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害怕离别,因为离别苦。
当所有人举起酒杯,唱着友谊地久天长的时候,天色渐晚。
大家还畅想着以后的生活,却不是在回忆过去。
突然觉得,这部剧带给我最大的感动,就是永远要向前看。
对,向前看。
昨天是《武林外传》首播十周年,一眨眼时间过得很快,这部陪伴我六年的剧也就这样结束了。
回想起来,这六年自己变了多少,没变多少,竟然也没有勇气回忆。
可能自己也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总是向前看,看向未来,希望明天会更好,希望明天不会有那么多艰难险阻,希望明天每个人都有幸福的结局。
当年看武林,自己买了武林的光盘,每天每天看,后来还因为这个原因挨了顿打,我妈把光盘扔了。
可是昨天和他说起来这件事,我妈笑得合不拢嘴,指着我傻笑,你啊看看你,旧情难忘,要是没有那次打,你会不会对他也爱的没那么深呢。
突然觉得我妈说的有道理,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样的艰难,才更加体会得到爱的深沉。
大宅子里面的每个人都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这座宅子也经历一战,风雨飘摇。
疾病,死亡,没有带走这里的生机,反而给了这里更多活力。
当Carson把管家交给Thomas一瞬间,眼泪止不住的流了出来:这里传统,守旧,这里的人们遵循着那个时候的讲究和观念,可是他们在时代里面飘摇着,当他们不得已退出来的时候,却发现他们是时代的改变者。
这样的感觉多么多么奇妙,就好像一顿吃了很多年的饭,吃完的一瞬间却发现,菜色变了,人却还在。
自己的性格很像Mary,不服输,想要坚强,却又容易拒人于千里之外。
最喜欢Sybil那样的直爽,坚持,勇敢,不惧别人的眼光,可是到最后,却最被Edith感动。
这个傻姑娘,曾经走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可是她没有放弃,她选择向前看。
最后幸福到来的时候,却发现他并不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结局我们没办法预知,我们有办法做的,是选择接受,前进,然后等待下一个惊喜。
大表哥走了,Sybil走了,可是他们却没有走远。
他们留下来的回忆,留下来的欢声笑语,留下来的悲伤泪水,其实一直都还在。
就好像到了最后,回过头再看自己的人生,迟早都要说再见的。
故事其实并没有结束。
Mary有了孩子,虽然嫁给了一个曾经风流倜傥但是身无分文的赛车手,可是幸福不是金钱地位能够买来的;Edith要去做公爵夫人,虽然需要面对一个恶婆婆,可是还有爱她的男人陪在身边;每个人都有新生活,庄园里面的故事没有停止,我们的生活也没有停止。
我们只是告别了彼此而已,只不过自己最最害怕这样的离别。
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永远的陪伴,都敌不过一瞬的离别。
生活还在继续,身边的人还在,那我想,故事就没有走远。
人们说,离别苦,回忆更苦。
可是苦尽甘来,有缘重逢,后会有期。
以前我是mary的脑残粉,随时准备着向周围人安利。
室友说看了第一集就受不了mary我还劝解说你再多看几集,她是个很可爱可敬的大小姐啊。
然而!
今天!
第8集!
狠狠地打了我的脸!!!
想把之前的安利都收回来!!!
mary对edith的伤害简直令人发指不可原谅!!!
先捋一捋这两姐妹的斯比历程。
【第一季】edith从obrien那儿知道mary可能有黑料,然后把小厨娘daisy叫上来循循善诱知道了mary房里居然死了男人。
然而,她什么都没做, 直到在走廊里听到mary毫不留情充满鄙夷的嘲笑,于是写了一封爆料信给报社。
mary知道这件事后什么态度?
立马到准备向edith求婚的sir anthony面前撒谎说edith嘲笑sir anthony太老。
第一次搅黄edith的婚事。
整个过程就是:mary嘲笑edith——edith爆料——mary报复【第六季】mary把男朋友赶走,情绪十分差劲。
对tom解释的原因是男朋友没钱没地位会lower down herself,对granny解释的原因是不想再成为car crash widow。
向tom证实自己的猜测,确定marigold的身世。
第二天早餐,得知男朋友离开,mary心情不好。
edith男朋友说有事要宣布。
大家都猜到是什么事。
edith阻拦说现在不是好时机。
mary反问为什么不是好时机(我觉得她就是死要面子不想让人知道她的脆弱)。
edith说你男朋友抛弃你了,而我要结婚。
然后!
bitch就来爆料了。
mary说出marigold的身世,(可能)第二次搅黄edith的婚事。
整个过程就是:mary知道身世之谜——男朋友真的离开了好伤心好难过还要硬撑着——edith要嫁入豪门了——mary爆料看到有人拿之前edith爆过mary的料来为mary辩护,呵呵,lady mary从不吃亏的人第一时间就报复回去了好么。。
还有说edith故意跟mary炫耀的,请问你们哪里看出了炫耀!
edith在阻拦男朋友宣布分明是不想给mary雪上加霜!
从第一季到第六季,mary对edith的态度从来都是鄙夷不屑。
即便和平共处,也是语带讥讽。
我承认她有很多很迷人的点,比如以传承庄园为己任,对anna好得不得了,第二季和表哥在一起时的局促不安希冀。
但是!
所有这些加分点在第8集都化为虚有!
