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不认为这种电影能有什么被剧透的。
就像看《鲁滨逊漂流记》我们不用看到最后也会知道他能获救,看《绝命毒师》不用等到大结局也知道他会死。
看《地心引力》的时候,你知道桑姐一定会活下来,但是你仍然会为她的命运和挣扎而牵肠挂肚,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我们喜欢看这个过程。
首先是分析总结一下整个影片组成部分:1. 小修理这段是开头,介绍背景。
Explorer和哈勃望远镜连接在一起。
我们知道Ryan是一个专家,有特定的任务,她和休斯顿不停沟通,想修复哈勃上的一个bug。
这段同时介绍了乔治克鲁尼的角色。
我们知道他是太空行走的人员,是领导,有特定的装备(喷气背包)可以让他控制在太空中的飞行方向。
(还记得Wall.E里面Wall.E用灭火器和伊娃飞的那一幕吗?
喷气背包就有点像好多灭火器集合在一起,分不同方向喷射)而Ryan是不能自由飞的,不能控制自己的方向。
我们从谈吐中还知道克鲁尼是一个非常有幽默感的人,是典型的Space Cowboy,而且这是他最后一次太空行走,他打算打破前人的记录。
休斯顿总部告知他们俄罗斯卫星被轰,产生碎片,小伏笔。
我们同时从谈话中知道Ryan是一个偏理论的人。
她总是用模拟器,没什么实战经验,而且连模拟的降落她都坠毁了。
这是她的flaw。
我觉得这个电影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看Ryan的flaw, driving need 和obstacles如何阻挡她达到自己的目标,和她如何战胜困难的2. 第一次被砸+回空间站这是Inciting Incident,就是主角的Normal World被打破的事件。
俄罗斯用导弹轰掉自己的废弃卫星,造成的碎片又打到了别的卫星,制造出更多碎片,以飞快的速度向桑姐他们袭来。
由于损坏的卫星太多,NASA也要和他们断掉联系了。
飘过来的碎片击中了桑姐他们的工作区域,造成巨大破坏。
混乱中桑姐被甩了出去。
由于她没有克鲁尼那样可以控制方向的装备,她不停的在空中翻转。
急促的呼吸让她的氧气浓度下降很快,同时她和NASA也断了联系,GPS也没有了她没法知道自己的位置,情况危急。
氧气不足是一个ticking clock,让观众紧张和有期待这个部分我们看到了桑姐对于危机情况的response:完全的恐慌。
这很正常,也瞬间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这事放谁身上不慌啊。
这个恐慌也为后面她的成长做出了铺垫。
人物总是要有一个character arc的建立过程,从普通开始才有上升空间但是后来她和克鲁尼有了无线电的联系,她告知了自己相对于explorer的方位。
他利用自己的装备飞到了Ryan面前,用绳子和她连住,然后他们一起飞回空间站。
他让他设置倒计时一个半小时,因为根据碎片飞行的速度距离他们第二次被碎片袭击大概是一个半小时。
这又是一个ticking clock。
这个过程中我们领教了克鲁尼调戏别人的能力,Ryan因为自己的性格很保守加上氧气快没了,基本没怎么说话。
但我们知道了关于Ryan内心的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她女儿死了,Ryan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什么能让她牵挂或者牵挂她的人了。
她自己说每天开车上下班的自己就有点像机器人般的活着,生活似乎没什么意义。
我觉得这个地方体现出了她的driving need:去和她女儿团圆(就是去死)。
注意Driving Need和Objective的区别, 前者一般是内心的,后者一般是外部的,可以够着的。
本片中她的Objective就是回到地面,是一个tangible goal,但是她内心的driving need是和她的目标相悖的,影片后部会更加突出两者矛盾3. explorer被毁+向国际空间站进军他们俩人回到自己的explorer后发现被砸的不行,有几个微重口的镜头描绘了那些死的宇航员。
他们俩是唯一的幸存者。
于是他们决定往国际空间站飞, 那里的紧急逃生舱可以帮助他们回家。
这里是point of no return,就是说主角的旧世界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必须努力适应新世界。
克鲁尼牵着桑姐往国际空间站走,克鲁尼继续调戏她,两人的性格对比就又出来了。
4. 登陆国际空间站克鲁尼的喷气背包不能用了。
他们撞上了空间站,努力想抓住一切东西,但是非常困难,什么都没抓到。
就当他们俩都要飘走的时候桑姐的脚被降落伞绳索缠住,固定住了,但是克鲁尼还接着往外面飘。
桑姐努力想用连接他们俩的绳索把他拽回来,但是每拽一次,她脚上的绳索就松一下,支撑不住两个人。
克鲁尼决定牺牲自己,断开了他们之间的绳索,自己飘向了虚无的太空,只为让桑姐有能登上国际空间站的机会。
他们俩之间的无线电联络还没有断,所以克鲁尼用自己的知识指导桑姐怎样找到入口,怎样进入。
克鲁尼告诉她往中国空间站天宫飞,那里可以寻求帮助。
这个时候由于氧气量太少桑姐已经快不行了,干什么都是挣扎的,所以克鲁尼继续调戏她鼓励她,让她保持清醒,说些小幽默比如在飘走后说:“我太空行走的记录估计很久都不会有人破的了。
”(让我好伤心,因为知道他自己知道自己要死了,还能这么幽默,真是用欢笑突出悲伤)这个地方比较突出的就是克鲁尼让她说:”I am gonna make it.” 这个时候克鲁尼已经飘走,加上氧气量不够和她内疚恐慌等多重情感的影响下,她愣了一会儿才回复克鲁尼,”I am gonna make it.” 克鲁尼又告诉她:“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let things go.” 一是指放开他会死这件事,二是指她要学会放开她女儿去世这件事,要move on桑姐经过千辛万苦最终登陆了空间站,补给了氧气。
她利用中心控制室的无线电联络克鲁尼,让他告诉自己他的坐标这样她可以去救他,但是这时他们的无线电联络已经断掉了。
绝望中,桑姐向总部汇报:“我是唯一的幸存者”。
总部仍然没有回答。
从这里开始,一切都要靠她自己了。
不管她再怎么缺乏实战经验,再怎么孤独,她必须走下去。
5. 出门剪绳索+第二次被砸国际空间站也是一团糟,什么人也没有。
窜出的火苗让空间站起火,混乱中桑姐拿着一个灭火器到了那个有推动器可以前进的舱。
前进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舱后面的降落伞和空间站的整体缠住了,所以她根本前进不了。
而这个时候距离碎片的第二次袭击时间只有7分钟了,桑姐决定出舱把那个该死的降落伞弄掉。
在她快完成的时候碎片袭来,造成了巨大破坏,桑姐回舱躲过一劫,但是国际空间站基本上就全部被砸报废了,她的舱还算完好。
她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I hate space.”6. 放弃+恢复希望躲过了一劫,桑姐决定向中国空间站天宫进军,但是发现自己舱的推动器没有油了,根本就动不了。
她陷入了绝望。
她试图用无线电向天宫联络,没有人回答,但是她接收到了一个似乎是地球的信号,里面的人说的是不是英语的语言。
这个部分算是全片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这里没有处理好,全片只会沦为出色的肾上腺素电影。
人物是需要有挣扎和转变的。
前面说过她的driving need是和女儿团圆,但是现在她仍然对死亡恐惧。
”Everybody dies. It’s just that I am going to die today!” 这算是她死亡前的小反抗,人都会这样的但是等她一听到广播里传来婴儿啼哭声和广播里男人的摇篮曲,她就决定去死了,她屈服于自己的driving need了。
”Is that a baby? I used to have a baby too. Keep singing......”然后Ryan自动降低了舱内的氧气含量,准备面对死亡了。
也许她一开始有恐惧,但是广播里的婴儿声唤醒了她的driving need. 她也不在乎自己的objective是什么了然后就是关于克鲁尼的幻象。
幻觉中克鲁尼还活着,从太空敲门,进了舱,告诉她不要放弃。
如果启动降落程序的话,纵使没有油,这个舱还是可以向前走的。
我们把这里的克鲁尼可以理解成是她的潜意识。
他也算是问了全片最重要的问题:”What’s the point of living? 你可以选择在这里死去,或者回到地球。
Either way, It’s gonna be a hell of a ride. ” 经过一番挣扎,Ryan恢复希望,提高了舱内氧气含量,决定拼死一试。
她战胜了什么?
