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2000年的《小亲亲》,或者别名《别惹我》,会对故事前端有传神的解释。
不知道与两位主角是歌手,还是导演审美,还是配乐是赵增熹。
这部电影打动我的,不仅仅是港式文艺,更多是因为电影音乐。
电影的原声带是港式文艺爱情片配乐的巅峰。
全部电影下来,可以带人进入黑胶的时代,伴随着阵阵乐韵,黑胶段段传情。
转入故事每个分镜。
电影有趣之处,就算连过场噶音效都非常到位,餐厅吃饭背景声,或者是过场中音乐处理,或许是追逐中打闹的起伏声,或许是平日中轻松小调,都那么动人。
整体色调饱满,带出香港暖冬的感觉。
仿佛这个暖冬总会有些好事将会发生。
导演奚仲文,对,就是那位为多部经典影片担任艺术指导和服装设计,2007年凭借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
这部戏中,你也能欣赏到城市构图、小店场景色彩、都市丽人衣着,颜色或搭配的用心,也为角色作出性格辅助,就算放在现在,你看来也不会觉得太尴尬。
让人在观影中,充满音乐氛围,令人投入之余,还自带BGM入戏,让你的生活充满音乐。
在网络未如现在发达,直播还未有的千禧年,电台无疑是当年学生党晚自修必备娱乐,DJ算是我们接触最早的直播,不过他们是在大气中传播着他们的声音,为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正是在一个变动中的时候,有这么个DJ,他只爱放毒鸡汤,不讨好观众和老板,就爱放黑胶音乐的一个DJ。
随着《黑胶碟速递》准备6点开播,章大DJ讲述起缺憾美,如周旋拥有着与自身不符的少女声。
其实我想讲郭先生,自带的少年声,和着自己的年纪,也算是缺憾美吧。
算是自黑吗?
遗憾美?!
一段有初恋遗弃的黑胶唱碟开始的恩怨情仇。
初恋或许美好,但又有多少能走到最后,或许更多的带着遗憾吧。
他口贱人好,只放毒鸡汤的DJ,德艺双馨的老年艺术家,却爱唱片多过女人的男子。
她笔锋犀利,写尽都市人百态,外表靓丽,家里蟑螂与书本齐飞的女子。
毕竟这会他得罪的是她,一个敢于将《月经》放在刊登于报纸上的女人,一杯红酒洗衣剂,洗不掉的鲜红,便如打破心里水缸的顽石。
那么鲜明,便如她的性格与文笔。
还是不洗为好,将这件红色战衣,挂在窗台,警示自己作战开始。
你未必是司马光?
但我一定是司马懿?
睚眦必报。
女人,你已经成功激起我噶斗志。
先从偷隔壁邻居报纸副刊开始,知己知彼,慢慢留意到这个人,才发现,原来她和自己有着很多相似,一样的烦恼。
看来也不差?!
两人刀光剑影,你来我往中,均发现对方还不错。
棋逢敌手的感觉。
不知不觉中,发现对方挺有趣,挺可爱,爱也许会是臭味相投,不是讲过不是冤家不举头吗?
当你在街上见到女人,拿着两大袋东西,不顾仪态飞奔街头的女子,或者她在赶回家的听她爱的口臭佬(死DJ)的电台节目。
对于旧欢,《爱的礼物》,仿佛将当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点跃然于纸上,白色雨伞,雨伞界的女神,白白净净,高高瘦瘦,可惜女神不太经得起折腾,很快相处久了,TA会变黄,污迹也特别明显,你开始觉得TA不再那么可人,开始漠视TA,不太想见到TA,没有了当初的喜欢,总想着各种办法将TA在不经意中丢弃。
慢慢地冷处理掉,但愿能来场大家无痛分手。
却在某天TA真的消失在你的生命时,便在那刻,你才会发现原来自己未准备好失去TA。
便开始不断在城市每个角落中找寻TA。
是否正如我们在浑浑噩噩中,某一段早已平淡如水,吃之无味的感情,但当你真正失去时,你才会发现,那是一段如此刻骨铭心的爱,不断在城市的各个地方游荡,希望能将TA找回。
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将TA找回,更多人带有遗憾美,TA便在遗失在岁月里。
换一个角度睇,它将永远消失,或者淡淡的遗憾是否更适合留在心里。
找回了是否又是你想要的?
