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汗曾这样评价《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这部电影应该永远不下映,我还要再看至少十遍。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导演萨尔曼·汗是阿米尔·汗的好友,正是看到米叔的电影在中国受欢迎,才决定把《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带到中国。
豆瓣8.6分,好于96%的喜剧片,好于92%的剧情片。
电影讲述的印度男人帕万帮助巴基斯坦哑女沙希达与父母重聚的故事。
这一路是历经坎坷,千辛万苦,但是帕万至始至终也没有放弃让沙希达与家人团聚的心愿。
萝莉和大叔是电影里常见的搭配,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孤胆特工》《怒火救援》《大地惊雷》等等。
萝莉的稚嫩、大叔的成熟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强烈的戏剧性。
稚嫩会创造趣味,成熟会带来温暖,因此这类电影通常是又有趣又温暖。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趣味十足,有萝莉的地方就有乐趣。
电影中有两次“报地名”和“报站名”的桥段,一次是大巴乘客为了猜测沙希达的家乡,把自己知道的地名报出来;一次是巴基斯坦司机不断报站名,看有没有沙希达的家乡。
报地名和报站名的做法看似傻乎乎的,但就是这么傻乎乎的做法帮助沙希达找到了家乡。
这两个片段,第一次看只是觉得有趣,第二次看非常治愈。
帕万也是“傻乎乎”的,他“傻”到不会撒谎,他“傻”到试图用真诚打动世俗之人。
在这个说假话能骗取同情,发假新闻能获得流量的时代,诚实更显得难能可贵。
帕万懂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帕万这种傻傻的信念,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因为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帕万拥有的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执念,也使无数观众落泪。
其次,本片也非常温暖。
帕万身为印度人,亲自把身为巴基斯坦人的沙希达送回家,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感动的事情。
当帕万把他送沙希达回家的故事告诉大巴售票员的时候,我们本以为售票员会报警,结果帕万得到了褒赞:我希望我们两国都能有更多像你这样的人。
就像电影中的记者说的:警察最多帮沙希达找一两天,然后他们就会把她送去孤儿院,只有你会倾尽全力地为沙希达找到家。
帕万送沙希达回家的做法,表面上不太现实,其实完全符合逻辑。
他把沙希达送到警察局,警察局不收留她;他去巴基斯坦大使馆求助,却遭到拒绝;他让旅行社送沙希达回家,旅行社把沙希达卖了……他屡屡碰壁,经历重重困难,遭受万千磨难。
于是,亲自送沙希达回家,成了必然的选择。
即便是做了这样的决定,但这仍然是一个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好在帕万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疆的大爱。
跨越国境之后,帕万没有偷偷离开,而是征求边防军的同意。
他遭到拒绝,之后又遭到毒打,甚至边防军扬言要击毙他,帕万始终没有屈服。
正是他的诚实、真心、对沙希达的爱,感化了边防军。
无独有偶,记者与帕万化敌为友,大巴售票员说“希望有更多帕万这样的人”,清真寺阿訇(相当于神父)帮助帕万躲过警方追查,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善良,是他们爱沙希达;另一方面是他们被帕万对沙希达的爱所感动。
换言之,原本帕万是没有丝毫可能将沙希达送回家的,是帕万对沙希达的爱,以及人们对沙希达的爱,克服了一切困难,排除了一切障碍。
当帕万要再次穿越国境、回到印度的时候,遭到巴基斯坦的百般阻挠。
在万千百姓的支持下,边防军大开国门,放帕万回家。
帕万能得到百姓和边防军的支持,是因为他得到了民心。
而他之所以得到民心,也是因为他真诚、博爱、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他没有把沙希达当成巴基斯坦人,或者仇人,而是当做一个普通的小女孩。
看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并非意淫,心诚则灵。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帕万心中的无疆大爱,和他的身体力行、不懈努力帮助他成功送沙希达回家。
