使Lore不说出来,她的弟弟妹妹没准儿会说漏嘴,而且可能会引来Lore的鄙视,即不能确信他们会继续保密并且继续与他为伍。
其次,经历这么多,他根本不认同纳粹对犹太人的宣传和做法,并且对他们感到愧疚,所以在爱人面前自己充当犹太人、对她好、用行动感化她、破除之前纳粹给她的洗脑。
所以,Thomas不介意Lore“知道”他是犹太人,而且每次Lore鄙视他是犹太人时他都一脸不屑,小样儿懂个啥啊。
整个过程越来越纠结,心里担忧不已。
作为大姐姐的LORE是最难的。
没有父母亲的时候,她就要做父母亲。
为了弟弟妹妹,自己虽然是一个孩子,也没得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妈妈。
长姐的责任与重担,不是谁都愿意承担,也都不是谁都可以做的好。
母亲最后离开时,LORE还是追赶道路上去看她,妈妈回过头,看着她,四目相对,满脸泪痕,还是一句话没有说扭头就走了,眼睛说了一些。
那时的LORE还是孩子的心,少女的心。
我想,没有那个假犹太小伙子,托马斯,LORE和她的弟弟妹妹们,恐怕很难回到汉堡。
LORE因为托马斯的犹太人身份,而既喜爱又痛恨。
这里开始展示出,LORE最难的心理痛苦,她的岁数,是完全受到纳粹德国教育的,本身她的希特勒青年团的身份,让她一直也完整的学习了憎恨犹太人,以及她认为的一切的第三帝国的真理。
精神世界的巨大崩塌,双亲的离去,自己带领弟妹的责任。
如何生存下去,一瞬间,一起涌来。
而LORE在得知托马斯的非犹太身份时,斯人远去不可追了,而托马斯也只是那个没有人认识的死去的犹太人名字而已。。
我想那一刻的LORE,一定很怀念他吧。
居中有一段,德国民众围观,纳粹死亡集中营的照片,后来开往汉堡的火车上,也有德国年轻人对这个事情的讨论。
民众对第三帝国私下的罪恶是震惊的,也带来后来整个德国民间,自下而上的反省(这段历史不用再说了)。
我只是想起同样那个日本,他们为什么不反省。
我想,至少,日本人根本就像德国人那样,没有见过他们那只禽兽军队的所有大屠杀,小屠杀,各种强奸,屠杀。
他们不知道自己曾经是禽兽。
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了。
最后,再一次鄙视所有,2012年以后买日本车的人。
这种人,以后我也不会跟你们结交成朋友。
一切的理由都是苍白并且荒诞的。
这种事情的正反,网络口水大战也够多了。
我想,犹太人,看到我们这些受害者的后代还为这个事情争论,实在是会觉得,真悲哀。
二战片多揭露法西斯之丑陋、反思侵略战争之罪恶,然而此片从战败国的百姓入手,写战争对一个纯情少女的心灵的戕害,视角颇为独特。
少女洛荷的父母亡命出逃,留下五个孩子。
作为长姊的洛荷,无奈之下,只能挈幼将雏,踏上漫漫的逃难之路。
战争是一所学校,能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成熟。
逃难之路,于是也成为少女的成长之路,而电影人物一路所经历的饥饿劳顿、累累屈辱、血腥杀戮、亲人死亡乃至男女情愫,也都化作了少女成长的催熟剂。
剧末的数个镜头最为动人:洛荷起床穿衣,镜头摇过少女的秀腿,只见青斑累累、伤痕道道——这是以肉体的伤痕象征少女心灵的创伤(这画面和电影开始少女沐浴一幕相互对照);女佣教姊妹习舞,洛荷无意于此,抑郁难解,独自走向屋外——这表明经历过惨烈的苦难,少女从此将与欢乐无缘;弟弟在餐桌上抢食而遭到外婆的斥责,洛荷不顾长辈阻止亦抓起食物大口嚼食——这举动是多日屈辱、痛苦、压抑、悲伤的宣泄。
