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爱

Io sono l'amore,私情狂(港),我爱故我在(台),我即是爱,I Am Love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弗拉维奥·帕伦蒂,爱德阿多·加布瑞尔利尼,阿尔芭·罗尔瓦赫尔,皮坡·戴尔波诺,马丽娅·派雅托,黛安·弗雷瑞,瓦里丝·阿卢瓦利亚,Mattia Z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俄语,英语年份:2009

《我是爱》剧照

我是爱 剧照 NO.1我是爱 剧照 NO.2我是爱 剧照 NO.3我是爱 剧照 NO.4我是爱 剧照 NO.5我是爱 剧照 NO.6我是爱 剧照 NO.13我是爱 剧照 NO.14我是爱 剧照 NO.15我是爱 剧照 NO.16我是爱 剧照 NO.17我是爱 剧照 NO.18我是爱 剧照 NO.19我是爱 剧照 NO.20

《我是爱》剧情介绍

我是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意大利米兰的瑞奇家族靠纺织业致富,在家长的寿宴上,爷爷将企业传给了儿子坦科雷德(加布里埃尔.费泽蒂 Gabriele Ferzetti 饰)和孙子爱德瓦多(弗拉维奥·帕伦蒂 Flavio Parenti 饰)。坦科雷德的俄国妻子艾玛(蒂尔达·斯维顿 Tilda Swin ton 饰)酷爱烹饪。在结识了儿子爱德瓦多的厨师朋友安东尼奥(爱德瓦多·加布瑞尔利尼 Edoardo Gabbriellini 饰)之后,艾玛被安东尼奥高超的烹饪手艺所吸引,情不自禁坠入爱河。不仅如此,艾玛还必须隐瞒她偶然发现女儿伊丽莎白(阿尔芭·洛尔瓦彻Alba Rohrwacher 饰)是同性恋的事实。与此同时,家族的事业也在变迁,尽管爱德瓦多独力反对出售家族企业,却还是无法抵挡资本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并购势在必行。在探讨商务的晚宴上,一个意外打破了艾玛苦心枯守的表面平静,她的灵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冷恋时代一剪成衣第三季苏里南卡珊德拉之梦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血色天劫鼠王恋爱行星漆黑如夜急速出口组长女儿与照料专员纠结之旅空枕难眠荒野狂兽狂暴凶狮廓尔喀:勇气之下忍冬艳蔷薇血色侦程:1980盲少爷的小女仆热血废柴中介第三季棒球大联盟第一季她和她的她季前赛神探坤潘2喜剧之心街娃儿给个理由先之重回鹿鼎陈翔六点半之废话少说无名小辈铁线虫入侵

