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上线了。
作为剧主几年来第一次正儿八经看的国产历史剧,我对《大秦赋》的态度是期待的。
战国末年,七雄争霸,合纵连横,权谋宫斗,刀光剑影…想想就让人激动,不是吗?
更不要说,这段故事从赵国开始,讲到秦始皇登基。
别的不提,作为《寻秦记》的老粉,看这个题材总是会戴着滤镜的。
再看评分,一出来就是8.9,神作的节奏。
剧主怀着崇敬的心情,刷完了前两集。
最直观的反应是:就这?
开局邯郸之战,秦国VS三国联军,局势混乱,故事也跟着混乱。
考虑到历史背景本来就十分复杂,前期混乱是可以理解的,剧主决定给剧组一点耐心,继续看了下去。
刷完了第9集,剧主终于能给出个靠谱的评价,那就是:就这?
再看看满屏的好评,剧主陷入了深思。
01《大秦赋》的故事从时间线上看,是从嬴政小时候开始的。
此时故事的主角还不是他,而是嬴异人和盟友吕不韦。
嬴异人何许人也?
他原本是秦国太子诸多儿子中不起眼的一个,作为人质被送去了赵国。
在赵国,商人吕不韦愣是看上了他,投入大量资源为嬴异人铺路,用钱换流量,在各大诸侯眼前刷脸,把他捧成了当红鲜肉。
邯郸之战,秦国打到赵国家门口,赵国一怒之下准备杀掉人质。
这时,又是吕不韦挺身而出,带着嬴异人逃回了秦国。
只是这个过程过于仓促,把嬴异人的老婆孩子丢下了。
这个被丢下的孩子名叫嬴政,aka 秦始皇。
嬴异人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但此时此刻不得不做了许多违背本性的事。
比如,他一回到秦国,就认了来自楚国的华阳夫人为母,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子楚”。
华阳夫人是太子的正室,这一认,他就成了太子的嫡子。
子楚回来没几年,他的爷爷去世了,他的父亲成为王,自己成为太子。
他的父亲正式继位才三天,又突然暴毙,他直接继位为王。
随着他上台的,还有一路相濡以沫的吕不韦。
然而,继位不到三年,子楚自己也去世了,这时太子嬴政才13岁。
于是,吕不韦权倾朝野。
你说嬴政是主角?
剧主怎么看,都是吕不韦拿了男主的剧本。
02《大秦》系列拍到现在,别的不说,服化道一直深受好评。
考究的细节,包括服装,妆容,建筑,礼节等,一方面让观看体验更加饱满,更有质感,一方面可以让观众对古代人生活的面貌有更靠谱的了解。
但是,仅仅在这个层面用心,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服化道的精致,并不能帮助你讲好故事。
《大秦赋》的故事讲好了吗?
剧主可以负责地告诉你:没有。
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不讲究的电视剧。
正是这种不讲究,让剧主看了两集都不入戏,无法和角色同悲喜共欢笑。
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
前两集的攻城场面一直被观众和影评人们津津乐道,从视觉上来说,剧主也认为这达到了国产影视的巅峰,比很多电影的画面都要宏大和精致。
但精致的只是特效而已。
《大秦赋》的战争场面调度严重失当,硬伤太多,不合逻辑的场面比比皆是。
比如邯郸之战时,秦军兵临城下,发动了投石机,巨石不断飞进城内造成赵军伤亡。
这时有持盾的士兵站在将军面前抵挡,将军居然是这个反应:
这种置生死于度外,抢先送人头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敌人在城下开投石机,城头的敌人纷纷拔剑迎敌…
敌军还有这么远,你迎了个寂寞?
比起拔剑,你不如空出右手一起持盾,存活率还高点。
群演的不走心也都写在了脸上,比如下面这位倒下的小哥,整排就他一个人啥也没中,就他一个人倒了…
类似的槽点在战斗场面中比比皆是,稍微认真一点就能看出各种不合理的地方,剧主实在不知道这要怎么吹爆?
再举个让剧主印象深刻的例子。
嬴异人和吕不韦终于来到了秦兵阵营,这时追杀的部队冲了上来,两人被保护在阵型中央。
敌方的箭“嗖嗖”地射,嬴异人在阵中却是这样的:
全军低着头保护你,就你站得直!
我要是敌方主将,管你是不是目标,先一箭解决了这个出头鸟!
这边厢嬴异人高调亮相,那边厢吕不韦更是表忠心的姿势更是奇特:
秦国公子:我TM谢谢你啊!
这是生怕对方找不到目标?
