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菲洛夫28勇士

28 панфиловцев,Двадцать восемь панфиловцев,Panfilov's 28,Panfilov's 28 Men,Panfilov's Twenty Eight

主演:Maksim Abrosimov,Sergey Agafonov,Maksim Belborodov,Andrey Bodrenkov,Oleg Fyodorov,Dmitriy Girev,Pavel Goncharov,Vitaliy Kovalenko,Yakov Kucherevskiy,Anton Kuznetsov,Aleksey Longin,Stanislav Lyamtsev,阿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乌克兰语,哈萨克语,德语年份:2016

《潘菲洛夫28勇士》剧照

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2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3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4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5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6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3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4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5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6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7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8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19潘菲洛夫28勇士 剧照 NO.20

《潘菲洛夫28勇士》剧情介绍

潘菲洛夫28勇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讲述了二战中的一个著名故事。1941年德军集结了最精良部队对莫斯科发动了号称“台风”的强大攻势,目标是在冬季来临前攻下这座城市。苏军“潘菲洛夫步兵师”的28名士兵用仅有1门45毫米反坦克炮、几支反坦克步枪、反坦克手榴弹和燃烧瓶阻挡了这支野心勃勃的侵略之军,以整个连队只幸存5人的巨大代价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莫斯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鬼手神枪月儿弯弯北好莱坞美第奇家族:翡冷翠名门第一季回归光影颂请问您今天要来点兔子吗?BLOOM勇敢白鲸卡塔克劈头士马尔科姆的一家第一季消失的劫机客西辛2嗜血校园唐门:美人江湖铁轨边捉鬼记刻刻食人鲨毒花劫兄弟车行窄路微尘请勿靠近我们的千阙歌在你的冬夜里闪耀时间商人大人物拿破仑阴阳镇怪谈梨花情弗兰西丝·哈歌舞伎町夏洛克魔法少女特殊战明日香

《潘菲洛夫28勇士》长篇影评

 1 ) 看到最后谁是谁我还有点分不清

2016年俄罗斯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一部众筹出来的战争电影,你要是出过一份子,你就能在片尾看到你的名字[抠鼻]。

可以说在有限的预算里已经把一个很小型的坦克与游击对垒拍得有模有样了,但是打仗的节奏感拍的不好,不抓人也没有凝聚力,摄影不错,但是角色塑造非常扁平和没重点,看到最后谁是谁我还有点分不清。

片中展示了哈萨克人和苏联人联手反法西斯的剧情让人眼前一亮。

 2 ) 潘菲洛夫28勇士

本片讲述了二战中的一个著名故事。

1941年德军集结了最精良部队对莫斯科发动了号称“台风”的强大攻势,目标是在冬季来临前攻下这座城市。

苏军“潘菲洛夫步兵师”的28名士兵用仅有1门45毫米反坦克炮、几支反坦克步枪、反坦克手榴弹和燃烧瓶阻挡了这支野心勃勃的侵略之军,以整个连队只幸存5人的巨大代价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莫斯科。

鬼鬼祟祟地行军和跌倒。

那大家都为什么突突突呢?

为了祖国。

哪个祖国?

“为了俄罗斯”,“为了哈萨克斯坦”,那为什么不为乌克兰呢?

电影里乌语台词比俄语的都多呢。

成王败寇,拍的还是挺不错的,至于真假已经没有必要去研究了。

以我血肉之躯,挡你钢铁洪流。

俄国人的战争片就像俄国一般冷冽。

 3 ) 体现了国家、民族大义,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

这支以哈萨克民族为主体的苏联部队,在莫斯科的郊外,以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了阻击战,战争教学科普片,从高低射界射角、火力点的配置、三人散兵小组,步炮协同、反器材步枪,多个角度的重现了当时的一场战争,以告慰在二战以来牺牲的六十万哈萨克人民,电影的配乐依旧恢弘,在台词上由于是译制版,融入了许多文学加工的元素,俄罗斯式的玩笑前因后果,也尽可能的进行了中国化的改编。

片中时刻都渗透着俄罗斯式的爱国情怀,从战前的动员,没有给予德国人太多的戏份,重点是战争太过残酷;像是俄国版的集结号,没有了过多血腥的画面,对于战斗民族的歌颂,片后部的危在旦夕的那一刻处理的非常巧妙,战损计算方式也更能体现出这二十八味勇士的壮举;最后一幕的镜头在莫斯科南部的草原上立着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塑像,大义凛然

 4 ) 200万美元成本拍出这样的电影是值得骄傲的事

事先声明,没看过字幕版,听不懂俄语,靠着野生字幕君的帮助猜测对话的意思。

但实际上毛子压根没打算给你拍太多的人文戏。

影片一上来就是炮兵中尉教步兵排怎么反坦克,外加步兵团长(我猜的职务,但是看这光头如果加上希特勒的小胡子明明就是潘菲罗夫本人嘛)硬着心肠布置战斗任务。

毛子的观点就是不管会不会死,为了祖国都要去死。

反正都是死那还是赶快磨磨枪多拉几个垫背。

随后就是夜晚出发进入阵地。

毛子的美学这一刻表露无遗,天边的晚霞衬托年轻战士必然无果的爱情,清冷的月光反应出普通战士的心境。

甚至行军途中点烟没点着的插曲都隐现出年轻人的乐观。

当然影片的大头还是作战画面。

从简单挖战壕到布置火炮阵地,从通信兵架线到制作假阵地,这部片子每一个细节都和去年爱沙尼亚的小众电影《1944》一样,看得出是一部用心拍的电影。

而一部用心拍的电影,一部体现编剧导演用心的电影,哪怕它可能有这种那种缺陷,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就足够了。

反正对我这个不太懂电影艺术的普通人来说,看到毛子没弹药拿着斧头刺刀准备拼命的时候是揪心,突然M1910横扫德国兵的时候我激动地简直要跳起来!

这就是毛子,不怂任何敌人的毛子!

对于任何侵略者毛子只有一种回应:干!

 5 ) 潘菲洛夫28勇士

鬼鬼祟祟地行军和跌倒。

那大家都为什么突突突呢?

为了祖国。

哪个祖国?

“为了俄罗斯”,“为了哈萨克斯坦”,那为什么不为乌克兰呢?

