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会以爱之名绑架所爱之人。
因为天性使然,越是亲近的人,越希望对方的想法和我们一致。
所以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想要迫使对方去改变,结果致使双方关系越来越差。
这个故事让我对夫妻关系,夫妻与孩子的关系都有了新的认知。
Buggis 夫妇对彼此的爱与包容让他们一起跨过了贫穷,战争与疾病。
所以他们相濡以沫了一辈子,也在他们年轻时的梦中情屋中过了一辈子。
他们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先生乐观积极,关心时政,喜欢新鲜的东西,对待事业比较佛系。
太太保守感性,对待生活认真严谨,虽然是家庭主妇,但是在兼职工作中也取得了成就。
先生爱讲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太太不一定感兴趣,也会试着回应。
他们对生活充满仪式感,在战争时期也不忘记庆祝纪念日。
他们很爱自己的孩子,不单是自上而下天然的爱,还有将对方视为独立个体去尊重的爱。
剧中几个小故事体现出Buggis已经两代人的观念差别,很多时候父母虽然不理解,但依然尊重孩子的选择。
最让我感触的是Buggis太太对儿子的太太Jean有精神病的这个事情的回应。
她并没有哀叹儿子倒霉,更没有试图拆散他们,她只是对Jean感到同情,默默的接受了自己不会有孙子的事实。
夫妻也好,母子也好,我们是家人,亦是独立的个体。
观看过程,脸上的笑容如同他们的一生,从最初不禁绽放,到慢慢消失不见。
当两个人都足够老的时候,一个人走了,另一个也会随之而去,人的意志真的可以左右生命。
这部经典的短剧,不仅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一生,也涵盖了当时的世界形势、国家局势,政治、经济、生产力、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属于非常纪实性的、传体性的故事,或许会觉得那个年代、国家遥远,但似乎不管什么样的人生,都是差不多一样的流程。
爱情是这个故事讲述的起点,这绝对是一部既缓解晚婚晚育焦虑,又让人不排斥美好婚姻新生活的故事。
全世界通用,买房——一个喜爱的居所果然是婚姻稳定的前提,即使最初与梦想还相差甚远,没关系,在彼此共同付出中,慢慢经营,日渐丰满。
就算支持着各自不同的共党,相爱的人也不惧怕截然相反的观念。
因为我有我的,我不反驳你的,你有你的,你别反驳我的,我们可以玩笑着讨论,但从不耳红面赤,一切就都很好。
能养成这么大的习惯,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鸡零狗碎又怎可能会让我们看不惯对方呢。
婚姻中,总想去改变对方是极可怕的,根基已开始动摇。
短暂又漫长的一生啊,有对方就够了,至于孩子嘛,真的,永远是在不可控之中,无论你们付出了什么,付出了多少。
最后,不过还是两个人,孩子就像赚来的钱,始终又花出去了,从未真正属于自己。
还是回到最初吧,一个骑着单车从窗台下经过,一个正巧打开窗户挥了挥手,那时的人生仿佛才刚刚开始,是一切充满期待与回馈的时候,人生若只如初见,人生不 只如初见。
比「我爱你」还要暖的情话,应该是「有我在」,就这样一部英国动画电影,却让我感触良多。
喜欢这样的手绘风格,虽然是平实又琐碎的生活流水账,但却让人感觉很温暖,是的,就这样细水长流过一生也是极其美好的。
改编自Raymond Briggs以其父母真实人生为故事所绘的获奖和畅销绘本,讲述了普通人的普通一生,却拥有不普通的感动。
Ethel和Ernest从1928年相识相伴到1971年先后离开这个世界,日子随男主人的发际线一起消逝,一生平淡无奇但相守终生温情动人,同时也是一部英国编年史,期间穿插着不少的历史事件。
他们经历了二战、经历了分离、团聚,不管有多动荡,他们都有彼此,不离不弃,直到生命的终结。
年少时候都期待轰轰烈烈的感情,期待遇到那个彩虹般闪耀的人,而慢慢经历了沉淀了许多之后,你会发现,细水长流的日子是多么踏实和安心。
他们的一生平淡无奇,可他们从没有争执、没有不愉快,这一点很多伴侣都无法做到吧?
