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线叙事结构,在凯蒂的童年故事与现代生活中交叉叙述的。
影片在开始讲述了凯蒂5岁的时候,因为一次严重的车祸,凯蒂失去了她非常爱的妈妈,爸爸也因此得了一种严重影响生活的神经性疾病。
为了能够更好抚养凯蒂,爸爸决定去医院彻底治疗,于是把凯蒂暂时交给她的姨妈抚养。
7个月后,出院后的爸爸来接凯蒂时,姨妈姨父提出要领养凯蒂,生气的爸爸抱着凯蒂出门之后。
影片就转到了25年后的凯蒂,她,美丽,惊艳,是一位心理学博士,做着一份社工的工作,然而美丽光鲜的外表下面,却有着不被人理解的行为——她能够和酒吧里认识的向她搭讪的任何男士随意地做爱,尽管连好感都谈不上。
在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的记忆里,是无忧无虑,享受跟父亲生活的每一天,充满爱与快乐。
比如:父亲坐在她床头,每晚都给她读睡前故事。
他大段大段地读,整本整本地读,以一个作家的情感和声音,更加生动,更加引人入胜——引她入梦。
父亲每天早晨轻声唤醒她,给她穿上漂亮的裙子,赞美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
高兴之下,他会把她抱起来转圈,跳着华尔兹舞,令她沉醉,飘飘欲仙。
父亲写作时,她就在他身边做作业,两人互相赞美对方是天才。
他们一起轻声哼唱那首家喻户晓的《Close to you》,温馨洋溢,亲密无间,她在父亲的怀里,小手抓大手,一起画出最美的愿景。
父亲用一本小说得来的稿酬,给她买了一辆自行车,跟在她身后,亦步亦趋,教她骑车,最后目送她快活远去。
周末晴好,父亲会放下手上的笔,陪女儿在公园一起骑行,沿着小湖,穿过小桥,在人群中落下一路的欢声笑语。
在她看到别人的母亲而难过时,父亲会把她抱着怀里,告诉她妈妈就在天上看着她。
父亲蹲下身子,跟她拉钩,向她保证他会活到百岁千岁,活到她有自己的孩子。
姨妈姨父一直想着领养凯蒂,当爸爸出院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在评论和市场都不好的情况下,姨父激怒了爸爸使他做出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而让他有机会去剥夺爸爸的抚养权。
为此,爸爸不惜高价聘请最好的律师为了保留抚养权,同时日以继夜地工作着……最后的官司因为姨父有了外遇而取消上诉侥幸取胜,而他因为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通常需要一年的作品《父女情》却彻底累倒,离开了凯蒂。
当男友邀请凯蒂去见自己的父母的时候,凯蒂知道那意味着要确定两个人的关系,对一些女人来说,这是幸福的时刻,但是对于凯蒂,这是她很恐惧的时刻,她再一次拒绝了男友,男友伤心的离开
凯蒂被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打了一个巴掌。
因为凯蒂要中断和小女孩的心理咨询。
尽管中断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好消息:有人决定收养小女孩,并且带其搬到更好的城区中居住生活。
面对分离,小女孩很生气,觉得自己被凯蒂抛弃了,就好像小女孩当年被父母抛弃一样
作为心理医生,在治疗那个失去母亲的女孩过程中,也修复着她自己的伤口。
她在和那个即将去其他社区的女孩告别的时候,深深地明白了其实她的爸爸用《父女情》这本书,倾注了浓浓的爱,也已经好好地和她告别。