在剧主看来,像这样的地方,才是真正应该重视的细节。
《大秦赋》的战争场面在第一集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但在叙事上不仅意义不大,还制造了如此多的槽点。
剧主觉得这特效钱至少白烧了一半。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战争场面,《大秦赋》在剧本和叙事层面的表现整体都相当薄弱,处处令人感到别扭。
03如果这种细节上的粗糙你觉得没什么,那么下面这个情节足以说明编剧有多糊弄。
嬴异人逃走了,妻儿都被赵国关押,狱卒不知为何吃饱了撑的非要虐待还是幼童的嬴政,把孩子活活淹死。
这时赵国平原君为了留下和嬴异人周旋的筹码,赶到牢狱来接人,却已经来不及了。
发现嬴政已死之后,平原君居然掉!
头!
就!
走!
剧主一口老血喷在屏幕上。
是,嬴异人儿子没了,但老婆不是还在吗?
你好歹带走一个啊!
搞笑的是,一直被关在牢里的夫人这时也没被人再关回去,狱卒就看着她一个人在大牢门前发呆。
再后来,他们的保镖申越赶到,号了号脉发现嬴政原来没死,拍了几掌又活过来了!
然后他们就抱着孩子走了…走了…了…
剧主这时大脑几乎宕机,心想他们就是靠这个办法脱离了赵国的掌控?
结果接下来的故事一转,母子俩依然在平原君的控制之下,嬴政慢慢长大了。
所以这个情节到底是讲了个什么东西?
牢头为什么要针对嬴政?
没说。
平原君这半途而废的做法,剧主已经懒得吐槽了。
狱卒们吃干饭吃到消化不良了,不提。
夫人和保镖折腾这么半天,还是过上了人质的生活,WTF?
第五集开始,这种脑残情节的数量变少了,但故事的质量并没有提高。
恕我直言,这帮在战国末年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政治家军事家们,玩起心机来都是过家家水平。
别的不说,哪怕是《知否》里盛家大娘子这种冤大头穿越过来,目测也能统一六国。
《大秦赋》的情节之干瘪,人物之单薄,如果剥离特效和服化道的包装,你会发现还不如一部中等水平的宫斗剧。
剧主拿《知否》来对比,其实有点欺负人了。
《知否》的故事,从格局上来说是远比《大秦赋》小,但实际展现出的气魄要远超后者。
在《知否》里,随便拿出一个有名有姓的人物,观众立刻就能联想到这个人的性格,智力,社会地位,在当前局势中所处的位置,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等等。
朝廷大事,贵族间的关系,不同阶级的角色之间互相有着什么样的矛盾和利益立场,错综复杂却又脉络分明。
单从信息量上来说,比《大秦赋》的故事要复杂得多,而且结构是立体的。
在剧集后期,我们随着盛明兰躲在自家后院,耳中却能听到顾廷烨在前线的金戈铁马之声。
这就是编剧的实力。
如果说《知否》的编剧是大师级水准,那《大秦赋》撑死也就是个学徒。
面对这样的一部作品,还有海潮般来袭的好评,剧主突然想起了曾经第10放映室对电影《变形金刚3》的评价:当观众看着巨大的荧幕上,巨大的钢铁机器人翻滚着扭打在一起时,那种巨大的快感,足以值回昂贵的票价。
我想,当观众看着手机屏幕上,两军对垒,巨矢漫天,考究的服装和建筑不停在镜头前晃来晃去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的会员没有白充吧。
刚刚看完了《大秦赋之天下》的最后两集,可以给这部烂剧定性了:这是一部打着历史正剧的幌子,实际上行的是宫斗剧之实的年度超级烂剧,没有之一。
剧中不仅歪曲糟改已知的史实,还大量借用野史的素材杜撰毫无历史依据、或捕风捉影的情节,并强行加入了乱伦、通奸、强奸、多角恋等骇人听闻的环节和色情暴力的元素,以达到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捧红特定艺人的商业目的。
这部剧严重地损害了《大秦帝国》系列的口碑,伤害了广大观众对于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历史观的信任度,毒害了广大不知情的青少年观众,毁坏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刷低了国产剧的道德底线,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然挑衅了中央关于停播禁放宫斗剧的精神。
这部剧的国内播放和海外出口进一步体现了央视、乃至宣传部门对国产大剧的审核环节存在着巨大漏洞。
望有关部门提起重视,尽早下架《大秦赋》并召回其海外播放权。
并对此次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肃处理。
以避免类似恶性事件的再度发生,为国产良心剧的制作提供健康的环境,也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这对于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化自豪感和凝聚力、早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重大意义。
一,天雷滚滚的台词
这种台词,别说普通人,就是zz都难以启齿,别说千古一帝秦始皇。
正常人对自己身世有疑问是不是先问爸妈,哪有先问流言蜚语的那个“爸”?
正常人会说自己连父母都不知道的畜生?
最多说我很想知道亲生父母是谁,谁会说自己是畜生?
这根本已脱离正常人的思维了好吗?