《我是爱》长篇影评

 1 ) 脱掉一切配饰之后在你面前的我才是真的我

近期才开始喜欢看欧洲的电影,法国,意大利,新浪潮等等。

其实很喜欢这种景物描写和人的关系。

让人觉得生动又感动。

生活中的很多爱恨情仇刹那间都不存在了。

只有脱掉配饰和华丽服饰的我站在你面前的那个才是真的我。

两个人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就是人性最初的欲望流动。

法国和意大利的电影很喜欢强调交谈。

人与人之间内心的交谈。

这让人觉得温暖又感动。

所以信任一点点建立起来之后再摧毁就是不可原谅的。

 2 ) 隐忍和激情对峙

她做好了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女主人,最后做回了自己。

两种场景的转换秩序、压抑的府邸,距离感、缺乏亲密的肢体动作和表达。

不显露真正的情绪和想法是一种规矩,也是一种压抑。

这是Emma的世界,一个精致,沉稳的富家太太的世界,一个心胸开阔,拥抱所有的母亲的世界。

肃穆

秩序

casa

归属

女主人自然、开阔的田野,性与交谈都是随性而发的,不必顾虑任何东西,将自己最敏感的思绪表达出来。

这是Ketish的世界,一个略带刚毅,不羁的俄罗斯女人。

心动

夏日

回归画面、剧情、音乐全是美的,带着情绪一点一点渗透。

仔细的人可以看到城市里的俯视角度图Emma是被观察的,被注视的,被压抑的,被支配的,被放在巨大城市场景中的。

俯视1

俯视2

融合其他很美的图

 3 ) 我是爱

大量笔墨描绘了家庭的枝枝蔓蔓,犹如水草般将自己缠绕,吞噬灵魂,迷失自我。

当内心火焰重新被点燃时,不顾一切地飞蛾扑火,即使斩断家庭羁绊也在所不惜,最终家庭的破碎导致了世界的崩坏,这才鼓起勇气,重新找回自我。

死亡与自由的交易太过残酷,最后五分钟仪式感太重,略显突兀。

old fashion气质体现在各个细节,虽然刻意营造,但并不装腔作势,反而优雅极致。

导演对气氛的把握相当精细,光线与镜头的运用如同神来之笔,Tilda Swinton的表演已然登峰造极。

结尾的发展在我思路之外,但这正是故事的高潮所在,她的人生,她来选择。

 4 ) 米兰的建筑

Io sono l'amore-2009早上看奥斯卡的时候看到它的提名了,服装设计,当然,奥斯卡最终没有走向它。

没有什么印象片中有什么独特的服装设计,倒是喜欢它的服装色彩。

桃红、粉红、艳红,穿在冰雪女王的身上,竟都似是随意的神来一笔。

以前或许以为Tilda Swinton是冰冷的白色灰色的,如果,才惊觉红色系跟她如此衬。

忍不住想起“Young Adam”,Tilda Swinton同样饰演一位无法得到满足的妻子,因此爱上Ewan McGregor饰演的文学青年。

第一次,偷偷摸摸,待丈夫不在的时候,等孩子熟睡了跑到室外;之后,便大大方方在船上天天搞。

“私情狂”里的Tilda Swinton同样如此,一开始,强烈压制着自己的感情,而当四野无人,便什么都不怕了。

喜欢那座属于他们的山,还有瀑布、野花,周围一切的花鸟虫鱼都跟他们融为一体,而他们也跟周边大自然融为一体。

天啊!

还有更美的做爱吗?

相似的,或许还有另一个女王Helen Mirren的“Love Ranch”,女王饰演头发都已花白的老鸨,无意中遇到了年轻的拳击手,便离开了多年共同艰苦的丈夫。

难道做一个家庭主妇真的那么难吗?

难在现代女性太多诱惑,太多选择。

早已不是苦守等候一块贞洁牌坊的时代。

女儿是同性恋,儿子已经成材,这个妈妈仿佛已经功成完满,她也该去寻找幸福了。

可惜儿子始终理解不到,还酿出杯具一场。

影片的结尾让人相当意外,不是说结局意外,而是表现的方式。

最后的那身运动服,最后的一声“妈妈”,这个辉煌的米兰大家族,划出一个美丽的标点符号。

影片结束。

嗯。

看完电影,最难忘的,是米兰的建筑,冬天开始、春天、夏天、秋天,有冰雪,有阳光,还有风雨,这座城市也太美了。

那些古老又伟大的建筑,人们每天穿梭其中,怎么没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呢!

 5 ) 轉自黎堅惠blog——I love Tilda Swinton

原文:http://www.winifredlai.hk/?p=1167 電髮的時候讀雜誌,Tilda Swinton新戲《Io sono l’amore》(《I am Love》)是由她的fans Luca Guadagnino執導,Guadagnino憶述十多年前他如何以有限的英語結結巴巴自我介紹,而Tilda又真係睬佢,共同合作了一齣沒有上映過的短片。

i-am-love《I am Love》觸目和令我期待是因為:1.Tilda Swinton又試靚到癲——我是她的影迷20年,最靚screen presence 第一位是《Edward II》,第二位《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中譯唔知乜野魔衣櫥….Alexander Mcqueen的wardrobe在她身上就是synergy: 兩者都變得更powerful; 第三位《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她不是主角,短短的cameo叫人回味無夢=窮,靚過Cate Blanchett十條街。

narnia-1narnia-2benjamin-button2.Jil Sander的Raf Simons設計角色Emma整個衣櫥,是 “是periord drama, 因為在時裝的世界,2000年是很久很久以前了,哈哈”3.這是現代《Madame Bovary》,一個甚麼都有的女人,是不是真的甚麼都有?4.這是關於 transgression ,I love transgression!因為所有transgression都是爭取自由5.導演說這transgression是由愛的力量主導,learn about your own myth,especially as a woman-這跟我這一刻的生活主題息息相關6. 總令我想起那些意大利家族,例如Prada,Ferragamo之類你睇下,連訪問都咁有型,說話有內涵…she’s been my role model for a long time, and will go on to be!!!連簽名都成個David Bowie 咁,卻又溫柔體量! And She sings! 今年我一定會剪呢個頭!

 6 ) 意大利版《迷失东京》

就电影本身来说,拍的没话说,音乐、色调、以及表演都很漂亮,不愧是大师级配乐,最后十分钟屌到爆,让人不禁红了眼眶;但如果要赋予故事本身一些“女性解放、自由”之类的意义,我恐怕就接受不了,故事讲得明明就是女性中年危机和屌丝男事业不成的乱伦之恋,并不及克制的《迷失东京》。

《迷失东京》讲的是一位中年美国电影演员和一个年轻的女子邂逅东京,并发生“爱情”的故事,套路和此相仿,但《迷失》所传达出来的“发乎情止于礼”的思想在我看来远远胜于此片,别跟我谈解放、自由之类的形而上的东西,几十年的婚姻谁人没有厌倦过?