她战胜了自己,她决定move on了,她重新发现了活着的意义。
在准备的时候她的独白很是有力量:“Matt,如果你看见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那就是我女儿,替我向她问好。
告诉她,妈妈会好好活着,我不会放弃”Ryan启动降落程序,向天宫进军7. 登陆天宫天宫已经进入入地轨迹,要进入大气层了。
桑姐换上了宇航服,带上了一个灭火器,在自己的舱和和天宫快交接的时候把自己弹射了出去。
利用灭火器飞行调整方向,努力抓住天宫的任何部件。
然后她努力的向上爬,找到了入口,进入天宫。
(请注意太空中任何运动都非常费体力,不要被我这段的轻描淡写欺骗,桑姐找到入口可是非常费劲的)8. 第三次被砸+进大气层天宫很明显也受了碎片打击,里面什么人也没有。
Ryan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按了一堆按钮启动程序,自己向大气层出发。
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她又分离了几个舱,然后等待自己命运的宣判。
她的独白仍然很有力量:“我也许会在接下来的10分钟烧成灰烬,我也有可能成功回到地面。
Either way, it’s gonna be a hell of a ride.” 配着超级雄浑的音乐,我们也真正体会到了Ryan的转变和对生命的不同态度9. 出水+上岸桑姐也够倒霉的,自己的舱降落在水里。
宇航服的重量导致自己往下沉。
她努力脱下宇航服后向上游,又被水草缠了一下。
我周围的老外居然都在笑,估计是觉得她够悲催的吧。
然后她上岸,趴在了沙滩上(太空呆久了回地球腿是没有力气的)亲密抚摸地球的土壤。
她说了一句“Thank you.”她终于体会到了原来活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然后她在史诗般雄浑的音乐中努力的站了起来,慢慢的一步步走向前方....这部片子除了真实体现出太空的一切以外,最出色的就是对hero’s journey的塑造。
我们在影片结束后为什么获得如此之大的catharsis(情感宣泄)? 不仅仅是因为她战胜表面上的困难回到了地球,而是她战胜了自己,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她的flaw, driving need, obstacles是如何复杂的阻止她达成自己的目标,更是如何塑造她的转变的。
如果没有战胜自己那一部分,本片就是典型的企图用真实的特效音效和各种ticking clock各种幽闭恐惧症让观众的心悬着最后放下来的肾上腺素电影,然后看完就不会记得了。
而本片探讨了更加深刻的话题,到达地面以后她对土地说的”Thank you”更是体现了她的重生。
然后说一下整个影片技术上的一些特点吧,先是Sound Design影片最开始你可以听到宇航员和NASA的对话,一个从影院左边传来,一个从右边传来,非常立体,必须到影院体验其次我觉得整个团队都是在努力还原太空中真实的声音传播。
不像星球大战那种两个船互相追互相打枪都会有生效的那种娱乐片。
所以基本上在第一次被砸的时候,你听不见太多夸张的音效,你只听得到桑姐不停被甩的时候的尖叫声和一些不太大只能骨传播被砸的声音。
而这尖叫声也是被处理过,听起来是透过宇航服头盔的那种闷闷的感觉,因此你听到的就异常真实,好像真的在太空一样还有声音大小的对比。
桑姐发现自己的舱没有油的时候大吵大闹,然后镜头一下子挪到舱外,声音也配合镜头瞬间消失了,你只能隐约听到桑姐发狂的闷闷的声音,就好像你真的是在舱外看着她一样。
还有很多时候前一秒还是声音爆大的音乐或生效,下一秒瞬间变成死静。
这种非常突出的对比把太空的那种压抑和绝望突出的淋漓尽致。
太空中谁也听不到你的尖叫原声带也很不错,渲染情绪很到位,同时不喧宾夺主。
结尾处的那个雄浑的音乐让人听的异常澎湃,我现在想起来都还激动呢然后我想说一下镜头。
不是专家啊,有错请纠正镜头视角角度变化很多。
桑姐在第一次被砸后在空中不停翻转,镜头是随着她动的,好像观众也在不停的翻转。
很多在舱里的镜头,整个银幕也在转动,好像在模拟在真实环境中舱的那种转动。
桑姐有时候是正的,有时是倒着的,有时候是斜在边上的。
这就真实体现了太空中什么都是飘着的那种状态。
同时有很多第一视角的镜头,你看到的就是桑姐看到的,包括她面罩上的显示屏,她呼吸在屏幕上形成的哈气,配合闷闷的生效,幽闭恐惧症的人可能真的受不了。
在桑姐努力爬上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的时候也有很多第一视角镜头,因此观众可以体验她的奋斗历程。
特效真的很完美。
同样是整部片子基本上都是在绿幕下完成的,阿凡达和本片就有巨大的差别。
地心引力的特效和少年派的特效很像,都是主要为故事服务的,不是那种炫技的魔幻大片耀眼类特效。
特效能做到这种程度真的是相当牛逼了,因为你根本察觉不到特效,你真的以为一切发生在太空。
这也是特效的一种境界。
对白可以看出是很用心的,有很多呼应,使得很沉重的电影有了小幽默和情感。
比如:“I am brown eyes”出现两次,一次是桑姐告诉克鲁尼,另一次是克鲁尼告诉桑姐克鲁尼总是唠叨自己的前女友和一个毛发很多的男人跑了。
在Ryan企图用无线电联系他时又提到了“给我讲讲那个‘毛发很多的男人’呗”“It’s gonna be a hell of a ride”出现两次,第二次很明显提升了很多含义,也体现了主角的转变这是属于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的电影。
所以各位不要犹豫啦
有人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重生”,我同意,但或许更恰当的说法是“重归大地”——注意:是“大地”,而非“地球”。
为什么计较这个用词?
