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

Uzak,遥远,乌扎克,Distant

主演:穆扎菲·奥德默,穆罕默德·埃明·托普拉克,歇沃·简恩瑟,娜赞·克萨尔,弗里敦考克,法特玛·锡兰,埃布鲁·锡兰,诺海尔琛瑟勒,纳兹莉艾顿,埃根派瑟夫,厄康

类型:电影地区:土耳其语言:土耳其语年份:2002

《远方》剧照

远方 剧照 NO.1远方 剧照 NO.2远方 剧照 NO.3远方 剧照 NO.4远方 剧照 NO.5远方 剧照 NO.6远方 剧照 NO.13远方 剧照 NO.14远方 剧照 NO.15远方 剧照 NO.16远方 剧照 NO.17远方 剧照 NO.18远方 剧照 NO.19远方 剧照 NO.20

《远方》剧情介绍

远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已过不惑之年的马赫穆特(Muzaffer Özdemir 饰)是一名来自土耳其乡村的独立摄影师,经过多年打拼他终于在伊斯坦布尔谋得一席之地,在和妻子分手后,他独自过着平静而自在的生活。某日,来自老家的表弟尤瑟夫(Emin Toprak 饰)闯入了马赫穆特的世界。老家工厂 倒闭让内向的尤瑟夫丢掉工作,为了贴补家用并给母亲治病,他独自来到大都市闯荡,在此期间暂居表兄的公寓中。多年的分离和不同的生活轨迹让这对表兄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而马赫穆特却越来越厌烦尤瑟夫对他个人世界的侵扰,一份尴尬在兄弟间悄然而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在未来等你她之觉醒第二季槑头槑脑3废柴兄弟安德烈:黑色的迷宫魅力四射3凯文·詹姆斯:管他三七二十一六百英里新包青天之冰魄恶狼终将成为你柏林之翼熊男惊爆银色选战你本该做的事第一季汉娜的法律一触即发第一季莱奥诺拉的告别樱兰高校男公关部宝贝计划高度潜力第一季大数据时代圣堂风云讨厌的女人恶种超级整蛊霸王调香师第一季十七岁的天空雀圣大正伪婚~替身新娘与军服的猛爱

《远方》长篇影评

 1 ) 锡兰之四

昨晚在昏昏欲睡之中看完了《五月碧云天》,在打开《远方》之前,也就做好了沉闷到底的准备。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部始终灰涩的片子让我在深夜无法入眠。

电影里说,“你要像塔可夫斯基一样去拍电影”,我却在其中看到了几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味道,像《十诫》中的第一篇,冬日的寒冷与阴森始终挥之不去。

在我看来,英文名是《distant》的本片应该翻译为“距离”更为贴切,虽说片中不乏对于远方这一概念的阐释,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才是电影的主旋律。

恰好两位男主也是《五月碧云天》中的两位主演,而两位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和五月一脉相承,弟弟终于逃离了贫穷的家乡,来到了梦寐以求的伊斯坦布尔,等待他的似乎也和哥哥口中的一样,“在伊斯坦布尔活下去并不容易”。

前面说到,人际间的距离,是本片的核心,而两位男主间的距离从相遇的第一夜开始,就始终咫尺天涯。

从相敬如宾过度过言语相激,则是伴随着哥哥前妻的远行,也许这让本就如寒冰一般的哥哥,变得更加铁石心肠,锡兰在电影中通过兄弟两人间对亲人、偷窥、玩具、怀表、老鼠的不同态度,使人物形象不断地立体,原因也通过弟弟的口中说出—“城市让你变成了什么样”,但从身无分的的来到伊斯坦布尔,到住着高档公寓,开着smart的哥哥经历了什么,弟弟又怎能知道呢。

锡兰的摄影无需多言,在现当代影坛绝对处于大师地位。

印象最深的是哥哥偷听弟弟电话时,隔着毛玻璃两人一明一暗,仿佛阴阳两界,哥哥在背光之中佝偻带着几分落寞,而困窘的弟弟在光明之中对未来满怀希望,这是对两人关系截然相反的表达。

锡兰的定格镜头也让两位主演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在大量的近景与特写之中,观者与被观者融为了一体,人物的情感喷涌而出淹没了我,在最后的推镜头里,坐在海边长椅上的哥哥任由寒风与烟雾吹打着自己,忧郁的脸上仿佛包含了万种风情,钢铁洪流的城市野兽改变了什么呢?

