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勇敢呢,不怕死亡?
敢于面对现实?内心没有恐惧?
还是其他什么...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我害怕面对残酷的现实,我选择抱怨;我害怕自己是弱者,只有弱者才会恐惧;我害怕自己在社会中没有自己的角色...可是有谁他妈的不害怕呢?
我想变得勇敢,可是什么才能让我变得勇敢呢?
什么才能把我们逼得变成勇敢的人?
不是艾莉絲那样的复仇欲望....也许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怀疑
这个勇敢的《复仇的女人》,把悲剧和绝望的情绪置于其次,把暴力和惊悚推上前台。
又一个典型的美式硬派复仇天使,只不过这次多了几分真实少了几分造作。
无法避免的一个事实是,复仇女人缺失了情,无奈的变成了一个符号化的人物。
——有志女青年复仇,这个动词抑或是形容词,后面只要沾上女人这两个字,就立马变得阴柔和妩媚起来。
电影里从来不缺乏复仇女人,最近的有来自韩国的金子小姐,有强悍无比的美国新娘,甚至在《密阳》里的柔弱寡妇也以自己的方式对宗教进行了报复。
这些女人无一例外的拥有一个阴暗的不忍回忆的过去,然后心性大变,于是产生了以暴治暴的念头,从而被人们冠上了复仇天使的称号。
金子的复仇之路布满了血腥,美国新娘则直接习武练刀血浆飞舞变态异常,而寡妇的复仇却让人深思。
又一个勇敢的《复仇的女人》在一场突发的暴力事件中诞生了,她是一个电台DJ,有一个男友,一个公寓和一条狗,生活在纽约并且热爱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街道,这个女人是一个幸福的小女人。
一场意外的暴力袭击事件,摧毁了这个女人所有的一切,包括挚爱的男友和狗,包括未来的生活。
男友死亡,女人幸免活下来,却再也回不到曾经的生活状态。
从曾经对纽约的爱转变成恨,对人群的惶恐和对周遭所有事物的怀疑,在这个女人心中,世界一瞬间充满了黑暗的犯罪和可怕的暴力,危险在纽约的每一个街道每一个角落潜伏着。
于是,女人发现警察和法律并不是阻止一切犯罪和罪恶最有利的工具,她以自己的方式,以一把在黑市里买到二手枪,开始了复仇之旅。
这样一个复仇女人,比起同样来自美国的新娘,更多了几分真实的力量。
她不是漫画故事里那种一瞬间便被赋予了力量的女英雄,也不是像超人、蜘蛛侠和蝙蝠侠那样的救世主。
“义务警员”这样的称号被加在她的身上,显得有几分造作。
她的复仇之路起源于对男友死亡的无法接受,第一次杀人则纯粹属于正当防卫。
深度的人群恐惧症和不安全感,是女人想要有一把枪自卫的理由。
慢慢地,这个女人碰见了越来越多的犯罪和罪恶,于是她抬起了枪,以自我的判断和价值体系作为标准,毫无恻隐之心的杀死每一个企图犯罪或已经在犯罪的人。
“以暴治暴”成为这个女人报复的中心理念,所以,她是一个完全不想作英雄,却成为了人们眼中英雄的勇敢女人,她的勇敢在于她抬起了枪杀死了坏人,而那些坏人的死在人们眼中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乎,影片开始把这一问题逐步放大展现出来,且立马摆在每一个观众的眼前。
这个女人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正义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在法律和道德面前,人之为人的主观性和判断性,是否能成为夺走一条生命的正当理由。
女人的所作所为容易让人联想到,时下非常火热的日本漫画《死亡笔记》,女人和死亡笔记的作用是一样的,只不过女人多了报复这一层,都以自我的价值判断杀人,当然杀的确实是坏人,但是法律的存在就同时受到了轻蔑。
在大部分不了解真相和事实的大众眼中,女人成为了一个变态的连环杀手或是一个义务警员。