数个画面均无对白,然无声场面所蕴含的意义振聋发聩。
最撼动人心的是洛荷用脚毁坏瓷器小鹿的场面,磁片洒落一地,那个一路携带的心爱的小卧鹿最终也被踩成碎片。
这是向纯真少女时代的诀别的仪式,也是人生不堪承受的悲剧的写照。
这是只有用电影镜头才能诉说的意义。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青春少女是真善美的象征。
《少女洛荷》展示了这个“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撕碎的过程,唱出了一曲人生的悲剧之歌。
其实,每一个人从少年走向成熟,都要经历一个过程,遭遇某些困境,丢失生命中一些最为珍贵的东西。
《少女洛荷》只是借助二战题材,用更为集中、精粹、强烈的浓墨重彩,刻画出一个人成长的必然之路、悲剧之路。
破败的碗里,几只鱼儿在吃力的蠕动,镜头忽然拉高,一位衣衫褴褛的少女在注视着它们,鱼儿们所在的世界正在“相濡以沫”,而人类的世界则饱受战争疾苦,异类的世界你无权插手,先在自己的世界生存下去。
这是一部改编自纳粹伤痕文学的电影,所谓以“加害者”的视角反思战争,影片以清新沉郁的手法,描摹了一个充满伤痛的故事,对纳粹思想坚定不移的少女洛荷,抱着天真无邪的心态入世,渴望一观她的元首所描绘的世界美好,不料却被满目疮痍的残酷现实击的粉碎,在父母都被关押之后,洛荷带着弟弟妹妹们踏上了从巴伐利亚前往汉堡外婆家的旅程。
处于战争之下的旅途注定是不安和躁动的,导演却运用诗一般的画面,沉静如水的叙述方式来烘托这种不安,黑森林晨暮间的烟雾缭绕和不时响起的防空警报也处处体现着躁动,一行人的路程中,甚至不惜直接将镜头对准尸体已经腐烂的伤口,刺激视觉神经的同时,也在控诉战争将人命视为草芥的事实。
当洛荷从少不经事的少女逐渐蜕变,观者也如同接受了一场精神洗礼,德国人对于战争的反思态度值得赞扬,片中被虱子“撕咬”的伤口和掉色的黑色油彩都象征着纳粹施加给无辜人民的罪恶,难以清洗,在贫苦饥饿和生命面前,一切规矩教条,还有所谓父权和信仰都不值一提,洛荷虽亲手埋葬了过去,但仍保留着所谓的“种族优越感”,直到那个犹太小伙的真相被揭开,洛荷那仅存的精神寄托彻底崩塌,她终于明白元首和纳粹是不会为她带来食物的,要活命必须像畜牲一样苟延残喘,所以当她带着弟弟妹妹千辛万苦赶到外婆家,发现这里不过是又一个表面维持和谐,虚伪做作的纳粹之家后,她一脚剁碎了之前一直精心呵护的糖瓷小鹿,与那个“尊严世界”彻底诀别。
所谓成长,鲜血和眼泪而已。
要不是突然出现的年轻人,洛荷他们遭遇会怎样。
即使变卖所有盘缠,即使反复出卖肉体,即使嗜血即使死亡…都未必能幸运到达外婆的家,唯一可以想象到的是会悲剧加倍。
从极端排斥到信任年轻人,是血的教训换来的,是同甘共苦换来的,却被弟弟不经意的好心迫使突然分离,连真名也未来得及问。
这又是一个精彩的点。
根本来不及渲染的戛然而止,就是战争的残酷,也是导演的惊妙。
外婆家表面是宁静的避风港,一切照旧,却掩盖不了孩子们心中的满目苍夷。
环境改变人,放在任何年代都说得过去,也是未经历环境变迁的人理解不了的。
到了外婆家,温暖的床品,干净的衣服,轻松的音乐,却让洛荷更加压抑,“不能…我真的不能”。
在外婆呵斥不懂规律时,这种“不能”终于爆发。
战败,父母被抓,生离死别,九死一生,饥寒交迫,失去弟弟,来不及告别,糜烂的尸体…等等一切,已经不能让孩子年龄的他们享受孩子的单纯了,更何况去回复过去的规矩?