再也不爱她了。
重温第六季,突然就理解了Mary为什么要破坏Edith的好事。
以前我特别生气Mary对妹妹这么mean,是因为从我的角度看,Edith是Mary的手足姐妹。
可是在Mary眼中,Edith更是一个没有她漂亮,没有她聪明,没有她男人缘好的丑姑娘。
一日得知这个自己从来都看不起的姑娘,突然要嫁给公爵,地位远高于自己,骄傲自负好面子的Mary肯定受不了。
再加上自己刚刚失恋的痛苦,所以就爆了个大料。
这很符合Mary的人设。
我很喜欢她的刚强,果敢,自信,有主见,有礼貌,但是不能原谅她对Edith的刻薄。
一度春秋,唐顿庄园,配乐、画面、情节、人物和节奏一切的一切,相互缠绕,勾勒出波澜壮阔的20世纪前20年英伦三岛的社会变迁和生活与其中的人精神特质,与之伴随的是彼时的风起云涌的世界史,从英伦三岛的风土人情到法规制度,从泰坦尼克号沉没到希特勒小酒馆暴动,从王权的消解到市民阶级的兴起,从保守古典向现代简约,从蜡烛邮戳到电灯电话,从伦敦到巴黎到纽约,20年是世界新生的20年,唐顿毫无疑问地将那20年最鲜活的一切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同样毫无疑问地,整部剧从音乐到场景装饰,再到整部剧的审美,一切都是优雅而古典的,配乐从交响到弦乐奏鸣,再到各类舞曲,再到英格兰民族乐,或典雅庄重,或轻松诙谐,或曼妙抒情,都与人物、情节甚至布景天衣无缝的衔接,在此之下,甚至连悲伤都变得令人无比尊贵,家族装饰只见古典名画,甚至中世纪名画,却少见二三十年前的印象派,更不用提塞尚、马蒂斯、毕加索了,现当代艺术根本没机会出来…整部剧的气质用高贵二字形容最恰当堪称英伦小红楼梦,就像茗茶,需要花很长时间去细细品味,一个大彩蛋就是可以练英音(略~
as touchy as a beauty losing her looks <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图片10><图片11>
美好的是公主和王子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至此唐顿风云也也圆满结束,但经历过曲折起伏那六年,在那些日日夜夜中大家都有过绝望,也看到过曙光,走过恍恍惚惚那些变迁,时间终究没有辜负唐家二小姐,她一直都努力着,追求着,只是有时运气不太好,也犯了一些小错误,但她的最终还是能担当起当代代女性升职记的典范。
<图片1>虽然同是唐顿千金,但二小姐出场设定角色就是傻傻的,不甜白,没有大小姐的端庄大气范,也没有三小姐淑女范,更没有蕾丝表妹的活泼可爱劲,总是拘束着,,彷徨着,也不安着,别人对她的印象就如她经常所说的那样留着当老姑娘。
经历感情被骗的圈套,慢慢开始觉醒,她意识到应该做点什么事情来充实自己,偷偷的给报社投稿是职业生涯的开始。
唐顿生活虽然枯燥繁琐,但那些少爷小姐文学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阿拉伯语,英语等会几种语言都必备技能,看看楼上客厅那一排排书柜就能看出来那时的伯爵绝不是现在的土豪能比的,但那些也是作为日常修养来学习的,能拿出勇气去投报绝对得需要有新时代女性的理想追求与胆识。
同时她气场也慢慢转的好点,给人新的感觉。
在慌乱不安与恐惧中二小姐生下了没有父亲的孩子,当时如果事情被披露她绝对要身败名裂,并且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她没有放弃那个无辜的孩子,并且在经历无数次的思念,痛苦与绝望之后,她决定向父母坦白未婚先孕的事情,并且费劲周折把自己的娃娃接到唐顿进行抚养。
在那个时代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来做这一起的,何况她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绝望无助时只要姑妈和她一起出主意来解决一系列问题,所以一直感觉姑妈棒棒的,毕竟不是每个人能救助于危难之中他人。
从第四季,二小姐虽然厄运还是不断,但是报社的工作做的还是风生水起的,后面更是她摆脱那个高傲自大的主编,后来招聘了同时是新时代女性的主编,开始职业生涯的完美升级。
并且在职业完美升级的同时,更遇见了良缘绝配后来成为新伯爵的庄园代理人,一见倾心,二见生情,真是郎情妾意。
在第六季的圣诞特辑中,二小姐破茧而出,实现了事业和家庭的完美升级。
戏剧般的结尾,但只有二小姐和台下的观众知道其中的辛酸与付出,愿经历种种磨难之后也有一颗如同二小姐那样坚韧柔软的金子般的心。
No say goodbye!
看到终成眷属的大小姐,我感到悲伤,世界不过如此!
一直不喜欢这位女主,直到这集有所改观,我可怜她。
极度缺失安全感,总是说些言不由衷的话,真正的感情总需要别人的提醒,可怜她那颗跳动的灵魂,总需要献血的滋养by myself and by others 。
可是,因为她是个可怜人就要一直随她愿吗?
托马斯做过错事,但得到了惩罚,被众人抛弃成为一座孤岛,那为什么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伤害别人的大小姐,就配得到原谅呢?
她高贵的情商将所有男人玩于股掌,她高贵的情操将自己的傲慢、刻薄打造成一种品质,就因为这些品质闪闪发光就不算是缺点了吗?
这位大小姐也许有仁慈的一面,但那属于阶级式的,对比自己地位底下的人仁慈是她的教育和修养以及责任,实际的内心她太冷酷了,容不得别人比她好半点,即便她知道这样想、这样做是错的,但她还是会做那样的人,因为她是大小姐,因为无论她做错什么人人都会原谅她,既然铁定得到原谅又何必怕犯错呐,世界必将属于我,还有什么可顾忌!
二小姐也曾是个夹缝中求生存的虚荣女人,没有姐姐漂亮,没有妹妹活泼,只有嘴上不饶人才能证明一点自己的存在。
找到爱人再失去,人生的一大打击,BTW,跟遭受同样打击的大小姐的待遇可比不上,庆幸的是至少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做为女性,做为一直养尊处优的闺秀,做为那个时代lady,比起整整六季就是周旋挑选男人的大小姐,这点还不够bling?不太明白编剧把大小姐设计成世界在她手中easy come easy go的感觉,可是她做了什么呢?
为什么一直苦苦挣扎、顽强斗争的二小姐做尽所有努力,仍然只能无奈的被人说运气不好。
SO,世界不过如此,女人只要当好女人,漂亮、会玩男人,就会有人生,否则,就算再多的优点都弥补不了缺失的那两点,也只能接受命运。
这算传达的世界观吗,或者正能量?
第一次觉得60岁后的女人也这么有魅力Grantham奶奶,女管家Hughes,大表哥Matthew的妈妈二小姐Edith气质独特感觉她总是在审视自己,警惕当下自己的mindsetting不断的同时怀疑和肯定自己喜欢这种徘徊大小姐Mary高冷有主见欣赏她把家庭责任排在在她看来终将会退却热情的爱情前面如果有番外篇就好了想看奶奶的管家Spratt和Edith的杂志社题材唯一让我出戏的表演就是伯爵夫人Cora老是压着头,扭曲着脖子,眼睛上翻,装少女?
