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长眠

Mar adentro,长眠地中海,情流心海,内心之海,点燃生命之海,The Sea Inside

主演:哈维尔·巴登,贝伦·鲁埃达,洛拉·杜埃尼亚斯,玛贝尔·里维拉,赛尔索·布加诺,克拉拉·塞古拉,乔安·达尔迈,塔马·诺瓦斯,弗朗西斯科·加里多,乔瑟普·马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语言: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加利西亚语年份:2004

《深海长眠》剧照

深海长眠 剧照 NO.1深海长眠 剧照 NO.2深海长眠 剧照 NO.3深海长眠 剧照 NO.4深海长眠 剧照 NO.5深海长眠 剧照 NO.6深海长眠 剧照 NO.13深海长眠 剧照 NO.14深海长眠 剧照 NO.15深海长眠 剧照 NO.16深海长眠 剧照 NO.17深海长眠 剧照 NO.18深海长眠 剧照 NO.19深海长眠 剧照 NO.20

《深海长眠》剧情介绍

深海长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雷蒙(贾维尔•巴尔登 Javier Bardem 饰)在一次跳海运动中出了意外,全身瘫痪。原本英俊壮健的他要在煎熬中度过余生。他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中过活了26年,已经无法领会到活着的意义。他一再申请安乐死,却无法获准。他请来律师朱莉娅(贝兰•鲁达 Belén Rueda 饰),这个女人在与雷蒙的相处中慢慢认同了他的观点,她不幸也身患绝症,二人更加惺惺相惜。朱莉娅承诺帮雷蒙出版诗集后,就和他一同赴死。 有一个少妇知道了雷蒙的经历,力劝他不要放弃生命,并深深爱上这个不幸的人。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把雷蒙从瘫痪的煎熬中重生过来。然而他还等着朱莉娅一起告别这个世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精武村大侠深居其中我的爱金枝玉叶探险记同路阿根廷走进你的记忆死亡阴影浮世画家大长今伊甸湖大栅栏早安,维罗妮卡第一季奇葩超能事务所深洞杨门女将之昊天塔白马王子我的间谍田耕纪第八个嫌疑人凤凰路枕边人我叫为何女房客你遗落的蓝天一家老小向前冲古驰家族费城永远阳光灿烂第一季被称为废物的原英雄、被家里流放后随心所欲地活下去选妃记七号禁毒组

《深海长眠》长篇影评

 1 ) 〈情流心海〉:他者的愛.微笑地哭泣

電影打正旗號探討安樂死的問題,但觀眾細看之下便會發現電影其實以「死亡」作為中心,從而展開有關「尊嚴」、「愛」、「自我」等討論。

在充滿詩意意象的鏡頭和對白之下,電影表現近期電影重未展現的沉重。

〈情流心海〉的主人翁Ramon四肢癱瘓,等了二十八年才可以走上死亡的道路。

電影依然保留了有關「安樂死」的傳統討論,如以「宗教」的角度切入,探討生命的權利和義務,又例如探討到家人和朋友的愛和負擔所造成的各種影響。

但《情流心海》不滿足於傳統討論,不講求簡單而且沒有意義的正反論證。

首先從「死亡」的主體性探討「自我」與「他者的目光」的關係。

家人的無私痛愛、兩位紅顏知己Julia及Rosa因Ramon而打開心窗,在他的身旁總存在著無限關心,但重要的是:這些關心總是以「絕對權威」的姿態降臨,以「拯救」為己任,他們總認為「愛」與「關懷」對受難者而言是正面的行為。

因此Ramon的感受總是「他者的感受」,他的自我全是建基於別人的目光、期待和權威之上。

所以當他對他者的照顧表現抗拒的時候,其實他的自我已經喪失。

而「愛」的定義,在苦難和死亡、拒絕佈施的面前,於〈情流心海〉之中有了新鮮的表現:愛與毀滅並存,關鍵在於你我之間有著不可離補的距離。

Ramon多次強調讓他死才是真正愛他。

「愛」可以在兩位女主角之中表現出來。

Rosa的愛以「提供」(supply)的形式收回(demand),當她失意的時候,總以同情和佈施來反證自己的幸運,因此愛的付出得以折回。

可是Ramon逐漸改變了她,最後她知道自己對Ramon的愛不是真正的愛,電影末段吻額(而不作接吻)的鏡頭,正表現了Rosa的醒覺。

Julia與Ramon同病相憐,Julia由隨意翻閱Ramon的感情而使Ramon反感,逐漸他們吸食同一支煙,意味著他們的心聲互通,真正彼此了解對方的心情;以至到最後Julia背叛與Ramon結下的承諾,不敢正向死亡。