电影里乌语台词比俄语的都多呢。

成王败寇,拍的还是挺不错的,至于真假已经没有必要去研究了。

以我血肉之躯,挡你钢铁洪流。

俄国人的战争片就像俄国一般冷冽。

绝对算是主旋律了。

没有手撕鬼子却也差不多意思……

 6 ) 《潘菲洛夫28勇士》:“一个冬天的神话”

在中国的《八佰》上映之际,CCTV6播放了俄罗斯2016年制作的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

两者故事类型相似,都是困守堡垒抵抗侵略者。

二战时期,潘菲洛夫上尉率领步兵誓死抵抗德军,成功狙击德军坦克部队。

这是莫斯科保卫战中一段壮烈的史诗篇章。

至于真相如何,虚虚实实,这不在我的讨论范围,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资料、研究判断。

不是一直说莫斯科保卫战是“一个冬天的神话”么。

因为是在冰天雪地展开战斗,所以看此片视觉上会有奇观的观感。

但可能是语境差异,本片并没有唤起我更多的共鸣。

 7 ) 充满诚意的杰作,这是一部纯血的战争写实!

这电影拍得相当地道,相当的俄味,正如它背后的制作商,蜗牛的战争雷霆一样,一些充满诚意的东西被大多数抱着“常识使然”和“司空见惯”的睁眼瞎华丽的无视,甚至变成毫不值钱的部分。

正如用战争雷霆和坦克世界做对比的大批无知分子,用一句游戏性平衡性,就将蜗牛在将战争雷霆经营成一个模拟向的载具网游的所有投入和付出都一口全部否定了。

市面上的两种风格的电影,一种是反战类,将士兵在战场上对死亡的恐惧刻画的栩栩如生,强调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例如细细的红线,一种是爆米花式的歌颂胜利,歌颂反法西斯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例如拯救大兵瑞恩或者狂怒。

然而28勇士跟这两种都不同,它就是地地道道的对这场二战战役的真实的刻画,也只有毛子才会对这段历史有如此淳朴的复刻。

麻木的动员,漫长的战备,毛子式的真实风格,既没有中国式革命电影的那种高觉悟的齐声口号,也没用美式电影那种对亲人恋人依依不舍的道别。

电影里的毛子兵就是这么平淡无奇的,抽着烟履行着军人的职责,没有一丝一毫的修饰和点缀。

毛子的诚意,无论是在亚裔演员的选择上,还是制服样式和红军的旧式臂徽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乃至于波波沙机枪不同批次的照门外观不同这种细节都是按当时历史去还原的,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证。

不要说国内神剧的倭寇陆军放 “军舰进行曲” 挂海军旗,坐着东风大卡已是常态。

就连很多外国电影,在武器枪支道具的使用上也是经常性的“穿越”。

然而,这部片子,并没有。

和史实战役时间点一致的武器,坦克,乃至于装甲厚度,还有武器对抗产生的“真实效果”,毛子在战场刻画的真实度上面的追求已经是病态。

剧中的当红明星,要数那杆PTRS-41反坦克步枪,它不止一次的停止了德军的三号坦克的行动,然而和大家司空见惯的反舰机枪,制导手雷之类的英雄段子不同,这杆枪在剧中相当的真实,无论是难以保证精确度的脾气,还是钢针穿孔的“效果”。

剧中这杆枪的刻画,就是击穿了3号坦克,破坏其车内战斗力,迫使坦克成员弃车。

不但没展现出一般英雄电影里的“一发爆炸”的英雄气概,甚至连其对防护更好的4号坦克表现不佳的特点也忠实的还原。

毛子这部电影确实的有味道,值得细品,值得尊敬!

本人知识有限,武器的考究就告一段落,下面说说人物角色,众所周知,一个战争电影,对于士兵的刻画,很大程度决定了电影的风格。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英雄角色在濒死前的慢镜回放,缓缓倒下的伟岸身影,悲壮的背景音乐,战友绝望的呼喊和英雄坚定的眼神。

似乎象征着正义必胜的精神。

然而在28勇士里,并没有,牺牲,是无声的,沉默的,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任何铺垫,甚至没有太大动静,一个英勇的苏联战士就一声不吭的离开了自己的战友,倒在了战斗岗位。

甚至没有悲伤,也没有哀悼,连多看一眼战友尸体的时间都没有。

“这个怎么用啊?

兄弟” 活着的苏联红军默默的捡起了牺牲者曾经用过的武器,继续投入战斗。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多余的刻画,和多余的煽情。

是毛子漠视生命吗?

是毛子忘记了电影的艺术性吗?

我觉得不是,毛子用最平淡,最朴实的记叙手法,描绘了这帮只要有烟抽,有伏特加喝就可以过日子的英雄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如此真实的履行保卫祖国的职责的。

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在战争中,生命逝去的过程就是如此的平淡,英雄就是在如此平淡无奇的战场上诞生的,沉默着的,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口呼吸的反法西斯英雄的形象,就是这样跃然在荧幕之上,这才是实实在在的,鲜活的英雄。

这是这部电影打动我的最为深刻的一点。

至于有的人,强行经验主义,觉得只要是德军交换比劣势的战争电影,一律归类为是抗德神剧。

对于这种人,我只能说还是太连清。

任何一部电影,都是一场战役的缩影,这部也不例外,在这部没有英雄的英雄电影,没有勇士的潘菲洛夫28勇士中,既没有6杆12.7秒杀军舰的黑叔叔, 也没有一挺12.7阻挡整个德军师的皮特老爹.从始至终都在描绘高地攻坚战的残酷还有坦克与战壕之间的惊心动魄的厮杀.战场上的每个单位,镜头下的每个士兵,都是毫无特殊加成的普通军人,和血腥的二战历史里的毫无分别德军也好,苏军也好,我们在这部片子看不见任何正义光芒下敌军百发不中的桥段,还有任何正义信念趋势下中弹不倒的钢铁之躯.如果你看不懂,请再看一遍.经授权转帖自本人好友"灰沢缘"在贴吧https://tieba.baidu.com/p/4946692895?red_tag=0901483940的回复

他战斗直到最后一次呼吸

炮手大呼“装弹”!