 2 ) 19上影

夜里吃过饭和z兄到梅龙镇看电影,锡兰的《远方》,也是今年上影节最后一部电影。

倒是最近看的第三部锡兰的电影了,比之《小亚细亚往事》《冬眠》戏剧性强了不少,现实的问题,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破碎的感情,如同夜里被黏在粘鼠板上的老鼠那一幕一样,无力改变只能凄惨地呻吟,马姆在和表弟格格不入下,母亲的病和前妻的远走成了最后的导火索,只能向着约索夫发泄情绪,锡兰的隐喻很巧妙,手忙脚乱踩到粘鼠板的马姆正是因为表弟闯入生活而突然打破了原先的孤独,但内心又看不起乡下来的表弟。

不同于小亚细亚往事交予那留白和黑夜灯影,雷电和草原的故事。

港口,咖啡室,人潮涌动的地方加强寂寞和无法融入的无措之感,伊斯坦布尔的热闹却让漫天大雪比在荒原更冷,全景和长镜头的运动使疏离和孤独像是冬日里雪下的野草,不能直视,却无处不在,约索夫在市区跟着陌生的女子逛街,和开头对约索夫的特写形成鲜明对照,失焦的躺在床上的女人和为了女人“跟踪”不断闯入镜头的约索夫,那种迫切需要的渴望和欲望本身指向的虚无。

锡兰讲人生的孤独是不自洽的矛盾的内心和来自环境巨大的压迫或者是异化,《冬眠》里村上的青年教师和艾登谈到未来的计划时,大概说了一句意思是,当然可以离开一个地方,只不过已经习惯了,对环境的依赖是来自情感上么?

显然不是,这是一个剪不断的套在脖子上的锁链,为了给你自己找“生活的意义”而在环境里摆置自己,荒原的风雪淹没了所有的道路,就像主人公艾登走不出去一样,如同人们的内心隔阂冰冻难以消融,看不见也不知道如何通往互相理解和爱的道路。

和妹妹吵架,和妻子的交流不顺,互相指责,语言的无力就像妻子试图去帮助梅斯一家,“善款”却被扔进炉子。

那些不能用言语解决的,就像你无法指望一笔善款来拯救一个被生活抛弃的家庭。

诗意的结尾“知道我们不能和好如初,但日子总该试着继续下去”就像小亚细亚往事结尾一般,同样是往这窗外(世界),无措地彷徨着,答案也无法给出……

 3 ) 踩碎的梦想,疏离的生命

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Nuri Bilge Ceylan)出生于1959年的伊斯坦布尔,到2008年拿下戛纳影展的最佳导演奖的那一刻,一共只拍了五部剧情长片,却获得了37个国际奖项,被誉为新世纪的电影大师接班人。

锡兰以摄影师的身份进入电影行业,因此他的作品的主要特色在于镜头的运用,在大量而长时间的长镜头中,人物缓缓走入画面、又缓缓走出画面,静与动之间传递出一种疏离与落寞的感觉;在固定角度的广角镜头中,人物神情的特写变化既深刻又扭曲,观众被带领着同时以抽离的观察角度,和过分靠近的置入角度,来感受人物的情感与城市的孤独。

无论是2003年的《远方》、2006年的《适合分手的天气》,还是2008年的《三只猴子》,锡兰都秉持了一贯的风格:剧情简单、对白少、配乐少,色调暗淡、气氛浓郁,以缓慢流动的镜头来说故事,聚焦于人际间的情感淡漠与疏离。

锡兰作品中的每个画面都能单独抽取出来成为一幅高水准的摄影作品,而结合起来则集结出一份浓得化不开的的落寞韵味。

《远方》是努里-比格-锡兰跻身国际的成名作品,英文片名"Distant”除了有远方的意思外,还代表着人际间的疏离。

故事主角是一对表兄弟马穆与尤恕。

马穆独自住在伊斯坦布尔,靠帮人拍摄商品海报为生。

在与妻子离婚后,马穆的生活只剩下孤独和封闭,除了夜复一夜地独自看电视外,就是躲在工作室里拍摄单调无趣的商品照片。

马穆和伊斯坦布尔的人际疏离终于因来自远方的表弟和将去远方的前妻而显露无遗。

尤恕是马穆的表弟,始终向往着搭乘大船去世界旅行,他突然从乡下来到伊斯坦布尔投靠表哥马穆,想找一份船员的工作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突然到来的表弟,马穆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热情,只是将他安置在小房间中,然后继续过着自己孤立的生活。