影片把大部分时间给了这个复仇女人的暴力史,她每次的报复行动和杀死的每一个坏人,而则把她的内心淡化了,只通过了了几次的女人工作时以DJ的身份带出的心理独白,观众得以直接地了解这个女人的内心。
所以,本来作为影片主角的女人被导演想要灌输给观众的道德法律和人性的判断给代替了,动作、暴力和惊悚成为主要的内容。
很显然的是,影片其实已经给出了一个自己的立场,无论从一直侦察连环枪击案的侦探的态度,女人的那个黑人邻居帮其隐瞒“杀人事实”,还是从最终女人“逍遥法外”的结局来看,在影片虚构的社会中,大众普遍都认为女人的做法是正确的。
这个充满争议的复仇女人,在美国民众心中,成为了真正的“以暴治暴”的英雄。
当影片结束,女人顺利逃走,又一次回到暴力袭击事件发生的那个隧道口,整部影片留给我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女人杀人的场面,和她那张惨白的充满仇恨的脸。
一个悲剧却没有一份悲剧的力量,充满着的是现实主义式的发人深省的各种关于人性的疑问,发生悲剧的人被淡化,悲剧造成的结果和事件被放大,这是《复仇的女人》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
从来没有人会怀疑朱迪·福斯特的演技,这个被称作“美国电影业的一个标志”的女演员,把《复仇的女人》演绎的异常坚强,这一角色让人们又一次看到了朱迪的精湛演技。
影片实际上纯粹是一部明星电影而不是导演电影,朱迪的光环是影片票房的保证同时也是影片质量的保证。
但是,放下朱迪的明星效应来看。
影片导演对于人物内心和情感的塑造和刻画却是很失败的,明显的想以点盖面,以细节来刻画人物心理状态,却做的很生硬和粗糙,暴力和紧张的故事情节成为影片真正的主角和好看的部分。
当然,这样的故事,一会是那种走情感路线的文艺腔调,另一种就是此片走的典型的好莱坞商业娱乐电影的套路。
喜欢哪一种,则完全看观众的个人喜欢。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情注明
又一部复仇题材的影片,以人物内心矛盾刻画为主。
朱迪福斯特的声音深沉沙哑,非常适合本片忧郁黑暗的氛围。
听到她不断地重复着“New York……”,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爬上后背。
确实,大城市使人们疏离,恐惧在夜晚爆发,每一个熟悉的街角都可能成为致命的伤害。
也许,在某种悲痛和愤怒的驱使下,任何人内心中黑暗的另一个自我都可能占据身体,复仇也许真可以令人解脱吧。
朱迪福斯特的表演内敛精湛,把人物内心的痛苦、恐惧和仇恨等情感演绎得非常到位。
ps:剧中朱迪的男友居然是《迷失》中sayid
Jodie Foster 也算是个大明星了,可惜我只看过她三部片子:《沉默的羔羊》《似是故人来》还有这部《勇敢的人》。
或许是一直喜欢她那种丝绸外表下的金属气质,汉尼拔系列只看了首部(《红龙》是因为诺顿哥才看的)。
对Jodie的了解,可能八卦杂志上要远多于影片及角色本身,不过,八卦再精彩,闭上眼睛,最先想到的,还是浅色头发,薄嘴唇,尖尖的鼻子和下巴,最重要的,永远惊恐和不安的眼神。
这部勇敢复仇人,算是弥补了对Jodie印象上的缺憾——声音,一个电台主持人,最先出境的就是她的声音,整部电影最突出的也是她的声音,旁白部分带动了整个的气氛,可能略显沉闷,不过,细腻得恰到好处。
至于复仇者的主题,以及故事的蓝本,好像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忘了是畅销书还是什么了,总之,不怎么敢冒。
反倒是对主人公内心的表现,be another one的过程,深刺人心。
灾难为发生在你身上之前,也许真的从来不知道恐惧是什么,有些事情替代经验不是那么管用。
但,谁又真的愿意经历那样的事情呢?