Lady Edith 教给我们的事: Never Lose The Neve to Move Forward《唐顿庄园》确实不失为一部高分英剧。
剧中每一个主要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二小姐伊迪丝却是让我最想写的一个。
从第一季的无感,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厌恶,讨厌,再到后面的最爱,佩服。
正如上学时候中等生永远是老师们最易忽略的那个群体。
在三个姐妹中排行老二,作为中间那个,伊迪丝可能就真的注定得不到太多的关注与爱。
毕竟也确实,上有强势高傲而又漂亮的姐姐Mary,下有活泼,人见人爱,善良的妹妹Sybil,而作为老二的Edith,似乎热闹从来都是她们的,自己什么都没有。
她从小缺爱,甚至自己的亲生爸妈都把她当给他们“养老的老姑娘”来养,也一直被称为poor Edith,而她又一直受大小姐玛丽的冷嘲热讽与白眼,这就更加让伊迪丝想获得关注感,希望能有一点点存在感,也比其他人内心更敏感,也更渴望爱与关心。
所以,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当有人对她稍微好一点时,她便会觉得自己超级幸福,想更靠近那个人。
而这一点,在其他人看来,是“饥不择食”,无论贫富老少,她一概不嫌弃。
伊迪丝是编剧底下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
好像Edith 一直都是在与Mary 的纠葛之中。
Edith 最初爱上的是Mary的未婚夫,即唐顿最初的继承人,只是在泰坦尼克号事件中不幸身亡。
身为未婚妻的Mary 表现的却是很淡定,起码,表面上未能看出丝毫悲伤,而Edith ,甚上伤心,而这也遭到Mary 的不屑。
当大表哥马修一开始来到唐顿庄园之时,玛丽并不待见大表哥,是伊迪丝精心安排,做功课,带马修去参观教堂。
(当然,这不排除她的另外一点小心思。
)只是,大表哥马修一心只有Mary。
而后面遭玛丽嫌弃的另一个老爵士安东尼,是Edith,她开始与安东尼交谈,表现友好。
当受到安东尼那专属于她自己的邀请时,Edith表现出那种天真无邪,满脸洋溢着欢欣与喜悦,这是再怎么都没法装出来的吧。
而后面遭Mary 搅黄,颠颠撞撞后终于能跟安东尼步入教堂结婚之时,新郎安东尼突然还是决定离开Edith ,因为他觉得,自己年龄过大,不能耽误了Edith 。
在安东尼眼里,你幸福就好,无论这幸福是否最终是由我来给予(也许,真正爱一个人,就是希望对方能快乐就好吧)。
而Edith,太渴望能得到专属于自己的幸福了,对这一切,自然一时不能立刻完成承受。
可是呐,那个Edith ,最终还是勇敢的走出来并move on,开始在报纸专栏写作。
在杂志社,Edith终于遇到了衷情于她的Michael,而这一次,Edith 聪明了一点,她首先悄悄去查他的背景,知道他是已婚人士后,断然拒绝,而后他也说出了自己的苦衷,并也打算为了能和Edith 结婚,打算移民德国。
要知道,经历了一战,德国可是大家都趋而避之的国家,更别说像Michael这样有身份的人,竟主动移民德国。
这也可以看出,他对Edith 确实是真爱。
可是,属于Edith 的这份甜美的爱并不长久,Michael “消失了”,没有一点消息,Edith 又重新回到了大家口中的那个poor Edith,而更“不幸”(?
)的是,她怀孕了。
要知道,那个年代,出身贵族家庭的她,未婚先孕,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最终,颠颠撞撞,磕磕碰碰,还是生下了女儿玛丽戈德。
却没法以母女身份相认……Michael 死后,Edith 还是又一次勇敢的move forward ,继承了Michael 的杂志社,开始了自己的工作生涯,她炒掉了那个拒绝为女性工作的高傲自大的男编辑,为了赶稿,整理编辑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她自己亲自面试女编辑,伦敦唐顿两头跑,却也从未放弃过。
在这期间遇到的良人Bertie,虽当时只是一个代理人,但对Edith 爱是真的。
而后突然成了伯爵继承人,实现了身份完美的华丽转身。
而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爱情,又双叒叕被Mary搅黄,这次的Edith,真的是绝望到底吧。
然而,勇敢的Edith 还是又一次的重新勇敢向前。
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美好的。
但Edith 也有另外“黑暗的一面”。
土耳其大使猝死的丑闻,正是由Edith 泄露出来的,也确确实实给Mary带来了许多的麻烦。
也正是因为这,使得观众更加觉得Edith 就是彻头彻尾的一个bitch。
又比如在农场开拖拉机帮忙时,和那个农夫产生了某种感情,最后被农夫妻子赶走。
而把女儿玛丽戈德送给农夫德鲁一家养时,她放不下,经常前去看望,遭到农夫妻子的厌恶(我想,观众应该也是厌恶Edith这般吧)当然,最后还是靠了一点“手段”(姑且这样称吧)将女儿带回了唐顿,以自己的养女的身份。
Edith这样的姑娘,内心强大,勇敢逐梦,最终一定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的。
是的,最后的她,经历了波折后,还是嫁给了伯爵,那家人也接受了玛丽戈德。
也许,在唐顿看来,Edith 的这个结婚,是让他们出乎意料的,然而,却又是Edith 自己勇敢得到的。
因为,她一直都未曾放弃追逐爱与梦想,一直都在向前。
Edith 就是这么一个鲜活的角色,并非说有多完美,毕竟,人无完人。
她有嫉妒,羡慕的黑暗面,却也善良,勇敢,正义,替人着想。
与Mary 每次的“吵架”,都是她首先来主动和Mary 说话,即使Mary毁了她和Bertie的婚事,而在Mary 结婚之时,她还是从伦敦回到唐顿。
而Edith 的这一番话,也让我红了眼眶。
“Because, in the end, you’re my sister and one day, only we’ll remember Sybil…Or Mama or Papa or Mathew or Michael or Granny or Carson or any of the others who have peopled our youth…Until, at last, our shared memories will mean more than our mutual dislike.”这是一个懂事的妹妹说的话,起码在这一点上,她心胸比Mary 的要宽广得多。
一直以来,Eith都是情商及其高之人。
多次在餐桌上破冰,替大家打破尴尬。
会替他人着想,自己也上进,敢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是那个时代勇敢独立的新女性。
最终的她破茧而出,家庭事业双丰收。
这样的Edith又则能不爱呢?
PS: 好喜欢剧中老奶奶。
剧中最爱的大表哥马修出车祸,我都未曾弃剧,就是因为有奶奶在。
奶奶是金句王。
也真印证了那句话: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爱了爱了。
还有呐,Tom对Mary说的这句话: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真爱吧!