而当初谁人又不曾没好过?

厌倦了迷失了就要易出轨来解决?

这不应当是我们现在人所应有的价值观,《迷失东京里》克制,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而此片中虽然感到悲伤,但却没有那种美好。

 7 ) 山洞里幽暗不清,山洞外阳光普照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电影。

电影配乐,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现代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快速机械的短暂骑乘”,急迫、压力感和连续性的音乐。

电影里处处漂亮的场景,如开头大雪覆盖下米兰的街道,一座米兰漂亮的别墅,贯串整部电影的华贵美服,绝妙的意大利厨艺,地中海边的美景和艾玛精致的面容等等等等。

电影的情节其实蛮简单的,说的就是美丽的中年贵妇艾玛爱上了年轻厨师并抛弃家庭私奔。

但是电影叙事方面通过安排不同的人物,使得简单的情节变得丰满曲折。

电影安排了一些细节非常微妙,发人深省。

譬如,艾玛与丈夫在一处东正教风格的建筑中会面,大厅里有一只鸟飞啊飞啊,就是飞不出那高高的窗口。

特别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它被安排在演员和制片字幕表出来后,艾玛和厨师在一个山洞里拥抱抚爱。。。。

山洞里面幽暗不清,但是山洞外头阳关普照。。。。

 8 ) 从《我是爱》看电影解读的六个方向

星期五言:或许有些纯粹艺术无需解读,只需用耳朵眼睛等器官去感受就好了,比如说一幅画,一段音乐…可电影不成,因为它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件综合商品,它赖以完成的因素是集创作、经验、科技设备、资金并存的!

我们今天暂且撇开那些外部(资金、审核、明星效应等)因素,从电影内部来探讨解读一部电影的方向和可能性。

我们选取的电影为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的意大利电影《我是爱》(Io sono l'amore)。

之所以选此片,是因为在本人看来:这是一部不解读就无法搞清导演想表达什么的电影(单纯地把它定义成情色、爱情、婚姻类型片是有失偏颇的)。

再者,通过对这部电影解读方法的梳理,或许我们能将其运用到更多更广泛的电影解读中去。

当然,解读的入手点还有很多,也因人而异,但电影解读都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观影者要达到一定的精力集中,有可能的话看两遍以上,不错过任何一个镜头和台词。

我们总不能在对电影缺斤少两的情况下评头论足吧!

好啦,废话少说,我们先来从《我是爱》的故事框架入手——(注:1、本文需先看片再阅读,否则会严重影响您的思考空间与观影乐趣;2、为便于交流学习,特将视频、种子文件链接发于文末以供下载)

一、在故事框架和电影段落中解读解读电影的第一步,是在看完电影后对整部电影划分段落以及提炼其故事框架。

通俗地将就是我们得知道电影的转折点在哪以及电影讲了个什么事(注意:讲了个什么事跟讲了个什么主题是两个概念)。

我把《我是爱》分成两大段落:★ 第一段是开端的20分钟。

讲的是瑞奇家族(一家纺织企业)的一场家庭聚餐;★ 第二段是聚餐之后到结局的100分钟。

讲的是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三角情感纠葛。

(第二段是故事的主体,占80%时长;第一段暂且称为时间超长的开端吧

▲电影开端部分:家庭聚餐这种划分和总结的依据是显而易见的,导演在两个段落的交接转折处已经交代的再清楚不过了。

这个交接点是什么呢?

是“总裁爷爷让孙子去拿两瓶酒来”这个情节点。

在这个情节点之后,三位主角,或者说整个故事的轴心人物同时出现在了画面中。

自此,以三位主角为轴心的故事展开了。

好啦,总结提炼出以上两样东西,接下来要干嘛呢?

在我看来,要顺着自己疑惑的地方将解读进行下去。

★我的第一疑惑 来自于两大段落(也就是“家族聚餐”和“两男一女的情感故事”)其关联性与逻辑性的相斥——乍一看,这似乎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

至少,开端超长20分钟的家族聚餐戏对之后的情感戏起到了一定的阻力,因为它的拍摄手法是“群戏”式的、散点式的、非主角式的,它让很多观众上来找不到北,甚至连人脸、人名都分不清。

它也绝算不上“三人情感戏”的铺垫,反倒让观众更难入之后的戏了。

一句话:两段故事使的劲是反的。

★ 我的第二疑惑来自三个人(两男一女)之间的关系。

准确的说是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

其它两个层面的关系显而易见:一个是妈妈跟儿子的亲情,一个妈妈跟厨师情人之间的恋情。

关键问题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友情”!

到底这个友情有没有“恋情”的概念,这也是解读此片的关键所在。

★我的第三疑惑来自于故事的结尾处。

本来这该是一个盖棺定论的悲剧了,试想:儿子死了,家族企业被卖了,母亲悲痛之下离开家族了,够惨了吧!

