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吕克贝松这个名字,相信绝大部分国内影迷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便是《这个杀手不太冷》。
在影碟时代,这部电影在国内影迷心中的地位跟《教父》可以说是不相上下,人们不仅记住了电影中的几个主要角色印象深刻,更记住了吕克贝松这个神一样的导演。
然而近十年来,吕克贝松却有点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上一次他的作品在国内引发出点讨论热度的时候还是2014年的《超体》。
而正当大家逐渐在脑海中把吕克贝松这个名字逐渐遗忘的时候,他却带着一部《狗神》杀进了国内院线,回到了国内影迷的视野中。
01 最弱也是最强看完这部《狗神》,我不禁想起了2019年上映的《小丑》,因为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主角都有一个悲惨的童年、都试图努力的融入主流社会但却失败碰壁。
不同的是,小丑在接连的打击之下无人安慰最终成为哥谭市的混乱之源,而道格拉斯则靠着一群狗狗的陪伴,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现代侠盗”。
可以说,《小丑》看到的是一个挂着“超级英雄”IP,却没有任何超能力的角色的故事;而《狗神》让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没有“超级英雄”光环,但却有着能跟狗狗进行言语甚至心灵交流的超能力者。
而这种超能力,相比于我们见过的那些飞天遁地、变化非常的超能力影视角色要弱太多太多,但在我看来,吕克贝松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这个“弱”字。
本片的主角道格拉斯很弱,小时候瘦骨嶙峋,长大后下肢几近瘫痪,感觉随便来个小混混就能一棍子把他撂倒;与道格拉斯相依为命的狗狗们也很弱,它们之中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型犬没多少,反而都是许多毛发既不干净体形也不壮硕的中小型犬只;而接纳了道格拉斯的变装皇后群体则更加地弱,就连在包容性最强的美国,他们也无法在真正的舞台上展现自己。
然而就是这种“弱者大联盟”,却散发出了最强的声音。
不论是道格拉斯、狗狗还是那些变装艺人,他们都在用着最毫不遮掩的情感去包容和照顾对方,你低沉了他们会给你安慰、你成功了他们会为你高兴,这些边缘群体用最真诚的感情去爱着对方,用最热烈的方式去珍惜上帝赐予的生命,在最阴暗的角落里保持着最顽强的生命力。
写到这里我又一次想到了道格拉斯在影片中第一次登台时,奋力站起来的他一边饱含深情演唱《La Foule》,一边左右摇晃的的情景。
当时看到这里我的眼眶情不自禁地湿润了,因为我被他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强大的如同野草一般的生命力的激情所点燃。
而反观片中的那些代表着“强者”的所谓真男人们,却是一个比一个颓废、疯狂、混蛋,浪费着珍贵的生命,他们虽然在肉体上可以消灭上述三个群体的任意一方,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完完全全的死魂灵。
02 狗狗们自己的弥赛亚本片的开头,便是一段字幕,内容为“当人类陷入困境时,上帝会送给他一条狗”。
虽然道格拉斯经常在嘴里念叨着上帝,说这一切都是他的旨意,但我却产生了一丝小小的怀疑。
“狗神”这个词在影片中出现的时候,是道格拉斯那个变态哥哥在狗笼子上挂了一个“IN THE NAME OF GOD"的横幅,而从狗笼中道格拉斯的角度来看,却成了“DOG MAN”,道格拉斯由此将其视为神启,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但在我看来,这一桥段怎么品都有一种“渎神”的恶趣味在其中。
而在之后的剧情中,虽然道格拉斯经常口诵上帝,但我觉得他其实并不信仰更不想相信上帝,他每一次提及上帝时更像是一种表演戏剧式的揶揄。
毕竟,如果有上帝,为什么会让他的父亲哥哥这种变态成为最忠实的信徒?
如果有上帝,又为什么要让他承受如此之多的苦难?
当我们以圣经中耶稣受难的种种故事来对照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格拉斯在一开始喂狗、照顾狗、因为保护狗而几近丧命的行为,妥妥就是一个翻版的“弥赛亚”。
所以在我看来,对于道格拉斯来说,并不是上帝为他派来了一群狗,而是这群狗在危难之中选择了信仰他,让他成为了它们的信仰,而道格拉斯也像圣经中的耶稣一样,深爱和保护着他的信众们。
所以到最后一切突然就说得通了!
当遭遇最大的危急之时,这些狗狗并不是道格拉斯抵御入侵的工具,而是要拼死保护它们最虔诚的信仰和它们最真挚的爱。
这么看来,这部电影的片名《DOG MAN》,没有被翻译成《狗人》或是《狗侠》,而是被翻译成了《狗神》,真的是蛮有水平的。
03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这部电影看起来杂糅了许多元素,但始终在表达一个核心,那就是爱。
爱是最原始和强烈的情感之一,爱也是让弱者变得强大的最原始动力,爱不禁能够让人们团结在一起,更是能超越物种的连接。
能把爱这份情感玩出如此多的花活,真的还得是最懂浪漫的法国大爷。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给人一种穿越时光的幸福感,无论是从情节套路还是画面还是音乐还是人物性格,一切都透着世纪之交那时候电影的美感。
甚至就连我那个对吕克贝松压根就不怎么了解的女朋友,在看的时候都跟我说一切感觉都太像《这个杀手不太冷》了。
什么叫大师,大师就是吕克贝松这种的,即使你看个开头就能猜到接下来的剧情走向,即使你知道他的每一个套路,你一就会被他把情绪拿捏的死死地,没有新意却毫不无聊,让你哭就哭,让你笑就笑,你知道他的套路,他也知道你知道他的套路,但整个电影看下来就是让人感觉很舒服,因为,里面有爱。
从1994年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到2023年的《狗神》,吕克贝松用作品告诉我们,即使你手里的通讯工具已经从大哥大变成智能手机了,但你大爷依旧是你大爷!