原因很简单:地球,同月球、基因等术语一样,是技术的产物;而大地,借用某位哲人的话,是我们“诗意地栖居”的地方。
技术与诗意的对立,不仅是西方思想的主线,在我看来,也是这部电影的主旨。
这里我不想讨论当今物理学的成果,但却想谈谈“物理学”本身的来历,谈谈它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
记得小时候上物理课,得到的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印象就是——这人是个傻逼,因为他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的见解都被后来人(比如伽利略或牛顿之类)给推翻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但后来人纠正说,“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因为即便在完全不受力的情况下,物体仍可作“匀速直线运动”。
虽然我们当然谁都没有见过这种运动,也没有经历过完全不受力的状态,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理解并认同了后来者的发现,并且同时,轻易地将前者扔进了历史的废纸堆。
说起来,这是时代精神变迁的结果,不能苛责身处这一时代的人们,更不能苛责当时年幼的我。
直到后来,在思想家的引导和帮助下,我还原了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语境,这才发现,原来他这句话竟然包含这样的含义:乡愁是回家的原因。
如此富于诗意的一句话,还真是想不到啊。
话说回来,事情怎么会这样呢?
要说明这一点是困难的,这里就举个例子吧。
海德格尔,那位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哲人,用“无家可归”来描述当代人的生存情境。
这显然与常识相悖,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家,也会回家,为何说“无家可归”呢?
或许用不着我解释(因为我们对此戚戚于心),你就已经想到了,这个“家”当然不是在“物理”的意义上说的。
然而你同时也知道,我们如今的世界,却正是被这种“物理”构建出来的,在这个“物理”的眼界中,生命是出生(起点)到死亡(终点)的线段,回家是从一个空间坐标(第一教学楼311教室)到另一个空间坐标(3号楼502室)的位移,月亮变成了月球和一堆环形山,而不再是婵娟或广寒,地球,当然,也不再是大地了。
这是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这种统治的标志就是:技术的尺度与价值的尺度已合二为一(作为证据的就是,每当我们想说一个东西不对或不好时,说出口的往往是——这不科学)。
这时我们仿佛早已忘记了,初民们那里并没有地球这种东西(他们中有人还认为地是方的),而技术的进步似乎并未让我们感觉自身更幸福或更有价值。
说回到电影上来,几乎所有太空题材的电影,都令人惊讶地对技术抱有反讽的姿态,从一本正经的《2001漫游太空》到毫不正经的《银河漫游指南》都是如此。
太空技术无疑是技术的极致(3D技术或许也是当今电影技术的极致),但在电影中,它似乎仅仅是一个陪衬或背景,一个提供给人类去表现他的生存意志、生命情感的环境预设。
在这一点上,《Gravity》也不例外。
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重生”的人,特别提示了几个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例如女主角进入太空舱时那宛若胎儿的姿势。
但我在这里就不强调了,因为象征作为隐喻是微妙的,一但强调就难免沦为概念或形式了。
好莱坞的电影便有形式化的趋势,例如在大的冲突(战争、灾难)中加入小的冲突(家庭、爱情),再让主角先破除小的羁绊,然后完成大的使命。
《Gravity》也符合这个形式,不同的是做得更为彻底,当男主角问女主角“在地球上可有人等待着你”时,女主角的回答恰恰是“没有”。
这本是一个亮点,却成为许多人觉得该剧剧情过于单薄的理由。
包括尼采、马克思在内的很多哲人都说过,技术终将夷平一切感性的内容,正如将“运动”从“回家”变为“位移”一样。
如果说宗教、伦理、政治等宏大主题在历史上都曾作为我们的家园,那么,在最终“无家可归”的时代,还有什么力量能让我们重归大地呢?
影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Gravity。
我想,说到这里,你不会再仅仅将这个词当作一个物理的术语了吧。
哲人说:所谓存在,就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技术如今发展到漫游太空的程度,离开大地已然太远了,但史诗《奥德赛》已经昭示了我们,乡愁是一种“回归的疾病”,换言之,也只有在离家越远时,才越体会到家的存在和重要性,回家的愿望也才越为强烈而深沉。
技术或许终究是人类必经的道路,但它的目的绝非夷平或征服,而是回家,回到初生的大地。
唯有脚踩大地,古希腊的英雄才能拥有力量,唯有回到家园,漂泊的我们才感到安心——在这个意义上,乡愁才是诗意眼界中真正的“Gravity”。
仿佛看到2014年奥斯卡的提名出来后,各大娱乐媒体的头条:《地心引力》九/十项提名领跑…我知道有可能是因为刚刚看完的冲动和激奋,但平心而论,冷静地单独审视每一项,总体印象、导演、表演、画面、音乐,都值得10分...担保你看完《地心引力》站起来,跨出去的第一步都是虚浮的!
要不是3D就没有意义了,要是有IMAX就更好。
本片还原了一个让所有感官都觉得异常真实的太空环境,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调动你的原始本能,观影期间数次被紧张和压力硬生生逼出眼泪来,当然还有感动!
这部电影将从灵魂层次,刷新你对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内心强烈的共振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估计这就是人类生存所要面对的最原始的情感吧。
强推,给所有人类。
目测本片值得获得提名的有,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配乐等九个奖项。
其中荣获最佳视觉效果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跟去年的《少年派》一样。
本来还奢望这我今年最爱的商业大片《环太平洋》能有戏夺下视效奖的,现在也泡汤了。
桑姐影后提名跑不了了,演技登峰造极了。
看完火速发的微博短评底下看到有朋友回复说,作为库布里克影迷,每次看到说其他电影 “影史最佳太空或者科幻电影”都想笑。
不过我相信这么评论的人就是冲着库布里克去的,还真的有两三位美国媒体的影评中提到本片可以媲美《2001太空漫游》呢。
《地心引力》十月四日北美上映,我是要迫不及待冲进IMAX厅再体验一把了!
真心跪求天朝一定,一定要引进啊,让大伙们都能在电影院里欣赏这一奇迹。
p.s.希望内地的大伙能坚持住,只要一天没有断了引进的希望,就一定要忍住不要去看枪版或盗版。
这样的体验一辈子也不知道能有几次,不要毁了它。
(图文日志版:http://www.douban.com/note/308447664/)“I was stunned, absolutely floored, I think it’s the best space photography ever done, I think it’s the best space film ever done, and it’s the movie I’ve been hungry to see for an awful long time.”“我惊呆了,被击倒了。
我觉得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太空题材的影片,亦是我长期以来所渴望看到的荧幕佳作。
” —— 詹姆斯·卡梅隆 早在Gravity正式登陆院线之前,纷至沓来的爆棚好评就已远远盖过了人们对其视觉效果和电影技法上的讨论,威尼斯电影节“最好的开幕影片之一”、烂番茄高达98%的新鲜度、严苛媒体metacritic罕见的96分高分、IMDB上从影片上映前的8.1到目前仍有可能攀升的8.7分…… 一边倒的口碑几乎取代了其他所有的卖座元素一跃成为影片的最大噱头,吊起了无数观众的胃口和对于Gravity“年度第一神作”的期待。
这也是近年来少有的“清一色”、“压倒性”这类表意夸张的词汇用于形容影片口碑的情况,而就算纵观排除在这两类词汇之外的批评,也没见到有敢于否定Gravity技术含量的言论,无非只是隔靴搔痒地数落影片在故事上的单一,煞有介事地贬损两句,颇有讨了便宜还卖乖的味道。
那么Gravity究竟是不是又一部空有视觉效果,而没故事、没内涵、没情怀的过捧之作?