當中的心理刻劃相當出色。

後來Julia的失憶意味著身體的存留並沒有任何意義,尤其當靈魂早已不在的時候。

電影對白和鏡頭具有相當的表現力,如「飛往海洋」的俯瞰視角,配合如浪潮般的音樂;又例如Ramon離開老家,沿路看到戀愛中的青年、十字架、動物交配、小孩、老人,表現生命中不同階段的美好;最後風力發電的扇褶,以局部走向全景,表現了生命的驚喜和神秘,充滿動感和涵意。

又例如Ramon的父親說最傷感的是「孩子『選擇』死亡」,一句語重心長的對白蓋過所有愛、報施與權利的爭辯。

海,是生命之源,同時表現生命的廣闊和包容。

那是一種帶神秘色彩,沒法命名、只能以想像感受的自然力,而這種力量卻只存在於孤獨的個體之中。

所以電影的英文名字是「The Sea inside」;而〈情流心海〉的高度也在於此。

原載http://www.hkfca.org/review_article.php?searchfield=filmname&filmindex=1&reviewindex=2

 2 ) 求生是本能,求死是境界

我想用废墟《一片墓地》里的一段歌词用作标题会很适合。

第二次观赏Alejandro Amenábar的作品。

同《睁开你的双眼》一样,这位西班牙大师(请允许我这么称呼他)依然是其对于人性的探讨。

这次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争取安乐死的斗士西班牙人Ramon Sampedro的真实故事。

但全片的格调并非死亡那种令人无望恐惧般的压抑,反到是让人温暖的。

(起码是我)Ramon那对于死亡的美好向往,对于常人来说也许难以理解,而于他那则是唯一的解脱。

虽然一心求死,但Ramon对于生活依然是呈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他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成为一些人活下去的动力。

在看到哥哥同Ramon争执的那一段时,我忍不住哭了。

身上的某种情感,被那种强烈的戏剧冲突产生的氛围所激发。

一心不想弟弟死,想要照顾他的哥哥;一新求死的弟弟。

二个人都知道面对现实矛盾都只能无可奈何,却依然各执己见,但在内心又都是带着理解的尊重着和爱着对方。

肉体无奈啊…… 卡尔.门林格尔认为求生和求死都是人的本能所在。

而自杀也绝不仅仅是人一时的头脑发热,那往往由于过往行为,环境等因素(特别是童年)的潜在积累,最后因某事的触发而造成的。

如Ramon一样(也许这个例子会比较特殊)。

  最后,电影让我想起了一首歌Joy Division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虽然歌曲本身同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毫无关系。

因为Ramon相信真正爱他的人,会帮他结束生命。

附:《一片墓地》歌词全文。

在苍灰的天幕下枯叶飘舞希望的废墟风刮着吵闹的世界期待中安静的火焰 唉!

耶!

灾难中挣扎唉!

耶!

悲剧中出演唉!

耶!

求生是本能唉!

耶!

求死是境界穿过一片沙漠后穿过一片城市丛林就到达安静的海与草地干净的空气与泥土唉!

耶!

灾难中挣扎唉!

耶!

悲剧中出演唉!

耶!

求生是本能唉!

耶!

求死是境界!

唉!

耶!

 3 ) 对于生命和爱,拿得起亦放得开

“当我发现不能逃避要去依靠别人而活下去的时候,我就学会开始面带微笑。

”这是一心向死的雷蒙对于个人脸上的微笑语言的诠释,让我忍不住深吸一口气,所幸,这口气并没有憋屈太久……诚然,生命中有众多我们称之为“有意义”的东西,但这些“意义”往往是建立在大众认可的基础上,个人的、主观的、背离“大多数”的部分往往是被忽视甚至是孤立的。

然而,撇开人的社会性,我们终究是独立的存在。

对他人的认同,总是伴随着多多少少的妥协,而妥协这个行为,又建立在对部分自我的放弃上。

自我的缺失,势必反过来质疑人的独立性。

我们试着从个人利益去看待死亡。

如果生命中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的部分缺失了,我们做出放弃生命这个“大多数”看来怯懦且愚蠢的决定,算不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勇敢?

