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容易,但相爱之后的一系列责任,会迫使人长大。
男人太孩子气不要紧,不成熟不要紧,贪玩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包容与责任心:能包容爱的人所产生的变化,心理、身材、性格;能扛起应负的责任,经济、育儿、家庭。
她把我推进战壕 让我缴械投降 让我越过所有底线 让我直面绝对 直面爱 牺牲 温柔 信任。
她将我瓦解 让我脱胎换骨。
幸福本来就有点苦吧 爱情也和人类一样 会衰老而且死去 但还是要生活的 需要岁月的沉淀 需要时间的累计 需要新生命的到来 多点信任 多点理解 多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双方也应该多一些陪伴和牺牲 是我和杨先生要今后需要一用观看的一部影片
我不确定我是否应付得过来。
我一直活得很有计划性,可是最近我学会的事,并不是每件事有计划性就是好的。
有时候没有计划也很好。
孩子,我不确定我一个人处理的来,我会需要爸爸的支持。
最好是全部是爸爸来,我可以偷懒。
但难度很大噢。
看我那个到时候可以学习付出。
如果意外有了就生下来。
如果要计划,那就是没有。
夜半时分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影,先写了一句简而言之的感觉:明早爬起来写影评。
我愿以为有些情绪会随着一夜的推移而渐渐消散,但事实的事实是,这种情绪依然萦绕心中挥之不去,而随着落在文字里而越发变本加厉,额....或许是因为此部电影太契合目前的状态和身份,那些场景的熟悉的历历在目,我觉得这是一部适合两个人同看的电影(虽然我是自己先行看之),虽然导演是男性,但影片中的桥段及对白是那么切中女性细腻而脆弱的心,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懂得女人的男人,在丝丝入理家庭生活的平铺直叙中,不露声色的着实一击,生生让人觉得心疼。
对了,这是一部法国片,法国,我一直钟爱的国家,电影的节奏也延续了欧洲文艺片一贯缓慢唯美的风格,影片有点Yellow,有点血腥,有点无厘头,有点喜剧,有点悲伤,有点无可奈何,有点….怎么说呢,每个人都可以在电影中看见不同的东西,内地译为《一件幸福的事情》有些太过普通,而港版译为《快乐孕记》虽涵盖了信息量但却有些直译。
不管如何,我还是觉得影片适合某一类特定人群,比如准爸准妈或初为人父母的亲们。
(如果孩子再大些,可能会回想起曾走过的路,只淡淡感叹一声谁不是这么走过来的吧)影片的前半部是我所经历过的,后半部是我或许即将经历的,写下此篇文字之时,我开始了预产期以个位数倒计时的日子,经历了孕期的种种不适而即将瓜熟蒂落,心情百感交集,一言难尽,不加赘述,只讲电影,不讲自身。
影片从两个人的“花样年华”到迎接小生命的呱呱落地,从呕,吐的肝胆俱下到看到宝宝B超影像而喜笑颜开,从一个哲学系的深度文艺女青年沦落到家庭生活的琐碎,处理各种关系,婆媳、与父母、与先生,甚或与Baby。
她的每一句独白都呐喊的那么有力量,而转过身才能看见她脸上流下的一滴泪,惺惺相惜,我看的落泪,女主人公的每一步都是女人要经历的,也只有女人才能经历的,只有女人才懂女人,只有细腻的人才懂细腻的人。
而问题的问题在于:谁他妈的说这一切天生就该是女人所承受呢?
生孩子的过程就已经是把自己撕裂,再缝上,再撕裂,再缝上的过程,当女人由于身体和心理而疼痛辗转难眠的时候,望着身边睡的正香的那个家伙,是不是就像《她来听我演唱会》中“小孩问她为什么流泪,身边的那个男人早已入睡”。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某时某刻,也会感到身为女性的一种悲哀,当然,生与不生,是自己的选择,并不是与世俗压力相妥协的结果,既然选择,就要承受与之相衡的结果,就像张悬所唱“我拥有的都是侥幸,我失却的却是人生”,付出与收获其实很难获得真正的平衡,在一个伟大的母亲与一个独立的女性之间,谁不是一边受伤,一边学会坚强。
影片的结尾画面唯美的像一张明信片,两个人相视而坐,比起一开始的青涩稚嫩,眼里被生活沉淀了更多的东西,或许是暂时表面的圆满,谁都知道,未来要两个人共同面对的柴米油盐的事情还有太多,在这点上,我宁愿相信,片名《一件幸福的事》更像是导演和观众们开的一个黑色玩笑,当然,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浑浑噩噩不去思索随波逐流老婆孩子热炕头(老公孩子热炕头)未免不是一种幸福。
不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在现实面前,无需想太多,否则显得矫情,只要勿忘初心,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罪,作为写手,总有一天会化成文字而凝结出来。
“她把我推进战壕,缴械投降,让我越过所有的底线,让我直面绝对:直面爱、牺牲、温柔和信任。
她将我瓦解,让我脱胎换骨。
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这些,为什么大家都避而不谈?