像Edith 那般,从不放弃爱的能力。
敢爱,享受爱带来的快乐之时,也能敢于承受爱可能带来的伤害。
圣诞节那天,唐顿庄园播出了它最后一季的圣诞特辑,这部连载了五年的英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终于完美落幕。
其实这完美的结局又实在不太完美,第三季的最后一集,马修横死,使原本稳妥合理的剧情发生了小小的动荡,事情是因为饰演马修的演员丹·史蒂文斯中途退出,朱利安不得不人为地掰改情节,不过这位大师级编剧力挽狂澜举重若轻,很快就让观众适度地忘掉了人气颇旺的大表哥马修,以后期重新步入节奏的唐顿故事,让观众们从一开始难以接受的犀利吐槽转而为马修横死的事故殷殷辩护,在网络上很多观众表示,“没了马修的唐顿庄园,同样精彩。
”看过唐顿的观众可能自己也不明白到底为什么会被这部剧情不温不火,抒情节制圆滑的古典剧所吸引,没有狗血剧情,没有玛丽苏女主,很多演员在演这部戏之前根本不为大众所熟知。
不得不说制作组花在“制作精良”上的大把精力和银子一点都没有白费,就这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修饰性限定成分的词,足以让观众坐在电视电脑前一边打着问号一边看下去:拍摄地选址在英国一级保护建筑海克利尔城堡,开阔优美的伯克郡纽伯利,晴天色调清浅,生机勃勃而毫不花哨,阴天天色暗沉如铁,是颇为典型的英式阴雨氛围,使得整个剧作的外景厚重与轻快交叠,乡间的朴素淳良与贵族庄园的奢华大气自然渗透。
加上朱利安本身对贵族生活的了解,几乎每一个生活细节都是抛光后的历史场景重现;考究典丽的服装,上至夫人小姐一日三更的礼服,下到仆人管家一个衣褶都不允许被发现的标准化形象管理,戏里戏外,把贵族式的行事要求锻炼到极致。
有时候表面功夫就是这么必要,本国人可以从中看出逝去良久的传统情怀,外国观众则会为异域的英伦风尚沉醉不已。
所有的这些外在因素都让朱利安试图呈现的岁月从文物那干燥易碎的状态回到了湿润饱满的原貌,一个剧的表面功夫需要做到什么程度?
可以让越来越挑剔的观众不再盯紧穿帮、史实性错误而直接潜入故事之中的程度。
显然,即便有朱利安这位贵族出身的王牌编剧主笔,《唐顿庄园》也不可能没有一些硬失误,然而因为它足够漂亮,观众且忽略不计了。
唐顿高颜值的背后,是一个高情商的内在。
一部剧诞生出来,就要面对各种关系,故事本身的质量,观众的不同反应,题材的受关注度,海外传播,而在这些关系网中,《唐顿庄园》可谓优游自如,国内有过一个说法“一张脸撑起一部剧”,那唐顿就是“一个故事掀起一种现象”。
一.1912,东风暗换年华把时间拨回唐顿庄园开篇第一集:1912年初春,清晨六点,楼上的贵妇伯爵还沉浸在黎明的睡梦中,楼下已经灯火通明开始一整天有序而紧张的忙碌了,与此同时,送报小哥像往常一样,骑车绕过唐顿大宅,停在厨房后门,送出一份牵引着唐顿命运的早报。
“泰坦尼克号于北大西洋撞冰山沉没”。
这样一次震惊世界的海难,对于唐顿来说,跟他们切实利益关系最紧密的一部分却是它带走了伯爵的继承人,这使得伯爵财产和地位的继承延续岌岌可危,一场惨重的海难在大宅里变成对继承人问题的日夜忧索。
最后,他们不得不向在曼彻斯特做律师的远侄发出邀请。
尽管泰坦尼克号事故足够震撼,不过它仍是整个英国社会改朝换代所发出的微弱噪音,朱利安把唐顿与泰坦尼克号联系起来,用意不可谓不深。
泰坦尼克号使命般地载了辉煌几个世纪的英国贵族最后一程,它的沉没,让唐顿山雨欲来风满楼,格兰瑟姆伯爵一家面对失去继承人事实时的绝望估计并不亚于面临沉船之前的人们。
这是1912年,国力达到巅峰的大英帝国结束了意犹未尽的强盛维多利亚时代,即将进入温莎王朝,英国国力开始整体下滑,而这一过程中,一直掌控着议会的贵族阶层是首当其冲受到重创的。
回顾英国历史,贵族的黄金时代大概在1688到19世纪中叶这一时期,也就是光荣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迅速建立,确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开始工业革命。
按理说,资本主义时代应是资产阶级的天下,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贵族体制也应该完成使命,退出政治舞台。
然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并没有给英国贵族造成危机,反而使它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英国贵族倒成了国家权力的主要掌权者。
在这期间,贵族们形成了一整套属于自己阶层的生活方式,各级贵族的府邸修建都有着约定俗成的格式和规模要求,18世纪大贵族的庄园主体是哥特式的,强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有丰富的整体视觉效果和对称美,《唐顿庄园》拍摄地海克利尔城堡的建筑就是典型的哥特复兴式风格。
另外,这一时期英国贵族的诸多专属习性和活动在《唐顿庄园》中也有生动的展现,英国有句俗话“在大不列颠,每个人的房舍都是他的城堡”。
此话对贵族乡绅来说更为贴切。
他们除非因为议会开会政务缠身,必须离开家园外,一有机会总会尽量驻留庄园,享受庄园之乐,英国贵族不像法国贵族那样喜好聚群会众,耽溺于各种剧场沙龙,而是认为,从小到大,庄园是他们的寄托和依赖,是他们的留恋之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唐顿庄园》里格兰瑟姆伯爵和夫人很少外出游玩而主要在庄园范围内活动,伯爵每次从伦敦回来总会表现出释然的样子,也能解释伯爵把财产和地位继承问题看得如此之重的原因,伯爵谈到他的庄园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付出了一生的地方”。
18、19世纪的英国贵族酷好“贵族式户外运动”,当时,典型的贵族体育项目有3种:赛马、狩猎(特别是猎狐)和打板球。
唐顿中有好几次赛马和狩猎的场面,Lady Mary就是狂热的赛马爱好者,板球比赛也是每年需要大操大办并且给予极高重视的活动,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难理解,伯爵竟然愿意以支持改造庄园计划为条件来招拢参赛选手,在国内,这种比赛顶多用来搞个真人秀。
不过影视剧中去掉了狩猎中比较血腥、恶趣味的成分,正宗的贵族式狩猎最后会把猎获的狐狸的身体各部分分赠给宾客,其他部分身体则投掷给猎狗分食。
唐顿中还有一个现象在真实的历史时期内也曾经非常普遍,那就是贵族与富商资本家联姻。
爵位总是与财产相伴,一定的财产数量是受封爵位的条件,也是保持爵位的必要。
某些负债破产的贵族在无奈之下,常常选择与富商大贾结亲,这种叫法说难听点就是“靠婚姻捞钱”。
1702年,债务缠身的沃宁顿伯爵专派两名代理人为他寻找理想配偶,最后娶了伦敦富商的爱女玛丽·奥得伯里,玛丽为他带去了40000英镑的嫁妆,立即替他还清了债务。
后来英国贵族每况日下,与北美富豪结亲也成了贵族们摆脱种种困境的方式,唐顿庄园中格兰瑟姆伯爵当时娶伯爵夫人坷拉就是为了她们家雄厚的资本实力,珂拉带去的钱都归入了庄园的财产成为了继承内容的一部分,所以后面伯爵投资失误把珂拉的钱也一起败进去了。
《唐顿庄园》的主体故事是发生在20世纪初,实际上贵族的黄金时代已然不复,转而走下坡路,但这些千年形成的积习,仍然作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存在于格兰瑟姆伯爵一家的日常中,同时,新生活方式的气息又愈加浓厚,比如第一集中让小帮厨黛西感到害怕的电器,电话的普遍安装,都意味着两种力量在暗中进行交换和替代。
一切都看上去像过去一样,而实际上一切又已经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这就是1912,编剧朱利安选了一个绝妙的年份,一艘在寒夜沉没的贵族邮轮,一家处于世界大战前夕的古老贵族,一次因既定继承人的死亡而不得不屈尊中产阶级远侄的无奈决定,都让这一年成为一个既偶然又注定凝结的琥珀,封存起末世新朝年华暗换的生动图景。
二.“是什么让我们走到了今天”《唐顿庄园》女仆领班安娜的饰演者琼安在艾美奖颁奖典礼后接受记者的现场采访,记者问她“你认为是什么让这部剧这么火?