当凯蒂再一次想通过一夜情来惩罚自己的时候,她听到了一首歌 — Close to you,她莫名的痛哭流涕,这首歌是父亲写作时经常播放的,这首歌让她想起来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这首歌让她终于敢面对失去的痛苦与对父亲的想念,在坚强了多年以后,她终于哭了出来,第一次为失去父亲而痛哭,第一次说出了那句:我想你,我很想你,凯蒂决定去找回男友,尽管有可能随时会失去男友,但她知道爱是她真正的需要
中月的时候,一个穿绯色绒绒睡衣的女孩梦到了爸爸送的心爱的熊熊镜子碎掉了,碎渣借着升起月光越发明亮闪耀。
关于剪辑 全篇剪辑手法中导演并没有从观众的视角讲故事,而是从女儿的心里讲故事。
给人一种切割感,这种切割感与剧情有相呼应。
爸爸的隐瞒病情,爸爸的突然离去,对女儿来讲是一种缺失,这种缺失是母亲的死亡加以铺垫的。
即使这样,不幸中却依然存在小确幸,爸爸的睡前故事,爸爸给女儿的付出,这都是小确幸,都是长大后的女儿认为的美丽,即使这种美丽是碎掉的玻璃熊熊镜子发出的。
即使这些美丽的玻璃碴子有时候会不小心割伤自己。
刚看完这部片,过来看看豆瓣的影评,意料之外的是很多影者对这部片居然并不那么喜欢,不免也会和之前那部片对比。
父亲与女儿的感情为主线,全篇由长大后的女儿和父亲为转折划分了两个时代,描绘童年时候和长大后的样子,一段父女情,也是在谈家庭影响。
Katty长大后全是父亲离开留下的不好的影响,让人感到心疼。
所幸这是电影,一定会有个好结局满足观众的胃口,我必须说我很吃这一套。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我觉得在感情上的塑造很成功,片子很感染我,在全片一直让我回想到小学的时候整天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日子,晚上迷迷糊糊听到妈妈突然坐在我床上帮我打蚊子,晚上留的小夜灯,爸爸送上学,突然才意识到那段日子真的很开心。
一些小片段一直在我脑海里,很多笑的哭的回忆。
但是事实上那时候我和我的爸爸的关系一点也不好,所以我很羡慕片中的女主得到了那么多来自父亲的爱,我一面期望着这份感情一面不能接受,这种矛盾的性格一直影响到之后,唯一有共鸣的地方就是家庭的原因我也学不会怎样去爱一个人,也很难被爱。
我反思家庭的影响以及我自己走的偏路,再看看我现在形成的别扭的性格,感觉又一点点认识到自己。
我发现在反复看自己的过程中也让我更了解自己,然后塑造自己成想要的样子,每个阶段的快乐都不一样,我也渐渐开始发觉我内心对父母炙热的感情,学会表达,我也不会纠结我要不要回到过去,然后去爱人,接受被爱,现在看看我感到很自豪,毕竟每个人都可以是potato chip
本可以做的张力十足、跌宕起伏的剧情,似乎是为延续《幸福来敲门》那种温情讨喜的风格,《父女情2015》(又作《幸福再敲门》)被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演绎得平淡稳健,有忧伤。
看完全片不能说是没有失望的,但是一夜醒来,再想,发现本片可说的地方非常多。
在《一个维度,两条线索》和《世间安得两全法,唯有时间是良药》两个题目间,选择了后者。
因为以后者为题,能说的多一些。
先说一下前一个题目。
导演用了回溯的手法,其实是在同一个时间维度上,讲述了一个连贯的故事,一个女孩子的成长。
只不过,前一个线索侧重父亲对女儿的爱;后一个线索侧重女儿的自我修复。
第一条线索:一次家庭开车出行中,夫妻口角,期间妻子道出身为著名作家的丈夫七年前一次出轨的丑行,恼羞成怒的丈夫一分神酿成车祸,妻子离世,留下五岁的女儿与父亲相依为命。
父女俩都很争气,迅速振作起来面对生活,一切看起来有条不紊,除了父亲时有颤抖的手。