在此我想说说我个人观影后的些许看法。
如果说对于《阿凡达》、《环太平洋》这类视效大片有观众发出“故事单薄、缺乏内涵”这样泛泛而谈的抱怨的话还能勉强算是情有可原,(尽管盯着一部主打特效的影片挑剔故事情节上的不足向来是件颇为庸人自扰的傻事)毕竟这类影片出于卖座的考虑,陈词滥调的“大片模式”和“商业元素”少不了,出厂之前就早早被打造成一件做工精致的好莱坞流水线商品,本着“观众爱看什么我们就给什么”的初衷,加入了各种可背诵的情节和可嵌套的人物,如此一来难免被部分观众高贵冷艳的品味抓住把柄,狠批影片在形式和内涵上的空洞。
但若思维定式带着“视效片必然重特效而轻内涵”的偏执逻辑去评价这部《地心引力》,就实在太有失公允。
《地心引力》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一个关键词:极简主义。
不同于传统的商业大片,它所做的更像是在还原属于电影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电影的造梦功能、艺术性、视听的双重震撼、以及在大银幕上所投射出的一切关于人类历史发展、情感共鸣的瞬间…… 这些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本质意义,都在《地心引力》这一部作品中得以体现。
从来不会有一部影片给你这样的体验 —— 你手握着IMAX 3D的电影票,你清楚地知道这一次不会有巨幕上的潘朵拉星球和蓝皮肤的纳美人,不会再一次见证泰坦尼克号上杰克与萝丝的世纪爱恋,没有超级英雄们组队刷怪打副本守卫家园,没有柯克舰长史波克和企业号,更不会有大超一飞冲天的豪情满怀和“大机甲打大怪兽”的热血沸腾死宅梦,但你依然会心甘情愿地走进放映厅坐下欣赏。
这一次,IMAX技术被用来展现地球母亲的蔚蓝壮阔和太空的浩瀚无边,以及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所包含的从喜悦、悲伤、惊悚、恐惧、沮丧到绝望的所有情感。
IMAX的概念好像从未让人感到如此恬静而平和,太空从未如此充满未知的恐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人类作为观众也从未在影院感受过自己是如此渺小的存在。
正如《好莱坞报道者》所写到的那样,“《地心引力》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它充满着张力和令人惊喜的桥段,阿方索·卡隆打造了一部最具现实感和美丽的太空电影。
没有外星人,星际空间的大战,也没有反乌托邦情节的设置,只有一个男人和女人在最不利的环境下,应对所面临的问题,但这却构成了十分紧凑的90分钟。
”《地心引力》在故事上极简主义让它看起来仿佛是小学语文课上的一道缩句习题,观众在走出影院后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自信满满地只用一句“这是一个女宇航员太空求生重返地球的故事”就完美总结全片,但就是这么“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情节,经过导演阿方索·卡隆不断地扩句和填充,愣是拉伸出了一部完整电影的长度和厚度。
影片的过人之处在于掌握了在讲述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的过程中,如何用精心打磨的细节,为观众制造一趟惊心动魄的旅程的技巧:大到卫星爆炸碎片的冲击、太空站的分崩离析,小至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女宇航员额头碰擦出的血滴和舱内用变焦镜头捕捉到的晶莹剔透的水珠…… 《地心引力》付出的这些比纪录片更考究的努力,成功地让一个极简的故事带来了极不平凡的心灵震撼。
影片在技法上的极简同样值得称道。
你很少能看到如此多的情况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 —— 动辄数分钟甚至十余分钟的长镜头浑然天成毫无炫技成分、行云流水的剪辑仅仅通过最基本的切,几乎不加任何效果,没有一处闪回与闪进,自然顺畅到让观众默认剪辑没有割裂开前后画面,一切的动作好像都是在真实生活中实时发生一般,只不过经过剪辑,它们被包装和压缩到了规定的影片时长之内;大开大合的配乐有类似《创:战纪》和《遗落战境》的风格,交响乐与电音的糅合紧凑、浑厚、大气磅礴,那种在巨大的轰鸣之后瞬间收拢静音的效果给人一种时空凝滞和深空失忆的奇妙错觉,通过这种突发性静默的运用,在听觉上为观众制造出了深空恐惧症的体验,相比身处太空视觉上的暗无边际而言,听觉的突然丧失和长时间的寂静无声才更加是恐惧的来源。
倘若有可能,我希望《地心引力》一定要出一本官方的影像全记录或是拍摄现场探秘,因为电影中有太多值得让人寻味而又不可思议的镜头,比如开片后从俯瞰地球到乔治·克鲁尼调皮地太空行走到卫星碎片冲击再到之后乔治·克鲁尼和桑德拉·布洛克两人相遇后撞到一起开始翻转,我在第二遍看的时候有特意留心这个长镜头,从头到尾都没找到有切过的痕迹,其中包括有从外部拍桑德拉·布洛克在宇航头盔内的脸部特写再慢慢移到她眼睛的视角看头盔外的太空,诸如此类的神奇镜头如何一气呵成,如此长时间庞大复杂的混音如何做到,宇航员那种置身失重环境的自然表演又是如何拍出来?