发现没有响应之后回头一瞥

手里还拿着反坦克炮弹的装填手已经重伤逝去

纵然毫无活下来的希望,他依旧选择了反击。

 8 ) 卫国战争神剧

小成本大场面,也算是部神剧了。

看的热血沸腾,但这故事也是虚构的。

步兵反坦克,不是这么容易滴,做军事教程也有点过了。

41年的德军是最强的,宽正面的装甲进攻德军会采用V型队形,不会是电影里这样胡乱散开的。

因为那时苏联红军还没摸清对付德国坦克集群的门道,会把最强的兵力布置在正中心,V型队形突破两翼后,慢慢滴会把最强火力集中到中央阵地。

电影里的反坦克炮在侧面的布置一直到战争后期也没有过。

(血红雪白)里写到,在冰天雪地的俄罗斯平原,没有坚固的掩体,一个掷弹兵最多只能活15分钟。

但无论如何,还是一部可以回味的片子

 9 ) 战争要铭记什么?写在《八佰》上映之后

因为是先看了《28勇士》,再看眼下热映的《八佰》,所以很自然的这两部战争片形成了比较。

前者只用了200万美元,后者花了5亿多人民币,据统计“用了300颗照明弹,共烧掉300多公斤烟油和近5吨的旧报纸,设置了相当于10部大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子弹点。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钱多,钱少,都能拍出好电影。

但是一部电影看过之后在脑海中能停留多久却是重要的。

28勇士是在6月份时看的,那几个士兵的样子到现在还活灵活现,他们讲的俏皮话你还想得起来。

《八佰》是前天看的,所谓的群像到今天却几乎是一片漫漶。

今天电影频道首播,又看了一遍。

坦率地说,我比在两个月前更加佩服安德烈·谢罗帕这位菜鸟导演了,他因为从童年时喜欢28勇士这个故事,长大后花了7年筹钱,拍成了电影,这部处女作的完成度之高令人惊讶。

管虎导演也是很早被八百壮士的故事感动,花了10年拍成电影(又经历了一年多的审片挫折)。

两位导演的不忘初心自然都是令人敬佩的。

战争固然惨烈且可恶,可是拍摄战争电影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虽然有大的不言自明的统一答案,具体到每一部,却又应该是千差万别。

《28勇士》可能会被类型片、商业片导演视为某些不懂规矩(比如轴线规则),但它有一个最重要的优点——编剧、导演和制片人自始至终贯彻完成了一个清晰的理念,那就是:战争不仅是铭记痛苦和悲伤,更要铭记战斗英雄和胜利!

这在影片一开头其实用字幕标出了。

因而英雄是什么样的,就变得比历史本身更重要,什么样的英雄更能激励今天极易陷入怠惰的我们,也更为重要。

在德军的印象中,28勇士所在的第316师是怎样的呢?

德军第4装甲集群司令埃里希·赫普纳大将(Erich Hoepner)在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Fedor von Bock)的一份电报中说:“这个师是由野蛮人组成的,它的士兵们不按照任何规则进行战斗,他们极为狂热,从不投降,不畏死亡。

”那么如何展现让德军记忆深刻的坚韧顽强的俄军士兵?

影片开始时的气氛是居然是轻松的,除了军官们沉着的脸,士兵们说着笑话分析德军坦克的弱点,锯木头做木头坦克,夜行军讲故事,收集铁丝网,假装用裹脚布投降,用步枪打飞机。

等到40分钟后炮声一响,你就知道这群民族、宗教信仰并不统一的俄罗斯士兵在瞬间同仇敌忾,凝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他们在第一轮的战斗中以防守为主,躲炮弹,猫在掩体里,还有功夫嘲笑德军的炮击是交响乐、指挥糟糕等。

他们聊着家乡、土地、祖国、死亡等疑惑重重的大话题,却不影响装弹夹、做鸡尾酒瓶炸弹的军事动作,更不影响后面坦克逼上来时的奋力还击。

两人一组的反坦克枪士兵阵亡了,旁边的士兵拿起武器说了句“这玩意怎么用啊?

”接着就射杀成功,为自己的无师自通有些得意。

编导这种幽默地自嘲和处理死亡的态度,可能正是这些士兵让德军害怕的原因,而这样的勇士也足以让他们的后人敬佩。

一部低成本的战争电影如何实现逻辑自洽?

非战争场面也是重要的。

第一个镜头是被白雪覆盖的树林、房屋、小河的夜晚,远处有一条黑森林,天边有隐隐的霞光(字幕标示1941年11月14日),第二个镜头是教堂和农舍。

然后是凌晨动员,黎明出发,夜行军,炮击的阵地,一个士兵还傻呆呆地看着炮击后的土地,担心不能种庄稼了。

全片空镜很少,全景不多,但营造的俄罗斯广袤、美丽的大地意象已经成为28勇士们努力捍卫的家与国。

那些打在俄军士兵脸上和身上的光带着强密度,衬托出英雄的光辉轮廓,却又是自然的。

一位菜鸟导演为何成功地拍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

不能忘了,他是站在半个多世纪来、从苏联到俄罗斯的战争电影的精神脉络上的。

仅就历史而言,1941年的6月到11月,有3部电影分别表现了三场与莫斯科相关的战斗,6月的《莫斯科保卫战》(1985),7月的《布列斯特要塞》(2010),11月14日凌晨到16日中午在莫斯科西北郊的《潘菲洛夫28勇士》(2016),而《28勇士》相当于是把《莫斯科保卫战》的一个局部放大,并且直接取了“我们身后是莫斯科”这句台词。

有源头活水,加以主创的智慧和努力,成就了本片,包括影片的配乐带动节奏和情感也恰到好处。

《八佰》当然值得一看,它要解决地是中国的民族情感表达。

可是我们需要那么多视觉奇观吗?

它的来龙是什么?

去脉是什么?

与中国战争电影的关联是什么?

似乎还没有理清。

它让我们记住了什么?

你记住了什么?

如果是那句“战争背后就是政治”,岂不是令人沮丧。

《八佰》不缺钱,不缺技术,它缺什么呢?