太阳落山了,明天还会升起来;一个季节过去了,明年还是会回来;可是有些事情发生了,是不可能再恢复原状的,人的心就是这样。
我的一个坏习惯,就是书上或者电影里看到的事情,总是会往自己身边或身上联想,看过这部电影,想到了我身边的这个城市是否安全?
事故的报道经常见,却还是很天真的认为那些不幸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走夜路从来不知道害怕,也没做过任何保护措施;没丢过钱包,还总为此而自豪;也从没碰到过什么大的公众灾难(非典时虽然身处重灾区,却根本没往心里去,根本没真正害怕过)。
但是,现在,或许应该想想,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避免无辜受害,如何。。。。
可是,灾难是否/何时会降临,谁又知道;注意保护是对的,但是所谓无知者无畏,一旦知道了潜在的危险,想办法去预防的同时,担惊受怕也就随之而来了。
这样,一个矛盾的问题出现了,就好比一筐苹果,吃不完总会有些烂掉,有些已经烂了,那么,是先捡好的吃,还是先捡烂的吃?
边吃边有些苹果烂掉,前者吃了好的,扔了烂的;后者吃了烂的,但是看着筐里永远剩下好的。
ps:细节部分1、女主那个录音的设备很酷;2、女主去医院探望女证人时穿的T恤上有个汉字红双喜;3、警察局程序的冷漠真的让人寒心,片中出现了多次,比如女主出院前的询问没有一点人情味,出院后又去打听接待的警员说话就像台答录机,地铁杀人案发生后女主去报案警员的态度也许是导致后面发生案件的重要原因。
本片很难说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基本上平铺直叙,中规中矩,无论是城市主题还是人物表现。
仅有的妙处就在于朱迪姐来出演Erica,在这个年纪 以这个身形,也算延续了其自panic room之后一贯的偏动作路线,朱迪姐和麦姐还有莎朗姐一样,人过中年之后愈发将小号size的身体内所蕴藏的能量持续爆发,彪悍到让人诧异,但是她又和麦姐与莎朗姐不同,她走的不是性感彪悍路线,而是知性彪悍路线,这就决定了其彪悍的表达方式是潜藏得更为深层的,是释放得更为矛盾的。
除了insede man里面那个agent角色,其他几部泛动作片或疑似动作片中,朱迪其实都在扮演同一个角色——非主动性tough化的普通女性,完成了从ordinary到extra_ordinary的进化,当然这种进化绝对不是正面的,受迫性改头换面和颠覆性自我再发现正是女性在遭受重大变故时很容易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这种复仇的内在心理动机驱动了能量的内爆,而朱迪一直以来,直到现在,也一直是这种角色的头号花刀马旦,当然妮可姐最近也一直狂走这条路线,但是妮可姐由于本身size和shining度的关系,使得自身的能量本来就很难在被引爆前被完全隐匿,所以还是朱迪姐更加批判现实主义地说,妮可姐还是好好走情欲或者惊悚路线吧...