真心希望大家能在这个冬天走进电影院,去感受吕克贝松大爷30年不变的爱,不过这部电影现在的排片率已经降到1%了,能不能抓住这份穿越时空的爱,就看你们自己的缘分了。
首先,这部充满着宗教和政治色彩的商业片,隐喻相对直白和明显。
看得出来导演为了观众和情节还是做了一些妥协,相比于纯粹的剧情片,雅克·贝松知道如何满足观众在短时间内对电影的审美需求。
反而就是这一些过于“舒适”的镜头,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隐喻的本质不再是隐喻,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过度用力。
结尾部分狗神对十支架耶稣形象的回归,也显得有些故作姿态。
总的来说,有些套路化。
值得肯定的是,亮点也不少。
在音乐上对美声,老百汇,爵士的引入,台词上对莎士比亚的敬意,确实提高了品位和戏剧性。
故事内容完整,结构有新意,而且运用了多时间线倒叙,所产生的影片高潮不止一处,足以让观众看到过瘾。
对于美国资本主义乱象的隐喻,早在影片开头,后花园背景里破烂不堪的美国国旗,就表明了导演的态度,类似《小丑》等剧的黑色成分。
从后花园脏乱差给狗神带来的精神牢笼,也能看出资本主义世界里,底层人的生活环境甚至更加破败不堪。
从“父亲”所代表的暴力形象,也能对美国剥削手段层层压制的底层逻辑进行影射。
政府官员催着收回庇护所用来建楼盘,到保险员用尽手段骗回珠宝,终究抵不过最后的质问“说到底,不就是钱的问题吗”。
可狗神显示出了“劫富济贫”的反抗套路,这也是绝大多数美国电影里所呈现的,无论是劫银行还是组建地下组织,都是反抗资本集中的手段,“一个富人的资本,等于几十亿穷人的资本集合”。
狗神带领的狗狗们偷光了富人家的珠宝,而漫长的偷盗镜头,和爵士乐产了特殊的化学反应,爵士乐本是源于毫不起眼的贫民窟,后来又被资本所控制,成了上流人所独裁的娱乐形式,或者说更多出现在白领和高雅的场合,在狗神偷盗这一行为发生的同时,仿佛进行着一场对资本主义的调侃,故作轻松的音乐,更是讽刺意味。
在成为夜场知名演员之后,狗神又被保险员给欺骗,失望的他最终杀了一名资本主义的走狗——“急了会跳墙”的保险员,鲜红的玫瑰,是资本的刺刀,富人的谎言。
有一个根源的问题还未解决,决定美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文化问题,那就是美国的宗教信仰。
好的宗教解读可以把一个人变成圣人,帮助他人,成为再分配主义者,但是绝大多数人是“资本”的人,美国的宗教恰好变成了他们掠夺财富和精神控制的工具,就像剧中保险员说的“我来帮你重新再分配”,反抗终究被更强的资本力量平复。
对于狗神家的两位男性,则是愚昧至极的教徒,宗教变成了他们凶暴本性的外衣,是他们烂在根底的借口。
这也呼应了结尾处,狗神用一生“蛮力”换回一句,“i am standing for you”,既是对父亲的痛斥,也是对父亲信仰的上帝的质疑,在狗神眼中,这种信仰发展的动摇,也是他成长的必需品。
他第一次提到信上帝,是在狗狗跑出后院叫来警察的时候,他被某种命运拯救了,第二次是在黑社会头目开枪却恰好没子弹的时候,他轻蔑到,“这次,上帝似乎并没有站在你那一边”。
很明显他的命运让他既质疑上帝,“为何带走我的双腿”,也让他代入到了上帝的圣体视角,所以,从“到底是我不相信上帝,还是上帝不相信我”,到“我相信了上帝,上帝才相信了我”,狗神的信仰甚至将自己变成了上帝。
这隐藏着的导演立场,是对宗教的自省和批驳。
“上帝创造了我们,也创造了自由意志”,是女审问官对狗神触动最大的一句话,自由意志代表着狗神口中的“pain”,是疼痛让他们与资本(虚妄的信徒)的傀儡(就好像线这端的木偶)区分开来,从轮椅上歇斯底里地摔下来怒吼,他违背上帝的意愿站了起来,他开发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意志。
资本的东西是不会痛的,因为它只是资本,可以还原成资本,而资本之外的东西往往是遭受痛苦的,就像狗神和女审问官,家庭的巨大灾难与内心正义的召唤,也恰恰使他们在面对资本时无动于衷。
像小丑的遭遇一般,狗神内心世界的挣扎也是一条必经之路。
“虚幻的世界,怎么能不吸引我”。
红与蓝的灯光,重复出现的镜像,幕布后的绝望,和变装的习惯,构成了狗神精神的夹层,住在无人的废墟之中,让人很难不这样联想,他是最困难群体的代表,平穷,歧视和残疾。
但总之他站了起来,在黑暗的光束之中颂歌、近乎欢愉,挣扎和颤抖的美声,让主办方和其他演员也留下眼泪。
他带着的是浓厚的妆容,没有这些假面他并没有机会站上舞台,但是他做到了,像极了假面背后的小丑,是血性、破坏和反抗的精神指代。
对于他个人,依旧深处童年的漩涡之中,母亲的缺失和父亲的暴力,并没有直接在他的身上展现出来,却也无一不影响着他的精神结构,顽强地对抗着世界,对待黑社会老大毫不留情,对付保险人员也游刃有余。
“能表演所有的莎士比亚,就能表演所有的角色”这是他从心爱的女人那学来的话,莎士比亚的话成为了他精神汪洋里的中心岛屿,而也正是她为了建立了这样一座岛屿。
莎士比亚的诗歌就是浪漫的岛屿,是纯洁的勇气,幕布后的他,一念之间卸下所有的苦难,唯有莎翁,让他在混乱之中找到诗意,在现实的丑恶之中找到庇护。
总体上来看,God-Man-Dog的三位一体是本影片的特色,不同于以往的狗狗题材电影,这次的狗(dog)与神(god)的关系反而更微妙。
人于世间的寄托不多,宗教好不容易成为了人客观唯心的利器,却在上帝失位的时候感到迷茫,难以自洽,而狗狗的出现之后,弥补了人与神之间的空缺,避免了人与神之间的直接对话,而是借由dog来代指god对man的帮助,是狗狗作为圣洁的化身陪伴在人类的身边,“狗在爱你的时候是不会撒谎的”,那上帝在爱你的时候会撒谎吗?