中国电影人看看这部低成本的俄罗斯战争电影没有坏处。

 10 ) 背后就是莫斯科:卫国战争中苏军“潘菲洛夫28勇士”的虚与实

相信很多70后、80后的军迷朋友都对前苏联在1985年拍摄的战争史诗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印象深刻,这部传世巨作全景反映了苏德战争初期的交战历程,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有很多经典台词,比如希特勒在签署“巴巴罗萨”行动计划时发出的蛊惑人心的狂妄宣言,斯大林在十月阅兵前夕发表的鼓舞士气的经典演讲,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一位苏军指挥员在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前讲出的豪迈遗言:“俄罗斯虽大已经无处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充分展现了苏军将士誓死抗击法西斯,保卫祖国首都的英雄气概。

这一电影片段是有历史原型可循的,它源于在苏联时代家喻户晓的“潘菲洛夫28勇士”的英雄事迹。

1941年11月16日,在莫斯科西北郊的激烈战斗中,来自第316步兵师第1075步兵团的28名指战员面对优势敌人的进攻,坚守阵地,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均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由于第316师后来以其师长潘菲洛夫将军的名字命名,这一英雄群体被称为“潘菲洛夫28勇士”,他们的事迹被广为传播,成为战时激励斗志的楷模,战后更是写入教科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其影响延续至今。

在2016年,俄罗斯人再次将其搬上荧幕,新片《潘菲洛夫28勇士》将在11月底公映,并将引入国内院线播放。

以此为契机,笔者收集资料,为准备观影的朋友们扒一扒这段战地传奇背后的故事。

■俄罗斯战争新片《潘菲洛夫28勇士》的宣传海报,该片以卫国战争时期著名的英模群体“潘菲洛夫28勇士”为题材。

驰援首都1941年9月底,德军在取得了基辅合围战的惊人胜利后,将主力集中到中央战线,集结了3个集团军、3个装甲集群,超过190万人的兵力发动代号为“台风”(Operation Typhoon)的强大攻势,目标是在冬季来临前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地区(Vyazma-Bryansk)完成了新的双重合围行动,消灭了大量苏军部队,并趁势推进到距离莫斯科仅有100~120公里处,之后暂时转入防御,以补充战损,积蓄力量,准备对莫斯科发动最后的突击,以期在红场上结束1941年的战役。

为了加强首都地区的防御力量,苏军最高统帅部调集增援兵力强化莫斯科周边接近地的防御,第316步兵师就是在这时被调到莫斯科前线的。

第316步兵师并不是战前苏联陆军的常备师,而是战争爆发后在中亚军区紧急组建的动员师。

该师于1941年7月12日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Alma Ata)组建,下辖第1073、1075、1077步兵团,第857炮兵团和第597工兵营等单位,其兵员主要来自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两个加盟共和国,首任师长是吉尔吉斯共和国军事委员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潘菲洛夫少将(Ivan Vasilyevich Panfilov)。

■第316步兵师师长伊万·潘菲洛夫少将的画像,他在1941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前线牺牲,近卫第8步兵师随后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潘菲洛夫师”。

潘菲洛夫于1893年1月13日生于萨拉托夫的彼得罗夫斯克(Petrovsk),曾在沙俄军队中服役,革命时期加入红军,在内战时期曾在著名将领恰巴耶夫(即夏伯阳)指挥的第25步兵师中历任排长、连长,192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23年毕业于基辅联合军事学校,后历任营长、团长,参与剿匪作战,从1938年担任吉尔吉斯共和国军事委员,1940年晋升少将。

从他的从军经历看,潘菲洛夫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和意志坚定的布尔什维克。

第316步兵师在8月1日举行了成军宣誓仪式,经过短期训练后于8月中旬开赴前线,在8月底抵达诺夫哥罗德的博罗维奇地区(Borovichi),与进攻列宁格勒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打了几次遭遇战,后于9月8日编入第52集团军预备队,在后方度过了一个月时光。

10月11日,第316师被调入入西方面军由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将军(Konstantin Rokossovsky)指挥的第16集团军,奉命防守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Volokolamsk)约41公里长的战线。

当德军在10月中旬发起猛攻时,第316师经历了艰难的战斗,在德军的压力下向莫斯科方向撤退并建立了新的防线。

■1941年冬季,向莫斯科前线开进的第316步兵师的部队,该师在莫斯科保卫战的高潮阶段负责防守莫斯科西北郊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

英雄传奇1941年11月16日,德军第46装甲军向第316师的防线发起猛攻,其中第1075团的阵地是德军突击的重点,而“潘菲洛夫28勇士”的战斗就发生在这一天。

根据苏联宣传机构的报道,当天第1075团第4连反坦克歼击组的28名指战员在见习政治指导员瓦西里·克洛奇科夫(Vasily Klochkov)指挥下,坚守在杜博谢科沃村(Dubosekovo)附近的阵地上,当时他们仅有1门45毫米反坦克炮、几支反坦克步枪、反坦克手榴弹和燃烧瓶,却要面对德军坦克的集群冲锋。

报道称当时德军在该连阵地前集结了54辆坦克及大量步兵,向克洛奇科夫率部防守的地段实施轮番进攻,而28名苏军战士就是凭借少量反坦克武器与德军展开殊死搏斗。

■第316师第1075团第2营第4连见习政治指导员瓦西里·克洛奇科夫上尉的画像,他在杜博谢科沃村的战斗中牺牲,后来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对这场战斗做了重点展现,克洛奇科夫在德军坦克逼近时向战士们进行了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战斗动员:“小伙子们!

20辆坦克小意思,我们每个人还分不到一辆呢!