(我个人是不太相信这仅仅靠将演员安放到一个稀奇古怪的旋转装置或是吊着什么绳索就能完成)这些都是本片让人反复思考、体会的魅力所在。
如果要为《地心引力》指出些不足的话,我个人认为,影片对于人类宇航员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如何克服万难完成太空求生的全过程有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但就生命本质意义的探索和在面对终极困境时人与人的彼此扶持这两方面有所欠缺。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影片中让我感觉点到这个问题的只有两处:第一处是桑德拉·布洛克脱掉宇航服闭着眼蜷身在舱内悬浮的镜头,像极了婴儿在母亲体内的画面,有回归到生命起源的意味;第二处则是“梦境中”或是“灵魂态”的乔治·克鲁尼对桑德拉·布洛克的那番精神鼓励,是要关了灯,闭上眼,tune the world out还是sit back and get ready to go home? 除掉这两段之外,影片主要还是聚焦在了女宇航员如何最终顺利逃生从太空返回地球的过程上,让观众近距离地全程目睹了这一系列求生动作是多么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并且也就止于这一步,拒绝再作任何“可能导致矫情”的注解,因而过于强烈的现实感可能并不能满足观众对于太空、宇宙抱有的那种更科幻、更浪漫的幻想。
另外,乔治·克鲁尼的提早出局也让本片的煽情功效大打折扣。
诚然,克鲁尼和布洛克一线相牵堪称全片最凄美瞬间,克鲁尼松手的那一刻也令影片的海报标语“Don't Let Go”得到了巨大的升华,正是因为他“Let Go”的举动才得以保全了另一个生命体重新拥抱生机的可能;但相比一个女宇航员坚强独自求生的故事,观众显然更愿意看到两个生命在遭遇太空灾难幸存下来之后,是如何通过不离不弃的彼此扶持战胜孤独,共同应对求生的困境。
自“我们还不知道这是梦境中的”乔治·克鲁尼出现时全场观众的振奋和欢呼就不难看出, 大众对于这个老男人的魅力是有多待见。
不过,舍弃双人互助求生模式的做法也不失为对于影片商业性和艺术性精打细算的权衡,这份不走杰克与萝丝苦恋桥段,绝不拍成太空版《泰坦尼克号》的决心,也算是Gravity脱离了大片引力而在艺术领域展翅高飞的一次创举。
Gravity就像是为巨幕而生的电影作品,浸入式的观影体验完美地呼应了IMAX的广告标语。
在这九十分钟之前,观众从未感到自己是如此渺小,然后转而奉若神明般地对着蔚蓝色的星球和漆黑的太空发出心生敬畏的赞美。
文/故城五十年前,雅克•里维特曾在《电影手册》中预言:导演们将会学到如何在某些时候占领银幕的整个平面,用他们的激情来调度这个平面,玩一出既封闭又无限的游戏。
50年后,好莱坞工业正在用其孤注一掷的发明——CGI(电脑生成图像)技术,笼络并劫持了全球影迷的心。
从《阿凡达》、《雨果》、《少年派》,到正在全球热映的《地心引力》,我们看到这张平面不断变换着面目,化腐朽为神奇,呈现着那些我们闻所未闻的视觉奇观。
■性别秩序与人类救赎《地心引力》是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第七部作品,故事结构与前作《人类之子》类似,讲述一个虎口脱险的故事,只是这次故事发生的地点从地球变成了空间站。
作为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前作往往携带着强烈的本土色彩,将注意力投射在性别秩序之上,阐述女性形象的重要作用。
墨西哥电影的诞生与民族国家的建立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其“黄金时代”电影里的主人公往往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墨西哥牛仔,行事果敢,又不乏铁骨柔情。
这确立了墨西哥民族电影的核心文化价值(如《墨西哥往事》里的班德拉斯)。
然而阿方索·卡隆则通过重塑女性角色,修订这种传统的民族神话。
如在《你妈妈也一样》中,两个男孩策划了一场旅行,原本打算勾引成熟女性路易莎,然而旅途后半段,女性逐渐占据主动,并重新制定相处的原则和秩序;《人类之子》的主线是,通过保护一位黑人女性的安全而保留人类繁衍生存的一线希望。
不难看出,阿方索·卡隆一直致力于重塑民族文化中的性别秩序。
《地心引力》依然如此。
当唯一的女性幸存者神奇的操作只有中文指引的天宫一号;当她重返地球对抗重力牵引蹒跚站起时,激昂的音乐响起,一个放大的、无所不能的女性形象忽然“跃然幕上”。
这与《你妈妈也一样》里的路易莎•科尔斯特和《人类之子》里的黑人女孩如出一辙,女性最终完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
应该说,这种强调女性形象,有意修正民族男性神话的做法,也是阿方索•卡隆有意重塑民族寓言的标志性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有一个颇具宗教仪式感的画面,桑德拉•布洛克在空间站返回舱里身体蜷缩,进入冥想状态。
此时,如果定格画面,将返回舱看作女性的子宫,女主角看作被孕育的婴儿,那么这个场景则多少有种重生的意味,与《人类之子》的结尾一脉相承,女性或者说是母性,似乎是导演历史观中人类社会进程的主导者和拯救者。
■长镜头与视觉空间说到阿方索•卡隆,观众一定也会将其与长镜头联系起来。
在当今好莱坞电影倾向于快速剪辑、追求视觉快感最大化、平均每个镜头只有2秒的情况下,阿方索•卡隆显然更偏好长镜头。
他作品的平均镜头长度从早期《爱在歇斯底里时》、《远大前程》的6秒左右,提升到《你妈妈也一样》的19.6秒和《人类之子》的16秒,并通过《人类之子》那些夺人眼球的长镜头提高了其国际声望。
相信若不是制片方看到阿方索•卡隆在《人类之子》中的长镜头美学探索,恐怕也不会将《地心引力》这样的大制作交给一个墨西哥导演。
直至今日,无数影迷恐怕还在津津乐道影片中那些景深、场面调度难度极大、充满暴力场景的长镜头。
当然,阿方索•卡隆的新作《地心引力》,也延续了其确立的长镜头技法,只是这次更加纯熟了而已。
相信观众一定会为《地心引力》开头一个长达16分钟的长镜头瞠目结舌,导演利用CGI技术,多次转换镜头视角,缝接成一个“完整”的长镜头。
从桑德拉•布洛克的主观视角到乔治•克鲁尼,再转换为全知全觉的客观视角,一气呵成,制造出一种更为真实的空间和更具绵延感的时间。
与阿方索•卡隆长期合作的摄影师艾曼努尔•鲁贝斯奇说,流畅的长镜头可制造出一种自然主义风格和类似纪录片的真实感觉。
这种时空的绵延感,在太空中更为明显。
如鲁贝斯奇先用中景拍摄高速飞行的人造卫星残骸将桑德拉•布洛克抛出空间站轨道,再用全景捕捉她旋转飞向太空深处,而后镜头逐渐拉近与女主人公的距离,从全景到中景,再到近景,直至观众看到桑德拉•布洛克的面部特写。
随后,镜头“穿过”太空服面罩,捕捉到她急促的呼吸和恐惧的眼神,最后再拉回全景,定位人物、空间站和地球所处的位置。
导演用了足足十分钟记录下这个过程,似乎想将银幕时间拉长接近真实时间,让观众获得更加连贯、真实、紧张和客观的观影体验。
长镜头拉大了电影里的空间距离感,也延长了时间的真实感,更便于观众感同身受浩瀚太空中主人公情绪的细微变化。
■视觉奇观与“未来电影”《地心引力》在北美上映伊始,《时代周刊》就满是溢美之词,“它是电影未来的荣耀”,为影片贴上了诸如未来电影(影片荣获威尼斯电影节未来数字电影奖)或奇观电影的标签。