每次听到Ernest怀抱着Ethel说“My dear little Ethel”,就觉得超暖,Ethel比Ernest年长5岁,是姐弟恋,可在丈夫眼里,妻子就是需要被呵护的,不管她年纪多大,都当她是孩子一样宠爱。
所以,姑娘们,如果遇到一个把你当孩子一样宠爱的男人,就嫁了吧!
总感觉现在的人维系感情不如过去的人那般真挚和隽永。
也许时代在进步,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总是不能毫无保留的去爱一个人吧。
所以就算是这样平淡无奇的故事也足够打动我们。
我的姥姥和姥爷结婚近70年了,姥爷是山东人,比较大男子主义,基本上不做家务,可是在他生前还会在饭后为姥姥削苹果吃,他们在一起那么多年,也许那个年代不懂什么是爱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结婚了,然后在过日子慢慢磨合和熟悉对方,最后这种感情就化成了亲情,最后是相濡以沫一辈子。
陪伴真是最长情的告白。
「有我在」虽然很稀松平常一句话,可却让人踏实。
我这样固执的笨蛋也很向往这样的情感,每次去KTV唱wuli菲姐的《红豆》,我都会改词,等到风景都看透,终会有你陪我看细水长流。
大过年的,祝福自己和朋友们都可以诸事随愿吧!
这部电影和绘本仿佛就是英国版的《平如和美棠》,只不过远没有平如和美棠那么多磨难。
社会背景同二战后的日本很像,每天都充满着蒸蒸日上的生活希望。
随着故事主线的演进,Ernest 家慢慢添置了第一栋用电的房子,第一台干衣滚轮(就是那种把洗完的衣服里的水挤出来的滚轮),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电视,第一部电话,第一辆汽车。
家庭这条线则更像是那个年代伦敦平民家庭的缩影。
结婚前Ethel 是名女佣,Ernest 是位工人,支持工党。
儿子Raymond成绩优异,考取了Grammar School (文法学校)。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文法学校在英国社会阶级流动性上做出的贡献,无数平民阶级的孩子就是通过文法学校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虽然成绩优异,但儿子Raymond 却选择了读艺术院校。
母亲Ethel担心儿子以后找不到饭碗,父亲Ernest把担忧藏在心里,嘴巴上只是说hope he will never grow too posh for us。
饶是如此,他们却从来没有干涉过儿子的人生选择。
虽然远不如宫崎骏动画的笔触精致,但鲜艳明亮的彩铅画风却给人以一种苏格兰羊毛尼般的温暖柔软之感。
圣诞档佳片。
该电影🎦讲的是一对夫妻每一天的日常,一天一天的度过,直至一生。
他们经历了二战、战后恢复重建、国家政治动乱……这些看似能够把平凡的故事变得荡气回肠的曲折都没有影响他们的普通日常。
他们……就如同大部分人一样,在流水似的生活里,结婚生子变老,没有传奇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大悲大喜,真的就只是生活里的鸡零狗碎。
看完后竟会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些琐碎这些日常距离我们如此遥远却又如此贴近,原来时光带给每个人的意义是一样的,原来我们真的只是随着时代潮流自然而然消亡的有机体,原来认真经营好一生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情,原来接受细水长流的日子,安心生活下去是如此伟大的一件事情。
就是这般美好。
尤其是如今,更是感到如果能够平安健康,每天充实有爱的度过平凡的一生,那该有多么美好
伦敦一家人 (2016)8.92016 / 英国 / 剧情 动画 家庭 / 罗杰·梅因伍德 / 卢克·崔德威 吉姆·布劳德本特
我是如何想到《项脊轩志》的呢?
影片中间小雷蒙德把从乡下带回来的梨子种,种在了布里格斯老宅的小庭院里,而影片最后的画面,这颗小小的种子,已经长成了亭亭如盖的大树。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用一棵树寄托思念,从东方到西方,不外如是。
埃塞尔一开始还曾抱怨过会挡住阳光,但是事实上还是默许了这颗儿子亲手种下的树,在花园里茁壮成长《伦敦一家人》是一部蛮冷门的动画,特别像我们国内经常播放的时代剧,比如《一年又一年》和《王贵与安娜》。
布里格斯夫妇的职业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英国职业,侍女和送奶工又或者我们拿更熟悉的电影来比喻,有些像动画版的《岁月神偷》、《老港正传》、《金鸡》……好奇怪,我为什么总是拿港片来比较?