”从相识到争吵,从两个人到三个人,在别人看来是顺其自然而已,每个人都正慢慢地进入自己的角色,当“我”迟迟进入不了所谓的“角色”,在别人眼中变得狂躁,不可理喻,不再是自己的时候,别人永远会认为是你的问题,而不会换位思考,互相反思!
对呀,我就是还没准备好,处在各自角色中的人怎么能感同身受,怎么能体会到自己随时都快崩溃的心态,没有什么事是等你真正准备好才会让你去经历,生活就是这样,让你措手不及,最后又让你明白生活的真谛,与人相处的哲学,让你明白,所有你所经历的纠结痛苦与磨难,都是你所必须要经历的。
我愿意相信只要一个眼神,就可以确定还爱着对方。
我们太爱对方了,以至于不能再爱。
一切都会随着时间过去,但是被一股神奇的力量留下的,就是生活。
是的,生活。
片名与正文严重不符啊,预告里男主抱着女儿对女主说“你看,照顾她也没那么难”,我以为是在遇到育儿难题时两个人一起解决的安抚,结果竟然是在他把女主气走后自己带娃的自豪感叹,本来以为看的是一部俊男美女的轻喜剧,结果是生育教育片🙅♂️ 生育给男女主带来了什么呢🤔女主一开始是哲学高材生,在争取助教的工作,前途一片大好,还有兴致跟男主用电影名调情。
而男主,一个租碟店的打工仔。
电影开头真的很有法国爱情片的那种欺骗性,两个人浪漫富有激情,幸福环绕在四周,直到他说我想跟你生个孩子。
然后女主熬过了孕吐、忍受了侧切、睡眠不在有保证、因为奶水不足焦虑、脱发、痔疮、失去了工作,失去了自我,逐渐走向崩溃。
而男主,把妈妈请来应付老婆的慌乱,临时性帮忙带孩子,抱怨老婆因为照顾女儿影响二人世界,抱怨因为跟孩子一起睡导致休息不好,哦,为了顾家他终于找了份正经工作,在度假时看辣妹,最终因为老婆周末早上叫人修冰箱被吵醒而情绪爆发。
虽然老婆焦虑、脱发、痔疮、失去了工作机会,但是我不但没休息好还失去了有魅力有情调的老婆呀!
说起来,电影里还挺有趣的设置了女主妈妈这个对照组,妈妈一开始看起来很不着调,孕期抽烟喝酒,拒绝母乳等等都让她看起来不是个“合格”的母亲,女主也因此跟母亲有很深的隔阂。
其实现在来看母亲的很多做法都挺先锋的,她只是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
其实一开始女主逃掉孕前课程也挺有她妈的风范的,但生育后可能是不想孩子像小时候的自己,开始了一系列的过度补偿行为,也许她放过自己会好过一些,这也是女主后期被育儿逼的濒临崩溃回到家中,逐渐与母亲和解的原因吧 电影有在尽力还原生育给女性带来的各种个样的问题,侧切、脱发、痔疮、焦虑、失去工作机会,以及被丈夫指责失去魅力。
但它只提出了问题并没有提供什么解决方案,最后男女主在咖啡馆见面的时候,男主一句“照顾他也挺容易的”真的让人血压升高,即便到了最后他也并没有认可女主的生育付出,没有理解她面临的困境。
虽然电影结尾给了个象征性的he,可两个人注定回不到从前爱意充沛的时候了 最后放一段女主非常有力的独白:“她把我推进战壕,缴械投降,让我越过所有的底线,让我直面绝对:直面爱、牺牲、温柔和信任。
她将我瓦解,让我脱胎换骨。
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这些,为什么大家都避而不谈?
”
无论怎样的经历 都是幸福的事吧第一,喜欢女主角 路易斯·布尔昆 真是太美了 美的落落大方 听说她是吕克贝松的新任女郎 我要去看她的所有片!