因为这次车祸的刺激,父亲癫痫加重,到了需要入院治疗的地步。
无奈间,女儿被送去古堡别墅跟富有的大姨一家生活,父亲入院治疗。
七个月后,父亲出院,父女相见欢。
郑重其事的大姨和姨夫却提出了要收养女孩的想法,被盛怒的父亲当即拒绝并且携女返家。
入院治疗的高昂费用导致父亲破产,为了确保女儿继续入读之前的贵族女校,父亲以一块钱一学期的薪酬在这所学校授课,他说“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和你一起到学校”。
观众们都以为父亲的癫痫已经痊愈,其实不然,从未治愈,父亲只是为着女儿和经济考虑才提前出院,重操旧业继续写作。
父女俩的经济虽然捉襟见肘,但是漂亮的金发小姑娘依然装扮如蝴蝶,在金色的洒满阳光的屋子里翩翩起舞。
父亲的新书付梓,为庆祝生活重新上路,小姑娘要了粉红的自行车,与父亲骑行在小桥林间,洒下一路欢笑。
但是,新书遭遇恶评,情况急转直下,落井下石的姨丈借大姨生日宴会众目睽睽场合,再次提出收养女孩,被遭受身受疾患和新书不利双重压力的父亲推到钢琴上。
穷凶极恶的大姨夫妻提起诉讼,誓要将几近山穷水尽的父女赶至绝路,父亲不舍昼夜奋笔疾书,要写出一本“关于女儿和自己”的书再给自己和女儿创造重生机会。
付不起律师费的父亲在考虑抵押房产之际,姨丈因为出轨被抓现行,与大姨离婚,诉讼撤销。
父亲的新书终于完稿,饱受病痛和忧虑折磨的他终于在一个深夜,撒手人寰。
新书大卖并使父亲再次获得普利策奖,女孩的经济受到保障,她随大姨一起生活,目睹大姨日渐憔悴借酒浇愁,渐渐理解大姨和印象无多的母亲的性情弱点,以及作为女人对于爱的依赖和渴望。
第二条线索。
成为心理学博士的女儿清纯艳丽,备受男生瞩目。
孰料清纯的外表下是一颗纵情声色的灵魂,她随时随地的与男生发生关系,卫生间、厨房、车子里,有时候理由是“我今天忙的没空做运动。。。
”直到她遇到另一个以自己父亲为偶像并且立志要成为作家的男孩,两个人迅速坠入情网并同居,女孩将父亲《父与女》的手稿送给男孩。
分歧爆发于男孩要带女孩回家见父母的最后一刻,女孩临阵脱逃,意识到自己接连失去最爱的人、以至于不敢再爱的问题,无法克服心理魔障,再次回归声色放荡的生活麻醉自己。
在此期间,女孩接收了一个心理援助案例,11岁的黑人女孩接连失去父亲和母亲,遭受重创的女孩从此失语,进而影响到被收养。
女儿自然对这个案子感兴趣,下决心要帮助女孩,最终通过现身说法,并不惜打破心理救助规则带女孩外出学骑自行车,帮助女孩开口说话并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与此同时,女儿自己的心魔也被扫除并找回真爱。
台湾版译名之所以叫《幸福再敲门》,就是从女儿的角度出发,她在父亲遗作的感召下,完成心理的自我修复,童年获得浓浓父爱,成年获得灵魂伴侣。
大陆版译名叫《父女情2015》,可能是怕观众们都不记得或者压根不知道导演曾经拍过一部叫做《幸福来敲门》的同题材影片并大获好评。
可能也是因为前一部的优质,才导致老观众们对本片期待过高,以至于有些小小失望。
当然,失望是与高期望相伴的,或者,所谓爱之深责之苛,是也。
说一下本片那些让人期望又失望的地方1、演员的大牌与剧情的单薄。
几个主要角色都是腕儿。
罗素克劳不说了,阿曼达、小粉红都是近年来风头渐劲的小鲜肉,一个作家的经纪人都动用了简方达这样的人物,可见演员阵容之强大。
可是,演员的强大反倒使剧情显得单薄,就像观众们先看到了牛刀,于是期待着一场精彩激烈的表演,结果,手起刀落,只是杀了一只鸡。
就比如简方达,罗素克劳从精神病院出来,楼梯上看到一个女士依车而立,那个姿态那风情会让人以为这一定是又一个主角出场了,他们俩一定会发生什么,或者,这女人接下来一定有一番怎样的作为来影响剧情,可是,然并卵,她只是个经纪人。