二,恋爱剧情。
古文献从未有一字关于秦始皇与某个女人之间的感情记载,无论是传播有多广,还是打的旗号有多响,偶像剧也好,历史正剧也罢。
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哭长城》,什么《巴清传》《秦始皇》《大秦赋》《丽姬传》,《秦时明月》小说等等,关于秦始皇和某个女人的感情故事,都是纯属虚构[微笑]正剧有虚构成份也不是什么大不了,一般只要不涉及侮辱历史人物,或涉及有争议或未解的政治事件给上一个虚构的成份。
也没人会过多说什么,但是这虚构的剧影响了历史人物的政策,我认为是要谨慎的。
如剧里写影响了秦始皇不立后的决策,我认为不妥。
三,楚系这个很多电视剧都提,不仅此剧。
但是你打的是历史正剧的𣄃号,是否要核实下历史先?
这个说法有学者是从陈胜起义的过程打扶苏旗号推测,但这是站不住脚的。
那些以扶苏推出楚系的纯属是想多了,古代出师最重要的是师出有名,就连秦始皇都不能避免必须给自己出师找名正言顺的理由。
陈胜他们为啥不找?
他们自己发动起义前就分析“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就已经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就像打扶苏名号只为了否定二世的合法性。
在当时是否得位是否名正言顺是非常重要的,出师无名胜了也是盯历史耻辱柱上。
所以他们需要一个证据证明二世不合法,他们是师出有名,而“扶苏”的旗号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项燕”口号才是因为他的声望,用以拉六国旧民民心。
古文献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也没有任何历史痕迹。
“楚系”的泛滥传播纯属历史虚无主义四,杀功臣了解秦史的都知道,文献并没有关于秦始皇杀功臣的记载。
不能因为人家已逝,就往他身上扣锅吧?
根据《史记•》记载:始皇召见,使甘罗於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
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
”曰:“闻之。
”曰:“闻张唐相燕欤?
”曰:“闻之。
”“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
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彊赵攻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秦归燕太子。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正史中的甘罗被秦始皇派去赵国游说,不废一兵一卒获得赵国河间一带的五座城邑,以及后来赵攻燕后得到三十座城邑,其中秦占十五座如此大功,始皇帝秦王封甘罗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历史上秦始皇奖罚分明,不亏待甘罗。
正史中并没有任何关于秦始皇杀甘罗的记载,现在好了,一剑人就没了!?
还是大殿上当众杀的?
无论你的剧怎么编,他们君臣的结局是这样,这个锅也太黑,以前有强抢民妻,戴绿帽,qj犯,现在又成了杀人犯!
我们不仿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秦始皇对待功臣的态度:1,奖罚分明,上文甘罗的故事便是一个证明。
2,包容,以大局为重。
根据《史书•河渠书》的记载,“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
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历史上的秦始皇发觉修渠的郑国是朝国间谍,火得想杀人,但还是以大局为重,让他继续修渠,后来修好了还以他的名字取名叫郑国渠。
3,法外留情。
历史上秦始皇连吕不韦都不杀,本来吕不韦引见嫪毐淫后宫之事他也被治罪,《史记•吕不韦列传》是这么记载的“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
”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
”但是“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所以没杀他。
根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
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赵高犯死罪,秦始皇念其办事勤快尽力,就赦免了他。
这些都说明秦始皇对功臣是念其功的,不会乱杀。
当然关于法外留情,我是不支持的。
只是法是死的,人是活的,难免会有测隐之心。
这也真反应了秦始皇也不是个冷酷的人,而是有血有肉的人,ps:要是没赦免赵高多好!
历史上的秦始皇对待功臣就是这态度。
今天电视剧演绎的秦始皇的性格太脱离历史了,这样的改编已脱离合情合理的范围。
秦是以法治国,而他作为一个王,杀一个人完全没经过法律程序,这根本是自己带头目无法纪!
1,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秦始皇被那些方士卷巨资跑路,被诽谤,火得不行,都是依法处理,并未动私刑。
在这剧里却没有法律程序,当殿杀人,任何不是很脱离历史吗?
我真是裂开了……在没任何史料记载前提下,如此演绎他人,是为抹黑,我认为是无徳,放今天,要是造谣他人杀人,可是犯法,难道我们就因为他已逝,所以就可以胡编乱造?
死人是没有名誉权,难道活人可以无良知?
看了前6集,剧情实在是拖踏,严重注水。
主要人员吕不韦,赵姬,平原君,演得实在不好,完全没演技。
最主要剧情太拖踏!!!!
为了凑节数赚钱????
作为历史正剧,不断地暗示观众赢政是吕不韦的儿子,难道后面还要再为此加入大量八卦的宫廷戏?
这还叫历史正剧?
剧情已经严重的拖沓和如此之慢呢,但是还出现很多断档和说不明白以及前后衔接不上的地方。
这是几个意思?