喜欢她表达的芭芭拉第二,喜欢他们对待对方的方式,有段对话让我感触芭芭拉:他(她的父亲)在我四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 从没对我付出过 他死了对我来说都没有区别尼古拉斯:相信我 不会没有区别芭芭拉:对不起 我不该那样说意见分歧 争执 最后都在笑容中化解 尼古拉斯是个好男人 毕竟爱孩子的男人都差不到哪去 第三,喜欢前半段无处不在的笑料 很天然 产妇都是可爱的 生产那段尤其有趣 尼古拉斯大概表现了所有男人作为丈夫在妻子生产时手足无措的二呆相 很多隐私的画面也呈现的非常大方 不失美感 完全没有可怕的场面 只有幸福的传透吧 还包括芭芭拉跟她婆婆之间笑里藏刀的对抗 同自己老妈的抵触相处模式 就普通的三两事 加上配乐 表达出尊重又不失底线 轻喜剧(顾名思义 真轻松啊……)第四,喜欢他们尊重生命纯真的样子,尼古拉斯剪脐带的慢镜头让他眼里的泪水足以感动每一个观众!!
第五,喜欢分段式的情绪反差表达,前喜后暖,第一段是经历,第二段是感悟,有很多事情身在其中的时候满是铺天盖地的厌烦,而当远离之后,才要静静感受,再来体会这段经历的好与坏,无论如何,经历总有好的一面。
人果然是需要冷静思考的动物。
看完这部电影,久久不能平静。
觉得被片名骗了,这绝不是件纯粹幸福的事,如果相比你要付出的和失去的东西计算的话。
看之前,奔着爱情轻喜剧而来。
男主长得真像NBA湖人队的家嫂,女主性感中带着点知性玩味,通过租借电影带暧昧告白的开场,轻松有爱。
而后是年轻人的激情四溢,幸福填满了他们相处的每一个瞬间,甚至每块走过的地板上。
终于,终于他说:我想跟你生一个孩子。
她几乎毫不犹豫:为什么不呢?
然后,然后就进入了怀孕期。
孕妇的各种情绪就不说了,这里的女主还是可爱愉悦的,虽然在生产前叛逆了点,谁让她是个哲学系的深度文艺女青年呢。
当,那个血肉模糊的小婴儿被抱出来的时候,我跟男主尼科一起激动地泪流满面。
是啊,生命就是有这种威慑力,即使在她没出来之前女主用小怪物形容(话说有时候我也曾这么想过),但像一个绒球一样瞪着小眼睛的时候,谁能抵抗呢?
我以为,我以为片子之后的剧情,会像着宝贝计划那么搞笑地进行,可是,编剧甩了观众好多耳光。
对啊,医生、机械、岳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女人就应该接受这一切,但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难道这一切不是遭遇了羞辱和践踏?
“我觉得自己的XX像个导管”,被医生参观,被缝合。
好像忽然被放在了另一个星球,丈夫抱怨疲累,丈夫抱怨说不能让女儿破坏二人世界,丈夫抱怨说“你根本不再是你了”。
可是,女主呢?
一个简单纯粹的博士生,忽然进到了家庭的漩涡。
她在片头时候的光芒万丈,完全被忽然而至的女儿彻底摧毁。
她夜不能眠,时刻准备醒过来哄她睡觉,一直交不了的论文被母亲脆弱的思绪分散摧毁,她失去了本来唾手可得的大学助教工作。
她跟丈夫之间越来越陌生,彼此抱怨,即使是一场旅行之后,丈夫在沙滩盯着的已经是更有活力的辣妹了。
她好想喘口气。
她想有点自己的时间。
她觉得落入海底。
这也许不能用简单的产妇忧郁症来说,因为她面对的事实就是,丈夫的冷淡,周围环境的隔离,自己的窒息。
“她把我推进战壕,缴械投降,让我越过所有的底线,让我直面绝对:直面爱、牺牲、温柔和信任。
她将我瓦解,让我脱胎换骨。
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这些,为什么大家都避而不谈?
” 影片最后,女主的独白那么具有力量!
是啊,什么是真正的准备好?
面临一个新生命,不是自己足够爱她就够了,还要做好可能失去一切的准备。
记得柴静在《看见》里说,自己忽然做新闻调查节目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准备,这些直面的现实就会把她青春期里湿嗒嗒的情绪抽走。
如果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孩子,何尝不是同样的结果?