”琼安说“我想是因为人们从这部剧中看到了英国人的过去,看到了是什么让我们走到了今天”。
上面我们说的,20世纪初是一个比较微妙的时期,那时的英国已经是一个现代国家,贵族们虽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但因为各方面危机的出现,在不断向资产阶级妥协的过程中接受着新时代风气的晕染,新旧时代、贵族与平民之间发生着不可避免的摩擦和冲撞。
英国贵族向来又是在整个欧洲的贵族世界中极为特殊的一群,英国贵族体制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其生命力的强韧性和发展的连续性。
就目前世界范围来说,英国贵族体制无疑是最古老最悠久、自始至终未曾中断过的一种体制。
尤其是“诺曼征服”之后,不列颠贵族的连续性不仅没有被割断,体系却愈加完善森严。
直到今天,英国王室仍然作为民族象征而发挥自己的职能,并且一直保留着对各领域杰出人物进行授爵的仪式。
朱利安想通过唐顿故事呈现给观众一个极为具体过程,不仅仅关于贵族阶层,也关于下层民众、仆人、资产阶级以及各行各业的人们怎样像绕在历史车轮上的彩带越转越快,从泾渭分明到浑然一色。
朱利安有意在贵族们面对各种困境时表现的态度和行为中不露声色地旁漏出贵族精神的种种侧面和整体面貌,这些贵族在时代变化中的应对也自然而然预示着贵族衰落必然的同时,贵族精神延续的必然。
懂得必要的退却,是贵族们能与其他阶级人们和平相处的法宝。
就像二小姐伊迪丝形容她的姐姐玛丽所说的,“you are quite paradoxical”,英国人性格里普遍有“矛盾性”的一面,他们讨厌任何改变,固守传统,但是私下里又愿意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换句话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在这一点最有代表性的唐顿人物就是伯爵的母亲,老格兰瑟姆夫人,她是成长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是绝对维护传统的代表人物,然而表面倔强保守的她却常常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三小姐与司机私奔后没有钱回家参与玛丽的婚礼,而伯爵一家考虑到女儿嫁给一个司机有失身分,都认为不应该让他们回来。
而老夫人却偷偷给她们寄去了路费,餐桌上知道真相的家人十分震惊,老夫人淡定地对局促不安的小司机说“我只是想让我的孙女回家,同时,也欢迎你,因为你是她的丈夫”。
老夫人对小司机态度转变起到了带头作用,伯爵一家慢慢接受了司机汤姆,汤姆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伯爵一家的生活,不再像过去那样愤世嫉俗地批判上层社会了。
事实证明,说这是伯爵一家的妥协并不恰当,因为是汤姆后来对于庄园改制和运营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是他与马修一起拯救了走投无路的旧式庄园,伯爵家是用他们的宽容换来了自己的未来。
老夫人虽然不是庄园的实际掌控者,但她在剧中的角色是意义深远的,她的选择往往作为唐顿贵族们的风向标,她有自己一整套经过世事历练而沉淀下的处世精华。
观众恐怕都有一种感觉,无论庄园发生什么危机,只要看到稳如泰山的老夫人坐在客厅,就会感到“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世界多数国家里,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同时也就宣布了贵族体制的终结,而不列颠的贵族群体却在限制王权的同时,在产业革命中推波助澜,在经济领域扬眉吐气,即便到最后偏行西天之时,他们也保持着优雅的姿态,政治生命终结后,也作为国家的文化象征而精神所在凝缩为今天的英国王室。
刚播出没几天的最终季圣诞特辑,女仆安娜在玛丽大小姐的卧室里产下了婴儿,伯爵老爷亲自为男仆一家端上节日红酒,并送上圣诞祝福,这种场景在第一季刚开始时是无法想象的,圣诞装饰一新的大宅走廊里,伯爵对夫人说,“我想我们是幸运的”,他们的确是幸运的,伯爵的这句感慨也是编剧朱利安对贵族命运的总结。
当敦尼格尔侯爵因为不能适应时代变迁而不得不出售庄园时,唐顿因为马修和小司机汤姆的共同努力转危为安,唐顿是幸运的。
当我常常回想1688年的光荣革命,不流血的革命,几乎是不列颠民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表面上保持温和节制,与他人握手言和,也与自己的命运握手言和。
就像老夫人的所说的,“如果我与每一个自己合不来的人撕破脸,我的联系簿就空了”。
三.在趋魅的时代祛魅国内的观众中流行着一个类比,把《唐顿庄园》看作是英国版的《红楼梦》,想一下后者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就明白对于中国观众群来说,这应该是《唐顿庄园》所受到的最高的评价了。
必须承认,两者的确具有可比性,不能因为前者是当代影视作品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不如古典文学作品,从整个故事的线索复杂程度,主要人物数量,发生背景来说,《唐顿庄园》与《红楼梦》十分契合,把他们各自放在本国历史中看,都处于改朝易代的节点上,都在故事中以一个家族的故事反映一个时代的趋势。
但是《唐顿庄园》终究是商业化社会中诞生的影视作品,它涉及的关系比《红楼梦》复杂得多,挑剔得多,《红楼梦》是与当时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末期命运几乎同时写成的,因此更注重“毁灭”力量,曹雪芹注入《红楼梦》的是纯粹的悲哀,期待的是风卷残云般破坏性的结局。
而《唐顿庄园》是朱利安在百年后对早已远去的时代的追忆与反思,他求索一种建构的可能,一种对民族文化延续性的再确认。
一个解构,一个建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把两部文本进行异文化之间的横向比较时,当时代的距离视角是怎么起作用的,《唐顿庄园》不可能出现在作家们大力鼓舞现代主义潮流的1912年的英国,《红楼梦》也不可能出现在作家们普遍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明的2015年的中国。
在笔者看来,如果要说《唐顿庄园》在精神气质上有更为恰当的经典对照范本的话,应该是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奥斯汀是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作家,当时英国受德国文学影响,流行一种“哥特式”小说的体裁,文风是非现实主义的,经常带有神秘的色彩。
但奥斯汀丝毫没有受这种神秘倾向的影响,甚至还写了《诺桑觉寺》嘲讽哥特小说对年轻人的毒害。
奥斯汀的创作风格是祛魅的,在当时文学界以神秘和浪漫为尚的氛围中,奥斯汀独守着她的理性和现实视角。