尤恕怀揣着梦想来到伊斯坦布尔,但现实一再打击着他。

尤恕到码头找工作,但其他人却告诉他船员生涯到头来只是一无所有。

尤恕想赚钱寄给母亲,让母亲能在村子里扬眉吐气,但了无回应的应聘过程却让他沮丧挫败。

尤恕想结交美丽女孩,但冷漠回避的神情却让他退缩害怕。

尤恕想和表哥重拾往日欢乐,但马穆那拒人于千里之外之外的态度只让他低头躲藏。

伊斯坦布尔没有梦,梦在远方。

马穆也曾经有过梦想,渴望成为一流的摄影师,但如今的他只剩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马穆讨厌尤恕到来后的干扰,让自己必须在深夜躲着偷看色情片。

马穆讨厌尤恕在房里抽烟、不将鞋子收进鞋柜。

马穆催促着尤恕赶紧找工作,让自己回到平静的生活。

马穆总是独自在小酒馆里用晚餐,从没试图邀请尤恕一同用餐。

然而马穆却偷听尤恕给母亲打电话,偷窥尤恕丢弃装有小老鼠的垃圾袋--尤恕在电话里因母亲受辱而咆哮,因不忍心小老鼠被慢慢折磨致死而狠心将垃圾袋砸向墙壁--尤恕的心里还有浓烈的感情,还能为感情找到出口,马穆羡慕他。

马穆心里何尝没有感情,只是这淡漠的城市围堵住了所有感情的出口。

马穆离婚多年的妻子约他见面,告诉他自己即将和现在的丈夫移民到加拿大。

前妻被马穆那淡漠的表现激怒了,提起两人曾经拥有却流掉的孩子以及就此不能生育的事实。

马穆不知道如何应对,却在晚上偷偷地伫立前妻家门外。

马勒从来是自己独自去外地为厂商摄影,却破例地让帮不上忙的尤恕担任自己的助理,事后再支付一笔让尤恕喜出望外的酬劳。

马勒鲜少主动与家人联络,当接到母亲手术住院的消息后,他却不言不语地陪侍在母亲床边,夜里悉心地扶持母亲上厕所。

马穆在开车的路上,看到了绵羊与落日,激动地构造出一幅美丽的摄影画面,但是当尤恕提议要下车支起摄影器材时,马穆又坚决地拒绝,不想两人把时间浪费在自己那不切实际的梦想上头。

马穆终于和尤恕爆发冲突。

马穆打电话回家,要尤恕晚上不要呆在家中,他要在家里招妓。

当马穆回到家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的景象,而他和女人的性事显然也并不顺利。

于是在尤恕回来时,马穆大动肝火,指责尤恕为他带来的不便,将心里的种种挫败都发泄在了尤恕的身上。

后来两人更为了一块怀表而翻脸。

马穆到处找不着自己的怀表,不禁怀疑是尤恕偷了这块表。

后来马穆在一个箱子里找着了表,却碍于情面而假装没找到。

尤恕一再解释自己绝对没有偷表,但解释的话语被马穆前妻打来的电话给打断了。

马穆拿着电话躲进浴室,想对即将在隔天离开的前妻倾吐心里的话,但却怎么样也说不出口。

当晚两人都难以入睡。

隔天一早,尤恕便带着愤怒和委屈离开了,因为他发现马穆曾经搜过自己的提包。

马穆则是去到了机场,躲在角落里默默地看着前妻和她现任丈夫离去的身影。

梦想在那里?

尤恕跟随着马穆的步伐,来到大城市追求自己的梦想,却踏上了马穆的老路子,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梦被现实敲碎。

马穆的疏离敲碎了前妻的梦想,但她却抛开这破碎的梦,鼓起勇气去远方追求全新的梦想。

马穆呢?