只是出演经纪人的女演员锋芒太盛了,让人产生了错觉而已。
2、演员的稳健与剧情的跌宕。
罗素克劳是演角斗士的,是演纳什的,那眼神儿那块头那步态一出场就像是接下来有大阵仗的,感觉有他在问题就不会出什么大差错的,他也的确不负众望,忍下病患的致命折磨,为了给女儿一个虽不完整但温馨幸福的童年,以命相博,完成著作,既给了女儿衣食无忧的生活,也给了女儿爱的能力和信念。
可是,他太稳健了,稳健到即便哐哐撞大墙、即便深夜在卫生间撒手人寰,都不让人觉得天塌了地陷了,甚至会生出“没事,一切都安排好了,不会差的”的安稳和踏实。
是的,抵消了剧情的跌宕和悲剧性。
3、开篇的激烈与结局的平淡。
开篇的车祸,是因为情急之下母亲道出了父亲七年前出轨的实情,以为父亲的这次出轨会成为一条副线什么的左右后续剧情,结果它在让父亲愣了一下神后,就消失,再次出现是发生在大姨和姨丈之间,而大姨和姨丈之间的这场出轨,只是父亲聘请的律师幸灾乐祸的一笔带过,作用就是“他们取消了诉讼”。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场出轨、以及七年后封闭车厢内的口角造成了母亲的意外离世,接下来导致了大姨和姨丈对父亲的愤怒和要收养女孩的决心。
可是大姨和姨丈要收养女孩的目的太站不住脚,我们接下来说。
4、剧情的不合理与合理。
如上所言,姨丈夫妻不择手段想要收养女孩,存在一个逻辑关系,加上女孩的确可爱可人、姨丈夫妻太不差钱、他们家有两个小子太调皮需要女孩子中和、中年危机要转移注意力、父亲患病难以给女儿好的生活等等,似乎使造成父亲惨死、女儿失祜的这一最直接原因合情合理。
但是,请记住,姨丈很快被证实出轨了,而且就是在提出收养女孩诉讼期间出轨的,这说明姨丈大姨之间已经出现了婚姻危机,一个已经岌岌可危的家庭,为什么还要不惜成本和代价的收养一个女孩儿呢?
如果是大姨坚持要这么做,倒也情有可原,可过程中意图最明显、手段最恶劣的,明明是姨丈呀?
他这是何苦来哉?
还有,已经成为了心理学博士的女儿,既解不开自己怕失去爱从而不敢爱的心魔,也克服不了以性爱麻木心灵的恶习,这样的哈佛高材生,可信度有多高?
二十年的心魔难以自解,靠一个跟自己幼年际遇相似的案例就解开了?还有,她劈腿一次,男友离家出走;她追上门去,发现男友也同样金屋藏娇了。
这样,俩人就扯平了?
非要通过开启一段新感情来疗伤吗?
爱情如此经不起考验,这样的爱情纯度有多高?
纯度不高的爱情,至于怕失去以至于怕开始甚至怕承认吗?
怕是经不起推敲吧?
5、好看与好看。
第一个好看,是视觉上的好看。
每个角色的颜值(说真的,无论是小粉红还是那个厕所激战的男孩,都不如罗素克劳甚至不如姨丈这些老年人有味道,尤其是小粉红,还有些娘娘腔呢)都不赖,小萝莉,长大后的女儿,还有,房间,配饰,尤其是无处不在的那些金色的光线,哦对了,这些金色的光线简直是本片除了罗素克劳和金发小萝莉之外的第三主角,少了这些光线,本片的光彩至少要少四分之一。
可是,可是,既然是剧情片,就要以剧情取胜,刻意的为了美而美,反倒会削弱剧情,最明显的就是在女儿面对爱与痛的纠结时蜷在床上的段落,美则美矣, 没有太大意思嘛,而且,她毕竟也不是“寡姐”,让无论是男女观众只为享眼福也可以坐满俩小时。
6、可能是受咱们国家“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毒太深,我个人觉得,即便基因发达,一点点都没有表现女儿在幼年失祜之后的奋发图强和迷惘挣扎,仅凭父亲的遗作励志,然后上来就是哈佛高材生,有那么一丢丢突兀。
所以,你看,至少从本片的叙事和拍摄来看,似乎没有什么两全的方法,能弥补各种缺憾。
可是从剧情来讲,毕竟,还有时间,等时间慢慢过去,所有过不去的也就过去了。
为什么说“看错了”呢?