电影里面包含着几种爱的方式,其中有一幕,是Denise在拐角处,回望拿着吴秋月新书的章戎,从拐角处的女子眼神,看出她已经明白,正望着的拿着书面带笑意的男子,早已不在意为他送餐的自己,或许他早已不属于自己,最是身边人最快发现对方的变化,发现对方,心里早已住进别人。
也最是无奈,明知那人将要离开,却仍无力挽回。
只能默默目送他离开。
他已移情,你是否能做到别恋?
想追,其实早已不存在追的可能。
又有这么段故事,两个初恋情人,一次契机重遇,重新开始,是否会更适合?
旧情人,就像是坐旧了的沙发,总是那么合适你的身形。
(屁股)每次坐下来,总能找到你的屁型的坑,总是那么舒服。
TA那么清楚你的脾气,知道应该安抚你的炸毛处。
TA也会陪你在医院的长廊,描述着你们的未来,在一个远离香港烦嚣、安静美好的冰雪世界,外带松鼠会敲你窗口的dream house,等着和你一起创造未来。
美好得让你忘记,两人当时为何分开,当时分开不是因为争吵,相反是因为两人早已不争吵,安静地吃饭、看戏、生活,相对无言的离开。
再舒服的沙发,再熟悉的人,在狭窄的的士后座,是那么安静,这样是你需要的爱吗?
你呢?
是否正在等爱?
那个爱穿着花俏的古董店女店长,一直一个人守着自己的店,她的寂寞,连客人都已经发现,养只狗吧。
不是寂寞得更明显吗?
至少你自己不那么寂寞。
狗养得不太称心,长得不太可爱,色得倒是可以。
后面才发现,它和他、她都被爱神抛弃了。
他长得不怎么样,个也不高,不太上进但人很好。
就如自己,长得不怎么样,胸也不大,就想获得爱,但人很好。
他们更像一段病友开始的关系,会互相告知对方,自己的艳遇,却会一只两者的狗,担心一晚,会相依相靠街边,静静望月光,等天亮。
爱早已在双方中发芽,不过只太熟,熟到未发现,两者之间,维系对方的不至是一只狗吧。
这些便是围绕着我们身边发生的爱情故事。
他们都不会太高、不会太难遇到,有点像你的前任、现任、后任。
就像都市里面的我们。
一段段未开始,或者开始不自知的爱情,会否错过?
至于故事中的男女结果如何?
如果大家想看完整故事,请回复“小亲亲”。
谢谢。
特别鸣谢:Cat vs 武章戎 vs 吴秋月章戎 vs Dannis
首先纪念下这个不错的对联儿:上联朝朝有姨妈 下联月月有月经 我杜撰了个横批——娇爽。
美名其曰娇艳舒爽!
编剧岸西。
最近看的几部港产爱情文艺片都是出自她之手。
对她的名字印象不错,对她的照片印象不错,对她的爱情小品印象也不错。
电影看到倒数9分钟,一度以为结局就是吴秋月和袁浩文跑了——原来这是一部郭富城主演的苦主片儿?
导演还特么黑色幽默上张亲到美人的剧——郭富城自己后期PS还是梦里意淫的?
但也觉得这样合情合理,毕竟是初恋,毕竟彼此了解够多,相互习惯彼此的习惯,所以有些人觉得现在的结局略显突兀。
吵吵架就会有爱情了?