更新1:有人说一星打的太低了,仔细想想一星确实是有点低,所以说把星级改成三星。
更新2:有人说段奕宏还没有演技的话,那没有什么演员可以称得上是有演技的演员了。
这点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一个演员演戏演的好不好,主要看戏里的这个角色他刻画的好不好,而不是说看他以前的作品演技好不好。
陈道明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有演技的演员了,但是在好多的戏里面,他的角色刻画的一样相当的烂。
非常抱歉的是段奕宏所饰演的吕不韦,至少在前6集当中,我看不到一个“红顶商人”,一个以政治赌注作为自己一辈子最大筹码的商人的形象,看不到一个作为《吕氏春秋》的编者应有的史学风范,更看不到商界运作精明与政界权谋无双的形象。
更新3:剧情注水、节奏太拖沓,不是历史正剧的理由,历史正剧也可以很紧凑,也可以很精彩。
至少可以参考一下前三部。
更新4:如果我愿意继续看下去的话,我会来做进一步的更新,或许后面他们演的都很好的节奏,剧情都很好,那也说不定啊。
看完13集更新:1.华阳夫人这个角色在剧中的除了宫斗而刻意为之,看不出其他任何作用。
更要命的是这宫斗讲得也是水得一塌糊涂,甚至是连最后的失败也败得莫名其妙,过于儿戏。
2.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秦始皇嬴政居然要跟吕不韦私奔,请问剧情还可以更狗血一点吗?
你有看过比这更狗血的剧吗?
还历史正剧?????
我呸死。
父子二人检阅军队的那一镜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搞基时。
无法直视。
3.段奕宏已经演得如此之烂了,或许张鲁一还有看头呢?
这是唯一让我从第6集看到第13集的动力。
遗憾的是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张鲁一演得更烂。
我都看得出,通篇都在硬背台词。
这是在表演还是在背台词呢?
作为《大秦帝国》的收官之作,《大秦帝国之东出》(播出时更名为《大秦赋》)在开拍之前就备受期待,特别是作为原著和电视剧的双厨粉,看到编剧是大秦帝国第二部《大秦帝国之纵横》的编剧李梦,感觉更是稳了。
12.1日晚首播六集之后,豆瓣开分高达8.9分,可见观众对一部好的电视剧已经饥渴到了什么程度,毕竟这个年末,我们已经被太多烂剧震撼地无话可说,之前众口吐槽的张一山版《鹿鼎记》、刘嘉玲和蒋欣版《半生缘》(播出时更名为《情深缘起》)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两坨翔。
而我之所以一直没评价这两部剧,是因为它们是普通观众肉眼可见的烂,从选角到故事到服化道都烂得非常明显,所以没必要再拎出来说,感觉跟欺负人似的。
但是《大秦赋》不是,相比第三部经费的捉襟见肘,《大秦赋》的每一帧画面,都看得到经费在燃烧,而剧组用了长达二百五十多天,也就是八个多月的时间辗转各地取景拍摄这部剧,更是今时今日的娱乐圈少见的慢工出细活,更别提戏骨扎堆、现场同期声、实景拍摄这些放任何一部剧都可以拉出来单吹三天三夜的优点了。
可在昨晚播出了12集之后,《大秦赋》的豆瓣评分已经迅速滑落至8.6分,虽然8.6分也绝对是国产高分了,而且前期粉丝出于感情会打的比较高,后期正常观众理性评分增多,开分后会有所下调也是正常的,问题是相比大秦帝国的前三部评分,这部评分的下滑未免过快,最终可能会成为系列中评分最低的一部。
昨晚的剧情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很多观众迫不及待地来打低分呢?
只能说,让人吐槽的要素实在过多,我就举最让我崩溃的一段儿吧。
前情提要:12岁的嬴政听到传言说他不是嬴异人的亲生儿子,而是吕不韦与赵姬所生,所以在自己老爹还被华阳太后控制在宫中这样的危难于不顾,跑去找吕不韦求证自己的身世之谜。
这一幕是他给吕不韦跪下了,说出了:「你若是我的生父,我愿意跟你一起浪迹天涯!
」这样的炸裂台词。
看到这么琼瑶味的台词,我还以为是尔康和紫薇要私奔去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了,下面的表情包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对,你没有看错,剧照里那个用满脸褶子写着「我40岁了」的天真孩子,是张鲁一扮演的12岁的嬴政。
12岁!
12岁!
12岁!
看到鱼旦叔拼命地用天真可爱的语气说着傻白甜台词的时候,我已经用脚趾抠出了一座阿房宫。
咱能别那么着急换成年演员吗?
电视剧《秦始皇》里翁斐然饰演的阴郁中带着俾睨天下的霸气的少年嬴政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啊!
幼年在赵国为质,在各路阴谋阳谋中艰难成长的少年嬴政绝不可能是傻白甜的小可爱啊!