”苏军战士们将德军坦克放到近距离,用反坦克枪攻击坦克的薄弱部位,向履带里塞进手榴弹,将燃烧瓶投到坦克引擎盖上,使用一切能用的手段瘫痪德军坦克,并与逃出坦克的德军坦克兵展开近身搏斗,很多人与德军坦克同归于尽,克洛奇科夫也在战斗中负伤,最后说出“背后就是莫斯科”的经典遗言,手持手榴弹扑向冲进阵地的德军坦克。

这场众寡悬殊的战斗持续了近四个小时,克洛奇科夫和他的部下总共击毁了18辆坦克,给德军造成800余人的伤亡(后来歼敌数字改为70余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后改为大部牺牲)。

■反映克洛奇科夫上尉率领战士们与德军坦克英勇搏斗的画作。

根据新闻报道,他们在四个小时的激战中击毁德军坦克18辆,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关于11月16日杜博谢科沃村战斗最早的新闻报道出现在11月19日出版的最高苏维埃机关报《消息报》(Izvestia)上,该报前线通讯员伊万诺夫在(Ivanov)题为《战斗中的近卫第8师》(第316师于11月18日改称为近卫第8步兵师)的文章中提到了这次战斗,文中提及防守第1075团左翼的一个连在遭到德军包围的情况下奋勇作战,击毁德军坦克9辆,并使3辆坦克起火,成功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但并未出现克洛奇科夫等人英勇牺牲的情况。

11月27日,国防人民委员部机关报《红星报》(Krasnaya Zvezda)刊发了战地记者瓦西里·科罗捷耶夫(Vasily Koroteev)撰写的《莫斯科战役中的近卫军人》,文中首次提到了潘菲洛夫师的28位战士击毁了18辆坦克,最后全体牺牲的伟绩,报道还声称这些战士们在阵地前还击毙了一名试图向德军投降的胆小鬼。

次日,《红星报》又刊登了由著名作家、编辑部主编亚历山大·克里维茨基(Aleksander Krivitsky)撰写的社论文章《28位英雄的遗愿》,对这次战斗做了详细描述,并声称所有牺牲指战员的遗体都安葬在杜博谢科沃村的集体墓穴中。

1942年1月22日,克里维茨基撰写的一篇题为《为了28位陨落的英雄》的随笔文章刊登在《红星报》上,文中提及了克洛奇科夫的最后遗言:“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文中还声称这个英雄群体的最后一位幸存者伊万·纳塔罗夫(Ivan Natarov)在野战医院因伤牺牲前描述了他们的战斗情况,在这篇随笔中还首次公布了28位勇士的名单。

■报道“潘菲洛夫28勇士”的两位新闻工作者瓦西里·科罗捷耶夫(左)和亚历山大·克里维茨基(右),他们均来自于军队机关报《红星报》。

通过《红星报》的连续报道,“潘菲洛夫28勇士”的事迹迅速在前线和后方传播开来,许多文艺工作者纷纷撰写文章、创作作品,对他们的英勇奋战和牺牲精神进行讴歌颂扬!

1942年7月21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批准追授克洛奇科夫以下28名官兵“苏联英雄”称号,此后“潘菲洛夫28勇士”就被树立为受到全体苏联军人和苏联公民崇敬的英雄楷模。

■1942年7月21日,“潘菲洛夫28勇士”被集体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图为次日《红星报》刊登的28位勇士的名单。

真假虚实尽管“潘菲洛夫28勇士”的顽强战斗和英勇牺牲令人惊叹和感动,但只要略有军事常识的人稍微研究一下这场战斗的兵力对比,就会感到新闻报道的内容过于夸张了。

很难想象,28名步兵仅依托野战工事,凭借少量反坦克武器能够抵御54辆德军坦克和大量伴随步兵的进攻,并能击毁其中三分之一的坦克!

关于“潘菲洛夫28勇士”的真实性主要存在四个疑点:首先,按照惯例前线官兵的立功表现应由基层指挥员逐级上报并加以核实,至少也要得到友邻部队的证实,但是在这一事件中,无论是第4连所属部队的营长、团长,还是师长潘菲洛夫,或是集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都没有接到相关的报告,他们几乎都是从《红星报》上获悉这一英勇事迹的;其次,科罗捷耶夫和克里维茨基并不是战斗的亲历者,但他们在报道中非常细致地描述了战斗细节,甚至连克洛奇科夫的最后遗言都一清二楚,这十分可疑。

尽管克里维茨基声称是从战士纳塔罗夫口中获知战斗详情的,但根据第1075团的记录,这位纳塔罗夫早在11月14日就已经牺牲了;再次,根据第1075团团长伊利亚·卡普罗夫上校(Ilya Kaprov)的回忆,在11月16日当天该团第4连有大约140名战斗人员,并非仅有28人;最后,克洛奇科夫等人在数小时内击毁了18辆坦克,这对于德军而言是非常严重的损失,但在德军方面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加以印证。

■左图为“潘菲洛夫28勇士”之一的伊万·纳塔罗夫,根据克里维茨基的说法,他在负伤后被送入野战医院,在因伤牺牲前讲述了战斗细节。

右图为时任第1075步兵团团长伊利亚·卡普罗夫上校。

实际上,在1942年3月“潘菲洛夫28勇士”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前,苏军内部就已经发现了报道的不实之处。

当时,苏军内务部门以“试图叛变投敌”的罪名逮捕了西方面军的一名士兵丹尼尔·科茹别格诺夫(Danil Kuzhebergenov)。

在审讯中,这位士兵声称自己是“潘菲洛夫28勇士”之一,在11月16日的战斗中他被炸昏,随后被德军当作尸体掩埋了,但他设法逃出墓穴,并加入了一支骑兵部队。

调查人员发现科茹别格诺夫的确在第1075团第4连服役,而且参加过杜博谢科沃村战斗的其他人员也证实了他的身份。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没有人敢于指出中央权威报纸的错误,内务人员强迫科茹别格诺夫签署一项声明,承认是为了逃脱惩罚才冒充牺牲的勇士之名,第1075团政委也写信称自己在上报名单时将名字搞混了。

在此之后,名单中的丹尼尔·科茹别格诺夫被改为亚斯加尔·科茹别格诺夫(Askar Kuzhebergenov)。

近卫第8师确有一位叫这个名字的战士,但师部记录显示此人于1942年1月入伍,不久即牺牲了。

可怜的丹尼尔·科茹别格诺夫以“冒名顶替和胆小懦弱”的罪名被投入劳改营,直到1976年去世也没有洗清“叛国者”的污名。

战后调查在战争时期,苏联官方通过拙劣的方法暂时隐瞒了《红星报》的失实之处,但在战后不久的一个意外事件让“潘菲洛夫28勇士”的疑问再度浮出水面。

1947年11月,哈尔科夫军事检察机关怀疑定居在吉尔吉斯共和国坎特市(Kant)的伊万·多布罗巴宾(Ivan Dobrobabin)在战时有投敌行为,将其逮捕。

在审讯中,多布罗巴宾告诉调查人员他是“潘菲洛夫28勇士”之一,他在11月16日的战斗中被德军俘虏,后来设法逃脱,但他并未返回部队,而是回到家乡——处在德军占领下的乌克兰彼列科普(Perekop),加入了辅助警察部队,成为一名小头目。