无论算不算,我们还是应该拥有做出这种选择的权利。

而这样的权利,究竟是属于约定俗成、道德、宗教或者法律其中的哪一个层面呢?

将会直接影响到了社会对于它的认可。

雷蒙对于死亡的坚持,并不是我们习惯性理解的厌世的表现,更不是自暴自弃,从他的眼神、文字、臆想和关于各种装置的设计细节,无不流露出对于生命深沉如海的热爱。

曾经拥有的,那么理所当然的健康,由于一次意外而彻底远去,他们无法接受,硬生生地被世间的万般美好所抛弃的疏离感。

比起“需要”,“被需要”才更加证明我们的存在,不是么?

当生命中只剩下“需要”,请让我改用“死亡”来替代。

死亡,是对活着最好的证明。

当我们连决定头顶上是否要出现那个滑稽的帽子的权利都失去;当我们在爱人发病跌落时只能背着身子焦急而绝望地呼喝;当结束生命都需要依靠别人才能达成……从来都没有什么“感同身受”。

我们需要爱,因为爱是共鸣,它会将我们从孤独里一巴掌拍醒,原来”这里“除了我,还有别人。

直到,胡里娅因为绝症而引发失忆,她偏离了原本商定的爱的路途,终于,连爱都轰然倒塌,一切都回归到最初的样子……直到,雷蒙可以成功地死去了,他终于可以跃出那个窗口,飞过田野、道路,飞过山头跃入海里。

我深吸的那口气,早就不知不觉中就呼了出去。

********************************P.S. 对于一些失去生存能力、谈不上生活质量的人群,我们能做的,不是残忍地宣扬什么“身残志坚”,而应该更为实际,提供给他们可自愿选择的必要的物质保障,至少让他们在生存不成问题之后,能拥有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和身边的人,家人和朋友去相处。

 4 ) 生得苦痛,死得自由

其实最后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和他一样平静。

等待了近三十年,最后喝下那杯氰化钾几乎用不到三十秒。

对死亡瞬间的刻画平淡而真实,没有人为此落泪。

倒是离开前和家人道别的段落看的我泪流满面。

死亡真的没那么痛苦。

生者与生者的永别才是痛心的。

有的时候活着的人只能自我安慰道,他离开我们,也远离了苦痛,他虽然死了,但得到了自由。

 5 ) 深海的孤独

因为老师的推荐 看完了这部有些沉重的片子Ramon的挣扎我可以理解 当如此热爱生命 才华横溢的他却在年轻气盛的时候 突遭灾难 全身瘫痪巨大的绝望透支了他对生命本身的企求与热爱 于他来说也丧失了全部的意义和价值当他的存在只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负担 被疾病痛苦折磨着的他 是如此渴望与死神拥抱我了解 这并非是对生活种种的不敢承受与逃避,而是当生命中的希望一点点消失,生命也成了一种奢侈品 面对选择继续没有灵魂的活还是带着尊严死去。

他选择了后者。

他说生命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义务 他说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的生命里没有快乐,我为什么想要死,我为什么想要死 他说我再也不能继续了,这不是生活   史铁生说:我们每一刻都是幸福的 因为在任何灾难面前都更够加上一个“更”字。

Ramon同时也是幸福的 他有那么爱他的家人 他们强迫自己去了解他的感受 从内心深处去了解他对死亡的渴望 他说真正爱他的人会帮他 所以Rosa给了他安乐死的药Ramon死的时候是安详的 这旷达30年的折磨终于于他来说到了尽头 长眠深海的孤独 在大海里你得到了安息

 6 ) 用多大的勇气生?用多大的勇气死?