然而,结局处那莫名其妙的三角式的表情对打剪切,以及画外配上的那匪夷所思的激昂的音乐,让看者怎么都悲不下去了,到底导演用意何为?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试图换个方向找解读电影的突破口。

对了,这里还得提醒大家一下,刚才提到的故事结局不太表电影结局,因为电影在出完演员表字幕后,又出现了下面的画面,结合前面那激昂的电影原声音乐与离开家族的大戏,说实话,我想起了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中猿人往天上扔骨头的一幕,以及导演为这一幕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二、从人物关系上解读给电影里的人物分组比给电影分段落麻烦些。

首先还是因为电影上来20分钟“群戏”式的拍摄手法,让人找不到主观视角和轴心;其次,这家族的人确实不少,七大姑八大姨的加起来十个指头都扒拉不过来,更何况那些卷着大舌音的意大利人名了;

再次,这是部典型的反类型艺术片,它没有什么具体的事件,行文如同散文,散的让人找不到北。

直到电影过半,我们才能隐约看出女主爱上了儿子的朋友,故事主线这才渐于清晰,矛盾冲突这才隐现。

好在导演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痕迹,这些痕迹足以让我们从杂乱的人物关系中划出重点,分出组了。

而就在这些重点人物分组里,我们或许能解读出更多的东西来。

根据主次,我们做出如下分组:1、儿子(爱多)、厨师(安东尼奥)、妈妈(艾玛)2、妈妈和爸爸3、妈妈和女儿(贝塔)4、妈妈、奶奶、儿媳(伊娃)「注意」:这四个分组里都有“妈妈”,因此说“妈妈”是这部戏的第一主角无可厚非;这一分组从上到下其彼此间的矛盾冲突逐渐弱化,戏份也逐渐减少,因此我们说儿子、厨师、妈妈三人是故事的主体或轴心也绝不为过。

我们来分别看这四组人物,可以说,导演几乎用最简单朴实的戏份与最直接粗暴的构图阐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儿子(爱多)、朋友(安东尼奥)、妈妈(艾玛)

上面图片再好不过地阐明了三者的关系——妈妈爱儿子,儿子爱厨师;儿子信任妈妈,妈妈爱厨师(儿子的朋友)这其中的矛盾冲突与戏剧张力不言而喻。

★妈妈与爸爸

▲这段夫妻戏即便是两人离开了,镜头还要在空镜头下停留数秒,来加强疏离感这对夫妻间的关系状况以及矛盾冲突也是显而易见的——冷漠、疏离、冷淡……这在视觉构图里已经够直白了。

★妈妈和女儿

妈妈和女儿的关系很有意思,两人没什么矛盾冲突,如果真说她们在电影里的关系,我觉得女儿更像是妈妈的一个启蒙者,启的什么蒙呢?

我们来看三场戏的递进关系——第一场是妈妈意外发现女儿给同性爱恋者的CD后,漫无目的在城市建筑中行走思考;

第二场是女儿跟妈妈袒露自己的情人,并邀请妈妈去尼斯后,妈妈显得很紧张激动,因为那要经过厨师安东尼奥的住处;

第三场是妈妈在女儿的房间内播放那张CD,看着女儿和恋人的照片,镜头一晃,妈妈开心地驱车去见儿子的朋友安东尼奥了。

显然,女儿对妈妈的“出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便是女儿在这部电影中的价值。

★妈妈、奶奶、儿媳(伊娃)如果你能与结尾那组人物表情剪切对照,会发现这组人物的象征性对整部戏的解读至关重要,没错,这几个女人代表的是瑞奇家族的家属团,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们像花瓶一样附着在这个家族之上。

于是,导演专门还给这三个女人设置了一场吃饭戏。

▲通过三人的对话你可以知道奶奶和未婚儿媳属保守型,与妈妈形成明显反差那么,除去人物关系和情感冲突,这些分组以及人物还有没有导演的其它用意及象征意义呢?

我们来换个思路,试图用人物性格来对其重新分组,你或许会发现一些意外的事情,来看——1、爸爸、奶奶、儿媳2、儿子、妈妈3、厨师4、女儿(贝塔)大家看出来了吗:处在第一组的人因循守旧、在家族里任劳任怨、思想一成不变;处在最后一组的女儿贝塔任性洒脱,生活无拘无束,善于打破陈规;处在中间两组的人(儿子、妈妈、厨师)优柔寡断,左右不定。

按照这种思维琢磨下去,你会发现剧中几乎所有人物都是按照这一“保守、左右不定、洒脱”的级别分类的,具有极强的对称性。

这当然不是本人的一面之词,也当然不是巧合,显然,导演在这种“对称性人物分类”下隐藏着爱情之外的主题。

如此看来,这可不单单是部爱情、家庭伦理片,还是一部探讨自由的电影。

说到这,我们似乎还露了一组人物关系,这组人物关系虽显而易见,但却极易被我们忽视,忽视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到底怎么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没错,说的就是儿子爱多与他的朋友安东尼奥之间的关系。