马穆从机场回到家后,看着尤恕离去后留下的空房间。

尤恕带走了自己的所有行囊,却遗留下了一包香烟。

记得当尤恕请马穆抽烟时,马穆冷淡地回说,自己才不抽这种廉价的香烟。

如今,马穆带着这包烟,独自站立在港口,眺望着远方。

良久之后,他坐到了一旁的长椅上,抽起了这包廉价烟。

这烟,来自远方的过去,这景,去向远方的未来。

梦想在那里?

在来与去之间,在这与那之间,在远与近之间。

也许,也许。

努里-比格-锡兰的作品与西班牙导演佩罗德-阿莫多瓦形成非常强烈的对比,阿莫多瓦擅长拍女性电影,喜欢用明亮、鲜艳的色彩,宣扬多所磨难但积极乐观的态度,偏好欢快且喋喋不休的对白,作品带有浓重的拉丁风格。

锡兰则是擅长拍男性电影,即使在《适合分手的天气》中采用了女性视角,但讲述的主题还是男性的情感。

锡兰还喜欢用灰涩、暗淡的照明,总是阐述人际关系中的疏离本质,偏好极少的对白和配乐。

相对于阿莫多瓦作品中的豁达“精神”,锡兰的作品总散发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疏离“氛围”,应该是与土耳其信奉伊斯兰教有关。

除了锡兰以外,希腊电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的《悲伤草原》,墨西哥新锐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的《寂静之光》也都运用大量长镜头和缓慢节奏来叙事。

然而三个导演在长镜头的运用方式上却有各自的特色,安哲罗普洛斯是以长镜头拍摄极大的场面,而人物在其中抑或静止,或小如蝼蚁般,以传递一种人在环境、历史的压迫下的渺小感受。

卡洛斯-雷加达斯则是在长镜头中以极为缓慢的速度推拉,来趋近或是远离被拍摄的人物,以镜头的缓慢变化,来表现人物情感在压抑下的细微变化。

至于锡兰,则是偏好将镜头固定,聚焦在近处的某一点上,然后让人物在远处进出画面,或是走进和远离焦点,以此传递人物与外界事物、以及与观众之间的疏离感受。

这三个导演都是艺术电影范畴里的优秀导演,拍摄的作品在有些观众看来可能较为枯燥,剧情也较为单调,但他们在画面的处理和氛围的酝酿上,都极为杰出,擅长以电影手法来传递人性与情感,值得爱看电影的人多加关注。

 4 ) 熟悉的细节之美

这是我看锡兰的第一部电影,电影里的皑皑白雪和朴素情节在我脑子里久久挥之不去。

于是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心口憋闷的厉害,大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电影讲述了伊斯坦布尔的摄像师Mahmut与乡村来城市找工作的表弟Yusuf之间的故事。

Mahmut虽在城市生活,但爱情上,与深爱的前妻(能明显看到他对妻子的爱)离婚,事业上,他专门为一家瓷砖公司拍摄宣传,摄影变得商业化令他颇为不满,还有母亲卧病在床,需要人照顾,姐姐打电话怨声不断。

Yusuf因为经济萧条,来城里投亲找工作,一来四下找寻,八处碰壁,二来家里还有父亲疾病缠身,需要钱治理,而在表兄家里歇脚时间一长因为两人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差异,遭了几多白眼,最后拎包而去。

电影情节起伏不大,甚至可以说很简单,片中人物对话也很少,主要故事只发生在一间房子,加上静止的摄影,长镜头的运用,不习惯的人看了也许会觉得冗长沉闷。

但只要静静品味,电影传递的摄影之唯美,细节之张力以及主题之严肃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大为惊叹。

Yusuf 初到时找不到表兄家在哪里,无聊时靠在路边汽车旁,不想汽车作响,城乡冲突豁然显现,想被一个陌生的城市接纳远比被一个陌生的乡村接纳困难。

找到 Mahmut家后,是表兄闻不得Yusuf发出气味的鞋,使劲地往鞋里喷清新剂,后来又碍于脸面,答应Yusuf把鞋子袜子晾在暖气管道旁。

类似情况几乎每天发生,不止发生在土包子和城里人,土包子与土包子之间,城里人与城里人之间同样有生活习惯不同的问题。

一个人要是进你家把鞋一脱,露出臭哄哄的脚,你作何感想,或者刚刚在房间铺上地毯,有人进门也不换鞋,带着尘土斩钉截铁地就踩踏上,你又会如何反应?