演员的演技可以抹掉5年、10年的年龄差距,配合化妆技术,再浮动个15年-20年也有可能,问题是一下子从大叔跨越到12岁的少年,这实在非人力所能为。
一个热知识,宝国叔的代表作《汉武大帝》里,他不仅没扮演少年刘彻,连青年刘彻都是杜淳扮演的。
因为在《大宅门》里,陈宝国扮演的18岁的白景琦被毫不留情地群嘲了,因此他决定今后别难为自己,也别难为观众。
尽管《大秦赋》的主创们为了让少年嬴政过渡的丝滑一些,选了6岁的小演员演3岁的嬴政,选了十五六岁的小演员演9岁的嬴政,可是40岁的张鲁一一抬头,那个效果还是震撼了我全家。
赵姬对已经长了胡子、但是居然还没有加冠的嬴政说:“你还是个孩子!
”你不说这是母子情,我还以为是父女情。
△当然,两个小演员选的也不好,没颜值没气质演技也很木讷。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差评,是针对张鲁一的。
如果说年龄差距还可商榷,张鲁一扮演的嬴政,最大的问题是形也不似,神也不似。
看了《大秦赋》,原先《红色》的滤镜基本全碎了,本来以为张鲁一可以算是低调的演技派,可是他对嬴政的诠释,没有超出之前《红色》里的徐天、《新世界》里的铁林和《嫌疑人X的献身》里的石泓,基本是用同一种套路演出来的。
可能是为了展现前期少年嬴政的傻白甜和不露锋芒,张鲁一版的嬴政,居然时刻表现出一种上海小男人的软糯(没有说上海男人不好的意思),声音吭吭唧唧的,还低着头用委委屈屈的小眼神向上偷偷看人,看着瓜怂瓜怂的,这让经历了前三部侯勇、富大龙和张博扮演的秦王的观众,有种消费降级的痛苦。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大秦赋》存在的,绝不仅仅是张鲁一老黄瓜刷绿漆装嫩这一个问题。
它和我之前吐槽过的《大明风华》和《鹤唳华亭》一样,最大的问题是,打着正剧的旗号,拍出了一个四不像的东西,所有硬件都很精致,但是最重要的软件——故事都讲不好,典型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而且,《大秦赋》纯属照着抄作业都抄不好的那种,本来孙皓晖先生的原著写得就已经很棒了,而且也非常适合影视化,买了这个大IP,找个靠谱的编剧理理顺,不用你自己怎么创新,这个本子就差不到那里去。
可是,我看了前12集,有种我看了个盗版的《大秦帝国》的感觉,因为前12集,主要矛盾居然集中在了宫斗上?!
《大秦赋》的主创,和张一山版《鹿鼎记》的主创犯了一个同样的毛病,就是自以为知道年轻观众喜欢什么,于是,他们就非常傲慢地以讨好年轻观众为借口,给所有观众喂shi。
秦始皇的生平,和《鹿鼎记》一样,属于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两部剧的主创,都需要考虑到如何处理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儿,让观众可以耐心看下去。
《鹿鼎记》采用了24倍速快进法,让韦小宝在电视剧的一集体量里,就光速地完成了与茅十八结拜、糊里糊涂上京、成为海大富手下的假太监、在练功房结识小玄子的重大事件,其实照这种拍法,这部电视剧只需要拍上中下三集就可以结束了……而《大秦赋》,则用了另一种方法,就是以为观众爱看宫斗,就重新结构华阳夫人和嬴异人的母子之情,把华阳夫人,树立为前期的最大反派,给嬴政和嬴政他爹添堵使绊子,试图让嬴异人成为对她俯首帖耳的傀儡,坚决反对嬴政成为秦国的太子。
这么嚣张,真是比之前的大秦宣太后芈八子还要牛掰10086倍,这不像华阳夫人,倒是像《如懿传》里那个总试图在背后操纵后宫的太后,刚好,两个人都是邬君梅演的,同样的演法,常常让人感觉走错了片场。
至于华阳夫人软禁了嬴异人、赵姬和嬴政,封禁了宫门,非逼着嬴异人立她喜欢的成蛟为太子,否则就不给他看病吃药,就更是玄幻了,如果华阳夫人这么爱搞事情,她还能在嬴政继位后好端端地活了十几年,那嬴政还真是圣父白莲花啊!
还有嬴异人的兄长公子傒,本来是一直和异人争夺嫡子位的,甚至还捅了他一刀,但是自从看到了赵姬,他就随时露出一副LSP的表情,毫无道理地成天站在赵姬母子这边,还莫名其妙地对赵姬发誓:「我要让你亲眼看到你的儿子,做我大秦的王!