或许会,或许不会吧。
狗狗是现实版的上帝旨意,而人也可以是意义上的狗神,根据有关耶稣受难的故事可以联想,狗神在结局完成洗礼般行走一段路后,倒在了地上,正中十支架的阴影之上,正如受难的耶稣,在死后,依旧被信徒所维护,人拥护上帝,而狗拥护狗神,亦人。
上帝转世为狗神,而狗神转世为女审问官的孩子,耶稣基督终将存活,继续受难。
暌违四年,吕克·贝松终于带来他的新作:《狗神》。
这部电影让他首次入围“欧洲三大”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寓示在犯罪类型片的外壳下,这还是一部拥有独特作者表达的作品,情感深沉。
这其实也是吕克·贝松一贯的态度:“电影(艺术)的本质是自我表达,因为它是唯一能够与现实做出真实对抗的事物。
”国内观众对吕克·贝松的印象,大多来自《这个杀手不太冷》《超体》《飓风营救》。
这些作品看似同类于好莱坞的商业制作,但只要仔细考察,就能发现其中的人文关怀、情感主题,都是流水线上生产不出来的。
《狗神》依旧如此。
电影拍摄了上百只狗,但它却绝非“宠物治愈系哭片”,塑造的反而是狗狗们“动物凶猛”的一面。
与此同时,男主“终极爱狗人士”的形象也极度的非常规。
观众不断在心中刷新对他的认知与判断:他天真又复杂,优雅又狂野,疯狂又令人心碎,一如他的人生。
故事始于一个雨夜,交警拿起枪,问询车上满脸是血、妆容破败的“女士”。
直到转过头来,才发现浑身名贵首饰的装扮下,是个双腿残疾的男人道格。
打开他的车厢,里面装的竟是上百条狗。
对此,他只留下一句话:“只要你们不伤害我,它们就不会伤害你。
”
也就是这一夜,道格带着自己的狗狗们,杀了十多个黑帮男人。
他曾经的住所,如今已摆满血淋淋的尸体。
一位女精神医师被叫来警局,为道格的案件与动机定性。
在她的一步步访谈中,道格逐渐敞开心扉,讲出了他的精神自白,我们才得知这场犯罪背后隐藏的跌宕人生。
他是罪犯,更是这个世界的受害者。
道格出生在一个极端的家庭中,从小就遭受父亲的暴虐,被长期囚禁在狗笼中生活。
父亲甚至对他开枪,造成他严重受伤,子弹嵌入他的脊柱,一旦走路,就随时有“走向死亡”的危险。
终于被解救的道格,从面对一个残酷的家庭环境,转而要面对这残酷的世界。
因残疾而备受冷落与孤独的他,开始了自己漫长而痛苦的成长历程,在一个个孤儿院间流转。
对他而言,人生绝非旷野,他终究长成一个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边缘人。
幸好还有狗狗作伴,这群强大且忠诚的伙伴,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狗神》的故事并不悬空,它基于吕克·贝松多年前读到的一篇真实新闻:一个父亲残忍地将他10岁的孩子和狗锁在狗笼中多年。
直到警察发现时,孩子只能用四肢行走,不会说话,不懂人类社会的文明规则。
他看完报道后思考——“这孩子长大后会怎么看这个社会?
他会成为坏人还是善人?
他将如何生存?
如果他看向天空,会对上帝祈祷什么?
”在我眼中,吕克·贝松在《狗神》中的创作,基于以上背景,展开了诸多现实议题的讨论,让影片拥有“社会寓言”的启发性。
爱的能力从小到大,只有两样事物能让道格短暂获得救赎:狗狗、艺术。
它们是他的至爱。
在他眼中,狗比人值得信赖,狗狗给予了他黑暗的童年以温暖,而戏剧与表演则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前者使他成为养育百狗的“狗神”,后者则是他参与变装秀的契机。
世界纷纷扰扰,只有这两样东西不会背叛道格,以真心换真心,他的付出不会被随意辜负。
吕克·贝松在片中塑造了道格从小到大经历的痛苦——生理性的虐待、心理上不同阶段的创伤,其痛苦的阈值不断增强。
当他对幸福有憧憬时,痛苦便会在心中慢慢升起。
与之对应的,则是这个世界回应他的方式,多数时刻都是伤害。
保险公司员工,以欺骗的方式跟踪、携枪入室,想趁人之危;街头的黑帮派系,十余人闯入民宅,要对他展开杀戮。
一旦一个人被认定是弱势群体,他便更加难以保护自己。
这就是道格身陷的处境,他并非主动杀人,而是不得不一次次自保。
而那些曾给过他爱的女性,比如妈妈、戏剧演员,都是短暂性的支持,或是此生不再相见,或是再见时已是故人。
她们的爱是有所保留的、现实的,但狗狗对主人的爱没有保留,人对艺术与幻想的爱也可以没有保留。
这个世界永远有黑色的一面,强者对弱者的欺骗、伤害无法停歇,人类对彼此的爱也总是加上各种前提条件。
但就算全身都是伤疤,道格也从未失去爱的能力。
他找到了值得爱的事物,不断从它们的回馈中温暖自己。
爱的能力,帮助他从残损不堪到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它需要习得,更需要维持。
信仰变化《狗神》的片首语,来自法国诗人拉马丁的一句名言:“哪里有不幸,哪里就有上帝派来的狗”,意思是狗狗会陪在受难者的身边。
这句话奠定了全片关于信仰的隐线,当然,信仰一直都是吕克·贝松电影探讨的主题。
概括起来,道格的人生经历了三个阶段:极端的身体受难被禁锢在狗笼里,透过艺术达成自我认知的建立,以爱与善良之名燃烧自己最后的生命。
最终他艰难地走向教堂,坦率地走向人生的终点。
倒地时,他的肉身与十字架的影子融为一体,那一刻,他仿佛是基督的化身。
由最后一幕往前回溯,我们可以发现:《狗神》中显现出了信仰间的变化与对抗关系。
最直接的,就是道格的父亲与哥哥,他们其实也信仰上帝,只是这份信仰在他们眼中,转化成了“人狗尊卑有别”,并过渡到伤害道格是代表天理。
电影中有两句台词,大意是:狗不会因为不同品种而互相欺凌,但人会因为各种自私原因而爆发冲突;怯懦之人可以有混下去的方法,但在动物世界里,唯有弱肉强食。