1944年,当德军败退之际,多布罗巴宾逃离家乡,并重新加入苏军部队,在战争结束后移居坎特。

多布罗巴宾的供词得到了证实,他最后被指控参与反游击行动以及协助德国人强征劳工,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作为“潘菲洛夫28勇士”之一的伊万·多布罗巴宾(左)在战斗中被俘,后来逃回家乡并加入了德军占领区的辅助警察部队(右),战后被逮捕判刑。

多布罗巴宾事件再度引起了对于“潘菲洛夫28勇士”真实性的怀疑,苏联官方随后展开秘密调查,军事法官尼古拉·阿法纳西耶夫中将(Nikolai Afanasyev)奉命主持这项调查,他设法询问了尚在人世的当事人,包括当时的团长卡普罗夫、新闻报道的作者科罗捷耶夫和克里维茨基、以及《红星报》总编大卫·奥滕贝格(David Ortenberg)等人。

卡普罗夫承认尽管在杜博谢科沃的战斗极为激烈,但他没有听说报纸上所报道的战斗事迹。

科罗捷耶夫和克里维茨基面对军法官的询问,最后承认“潘菲洛夫28勇士”是他们虚构的,并交待了整个报道材料产生的过程。

■负责调查“潘菲洛夫28勇士”真伪的军事法官尼古拉·阿法纳西耶夫中将(左),他通过调查发现,关于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是《红星报》的采编人员在总编奥滕贝格少将(右)的授意下依据不确定的素材虚构的。

1941年11月24日,科罗捷耶夫前往第16集团军司令部采访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在那里他遇到了近卫第8师政委谢尔盖·叶戈罗夫(Sergei Egorov),后者告诉他该师有一群战士面对德军54辆坦克的进攻战斗至最后一人,他们还处决了两名意志动摇的投降份子。

这位政委说他当时并不在现场,而是从师里其他政工干部那里听来的,因此不知道有多少人参战,也不知道他们的姓名。

叶戈罗夫建议科罗捷耶夫以此为素材撰写稿件,在报纸上进行宣传。

由于前线局势吃紧,科罗捷耶夫并未深入基层部队了解详细情况。

在返回莫斯科后,他与总编奥滕贝格提到了叶戈罗夫提供的新闻素材,后者认为值得报道,并询问有多少人参加了战斗。

科罗捷耶夫随意地说有30人,包括2名意图投敌份子。

奥滕贝格认为两个叛徒也太多了,因此科罗捷耶夫最后成文时减为一个。

28位勇士的故事就这样在《红星报》的总编室里诞生了。

11月27日,科罗捷耶夫关于近卫第8师作战情况的报道文章刊出,文中首次提及了“潘菲洛夫28勇士”。

11月28日,编辑克里维茨基撰写社论对此事进行了专门报道。

■表现“潘菲洛夫28勇士”坚守阵地的油画,从画中可见他们使用反坦克手雷和集束手榴弹攻击德军坦克。

1942年1月,在杜博谢科沃的德军被肃清后,克里维茨基根据奥滕贝格的指示前往当地进行实地考察,以收集资料使他们的虚假报道看起来更真实,当时包括团长卡普罗夫、团政委阿赫梅特汗·穆罕默德雅罗夫(Akhmetzhan Muhamedyarov)和第4连连长帕维尔·古尼迪洛维奇(Pavel Gundilovich)陪同前往。

当地村民收容了6具苏军官兵的遗体,其中包括第4连见习指导员克洛奇科夫,于是他就自然成为28勇士的领导者,此外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年还为克里维茨基指明了一处集体墓穴的位置。

根据克里维茨基的要求,穆罕默德雅罗夫和古尼迪洛维奇从第4连阵亡及失踪人员名单中挑选了28个名字,这样“潘菲洛夫28勇士”就有名有姓,言之凿凿了。

这次实地察访为克里维茨基在1月22日刊发的随笔提供了新的素材,并让这个虚假的英雄传奇最终成形。

至于克洛奇科夫的遗言,克里维茨基在战后调查时承认那是他的个人创造。

科罗捷耶夫和奥滕贝格都对军法官强调,他们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鼓舞前线部队的士气。

随着调查的深入,阿法纳西耶夫中将还发现在“28勇士”中除了科茹别格诺夫和多布罗巴宾外,还有4个人没有阵亡,其中2人重伤被送往后方医院,2人被德军俘虏并活到战后。

1948年5月10日,阿法纳西耶夫向苏联总检察长递交了调查报告,他在报告中给出的结论是“潘菲洛夫28勇士”完全是子虚乌有,是纯粹的编造虚构。

阿法纳西耶夫的报告也被送给斯大林、日丹诺夫等党政高层领导审阅。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极为令人难堪的事实,一个被广泛宣传的英雄典范居然是捏造的,这无疑是严重的丑闻。

出于很自然的原因,这份报告被束之高阁,不予公诸于众,所有造假者也未被追究责任。

■今日位于杜博谢科沃的“潘菲洛夫英雄”巨型雕像,建造于1975年,以纪念在此牺牲的“潘菲洛夫师”的烈士们。

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苏联官方不容许任何对“潘菲洛夫28勇士”的质疑。

在1966年2月,《新世界》杂志(New World)刊登了题为《传奇与事实》的文章,首次公开对“潘菲洛夫28勇士”提出疑问,结果遭到来自苏联最高领导勃日列涅夫(Brezhnev)个人的严厉指责,他认为这是对“我们党和我国人民的英雄历史的诽谤”。

在苏联各地仍然以各种形式纪念28勇士,包括雕像、绘画、诗歌、影视作品等等,关于他们的故事也一直保留在学校教材中。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各种档案材料的解密,关于“潘菲洛夫28勇士”真实性的争论再度出现。

2015年7月,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在其官网上公布了阿法纳西耶夫报告,这表示俄罗斯官方已经承认“潘菲洛夫28勇士”是虚假的。

战斗实况既然“潘菲洛夫28勇士”的故事并未真实发生,那么在1941年11月16日,第316师究竟进行了怎样的战斗呢?