奥斯汀创作主题一般是在生活中就很常见的求爱与婚姻,这个看似琐碎浅薄的话题实际上在当时英国社会甚至百年之后都没法被忽略,从十八世纪起,女人数量比男人多,而且男性单身的数量有所增加,这给妇女婚姻带来很大困难。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英国的家庭模式已由几代人住在一起的大家庭缩小到夫妻俩组成的小家庭为经济单位。
未婚的“老处女”在家庭中不能再起积极作用。
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妇女本来就不让工作,家庭困难也只能教点书,可见寻找合适丈夫的重要性。
由于男女接触机会少,家长只能通过组织舞会、请客吃饭等方式使未婚女儿接触未婚男子,按照传统男权社会规矩女子还不能主动找男子,只能被动等待,一切的一切都让女子的婚姻大事成为头疼的任务。
《唐顿庄园》中也是处处可见复杂的婚嫁问题,只不过唐顿中的主角们是贵族阶级,比奥斯汀笔下的中产阶级更多了“门当户对”和财产继承的新一层麻烦,不管怎样,朱利安像奥斯汀一样,在一个“趋魅”的时代坚持祛魅,唐顿也像《傲慢与偏见》中那样,以巧妙机智、暗讽四伏的对话见长,并且强调处世经验,颇具温和雅致的说教意味。
《唐顿庄园》与《傲慢与偏见》遥相呼应,前者在追求感官刺激、歇斯底里的娱乐时代兀自搭建起严肃、理性、慢条斯理的传统画面,后者在神秘主义大行其道的年头对婚姻与财产娓娓而谈,就像一个在黑夜里走路的人为了不被浮想联翩的恐惧淹没,大声歌唱《东方红》。
这里浮现出一个文学史问题:文学对于一定阶段的社会应该是批判性的,无论以象征的方式还是白描的方式,它都或隐或现地与时代主流保持文学专属的距离。
然而,像《唐顿庄园》这样的剧作出现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它在影射什么?
不像《皮囊》反映当代青年人的生活状态,朱利安是以欣赏的心态在刻画完全不再参与当下社会的贵族,而且把这些贵族的生活写得与今天的观众毫无代沟。
创作需要接受来完成价值实现,观众对这部剧的追捧也说明了人们对朱利安所竭力表现的“精神”的认可,很多英国人可能通过看这部剧改变了对贵族的看法,外国人则会对贵族精神有一个全新的概念,这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现象,百年前被踩在脚底批得一无是处的生活方式,现在却引起人无来由地怀想。
这种现象对文学的批判习性构成了大大的讽刺,你在批判什么?
几百年后是不是又要拿今天批判过的东西做新旗帜了?
四·关于人类的普遍故事《唐顿庄园》不仅在英国国内,在中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也都掀起了英伦热潮,前段时间习近平主席访英演讲上也提到了唐顿,更是间接安利了这部英伦古典剧,为国内剧界的唐顿热添了一把火。
是什么让唐顿的魅力越过国界而丝毫不打折扣?
说华美的戏服、演员的作用、引人入胜的情节都不充分,观众对于一部剧的感受力和判断力其实要比制作方设想得高得多,观众心知肚明你想给他们表现什么,想把他们的目光吸引到何处。
中国国内的电视剧有像《甄嬛传》这样的不错的古代宫斗剧,但是如果要放在国外放,就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像这种剧只适合中国人自己看,它选的时间过于“古代”,涉及宫斗也就中国人可能切身理解,如果朱利安写的不是1912年的唐顿,而是莎士比亚时期的事情,绝对不可能在国外大卖,同样因为过于“古代”,过于“民族”,对于影视剧这种比较大众化的媒介,是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被读者“啃”的,而是让观众不需要什么门槛就能轻轻松松把握住。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国人对《唐顿庄园》的热情,朱利安选择了一个人人都能理解的近代时期,虽然限制继承权的大背景在中国人这里比较陌生,但朱利安笔下的人性与生活是人类都熟悉的。
只需要看看诸多出自唐顿人物的金句,“It just happens. And we should live with it.”(世事无常,我们要随遇而安),“We must all have our hearts broken once or twice before we're done.”(人这一生啊,总要心碎一两次的),“There are rules to this way of life. If you're not prepared to live by them, then it's not the right life for you”(.每种生活都有它自己的规矩。
如果你不愿意守规矩,那么这种生活就不适合你),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观众能从这些人际交往片段中回想起个人的经历,因为太相似,太真实了,比如嫉妒心极重、爱慕虚荣实际却外冷内热的大小姐让多少女孩暗叹简直就是自己,朱利安仍能把这样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画圆,老夫人对这位大孙女说“你是我认识的唯一一个喜欢表现冷酷、自私、傲慢的女人,我们大部分人都会隐藏这一点”,这里对朱利安的构思功力赞叹多少句都不为过,大小姐的性格代表了一部分女性,但是朱利安又用老夫人的这句一针见血的话让羞于自比的观众如遇知音。
还有很多这样巧妙的细节,不同性格不同社会地位的观众都能从中察觉到属于自己的“同情”,很神奇的是,一些贯穿于当代人生活中的常见矛盾在剧中都有体现,并且毫不违和,比如婆媳关系,夫妻出轨,婚嫁,财产分配,青春期男女的管教,同性恋的处境等等。
除了似曾相识的具体情境,朱利安笔下的贵族精神以及老英国人的性格中也体现出一种普世情怀,贵族式的矜持、隐忍和节制不光属于英国,这是人类在近代化之前的普遍状态,玛丽得知自己心爱的人已经订婚仍然保持容光焕发满面春风迎接宴客的时候,我们就能想起冯延巳的那句诗“和泪试严妆”,这是一种精气神,是人面对命运的打击而保持尊严的态度,古今中外,这种精神从未被人们宣告无效,多少人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心如刀绞,在庸常的和平年代,我们拿着这种古老的武器对待满布荆棘的生活。
尽管故事的背景并不是人人都熟知,但朱利安的重点并不在已成既定事实的历史中,而是那些既定事实没有被人们发掘的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永恒所在。
他在讲一个人类普遍的故事,他细细擦洗那些人们早已遗忘的精神银器,直到能清晰地照出今人的脸。
最后一季的圣诞特辑中,唐顿大宅里一片祥和温馨的景象,楼上楼下一起唱着《Auld Lang Syne》(改编成中文后即《友谊地久天长》)。
世界已经不是伯爵们的世界,唐顿的未来命数未卜,然而朱利安对我们说,不要感伤,一切都会尘埃落定,当怀想起这些逝去的时光,只要记得那些旧日朋友,足矣
· 老爷大概会遭遇健康危机。
去年圣诞特辑让他轻轻松松逃过去了,但是朱利安出尔反尔次数不要太多。
· 大小姐和二小姐的关系应该会有转变,突破口在Marigold的身世上。
五季打的铺垫太明显了。
· 大概会模糊提一点二战相关的东西,但不会真的拍到二战爆发——找成年演员演小乔治观众恐怕不会太高兴。
· 不是推测,不过讲真,再继续玩弄贝茨夫妇就真是太过分了,放过人家好不好?