就像记者说的:帕万来到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我们两国的孩子,要在爱的滋润下长大,而不是仇恨。
爱能让军人违抗命令,能让阿訇、记者、售票员与巴基斯坦为敌……爱能战胜一切。
故事的最后,沙希达看着帕万的背影,终于开口喊出来“叔叔”,也是出于爱。
没错,妈妈带沙希达去了一次神殿,沙希达没能开口说话;帕万带沙希达第二次去神殿,沙希达也没能开口说话。
让沙希达开口说话的,不是神殿,不是神灵,而是爱。
听起来很假,但事实就是如此。
“用爱发电”的剧情看似老套,但你完整看完电影就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毕竟电影是剧本、表演、剪辑、摄影等众多元素构成的,绝不是“用爱发电”四个字能概括的。
就像《泰坦尼克号》也绝不是“富家女和穷小子的爱情”所能概括的。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像一个童话故事,同时也有黑暗的桥段。
比如旅行社卖了沙希达,比如巴基斯坦将帕万关起来毒打。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坏。
岳父第一次看见帕万,本以为岳父会反对这门亲事,但他给帕万提供了机会。
帕万越过边境的时候,本以为边防军会枪毙他,边防军却放走了他;本以为大巴售票员会报警,他却帮助帕万等人躲避搜查。
本以为军人会执行命令,他却打开了国门……本以为清真寺阿訇会拒绝帕万进入,阿訇却说:这里欢迎所有人,所以我从不锁门。
我们总是看到一两件黑暗的事情,就以为全世界都是黑暗的。
其实,这个世界没你想得那么好,也没你想得那么坏。
这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情理之中的转折,非常治愈,给观众带来了美好和希望。
帕万坚持不撒谎,因为他觉得撒谎会让事情变得更坏。
但正是他教记者撒谎,说他们正启程去戈杰拉,才给他们送沙希达回家提供了充足时间。
这个世界不一定是对的,撒谎不一定是对的,凡事都不一定是对的,只有“爱”永远都是对的。
我们被萝莉沙希达的可爱、机灵、乖巧、稚嫩所打动,又被大叔帕万的信念、毅力、勇气、坚持所折服。
萝莉的柔,可以把人萌哭;大叔的刚,让人感到无比贴心。
刚柔并济,恰到好处。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充满趣味和幽默,又非常温暖和治愈,可以说是感人肺腑,笑中带泪。
看完电影,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了。
那个记者,他不招人待见,媒体圈里混的很差,急于发表个大新闻。
但是当他知道故事的真相时,眼睛里全是愧疚,内心流淌着的是善良和爱。
他是真正懂得世态炎凉,还能敢于面对并且挑战的人,他是真正的勇士!
而且紧接着他决定加入大叔,帮助萝莉回家,在后续的过程中对付被迫背叛的同党的机智,用网络的力量寻求帮助的聪明,最后在监狱长的帮助下发动群众的气场,无不令人感动
一句话概括剧情:妈妈带女儿出国看病,女儿走失,邻国大叔历尽千辛万苦送回。
政治情怀剧情:妈妈痛下决心携女去世仇国度为女治病,女儿不幸走失,世仇国度大叔,摒除国家仇恨,宗教差异,偷越国境送女归家,两国人民感动大爱无疆!
看完我又恶补了一下政治背景: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来是一个国家,同属英联邦,简单说就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有压迫就有反抗,人民当然要独立啊,1942年,英国政府曾答应战后给予印度独立。
但实际上,英国资产阶级决不肯放弃这一广阔而重要的殖民地。
当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就一贯反对印度独立。
1947年蒙巴顿出任总督,无力回天的情况下,“蒙巴顿方案”诞生了,印度被分割成1)巴基斯坦国,包括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人口7千万;(2)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人口2.25亿;(3)王公土邦562个,占印度面积2/5,人口8.1千万,在政权移交后享有独立地位,但可参加印度或巴基斯坦。
这就是印巴分制的由来!
高晓松专门说过妄人蒙巴顿!
有空可以听一下!
但是后来大多数土邦加入了印度。
但原北部土邦克什米尔归属未定。
因此,印巴两国曾发生两次大规模武装冲突。
世仇就是这时候结下的!
两国领导人也曾多次举行会议,确认“应该遵照该邦人民的愿望加以解决”。
但由于印度坚持克什米尔是“印度联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今仍是悬案,没有解决。
电影中也重点提到了克什米尔地区有一半在巴基斯坦。
蒙巴顿的分制遗留了太多的矛盾,宗教信仰差异,国土争端!