这层关系,如果存在着暧昧(前者对后者)与利用(后者对前者),那导演处理的可以说及其隐晦。

那需要我们继续从其它方面找佐证来解读电影。

三、台词、文字解读台词是更容易被观众忽略的东西,因为好的导演会把想要表达的东西隐藏在演员不经意的谈话中,你比如说在妈妈问及儿子和未婚妻的派对搞得怎么样的时候,仆人说了下面这一句话:- “爱多整晚都跟伊娃黏在一起,他只有在把厨师从厨房拉出来的时候,才会离开伊娃。

仆人走时又赘上了一句:“你有看到你儿子的朋友为你送上的美味菜肴吗?

这看似不经意的闲聊,却在观众心里暗示出了一种三角矛盾——儿子惦记着厨师朋友,厨师却在惦记着儿子他妈。

那么,儿子他妈看出儿子对他厨师朋友的“情义”了吗?

不得而知,来看妈妈(艾玛)跟爸爸之间的一段谈话:- 妈妈:我不认为她会回到古格利特身边,她不爱他。

- 爸爸:那是什么意思?

……(这之后两人又转投聊起了儿子和儿子的厨师朋友)

上面这话说的是他们的女儿贝塔。

显然,老妈是心知肚明的人(她知道女儿喜欢的是女人),而老爸却是那个被蒙在鼓里傻子。

我个人认为,这段戏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分明是在暗示母亲也不懂儿子的心,也是蒙在鼓里的傻子。

我的理由如下:首先,按照艺术对称性原则,这部电影的故事主体是母亲、儿子、厨师间的感情纠葛,那么其他人以及戏份通常是为主体人物及事件服务的,他们起到的是解释、暗示、陪衬之作用。

纵览《我是爱》整部戏,你会发现“女儿贝塔”这一人物的设置,整个就是为主角服务的,她没有任何与三位主角并列抢戏的必要。

因此,在拍摄手法上,导演并没有用任何主观视角表现贝塔,也没有过多突出贝塔的个人感情经历,他只选取了那些跟三位主角相关联交叉的部分。

其次,在剧中,导演用数场戏,不止一次提醒我们:爱多有话要跟妈妈说,可妈妈都错过或是没了下文,自然那是因为妈妈满脑子想的都是那个厨师情人,根本顾不上儿子。

再次,这种暗示方法在电影中可不是第一次出现了,1992年的《烈火情人》(Damage),其故事框架、人物遭遇、周边次角对主角起到的提示、暗示、陪衬作用跟《我是爱》异曲同工,简直就是一个剧本模子刻出来的。

(甚至两部相差近二十年的电影在电影色调上都是相同的,不知导演有没有向前者致敬的意思)。

综上所述,我认为两个男人是有暧昧关系的,准确的说是儿子对厨师的暧昧。

有人会质疑了:如果儿子喜欢厨师,为什么还那么明目张胆地跟厨师袒露自己和未婚妻的关系。

原因很简单,这是由于两人社会身份的不对等决定的,显然儿子在厨师面前更自信。

还有人会问了,既然儿子对厨师有暧昧,那厨师不会看不出来吧!

可他明明喜欢的是女人嘛,为什么没公然拒绝爱多?

这更好解释:因为厨师要巴结这一家人,他寄人篱下。

(至于后来厨师陷入跟爱多母亲的爱中,这另当别论)如此说来的话,三人的行为举止以及在剧中表现出的心理矛盾就完全能说通了。

最后来看一个文字信息,那是爱多从伦敦回来,让女仆代自己把一个留言条交给妈妈,随即他伤心地扑在女仆的怀里哭了起来,

本人稍微懂几句意大利文,勉强辨识出了上面的部分字迹:Io sono l’amore(我是爱)……To Anto(给安东)...以上只是跟三个主角相关的部分台词和文字,它们当然不能作为断定儿子和厨师关系的绝对论据,但至少,这些台词能让观众对两人的关系产生出一种“暧昧”的遐想。

这也便是我们能从台词里解读出的东西。

当然,与解读两人关系类似的其它台词也很多,比如说开端艾玛的另一个儿子说的一句话:“下雪、祖父的生日、爱多输了比赛,一天发生三件事啊!