它们代表一种讽刺,因为真正的怯懦之人,往往不是那些被生活摧残的人,反而是那些对他人动武以求存在感的所谓“强者”。
这段讽刺间接指向父兄,他俩虐待完道格后,会在狗笼上贴着“In the name of god(以上帝之名)”的条幅。
只是笼子外的这些字,只有“nam god”能被道格看到,从他的笼内视角看,成了“dog man(狗人/狗神)”。
从此,狗是他的上帝,是他最忠诚的守护者,充当起god的角色。
他对上帝的信仰也不再是父兄的那类信仰,父权制度下教条化的规则,亦或社会主流的界定,而是完全去追寻自己的内心准则,建立自己对于贫富阶层不公的理解。
此外,信仰也随时代不断变化。
比如变装被人逐步接受的历史,背后就是信仰的变化史。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性别反串与变装片中反复提及莎士比亚的戏剧元素,除了带来浪漫感以外,还因其在四百年前就带来了反串与变装。
直至现代,变装成为一个自由的出口,成为“自我表达勇气”的代名。
《狗神》透过道格的一次次选择,给出了一个勇敢的态度:信仰的力量终究来自人心。
内心什么样,信仰也会随之变化。
每个人虽有性别之分,但选择生来自由,无需谄媚,也不用讨好。
自我救赎吕克· 贝松以往的电影中,常常有关于自我救赎的主题设定。
不论《碧海蓝天》中的杰克、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杀手里昂,还是《第五元素》等电影中,都不乏相似的主角。
他们的爱意、温柔隐藏在外表下,并不流露在外;他们与人群隔离,同社会格格不入。
而影片收尾,往往是在苦难和黑暗中,人性指引他们实现救赎。
《狗神》中的道格,是这类主角的进一步极致化。
在残酷窒息的现实处境中,孤独的道格一度无法安放“自我”的位置。
但因为爱与信仰,他最终获得了救赎,找到了寻找整整一生的“真正的自我”。
道格喜欢变装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妆容之下,他可以进入到另一个角色中,忘记自己真实的、遍体鳞伤的身体。
但最后,他以自己真实的样子坦然奔赴死亡,他终于知道:人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存在。
身体上的伤害、社会对边缘者的伤害,都不是他自己选择的,但自我的存在是可以选择的。
哪怕承受了一生的痛苦,道格也从未失去爱与善良,从未失去对自己生活的主控权。
他敢于站上舞台,敢于站出来保护与他一样的弱势群体,敢于叫板社会与命运的不公。
只有自由选择、自己创造自己生活的人,才拥有真正的存在。
这种存在方式对道格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救赎。
有人可能会觉得吕克·贝松在《狗神》里讲的故事过于离奇,但不妨以上述的几个视角,将这部电影看作是一场有着深刻寓言性的黑色童话。
它揭示出世界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但也充满希望和勇气。
不用爱整个世界,它总有那么一部分不值得被爱。
爱想爱的,就足够了。
2023平遥影展的最大的两个惊喜——看到大神吕克·贝松,看到神作《狗神》,这不是远叔叔一个人的心声,这是2023年10月15日21点40分平遥电影宫站台所有观众的心声,尤其对于经过了漫长的五天平遥影展看片的我来说,这部电影,这次观影更像是一道光照进了影迷和创作者心里,一位本届电影展入围导演和远叔叔说,吕克·贝松的地位和年纪还在尝试突破,还在提高水准,还希望尽可能和观众拉近距离并通过作品传递情绪表达情感,年轻的创作者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真的这次观影太有能量了。
回到作品本身,《狗神》是2023神作是有原因的,这是一部给我们勇气直面苦难的电影,这是一部竭尽所能歌颂优雅的电影,这是一部浪漫至死的电影,这是一部很有英雄气概的电影,这是一部爱狗者的癫狂故事,更是一个直面内心和残酷命运的勇敢的故事,正如宁浩导演在映后所说,他爱狗,爱艺术,爱音乐,爱太多东西,但爱他的人太少...在远叔叔看来,这甚至是一部拥有治愈神力的电影,当男主给狗狗读莎士比亚,那温存之力能化解一些困惑,因为人类的爱与怕永远不会消亡,我们只能不停寻找方法对抗,并努力实现自洽。
特别是当映后交流的时候,吕克·贝松讲到这是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真实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而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和电影中没日没夜地感受痛苦,那么我们应该在电影中找什么,找力量,找方式,我们要成为更好的人?
还是更糟的人呢?
《狗神》告诉我们,不管前路如何,坚持做个好人。
当然远叔叔还在电影中找到了另外一层仿佛埋藏根深的意味,其实也特别期待明天能和导演细致交流,就是一个弱小的小人物在大的命运洪流中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内心状态,是顺势而为?
是奋力抗争?
是保全自己?
是笃信真诚?
电影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答案,但导演内心一定也有属于导演的答案。
另外远叔叔要全力推荐想要研究表演的小伙伴一定要认真观察电影中演员们的“刻骨割肉”级别的表演,这是这部电影在影像视听节奏之外的另一大看点,你可以拿它和任何一位方法派大师比较,卡赖伯都不输,真的牛!