十几年前,黄某人还曾演过这么根红苗正的角色......香港人总是愿意怀念过去的岁月,也许是和现在的惆怅有关吧,之所以惆怅,要我说,在香港这帮电影人眼里,并不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停滞,更多的,是因为曾经的开埠文化的衰退造成的,互联网日益发达,曾经的港口文化,中西合璧已经逐渐被淡化抹平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影片的主角布里格斯夫妇,在简单的介绍了两人的相遇、相爱后,故事舞台很快转换到了兰贝斯区的一所两层小楼里,他们在这里结婚、生活、生子、迎接世事变化,直至去世,人生的后四十年都生活在这里。
二层、带儿童卧室和花园,25年的房贷,中产阶级的代表符号,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只有一个送奶工薪资的布里格斯一家,也是能够支撑这样的住宅的。
他们在座小楼里,经历了希特勒的崛起、伦敦大轰炸、儿童大转移、V2导弹的突袭、工党的上台、阿姆斯特朗的人类一大步。
当时国内安全大臣赫伯特·莫里森提倡的室内防空室,那个时代独有的符号他们在这座小楼里,也见证了煤气灶的出现、洗衣机和自动干洗店对主妇的解放、电视、家用电话、家用小汽车等等。
即使已经讲述了电视的出现,但是在后面我们也能看到电视的进化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围绕着这一对夫妇和这一座老屋。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整个故事都是作者及其父母的亲身经历,因此除了讲述老布里格斯夫妇的爱情,他们对于儿子雷蒙德的爱,也是影片的重头戏。
对于二战的戏份,是影片的重头戏,在没有什么背景比身处战争之中更能体现家庭的坚强了,《美丽人生》《养家之人》《乔乔的异想世界》《1942》都是以家庭为主体埃塞尔是高龄产子,对于她的临盆,影片虽然整体风格平静,但在这一段也是让观众颇为紧张,从埃塞尔的喊叫,到欧内斯特手里拿着空奶瓶就冲上了产房,这种焦急是能透过银幕传染给观众的,而医生下楼时对于埃塞尔不能再生孩子的诊断也是让人颇为凄凉。
事实上,影片中,两次医生出现在老宅里,前者是代表着新生命的降临,而后者则是预示着生命的凋零。
我们在影片中能看到,随着小雷蒙德一天一天长大,老布里格斯夫妇在他的生活中的位置也在变化着,从艰难的降生、战争中的分别、成长中的烦恼、择业和学习上的分歧、对儿子另一半的意见,等等,我们能够看到父母和儿子之间的憧憬、怜爱、自豪、忧心、叛逆、牢骚。
二战英国的儿童大约有300万人被从城市疏散到乡村
孩子成长,并拥有自己的家庭,远离父母,是所有父母必然面临的苦恼,但所有所有的一切,影片中展示出的一切,在最后缓慢的钢琴中,全部融化成了浓浓的爱意。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的配乐真是丰富多彩,还契合影片中时代的风貌,有蓝调、钢琴、摇滚等等,好像是打开了当时的收音机一样。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本片我认为唯一的泪点,也是影片有意设置的爆发点,就是在埃塞尔去世那一段。
风格依旧平稳,甚至可以说是冷静的叙述着一切,但是之前所积累的感情,在老欧布斯特和小雷蒙德电话的那一瞬间,在小雷蒙德在电话中哽咽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即使是短短几句话......笔者在写这段的时候,也是眼圈红红的正是因为之前的每一分钟,我们都被带入了老布里格斯夫妇的生活中,也被代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正因为如此,此刻或多或少,我们和影片中的人物产生了共情,喜怒哀乐被成功的联系到了一起。
那一刻简直叫人心碎。
而经历了这一刻后,反而让我更能接受随后几分钟后,老欧布斯特的离世,动画对于他离世的那一个定格太传神了,张开的嘴,满脸的老年斑和褶皱都告诉我们一个生命的逝去。
死亡并不美好,但是总是电影中最能吸引观众的要素我一直在想,一部电影想刻画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一辈子,其目的是什么呢?