后人根据战时资料对当日的战况进行了重现。

当1941年11月中旬德军在莫斯科西北郊发起新的攻势时,第316步兵师奉命防守沃洛科拉姆斯克西南8公里的杜博谢科沃地区,防线正面宽度为18~20公里,其左翼为第126步兵师,右翼为莫斯科步兵学校的学员混成团。

在11月16日向第316师发起进攻的德军部队是第46装甲军第11装甲师,其目标是为两天后的另一次攻势夺取有利的出发阵地,而在当天德军计划占领杜博谢科沃以北8公里两处村庄的结合部。

第11装甲师组成两个战斗群向第1075团的阵地实施首轮攻击,在该团左翼第2营的阵地正面,德军投入了一个得到炮兵及步兵加强的装甲营。

■1941年11月,德军装甲部队穿过茫茫雪原向莫斯科发起进攻,他们遭到了包括第316师在内的苏军防御部队的顽强抵抗。

第1075团在之前的战斗中曾遭受严重的人员和装备损失,但在新的战斗之前该团已经得到了补充。

据团长卡普罗夫回忆,在11月16日当天,该团第4连有120~140人,约占编制员额162人的80%,可以视为具备完整的战斗力。

第1075团的火炮配置情况并不清楚,按照编制该团编有一个装备4门76毫米团属野战炮的炮兵连和一个装备6门45毫米反坦克炮的战防炮连,但有证据显示该团在11月16日的火炮装备情况与标准编制差别很大,当天该团配备了2门76毫米M1927型野战炮,数门M1909型76毫米山炮和1门法制Mle 1897型75毫米野战炮。

所有这些火炮的反装甲能力都很差,76毫米加农炮在500米距离上仅能穿透31毫米装甲,而山炮和老式法制野战炮几乎不具备反坦克能力。

第1075团的45毫米反坦克炮的装备数量不明,目前可知的是在当天第316师全师仅有12门45毫米反坦克炮。

■1941年冬季在莫斯科前线的一个苏军45毫米反坦克炮小组,根据新闻报道,“潘菲洛夫28勇士”用仅有的1门45毫米反坦克炮与德军坦克交战。

从第1075团的火炮配置情况看,该团在抵御德军坦克集群冲击时难以获得充足的炮火支援,而一线步兵能够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也缺乏威力。

当时该团仅装备了11支14.5毫米PTRD反坦克步枪,其中第2营配备4支,此外还有手榴弹、RPG-40型反坦克手雷以及自制的燃烧瓶。

PTRD反坦克步枪的威力相当有限,仅能在近距离击穿坦克的侧面及后部装甲,而对坦克正面装甲几乎无能为力。

至于手榴弹、反坦克手雷及燃烧瓶等近战武器都需要非常接近目标才可能命中,而且杀伤效果也很弱,往往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

实战表明,被反坦克手雷和燃烧瓶击毁的德军坦克数量很少。

综合上述情况,第1075团虽然兵员尚算充足,但反坦克能力相当薄弱,很难抵御德军装甲部队的猛烈攻击,战局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1941年冬季在莫斯科前线的一座散兵坑内,两名苏军战士操纵一支14.5毫米反坦克枪,这种武器的穿甲能力很弱,不足以对德军坦克构成严重威胁。

在11月16日清晨,德军坦克部队向苏军前沿阵地进行了火力侦察。

据卡普罗夫团长回忆,仅在第2营阵地正面就有10~12辆坦克,但在第4连阵地前有多少坦克他并不清楚,前哨战的结果是德军在第1075团阵地前损失了5~6辆坦克后撤退了。

不久,德军投入了预备队,向第1075团发起全面进攻,经过40~50分钟激烈而残酷的战斗,苏军的防线被突破。

卡普罗夫从团部赶到前沿,亲自收拢幸存的官兵向新的阵地转移。

在这场防御战斗中,古尼迪洛维奇大尉的第4连损失最为惨重,全连140人仅有20~25人幸存,该团其他连的损失相对较轻。

苏军未能守住杜博谢科沃地区,当地被德军占领,直到12月20日才被苏军收复。

根据苏军战报记录,在11月16日当天第1075团总共击毁了9辆德军坦克,这个数字仅为报道中“潘菲洛夫28勇士”击毁坦克数量的一半,还是全团的战果。

■1941年冬季在冰天雪地里与德军顽强战斗的苏军战士,他们为保卫莫斯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从11月16日到20日,防守沃洛科拉姆斯克的第316步兵师及其他苏军部队遭到德军2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的攻击,并逐步向莫斯科近郊撤退。

虽然德军最终占领了沃洛科拉姆斯克,但是第316师的顽强战斗给德军造成了很大损失,迟滞了德军的推进,消耗了德军的进攻力量,当德军先头部队遥遥望见克里姆林宫的尖塔时,他们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在保卫莫斯科的战斗中,第316师蒙受了巨大的牺牲,全师伤亡9920人,其中3620人阵亡,6300人受伤,换而言之,该师组建时征召的首批官兵几乎伤亡殆尽。

第316师的坚韧顽强也让德军印象深刻,第4装甲集群司令埃里希·赫普纳大将(Erich Hoepner)在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Fedor von Bock)的一份电报中提到了第316师:“这个师是由野蛮人组成的,它的士兵们不按照任何规则进行战斗,他们极为狂热,从不投降,不畏死亡。

”■1963年苏联发行的潘菲洛夫将军诞辰70周年纪念邮票,票面右侧的画面就反映了“潘菲洛夫28勇士”与德军坦克搏斗的场面。

第316师的浴血奋战得到了苏联领导层的高度赞誉。

11月17日,斯大林批准了国防人民委员部关于授予第316师“近卫军”称号的报告,该师随后更改番号为近卫第8步兵师。

11月18日,师长潘菲洛夫少将在战斗中阵亡,他之后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11月23日,国防人民委员部决定以潘菲洛夫将军的名字命名近卫第8师,这是苏军历史上仅有的两个以指挥员命名的师级部队之一,另一个就是潘菲洛夫曾经服役的第25步兵师“恰巴耶夫师”。

虽然“潘菲洛夫28勇士”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潘菲洛夫师官兵的牺牲精神和卓越战功却是不可否认的,他们值得俄罗斯人永久的缅怀。