关于死亡,被提问最多的莫过这样的问题,如果生命还剩下N天,你会怎样度过这最后的时间。

很多的人会选择提前将未来的生命进行精华的浓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精彩作为生命的完结;我的答案是,如果预知生命的完结点,我宁可选择在即时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我无法想象一个已经知道死期的人该如何看自己一步一步迈进死亡。

所以我可以想象雷蒙为迎接自己的死亡所进行的努力与抗争。

因为死亡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生存的价值。

生是希望,死是绝望,这是一个正常人关于生与死的逻辑。

但是对于一个高度瘫痪28年,一只脚已经触摸到死亡,仅仅依靠呼吸与大脑来维持生命的人来说,生与死的界限完全进行了360度的颠覆。

“生”是一幕别人舞台的作秀,“死”是一场自我尊严的回归;“生”是别人的负担,“死”是自我的解脱;“生”是捆缚,“死”是自由。

当所有关于“生存”的乐趣都敌不过“死亡”的价值,对着这样的生命,正常的人又如何能依据自我的价值观来进行衡量与评判?

所以他们大抵只能说,既然有死的勇气,为什么没有活下去的决心?

《深海长眠》是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同时入围的还有张导的《十面埋伏》。

在星光大道上张导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直都败在西班牙导演手下,这次也很难讲。

”大奖尘埃落定后,国内媒体纷纷使用“惜败”的字眼。

现在看来,置两部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电影于同一起跑线上本就滑稽,“惜败”一词用的更是嘲讽。

在这样一部直指生命与尊严的影片面前,《十》宛若是出自幼稚园的涂鸦。

这实在是一部上乘的佳作,所有的人物设计都附带着“生”的不同寓意,新生命的诞生是“生”,生活状态的转变是“生”,了结毫无尊严的生命是“生”;所有看似不经意的台词都是落地有声的人生哲理,“扼杀生命的自由还能叫自由吗?

扼杀自由的生命还能叫生命吗?

”;所有的微笑背后都沾染着无尽的枯涩;越是充满生机的生活场景,越是让人感到一种无助的绝望。

当躺在床上的雷蒙幻想着自己如小鸟般地跃出窗户,掠过平原与山脊,行人与车辆,站在树林的高处俯视那片那片给予他生命的价值又转瞬夺走的大海,直至一头扎下,坐在黑暗中的我们,能做的只剩下伴随他一起飞,呼吸泥土的芬芳,感受清风的佛面,飞过他曾经辉煌生命,却转瞬陷入连绵不绝的深渊。

生命之前,死亡之后,未知的世界,一如深海。

附:“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解释为“好的死亡”,指让患者无痛苦的去世。

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有人开始要求在法律上允许安乐死,并由此引发了安乐死应否合法化的大论战。

从30年代到50年代,尽管英国、美国、瑞典等一些国家有人发起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或向国会提出允许安乐死的议案。

但是,由于对安乐死问题的认识不清,并且担心被人利用而导致“合法杀人”,社会上绝大部分民众反对安乐死。

二战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赞成安乐死的观点开始呈上升趋势,有关安乐死的民间运动和立法运动也日益增多。

1967年美国建立了安乐死教育学会。

1969年英国国会辩论安乐死立法法案。

1976年日本举行了“国际安乐死的讨论会”,宣称要尊重人“有尊严的死去”的权利。

1993年2月,荷兰通过了一项关于“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安乐死立法的国家。

其后两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

2002年4月,比利时议会通过的安乐死法,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以法律形式准许实行安乐死的国家。

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进入90年代,美、法两国支持安乐死的比率分别为90%和85%。

荷兰立下患致命疾病时授权医生实施安乐死遗嘱的已有10万人。

而日本、瑞士等国家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人也与日俱增。

2000年10月26日,瑞士苏黎世市政府通过决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允许为养老院中选择以“安乐死”方式自行结束生命的老人提供协助。

2000年11月30日,阿姆斯特丹市含笑而去的迪莉亚是荷兰合法安乐死第一人。

母亲迪莉亚的去世,尽管让孩子们心痛不已,但多少令他们感到宽慰的是,母亲在临终前终于得以实现她自己的梦想——被实施安乐死,从而减轻了病痛之中的母亲的许多痛苦。

 7 ) 生命是一场召唤

年初一。

《深海长眠》。

原名Mar adentro。

西班牙影片。

实话是。

整部片很平,几乎没有波澜可言。

他一门心思追求死亡,无一丝可动摇的迹象。

他的希望是死亡,死亡带给他尊严和爱。

这的确让我们活着的人有点匪夷所思了。

想起那四个字。

生不如死。

但无从言会。

即使这样,还是可以感觉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扑你面而来的生的气息。

有些混乱。

开始淆乱生与死的界定。

影片哀而不伤,有温暖的爱意和劝慰。

坚定清明的目光。

他像伟大的主。

为死而战。

跟随他的那些圣徒啊,被感化,为爱他而来。

为了让一个他们爱着的人死亡,而竭尽全力。

在他终于离他们而去时,看到的却是生之气息,因为宿愿已成。

你明白得了吗?