期待了很久的影片终于上映了,前几天就找不到排片,附近的影院好像都默契的放弃了这部片子。
终于找到一家影院,昨天19:00下班后,在零下十度的天气花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赶到了影院。
一家在地下室不景气的影院,然而这家影院也只有一场。
进入影厅,零散七八个人。
等找到自己位置后,却有一股酒味,也有可能是清理后的呕吐味吧。
可在看《狗神》的过程中,这股地下室混杂着醉酒的味道,却像把你带入到了电影的世界里。
虽然故事很简单,但却被主角的遭遇所感染,让你也感受到主角的情绪,难受…怅然若失…溺水挣扎的绝望。
一开始以为是《小丑》,最后发现,其实一直是一个温柔善良的人,在寻找着爱,寻找着天堂。
所以最后,当他倒在了十字架的阴影里,我想,他终于去了那个充满了狗狗的天堂了,那里永远温暖永远光明…
《狗神》是吕克·贝松执导的,并且在平遥国际电影节的评价很好,我一直很期待。
但是在众多热门电影的挤压下,《狗神》的排片实在是少得可怜,附近的影院甚至都没有排片,于是我冒着天津接近历史记录的低温,在雪地里走了两公里去一个有6:30排片的影院。
还好电影没有辜负我的期待。
今年上映了好多关注边缘群体的电影,《河边的错误》、《涉过愤怒的海》……《狗神》也是一部关注边缘群体的电影,讲的是被家暴、被虐待、被囚禁的儿童,也就是电影中的主角道格。
但是《狗神》跟其他电影不太一样,在《狗神》中甚至能感受到一种“治愈”感。
因为它讲的不是一个骆驼祥子式的悲剧。
其他电影中,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总是笼罩着一层社会附上的阴翳,这是一种,不管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的悲剧,不管做什么都好像没有任何意义的悲剧。
《狗神》里的道格不太一样,一个双腿残疾的人,只能站一首歌的时间的人,缺少了一根手指的人,我们却可以在电影中看见他光鲜亮丽的时刻。
他为无助的洗衣店老太太提供庇护,保护其免受黑帮的骚扰;他变装站台舞台上歌唱的时候,所有人都因此而动容鼓掌。
这是他迫于生计的工作,但也是他为数不多热爱的东西。
当他进入儿童收养所的时候,他所爱的老师教给他的技能,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当你会扮演莎士比亚后,你就会扮演一切。
】之所以这部电影,在压抑和悲伤之中,还有一丝温暖,大概就是道格,虽然早就被社会边缘化了,早就脱离了人类社会,进入了“狗的社会”,但是他的生命还是闪着光的,像是暗沉的矿石中,夹杂着的,发光的裸钻。
道格的父亲养狗,但是恨极了狗,专门饿狗,让狗变得好斗,以“斗狗”谋生。
除此之外,他的父亲还家暴,他憎恨着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他自己。
在发现了道格偷偷喂食物给狗后,父亲气急败坏地质问他:“你认为狗比家人还重要吗?
”道格说了“是”。
父亲勃然大怒,直接把他扔进了狗笼。
从此以后他便一直住在狗笼里,他的父亲把他当作一只狗来看。
他没有足够的食物,没有足够的衣物,学习资料是母亲在仓库里藏起来的杂志。
后来他的母亲受不了他父亲的家暴,也忍受不了肚子里七个月大的孩子未来要经受这样的生活,她逃走了。
道格的哥哥把母亲的离去全怪罪在道格身上。
他在道格的狗笼上贴了白色的标语:【inthename ofgod】但是,狗笼中看到的是反的,笼子的栏杆还挡住了许多字母。
所以道格看到的是:【dog man】狗神,好像命运的齿轮永远卡在了这一刻。
后来狗笼里有母狗生了小狗,父亲发现了,拿了猎枪来,指着狗,道格挡在枪口前,请求父亲不要开枪。
可惜没有用,父亲早就失去了人性。
他开枪了,枪走火了。
道格失去了一根手指,反弹回来的子弹,打进了他的脊髓。
他让狗狗带着装着他手指和血的袋子当作证物,去找警察。
可以说,是狗救了道格一命。
医生告诉道格,去除脊髓中的子弹比不取出更危险,并且他再也无法走路了,否则脊髓中的子弹会让他走向死亡。
可以说道格的一生中,在人类社会中,感受到更多的是暴力,是冷血无情,是强者生存,还是一种失望,极致的失望。
他得到的爱太少了,一点点的母爱,转瞬即逝,而他残疾之后,得到的爱大多是怜悯、可怜。
他从来没有感受过家人的爱,从人身上,只有狗能给予他家人一般的爱。
狗就是他的家人。
电影的名字叫做DogMan,却没有翻译为狗侠,我认为是电影中展现的道格有关于“上帝”,即神的寄托。
他太痛苦了,太困惑了,为什么他要遭受这些,于是他不断询问“上帝”,不断向神求助,却一直得不到回答。
于是他一直化妆,因为他觉得伪装是为了掩盖不想看见的东西,可以体验新角色的人生。
其实,他也很渴望,跟除了狗之外的事物建立连接,找到爱。
所以他毫无防备的把一切都告诉了Evenlyn,那个来问话的精神病医生,那个黑人女性。
只因为他从她身上,感受到了她正在经历的,巨大的伤痛。
最后,道格的狗狗们,帮助他越狱了,他选择抛开轮椅,迈开步子,一瘸一拐地走到警局对面的教堂前。
他走的每一步,体内的子弹都更深一分,他都更接近死亡。
他最终倒在了教堂的十字架下,像极了耶稣,他的狗狗们围着他,像一种家人入葬的仪式。
他最终,还是没有从人类社会中,找到真正属于他的爱,他最终都只能当一只“狗”。
他那只看门的狗狗,像以前守护他一样,守护在了Evenlyn家附近,保护她和孩子,免受有精神病的丈夫的骚扰。
与其他电影一样,《狗神》也没有办法给出良方,给出解药,就像这一切都只是天命一样,是这个社会不可避免的悲剧。
但道格的离去,就像童话中讲的那样,像是天上掉下来的一颗星星。
他原本是一颗星星,一颗autumn star,只是离其他的星星太远了,繁星闪耀的时候,没有他的参与。
忘记在哪里看过这样一段对话:——据说那些童年悲惨的人,有一半都成为了罪犯。
——那另一半呢?