■今日位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的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这里建有英雄雕像和不灭的长明火。

http://www.jianshu.com/p/537d5b03bc22

《潘菲洛夫28勇士》短评

尚可。

8分钟前
  • -Disconnected-
  • 还行

既然價值定義早先於敘事闡述與人性刻畫,那就沒什麼值得鑒賞討論的。當然那些覺得攝影好就是好電影的觀眾肯定會鼓掌的。

13分钟前
  • 酱油声
  • 较差

布景和摄影师的艰苦努力有声有色的,但毁于60年代的编剧手法和风味更加久远的台词。。这些台词放在今天看着真是奇怪。之后看IMDB的评分表,觉得有可能很多人很反对这种明知是神话还偏要复刻的行为。

16分钟前
  • 飘叶随风
  • 还行

军事教学片

20分钟前
  • 705K
  • 推荐

众筹的战争片,足以见得民族风骨。

25分钟前
  • kiki204629
  • 还行

战争中恪守的士兵总让人敬意

28分钟前
  • 专业非认真刷片
  • 还行

好片无需赘言↖(^ω^)↗!(片尾马上给彩蛋想给6颗星 <(☆'ω'☆)ノ♥♥♥!)转一下谢飞导演的评价:#很不错的二战战例片,写事写人,细节丰富,节奏掌控有致。听说是三万多人集资再加上政府部门支持拍摄的,不易啊!#

30分钟前
  • 诚猫😸
  • 力荐

战争电影肯定会有死人,死掉的人对电影一定要有贡献,要让观影的人感觉或好可惜,或好解气,或好悲壮,或。。。死得好。。。如果只是一堆在观影者留下深刻映象的脸盲,那就死得毫无价值了。视觉效果还是不错的。威风凛凛的三号坦克完美地演绎了战场活靶子。。。。

32分钟前
  • 小楼一夜听春雨
  • 较差

昨天看了《浴血华沙》,面对德军,起义军虽然英勇,但是真的不堪一击。今天再看这部电影,正规军的正面刚就是不一样啊,苏军虽然人少弹少,但是战术得当、英勇无畏,拼死赢了了这场阻击战。

36分钟前
  • 路过人间
  • 推荐

完整的阵地战战斗调度场面,爆点和中弹的剪辑逻辑。配乐略诡异。俄罗斯冬天真不是打仗的地方。但这个名字该改成哈萨克人保卫莫斯科吧。

40分钟前
  • 无鬼斋
  • 还行

战斗场面可以,打炮,坦克战,很好看。对话可以完全忽略,快速拖动到打战场面即可。

42分钟前
  • 身体大师
  • 还行

德军战斗力太低下,不符合历史事实,苏联当年宣传这个勇士事迹应该是灌水的

45分钟前
  • cobra
  • 较差

前20分钟还是不错的,拍完炮击过后的阵地我还以为是部好片子,结果还是失望了。宣传色彩太浓,德军完全是靶子,坦克皮薄馅大,反坦克步枪可以击穿正面装甲,德国步兵不会开枪,一挺重机枪简直成了喀秋莎,德军打两波就撤了,手雷和燃烧瓶也被过分夸大,总之仅比抗日神剧真实一点,也就一点点。

47分钟前
  • 桃李春风
  • 较差

看完了电影以后,也是很有感慨,我们国家也可以多拍拍这种类型的电影,让我们记住曾经为祖国献出生命的人民英雄们!

52分钟前
  • IVAN
  • 推荐

战争场面宏大,但人物并没有塑造得很好,德军显得也太傻逼了。2.5星。(20170623,成都和平电影院)

53分钟前
  • 神的玩偶
  • 较差

很好奇苏联解体时候,那些加盟国老人是不是信念崩塌。东方强调国家民族的高尚概念,而西方落实到个人,因而在宏大叙事上西方更让人接近。《亮剑》这么多年还被人接受,就是真实的粗糙感,而很多战争片精致的让人失真。比较正常的战争片,和《狙击手》感觉相近,但是看俄罗斯电影确实如果人物一多着装一致就有些脸盲,武器挺还原,战争那种冗长乏味然后突然的高度紧绷,对人精神的极速折磨在这部电影里面比较真实贴近。毕竟是最终胜利,所以整体片子也充满热情和期望,因为后面持续的是苏联的荣光,而《炼狱》整体有些压抑,因为俄罗斯不复当年。这种格调规模,也确实只有东方能拍出来。但是叙事性和合理性上面确实有些让人抓马,这种抓马已经快接近神剧了,一味地弱化敌人并不见得就是最好的选择。2023.8.4于浙江杭州萧山科技城,豆瓣7.4记。

56分钟前
  • Jar
  • 还行

不错的故事,普通的电影

57分钟前
  • Thor
  • 还行

抗德神剧。篡改历史-★★★★,看在子弹打在坦克上还能有弹痕这种细节的份上象征性加★。

1小时前
  • 湖边の许愿树
  • 很差

勉强及格。正片只有104分钟,跟《美丽青年全泰壹》一样在片尾放出了众筹者名单。前40分钟的铺垫戏交代战役背景、战斗任务,以及针对坦克的训练和制造假阵地等准备工作,塑造人物方面就力有不逮了,有趣的是设计了士兵讲《七武士》和《300》的故事,是份影迷情怀了。电影最大优点还是细节还原,虽然28勇士本身是宣传机构的产物,但电影里德军炮火压制的声音与爆炸、轻重武器和战壕结构都临场感十足,导演手法的缺憾很明显,虽然电影基本放弃了塑造人物(除了那位长篇大论的政委),战斗场面的镜头运用也很生涩,经常过于聚焦战壕内苏军的特写,缺少战壕外全景的交代,剪辑也不准确,上一镜头德军逼近了,接着两三个苏军开几枪这事就过去了?后一小时还是堆了不少场面,也没有那些追忆老婆孩子或担惊受怕的陈词滥调,依旧是属于俄罗斯人的硬派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可能这个历史事件的确太奇迹了,导演也琢磨了一下可能会拍成“抗日神剧”,于是前20分钟就给观众科普了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如何阻击。还援引了《七武士》的故事,增加剧情的可信度。

1小时前
  • 火柴头15275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