想让观众们获得什么呢?
它带不来强大的视听震撼,也不会有当头棒喝的反转烧脑,即爽不了眼睛,也无法娱乐大脑。
那么这种题材的卖点是什么呢?
我认为,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是一种共情加好奇心。
此时此刻,观众们不想通过纵览一个家族史,而是带入了这个家庭,我们仿佛就是一分子,我们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期待着这个家庭下一个发生的事件,我们总希望生活越来越好,缺在心里不愿承认,人生总是波折不断,我们在影片中始终在等待着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落下。
另一方面,我们国人对于英国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知之甚少的,在本片里,我们看到了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事物和历史,也算是猎奇心的一种。
人们总是说,一部家庭史,就是一部时代变迁史,最能感受时代变化的,不是历史学家,而是普通民众虽然该片是以一种平淡如水的叙述和剧情来展现的,但是动画片较真人电影的优势正是在于,它还可以通过更艺术化的画风、作者的作画风格等艺术要素来吸引观众。
影片有浓重的手绘水彩风,但是在动态上也能看出记住了电脑CG的帮助。
这部影片看似平淡如水,但结束后给人的震撼,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来评价——于无声处听惊雷
从来没写过影评呢,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多年前已故的姥姥和姥爷,想记录一下。
我对他们的故事了解的并不多,以前的老人不习惯跟孩子们说自己的感情。
都是东拼西凑的一些记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在世的最后一年。
他们如果还活着也快一百岁了吧,姥姥最后一年得癌症,走的很痛苦,后来去看她完全认不出来,瘦的真的是只剩皮包骨了。
她临终前最后一口气一直没咽下去,在身体极度痛苦的状态中支撑了三天,五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我数不过来的孙子辈和重孙子,都在老家的院子里和屋子里陪着她,给她送终。
那一年我还在上大学,我看到妈妈和舅舅们都心疼的不行,不明白为什么她不肯闭眼,那么痛苦了,还时而得摸着她的额头,握着她的手,轻轻地告诉她,让她放心的走吧。
但唯有姥爷不在场,姥爷那时候已经有老年痴呆。
在几百米外的另一处老宅子里,他们几个月没见面了,自从姥姥病情恶化,大家都以为姥爷什么都不记得,也担心他们见面,姥爷清醒的话会很受打击,所以每次姥爷清醒的时候问姥姥在哪里,大家就欺骗他说姥姥在市区陪哪个孙子孙女呢。
而姥姥一直说不出声音来,那几天每次看起来想张嘴说话但没人听得出她说什么,只是给她湿润嘴唇,担心是不是渴了,而姥姥真的是几天不吃不喝就等着见姥爷,跟她一生的伴侣告别。
我看她几次使出浑身的力气轻轻的将手指抬起一点点,后来我妈妈猜测是不是手指的方向,老宅子,最后和舅舅们终于还是请姥爷过来了。
从推姥爷进大门的时候,他就清醒了,默不作声,在窗前看到瘦骨嶙峋的姥姥时,在他们靠近的时候他们就哭了,他摸着她的手,两个人流下眼泪,彼此看着眼睛没有言语。
姥爷过了一阵子之后俯身对着姥姥哽咽的说,“我知道了,你放心的走吧。
”姥姥在那一刻闭上了眼睛,离开了。
……我一直记得这件事,这些片刻,很难过,也很感动。
还记得姥姥一直在床上不能动也强忍疼痛支撑着最后的生命,就为了见姥爷最后一面的场景,在姥爷最终被送去见她之前,我也去过老宅子看他,大人们都告诉我们说千万别告诉他姥姥的事情。
我忍着没说,只是想和他闲聊,他每次都不记得我,直到我说我考上清华了他才知道我是谁,(实际上并没有,是普通的一本,但他的印象里我考上了,每次回老家看他和亲戚们喝酒都吹嘘这件事,大家也都不扫他兴。
)我听长辈们说过一些他们的故事,姥姥和姥爷一辈子没吵过架,也经历过战争和分离,姥爷被迫抓去做国民党,他不是自愿的后来逃跑了回来见姥姥,他们有5个儿子,2个女儿。
在看过那么多二战时期左右的电影之后我在想,那时候他是怎么逃跑回来的啊?