——成为了制裁罪犯的人。
《狗神》是一部沉重的现实主义电影,是一部酣畅的复仇爽片,也是一部温柔的成人童话。
世界各地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新闻:一些病态的父母为了虐待自己的孩子,把孩子长期关在狗笼或者猪圈里。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说,他印象中这样的新闻就有三个,一个在美国,一个在罗马尼亚,一个在法国。
就像是枝裕和通过一些社会新闻拍了《无人知晓》一样,吕克·贝松也是从社会新闻中获得了灵感,拍了这部《狗神》。
他想通过这部电影设想一下,那些长期被关在狗笼里的孩子们,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
影片很早就揭示了片名《狗神》的来源:GOD(神),反过来看就是DOG(狗)。
影片的主人公道格拉斯就是一位一体两面的角色。
道格拉斯让我想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银幕形象:一个是迪士尼的白雪公主,一个是《神雕侠侣》的裘千尺。
白雪公主可以和小动物交流,道格拉斯也可以和他的狗交流。
裘千尺被亲人所害成为残疾,却大难不死在囚笼中练成杀人绝技,最终报仇雪恨;道格拉斯也被亲人所害成为残疾,也在囚笼中完成了对父亲哥哥的反击。
白雪公主清纯可爱,心地善良,裘千尺生性狠毒,瑕眦必报。
白雪公主代表了极致的善良美丽,裘千尺则代表了极致的恶毒丑陋。
这样在人性光谱上位于两个极端的角色,却融合在了道格拉斯一人身上。
TA可以温良,也可以凶狠。
TA可以如梦露一般风情,也可以如野狗一般嘶吼。
道格拉斯也是“性别模糊”的。
这也对应了TA毫无未来可言的前半生。
TA反抗父权的暴虐,但也无法认同母亲的懦弱。
或许这就是西方社会对性别无限细分的原因之一,单纯的男性或者女性,无法准确定义道格拉斯这样的人。
影帝卡莱伯·兰德里·琼斯的精湛表演,也让观众看到了像柏林电影节等电影奖项取消最佳男、女演员奖,将其合并为最佳演员奖的理由:这样的表演已经超越了性别。
卡莱伯·兰德里·琼斯获得戛纳影帝的影片是《内特拉姆》,在那部影片里,他扮演了一个反社会人格的角色,代表了极致的恶。
看完《狗神》,很多观众应该会好奇,为什么童年遭受过非人虐待的道格拉斯,长大后并没有心理扭曲堕入黑暗,反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侠盗”,开始锄强扶弱、劫富济贫?
或许是有狗狗的陪伴,或许是话剧老师为TA带来了一丝温暖,又或许是在TA被社会拒之门外,走投无路的时刻,变装秀的“姐妹”们为TA敞开了一道门。
当道格拉斯求职屡屡被拒,最后来到剧场时,台上的歌手正在模仿Eurythmics的MV造型,演唱那首极具动感的《Sweet Dreams》。
《Sweet Dreams》曾被《X战警:天启》当做插曲使用,被称为“快银专属BGM”。
快银是一个可以跑得很快的超级英雄,而道格拉斯是一个离开轮椅几乎走不了几步路的残疾人。
但是看到变装秀的表演后,道格拉斯也仿佛觉醒了超能力,TA不借助轮椅只能站立一首歌的时间,但只用这一首歌,TA就征服了变装秀的老板和观众。
道格拉斯成功在正常人的社会里“站”稳了脚跟,有了立足之地。
TA还成功培养了一支狗狗大军,可以做很多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此时,道格拉斯并没有去报复社会,反而开始尝试纠正这个社会。
这样的剧情走向,可以理解为导演兼编剧吕克·贝松的温柔,他不想让这个成人童话太阴暗。
也可以理解为本文开头的那段对话,那些童年悲惨的人,长大后变好与变坏的比例,向来是50:50。
道格拉斯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好人”,TA的所作所为都在法律的底线之外,但向来不喜超英电影的吕克·贝松也无意将其打造为一个无所不能的“反英雄”。
道格拉斯纵然可以面对黑帮大杀特杀,但最终仍敌不过命运的诅咒——站起来走,就意味着走向死亡。
道格拉斯最终选择了站着走完自己的最后一段路,然后倒在了教堂十字架的阴影里,狗群闻讯而至,在TA的身旁围了一圈又一圈。
我们无法猜测道格拉斯一生中对待神的态度。
在TA的童年,哥哥和父亲正是以神的名义对TA百般虐待,而一个命运坎坷,生活百般不如意的人,很容易把过错怪罪到神的头上。
但是在结尾的大战中,那一枪卡壳,似乎又证明了神(或者说命运)在关键时刻还是站在了道格拉斯一边。
或许在那个时刻,道格拉斯才真正与神(命运)和解,得以坦然迎接自己的终局。
《狗神》。
9分。
吕克·贝松编剧、导演,卡莱伯·兰德里·琼斯主演作品。
吕克·贝松再次封神,片中的表演、孤单英雄的悲悯、无比可爱的狗狗以及情感恰到好处的音乐完美击中了我。
尤其是音乐,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陶醉在片中的歌声里了,每一首都很好听,直到片尾曲。
似乎讲讲狗的故事,更胜于讲人。
差不多十年前,吕克·贝松编剧、制作了李连杰主演的《狼犬丹尼》,那部片虽然口碑略低,但它的光碟在欧美地区卖爆了。
都在关在笼中的人,都在关在笼中的狗。
故事或真或假,人性却无一例外,有善有恶。