我只能是。

不一定懂得,但是理解。

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

意为“美好”和“死亡”。

 8 ) 长眠在深海的究竟是什么?

记得蛮久以前我就一直想看这部片子,原因没什么特别,或是因为男主角贾维尔巴登,或是什么豆瓣五星电影排行榜,具体我记不清了。

而作为一个不喜下载电影的影迷,这张盗版碟我留意许久都没有找到,于是也就一直搁着了。

这么搁着的时间里,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有次和她盘膝坐在旅馆的床上聊天,幽暗的灯光下一边抽烟,一边天南海北,忽然她就提到了这部《深海长眠》,还有里面的这句“生存是一种权利,不是一种义务”,老实说来,单就这句话的表达我并不认同,但另一方面我并没有看过,只是就这句话谈了些想法,和她便有了一些争论,我们性子里都是直率的人,几句没到一块儿去,俩人关了灯,一扭头就背对着各自躺下了。

即便在互相沉默的时刻里,当时的我已然意识到同她争论的其实并不是一个观念问题,但依然无法遏制某种决定性的东西,加之各种各样的原因,那个女孩后来还是同我隔绝了。

但我不想否认,在她谈论《深海长眠》的时候,切切实实地有东西击中过我,也许是因为片子本身,也许只是我的确很喜欢她,whatever,在她离我而去之后,我还是难得下了这部片,在某个无眠的深夜静静看完了。

这大概算是影片与我的一点渊源,可能有些啰嗦,但也许它是更为本质的东西,很多时候诚然我在阅片,但更像是借由它们阅读自己,尤其在她离去之后的悲伤里,我更像是透过影片去触摸留存在记忆中的她罢。

大体说来,这部片子还不错。

大抵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在某次意外中不幸导致头部以下高位截瘫,此后近20多年的时间里卧床不起,饮食起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亲人照顾。

影片所展现的那个冲突,来自他试图安乐死,不过法律是立法禁止的。

同时比较特殊的是,作出安乐死这个决定并不源于他的悲观厌世,恰恰相反,年轻时的他也曾周游世界,写下许多出色的诗篇,即便瘫痪,更多的时候他仍然让人感到温暖,谦和有礼,谈笑之间总是微笑,看起来他远比常人更加热爱生活。

这一点我并不感到奇怪,对生命的本真了悟从来是包含着看似极端的对立的,我也不喜用类似热爱生活是正能量、消极厌世就是负能量来评价这份体验,正负这类范畴是无法表达生命的内在关联的。

如同安娜卡列尼娜在即将卧轨这个被认为“悲观”的刹那所体验到的竟是“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

也许安娜是“悲伤”的,但重要的从来不止于此,而在于理解这份“悲伤”的真实性质。

同样的,这也是理解《深海长眠》主人公选择安乐死这个决定的关键,也即去体验“决定”本身所包含的所有情感。

影片最打动我的也从来不是那些权利义务之说,而是主人公最后生活中那许许多多的悲欣交集。

譬如其中那段暧昧不明而充满矛盾的爱情,主人公是那样深爱为他无偿打安乐死官司的女律师,却一再地推开她。

当他独自听着钟情的交响乐,思绪绵延出长年幽闭的房间,翻过山川,拂过青草,最后伫于一抹夕阳余晖的海滩,那里,四肢健全的他正轻柔地拥吻情人,他永远无法活动的手此时正体感着她双乳的温热;而现实地面对她满是怜爱的温柔眼神,他竟一时支支吾吾,语无伦次,说出了“你不要进入我的情感”之类伤害的话。

话出口却已立即后悔,她失落的神情无疑也触痛了他,思绪迷乱的他此时竟渴求抽起一支戒了20多年的烟。

这样矛盾而动情的场景还有太多,深感惋惜的同时我却忍不住感叹,生命于他而言也许已经成为了界限的区分,自我界限之内的意味着绝对的自由,而一旦有人进入,无论是出于善意或恶意,都已然都构成一种侵入,甚至爱情、亲情都已不能化解。