你被迫超越自己的极限,你被迫像个万能的女金刚。
如果没有家人的庇佑,你甚至需要做好失去一切的准备。
但同时,你收获的就是——脱胎换骨!
片尾,男女主在一个下雪的咖啡馆(不得不说场景超级唯美),女主的独白“我多想通过一个眼神就能确定你爱我”,可是影片里的两个人,虽然足够友好,或者说达成了体谅,但爱再也不是从前的爱了。
“只剩下生活,只有,生活!
”我只是,有一点难过……
(2012-04-22 21:16:17)自打昨兒看完了這部電影,腦子裏還是迴旋不斷其中的情節。
法國電影似乎縂不外乎那幾個套路,雜糅在一起的幾個故事或者像紀錄片那樣的單個故事,這部電影顯然走的是近乎紀錄片的那條路子。
從用影碟名字代替言語交流的開端,到紛繁複雜擰巴的后段,委實讓我想起了高玆的L'histoire d'amour(翻譯的版本把它譯成了“情史”,史的範疇太過廣,雖説他也試圖從哲學的高度來概括愛情,但是説到底也不過是陳述那段任憑再努力也沒有美好結局的愛情故事,何況“histoire”本來就是故事,不是歷史,我至今仍然覺得書的名字翻譯的有些過了,不過從噱頭看,著實很吸引眼球)。
愛情從一開始就是美麗而純粹的,有時我覺得,是現代人把愛和性給扭曲了,電影裏給了我來自原始的震撼,聽著女人公赤裸地置身于男人公的身下,用迷茫而堅定地眼神看著對方,說:上我吧。
愛很多時候,就是一種生理需要。
英文裏叫make love,法文裏叫faire l'amour,中文裏叫做愛,不同的語言,相同的動賓結構,一樣是“做”加上了“愛”。
人自巴別塔一段經歷開始,就被各自獨立的語言分割開來,可是追根溯源或者同歸的殊途,都發現了有些事情是從同一個起源發展開來,或者回歸到同一個本源。
忘了從什麽時候開始,不愛看國内的電影電視劇,雖説電影電視劇是生活的縮影,國内電影電視反映的情節儅屬最接近我們生活的。
然而宏大的背景、奢華摆设、不可能有的人際關係逐一脫離了真實,而繼續厚著臉皮裝得很真實的片子,只能逐漸脫離其可觀性,情節不足者,奢侈補足,那麽變態。
更變態的是,電影電視媒體用它潛移默化的作用,熏陶著每個觀衆,作用于反作用後,電影電視裏的反常態成了常態,從非主流成了主流。
還記得我曾寫過的一個嫁給了法國男人的同事,關於她和他當年直到現在的生活,她也不過輕描淡寫地說:我嫁給他的時候,他什麽都沒有,現在不過是生活逐漸好起來罷了。
現在他們有什麽:在東部華僑城附近租了一套靠海的別墅,在別的城市有幾套房子出租,先生是香港公司外派到國内工作。
我喜歡的總是同事那種淡然的從容,無論是生活還是二人的性事,有一種自然而然隨遇而安的態度。
電影裏有著差不多的情節,兩個人住的時候男的打著影像店的零工,女的哲學博士在讀。
等到女的大腹便便即將生產,兩人都覺著房子不夠的大的時候,商議著從三樓的一居室換租到二樓的三居室,男人也從零工轉到了辦公室當起了白領。
或者唯一就是這一點,我覺得有些浪漫主義了,能從零工跳到寫字樓,能從一居室轉至三居室,我不知道此舉在巴黎的難易程度,至少對我而言,在深圳是真心有難度的。
然而這並不影響可觀價值,彼此都在為愛和愛情的結晶犧牲和努力,承受著本不應該承受的壓力和煎熬,难能可贵。
從生產開始,一切近乎紀錄片,看著一個女人從懷孕到生產後的種種變化,女人似乎從某個時刻就不再是女人,而是一個被身體裏某個寄居者控制著的生物,隨著荷爾蒙的高低起伏情緒波動不止,荷爾蒙告訴她需要性,她就饑渴萬分;荷爾蒙告訴她不需要性,她的身體便沒有任何反應;荷爾蒙告訴她痛苦,她便淚流滿面;荷爾蒙告訴她歡喜,她便笑得前仰後合。
不受控制,像個精神病患一般。
後來因為不堪育兒的精神壓力,女人在爭執後選擇離開,回到她最不敬佩的母親身邊像孩子那樣生活一段時間。
在此之前電影裏提到了分手,可是卻沒有累述離婚的場景,這是我喜歡法國電影的另一個理由——弱婚姻化。
不一定要結婚才能如何,關系裏沒有一紙婚書的約束,愛是唯一的維系,人來人往間自知真愛的分量,如果非說法國人浪漫不可,這個現象便可見一斑。
電影到了最後,應和了我對愛的某種概念,不是彼此依附,而是彼此獨立卻彼此靠近彼此想念,從內心深處呼喊的Jet'aime,或者只用一個眼神,便能夠確認二人仍舊深愛對方,而人都是自由的,要不要重新開始是可以選擇的,才顯得愛彌足珍貴。