卡莱伯·兰德里·琼斯奉献了令人着迷而堪称教科书级的表演,如果片中的歌曲真是他本人亲自演唱的话,那他无疑也要封神。
他把道格这个人物的善良、怯懦、正义、单纯、病态、癫狂甚至跨性别,演绎得逼真而乱真,你甚至怀疑他可能就是;他坐在轮椅上、站在舞台上的表演,看似平静甚至可怜,却蕴藏了巨大的能量,下一刻就会爆发;而他与那群狗狗们的默契,无论他年纪多大,却都依然透着童真和顽皮。
狗通人性,人未必有人性;狗可以做狗神,人未必要做人神。
他坐在轮椅上,可能只有一米高。
从他的视角向外张望,世界仿佛一个张开血盆大口的巨兽,人类与建筑如巨兽的獠牙向他倾轧而来。
他掰直僵硬的双腿,奋力站起身,让自己与外部世界彼此平视,身上每一寸肌肉都在颤抖,如同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孩。
这是《狗神》留给我的最初印象,痛苦,破碎,却又充满明媚的生命力。
被禁锢的肉身与自由灵魂的对照,构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犯罪题材是吕克·贝松的拿手好戏,但主角的罪犯身份之于吕克·贝松来说,可不仅仅是为了猎奇。
没错,他是如此夺人眼球,让人充满窥视的欲望。
更重要的是,罪犯打破了人类社会的诸多规范与禁忌,迫使观者跳出观念的框架,重新审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整部电影采取倒叙与插叙的方式,通过精神科女医生与男主角道格拉斯在监狱中的谈话,逐渐还原了道格戏剧性的一生。
二者的对话起初完全占据着两个互不相容的阵营。
医生说他的犯罪行为,道格说狗是像风一样自由的物种;医生指出他偷窃的事实,道格则谈起了财富的再分配。
一个说道德,另一个讲人性;一个谈法律,另一个又讲起了社会学。
医生无奈地指出:“你这是在玩文字游戏。
”第一次的对话就这样不欢而散。
道格真的是在玩文字游戏吗?
不尽然。
女医生这个角色,并非只是导演为了实现叙事手法的工具人。
她代表着正统的人类社会道德,是社会规训下的标准产物。
而道格作为一个边缘人,象征着突破规训后不断拓展自我边界的个体存在。
他很轻易地承认了自己有罪,但只是资本主义与父权社会认为的“罪”。
他不愿意在这个话语体系中展开对话,正如他不愿被这个荒谬又刻板的社会招安。
随着故事的推进及二人对话的深入,女医生光鲜的外表下开始显露伤痕与脆弱,道格阴郁破碎的躯壳下却逐渐流露出圣光。
他们隔着一张桌子相对而坐,正是一枚硬币的一体两面。
常见的狗狗题材的作品是什么样子?
它们大多充满了温情、善意、心灵感应和缘分天注定,并且总能在恰当的时机骗取观众一把老泪,让人相信狗与人类的关系就是这般纯粹美好。
然而这些都是在粉饰太平。
现实中,人与狗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如此温柔平静。
狗从狼驯化而来,只能寄生在人类社会生存繁衍,是大自然生物链中本不存在的一环。
它们被圈养,被利用,被虐待,被抛弃,被驱赶,被捕捉,被玩弄,被凌辱,被杀害。
无数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其实就是无数个道格拉斯的缩影。
童年被兄长欺辱,被父亲虐待,被母亲抛弃。
肉身几乎被完全摧毁的他,只能夹缝求生。
在狗笼中的日日夜夜,他逐渐掌握了狗的语言,能够与狗无障碍交流。
利用这项“超能力”,他逃离了原生家庭,并在失业后建立起自己与狗的王国。
抛开传统“狗片”那老生常谈的相互救赎的主题吧!
《狗神》让我格外惊喜的一点是一改人与狗相互依存的关系,虽共同生活,忠于彼此,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
它们是流浪狗,又不像现实中的流浪狗那样悲惨;它们可以自力更生,即使没有道格也能很好生活。
因此道格被捕时被问到狗狗们怎么办,他淡然地说,无需担心它们。
狗不再是让颓废主角生活变得更好的道具,它们是主角人格的外延与隐喻,也是独立的个体。
事实上,这是一部关于自我寻找、自我确认的电影。
道格拉斯在三十几年的人生里,完成了四次自我蜕变。
童年时,他在狗笼见到“God”被翻转后变成了“Dog”,便开始叩问自我。
人、狗、神的界限是否是泾渭分明的?
建立在血缘之上的家庭关系是否是坚不可摧的?
他是谁?
他在这个漏洞百出的世界里将是怎样的存在?
青春期时,他在莎翁剧中完善自我。
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补全了他残缺的生活。
当现实的世界不断排斥他时,臆想中的世界却向他张开双臂,给了他莫大的力量与慰藉。
成年后,她在歌厅表演中释放了自我。
他戴上假发,涂抹浓妆,用尽全身力气站立着完成了表演。
他呈现的是虚假的面孔,却展露了最真实赤诚的灵魂。
在一首歌的时间里,破碎的生命被整合,痛苦的心灵也得到了拯救。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完成了自我的确认。
他像婴儿学步一样,踉踉跄跄地走向晨光中的教堂,然后平静地倒在了十字架的阴影上。
他照顾过的狗,一圈一圈围拢过来,像他的信徒,也像护送他升入天堂的天使。
道格拉斯曾说他痛恨人类,但这并不是事实。
一个热爱莎士比亚的人,一个撕开疤痕动情歌唱的人,又怎会是反人类者?