也正因坚执于这样一份“自由”,虽然悔恨,却还是最终放弃了自己深爱的人,家人的任何参与,无论激烈的、温情的,都像是一种徒劳。

大概这是一种坚强吧,不过我想,与其说这是他身为人的坚强,不如说是他作为人的“意识”的坚强,但人终究是不能和“意识”划等号的。

于此相对的,我倒是想起了另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不可触碰》,同样是一个因意外而高位截瘫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也曾因此在一份看似只能柏拉图式的爱情面前犹豫过,甚至如主人公般拒绝任何他人的介入。

但最终一个满是热情的小伙子,一顿不讲道理的瞎蒙胡搞竟然重又让他体验了身为人的乐趣,和这部电影倒是相映成趣。

当然,我始终无意评判《深海长眠》主人公安乐死的对与错,仿佛按照某个标准他就必须继续生存或死亡。

生存当然不是一种义务,但生存是否仅仅意味着一份权利?

在这句看似提纲挈领的影片总结之中,是否包含着某种巨大的遮蔽?

我希望我们始终不要忘记影片中真正打动我们的是什么,那绝对不是什么权利义务之争,而是那一个个鲜活人物的真实而混杂的生活处境。

与其说这句“金句”的被铭记是原因,倒不如说是主人公真实生活打动我们之后的结果。

也正因此,以权利义务这样的东西来囊括整个故事的冲突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一种降格。

这些东西严重妨碍了整部作品的存在视域,试问,我们去除掉这些“纯粹观念”的表达,这部电影是否就会不那么打动我们?

不会的,那些矛盾与冲突依旧会有其不可代替的力量。

更深地说来,也只有在人被理解为观念性存在的今天,这样的阐述才会引起如此多的共鸣,按克尔凯郭尔的说法,存在作为最为粘稠、致密的东西,难道如今已经干的只留下纯粹的“权利”了?

雷蒙最后还是如愿安乐死了,即便立法并没有通过,如果这让他感到幸福,我祝愿他在天国有所归属。

但在我看来,立法是无法捍卫他真正的自由的,他的自由的实现来自我们更加深入地对“自由”的反思,而不是停留在生存“权利”这样通俗的说法上。

长眠在深海的决不仅仅是一个雷蒙,阳光之下,远有某种更为幽深湿漉的东西召唤着我们。

 9 ) 用让他去死的方式爱他

一个人无法自杀的人成功自杀了,帮助他的人不是憎恨他,而是因为爱。

有许多讨论死亡的影片,但这一部是最直接、最透彻、虽有建设性的之一,简直就是一片论死亡的论文。

因为片中对白与玄思太多,主人公雷蒙又是一个只能躺在床上的高度瘫痪病人,所以显得不够动作和火爆,但是影片照样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自杀,在各种层面都是不被允许和鼓励的,通常自杀的人都被认为是脑子有毛病的人或者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的死是耻辱的。

《深海长眠》无疑是自杀颂,非常完美地说明了“人活着是权利,而不是义务”这样一个几乎不被讨论的问题。

雷蒙不是不热爱生活,也不是不尊重生命,恰恰相反。

缠绵病榻28年的他认为,“像我这样活着,是一种耻辱”,他希望肯以有尊严地活着,如果不可以,那么就要有尊严地死去。

他需要有人帮助他去死,但是无法找到,没有人会做。

如果爱雷蒙,就让他死去,这样的悖论使影片挑战着伦理和道德,当然,在法律上不被允许。

影片有一节,当时胡丽雅因为突然生病跌倒在地,而已经爱上他的雷蒙却无能为力,因为他不能动弹半步,他绝望地呼喊着胡丽雅的名字,这时,影片给了他的眼睛一个特写,那是一团火渐字熄灭。