一次两次只当没看见,笑脸相迎没问题,三次五次也好说,忍气吞声好了,但如果每天都要面对这种内心不快,必然超出心理承受范围,大发雷霆只是时间问题。

窃以为这与小肚鸡肠与大肚撑船无关。

要有洁癖的人不洗脚上床睡觉和要邋遢成性的人有条不紊一样让其不适。

随手拈来只是其中两例,如此细节的直击人心多得不用尽述。

如果推而广之,大概要追究到人与人的无法理解,无法沟通上,以及人心地狱的存在事实上,主题太大,且不做深入讨论。

但谁也无法否认电影所反映出来的那种人与人之间陌生隔离的生存状态,再比如后面的抽烟限制,偷窥毛片,背打电话,粘甩老鼠,隐瞒怀表等等。

如此贴近如此熟悉乃至陌生得从未拍过,从未看过。

大抵是人太过于专注“陌生”,乃至当“熟悉”通过某种文学或艺术手段赤裸裸地呈现在人面前时有一种直击人心的美丽。

另外两段跟踪场景也尤其出色,一段是Mahmud目送前妻即将远赴加拿大定居,一别再难相见,深情款款,偷偷摸摸,但又无可奈何。

另一段是Yusuf跟踪徘徊的女人,却在鼓足勇气向前搭讪之际,女人等待的男人出现,有尴尬有遗憾,匆匆退步,目送身影,同样无可奈何。

在人沟通无门,交流无路,人心地狱的年代,无奈,陌生,疏离,异化都是自然的常态了。

最后Yusuf拎包走后,Mahmud坐在长凳吸着开始不屑一顾的劣质烟,侧面摄影,眼神迷离,或远望,或沉思,或反悔,或忧伤,失落之情跃然影上。

以上献给天堂里的Mahmud扮演者托普拉克(Emin Toprak)。

http://yanhaibing.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html

 5 ) Distant

首先, 我觉得中文译名不够好, 对于本片, 从涵盖主题的角度来说, "远方"并不如英文译名"Distant"来的精确.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 还是在于导演对"疏离"这个元素的表达和描述. 我一直相信, 一部真正的好电影, 一定是重述和探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的. 就像摄影, 我们都喜欢那些捕捉到有趣, 动人瞬间的片子. 不是说商业剧情片不好, 我认为它们也有趣, 但代表了另一种乐趣, 如同摄影师用 Photoshop 把羊头天衣无缝的接到牛身上, 一种表象的刺激, 我们看到都会笑, 但笑完之后, 几乎没留下任何回味的余地. 回到"疏离感"上来, 这是美国影评家非常喜欢的一个词, 尽管他们的导演们似乎并不太喜欢向观众表现它. 其实这是多么普遍的一种体会和感受呢, 它来自于工业化, 来自于社会的进步, 来自于人内心的骄傲等等一切可以设置障碍的有形或无形的变化. 比如说已故的安东尼奥尼, "疏离感"深入到他电影的骨髓里, 建筑, 色彩, 主角的行为, 心理活动, 一切外在或内在无不表现着这一矛盾.当代欧洲有很多出色的导演, Almodóvar 关注女性; Nanni Moretti 关注男性的气质危机; Fatih Akin 关注不同文化间的冲击; 唯一深入研究超越种族, 文化的人类的本质性矛盾的, 就我目前了解, 好像只有锡兰 (Nuri Ceylan) 一个人. 在他的作品中, 他总是把这种矛盾投射到各个方面: 伊斯坦布尔与小镇; 男人与女人; "文化"与"文盲"; 努力工作与游手好闲, 在这些差别中他展现和探讨人与人, 人与生活的距离. 我们喜欢欧洲, 不仅因为他们有很长的历史, 很多的雕塑与建筑, 有多元的文化, 有摇滚乐与足球, 还因为他们关注人, 有人文精神. 锡兰正是这种人文关怀的表达者.锡兰本身还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 "诗意的镜头语言"是塔科夫斯基的标志, 锡兰的影片有同样的特点, 这也是人们称他为"土耳其的塔科夫斯基"的原因, 将电影拍成照片, 又将照片连接成电影, 所以他的影片总在诗意中透出那种"愉悦的忧伤", 这种忧伤符合他的身份: 一个扎根于土耳其的导演, 他的国家由弱到强, 又盛极而衰. 他的作品偶尔提及历史 (在极少的情况下), 而聚焦于当下, 历史变迁, 形成了当代土耳其人的气质, 锡兰在作品中将这一切回归于普通的土耳其人, 做了平淡而又饱满的表达.