这一看似不经意的讽刺话,一来暗示了家族和爱多最终的悲剧,二来表现出了电影的一大主题(商业、家族对人的禁锢),可谓一箭双雕。

当然,抛开这些隐晦的台词,那些纯视觉的东西对电影解读更不容忽视,毕竟,电影是以视觉听觉艺术为首的。

四、性和美食的纯视觉解读《我是爱》当然可以被称为一部“情色片”片了,原因不在其床戏尺度的大小,而在于“性”在整部电影中所起的作用及象征性。

在此片中,性场面或者说“床戏”更像是一种博得观众对主角同情与共鸣的手段,它象征着人的本能,相对于伦理道德而立。

换言之,你如果站在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看,那么妈妈艾玛的行为无疑就是出轨、背叛。

而站在自然本性的角度呢,那反倒成了一种对自由的追求。

★ 我们来看那场“野战”戏:导演把两个人在野外的激情戏同一组昆虫在植物嬉戏的超广角镜头交叉剪辑到了一起,再加上那巫山云海、阳光普照的大自然景致,简直就是一对亚当与夏娃在交欢。

这是再典型不过的蒙太奇了,导演把性、本能、大自然这三样东西捆绑到了一起。

本人在以前的文章中曾提过:情色电影中的“性”有一个孪生兄弟,那就是“美食”了。

如果说性在此片中起到的是潜意识强加与拉动观众同情共鸣的功效,那么“美食”就是这部电影的媒介与催化剂了。

我们顺着电影的时间线来屡一下那些美食戏——1、开端安东尼奥第一次进入爱多家,三人见面,他提着一个蛋糕;2、爱多上山与安东尼奥见面聊天,两人吃着后者烹饪的美食(茄子);3、艾玛第一次对儿子的朋友产生好感,是在后厨烹饪一道俄国菜;4、艾玛与厨师间的第一次性暗示,是通过那道诱人的海鲜菜建立的;5、两人在山上做完爱,艾玛为安东尼奥做了那道“鱼汤”菜;……你会发现,美食几乎贯穿于“三人”的全部!

为什么用美食做催化剂,用性拉动观众共鸣呢,很简单,你可以拒绝出轨,拒绝乱伦,但绝对不能拒绝美食,也绝对掩饰不了生理反应,导演自然是通过美食与性来达到对观众的目的的,并且这种招数屡试不爽。

(顺带一提,最擅长用美食和性在电影里做文章的两个国家,在本人看来,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意大利。

刚好这两个国家都是好吃的国家:)五、其它道具以及道具所涉戏份解读道具、布景、光以及动物这些道具元素在一部优秀的艺术电影里是不会被浪费掉的,这在《我是爱》里再典型不过了。

因此,道具及其所涉戏份的解读对我们理解整部电影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此举一例:电影里多次出现开关门窗的动作戏,这些戏份由于都具有同样的视觉特点,因此引起了本人的格外注意:

可以看到,门外或窗外的光线景致与屋内色调产生了强烈对比,这些共性当然不是拍摄巧合,是导演精心布置,有意而为之的。

那么,这些门窗设置到底意欲何为呢?

电影接近尾声的那场教堂戏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本图为一只想要往教堂窗外飞的鸟

▲艾玛在于丈夫决裂后依然朝教堂门外走去没错,主角想要打破室内这个枷锁,冲出那道门。

在这里,导演通过门窗以及门窗外的强烈光线与室内的瑞奇家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完成了这一隐喻暗示。

如果我们能看出这一点,也就为迎接电影的结局做好准备了!

六、电影片尾解读通常,一部商业类型片导演会在结尾告诉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或是结论。

而艺术电影导演则会在结尾阐明自己的某些观点,并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我是爱》的结局是这样的:女主艾玛与厨师安东尼奥的私情导致了儿子的意外死亡,女主在悲痛中毅然决定彻底与瑞奇家族断裂,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这算是反其道而行之了)我们前文提到过,导演在结尾处女主逃离的那场戏中,莫名其妙地在众人物间用了三角式的表情对打剪切,以及画外配上了那匪夷所思的激昂的音乐。

我们还提到了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中的戏份。

这两场戏的相似处在于一个“意识觉醒”的主题。

显然这里说的是被束缚在瑞奇家族中的一些人的觉醒,当然,如果你把艾玛当成主角,也可以说那是“女权意识的觉醒”。

总之,母亲艾玛“离开”的那一刻是觉醒、激昂,而非绝望、崩溃。

电影还有一个结尾的结尾,它出现在电影结束出完演员字幕名单后——我们看到一幅犹如水彩画的电影画面——艾玛和安东尼奥两人似乎身居洞穴,相互依存——随后电影彻底结束。

这视觉隐喻分别是在说:两个人最终为了爱情,抛开了世俗,回归了原始本能。

好啦,我们的解读也到此为止吧。

以上解读足以证明这部《我是爱》的细致与细腻了,此类电影需要我们细品、慢品、反复品,才会得知它吸引人的地方。

当然吸引只是其一,通过解读此类电影所诱发起的我们的思考过程,更为宝贵!