」
总之就是很离谱,也不知道是不是要给赵姬在见到嫪毐之前,先安排一段儿叔嫂禁恋的戏份。
补充7号晚上的一个把我雷死了的点,史书上12岁拜相的天才少年甘罗,被熊孩子嬴政“又”一次拔剑说杀就杀了……
其实我今天,真的很不愿意批评《大秦赋》,因为《大秦赋》比起那些一无是处的烂剧,还是有一些闪光点的。
比如辛柏青对嬴异人的演绎,就给历史上这位没有出彩之处的工具人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他将一个不受宠的质子,从韬光养晦到委曲求全再到坚守原则,初露王者之风的转变诠释的非常清晰且令人信服,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吕不韦一眼就认定了他「奇货可居」。
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闪光点,这些好的演员和演技,就更让我为《大秦赋》感到惋惜,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资本的傲慢。
微博上有大秦粉贴出了编剧李梦为《大秦赋》创作的《大秦帝国之始皇帝(上)》的部分文稿,对比之后才知道成品基本被魔改到妈不认的地步,少数出彩的镜头和台词是李梦写的,更多注水和瞎编的部分,则是投资方后来找的一堆编剧「集体创作」而成。
上述截图光是看书已经觉得精彩万分,可惜在成片中,居然一字一句都看不到了。
为什么放着李梦高品质的成稿不用而自己瞎改呢?
还是我之前说的,投资方自以为要讨好年轻观众,认为大秦前三部文白结合太过曲高和寡,不够通俗易懂,所以要加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东西。
如果我们不跳出来告诉资本,什么是我们真正喜欢的,什么是我们真的不喜欢的,恐怕资本的自以为是,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而我,已经受够了资本给我们喂shi的日子了。
我大秦的男儿,勿忘重拍!
拍的什么玩意!
观众要看的是秦王扫六合,荆轲,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华夏,修长城驰道北御胡人,收天下兵器铸金人十二的祖龙。
不是这位40多岁的大叔演个13岁乃至20多岁的“少年”,这不是张鲁一的问题,是zz导演选角色的锅,你甩不掉。
今天看了预告到46集嫪毐还没死,还没有摔私生子。
导演和编剧硬是让观众看了将近50集的宫斗剧,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然后再发个微博说自己拍摄有多辛苦,卖个惨。
从这剧就可以感觉嫪毐代表着“资本”,导员和编剧宁愿做资本的杂交私生子也不愿意对观众大众的观影感觉和智商负责。
希望这种给“资本”当舔狗的导演和编剧尽早滚出中国影视圈!
大秦赋原剧本,作者李梦,大秦帝国之纵横的编剧,剧本台词文白得当,富有诗意与美感。
大秦帝国之纵横 (2013)9.3201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古装 / 丁黑 / 富大龙 宁静三部中最喜欢的一部本剧编剧是挂名李梦,大家不要攻击他,是片头的三个新编剧瞎改剧本。
这部剧简直太烂了,高开低走成这样,卧龙凤雏都救不了这部剧,当初我还在洗,现在我真的洗不动了。
图片全部来自微博国际版 weibo.com
敬这大争之世,敬这小酌之时
这台词,纵横的感觉
文白得当
我只看了前两集,所以只谈前两集。
片头是秦王独自走在空旷宏伟的大殿台阶之下,伴随着秦王统一后的心声,但是坦白说,很有日式剧的中二,极具浮夸造作的台词让我不禁想到了一部传奇烂片——无极。
镜头一转到了备受好评的战争大场面。
一看就花了钱了,场面宏大,排面很足,但是很想问问导演:有必要吗?
这样的战争场面唯一的作用那就是剧作开头吸引观众的钩子,可以用作营销的素材,吹一波良心剧的制作精良,除此之外还有啥用?
以上这些只是小问题,剧作有钱愿意烧钱怎么拍都不为过,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吕不韦携异人出逃的桥段。
城门前,吕不韦遇到自己曾经施恩的城门令,以死相逼,让对方在道德绑架的压力之下舍弃一家老小送吕不韦出城。
我特别好奇,导演安排这段剧情的意图是什么?
为了彰显吕不韦阴险小人的本质么?