电影中都隐晦的提及了,印度大叔不顾宗教信仰的差异,偷越国境的危险,只为送一个小女孩回家,是不是过分伟大了,但你不能贬低人家来抬高自己呀::巴基斯坦大使馆不作为,巴基斯坦边境军官玩忽职守!
巴基斯坦警察都是无能鼠辈,巴基斯坦新闻届都是吃闲饭的!
巴基斯坦妈妈只能在家傻等,拜佛求经!
就你一个毫不相干的猴神蜀黍不顾家人的反对,冒着被击毙的危险给送回来了!
这剧情我也是醉了!
结局两国人民为大爱无疆深深感动,奇迹发生,哑女开口说话。
我勒个去,晕,见到妈妈你都没喊出来!
导演,你童话故事看多了吧!
印巴的矛盾会因为你这么个狗血剧情摒弃前嫌,一笑泯恩仇吗?
我只能呵呵了!
其实猴神直接被警察击毙未尝不是个更深刻的结局!
从类型上讲,《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也算是一部公路片,只是相比于大多数“在路上”题材,它包含着更宏大的野心以及更深刻、复杂、多样的主题。
某种程度上说,男主角完成的那次悲壮得无以复加的跨越国境线,最终变成了近似宗教感的体验,将整桩事件演绎成了一个恢弘的寓言。
优秀的是,片中野心勃勃的主题,不是通过宣讲而是通过感请被传递出来。
这部电影中描摹的情感,一方面是普通人身上最朴素的部分,比如,对孩子的怜爱;另一方面是我们已经羞于表达的、更崇高的层面,比如对承诺的尊重,对于信仰的坚持,以及对他人——哪怕是敌人——的宽容。
男主角有着善良的内心,只不过属于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
因为他的信仰中对于猴子的敬重,人们都叫他猴神。
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个走失的、不会说话的女孩,为了帮助这个萌萌的小萝莉,猴神大叔开始带领着她踏上了一次不可能之旅。
他决定穿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把孩子从印度送回家乡。
众所周知,印巴冲突的火药味从未真正散去,不管是政治层面还是人心层面,这两个国家都有着难以言说的复杂关系。
从这个角度上说,这部电影的设定中有一个大胆而坚硬的内核,只是巧妙地用一个萌萌的小萝莉柔化了主题。
严格来讲,这个小萝莉是一个来自敌国的孩子。
最初,没人知道她来自哪里,人们本能的认为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定属于印度某个高等的种姓,直到一家人看球赛时,发现她情不自禁地为巴基斯坦队欢呼。
从这开始,导演就把一个最残酷的伤口呈现在人们面前。
从人伦意义上看,人们有道德义务去帮助这个小姑娘重回父母的怀抱,从政治现实考量,人们又难以逾越仇恨在内心刻划的沟壑。
但也正是在这之后,导演一次次用情感打败和拆解了政治意义上的藩篱与障碍。
人性中本能的善意最终战胜了头脑中的狭隘与恶毒。
这一点是这部电影如此令人动容的根源。
猴神大叔带着小萝莉踏上回家之路,其实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设定,这两个人成为了一种颇具意味的对照。
孩子是无辜而纯粹的存在,象征着人类原本应有的样子,无论信奉怎样的宗教,出生在哪个国家,对于人的善恶判断都是由这个人本身的行为,而不是由他身上被赋予的标签去判断的,而与此同时,猴神大叔最初则是以部分被意识形态化的人格出现。
他被世俗和政治意义上的各种偏见纠缠,但也仍然保留着善良而单纯的一面。
当他与小萝莉熟识并一起上路的过程,就是他一点点从偏见的壳子里蜕出,逐渐成为更加纯粹的人的过程。
比如,他为了保护孩子,开始试探着踏入了清真寺,即便这与他的教义不符。
由于电影的戏剧冲突来自于根深蒂固的偏见,所以,当那些偏见一次次被拆解时,才令人感动不已。
因为,原本我们都觉得那些意识和政治上的藩篱似乎天经地义,它们一直存在在那里,从未有人去质疑甚至探寻它存在的理由,无论它们多么荒诞。
当猴神大叔为了送孩子回家而被当做印度间谍,追捕和殴打的时候,就会看到世俗的偏见和人性的真诚之间,有时有着无法弥合的鸿沟。