★ 附《我是爱》资源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kWBdAEssItEHWLeb2Y3JQ提取码:vqx0(内包含视频文件、种子文件、字幕文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电影是怎样对观众进行意识强加的再谈电影三宝:性,美食,暴力 谈谈“吃”在电影中的地位与作用 「推荐」我心目中的十大情色艺术片 关于《蓝白红三部曲》里的那个“秘密通道”从“新现实主义电影”到意大利百年历史的狂想

 9 ) 这是一部灵感涌动的电影

只做摘录:Oscar Costume Design #5 : Guadagnino in fact pays homage to a great deal of ‘50s movies. See the shot of Emma/Tilda Swinton from the back with a chignon typical of Hitchcock, who had requested that Kim Novak’s hairstyle in Vertigo made reference to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a tornado and sexual organs.Or the scene on the roof of the Duomo in Milan taken from Visconti’s Rocco and his brothers .Inspired by I Am Love : Swinton’s character starts off in easy, neutral pieces, almost in an effort to blend into the Italian scenery. As she begins an affair with her son’s friend, Antonio, the color choices become more intense – bright tangerines and seductive reds – and as the film rounds out with a family tragedy, the colors reign back in towards ashen grays and black. It’s a full spectrum color evolution which is kept subtle by simple, minimal shapes and classic tailoring.I Am Love Review : The director Guadagnino pieces this together in a dreamy, impressionistic way reminiscent of Visconti, particularly in his mixing of long shots and extreme close-ups.Yorick Le Saux's prowling camerawork in the scenes where Emma spies on Antonio evokes the half-sickened, half-yearning mood of Dirk Bogarde's Von Aschenbach stalking Tadzio through the streets in Death in Venice.Marisa Berenson (another echo of Death in Venice) is superb as the faintly terrifying Recchi matriarch.

 10 ) 爱的觉醒

爱情能摧枯拉朽,颠覆世界。

没错,理论的确如此,但要视觉化地表现出来,却并非易事,搞不好,就成了琼瑶剧中紫薇格格“山无棱,乃敢与君绝”的惨烈直白。

想想《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是怎么描述查泰莱夫人的义无反顾吧,她先是被狩猎人梅勒斯充满男性阳刚之力的躯体吸引,之后在雨中与他结为一体,生理快感如排山倒海一般汩汩袭来。

性的结合终于导致情感的皈依,她必须选择背离自己出身的阶级,抛弃一切,才能获得灵魂的解放。

在1992年版本的英国电视短剧《查泰莱夫人》(Lady Chatterley)中,缘起于性的爱与决裂是通过白描来刻画的,查泰莱夫人康妮初见梅勒斯赤裸的上身后下意识的咬手指,仓惶跑走时歪歪斜斜的围巾都旁敲侧击地描绘了性,这种原生态欲望的强大冲击力;但在刻画本该惊心动魄的第一次结合时,视觉的张力却完全消失了,劳伦斯文字中那种排山倒海的波涌完全没能被表现出来,即使配以推波助澜的音乐,也无法传达性的快感,只剩下一幕乏味的交媾镜头,演员僵硬的肢体动作和令人困惑的面部表情。

意大利导演卢卡·瓜达格尼诺(Luca Guadagnino)2009年的影片《我是爱》(Io sono l'amore)倒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现代版本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性的吸引与爱的力量在大屏幕上终于完美地融为一体,奏出了如歌剧般震撼人心的强高音。

由英国女星蒂尔达·斯维顿(Tilda Swinton)饰演的意大利纺织大亨瑞奇家族的媳妇艾玛本是个最循规蹈矩的豪门主妇,膝下二儿一女,各有所成。

艾玛平日独自理家政,主中馈,偶与珠光宝气的婆婆一同外出就餐,妇装妇容一丝不苟,穿的都是FENDI高级成衣,拿的是爱玛仕顶级名包。

但这样衣食无忧的上等日子就如同瑞奇家方方正正棱角分明的现代豪宅一样,无聊得要命。

艾玛与丈夫坦科雷德之间毫无激情,要不是还有儿女的各项事宜需得操心,她的个人存在几乎就如她的俄罗斯本名一样,可被彻底忽略遗忘。

让艾玛活过来的,是儿子爱德瓦多的朋友,厨师安东尼奥的烹饪手艺。

电影对艾玛第一次吃到安东尼奥的普罗旺斯烩菜酿虾的展示可谓充满了感官刺激!

镜头在艾玛的嘴唇、眼角和菜碟之间来回切换,一个中景则采取了舞台剧的灯光设计手法,一束顶光由上自下只打到艾玛身上,她身边的人全部褪入黑暗,嘈杂的谈话也隐隐淡去,只听见如心跳心悸般的交响乐缓缓奏响。

这过程跟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性高潮排山倒海冲击体肤的细致描绘简直异曲同工啊!