记得小时候暑假回老家最喜欢跟姥爷去西瓜地,地头他搭了一个棚子,在夏天可以避暑睡午觉,能看着地以防有人偷瓜,每次就是他做农活,我在棚子里吃西瓜。
姥爷一直留着山羊胡,每天都带着爵士帽,最喜欢吃皮蛋,流黄的那种,喜欢喝酒打麻将。
他话不多,脾气特别好,总是爱笑。
每次回家第一件事我都是先摘了他的帽子摸摸他的头,有时候是光头,有时候是寸头,摸着很舒服,哈哈,然后再捋捋他的山羊胡,其他大人就说我没大没小,但他总是笑着让我摸。
在姥姥去世后几个月,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姥爷开始不怎么笑了,同一年,他也离世了。
希望在天堂相遇的他们,幸福永久🙏续:在姥姥离世之前,也就是再半年之前,暑假回去看她们,她还好好的,那时候癌症恢复期,看起来就像没生病完全好了一样,都以为一向健康的姥姥一定还有几十年的寿命呢,那时候他们都八十多了,那次一进门就看到她在院子里的葡萄树下劳作着,一个院子的豆子待处理中,姥姥声音洪亮,一直在说话,妈妈和我蹲下来帮忙,记得还有几个表姐,对姥姥的印象就是永远在忙碌,没停下来过,永远在洗菜做饭洗碗做家务,打扫,养大7个孩子后,去市里帮孩子们带孙子们,还有重孙们。
永远忙不完,小时候还时常带表妹从几里之外散步来我家,带着路过公园买的爆米花,陪我们几个孩子一起看电视。
半年后再见她就突然失去了所有的生命力。
那个年代的爱情是什么呢,他们顾着养活家,操劳一生,或许自己也没仔细想过爱情,但就是平平淡淡相守了一生,一同看细水长流。
前不久我梦到姥爷了,他在梦里特别调皮和开心,笑着对我说,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日日夜夜在地铁上奔波,眼里盯着微信、微博,稍有空闲时间我们就急着找事情做,我们似乎已经慢不下来。
《伦敦一家人》中20世纪缓慢的生活节奏却让人十分享受,从埃塞尔和欧切斯特的相爱到他们的死去经历热恋、婚姻、小生活、孩子,这些元素在短短的85分钟汇入两个人的一生,平平淡淡有悲痛有快乐的一生。
电影充满了伦敦的味道——阴雨的天气、满是花朵的花园和那浓浓的可爱的伦敦口音,白人红红的脸颊显得分外可爱。
电影没有什么蒙太奇手法,没有什么非线性的剧情,整个剧情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物、世事都随着时间不断变化。
交通从马车到摩托车,再从摩托车到小汽车。
欧切斯特的送奶也从推车变为电动车。
科技不断变化,有了照相机、电话、电视等等。
从希特勒上台到二战爆发,从二战到胜利,英国首相从 张伯伦到丘吉尔再到艾德礼。
墙上挂的照片摘下后的影子和已长大的梨树时刻告诉着我们时间的飞逝。
它不是过度营养的鸡汤电影,也没有对什么话题进行深度探讨,但它却展示了真正人生哲学——平淡是真。
这对淳朴可爱的夫妻是工人阶级,过着普通的生活,普通恋人般送花、看电影,没有昂贵的奢侈品、没有五先令才能进的舞会。
他们过着传统的家庭,会对奢侈生活的小羡慕和期待,却完全不会有阶级焦虑,安于这平淡又甜蜜的小生活。
这种安于平淡的价值观或许是我们最缺少的。
埃塞尔不懂得什么政治、科学甚至不知道同性恋是什么,对于希特勒的书因为听到它名字是《我的奋斗》就夸他、不懂得原子弹、社会福利等对社会影响之类看起来高深莫测的东西;她是保守的,坚守着自己认为的正确。
她有着人性里必有的要面子、固执。
但是欧切斯特对她十分包容,不仅欲言又止以维持关系,而且丝毫没因为她的这种“无知”而失去了对她的爱意。
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美丽的模样,你不完美,但没关系,我会包容你。
他们努力生活,经历着人生中那些小小的快乐——恋爱、结婚、生子,也经历着那些痛苦——战争、孩子、死亡。
但他们依旧安于自己的生活,看报纸、织毛衣、打扫卫生,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生活。
电影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复苏等大事件随着时间穿插在埃塞尔与欧切斯特的生活中,没有对战争的政治化描述,没有为了所谓的“荣誉”而参兵,有的是面对战争人们真实的害怕和恐惧,没有对观点是非的争论,有的是大时代下普通人心中细细的情感。