男人爱猎奇和挑战,追求敌人不足为奇,女人是爱情里的傻子所以即使没听过多久他的节目,没促膝长途几次赤裸相谈过一次,仍然能在最后把自给卖了,也非鲜少听闻。
继续合理化的解释-这毕竟是一出力邀偶像派男女明星演出的爱情电影,赢得票房是关键,那么总也得对得起掏钱买票的痴男怨女,别从爱情里醒的太早啊。
那吴小姐的月经专栏作家身份也就一摆设,人亦舒作品里的女性无一不独立、自主,可残酷的现实却是,她轰轰烈烈靠猛追苦等一哭二闹三上吊获得曾经的爱情。
所以呢!
作品就是作者对现实的意淫,作品里是什么样的现实就不是这样的,以偏概全以偏概全哉--刚看有人提问特别鸣谢里的张国荣是什么意思?
鸣谢他提供了毛舜筠吗?
哎呀,笑的我裂牙歪嘴的。
毛舜筠的在香港电影里的功效高档与苑琼丹五十个级别,吴君如40个级别,也就是说大部分时候还是个带喜感的角儿——这剧里还居然和曾志伟couple了起来,不是说曾志伟不好,而是曾志伟在这剧里的角色其实是和他演的MOMO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说的好绕。
总之一贯略显滑稽的形象,花痴的定位,让我啊我,很难从电影里跳脱出来把她和她的张国荣联系起来。
还好最近看的毕打自己人正面的展现了她的很自主独立又有女人一面,又颇为擅长打趣自己。
所以一个让人感受温暖,性格坚强,有些些男孩子气的女人,这就是哥哥当初的选择。
我有一把白色塑胶把雨伞。
买的时候喜欢它雪白可爱,瘦瘦长长,简直像个鹤立鸡群的美女。
可惜这种美丽偏偏不耐看,风吹雨打久了颜色变黄,还多了雀斑一样的污迹。
而且瘦长是没用的,哪里像折伞这么善解人意。
于是,我开始制造各种机会。
趁着下雨带它出门,左搁一会儿,右放一下,希望一下子大意忘了拿,让它自动消失,大家无痛分手。
我就可以理直气壮买一把新的,但事与愿违,每次都能被别人送回自己手中。
终于有一天,它不声不响的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完全不用花我任何心思。
伞也有它的自尊。
问题是,等一等,我还没有准备好。
不行,它不可以没经我的同意就玩失踪。
我便一心一意要找它回来,花尽心思去想,到底在哪里弄丢的呢?
书店,餐厅还是公共汽车地铁呢?
真是峰回路转,没想到在戏院把它找回来,小别重逢,它苦着副脸在等我来新发现。
重拾旧欢,大团圆结局。
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失败了,找不到它,它永远消失了,淡淡的遗憾感觉,会不会更合我心意?
人世间的破镜重圆,大概都是一言难尽。
最近回归香港旧电影。
好喜欢那种年代弥漫的气息,好喜欢那种早已相识很久的怀念质感,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却好像我早已在那历经了人世的人来人往。
若我是秋月,我定会轻轻抚触张智霖那久别重逢,沧桑却又温柔熟悉的脸,摸的是岁月的沉淀,是当年的遗憾,是自己那一去不复返的青春、稚嫩、初恋。
若我是秋月,我也定会紧紧相拥郭富城,在耳边轻吟拌嘴,毒辣辣却又窝心。
面迎冬日暖阳,会的,会幻想初恋的彼此相隔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大家仍回到起点,找到最终同时也是最初的彼此。
就像张智霖说的“都老夫老妻了,大家都好熟悉彼此了。
”阳光刺眼,睁眼回到现实,不会的,若初恋出现,只是这段人生路上的小风波,西湖上的小涟漪,最终如风刮过,也随风远去。
毕竟,人生不是环形跑道。
需要向前走,需要找个别人、过个日常、拌下小嘴。
毕竟,人生也不是电影世界。
几十年,食物会变质,滟滟随波千万里也可能早以断流,当年的物、人也不能藏进雪柜。
最终不会是最初,最初也到达不了最终。
就像不可逆的十年——“十年后是一个新的十年开始,但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再不可能是那个十年了”。
呵呵有一对冤家互相作对针锋相对!