从一开始的极致噩梦到后来的月球旅行记,再从自由的人到幸福的事,每次法国电影巡展都给人同样的感觉——Il y a tourjourdes surprises(惊喜不断)如果下一年还有,我希望能把巡展的电影都看完了。
跟很多人一样,这个片片名、海报、剧情简介给我感觉就是一部轻喜剧,没有想到剧情却会是这样。
生了孩子的变化每个人都会有,但却不是每个人都会深思。
毕竟现实中得过且过是常态。
这就是传说之中的“shinaihuazasion”(黄子华说的师奶化)。
电影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男女的不同。
女生常常会感动于一个微小的动作,但是男生却粗线条得难以察觉种种。
造物主的弄人吧。
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女生会比男生伟大,感性。
baby的出生改变了人的一生。
谁愿意每天流泪?
谁愿意每天吵架?
谁愿意每天都换的患失?
只是因为男生没有留意到baby带来的影响。
例如爱情变亲情。
激情渐退。
一如电影最后所说的,剩下的只是生活。
终究发现自己很难理解法国人,不过这部电影还是阐释了孕育一个生命对一个女人造成的心理生理的改变到底是什么,或许是要女人也因为重生,成为另一个自己。
关于怀孕,爱情的无法抵挡与生活的琐碎
感觉现实也不是这样的。。。
不生孩子应该是看不懂的
推荐所有人去看的一部电影,如果有繁衍后代的欲望。看了以后忽然理解为什么说母亲特别伟大,理解了为什么和有娃的闺蜜在一起玩到最开心的时候她们会忽然掉眼泪,理解母亲为什么总忘不掉我们是婴儿时和父亲的争执。所有的女性,不要指望自己做一个完美的女性或者完美的妈妈,首先做自己。
做妈妈的幸福
生完孩子以后残酷的现实,对经济、婚姻、事业都会有所阻碍,除了成长的快乐,没太感受到幸福。
这样毛绒绒的男人 我也想来一发啊
看完只覺得,男人都可以生仔就好了
不太看得下去。主要是人以前多浪漫啊一有孩子各种没fu啊连X生活都不和谐了,孩子绝逼是万恶之源啊!
一个文艺女青年的生娃故事,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推荐给即将生娃和已生娃的大家。我多想通过一个眼神就知道你爱我,可是现在只剩下生活。很美好,但也有些难过。
对于怀孕期的妈妈可以看一看~
快拖无感
生活的琐碎压在头上,你有余力退一步,去化解压力,还是把锅往对方头上甩,抱怨对方,这就是自我成长的考题面对压力,冷静,化解or甩锅,逃跑芭芭拉选择逃跑尼古拉斯做了尝试努力,为了生活换了工作,一个人带娃他们和好了,毕竟两人都升了一次级在在一起升级,打怪,会比以前进步很多
Everything disappears with time,but what remains,what endures by some great mystery is life.NOT “LOVE ”BUT LIFE.2012.2.5
温馨。。。。。
男主很渣,即使感知了女友产后的情绪变化,居然丝毫不为所动,不安慰不开导,反倒是吵架的时候当作利器拿来质问女友“你怎么会变成这样”,我的妈呀,如果我遇到这种男人肯定分。
看完之后对生孩子更加恐惧了,不只是生孩子本身,更是怕在这之后带来的生活的变化。。。(别上升到这种高度好么。。。)
怀孕和生产在电影里这么温柔浪漫,但它们都很短暂,孩子诞生以后的生活才是极其漫长又煎熬的过程。而全部的这些温柔和残酷都是大部分女性必将经历的生活阶段。男人应该要知道拥有她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爱情和生命都得来不易,享受且珍惜吧。
开头用电影片名对话的桥段实在太有爱了。后面的家长里短还是算了吧,幸福与不幸福也只有体验过的人才知道。P.S.男主好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