电影不旨在彰显时代的混论或是战争的恐怖,更多的是大历史下那些小人物的点点滴滴。
主人公从偶然的相遇到人生中各种大大小小的普普通通的事情到最后的死亡,剧情的真实、人物的淳朴可爱加上油画的细腻把生活的真实勾勒得淋漓尽致。
它没有《王牌特工》或是《小丑回魂》的快节奏、刺激感,而是像山间的细水一点点流入你的心中,正像绘本作者Raymond Briggs自己说的,它不像那些足球英雄和烹饪的书那样,却上了畅销 书榜,这大概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这样的生活的一点点向往和期待。
最后In the blink of the eye中透露的对时间飞逝的悲叹却又有力的歌声,伴随着屏幕上一张张真实的老黄照片,照片里复古的穿搭、淳朴的笑容不仅是作者纪念他的父母,更是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父母,最后希望大家珍惜时光多陪陪父母。
Raymond Briggs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插画家,被英国人称为“圣诞老人” “圣诞节之王”,大约都是因为他的画作。
我心中对他的认识也不过是"the Snowman",每年圣诞节的时候真的是不夸张地说,电视台都会放snowman的系列。
直到看了《伦敦一家人》,我才知道,原来老爷子今年已有84了,而电影中他父母相识的年代1928年距今,已有整整90年。
电影是根据作家1998年出版的绘图本改编。
影片基本没有什么drama,只是淡淡地讲着自己父母的故事,从1928到1971。
20年代的伦敦温布尔登连排屋才卖不到900镑,人们还花着基尼,送奶工是一个很稳定的职业,生孩子还在家里。
父母只是普通的英国working class,他们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和艰难的日子。
父亲虽然不会赚大钱,可是心灵手巧,家里的手工杂事全部承担,母亲勤俭持家任劳任怨。
Raymond在自己的绘图本里面,寄托了自己对父母深深的怀念,对往日的追忆。
好像不记得父亲在电影中对母亲说过我爱你,但在1971年母亲去世后,父亲也随之而去。
电影中提到的Raymond患有精神分裂的妻子Jean也在1973年死于白血病。
电影的最后配着Ryamond父母的照片,两人一看就是那种很老派的英国人,照片里的他们笑得非常开心。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爱情是什么和幸福在哪里是人们永远都无法精确定义的两大难题,毕竟谁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经历、心得,说出一套完整而毫无破绽的理论。
这是谁说谁有理的事情,其中滋味只要是满足的幸福的都是值得的。
《埃塞尔与欧内斯特》讲的是一对夫妻每一天的日常,一天一天的累加之后凑成一生,然后故事至此完。
即使经历了二战、战后恢复重建、国家政治动乱……这些看似能够把平凡的故事变得荡气回肠的曲折都没有影响他们的普通日常。
他们……就只是如我们所有渺小得不值一提的普通公民一般,在流水似的生活里,结婚生子变老,没有传奇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大悲大喜,真的就只是生活里的鸡零狗碎。
然而看完后竟会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些琐碎这些日常距离我们如此遥远却又如此贴近,原来时光带给每个人的意义是一样的,原来我们真的只是随着时代潮流自然而然消亡的有机体,原来认真经营好一生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情,原来接受细水长流的日子,安心生活下去是如此伟大的一件事情。
就是这般美好。
【从你的名字开始】埃塞尔与欧内斯特的故事开始于一个平凡无奇的早晨,上流家庭女仆埃塞尔站在窗口抖灰尘,然后看到了阳光开朗的送牛奶工欧内斯特,然后两人相视,挥手致意,然后引发了一种类似爱情的悸动。
埃塞尔整天趴在窗口等待、窃喜、紧张、失望,反复循环,一天又一天过去。