笑死人!
哈哈哈可是,最后竟然吵出了感情呵呵,一度我有过类似的感觉,可是却没这部电影的好结局
这部小电影世纪末在电影院欣赏的。
此后就一直挂念。
终于在若干年后被我找到此碟,甚是开心。
此后,就一直反复看,反复看,看到几乎每个情节,每个片段,每个表情都犹记在心。
在这部戏里,认识了很多新的东西:黑胶碟,Edith Piaf的La vie en rose, I wish you love(歌曲),陆羽,时代广场对面的许留山,X-man,机器人洗衣机 等,很多很多这是香港这个都市所特有的文化气质所塑造出来的把。
无论你说它是快餐式,还是很浮躁。
但的确是社会生活的真是写照。
而这所有的这一切也都是为主人公最后的happy ending做个铺垫。
我们也许真的是很“作”的人,男人是,女人就更是。
身边几年的感情远不及一个真心所爱人的天天嘲弄。
越是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就越想去了解。
一个用笔骂,一个用广播骂。
真巧遇到时,一个嚣张,一个泼酒。
有天终于知道以后将分开,无法再有机会吵架时,却突然感到心中失落。
峰会路转,终于又再聚首。
爱情就是这样的吗?
一位笔友推荐看的,还是挺惊喜的,陈慧琳、宣萱,多少人的梦中情人呐。
看完只觉得:“爱情,在两人彼此的欣赏之中。
”电台主持和专栏作家拌嘴,在主持人的了解下,发现作家文笔还算有点点可以,便在自己心中种下了欣赏的种子,那白色的雨伞,那红酒印记的衬衫,那一张联系两人的黑色碟片,那一本散文书籍重重摁在自己胸口。
而专栏作家恋上了收音机那调皮的声音,下班匆匆回家,像要再见曾经喜欢的对象,一时的误会就像不平静的河流,终于,爱情的河水终于汇聚在了一起,从此,生活中的拌嘴便永远回荡在了这命运的情感中。
电影是美好的,如果自己的人生也如电影般美好,那就是最好,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如果自己的人生留下了点遗憾,也不用感到伤感,或许是另外人生的一个契机。
祝福大家。
很意外的重看老片,感觉很不一样。
感叹时间对演员,对我的改变。
年轻时看这片时纯属当喜剧片,没有想过爱情什么的。
可是现在再看,会觉得不打不相识,如果在现实里可以遇到“死对头”,那就不顾一切地去爱吧。
不得不承认,郭富城年轻时是真的帅,即使隔着屏幕,看着他温柔的眼神和坏坏的表情还是会心动,可惜近些年拍的片子,尤其是国产片,实在让人爱不起来。
陈慧琳呢,从当初我还傻傻分不清她和王菲,到现在只爱菲,十几年过去了,到现在还不明白,明明两人差别这么大,我为什么会分不清呢。
年轻啊,就是傻呢。
最后把主题曲 I WISH YOU LOVE 送给我自己,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可以找到自己的love。
一个郭富城,一个陈慧琳,凑齐了俺最不喜欢的香港男女艺人,哦,对了还有跑龙套的萱萱姐,贼眉鼠眼死胖子曾志伟对于港产片,特别是港产爱情片我始终抱有一种因为失望而产生的排斥可偏偏就是这些我不欣赏的港星们,却是在10年前(真的很久了也)却为我留下一部记忆很深刻的电影美女作家、咖啡、红酒、黑胶唱片、白色塑胶雨伞、节奏蓝调十年前的我,只会觉得它单单是一部不错的爱情电影大概是因为那时的我还没有亲身经历过文艺女青年,因为那时太年轻对女性的认识即单纯又美好,喜欢清纯可瓦伊的小妹妹,又迷恋风情万种的大姐姐而万万想不到,在可爱的萝莉与成熟的御姐之间,还隐藏着一个叫做文艺女青年的庞大队伍一个美女作家,在一个畅销杂志里,做一个专栏叫做月。