雷蒙是一位诗人,他不能忍受自己只是索取却从不付出,而且注定永远是这样。

他每活一天,都在欠自己所爱的亲人的债务,尽管他们从未这样说过,这确实是一种煎熬。

影片虽然讨论死亡,却非常阳光,雷蒙迷人的微笑和风趣调侃驱散了主题中的阴郁。

死亡,如雷蒙所说,就像在水里游泳。

当然,这是他的想象。

不过,既然谁也没有见过死亡,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想象得那么恐怖呢。

据说这是根据一宗安乐死案件改编的。

如果需要表决的话,我是赞成安乐死的。

 10 ) 亲爱的死神,你好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不爱思考严肃的问题,和许多对凝重的东西有着天生狂热的人不一样,对于人生的各种认真不苟的态度,总是会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所以我向往着过上一种无忧无虑的,轻飘飘的生活,天天不思进去,闲逛逛,谈谈恋爱什么的,当然,不用结婚的那种。

直到后来开始写东西,才渐渐的开始学会了面对一些东西,学会了点举重若轻的方式。

我并非就是要当米兰昆德拉,把轻啊重的问题再重新说一遍,而是想说明,我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会不喜欢《深海长眠》这样的一部电影,因为虽然我已经能够认真的去思考了,但死却依然是平时少想到的一个问题,逃避也罢,厌恶也好,总之是关于生和死的关系,在我这里亦然是沉重的。

但是既然选择了看这部电影,就无可逃避这个问题。

这部片子比想象中要闷很多,因为总有一个人在那里很努力的寻死,所以无论雷蒙的笑容再怎样谦和,风再怎么温柔,海再怎么蓝,观众也不可能看得太轻松。

在此之前,我看到过一篇影评,说到雷蒙最后选择了安乐死,却一直努力鼓励身边的人乐观的活下去,始终面带微笑。

文章虽然不长,但通篇下来,却是寥寥几笔的把主人公刻画成了一个身残志坚的英雄,很像我们小时候看到常宣传的那一种,后来我就想,幸亏我看了这个电影,否则的话,我就会永远被这么扯淡的一篇文章给蒙蔽下去,许是写文章的人不知道一个一心向死的人为什么比那些死皮赖脸的想活下去的人还要微笑吧,于是就这样硬塞了个理由了事。

要么就是说雷蒙是个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的人,人们想到了一种方法来帮助这些痛苦的人脱离苦海云云,这些文章虽然也不至于多么难看,但终究让我想起那句他人既地狱的话来。

他坚持要死坚持了三十年,这份执著足以折磨得他身边的人真的把他给弄死了。

整个的过程都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因此他越想死,就越死不了,他的死成了社会问题,人们千方百计的让他活下去,很多人认为自己有责任有能力来帮助他,于是跑来和他谈活的意义,活的勇气以及活的责任,他总是静静的听着,然后微笑着说,请让我死。

有时候他也会发脾气,但他拒绝他人对他的评价的抗议无济于事。

于是所有人在一瞬间都成了哲学家,而雷蒙的存在的最大的意义,也变成了一个哲学的问题,至于他干嘛非死不可,好像反倒是不重要了。

其实他并不是不知道生命的美丽和珍贵的。

不然他的眼中就不会再有那么美的阳光,风姿绰约的女人,他的笔下也不可能再有那么美的诗句了。

事实正好相反,只有被疾病折磨的人,才更明白健康的生命的价值。

也许正因为他比所有的人更明白这些,他才会毅然决然的渴望着死神的拥抱吧。

自杀的念头并不是个少见的事物,必须坦率承认的是,它或多或少的曾经划过我们生命的天空,只是最后将之付诸实现的人,要少得多而已。

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无法解决,或者我们只是单纯的厌倦了生活,或者是现实的桎梏让你感到难以呼吸的时候。

人有时候是会想到不顾一切的去冲破这层层的束缚,去寻找一种解脱的。

而这种解脱,是一种终极的自由,超越一切之上,且它的决定权一直属于我们,是谁都夺不走的属于你自己的权利,有了这种自由,你才会觉得无论怎样,你都至少有一种方式逃离,那么,现世的苦难与窒息,也才显得不是那么难以忍受。

“没什么了不起的,顶多就是一死”遇到绝境的人这样对自己说着,会开始努力再作为生而挣扎,因为他看到了这结局,但是雷蒙却不能这样对自己说,他的绝境无休无止,他不得不保持着谦卑的微笑活下去。

加缪说,真正严峻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可否自杀。

而实际上对于生者来说,你最后有没有去自杀,那是一个结果,它一旦实施,就已经不再重要,而重要的是,你知道你随时可以自杀,无论怎样,你知道你还有一个最后的选择在那里,人大不了是一死的,也正因了这个结果,像我这样的任性的人,才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勇敢的活下去,才有可能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人。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人来说,给了他们活的勇气和活的兴趣的人,不是生命本身,而恰恰是死亡。