突然欧内斯特就捧着鲜花敲开了大门,他说我觉得我应该自我介绍一下,因为你朝我抖抹布抖了够多次了,我叫欧内斯特。
我叫埃塞尔。
恋爱、约会、见家长、结婚一切都水到渠成,埃塞尔辞职的时候高兴的说我要结婚了,欧内斯特大声喊着说我也是。
从此他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牵绊一生的夫妻,在往后的故事里再也缺一不可。
他们贷款买了房子,然后一点点把家具买齐,孩子出生,慢慢的把贫瘠的日子过得越来越丰满。
欧内斯特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是典型的大男孩;埃塞尔敏感贤惠持家,是典型的小媳妇——还是和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一样,毫无特别之处,但真实可爱。
【最差的日子里有最好的生活】1928年一战结束十年,墨索里尼、希特勒掌权,各个国家不是内战、侵略他国就是被侵略,剑拔弩张,接着二战爆发,英国参战。
德国的空袭、与法国的结盟、制定的把各家儿童送到乡下寄养的政策。
埃塞尔与欧内斯特在朝不保夕岌岌可危的生活里仍旧带着热情与希望。
两个人争论政党的问题、整天报不离手的欧内斯特、因为孩子的卷头发被剪而伤心大哭的埃塞尔;欧内斯特十年如一日的送牛奶,到处搜集便宜的家具,包办屋里屋外的所有粗活重活,悄悄的买了车,在后院修防空洞,不叨念家长里短不抱怨生活;埃塞尔做沙发套做门帘洗衣服带孩子打扫卫生,为了贴补家用也去上班,闲时就和邻居吹嘘一下自家争气的孩子,偶尔也抱怨一下生活。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都是这样过得平淡而踏实,无论政党怎样变换,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战争来了就响应国家政策把孩子送到乡下寄养,然后欧内斯特参加消防队跟着灭火救人,埃塞尔继续打理家务。
战争结束后把孩子带回来,欧内斯特拥有了一辆升级版的送牛奶车,埃塞尔升职;雷蒙德越长越大,上大学交女友结婚,欧内斯特退休。
时间就这样一晃而过,不知不觉已相守半世。
【我们平凡无奇但足够荡气回肠】随着雷蒙德的长大结婚,埃塞尔与欧内斯特一天天老下去,埃塞尔身体每况愈下,欧内斯特也渐渐秃头,原以为永远不会结束的日子在彼此的生命尽头摇摇欲坠。
这就是我们,这就是我们普通但却平实丰盛的人生。
埃塞尔大欧内斯特五岁,是典型的姐弟恋,但欧内斯特一直称呼埃塞尔为小可爱,想要组成一大家人的愿望因为埃塞尔是高龄产妇而作罢,孩子出生后第一句话是“她怎么样”而不是小孩子怎么样,永远都有小惊喜,也永远都顺着埃塞尔的心意;埃塞尔嫁给欧内斯特的时候两个人一贫如洗,但埃塞尔永远都把家里打点得井井有条,从没有嫌弃过欧内斯特低薪的送牛奶工作,在欧内斯特沮丧失望的时候也永远以亲吻、以拥抱的方式鼓励安慰他,生活里虽有小争执但总以大局为重。
就这样温馨的过完一生。
电影里小雷蒙德带回一棵小梨树苗把它种在院子里,待父母过世后雷蒙德和妻子站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然后雷蒙德说“这树是我用果核种出来的”,这样的一幕竟然和《项脊轩志》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透露出的寂寥思念之情不谋而合,让人禁不住潸然泪下。
埃塞尔大欧内斯特五岁,他们于1928年结婚,1971年同年离世,是雷蒙德·布里格斯根据父母真实人生故事所著的绘本改编而成的手绘动画电影。
因为有真实的基础,所以更显得动人。
我们来到世上是偶然的几率,变成伟大人物的几率更低,因此注定了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与爱情都将是微不足道的平凡日常。
但一生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又是如此弥足珍贵,即使平淡如水,即使不值一提,都是我们仅有的一生。
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出生,恋爱,结婚,生子,直至死亡这一连串的人生变化是无法在历史上留下任何一笔,我们自己也知道我们的人生不独特。