一直伴随着的小瓷鹿,见证了洛荷少女不知愁,盘缠用尽的窘迫,到达港湾时重见天日…曾经在最窘迫时,洛荷天真妄想把珍爱的小鹿能换取别人的帮助,却被嘲讽。
在洛荷痛苦爆发时,小鹿被狠狠踩烂。
你还是那个你,可爱脆弱的你,只是已经破碎。
《少女洛荷》倒挂在低压的树杈上向少女展露精壮身材的青年,轻轻地将水面拂向水中的少女,少女面上丝毫不显,依旧保持她的冷漠孤傲。
但最终爱情还是改变了她。
这是作为纳粹青年军的洛荷和幸存的犹太人的爱情。
整部电影大片大片的美感画面和定格让爱情和痛苦交杂在一起。
最后洛荷的信仰伴随china doll碎裂,她对于纳粹的崇拜也就此崩塌,再也回不去从前了。
很惨。
导演很会利用镜头来讲故事,这很有意思。
(这就是文艺片的魅力吧,我比较喜欢这些很隐晦的东西)还有结尾处有呼应开头。
比如当他们来到祖母家后洗澡,那个男孩把头埋进水里,在开头处他有问到把头埋进水里会淹死吗。
这次逃难对他们的影响都很大……还有那只陶瓷鹿,刚到祖母家洛儿很高兴地把它摆在陶瓷鹿堆里,她肯定是很庆幸自己活下来了,有种找到归宿的感觉。
当后来她感觉好像一切都变了,当她妹妹拉她一切跳舞的时候,她又说自己做不到,后来又被陶瓷鹿毁了,她可能已经死在这次逃难中了吧,她也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存下来。
到后来他拿着托马斯的证件,才发现自己的信仰是完全错误的,在一开始洛儿发现弟弟偷东西,说德国孩子不该偷东西,她那时候还是觉得自己的种族(希特勒种族,没有这个种族,但是不知道怎么说)是很高尚,国家的战争是很伟大的,到最后她把牛奶打翻,喝桌子上的牛奶(是一个呼应),有种装什么装,我们就是这么肮脏的感觉。
但是,还是有缺点。
女主人设有点崩啊。
只能说我有点摸不清她的脑回路吧。
总是要害死托马斯的感觉,代入一下托马斯,我真的要一巴掌扇死女主,真的良心被狗吃…总是帮女主,女主反而不领情,到最后还得被女主弟害得下火车,证件被拿了,估计活不了多久吧。
还有我不明白为什么洛儿发现托马斯来了,马上脱衣服和那个老男人那个,看见托马斯捡起地上的石头她也没反应,到最后老男人被砸死了,她才怪托马斯,我要是托马斯,我石头应该砸你头上!
但是除去这个,男女主的张力还是满满的。
一直找美国爱情片来消遣一下,发现都一般啊,好无趣,没想到在这部不是爱情片的片子还能get到男女主,满足了我的需求,就给五星吧。
《少女洛荷》是一个发生于二战结束时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它从始至终笼罩在一种阴郁的情绪之中。
在这种时间设定的基础上,导演凯特·休特兰以一个新鲜的角度切入二战,关注纳粹军官的女儿在父母被捕后价值观的重建和情感的养成,在少女洛荷姐弟几人食不果腹而又危机四伏的寻亲路上,战后德国破败的景观、残殒的信心以及堕落的道德被一一呈现,甚而从纳粹母亲一辈威严的训斥中你还能归结出一点点纳粹之所以会产生的因由。
围绕她所选取的巧妙角度和意图触碰的丰富主题,凯特·休特兰利用特写和音乐尽可能地把悲伤、愤怒、厌恶和恐怖放大。
片头梦呓般的数数声(在电影中段我们才知道这个声音来自无关紧要的跳绳动作)预示了这种不恰当放大在影片中的泛滥,肉体局部细节、粘稠液体、肮脏的手、病变等画面大胆又不厌其烦地出现在银幕上,音乐和慢动作的运用也难脱不加节制之嫌。
在这诸多因素渲染和造就的末世情绪之中,主人公的自哀自怜和对苦难的变态沉溺逐渐显示出来。
为了理解二战,我们有必要以纳粹的视角思考问题,凯特·休特兰拍摄本片的初衷和本片的独特之处想来亦在于此。
然而,她却像是忍不住显露自己对纳粹的批判态度。
这样的矛盾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很难建立起对洛荷的同情,洛荷、她的父母、她的祖母,甚至洛荷前去乞食的老太婆,在导演的视角之下仍然显得像是怪物,比如他们对犹太人发自内心的厌恶、比如对偶像的崇拜、比如让人不舒服的性爱场景和畸形的性爱交易观。
为了影片的走向不背离自己的初衷,导演不得不将情感强加到我们身上,细节、音乐和慢动作便成了她急功近利的手段。
洛荷的母亲是本片中最冷血的一位角色,当她对丈夫说出“你是一个懦夫”,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莎翁笔下唆使丈夫反叛、最后服毒身亡的麦克白夫人。
从她不满的面孔和焦躁的言语中,从她最后献身信仰的行为中,我们看不出丝毫对子女的爱意。