经这是文艺女青年共通的理想生活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女人可以通过每月一次的生理性失血反应以及附带缠身的焦虑,急躁,逻辑混乱,不可理喻,就跃然成为一个作家直到重温这部电影,我才对文艺女青年释怀了我开始理解她们,同情她们,因为长时间的缺少男性的关爱,导致她们生理周期异常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和遭受的冷漠,她们开始对得不到的东西心生怨念,尤其是男人更严重的,逐渐开始对身边阳光、帅气、优秀的男孩子由爱生恨,甚至咬牙切齿的地步她们往往没有美女骄傲的底气,又不心甘情愿与丑女为伍于是黑暗里,她们疯狂的敲击键盘,努力把全天下的男人都勾勒成不堪入目的模样男人到了她的笔下,顿时变得猪狗不如,不负责任,偷鸡摸狗,苟且床笫之事,毫无道德借以抒发自己作为一名冰清玉洁的大好女青年在不公正的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遇人不淑的悲惨命运,提出血淋淋地控诉在她们自己想象世界里,她们的灵魂像手握的钢笔一样笔直着孜孜不倦地麻醉自己,毁灭男人,从此,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又如夜深人寂的晚上,没有男人,没有对手。
只能在寂寞里,孤苦聆听:“寻寻。。。
觅觅。。。
冷冷。。。
清清。。。
凄凄。。。
惨惨。。。
戚戚”仿佛每个女诗人命中注定了形单影只,韶华见老,注定了在颠沛流离里,孑然一生不可否认她们的才华,她们的睿智为什么曾经轻舞飞扬的她们会沦落成现在仪态尽失、庸俗不堪的大妈也许是她们不小心忘了忘记曾经感动自己的一首歌,曾经流泪的一段感情i wish you bluebirds in the spring to give your heart a song to singand then a kiss but more than thisi wish you love
1。
我很喜欢这部2000年的电影。
2。
陈慧琳在里面演一个报纸专栏作家,叫做吴秋月,专栏的名称叫做[月经],报社同事叫她大姨妈。
伊脾气火爆,住在一间杂乱堆满书的老房子里,我觉得有点 satc里carrie房间的样子,不过没有高跟鞋和华服,蟑螂是有的。
其实是有点仿satc的风格吧,电影开场就是陈坐在咖啡馆里对着笔记本电脑打专栏稿。
不过仿的并不令人讨厌。
3。
郭富城演一个臭嘴的电台DJ,很像现在时兴的毒舌情感栏目砖家回信的风格。
可是他主持的节目偏偏是放经典黑胶碟音乐,真是非常奇怪的搭配。
电影里,他的听众多半一边骂他混蛋一边巴巴的守在收音机边上,包括陈慧琳,一面把对方当死对头,一面提着袋子在大马路上狂奔回公寓听收音机,怕是一分钟也不想错过。
4。
故事是从一张黑胶碟开始的,在毛舜筠开的店里。
毛演一个单身的古董店女老板,戴一副复古眼镜,寂寞比她的脸上的暗疮还明显。
陈慧琳在她的店里发现一张绝版黑胶,她一边和毛打哈哈说曾经送过一张给初恋男友,翻过来发现就是手上这一张——上面有她爱的签名。
伊火冒三丈的想要买下来,但已经被人付了定金,电话里对方怎么也不肯割爱,然后当晚还听见这个人在节目里讽刺她。
这个人自然就是郭富城。
5。
于是两个人在自己的专栏里和节目里争锋相对。
两人的读者和听众乐得看热闹,最开心的还是双方的上司。
到底是拍电影,两个人一个失恋不高兴就干脆让报纸开天窗,另一个挨了蠢上司的批就直接甩手走人,可是读者听众爱他们,所以两人又被求着回到原来的工作职位,拍电影拽就是拽在这里。
有个好笑的小亮点,郭的节目停的那天,陈拧开收音机,没有听到郭富城毒舌臭嘴,听到的是一个女鬼一样的声音拖长了在读“寻寻。。
觅觅。。
冷冷。。
清清。。
凄凄。。
惨惨。。
萋萋。。
”。
6。
宣萱在里面演爱慕郭富城的同事。
两人一起出去吃饭,他也以男伴的身份去参加她同学的生日会(就是在那里被陈慧琳泼了一杯红酒),但是他对她有没有感情呢?