应该说,《地心引力》是导演阿方索•卡隆的一次尝试,他抛弃了以往太空旅行电影里或多或少的科学幻想成分,借助CGI技术还原了人造卫星鸟瞰地球的浩大景象,模拟了脱离地心引力的失重状态,并在现实还原和奇观呈现之间找到了平衡。
阿方索•卡隆坦言他拒绝从“宇宙大爆炸”、“超维空间”或“平行宇宙”等科学推论中汲取营养,也并不想拍出另一部《2001太空漫游》或者《索拉里斯》;而是取经于太空纪录片《哈勃望远镜》,后者讲述了美国NASA宇航员将IMAX摄影机带入太空,真实记录了整个修复哈勃望远镜的过程。
《地心引力》中那些卫星轨道中鸟瞰地球的镜头,太空船和国际空间站的设计,宇航员在太空中移动的方式,以及他们在零重力下奇妙而疯狂的行为和反应,均师从于《哈勃望远镜》。
这表明导演脱离科幻片标签、注重真实景观呈现、关注观众真实体验的决心。
应该说,《地心引力》是一部具有消费功能的奇观电影。
奇观电影的本质是消费性,它注重用户体验,强调“商业话语”,强调电影是一个产业和意识形态战场,应该在市场规则中自由竞争、适者生存。
从《少年派》到《地心引力》,我们看到好莱坞在挖掘新技术的独特特征时,也将它整合进了标准的工作实践和风格功能之中。
不管是华裔导演李安,还是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他们都能轻而易举的借助CGI技术同质化自己电影的视觉效果,好莱坞的技术与视听语言似乎正在转变为一种“通用语言”,电影也越来越像是一种试听幻觉的魔术,其机械的可重复性和假象性,要求电影的基本任务变为了提供可与观众共同分享的视听愉悦。
我们惊奇的发现,曾有着重塑民族寓言野心、试图从好莱坞手中收复文化失地的阿方索•卡隆,如今开始顺从于电影观看仪式和观看快感的历史进化,用着从好莱坞工业学到的“商业话语”制造消费品,已然成为制造全球化视觉奇观的一份子了。
《海南日报》
最近看了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和《人类之子》,导演的技巧自是不必多说,但是国内的评价似乎却不那么好。
现在豆瓣上的负面评价多是诟病影片的科学bug,对此网友的评价很到位:“喜欢地心引力的人不一定懂科学,但是不喜欢它的人一定不懂电影。
”我觉得这是一部要技术有技术,要思想有思想的佳作。
卡隆的影片透露对生命充分的尊重与崇拜,平等的生命超越了种族、国家、宗教、性别,这是影片技术之外不可忽视的人文思考。
看完地心引力之后特意来补档人类之子,这部片子的宗教情怀和隐含的政治指摘都十分值得琢磨。
2027年,人类已失去生育能力,原因表面是新闻中所说环境污染,辐射等等,但是一扫而过的镜头细节中写道“反对伊拉克战争”,送小孩的鹮鸟被炮火射死,地上排列的尸体暗指美军在伊拉克的暴行。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22505/)这些细节表明了导演的政治反思,人类今日的暴行最终会招致天谴,无法繁衍直至灭绝。
影片也可以说是反乌托邦题材,对专制政府、国际难民的冲突刻画十分尖锐,英国是地球上唯一的净土,拥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和暴力,难民营确是人间地狱,于是起义横行。
影片的宗教色彩浓厚,就像耶稣的诞生,人类需要一位玛利亚,而这一次的圣母是非裔,电影首先在种族上挑战了一贯的白人话语。
而诞生的这位18年来首名婴儿是一个女孩,这又从性别上区别于我们期待的耶稣。
这个婴儿的诞生,有非裔母亲的哺育,有吉普赛女人的援助,有白人男主和前妻的性命为代价的施救,在生命的面前,种族国家阶级的障碍被打破,难民营里衣衫褴褛的难民向唯一的新生命深处双手,暴力机器的警察为婴儿的啼哭而停火,人群在新生面前重新记起自己的信仰画上胸前的十字。
经历了茱莉亚、jasper夫妇、泰奥的牺牲,玛利亚和耶稣登上了名叫“明天号”的诺亚方舟,去延续人类的明天。
人类之子透露的导演对生命的崇拜确认了我对地心引力的分析。
首先从性别来看,影片主要只有布洛克和克鲁尼男女两个角色,而男主只担任助者的功能,辅助女主从软弱犹豫中站起来并且激起求生的欲望。
本来在看片的时候女主放氧气自杀时男主回来了这一段我觉得是很大的败笔,幸好这只是女主的幻觉,因为男性的拯救性作用又把女性放在软弱的地位上,助者角色的功能就越界了。
女性中心的概念延续了玛利亚的作用,女性代表着生殖繁衍和生命延续的希望。
第二说到国家,拯救女主的是我天朝的神舟,或许这就是本片引进的最大原因……其实导演对政治的关心从未停止过,俄罗斯的碎片给美国的宇航员带来灾难,但是美国人借助中国的飞船还是脱险回到地球,或许这暗指虽然美苏的对立曾经带来很多麻烦,但是意识形态的差异在人类共同的科学探索乃至生命繁衍这样大的语境下是可以弥合的,民族国家的对立在生命面前终于可以显得不重要,希望这段不算过解……然后终于说到生命的大主题,这点在镜头的暗示上特别多。
女主回到太空舱里如同婴儿蜷缩在子宫中,这一幕很多人都觉得美呆了。
另外,在结尾出模拟了生命孕育诞生进化的过程,女主驾驶太空舱和众多碎片一起飞向地球的时候,女主是这些燃烧着拖着长尾的亮点中最快的一个,如同精子冲向地球这一母体。
太空舱降落的地方是一处自然风景,保留着地球初始的景观而不是已有人烟的城镇,这一段象征了生命进化的过程。
太空舱坠入海洋,海洋正是地球上孕育生命的起源,女主艰难的出生,游向陆地,如同生命初始的进化也是从海洋到陆地,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对女主站立的超低角度的仰拍,昭示着人类生命的伟大和值得尊敬,伴随着音乐十分的激昂和振奋人心。
关于《安因冈》这一7分钟的短片可以看做《地心引力》的彩蛋,解释了女主那段语言不通的对话来源。
在这里我想说明导演是多么高明的表达人的悲伤,浩渺的宇宙和茫茫的冰雪,语言不通,相同的只是人的孤独。
两部片子都包含了生命的逝去和诞生,《安因冈》里死去的老狗和婴儿的啼哭,《地心引力》里女主绝望的自杀和之后的重生,两片的交集是女主在孤独的宇宙中听到了最后的地球的声音,因纽特人在孤独的冰雪中听到了陌生朋友的交流,但是他们能听懂只是学狗叫的声音,人是何等的孤独和悲凉。
另外想到《人类之子》里也有语言不通的情节,克里夫欧文的白人男主和吉普赛女人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可以通过画画交流,姬和吉普赛女人语言不通但是能通过微笑看出大家喜欢她的孩子,虽然人类因巴别塔获罪变乱了语言,但是基督的存在还是为人类争取了交流和统一的希望,这是本段的题外话了。
《人类之子》的题材倾向过于尖锐,只获得奥斯卡的一些技术性奖项,不知道这次《地心引力》的境况会如何呢。
1.看《人之子》幕后花絮,卡隆讲解那个长镜怎么拍成的时候,我暗想,这逼不会罢休,这逼会愈演愈烈,技术逼都是疯子!
看《重力》开头,我叹了口气,这就是不疯魔不成活啊!
《人之子》是win97,这回你就是win7!不对,win8!win9!歇斯底里!
乔怀特看这片要气哭了吧。
2.如果这是一个科幻短篇小说,我们会说,嗯,不错,就是梗有点老;如果这是个动画片,瓦力那样的,我们会说,看,这就是卡通的魅力,剧情片做不到的卡通可以做到。
可是,这回真是个剧情片啊,我们只能手心冒汗的说,阿方索卡隆是神!
以上句式模仿上周刚看过的连岳的杂文。
3.同类片有先例,而且很多,所以看点不是故事,全是技术活。
跟着导演玩过山车,不知咋地想到“软实力”这个词了。
对,你可以开北京奥运,你可以办个空前绝后的开幕式,砸钱砸人!