· 玩笑话:一、三、五季都很好看,二、四季没眼看,第六季千万不要遵守这个规律啊_(:3——————————————· 哦……如果结尾唐顿被改造成医院,一家人搬至别处生活,我一点都不会惊讶。
——————————————· 老爷这是真的要遭遇健康危机了啊,等等,如果用老爷的病情给医院纷争做转折——不是不可以但是——好想暴打一顿编剧哦?
——————————————· 安娜经过这次波折,应该能平安地等到生产,再来一个有惊无险的波折,就能当上母亲啦。
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 老爷身上的flag立这么多,肯定是死不了了。
估计结局是退休,让Mary担起家中大梁。
· 在医院的事上,老太太肯定会输的,毫无疑问。
· 结合以上两点,似乎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本季的高潮——老爷心脏病发,本地医院设备寒酸耽误了治疗etc……终于让老太太回心转意放弃抗争。
happy ending。
· [strike]果然还是很想揍朱利安[/strike]——————————————· 张伯伦这个酱油打得……_(:3· 老爷果然活下来了,谢编剧不杀之恩。
· 被老爷吓得差点忘了二小姐的新爱情,虽然是好事但是这手法……简直是强行CP,不想吐槽(。
· Marigold可能是下一集的爆点,也可能是下下一集;然后如果二小姐想和新CP有所发展,Marigold也会被提起来。
两条线大概会交织在一起。
· Daisy和新男仆没准儿会有点什么。
· 夫人的贴身女仆和莫斯利的关系如果想要更进一步,朱利安就会给他们安排点什么事件——而因为已经没有多少篇幅了所以他们一定能迅速翻开新页。
提前说句恭喜。
至于结局:限定继承权于1925年被废除,Mary将会成为唐顿无争议的女继承人,未来的女主人,句号。
——————————————· 巴罗被虐成这个样子,他当然最终会留在唐顿并被接纳啦。
老管家在过去几集都有点“欠揍”,等看他被teached a lesson or two。
· Daisy这条线有点……怎么说呢,Daisy这个角色一直是被剧情推着走,她的性格不像几个主要角色那样明晰稳定,而且她经常被安排点“因为缺少经验/蠢/一时冲动→惹出乱子→解决问题并修复感情”这种桥段,难免给人一种这货毫无长进的感觉_(:3· 不过因为篇幅所剩无几所以我想厨娘和梅森先生是不会有什么大的进展了,留个暧昧的开放结尾比仓促结婚更好。
· 但是我想没人反对莫斯利有个好归宿,他在前几季都是倒霉催,现在应该是能时来运转了。
· Lord Merton和Mrs. Crawley已经取消过一次婚约了,所以这次一定能成。
顺说他家未来儿媳的名字让人一秒想起赫敏的大黄猫克鲁克山2333 发音太像了,虽然拼写不同_(:3大小姐和二小姐的男友都微妙地不尽人意,Mary是唐顿未来的女主人,马修古迪却不是特别适合乡间生活;Edith最风光时髦的出路是搬到城里居住,她的小男友却是乡下庄园代理人……哦对了,他那个身份还可以说是爵位和地产的潜在继承人,然而飞来横财这种桥段真是太恶俗了,千万不要来这一手,拜托了。
或许朱利安是铁了心走真(gou)爱(xie)路线。
OTL……………………可问题在于,Edith和代理人的爱情并没有什么感染力?
我都不记得上次圣诞特辑里他俩有擦出过任何火花(我只记得马修古迪了),然后忽然一下他们就吻上了。
朱利安写的爱情戏真是,啧啧。
大小姐和马修古迪稍微好一点,也就一点点,直到我被五毛特效闪瞎了眼……英国的天气,哟。
(其实我个人非常喜欢pig rescueing那段戏,为什么Mr. Blake就退位成男闺蜜了呢,残念)就我个人看法,两位小姐都没必要找个丈夫来拖累自己。
对那个时代的婚姻观更严谨一点,两位先生也都没什么竞争力。
——姐妹关系才是更有乐趣的看点。
第一季里Edith出卖了Mary的丑闻,现在Mary找到/快要确认Edith的丑闻了,嗯。
现在的心态完全是“朱利安你开心就好”………………_(:3——————————————· 嗯……是不是剧透提过“三场婚礼”?
现在就剩最后一集了,显然没有足够时间处理好感情线并举行婚礼,所以年末肯定还会有圣诞特辑咯?
· question:如果Mary和Edith肩并肩一起举行婚礼,这算一场还是两场。
· …………以唐家屯的童话风格以上场面搞不好真的会出现呢。
干笑。
· 另一场当然是Mrs. Crawley和Lord Merton。
· 不想吐槽大小姐的爱情线。
真是的,明明第四季的两位男士都那么带感,哪点不比赛车手强,他们被“击败”完全只是因为出场略早。
顺说马修古迪给我印象最深的角色是Charles Ryder,而他死掉的好朋友叫Charlie Rogers……朱利安你是不是故意的。
· 下一集的重大冲突就是Mary泄露Edith私生女的秘密了,风水轮流啊Edith,预告里那句话根本就是在说第一季的她自己(。
当然结局一定特别美好感人所以别担心啦。
· 狗狗好可爱,本集最大亮点,毫无疑问。
老爷不要把Tiaa宠坏了啊www多说几句,我为什么不喜欢Henry Talbot。
唐家屯前两季可以说是在过去婚姻观和现代爱情观中找到了一种良好的平衡,MM恋既是门当户对、众望所归,也足够浪漫曲折好事多磨。
唐家屯这个剧很会迎合观众喜好,每年一季的节奏注定当年的反馈会影响下一年的剧情。
结果是前两季反复强调的阶级、身份、财产到后面就忽然都不是问题了——以剧中时间的流逝并不能解释反差如此大的转变。
编剧借Tom之口说的什么“真爱”根本是强词夺理。
倒不是说时代剧就不能拍出童话效果,只是六季连续看下来,你人设不能这么走形。
现在Mary和Talbot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身份,即使以现代眼光去考虑,两个人的生活也很难磨合到一起。
用二小姐和忽然贴上来的代理人做对比,至少Bertie还点上了给杂志社帮忙的技能,未来大概(肯定)也会接纳和疼爱Edith的私生女,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戏里戏外大家都高兴。
可是Talbot?