电影里没有明示。
有一个镜头是,他的节目复播的当天,陈递来一本自己的新书,他拆开信封后对着书封上她的样子若有所思。
宣萱看着他的表情就明白了,她皱了皱眉头,接着镜头就转给她离去的背影。
她后来在电影里就没有出现过了。
我很喜欢这个处理。
7。
张智霖演陈慧琳的前男友,就是被赠送绝版黑胶碟又让它流落到毛舜筠店里的那个初恋男友。
他的出场是在电影快结尾的时候。
陈和劈腿现男友分手,专栏也不写电话也不接,锁起门来狂哭喝酒,然后有人来按门铃,打开门,就是捧着花从加拿大回来的张智霖。
他的解释是,家里所有的黑胶碟都被他母亲在搬家的时候送给收破烂的了,因为这个时代没人听黑胶了。
接着他就说,兜了一圈觉得最爱的还是陈。
在医院的长凳上他对陈说,这么巧,你想起我的时候我也想起你,又刚好都恢复了单身。
我们都老夫老妻的,也了解对方的脾气,像坐旧的沙发特别舒服,我在加拿大的房子有个很大的地下室,我准备改成你的书房,那边有很多小松鼠,会哒哒的来敲你的窗...8。
然后陈慧琳就跑去电台跟郭富城说,今天你可以尽情的讽刺我,不然没机会了,我要结婚了,并移民加拿大,今晚的飞机。
当然故事的结局是她没有走,在去机场的路上她回想起当初和张智霖分手,并不是因为吵架,而是因为再也不吵架,“很安静的吃饭、逛街、看电影,然后很安静的…你不找我,我不找你……” 于是带着大小行李折回电台。
两个冤家第一次面对面微笑,拥抱并接吻。
陈慧琳在这段里穿了件红色薄衫配蓝风衣,难看的匪夷所思,故事里除了毛舜筠,所有的女生都被拍的很难看,男生却都非常的帅,包括和毛舜筠搭戏的曾志伟和演gay的谢天华。
郭富城和张智霖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的电影里好像都没有土气过,恒定的保持帅度,真是不公平。
9。
陈慧琳并不特别好看。
她演的那个角色本来就没有被设定成特别好看的女生吧。
高,瘦,不懂得迂回,不笑的时候就显得凶凶的,写文章情绪很直接,情感却很细腻。
男友让她去上电视节目,她说我只会写字,不会上电视。
真对着镜头,果然是木着一张脸,硬的要命。
我很喜欢这个人物。
10。
电影的英文名字叫做 And I hate you so,中文莫名其妙的叫做小亲亲。
很像《You've got mail》的套路,连配乐都很像。
故事一段段看似松散,但其实没有废话,也没有港剧惯有的流于表面的表演,虽然电影的基调就是流于表面。
编剧是岸西,她写并导演过林嘉欣演的《亲密》,我也很喜欢。
11。
我看的是国语配音的版本,对,就是TVB的那几个声音,听的好笑死人。
电影放完以后我又拖回头让它重放,到一半我去洗澡也把笔记本带进浴室。
为了盖过水声,我把音量调的很大,估计隔壁的邻居也能听的到,反正也没有人能听的懂。
不过不知道他听到这个声音,会不会也跟着笑一笑。
ps。
电影的结尾感谢了张国荣。
我很愚钝,不知道张国荣(或他的歌?