God反过来就是Dog。
性别在这一刻也可以是模糊的。
罪犯也可以是正义使者。
轮椅上的残疾人也可以站立。
一切都没有了界限,一切都可以被颠倒。
他的一生就是对主流价值体系痛彻剖析和解构的过程,是对父权的质疑,是对以人类和男性为中心的旧传统的反抗。
《狗神》和它的男主角一样,充满了迷人的矛盾性。
一方面,它是爱狗人士的爽片,率领狗狗劫富济贫、勇斗黑帮的情节,精彩程度不亚于超级英雄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狗狗与黑社会团伙战斗的过程,使用的都是人类捕猎动物的方式,如陷阱、兽夹,无疑是对人类社会规则的嘲讽。
另一方面,观看《狗神》的过程也是经历过伤痛之人自我精神剖析的过程。
在一次次鲜血淋漓的抗争中,灵魂终于得以解脱,重获自由与救赎。
他矛盾又完整,汹涌又温柔。
他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诗意,疯狂决绝的美学,充满撕扯,爱恨交加,如泣如诉,且歌且行。
2024大年初一的凌晨,我选了一部不恰当的电影,在最后一首插曲Non Je Ne Regrette Rien响起的时候,我的眼泪还是憋不住了。
Non Rien de rien不,我一点也不后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不,我不后悔Ni le bien qu'on m'a fait即不后悔我的善心Ni le mal tout ça m'est bien égal也不后悔我的恶行,我不在乎吕克贝松在多年前(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时候,狠狠的割了我一把。
时隔多年,这次又刺了我一刀。
老头算你狠。
GogMan里的每一首插曲都很好哭。
我忍的好辛苦。
另一首男主变装站在舞台上唱的,《La Foule》(人海)是一首著名的法语歌曲,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群体舞会中遇见了一见钟情的他,被人潮拥在一起,她体会了片刻的目眩神迷与肌肤相触的瞬间,又被人海带走那一刻的情感。
由米歇尔•里夫格(Michel Rivgauche)作曲,于1957年由著名的法语歌手爱迪•琵雅芙 (Edith Piaf) 演唱。
歌曲改编自《Que nadie sepa mi sufrir》(别让别人知道我的心痛)。
《Que nadie sepa mi sufrir》,又名〈我的挚爱〉(Amor de mis amores)主角表演唱这首歌是有寓意的。
我忍住眼泪。
也是有原因的……
一集《犯罪心理》容量的故事硬是凹了两小时的造型,没有逻辑的地方全部让宗教背锅,刻板印象的弗洛伊德串联故事,最后为了强行价值正确,让狗狗们杀死一群黑帮来平衡它们对无辜保险员的屠戮。要是这是论文答辩,那就是一篇毫无创新点的融梗大全。本片唯一的神迹是让十八线的男演员有了自己的代表作。院线片真的不是难看,就是诈骗式的难看。
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啊呜~
咱就是说现在电影的评论太宽容了,这啥啊就欣喜流泪……这眼泪和好评也太不值钱了。如果比奇观电影人生故事,比起本杰明巴顿和鲸这种都差得太远了;如果是人和动物,这人与动物有任何情感纽带吗?狗不是人妥妥的工具吗?别说培养感情,甚至没有人是如何训练狗的桥段……然后,这个故事都是男主的自述,最后没个反转,不管的恶意的还是正向的,真的说不过去吧
头一回在院线看异装癖主角的电影,生在无爱的家庭,就自己去爱,去找爱。
没有什么比给狗狗们读莎士比亚更棒的故事了
故事其实挺一般的,但节奏真的好,狗好人坏
一部以吕克·贝松风格为模版的“类型片”。剧本和视听都很陈旧,或者说是一种年迈的力不从心,一种从动作戏到纯真指数全方位的降级。卡莱伯当然是世界级的演员,可圈可点。最值得吐槽的是,这是一部以狗之名,但实则没有狗的电影。
看之前觉得这个电影名字不够吸引人,看之后觉得《狗神》命名得太绝了,是 God ,也是 dog 。男主演技真绝,像第一次看《小丑》时那样惊艳,他的痛苦通过肢体、表情等各个细节透过荧屏传递给观众,观影时不自觉跟着感受到他那种不被世人接受的孤独和身体不自由的痛苦。其实有好多不合逻辑莫名其妙的情节,但就是觉得他别无选择。每一次他掰开双腿努力站直,都是在与人生抗争,痛苦却又坚韧。
Douge一定还有很多故事没有说出口,比如他是怎么变成教父一样的Dogman。男主演技超神了。
全给狗狗和琼斯,能在影院看到drag show也是很意外。但其他真的是,空有设定,一堆符号,吕克贝松你真的知道自己要拍什么吗
男主的背景塑造太刻意了,看的特别不耐烦
拍出了小丑如果被温柔对待后可能会变成的样子...
最后完成耶稣受难的复刻场面太震撼
The Dogfather.
Luc Besson越来越糟了,看了50多分钟了剧情还没有到高潮,演员的演技很糟,道具组又很多bug(狗跑出去那个缺口那么大小时候的主角完全可以逃出去,妈妈走的时候明明也可以带他走,锤烂锁并不是什么难事吧),就是觉得主角的失意都是可以安排的桥段,很难看下去也很难共情。
为了Drag Queen加一星,好久没有看过这么陈旧的创作。
吕克·贝松版的“Doker”,痛苦的人生哪有过的完的,不如f**k it,做自己的神吧!
人忠于god,dog忠于人,而dog是god的倒影,三者形成一个循环
2.5//似乎是存在于一种观念动荡中的表述 卡在继承的系统和新生的思考两者的排异反应中间 相当于身体是战场本身 如此 疼痛就避无可避 如果无法接受自身那么伪装带来的麻痹效果则可以让人逃出自己生存的躯壳 又或者说 还是疼痛能够让人体验到生理性的本能反应进而在精神上放松下来
(5.6/10)好难看啊…头重脚轻的结构、浅尝辄止的议题(哈哈,又是童年阴影)、作为超能力工具的狗狗,都让本片沦为了某种二流超级英雄电影。甚至连表层的基本类型趣味(由于导演的过度表达意愿)也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