但当我们将它制作成一本书或是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在漫长短暂的一生里,其实我们一直是岁月的主角,我们的故事没有千回百转的曲折之美,没有光彩照人的惊世之美,却自有一份细水长流的平实之美。
当我们把那样的一生穷尽的时候,再回顾这样的一生,会看到即使是如此平淡的时光,我们也没有得过且过,而是用珍惜温馨希望与热情将它雕琢成了璀璨的钻石。
照亮了属于我们的渺小的历史空间,让我们过完这一生,还想要相约来世。
他父母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多特别
不平时代,平凡夫妻的大半生,携手拥抱生活简单而动人。
电影频道
boogie荐。7.2 “或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系列。似无波澜一生,历遍世事更迭。情感陌生,too good to be true。腐国人讲色梗的小拘谨、战后工党费边主义、朴实阶级爬升。纯追忆还原向,彩铅+水彩,画风清丽细腻,想象力抵制。1928-1971
#资料馆留影#喜欢这样的画风,就像儿时随手翻阅的漫画书,故事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伦敦一家人的琐碎记忆,顺带记录了英国近代史的几个重要节点。可就是这些平淡的日常细节,却让人一瞬间想起自己的成长与家人,他们在一起,他们被迫分离,他们又团聚,最后他们又由死神分隔。这或许就是人生吧?说不出的那种感觉,就是人生。
被结尾最后一句狠狠击中。生活匆匆而逝,所有人都在不停学习又不停忘记,不管周遭世界如何斗转星移变化万千,父母两人都默契地相携共度,以至于一方离开后,另一方再也无法承受过度的安静与寂寞,也匆匆追随而去。A sad soul can kill you quicker, far quicker, than a germ. (J. Steinbeck)
喜欢画风但是不喜欢情节 不喜欢就别勉强 所以才不要硬熬全看完
什么都想讲 什么都没讲好
在影片里看到了好些我们家庭的影子:爸爸像欧内斯特一样辛勤工作赚钱养家;妈妈和埃塞尔一样是个没怎么受教育的贤妻良母,生活中也有类似「梳子」那样让儿子不满的多嘴;而我就是那个热爱艺术(电影和音乐)的儿子!……有个相濡以沫、共度此生的爱人真好!……战争段落联想到了《当风吹起的时候》!
平淡美好的幸福
2.5星。不太喜欢,当然不会讨厌,家庭题材好好拍不会让人讨厌。但这也太温吞了,几乎没有亮点,最大的问题是,竟然也不幽默。
不喜欢女主,实在是不喜欢,反感。情商低,没本事脾气和意见倒不小,一天到晚逼逼叨,一天到晚吓自己,拿着一根破梳子在自己儿子后面追着梳了他那一头毛发一辈子,什么场合都能拿个梳子出来给他儿子梳,好似不在乎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让别人看起来好似他儿子是她养的一条京巴犬。愚蠢,没有智慧,没有魅力,叽叽喳喳,咋咋唬唬,大惊小怪,喜欢得瑟。
画面太美了,以至于连琐碎庸常的生活也笼罩在暖暖的柔光中。没有沧海桑田的誓言,没有爱恨情仇的转折,只是点点滴滴的生活,男人做男人该做的,女人操心女人该操心的事,都是为了这个小小的家!好像从来没有说过我爱你!他总是叫她小可爱,而她知道,不论何时,他总会说i know! i know!
庭有梨树,吾儿战后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悲喜起落、聚散离合,至少世间仍有余温
流水账式的温情动画片
平凡的人生不等于如此无聊的平铺直叙好吧?
小时候看的插画风,很温馨,喜欢。
从孩子角度看父母的一生
其实很无聊……
无论世事如何变,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是这样平凡地度过庸常的一生,这种平凡也是一种幸运。结尾的那棵梨树让我终于能够明白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里面的伤感和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