处于叛逆期的青春少女洛荷,有意而又无意地继承了母亲身上的种种特点:自视甚高、歧视犹太人、对人缺乏信任、不顾及他人感受,以及一副仿佛全世界都亏欠自己的表情,甚至包括她要求托马斯抚摸自己,也似乎是出于对母亲的模仿,性爱在她那里,不会有比交易更高的意义,她生来便是为了忍辱负重。
正是爱情拯救了洛荷,也拯救了这部电影,使它即便有上述缺点,仍然不失为一部美丽的影片。
是托马斯向她证明,这个世界上并不全是私心与恶意;是托马斯的谋杀,让她认识到纳粹的罪孽;托马斯钱包中的照片,让她知道了犹太人也是从小长大。
总而言之,是托马斯让人类的正面情感在这位少女的心中复活。
在影片快结尾处,洛荷坐在田野上翻阅那些照片,眼泪不期而下,她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也给了观众唯一一次可以毫无顾忌地投射情感的机会。
在这之后,她摔碎了所有的瓷鹿,仿佛是要跟纳粹的罪孽告别,然而,她可能永远也走不出内心的阴霾。
看的让我胃难受
以女主角洗浴開場的《Lore》,是由片片段段、將人體碎裂成一片肌膚、一隻眼的超近特寫所構成,並藉此放大了女主角那種焦慮、畏懼,卻又不得不行動的心態……全文:http://hou26.org/zeta/children06.htm#p
普通剧本。特色视角。好演绎。
摄影很棒,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感,音乐贯穿全片,残酷的诗。7.6/0.41万 【IMDb7.1/1.5万 预算430万欧元,美票房97.03万美元,全球票房236.2万美元】
3.5
很文艺的片子,不论是配乐还是画面,绿色主调略显阴沉。耐着性子看完,始终不明白只有一面之缘的男主是因为什么爱上倨傲冷漠的女一的,如果一开始是因为长相,那后来的相处只能说实在不愉快,可男一还是毫无怨言的默默付出。看得我甚是着急,明明就该亲吻拥抱啊。
故事讲的太差劲,一点不吸引人!
純 真 早 已 枯 毀
独特的视角讲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但因为视角不同我们看到的又不是那个众所周知的故事。
成长的痛苦
个人的成长和帝国的毁灭,以小人物的视角洞悉世界的历史变迁。剧本扎实不刻意不做作,平缓的叙事冷静的情感烘托出其实非常炽热浓烈的少女身心成长之旅。轻微的晃动和频繁的特写和空镜为故事的艺术价值大大加分。而对人物的塑造更是在不动声色间展现得一览无余。#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4.1 结尾是神来之笔 洛荷从少女装束梳成与omi一样的发式 穿上黑色连衣裙 解密托马斯与父母的隐约时空照应 踏碎小鹿 也正式预示着旅途结束 心灵成熟的同时全片隐含的创口被正式撕开 而饭桌上粗鲁的举动除去对纳粹洗脑的逆反 对逃亡旅途的二度重现外 亦暗含了开场时父亲的粗蛮 母亲的随便以及弟弟偷牛奶时的饥渴 从而对孩子们的法西斯洗脑究竟从何而来这个论题再次提出疑问 其中类似的场景还有湖中洗澡/抢孩子 洛荷的裙子和摸腿的动作 洛荷摸到不同东西时的心理表意 而除去青少年的战争创伤外 少女洛荷所展露的亦是德国女性身上的坚韧 沉默和母性
二战德国投降,希特勒垮台,而作为军官的父母被惩处,姐姐洛儿带着弟弟妹妹们展开生与死的长征,原本优越的生活变成了连尊严也必须抛弃的逃亡. 在这样的战争年代, 活下去是最大的奢望
這樣的電影永遠帶給我們震撼,我們也必須一直警覺下去。
画面感叫人无法理智
纯真消逝的年代
http://www.bttiantang.com/subject/18117.html
一路逃亡的可怕经历到末尾外婆仍旧冥顽不灵的思想,少女洛荷终于成长了,遗憾她和男主就这样匆匆分开没有下文……莎斯琪亚罗森道尔好美。原来妹妹是《暗黑》里的小太妹卡塔琳娜😂男女主倒置的拍摄角度应该还是有深意的,还挺有意思。男主也好帅,为什么再没拍戏了。
看不进去
德国战败,那些和洛荷一样被纳粹信仰浇灌的青年们陷入了困境。除了为衣食果腹而忧,出行生命受威胁,女性更容易被侵害。纳粹精神在崩塌,却没有可支撑的信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质疑的愤怒之后是什么?镜头很女导演物质,敏感而感性,就像女主角始终处在战战兢兢的状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