因为昨晚心情不好,被老婆一顿无解的数落,懒得解释太多,碰巧女儿早些吃完饭,就一直缠绕在身边求抱抱(我跟老婆都在吃饭中)。
因为之前有先例,所以没惯着她,毕竟她也两岁多了,之前也跟她解释说过,父母在吃饭时不要骚扰,很没礼貌之类的(即使我是估计她会听懂的)。
本来心情就不好,我就好声好气再跟女儿解释一遍,但她还是不依不饶,甚至对着我们发脾气(在大喊),我就爆发了,摔筷子,很严厉批评了她一顿,当然她只有大哭了。
事后,心情更差。
因为是清明假期的前一个晚上,老婆想熬夜拥有一点私人空间,我来带女儿睡觉。
睡前也跟女儿道歉,也解释爸爸为什么发大脾气,她都一 一答应。
本来一切都好好的,正常来讲,我比她先入睡,她随后都会入睡。
鬼知道,房门不知道是我没关紧还是啥,留了一条缝隙,厅的灯光射进来,被她发现,就一直没睡,在那里开小差。
吵醒我后,我就关门,她就大哭了。
她这么一哭,我脾气又上来了,就扯了她一下,让她躺下,她就更加哭得厉害,于是老婆骂骂咧咧从厅进来,说我为啥不哄她之类的,我就没搭理她,就由她来哄睡,我出去厅了。
哎其实心里一点都不好受,很后悔自己脾气没能控制住。
想着,怎么才能做好一名父亲,就找找相关电影看看。
看了一部算是治愈的《我被爸爸绑架了》,之后找到这部《父女情》。
为什么说“看错了”呢?
给封面骗了,封面看着温馨,剧情却是压抑。
主体调调就是讲述女主人公,就是女儿如何悲惨的童年,导致长大后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更讽刺的是,自己是心理学博士,还是名社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儿童走出阴影。
真的是心理医生都无法自救。
意外丧母后,父亲成为女主人公童年的唯一依靠。
虽然有来自大姨一家的关爱,但是没什么能代替得了“父爱”。
结果,也因为大姨一家的关爱来得太沉重了(太自以为是),低估了一名父亲的力量,间接害死了女主人公的父亲(嗯,我是认为女主角父亲的意外去世跟大姨一家的诉讼有脱不了的关系)。
要不是这单无厘头的官司,女主人公的父亲也不会那么拼命去憋小说赚律师费,不然很可能就会丧失女儿的监护权,要知道他本来身体就有毛病。
当然,父母的相继去世,如果不是还有大姨的资助,估计女主人公童年更加惨,所以在后面,她跟大姨看上去关系还不错。
结局还算美好吧。
起码女主角能遇到一位不介意她过去(甚至现在)的男人,关键这个男人的出现逐渐填补了她心中的空虚(心理创伤)。
不过电影最后女主在家再度出轨那段很是无语,出轨就出轨,算你有病,但是连犯罪现场也不清理这就有点神操作了。
事后男主的反应很正常,但女主的反应又是为何呢?
难不成她不是故意为之?
难道她还想男主傻傻在那里冷静听她解释?