女主和男友被流氓攻击,男友死亡,女主重伤后恢复,买枪开始为民除害,但迟迟无法查出流氓信息,听她广播的警官开始帮她,后发现她有杀人嫌疑,对她说出自己最想抓的罪犯,结果女主替他杀了罪犯,警官发现后恍然大悟,女主去找流氓报仇,在赶到的警官协助下杀死流氓,警官要其对自己开枪并嫁祸流氓,女主开枪后离开。
故事不错,演员不错,结尾不够和谐。
女主和男友被流氓攻击,男友死亡,女主重伤后恢复,买枪开始为民除害,但迟迟无法查出流氓信息,听她广播的警官开始帮她,后发现她有杀人嫌疑,对她说出自己最想抓的罪犯,结果女主替他杀了罪犯,警官发现后恍然大悟,女主去找流氓报仇,在赶到的警官协助下杀死流氓,警官要其对自己开枪并嫁祸流氓,女主开枪后离开。
故事不错,结局不够和谐。
朱迪·福斯特老了從她的臉上得不到什麽線索但她的手,卻泄漏了她的年齡這不重要從沉默的羔羊,到局內人,到勇敢的人依舊堅毅的臉永遠超越年齡的演技以及那雙迷人的藍眼一對即將結婚的情侶,牽著狗,在傍晚的Central Park散步他們不會料到自己即將遭遇的不幸男人被活活打死,女人重傷而這,完完全全的改變了她至少,創造了另一個“她”,一個令她自己都感到陌生的“她”她開始復仇雖然最初并非有意但她確實做了從最初的意外,到有意識的去聲張正義最後,她復仇成功應該說劇情一直在掌控之中除了最後沒料到警察的放水算是個很美滿的結局了每個好人都希望有蝙蝠俠、超人來為他們聲張正義不求理由,不顧一切的,不需要什麽法律程序聽起來很美妙女主角就是這樣做的但想想,這很容易世界大亂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就是正義於是開始殺,開始濫殺稍有不順,稍被抵抗,便怒火沖頭,通過殺人這種極端方式來解決亂,真的亂了可不得不承認,有太多弱者,弱勢群體沒有辦法,沒有資本,沒有資格去通過法律解決問題這就是一種不公也算是諷刺吧,“最公正”的法律,卻沒辦法公正的讓每個人享用於是有了這電影,有了蝙蝠俠們其實這部電影挺朴实的不客氣地說——平庸無論是劇情,懸念,還是手法我只是想看看朱迪·福斯特了從這一點來說,沒讓我失望
昨天在朋友家里看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只是结局让我觉得有点意外。
但是我喜欢这个结局,用朋友的话说就是;以暴制暴。
在法律很无力的情况下,我们无助,失望,然后疯狂。
前几天一位朋友的小孩差点丢失,后来问及如果小孩真的丢了,她会怎样?
她说她要毁灭这个世界,与那些拐卖儿童的家伙同归于尽。
同理,在当事人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痛苦之后,我真的同情并理解艾莉卡,也希望她的行为能逃过法律制裁,就如《死亡笔记本》里的月,如果他不是那么大的野心,他也会让善良的世人崇拜的。
喜欢莫瑟警官,一个正直,负责并经验丰富的警官;一个心里有爱的男人,呵,我想他在最后的决定至少有一半是出自于私心吧,虽然案子经不起推敲,但是管那么多干嘛呢,虽然所谓的法律被践踏了,正义却在!
爱也在!
不就很好了么?
在现实社会里我们总被法律束缚,正义得不到伸张,至少在电影里,我们可以过瘾。
当然我的想法在某些人看来肯定很幼稚,无知,没想到以暴制暴后的深刻后果,是的,我承认,但是我说了,这是电影,我们的正义感需要释放,我们的情感需要有一个出口。
当然,正如剧中艾莉卡接听电话时,有个听众说的:要用以暴制暴来解决问题,这正是说明这个社会出了大问题。
我当然更希望我们有更好的治安环境,更完善的法律系统,更快的破案方法,更善良正直的人们,更鸟语花香幸福美满的世界,但是,至少在目前来讲,这真的有些遥远.....或者真如Judie Foste在剧中所说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陌生人.艾莉卡在自己的正常生活被颠覆之后,另一个从未发觉的自己从内心升起,与原来的自己完全陌生,这才是她的苦恼吧,她无法正常生活,睡觉,同时她害怕另一个冷酷的自己,在这场灾难中她丧失的不仅是男友,更是自己的幸福美好的生活和平静的心态,甚至她往后的人生也在那一晚中尽毁! 这样的灾难带给人的伤痛有多深?这个社会光鲜外表下有多少这样的惨剧? 为什么人们变得冷漠不相信别人? 这些,都是通过艾莉卡的遭遇让我思索的,虽然很沉重.很佩服Judie Foste的演技,那蓝色的眼睛里表达出来的每种情绪都很到位,再配上坚毅的嘴唇,高挺的鼻子,那张脸真是个性极了,越老越有魅力!