而雷蒙却是没有这样的选择的可能的,我一直在想,如果他的身体但凡还有一线希望能让他自由的选择生死,而不是依赖于别人,如果他知道他可以随时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他都有可能会选择生,而不是死。

他微笑的时候,都是他坚定的认为自己可以最终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的时候,而当夜幕来临,他感到自己被迫的这样无休止的等待下去的时候,才是他歇斯底里的时候。

这样的人,如果你给他一次死的机会,他是一定会去死的,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再来。

他和那些随时可以选择生死的人不同。

向死而生的人,有时候身上总带着异常美丽的光芒,就好像雷蒙,我看着他的微笑,会想起三毛,三毛的一生都是博爱的,热情洋溢的,她给朋友写信,从来都不怕用上最热烈的词语,现在想来,许是因为在她的心中,早已经不在乎了世人的猜疑。

因为她心里明白,她可以选择。

很多年前,我曾经为她的离去而百思不解,除了伤心以外,甚至感觉自己是受了欺骗,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对于有些人来说,正因为有了死亡,生,才可以如此尽情的灿烂。

所以,每当我听到有人对雷蒙这样的人报以“有勇气死,就该有勇气活”之类的种种评价的时候,都只是心中淡淡,你以为你还有资格评价他怜悯他,但请记住,他做出的选择,是对你最大的藐视。

他站起身来,缓缓的走到走廊,然后开始跑向洒满阳光的窗,一跃而出,开始飞翔。

天空很蓝,他飞过花园,飞过麦田,飞过小路,也飞过丘陵,丘陵的后面,是一片深深的海。

《深海长眠》短评

他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年轻时的疯狂他的爱情,他看人的眼神,他的眼泪与微笑,让人为他而疯狂。

2分钟前
  • Carla
  • 力荐

对煎熬描写得很不足,导演先入为主的观念太强

6分钟前
  • 扑向剑刃的轻风
  • 还行

西班牙电影周展映影片

11分钟前
  • 杰克阳阳
  • 推荐

其实我觉得很闷,可是男主角的那句话我特别喜欢:生命是一种权利,不是一种义务。

12分钟前
  • Gloria
  • 还行

看得我快闷死

16分钟前
  • dim sum
  • 较差

拍得很中规中矩,大概是这个故事主题太感染人了吧

19分钟前
  • MissDragon
  • 还行

21分钟前
  • dizzydancer
  • 推荐

探讨生命价值的美丽影片。

24分钟前
  • 尊驰
  • 推荐

尊重死亡才能更好的尊重生命。贾维尔巴登很出色的演绎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虽然不像他一样身有瘫痪,但也想和他一样地死去

30分钟前
  • 静@Einfühlung
  • 力荐

+

34分钟前
  • Funyoung
  • 还行

部的否认的说,影片中途睡了一会儿。此片略显沉闷。

36分钟前
  • 小齐
  • 还行

回顾那个被反复提及的镜头,现在觉得多少有点花俏了,不过在普契尼的大气磅礴下还是很震撼的,巴登少有的表现异常出色的作品。只是我始终还是觉得,没有人有权力结束生命,遭受折磨的人更是如此,故事走得情感很饱满,内核无法认同。

38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怎么这么无聊啊TAT

39分钟前
  • 腻嘎
  • 还行

尊重每一个生命

44分钟前
  • 益暄
  • 推荐

本片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获最佳化妆提名。讲述了一个求死之人的求死之路。影片既不动情,也不煽情。实在看不出他为什么求死,他虽然全身瘫痪,但他实际上活得比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要好。本片跟安乐死没有多大关系,主要的死结在于如何保证死是他的真实意愿?而不是被胁迫,误导,诱骗?生命权是最基本的权利,所以这需要慎重再慎重。

47分钟前
  • 洋葱仔
  • 还行

很多人都说带着泪水看完的,这个我倒没有...

49分钟前
  • zongzi
  • 还行

温柔的震撼人心

52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这不是内变态杀手咩。

54分钟前
  • LEE
  • 力荐

拍得不行

55分钟前
  • Paige.C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