(解释有个屁用)。
电影看完,没觉得好受点,反而觉得有点压抑。
总言之,父亲跟女儿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吧,个人觉得是门很深的学问。
虽然这种时间记忆切割,看的我有点慎得慌。
但是还是要写一下观后感。
小女孩小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父亲也为了她不停工作,想给她更好的生活。
但是还没等她长大,父亲的离开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
女主慢慢长大,让自己活在狭小又封闭的内心世界,生活上看似很不羁,内心却不安也没敢有奢望,因为并没有人可以依靠。
直到男主的出现,一直以来自己蜷缩的“小角落”,不知该不该迎向那束光,害怕拥有更害怕失去。
希望你会一直在还是没能说出口。
从电影名幸福来敲门来看,好像是一个美好的故事,而真正镜头里出现交通事故那一刻,呈现给你的注定是一部家庭悲情剧。
不幸的童年里,母亲意外去世,父亲车祸后精神分裂伴随癫痫症,这一切都给剧情定了调,他们的生活肯定艰难。
女孩被寄养在姨母家,对父亲的不舍,对陌生环境的排斥,到父亲回来接回自己家姨母姨丈的无理要求。
到父亲的稿费收入难以支出私立学校教育开支,不得不拼了命的写作,只为了女孩能有何别的孩子一样的教育。
父亲的的伟大,贯穿整剧,尤其在自己最困窘时,姨丈不择手段利用裙带关系,利用优越的经济条件争夺女孩抚养权,不得不废寝忘食,甚至牺牲掉有限的陪女儿阅读的时间也要奋力写作,只为将女儿留在自己身边,因为父亲不想女儿没有了母亲又没有父亲。
但事实上,女孩家庭的不幸,周围的环境,父亲的外遇经历,无不影响女孩,一个充满创伤的童年阴影一直伴随她长大。
成人后,她对爱情悲观,没有安全感,而又空虚也让她不停的与陌生男人发生关系却不谈感情,这也许是受父亲的不轨行为和母亲意外死亡的影响。
其实她的童年多半还是幸福的,只是从小失去了妈妈,对女孩影响太大,从看着别人的孩子有妈妈陪伴她的悲伤来看,她真的渴望和别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和蔼的母亲。
单亲家庭孩子的不幸大多如此,没有爱或者缺少爱的孩子,不太容易与社会融合,与陌生人沟通,甚至性格乖僻,少言寡语,不会爱自己,也不知道如何爱他人。
黑人小女孩的遭遇大抵与女主类似,好像是另一个自己,她想尽办法来引导小女孩开口说话,能接受到。
用父亲对自己的陪伴经历,陪小女孩直到愿意开口交流,她无疑作为心理师是成功的。
可她却终究无法使自己解放,与男朋友的爱情也那么悲情,想去爱却又排斥,又不敢去爱,矛盾的内心趋势她一次次通过性刺激来使自己满足,男朋友的不满顿时爆发,尽管尾片两个人和好如初,男孩重新接受自己。
可未来影片没有交代,我真的对女孩能够全身心拥抱爱情,持怀疑态度。
毕竟哪个男人也无法接受这样一个女伴,这就是现实,也是女孩一生的悲剧。
先说一颗星给演员都喜欢。
起初不能理解为什么女儿成年后一直滥交,后来她自己说道:长久以来内心空无一物,感受不到什么事物时,理解了。
当一父亲突然离开,美好的父女情突然消失,父亲也不再回来,还年幼的女儿的确会受到刺激,这种刺激可以充斥接下来人生的一二十年,当事人真的会不计代价的迷失自我,毕竟人是感情动物。
直到再有一个爱你的人到来,一段美好的感情出现,才会有机会唤醒一颗空荡荡的心。
Russell Crowe演了多少苦情的作家/文学/数学老师的父亲/丈夫角色啊…连看了危情三日和这个,美丽心灵也是。
本来没觉得怎么感动的,到了Katie买醉堕落突然听到小时候和爸爸一起唱那首歌时突然泪崩了…(第一次听这首歌是在James Corden和孔雀的暧昧春梦里来着)看弹幕不少人说Katie睡那么多人是自己作,我看着看着觉得这跟我以前看过的精神分析的一些例子相似,亲密恐惧症,因为小时候受的创伤,这里是父亲和她,她本来跟父亲的关系很好,因为生活所迫父亲要努力写作,顾及女儿的时间少了,女儿还不理解,这似乎是父女之间第一次闹翻脸,父亲去世给她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她不敢再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害怕被人背叛/离去,所以成长期间她喜欢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大了也不敢去真正爱一个人,不懂如何做girlfriend,害怕投入的感情再次被伤害,所以她和男性只保持肉体的关系。