我们可以看看史记如何记载的:“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
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
亡赴秦军,遂以得归。
”由史记记载可以看到,单纯就是吕不韦发现赵要杀掉异人了,而大战之时城内混乱,吕不韦用重金贿赂得以脱身,没有那么复杂人物关系。
历史有着特定情景之下客观的真实,而剧作者可以适度修改,但是一定不要自作聪明,否则就会让真实的历史变得无比狗血。
之后的剧情也很狗血,比如刺客使用秦箭,可能刺客特别自信,觉得会一击必中,所以丝毫不需要掩饰,当然还可能刺客玩了一出浑水摸鱼离间计,故意让秦国公子相互猜忌。。。。
总之,前两集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实际内容,还不如直接用几句话外音解释时代背景,简单明了。
半夜两点了,我还是为了新出的几集大秦赋气得睡不着。
剧情已经过半,秦王政还没有亲政,灭六国,收百越,击匈奴,统一度量衡等等伟大的历史事件看起来竟然要在不到三十集的剧情中完成。
而这部总共76集的电视剧,把那么多戏份都给了华阳宫变这样一个在历史上不存在的事件。
我作为一个大秦帝国小说和电视剧的双重粉丝,我只觉得内心十分憋屈,又有种奇怪的感觉。
披着历史剧外皮的宫斗剧:大秦帝国的书是我在高二下册暑假期间看完的,大秦帝国的电视剧是我在高三毕业后开始追的。
平心而论,就目前来讲,第四部大秦赋已经可以排到垫底位置了,和前几部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但是无论是宏达的战争场面,演员精致的表演,考究的服化道,似乎又都在说这不是一部那么差的作品。
为了找到这个感觉的来源,我在脑海里顺了一遍前几部的剧情。
第一部电视剧主要还是根据小说来的,主要讲了商鞅变法始末。
包括秦国河西战败,六国谋划分秦,秦孝公立国耻石,秦孝公发招贤令,商鞅白雪相认,白雪协助商鞅入秦,商鞅三见秦王,开始变法,徙木立信,渭水七百人大刑,赢驷违法,商鞅练新军,秦魏河西再战,收复函谷关,秦孝公身亡,商鞅被车裂。
剧总长40集左右。
中间还穿插了庞涓与孙膑的恩怨,申不害变法等等。
第二部主要讲了张仪和赢驷,主线以张仪连横展开,与公孙衍的合纵对应。
中间经过了数次大战,并且包括了秦灭义渠国,收巴蜀,张仪骗楚王等情节。
整个电视剧就是在不停地打仗,大战不下四场,并且也是很重要的剧情。
第三部主要讲了昭襄王时期。
包括武王举鼎,昭襄王继位,楚怀王被骗死,白起数次击败楚国,长平大战等。
其中还包含了苏秦死间齐国等六国的部分。
而第四部呢?剧情到现在,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争权夺利,先是子楚和嬴傒争权夺利,再是华阳太后和嬴政争权夺利,现在又到了嬴政和赵太后吕不韦争权夺利。
76集的电视剧,花了一半时间来讲秦始皇怎么亲政的。
而那段时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似乎都成了不重要的东西。
邯郸大战占了半场时间,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都没了。
如果说赢稷不是主角,那么五国最后一次合纵也只占到了一集的时间。
如果你说最后一次合纵也不重要,那么郑国修渠占的时间也不多啊。
秦王政公元前247年继位,吕不韦在公元前235年自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
秦始皇在位的37年里发生了多少大事?但是到现在,剧情过半,赵太后的雍城之乱这破事还没结束。
据说要等46集秦始皇才杀嫪毐,那么等正式开始统一六国要到48集左右了。
48集的长度,都够秦武王举的鼎被昭襄王搬回咸阳了,而你还没拍完嫪毐的闺房秘事?那剩下的几十集要怎么拍完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打百越匈奴?更不要说这其间有多少故事。
荆轲刺秦王你不拍吗?李牧被冤死你不拍吗?廉颇老矣你不拍吗?进了课本的唐雎不辱使命你不拍吗?这么精彩的历史,为什么却着眼于吕不韦赵太后和秦王政的三角戏?此外剧中还有大量的各方为了秦王政亲政而进行的明争暗斗,似乎统一天下事小,争权夺利事大。
讲到这里我已经找到我内心别扭地方的来源了。
尽管前几部也有各自的缺点,比如第三部过于摸黑了范雎。
但是他们的主线至少还着眼于历史和天下。
而这一部,主线却似乎在一个权柄上。
换言之,这一部《大秦赋》并不是什么历史剧,连《三国演义》那样的戏说历史都算不上。
这只是一部宫斗剧。
只是宫斗剧中的姐妹们为了争得皇帝而斗,而大秦赋中的男人女人为了争夺权力而斗。
从核心上讲,二者并无差别。
我所理解的政治:我所希望的大秦帝国,是记录历史的大大秦帝国。
对于电视剧而言,记录历史就意味着记录当时的政治,很显然,编剧理解的政治和我理解的政治不是同一个东西。
政治,是统治集团治理国家的行为,是经济的集中提现。
一切政治行为都是在为经济基础服务。
我所理解的政治,是通过治理改变千万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适应生产关系变化,使得上层建筑过更加稳固。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部到第三部无疑都是符合我心中政治的定义的。
第一部主线是改革,第二部主线是外交,第三部主线是外交与战争。
每一部的主题都是切合了当时时代的大背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运行状态。
而第四部编剧对政治的理解似乎和我不太一样。
在编剧看来,秦王亲政是政治,吕不韦不放权是政治,华阳太后搞宫变是政治。
也许这也是政治,但是这是庸俗化的政治。
这种想法把一家一姓的命运看做了世界运行的主线,却忽视了历史的滚滚潮流究竟由谁,由什么来带动。
恕我直言,权力斗争斗来斗去,如果只为了权欲,那算个屁的政治。
李世民和朱棣上台都不光彩,但是天可汗,贞观之治,七下西洋,永乐盛世才是让人们记住他们的原因。
如果这二位争到了皇位而没有这些功绩,那么他俩绝不会得到这么多的称颂。
同样,秦始皇被人记住是因为他赐死了吕不韦吗?秦始皇被人记住是因为他灭六国,一统天下!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党争,中唐牛李党争那算政治吗?那只是闹剧。
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了变法争得你死我活才是政治。
也因为这样,牛李党争注定只是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而王安石变法和元祐更化却被人争论至今。
写到现在已经三点了,心中怒气消了大半。
大秦赋的编剧以他庸俗的历史观给了这个系列电视剧一个不算完美甚至有些恶心的结局。
而现实中,庸俗化政治的事情依旧存在。
阴谋比不过阳谋,个人的命运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更取决于历史的趋势。
只希望,大秦赋在之后的集数里,不要再披着历史剧的皮,干着宫斗剧的事。
毕竟从第一部播出到现在十年多了,没想到编剧给出如此狗尾续貂的作品,可惜啊!可惜!