片中有一首歌不错,GG了一下,那首歌的名字是《Answer》,演唱者:sarah mclachlan 出自专辑
那天在学校的河边,我们聊了很久。
不久,他送我回寝室,告诉我,“以后在一起的时间还很长。。。。。。
”(因为四周有些。。。。。。
)以上评论和电影无关,只是感觉防范意识不能没有,呃这是一部关于道德和法制的探讨片,朱迪福斯特还是演技逼人。
唯一不足的是感情戏有点假(毕竟不能让人家改性取向吧)现在的我们,有多少人还是坚信法律是公平的呢?
太多的无可奈何,不是谁可以轻易更改的。
但是,倘若人人都因为法律无法实现正义,而为之,那么我们原本寻求的公正世界会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呢?
可是,我们又能真正做到理性吗?
矛盾
插曲好笑-11/21/15 at MoMI
"It is astonishing, numbing to find that inside you there is a stranger. One that has your arms, your legs, your eyes. A sleepless, restless stranger, who keeps walking, keeps eating, keeps living."
女版复仇,主题是我喜欢的类型,可是故事有点过不去,虽然朱迪福斯特的表演蛮不错的,这结局真是有点出乎意料。如果观众即是正义,那么就可怕了啊。
这个片子绝对看过,但是看的时候还不够成熟,游离于大学期间甚至高中时代,已经不记得情节,那个时代愉快的玩耍时间。本就喜欢警匪动作暴力战争血腥黑帮惊悚犯罪恐怖悲伤喜剧的题材,这款肯定会看,不管哪个国家的,可很多故事看的早不够精彩,也就忘的快忘的早这个片子记忆基本上只留在片名了,不知道为啥,对于故事本事始于什么,终于什么,完全不记得了
▤「There's plenty of ways to die. But you have to figure out a way to live. Now, that's hard.」「Now, if you're gonna use a gun, you make sure it's legal.」「There is no going back to that other person... that other place. This thing, this stranger... she is all you are now.」
最终她选择了靠自己!而不是靠这个社会这些规则去给予她公正的判断!但多少有些过了!戏剧张力嘛!
6/10。象征意味的服装色调表现人物细腻复杂的脱变,买枪是艾丽卡转变的前奏,她的着装此刻显得更加男性化,丅恤由受害前的浅色变为深红色,胸前图案不是老鹰就是一条龙,黑黑的眼线气质逼人,白天继续采集声音向听众分享恐惧,晚上把外套的帽子戴上成为夜行者,杀死违法买卖的奸商后在街道一块石碑前戴黑皮手套,暗示掩饰身份的道路越走越深,内心完全被复仇者占据也挣扎于下手前向警察吐露心声,当警察怀疑她的身份叫到医院协助向目击者问话,艾丽卡胸前的喜字表现和男友的幸福被摧残的执念,同时慢慢握着被恶人劫持的妓女的手反复摸擦,这个动作既表慰问也坚定的暗示妓女不要供出她,沉默中警察反复打量她的表情被掩饰过去;剧情美好得像童话,杀人不会被目击,没有经验但枪法准确屡屡得手,戒指作为唯一物证解决了警方都查不了的杀夫凶手,太想当然。
非常不好看,就是没什么意思的感觉,但是朱迪福斯特真的是好特别的一个女演员,她身上有那种其他女演员没有的特别凌厉的气质,但是又不会喧宾夺主,不知道不知道后来没再接过特别好的剧本了,真的特别可惜。
无聊
mire this power like this woman
简单的情节但是不简单的人。重点在女主角的内心的转变吧。不错的片子,估计里面的动作少了点,而且是柔弱女人的片子没人喜欢把!
意料之中的结局
初中最喜欢的电影……
看的人很晕........就是她的个人秀但是秀的还挺一般
老套的剧情,毫无新意
特朗普无处不在啊
很悲哀的一部电影~
补评: 演的还可以的片子
朱迪演技真好,剧情真狗血~
50岁的大妈还卖弄....活该被打....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