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加尔与马列维奇
Шагал-Малевич,夏加尔与马勒维奇,Chagall-Malevich
导演:亚历山大·米塔
主演:列昂尼德·比切文,阿纳托利·比利,Kristina Schneidermann,Semyon Skalikov,德米特里·阿斯特拉罕,西蒙·特列斯库诺夫,Sergey Migitsko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4
简介:以民谣和神话的风格来重现马克·夏加尔之谜。影片并不是为了创造一个夏加尔的形象,而是试图通过传说和故事来通过银屏来呈现他变化莫测的创造力。详细 >
#釜山国际电影节# 81岁的俄罗斯大导Alexander Mitta时隔多年后的新作。故事以夏加尔从巴黎返回故乡的十月革命期间为背景,超现实主义和最近超红的马列维奇的先锋派至上主义间的冲突也有涉及。结尾是超现实的。
影片的结尾真是美好得令我似在梦中,虽然电影的风格很抽离,但现实与历史与夏加尔与马列维奇的画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漫步在立体的美术馆里,这感觉真是不可说。
再没有比俄国人更深情的了……
最后一幕看哭,夏加尔在他的画作里放弃了一切非爱的成分,全都是爱。马列维奇拥有了大地,而夏加尔拥有了天空。我们会发现没有音乐,绘画无法被解读,正如没有时间,空间也无法存在。很多画面竟然对不同的位置进行了不同的染色,很独特。一生敬拜上帝、不愿儿子认夏加尔为精神之父的牧师父亲却在死亡面前也没选择污蔑夏加尔,对夏加尔之妻执着的爱其实是警察长对不得不放弃的诗歌的最终留恋的投射。然后那段历史中难说清的善恶都被夏加尔带到了爱与喜乐的国度,这大概是人们喜欢他的真正原因吧。
比起电影本身所表达的想法比较喜欢电影呈现的风格。瑙姆的塑造更有趣。
这是什么毫无逻辑、剧情Drama的破电影……一点儿也不能表达夏加尔好吗,看得我真生气。一星给夏加尔的演员颜值,一星给后期调色,不能再多了。
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画笔去表达。
偏心的四星,影片的色彩运用太有趣了,与夏加尔、马列维奇两人的画作珠璧交辉,色彩饱和度和色相也随剧情的悲喜而随时转换,彩虹般的甜美色彩虽容易削弱俄国社会动荡的背景,但艺术家的天真与坚守仍不失为独特的视角;俩画家的理念与交情看片名理当认为是重点,实际上三角关系却着墨过多,是为不足
艺术永远反应政治啊~无论立体主义也好,至上主义也好,都是打破,重获新生。最后,二月南方的雨是你细细绵绵的思念我怀念北方怀念北方看不完的金黄还有目之所及你温柔的目光
突然明白了,原来我爱你这件事,是真的拥有摆脱地心引力的力量。看他们在天上多幸福,仿佛从不担心会掉下来。
世界是空无的我们用艺术填满它
理想主义童话诗
好美 !艺术的价值在于本身的自由 博物馆和监狱没什么两样。
结局加分了
结尾一下子把主题提升了,出乎意料的喜欢,一部电影了解两个画家很赞;整个画面的色调也很美;这种表现方式很特别,以至于想看更多的俄罗斯电影
拍的好乱啊,一点都不有助于了解夏加尔,反而为我带来很多不好的印象。
最后一幕看哭,夏加尔在他的画作里放弃了一切非爱的成分,全都是爱。马列维奇拥有了大地,而夏加尔拥有了天空。我们会发现没有音乐,绘画无法被解读,正如没有时间,空间也无法存在。很多画面竟然对不同的位置进行了不同的染色,很独特。一生敬拜上帝、不愿儿子认夏加尔为精神之父的牧师父亲却在死亡面前也没选择污蔑夏加尔,对夏加尔之妻执着的爱其实是警察长对不得不放弃的诗歌的最终留恋的投射。然后那段历史中难说清的善恶都被夏加尔带到了爱与喜乐的国度,这大概是人们喜欢他的真正原因吧。
作为了解画家生平简介乏善可陈,美术史纬度也很导演私人视角
影片以1917-1918年夏加尔从巴黎返回故乡暂住在维特伯斯克期间为背景,用类似民间传说和歌谣的体裁,夏加尔和马列维奇的画作与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通过电影屏幕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戏剧化呈现出来。
导演用大面积“夏加尔蓝”装饰画面,貌似是突出阴郁悲伤气氛,但夏加尔作为20c最杰出的色彩大师,画面又何止使用这一种颜色,所以这样做虽然有想法,但可能只是导演自己的想法,夏加尔也许会嗤之以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