当今国内影视剧内容已经崩坏到了极点。
无论是正剧、战争、古代、现代、都市、职场,无论什么类型,无不充斥着海量的低龄爱情片段,恶心!!
单说大秦,这编剧有本事把始皇帝拍成后宫苏玛丽狗屎剧,也是难为他了。
一天下,灭六国,光是六国间的权谋,水淹大梁,李信伐楚死七都尉,秦军大败,各国亡人流窜齐国欲举事复国,结果齐降,一堆堆数之不尽精彩绝伦的事件,结果编剧和导演就打算一笔带过???
然后拿40多集来拍苏玛丽?
恶心谁呢?
咋地,在你们心里中国上下五千年,除了谈狗血恋爱就没别的事了是吧??
张鲁一是准备模仿李雪健的演法?模仿的四不像?
除了段奕宏没啥值得可吹得
失望!这是在拍什么古偶剧吗?要跟吕不韦浪迹天涯???张鲁一真的不适合演嬴政,毫无帝王之气。
这是在整活?
什么鬼剧情和张鲁一出离迷惑的演技,除了老段没一个能让人入戏的,该感谢制作方没叫大秦帝国系列哦!
平原君、韩王、李牧……都是前三部的演员,老粉倍感亲切。在这里夸一夸辛柏青,嬴异人前期对华阳太后的俯首听命,到后期的秦人硬骨,他把人物的这种转变塑造的生动到位,爱了爱了。
被张鲁一的13岁嬴政恶心到了。后边剧情拖沓,一件破事演了二十集。
先说优点场面宏大,但也仅且而已,看着就睡着了,这又是为何
始皇要被气活了
一出场已经赢了!
一直都眼熟嬴异人的脸,但是不知道演员的名字,他与西周君谈判那段也太让我惊心动魄了,演技好棒的。
第七集,秦王去世,段奕宏先悲后喜的表情真是绝了,什么叫演技,这才叫演技!!!
好久没看历史正剧,确实不负期待,全员演技在线,服化道考究,编剧也在史实与戏剧之间尽可能找到平衡,老段的吕不韦有内味了。
虽然彩彩彩的嚎个没完,但是除了打酱油的辛柏青,到现在看了三十集,没一丁点出彩的地方。忽悠假内行的秦军服装实则是礼服,秦军作战和六国一样要戴头盔,披甲主要应是皮甲而非铁甲,更不可能大规模装备铁甲。最值得一提的是该片选角,跟闹着玩似的,主要演员的选角无不被大家诟病,段奕宏演的吕不韦跟村儿里的酒蒙子村支书似的,没事就傻笑、吸溜水、摸肚子,这指定是你妈有点中风前兆。秦王就不说了,看见铁林那张驴脸就出戏,挺好个演员非安排去演秦王,别说彩彩彩了,半点彩都出不来。二十八集才看见尤勇,演的是王翦,一出场就把段奕宏的吕不韦衬得更傻逼了……
看前2集一度让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史诗巨作。
看到第十集,已经看不下去了。实话实说,比第一部差了太多太多,及格分都达不到。无比失望。
一星给13岁的张鲁一.....张鲁一先生还不如多多钆戏,您戏份少点晚点出现观众还能痛快点。这版大秦算得上是史上最烂了,把之前狂吹的逼格都撕烂了哈哈哈
五星,希望国产剧多一点这样的历史正剧,不要再放那种垃圾玛丽苏剧了
我真的看笑了 我萬萬沒想到這玩意能這麼逗樂
一个好剧,就被男主给毁了。我拒绝承认这是我们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