 6 ) 暴风雪中的老鼠

老鼠在本片中是一个重要的隐喻,“闯入者”和“偷窃”是人给老鼠的两大定义,而表弟一开始只是走投无路的闯入者,闯入到了这个人人自顾不暇的城市,闯入到表哥死水一般的中产生活里,后来随着怀表丢失的误会又加入了偷窃的成分。

在老鼠被粘住的那一刻,表弟看着老鼠产生了共情。

表哥说就这样粘住丢掉吧,表弟问就这样活活的丢掉吗?

这也多像表弟的处境和表哥对他的态度。

最后表弟还是选择把老鼠摔死再丢掉,长痛不如短痛是他的选择,正像他没有找到新的归宿却选择了离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这困境像隔着彼此的厚厚的玻璃,他们只能彼此观望,却爱莫能助。

 7 ) 评论Uzak

英文名是『Distance』,中文译名『远方』,译自『乌扎克』这个有“远方,自远方来”的意思的土耳其语片名。

其实我更喜欢直译的『距离』,这个距离,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吧。

完全没想到会买这样一部电影,真的是撞上的。

碟店里它的位置丝毫不显眼,只是我向来习惯到一个碟店把所有碟片翻一遍,看到海报作封面的DVD觉得很干净和沉思,觉得像德国电影,结果看到是土耳其——反正基本没有看过土耳其电影,就买来看。

一个在过惯了城市生活的摄影师,一个乡下的年轻亲戚投奔了他。

摄影师起初尽心帮助他,给他吃住。

年轻人想找一份远洋海轮的工作,但是日复一日他更多的时间是游荡,工作丝毫没有进展。

而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了更多的摩擦,摄影师觉得自己的私人生活被打扰。

他开始有意制造事端赶年轻人走。

终于最后,年轻人不声不响地把门钥匙挂在衣钩上,悄悄离开了。。。

这个片子直指人性,也许他正是萨特“他人即地狱”的最好佐证——年轻人之于摄影师,摄影师前妻之于摄影师,年轻人的并重却贫穷的母亲之于年轻人。。。

人对于人是不是只能带来麻烦和苦恼?

这是值得深思的。。

而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则成为人们心灵之间的另外一堵厚墙。。

 8 ) 纯粹的心理电影

摄影师的表弟入城投靠,因为对方的文化教养和个人生活被干扰,暗下里一直酝酿着厌恶情绪,同时也对其保持优越感,两人这积蓄的矛盾一直维持着到摄影师约炮不举后爆发,而紧跟着的怀表和老鼠事情过后,摄影师才认识到自己的懦弱和狭隘,表弟的阔达和勇气,优越感就像梦中那盏灯一样黯然倾覆。

两人前边维持着表面的额和气,内心里却暗潮汹涌,进行着各种心理博弈,本片大部分的冲突都是暗下进行的,靠着言行举止和情绪变化完成,细节丰富,摄影出色,情绪调控的能力让人惊叹,每次对白出现都让人觉得突兀,心理活动是绝对的主角,一部让人惊艳的神作,目前最爱的锡兰作品<图片1>

 9 ) 观感-第五部锡兰

远方B+8.2/10锡兰的第五部,熟悉了节奏,没有之前几部强烈的惊艳感,但毫不令人厌烦。

营造意境和空间氛围的能力一流,场面简洁肃穆。

开场就奠定基调,氛围真实情感浓郁,没有《三只猴子》那么绝望和痛苦,多的是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寥、没有归宿的漂泊迷惘。