中国的软实力!
但你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即使你看剧本的时候不屑,这么俗的故事,谁不能拍?
对不起,你拍不出来,这不是钱的问题。
你有你的软实力,他有他的软实力。
导演是墨西哥人不是美国人啊?
团队应该也是多国部队?
可这就是老美的软实力,你得服气。
4.珊姐。
有趣的是看珊姐上镜,我穿越到诺丁山了,嘴姐在戏中戏里要演个太空人,休格兰特望着大银幕上的她发花痴,同样的,戴着假发。
这角色嘴姐也能演吧,凯特布兰奇也能演吧,不行,她们个子太高,不利于在狭小空间里穿梭啊。
演技没什么突破吧,姑娘成名作是什么,speed!女英雌角色信手拈来好吗!
仿子宫里婴儿那一幕,完全秒杀简方达,奔5女人这身材,啧啧啧。
就是胸部,垫过头了吧,姐姐你是平胸杀遍天下的,这胸部,太假!
这才是真的once a lifetime 的功课,盲点不是。
那次大家投票她,是觉得她这辈子就这样了吧,不会再有下次机会了。
不知道这些戏是不是本色演出?
啊,我要死了,我今天就要死了。
她脸上是哀愁还是绝望?
一个快半百女人的一生都写在脸上。
年少成名,高低起伏,高过,低过,再高,再低,再高,再高,再高......做了一辈子女汉子一辈子女谐星,这回要演脆弱,是不是演技都不重要吧。
郑洞天评她在盲点里的演出时说,这绝对不是她最闪光的表演,这只是正常发挥。
大概我们都在等那一瞬间吧,演了一辈子戏的她,需要一部电影、一场戏、一个瞬间,独属于她的。
13年前,选美特工和荒岛余生同档上,肥汤的独角戏top1,她首周上榜第3,然后,两个人都坚守,肥汤一直压着她,最后一个破2亿一个破亿,那是她杀戮时刻以后终于再度破亿。
今年的状况,刚好反过来。
我最爱的男演员,我最爱的女演员,你们都老了,巴特,你们都还在。
上次大银幕上看姐姐啥时候?
职业生涯最低谷,speed2!谁料能有今天!
阿方索卡隆给了她机会,一生一次的体验,她的荒岛余生,她的独角戏。
所以她说,我百分之一千的相信我的导演。
5.花瓶克鲁尼下半场出境,钻进太空舱,脱下帽子。
靠,要死啊!
头发白了倒更hot了!
这个老畜生!
太讨厌了!!!!!!!
ps:瞎猜,明年金球跑不了,凹死卡的话,应该和当年肥汤一样,呼声高最后让位鸡白切。
姐姐完整了,奖有了,代表作也终于有了,接下来,就继续赚钱赚钱赚钱,拿各种终身成就奖,啦啦啦啦啦。
满分如果是10分剧情-10分演员-5分特效9分如果一个电影除了特效啥也没有,那这个电影就是地心引力……简单来说,剧情就是一个女人被三次宇宙碎片风暴刮飞了三次,最后刮到了地球上,另外加上毫无内容和笑点的冗长对话...情节之枯燥让我觉得还不如国产片,垃圾中的战斗机
前段时间ms围绕这部电影吵吵得很厉害。
神作啊,不是神作啊,还是没有神只有作(念平声)啊……咹。
刚好前两天有个小伙伴去围观Hunger Game,看得也不是情绪很高的样子。
因为知道伊是文青,口味不走这一路的。
特地问了一句「前作没看过么」。
伊答说看过了。
那我就表示不懂了:你都看过第一部了,应该知道是这么个路线,还巴巴地去看第二部,图啥?
像姐胃口这么宽,上得了草原,下得了川蜀的,譬如《暮光》或者《小时代》这种片,撑不过两部就吐了好嘛,自虐才会要去看第三部啊!
「看到什么吃什么」这个胃口是很理想很圆满很幸福的,所以也就是达不到的。
何苦为难自己。
话说本片,有小伙伴拿它比《2001太空漫游》。
不是一个路线上的。
后者曾经出现在我跟一妹纸围观完《生命之树》后「母题太大,玩脱了」的吐槽当中。
妹纸问说「占得这么高的电影,就没有拍好过的吧」。
我想了想,举出了库爷这部「真·神作」。
妹子立时同意「也只有这部」本片当然不是走哲思「大主题」的路线,就是求观众当下一乐。
也不是「科幻」(没什么「幻」的成分在里面)。
姐给伊画了一个小圈圈——逃生类。
同在这个圈子里还有《127小时》《活埋》,《少年派》,etc。
贵圈真是一点都不乱,有大的母题或者没有都可以,最大的辨识特色是:人少、被困、靠天。
曾经有人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这就是围观「逃生」的乐趣。
当然有些同学是更热情「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可能就会觉得矛盾冲突不够。
影片设定类似于魔术里的逃生术——魔术师把自己铐在鱼缸/锯床/真空箱等等奇葩的地方,以便立在「在xxx分钟不逃出来就要嗝屁」的生死状,然后就是魔术师上蹿下跳地逃,观众满头大汗地看伊逃。
道具上有机关,仔细看有破绽。
这些问题大家心照。
魔术师的任务是把道具做得尽量逼真,尽量让观众找不到破绽。
观众的任务是——给自己找乐子,享受这「心跳一百分」(当然不排除个别魔术节目的观众是以「揭秘拆台」为的)像《活埋》和《127小时》这种的场景设置简单粗暴,地上刨个坑把主角丢进去或者黄石公园找块石头把主角挂上去就行了(<--其实并不是这样!
)《少年派》有「奇幻」的背景,电脑君可以大展长才——顺便说,最近PS很流行,但这看年大家什么神乎其技的CG没见过,奉劝某些技术不过关的不要轻易挑战群众智商。
《地心引力》跟《127小时》一样求「真」求「切」,求那种「xx分钟必须嗝屁」的严峻感,最终是要让观众产生「现场围观」的临场感。
所以硬件上对于「还原太空」的要求极为苛刻,而软件上则要求镜头需长——本人不持「镜头长==牛逼」这种观点,但是对于这种情节简单、演员二人转、场景固定又有特定诉求的影片,务必长镜方才有「纪实」感,一旦让观众觉得「漏很大」,就一锅端。
而这两个要求——明明是造假的太空却让人觉得真是飞船直拍,跟尽量给长镜头——是矛盾的。
因为摄影师傅一个角度不好就穿帮了,而一二三四个shot下来,布姐这是得被吊多久(看完本片我非常佩服布姐,不愧为万金油型的演员!
)拍摄难度很大。
完成度很好。
擦干净菊花等着插小金人各种技术奖就对了。
至于做不到位的地方,挑错的帖子反正隔壁就有。
我就不罗嗦了。
要是真的想看外太空长什么,当然去看《哈勃望远镜》(个人强力推荐,而且必须巨巨幕)。
要是想看一个「发生在外太空的逃脱故事」,以我的标准,做到这个程度就没得挑了,估计是完整了很多人的梦想——跟乔治·克鲁尼蜀黍漂流外太空,跟唱着小曲调着情,一起看流星,然后把他一脚踹进外太空……咳。
我扣的一星,折在故事上。
当然来个什么曲折离奇遇到外星人的桥段,这就是等人扒皮的节奏了(魔术师也不会说自己会隐身啊有气功啊是吧,那就成神棍了)。
但是这记「直球」实在太直,是真·宇直啊!