当然,品尝美食只是真正性爱的前奏。

艾玛终于在山上的柴棚里和安东尼奥合二为一,镜头同样采取了近景碎片拼接的手法,白的皮肤,红的乳晕,金的发丝,褐的泥土,蓝的天空,墨绿的浓荫,还有花与蜜蜂,它们轮番轰炸着观众的视线与听觉;它们配合着缓缓爬升的音符,一层层剥去艾玛最后的阶级礼教与社会约束,让她融入大地,融入天空,融入雨滴;它们让她的感觉与灵魂一起自由自在地翱翔,让她飞!

飞!!

飞!!!

与性的解放接踵而来的是爱的觉醒。

艾玛换掉了她的高级成衣,只穿最简单粗糙的背心与布裤;她剪了头发,面对层峦叠嶂的万丈山林,为爱人烹调一味童年味道的俄罗斯乌卡鱼汤。

有意思的是,艾玛的女儿伊丽莎白在终于决定不畏家庭压力追求真爱的时候,也毅然剪了短发。

这里,头发不仅代表了过去,还代表了世俗的羁绊与沉重的心理包袱。

洗尽铅华,剪掉长发,穿上裤装,不仅是外在姿态的转变,它更是女性解放的无声宣言,是奔赴自由的起跑点。

与艾玛之爱的觉醒同时到来的还有时代的轰鸣。

瑞奇的家族产业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必须做出选择,必须放弃传统,接受外来融资,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家族继承人之一的爱德瓦多尽管激烈反对并购,但面对巨大的商业压力,却也回天乏术。

影片对爱德瓦多的处理让我有点意外,但也许没有理想的死亡,就没有艾玛的最终觉醒,就没有那伴随着歌剧高潮铿锵而来的义无反顾的狂奔,奔向一个最真实的自我。

最终,性解放了爱,而爱终于解放了人的灵魂。

爱是自由的呐喊,它的最终目的从来都不是让谁成为谁的附庸,成为阶级的筹码或一件沉默的花瓶。

它既是心声的释放,又是感官的升华。

它强劲有力,它推着人张开眼,打开心,向前冲,向前冲。

它让我们从重新感知世界,重新体会自由,从而终于认识到那个藏在记忆深处的,本来的自己。

《我是爱》短评

john adams的配樂。。。從自己以前的專集里弄了幾首出來。。。還是很有特色

6分钟前
  • 林 寶兒
  • 推荐

继承了意大利电影的光荣传统,维斯康蒂安东尼奥尼奥米帕索里尼贝托鲁齐,真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啊…巫山云雨戏无限牛逼…

8分钟前
  • LOOK
  • 力荐

吃到好吃的虾就爱上儿子的朋友,真的是富豪家的媳妇?到处都是同性恋。

9分钟前
  • seszhu
  • 较差

圭达尼诺继续弘扬意大利导演优秀的审美。动与静的表现,运镜的流畅度,很精致同时有很大气,都堪称大师风范,一个上流家族的社交宴会中无处安放的情感最终喷薄而出。

12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无聊透顶,不好看

16分钟前
  • 可以分你一颗
  • 较差

适合文艺青年的温开水

17分钟前
  • 姬气猫
  • 还行

迷醉的阳光~ 不记得了,这是不是我看的第一部意大利电影呢?

22分钟前
  • 淙岩
  • 还行

冲动是魔鬼

23分钟前
  • 鯬苑
  • 还行

虽然镜头很有创意、表演也很到位,但是故事实在讲得太烂了

24分钟前
  • 一笑
  • 较差

有些电影呢,就是你知道它好;但你死也不想看第二次了

27分钟前
  • 寸言土
  • 推荐

真是挺闷的,最后一点感动了。配乐老套的就像60年代电影。

32分钟前
  • 郭襄和杨过
  • 还行

Tilda Swinton+jil sander=第四颗星

35分钟前
  • 泡沫
  • 推荐

每个人都彻底服从本我的意志 最后社会关系崩溃了

36分钟前
  • 还行

从摄影,服装,配乐,到Tilda Swinton 的表演,大气到不能

39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很美的电影,为自由,自然而抒发,特细腻抒情。我很喜欢声效上下很大功夫制造的主观感觉还有主观幻想的镜头,Tilda Swinton演技确实不错。

41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最后五分钟很意外地摧枯拉朽

46分钟前
  • 螺丝இ
  • 推荐

有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51分钟前
  • 元秀Lydia
  • 力荐

像是照着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拍出来的。尾处的狗血令人反感。

55分钟前
  • 吐=槽。呢=哦
  • 较差

审美永远在线的导演太会拍意大利的夏天了,永远都那么慵懒、情欲流动,带着流火的气息。(里面好几首古典乐和CMBYN重合了)Tilda真女神!意大利语居然说得比母语还溜!你就是爱!

6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微难get到 几度昏厥 不过画面唯美 衣着时尚 天气也的确是很米兰

1小时前
  • 二狗子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