)出现在哪里。
pss。
只要是不写正经文章,随便写什么我都真是下笔如有神的废话连篇啊。
岸西的本子总是都市小白领的清亮爱情,毛舜筠和曾志伟的一条线总算是在常规爱情故事外加了点新意。
不喜欢为了突出男一女一而让男二女二猥琐发育
哎,果然这种片才是我的爱。喜欢毛舜筠不顾形象的可爱。一向无感的陈慧琳和郭富城在这部戏里也突然变得美好起来~~文艺专栏女和文艺电台男的爱情啊~偷笑~~
当年陈慧琳红的时候拍了不少电影,但是跟郭富城没有情侣感
两半。记得旧欢,今年miniso买把透明的伞还想到这部戏,原来片里是白伞。服装青粉渐变搭色大胆又新潮。中产的做作如同实景街头像棚景。算是春娇志明前身,斗气冤家其实是精装的精贱男和傲慢女,核心是姣婆遇到脂粉客。才女文不过如此,武是泼酒拍桌暴走,还是女生情绪化那一套。这里面三个男性其实是一个样子,个个比当作家的女主角能说会道,港男套路,真作家睬你都傻。委屈男友出轨才能名正言顺跳票,价值观正得不得了。毛毛那条线就更是各种看脸bodyshame,最终大家王八绿豆差不多得了凑合过吧。平等委员会倒是侧面展现了女权生意经,可以鉴今。宣萱角色是惯常的红颜备胎,直言是希望男主能被挖角自己也跟着跳档,可见世间女子最温柔也就是袭人这样了,所谓职业女性无非职场当情场找个同事嫁了。这些个中产爱情片角色显得杜琪峰的可贵
歇斯底里症侯群
装纯的清新味道
喜欢里面的独白
勉强两分。尖酸的电台DJ郭富城与高傲的专栏作家陈慧琳的欢喜冤家局。表演不行,陈慧琳的长相很冷,在这里搞些气呼呼的卖萌表演,一整个违和,郭富城强买了她给初恋的黑胶,并不点名的在节目里谈论此事,她就先写专栏骂,又当面泼酒,得寸进尺的样子甚至讨人嫌,而且奚仲文本可以用卡通化的视效来承接夸张的表演。从剧情也看不出郭、陈二人从对立到产生互相羁绊的心理支撑,为了让各自有伴侣的二人走到一起,设计了陈慧琳男友花心的桥段,但宣萱的突兀下线就很莫名其妙了。至于二手店老板毛舜筠和曾志伟的戏码更毫无存在的道理,他们与主角二人没有关联,两条线索之间也没有互相对照之类关系。郭、陈二人的对立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这剧本让你以为会对都市人生存与情感的关系做一定的铺排,但只是搭建了一个粗略的框架,后续剧情根本没按照这个方向发展
感谢张国荣先生,那是他还没有死!
郭陈第二次合作~
色彩好看
喜欢这名字胜于剧情,就算结局唐突,冤家变恋人也算圆满
小时候看的电影,只有那段雨伞的台词记忆犹新,且不时跳出来say hi
为什么你老是跟我过不去?因为我爱上了你
高学历又没什么绯闻的陈慧琳很符合这个知性的才女,偶尔卖萌也很可爱。情牵一线黑胶片,但我真的没有看到张国荣,别惹我,小亲亲,么么哒。
出乎意料地好好看,推荐!毒舌DJ遇上尖酸作家,碰撞的火花太妙了,斗气戏很过瘾。太喜欢这对主角了。陈慧琳令人惊喜,少些木口木面的正经样,演演这样的巴辣角色多好。砍掉毛舜筠和曾志伟的爱情戏就好了。
翻译成别惹我比较好。贴近现代生活,不过,我始终无法相信这样的爱情会美好,因为从来没有电影继续说下去。
没劲
陳慧琳的演技可以說是很糟糕了。一顆星給毛毛,半顆給大仙,半顆給黑膠碟——96分鐘看完才在字幕裏出現的某人原來是提供了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