留守在岸边,海浪、海鸥和邮轮的汽笛长鸣。

猛然让人想起久远以前看过的《海曼》。

外景有安哲的意味,雪天、酒吧音乐、孤独漂泊、新闻。

内景则有点伯格曼的疏离和紧张感,尤其是画外音耳语。

隔离的空间设计和汽笛声让人想起《红色沙漠》。

在主角身上看到了我和舅舅的影子,一个人的荒凉谱系,从迷茫少年到苟且青年到落魄中年。

游手好闲、无事可做却又不甘堕落,无奈自嘲;只能委屈依靠亲戚关系维生。

2025.4.10

 10 ) 身在伊斯坦布尔,心在远方

这是我第一部没有困意地看完全片的锡兰电影,所以也不觉得那么沉闷。

仅仅是个人的一点设想,锡兰的前三部长篇电影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个成系统的三部曲,从Kasaba到 Clouds of May再到这部Uzak在情节和结构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呼应,人物似乎也只是改了个名字和身份继续出演。

每一部的后半部分都会被一个漫长的长夜和短暂的黎明所占据,每一个黎明结束前,主角都会从一个延续白天剧情的梦中陡然惊醒(翻不过身的乌龟、孵化的小鸡、倒下的台灯),每一个镜头都充满着导演自我经历的映射。

在《小镇》和《五月碧云天》之后,锡兰的镜头终于从土耳其农村小镇转向了大城市伊斯坦布尔。

与恬静和谐风吹草低的乡间风光不同的是,Istanbul没有大都市的风情万种和色彩丰富,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灰色的、不近人情、冰冷的气质。

相较于前两部作品中人物对自然长久的凝视和沉默寡言,《远方》 开始更多地着墨于刻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颓废麻木的马姆,无业彷徨的尤塞利,一个在色情片和一夜情中排解不了寂寞,一个在贫穷乡村和熙攘都市的夹击下饱受性苦闷的压抑。

二人在马姆家中的沉默、孳生埋怨、爆发争吵,终于不欢而散,各自继续孤独的人生。

虽然锡兰作品的格局一向不大,无甚剧情可言,比如小镇和五月就沉浸在童年的梦境和呼之欲出的乡愁中不能自拔,但是《远方》则向外部的世界和其他可能迈出了一步。

很有意思的片中多次点到老塔,比如锡兰借摄影师之口说摄影就要像塔可夫斯基那样,马姆深夜独自观看的《潜行者》以及一段《Solaris》的经典配乐。

《远方》短评

镜头画面设计,调色都蛮不错的,剧情过于平淡且冲突老套,隐喻浅显。

5分钟前
  • 我和我的小毛衣
  • 还行

有一种忧伤叫huzun,是身处土耳其挥之不去的忧伤、隔阂与乡愁,整部电影就如同伊斯坦布尔的咏叹调+锡兰式的宣叙调,用A片,打飞机,偷看女人,暗恋,无爱做爱,打嘴炮等表达状态,用迷茫,抱怨,怀疑,猜测,冷漠表达情绪,男人间的大量对话留白,最远的距离其实还是心的远方。长镜头、慢节奏、缓运镜,可能会让人觉得闷,但电影里头的画面堪称摄影级,另外,伊斯坦布尔的雪景真的好看

10分钟前
  • 李别跑Damin
  • 推荐

被锡兰圈粉了!真大师之作,极简的叙事,内容却极其丰沛。两人的格格不入,各自面对的孤独,在阶级的外壳下,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沟通,是不可跨越的孤独。最后一个镜头很有蔡明亮《爱情万岁》里的味道。小细节完整构成叙事链,非常高级,非常精确!很好奇剧本怎么写,这故事几句话就说完了。

14分钟前
  • 屿山
  • 力荐

还以为自己口味偏门,结果电影资料馆居然爆满!哈哈,好的。110min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完了,表示还没看够。这是一部对白少得可怜,固定长镜头毫无节制的片子啊,怎么会这样?锡兰大师果然有点神。偷看小电影,粘鼠板,一起去拍照片等等几个片段最神,片子虽冷,两个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却让人无比温暖。

15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推荐

倒着顺序补锡兰的片子,两表兄弟,两类人,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的生存。老鼠那段印象深刻。每一部都想打五星,是不是有点过分呢