整个变魔术过程中没有trick,每一步都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实在让人很不能忍(灭火器那招Wall-E用过了好嘛)。
最后还是要赞一句,这么直线的推进硬是被布洛克姐姐的情绪而显出起伏高低,我以前一直以貌取人无视姐姐太走狗眼了。
Gravity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电影还没有到过的地方。
好像人拥有人类最尖端科技的航天器一样,浮漂在常人难以企及的太空。
电影格调高雅脱俗,在惊心动魄的故事中,主人公们不哭不闹不吹牛不上吊,但却真实的展现了人类浪漫精神的本质。
对死亡的恐惧与坦然,对自然的敬畏跟感恩,以及对生活又爱又恨的感情,被演员的浑然天成表演中自然的流趟出来,在一个险象环生的大空的中创造了古老诗歌般的从容美感。
它像人类有史以来的其它伟大而经典的艺术作品一样,简洁而准确的击穿了观众的心灵,给人一种如获重生的观影感觉,拥有着宗教一般的魅力。
对于电影的创作者们而言,Gravity令人感到沉黙。
因为它击碎了所有哄骗观众的谎言,只能徒劳的感叹,我们的想象力还没有美到那种境界。
在技术上讲,除了新一代强大的渲染跟光影着色技术之外,Gravity是技术PreViz的完美运用,可以说这部电影不是人拍的,是软件根据导演镜头设计控制机器人拍的。
在机器人技术支持下,技术PreViz终于释放它的全部威力。
在导演的指挥下,机器人跟软件全面接管镜头跟灯光控制,演员沦为机器的玩物。
能真实再现各种光影的渲染器加上能控制任何光影的机器人系统,仿佛也帮助导演摆脱了重力了限制,拥有了实现各种想象力的自由。
如果说片中有瑕疵的话,就是片中的航天器脆弱得不合逻辑。
这一点其实是很有意思事,首先,对于大空中的危险,片子还是很真实的。
航天器的安全其实是建立在航天工程师们难以想象的心血之上。
我敬佩的一位机器人工程师在NASA研究了二十几年,只为确保火星车在各种地面情况下不翻车。
并非生命在空间中不脆弱,只是人类实际的努力付出的要比平常人想象得多得多。
由此可以一窥中国的航天工程师们有多么了不起。
无法充份理解并赞美自己的英雄,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和文化耻辱。
但看过Gravity之后,不禁感叹,当中国工程师们己经把真正的航天器送进太空,飞了几个来回时,不学无术的电影人还玩不转3D,连造假都造不出来,不禁就想,究意这些人的脑子跟灵魂里有多少思想跟精神是值得表达的,值得成千上万的人花钱去看呢?
可以预见Gravity之后,中国电影圈少不了还要开许多研讨会。
各路专家纷纷发表己见,分析了国际电影产业经验跟市场的发展趋势,最后得出在中国市场票房即将超过美国的大环境下,国产电影技术将逐步并最终超过美国这一极具有远见重要结论,也可能为了满足观众的爱国热情跟国家赶超欧美的愿望,山寨几部圈点钱,弄点中国式的Gravity大片。
但大腕们依旧不会去研究等角采样降噪,解反向几何约束及bishop平动作标运算,或是研究机器人控制脚本编译器。
因为这不是文化精英这些高层次人才负责的事情。
他们的最主要责任在于从没有价值的作品中挖掘出巨大的商业意义与市场价值来,而不是学习技术和培养人才。
---------------- 小广告: 欢迎订阅我们的免费电影技术杂志。
http://www.artekvfx.com/%E8%A1%8C%E4%B8%9A%E9%80%9F%E9%80%92/爱电影也可以爱科学啊。
無聲、墜落、「臍帶」、有死亡風險的降落、在一片水中獲生──確定了,這是一場耗資一億美金拍成的子宮生娃實況。
《阿兹卡班的囚徒》、《人类之子》和本片,只三部电影就足以让卡隆登上我的最爱导演名单。IMAX 3D之下的年度最屌炸天摄影,靠的并不仅仅是开场十几分钟的长镜头。另外德尔托罗兄,你看看墨西哥老乡拿着几乎只有你环太一半的成本,是怎么告慰切尔诺阿尔法和暴风赤红的!
看完此片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一个近乎完美的作为男人的楷模——沉着、冷静、克制、情感蕴藏于不动声色的言行之中,毫无犹疑,即便在生死关头,也能当机立断,只做对的事。
影评被删是几个意思
以为克鲁尼是主角,至少是最后才死的,然后看完,感觉被骗了。
豆瓣评分越来越不靠谱了
这片子不到电影院看IMAX3D似乎就没有必要看了……而且我看的好像还只是个高质量的枪版……
效果很赞没有尿点,虽然看完也没有记住什么但还是值得五星。跟周末看的2001太空漫游还挺不一样的,2001更晦涩黑暗值得回味些。ps: safari 上 mobile movie收藏时的弹框坏了四天了有人修下嘛……………………
本片出现了两个极端...
An incredible experiment in blockbuster minimalism, a ride that only cinema in its complete form which means visual, sound and story can provide.
转转转转转啊啊啊啊啊呻吟呻吟呻吟呼呼呼呼呼耶耶耶耶耶耶。。。全片完,逗比呢吧次奥!!逻辑呢!!!!为毛空间站的门随便一扯就开了啊!!!三番五次掉零件儿你长记性好吗!!!那是中国人还是猴子啊!!!中国人一定要信佛教,打乒乓吗在空间站还有乒乓板怎么打你告诉我!!编剧你何弃疗!!!!!
这什么破电影啊看了半小时我都想退场了...女主各种猪队友,故事各种bug,然后主题也超级烂...多么自私的一个人为了自己活命制造了一堆太空垃圾全部飞向地球了。。。
硬科幻.不喜欢,大嘴表现也不好
马勒戈壁的不明白为啥口碑不错!我就一直按快进到吐,结果就结束了...
宇航员上岗培训教材。好多年了,没遇上这样的烂片,真的不容易。一颗心是负的一颗心。
这种片子我就是欣赏不了它的美,而且这个女的真是弱爆了
为什么啊一片叫好声。1没看Imax 2可能我脑洞大 3因为我不是男的
3D版本应该挺好看,不过剧情实在是太无聊了
美帝无脑片的新境界,看得人心潮澎湃
当时看这部电影就几个想法:1,开头啥都没有两个人的对话时间也太长了吧,耐心再耐心,毕竟豆瓣评分8.6了;2,靠,这电影成本也太低了吧,就两个人;3,靠,又被骗了,上次被豆瓣评分骗是一部号称超过盗梦空间的好莱坞大片;4,啥时能结束啊,我想走了;5,怎么睡醒来后,剧情还是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