他能给Mary提供什么,爱情和刺激?
开什么玩笑,Mary已经30好几,有一个未成年的儿子、一个大家庭和一份产业要操心,爱情对她的重要程度早就不是第一位了;而飙车的刺激她根本是折磨,即使没有马修车祸的阴影,赛车手的家人也免不了担心事故啊。
拜托。
他如果特别有钱,或者能够给Mary帮上忙,或者特别会体贴人,都可以。
可是Henry Talbot做到以上任意一项了吗,他除了迷人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优点吗?
反倒是他对Mary提出了许多要求:看他飙车、为他鼓劲,还有这集最后'his carpe diem moment'——不夸张地说大表哥能气得从坟墓里爬出来揍他。
即使是Charles Ryder,好歹也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在共同回忆和相互扶持的基础上,才赢下了Julia的芳心啊?
Mary和Talbot这份“真爱”,除了激情和乐趣,还有什么写出来了但是我miss掉的共同语言、理解、观念吗?
我倒是不介意看马修古迪再来一场失恋,只可惜朱利安似乎认真打算把两人撮合到一起。
他最好让这个角色有脱胎换骨的醒悟,不然我拒绝买账。
忽然好想看Mary对Talbot说一句'you want too much'。
(划掉——————————————朱利安你出来保证不打死。
果然偶数季都能把我气吐血。
唯一能吸引我继续看圣诞特辑的就只有几个长辈了。
Edtih和她的小麻雀的狗血戏谁特么想看。
(╯‵□′)╯︵┻━┻——————————————模仿针对前三季的吐槽写一写后三季:大小姐不想打理庄园/大小姐改主意了。
大小姐和Tony有了点火花/大小姐把他给拒了 (伊弗林·奈皮尔:我在这里) 大小姐和布雷克先生看不对眼儿/他们看对眼儿了 (并没有人在乎,可怜的奈皮尔) 大小姐和布雷克先生似乎有点意思/编剧说你想多了 大小姐和Tony试婚了/大小姐又把他给拒了 大小姐对Henry有点意见/大小姐对Henry有点意思 大小姐对车祸有心理阴影/这事儿不了了之了 大小姐和Henry分手了/他们闪婚了 朱利安或许还有机会化腐朽为神奇/不不他搞砸了 ………………╮(╯▽╰)╭
倒要看看还能出什么幺蛾子
Downstairs Mrs Hughes makes a strange request of Mrs Patmore regarding her forthcoming nuptials whilst Anna, hoping for a child with John, realizes a problem of her own though she does get potentially-good news from the police. However, talk of necessary economic measures at the abbey has the staff fearing for their jobs, especially when a neighbouring estate has to be sold. Upstairs a blackmailer threatens to expose Mary&#39;s fling with Gillingham whilst Edith has a more pleasant dilemma in whether or not to move to London to run the publishing huo87.com house. Elsewhere Violet and Isobel lock horns over the future of the local hospital.
又看完了一部下饭剧。作为中国人很难认同英国古人的价值观,但也承认他们作为人的可取之处,是有血有肉,值得尊敬的人。我和骂遍群角的弹幕不一样,几乎所有角色,哪怕是托马斯小火车我也喜欢。你永远都不知道弹幕里的赛博牌坊精们还能怎么骂角色。我以为伊迪斯和侯爵的恋爱里他们会骂伊迪斯欺骗,结果他们骂伊迪斯不检点?不愧是成精的牌坊。
完结了QAQ这季把角色补充的更加丰满,不过还是对玛丽的新欢无感。整部剧最爱的还是大小姐,老夫人说的对,别人都在掩饰自己的虚荣刻薄势利,唯有她在强装出这副模样,也许是因为身为长女的压力吧。在马修墓碑那段独白非常感人
大小姐真的是太“真实”了,婊气十足。
大小姐作过林黛玉,坏过王熙凤。除此之外无任何可回忆之处,哦还有老爷那一口鲜血。
完结是好事,在这样生硬的编下去也没有意义了,黛西真没辜负我对她的讨厌,小司机更是将不要脸进行到底。最不喜欢的设定是强行组CP,唐顿宛如婚姻介绍所,仆人们不好好工作整天眉来眼去互相勾搭
能不狗血吗?
到最后楼上楼下界线已经很模糊,贵族的空间经常被佣人们闯入,Daisy直接去质问Cora农场的事,Anna在Lady Mary的床上生产。同时知识、机会、时尚潮流也进入了仆人们的地下空间,吹风机的出现,Spratt用女性笔名写时尚专栏,Molesley当老师。 Anna的小孩是六季来第一个没有导致任何主角死亡的唐顿“新生儿”,可能也算最终季的仁慈。Edith和Thomas两个人物反转真是好看。
第六季剧终,我记得的只有Mary到Matthew墓前告诉他她永远都爱他这一幕… 当时看到瞬间哭出海豚音
偶尔的闪光点不能抵消我对整部剧的厌恶
温馨收官
Well, Downton is Downton.
Mary根本不配
气死我了
这集感觉内容有点儿仓促……以及伊迪斯这个角色到底跟编剧有啥子仇 我都看不下去了……总的来说最喜欢老太太,懂道理知轻重又不自持的人果然最招人喜欢,操不完心的老好人和得理不饶人的人 看久了都帮他们累……
有些失望,前半部分还好,后半部分剧本写得格外匆忙,Mary的结婚以及姐妹和好都来得有些莫名其妙
果然看完第一二季就直接跳来看马修古迪是正确的选择,拍得再精致也是肥皂剧,中间跳几季不看直接看剧情简介妥妥的,古迪子再次苏出天际帅出宇宙完爆剧里其他男性角色十条街
爱尔兰爱国者是要拥抱带英这个“家”的,心甘情愿嫁给猪脸老瘸男的好女人是要上班给主子端茶下班给老头送水还哭哭啼啼自责给他传不了后的,编剧别以为撒糖霜似的加了点进步元素就能瑕不掩瑜了,吹捧这种剧的人大概是19世纪皇城根下老僵尸。
仓促的结尾 编剧 你不认为没有这些电影电视生活也是会继续的吗 你们特么是英国人好吗 应该每个人都争着做那个bigger person好吗 这一季就是看一群圣母突然开撕了 编剧简直男权上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