Katie治疗的小女孩也是和Katie自己小时候的经历类似,小女孩父母双亡,就拒绝说话,拒绝与他人交流,建立情感关系,这与Katie是类似的,Katie在治疗她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治疗她自己,两个有类似经历的人终于能互舔伤口,打开自己的心结。
我想只要有了孩子的人,看这片子都会刺到心里。
剧情没有包袱,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它比较特别的地方是,把女儿长大后的故事,同女儿童年时候的故事交叉并列来讲。
这样做的目的,我个人理解为,我们可以想一想,大人之间的问题,给无辜的孩子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父亲的故事,我们也能理解了为什么女儿长大后做出了一些无法理解的事情。
她所爱的一切,都在自己童年时离自己而去,所以她并不想去真的爱什么,因为一旦爱上了,再次失去就会变得痛苦。
所以,她紧锁自己的爱,男人也只是她的生理解决道具。
可是,这时候真的有碰到了真命天子。
她或许最后明白了那个道理,只有继续的去真的爱上一个人、一件事,才能真的把自己惧怕的问题解决掉。
而这个过程或许很艰苦,很漫长,但都需要坚持下来。
就像她的父亲,为了她,坚持到死。
3.5 points
这对父女非常暖,颜值还很高。至于剧情,比较平庸。
讲父女情就好好讲父女情啊,你说你加那么多其他的东西干嘛,简直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本片很多支线都是多余的,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突出人物性格和电影主题的效果,反而让我感觉莫名其妙,真的很影响观感。
这片子啊。。。。浪费了罗素克劳的演技。女儿从小失去双亲和长大了滥交有什么关系?剧情很多线,能连起来的太少,看起来松散没劲儿。
双线叙事,罗素·克劳轻松驾驭慈父的角色,倒是阿曼达虽然作为女主却并不出彩。渴望爱又怕失去爱,缺乏安全感源自于幼小时候的经历,作为社工要帮助温暖别人,但实际上最应该被温暖的是她自己。我们能做的是珍惜父母与我们相处的每一天,因为生命无常。p.s.我怎么就喜欢不起来【当幸福再敲门】这译名
成年线实在太烂俗乏善可陈,将童年线的父爱线的感动统统磨灭
父女线是泪点,但加上成年女儿双线穿插反而让片子太凌乱。拉塞尔克罗轻松驾驭父亲角色,倒是阿曼达还不如小女儿演得好。PS:难道就用姨母最后出现的一幕讲的一句话把女主的行为给解释了,也太坑了吧。。。
交叉叙事弄巧成拙,父爱深沉厚重如山,罗素·克劳一颦一语都牵动观众的泪腺和柔软内心,然而“女儿”阿曼达·塞弗里德过度的自毁倾向诠释让这种温情残存无余。
故事明显结构不完整啊~
印象中只有罗素的演技和女孩的性瘾,还有父亲去世那一刻的亲情
两条线完全没关系,没啥感动的点…还有女主滥交,给男主带绿帽着实恶心到我了…
两星半吧。双线故事把好不容易积攒的情绪都打乱了,浪费了小女孩和克劳的表演。阿曼达颜值这么高,怎么回回演的角色都不招人喜欢。另,小粉现在演什么正面角色我都一秒钟调戏,仿佛马上就要怒吼“bitch!”这片子里吼出来还挺应景的哈哈。
父女情感人
《当幸福来敲门》是童话,这部是小说,别的都是见仁见智的。看了下评论,荡妇羞辱还是普遍存在的。“不是所有爱你的人都会离开你。”“但我真的已经竭尽全力了。”
童年部分很煽情成年后女主略渣…如果结局是女主被阿姨抢走领养父亲去世什么的个人觉得更煽情催泪一点、
弄巧成拙的交叉叙述,活生生撕碎了整部电影,男神罗素陪伴小萝莉成长的副线纯净美好,完美诠释了父爱的深沉与绵长,而长大后的阿曼达那条主线更多给人一种破碎与厌恶的感觉。可惜了男神的精彩演出,唉。。。
父亲的部分演得很好,小粉的出现更是深得我心。但是阿曼达那大眼珠子确实看得我闹心,远不如小萝莉天真可爱的表现让人觉得舒服。双线叙事经常有点乱七八糟的感觉,好在亲情的主题并不会过时,为这部电影守住三星大关。
泪奔好几次,小姑娘和罗素爸爸太惹人爱了。但是大了以后阿曼达的几场戏有点莫名其妙- -
罗素的演绎真的是行云流水,让我感慨又感同身受得泣不成声!唯一的缺点,在父亲与长大的女主的切换当中,一度让我觉得有点莫名其妙
看不太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