20分钟前
  • cocojamboo
  • 力荐

很可能是土耳其最好的一部电影了。

25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大雪中宁静的伊斯坦布尔,值得跑一次影院。

29分钟前
  • souvent
  • 还行

居然很好看,没有废镜头,完全不闷,戛纳双男主没有丝毫表演痕迹,完美演绎了生活的窘迫和寄人篱下的寒酸感,细节很抓人。最后那盒烟是一种“和解和释怀”,伊斯坦布尔当然不是你的,但我在这城市生活数十年,它也不属于我。

32分钟前
  • 阿廖沙
  • 力荐

太闷了…虽然考研这段期间我受够了独自相处,但还是无法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或许是性别、年龄或性格的不同所致吧,比如我不会拉上没那么热爱电影的人安静地看《潜行者》。

33分钟前
  • 章鱼章鱼w
  • 还行

画面沉稳疏离,构图漂亮。锡兰表弟,小镇的男主最后一部作品,英年早逝啊。

34分钟前
  • Grace
  • 还行

22SIFF,失业的小镇青年前往大城市谋生,借宿在独居的远房亲戚家里。冬天,寒意跃然银幕之中,伴着从希望到失望的情节线,男主晃荡生存。他知道自己要找工作挣钱,但他很难找到挣钱的工作,于是渐渐失去耐心,成为独居亲戚眼里得过且过不务正业的慵懒青年。

37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大段没有意义的独白,没有落脚点的故事,同时也描述不出状态,也没有现实中的权力关系,隐喻也蛮机械的(有点像诗,但这个阶段我对绝大多数诗电影敬谢不敏)1.6

40分钟前
  • Chandler K
  • 较差

深夜失眠重看[远方]拉片。《远方》最后一个场景,夕阳下看海,3分22秒,一共6个镜头。最后一个镜头2分14秒,平均镜头长度33.7秒。可对比《黑眼圈》,钓鱼场景,84:50—87:18,两个镜头,2分28秒,平均镜头长度74秒。锡兰的摄影机和演员不比蔡明亮和小康 稳固、坚定。

43分钟前
  • Futurismus
  • 推荐

除了魔幻的大船,实在是太闷。

47分钟前
  • 懒画眉
  • 还行

锡兰风格初成之作,从之前两部回忆录转变为对自我身份的追问,并一直延续到了《野梨树》。双男主关系隐约有父子的意思,也可能是导演本人给既定自我和预期自我的两种估摸。现在锡兰到了天命之年,不知道他又对自己有什么新的想法?他对老塔的热爱还是没有变过。可能看完《远方》很久以后,还是会记得电影里伊斯坦布尔的雪景。

50分钟前
  • kozmojo
  • 力荐

土耳其电影。如果把沉闷当文艺的话,那这电影是满分。意义不明的长镜头,充满各种动静的同期声。你的远方是像塔可夫斯基一样拍电影,他的远方是离开乡下找个女人。如此而已。远方尚未明晰它的位置,电影就结束了。欲说还休啊,孤独啊,失落啊,其实都不过是沉默中的那根烟,点燃了就只有熄灭等着他。不喜欢这种风格,压抑却找不到出路。

55分钟前
  • hearow
  • 较差

5.0。赞!1.“城市改变了你”,城市化对人的改变,各种细节对比。2.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用来催眠的,让你看个《潜行者》,赶紧滚去睡觉我好看A片,致敬与戏谑同存。3.借由环境刻画人物心理。4.暗恋、跟踪,与没有爱的性,“其实我喜欢你,你却跟人走”。4.镜头的潜沉颇有大师风范

60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集大闷之闷,2倍速也毫无违和,。至于影片到底要表达什么,就听影评人自嗨即可。

1小时前
  • SweetRiver
  • 较差

时间才是距离,很难想象原来一块看毛片的兄弟坐下来一起看老塔,其实也很难再一块坐下来看毛片,时间过了我们长大了心境变了。远方在未到达前总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词,表弟坐上大巴前可能无数次憧憬表哥的盛情与大城市的机会,可他真正站在表哥面前,包含在大城市之中时,才能体会到那是一道冰冷的鸿沟。

1小时前
  • 杨三疯
  • 推荐

片子的画面风格和叙事风格都很像《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我很欣赏欲言又止的含蓄,越含蓄似乎就越接近现实。但是这种片儿只能看一次,剩下的需要交给回味。

1小时前
  • 18岁妙龄美女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