但最终,他历经九死一生,赢得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双方民众的簇拥。
原本敌对的双方,同时高呼着同一个人的名字。
一切冲突、分歧、在这样的人类普遍的情感之下,都像个无聊的笑话,而多年以来,我们拥抱着分歧用子弹问候彼此,陷入某种自己根本不知道原由的仇恨。
而这部电影最终用爱意化解了一切隔阂,宗教间的冲突,政治上的敌对,边境上的铁丝网,以及人心深处的憎恶,都被一个执拗的男人和一个萌萌的小姑娘消解掉了。
更具有深意的是,猴神大叔做到了一切,但从未以洞穿自己的道德底线作为代价。
他保持着近乎迂腐的纯良,相信自己能感化冰冷的暴力机器。
电影的指向很明确,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偏见,但只要心存善意,就不会被那些意识形态和历史隔阂所彻底俘获。
当猴神大叔秉承着自己的信仰,却用其他宗教礼节表达对对方的尊重时,当清真寺的主人对他这个异教徒笑着说,“我们欢迎所有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些剑拔弩张的表象之下,总有人性的暖流,它足以分歧中的所有寒意。
当然,作为一部印度电影,它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两段冗长的歌舞,以及结尾部分极力的煽情,但相比于之前的重重苦难,那份煽情也完全可以被接纳。
这部悲喜交加的佳作让我们得以反观禁锢着我们头脑的所有偏狭,什么时候我们真的跨越了那些障碍,什么时候我们才真的得以切近人性中的纯善。
(文/杨时旸)
太感人了 这部影片其实故事很简单 就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与父母失散了 小女孩名字叫沙希达 6岁了 不会讲话 漫漫回家路 举目无亲 印度的神猴大叔是一个虔诚的教徒 他心地纯洁又善良 为了帮助这个小女孩 神猴大叔带着她踏上了一波三折的回家之路 整个故事有笑有泪 悲喜交集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超越了种族 国界 和宗教的爱
一直很想看这部电影,等着腾讯上映找着时间,前段时间看完了,真的笑点泪点都有,前部分娱乐开心,后半部分全是泪点,不知不觉就容易落泪,男主帕万历经艰难帮助沙希达回家,他们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地方,两个不一样的宗教,甚至彼此之间有着仇恨,帕万犹豫过,在女友的劝导下,放下了自己的宗教观,开始全心全意帮助沙希达回家。
这也是人性最真实最可贵的地方,把帕万描述的如此真实的存在,帕万的信仰是一个善良的宗教,他是最忠实的信徒,坚定的的守护着自己的信念,也许正是这份坚定最后打动了守边境的士兵,顺利到达巴基斯坦界内,有些人说帕万太傻了,但这是他所信仰的东西,他是如此的坚定,和后来他理解真正宗教的意义之后形成对比。
途中遇到了一个清真教徒,他们借宿于此,但帕万却介于宗教差别始终不愿进清真寺庙,那位长者却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帕万,让帕万理解到真正宗教的真谛。
爱可以感化一切,帕万对沙希达的爱也终于感动了巴基斯坦民众放下芥蒂,一起保护帕万。
爱和信仰原本没有什么界限,信仰的最高境界是在心里而不是仅仅拘泥于现实形式。
搬家前最后一夜,突然停电,插着充电宝看完一部近三小时的神电影,名字一如既往的烂,但完爆前面火那个外星人pk地球醉汉。
1.应情应景的印度洗脑歌曲舞蹈,好听好看。
2.巴基斯坦萌萝莉和印度奶爸大叔完美搭配。
3.寻亲主题贯穿始终,少凄苦多温情不累人。
4.宗教以及国家冲突印度电影能升华到破题。
5.冰冷现实和国情下的浪漫主义是真的浪漫。
6.散播仇恨如顺流而下,传播爱需要大本事。
7.结局半小时耶稣受难记神迹出现令人泪奔。
8.摸爬滚打仍褒赤子之心契合核心价值体系。
希望广电总局及相关影视制作单位观摩思考,咋还给阿三超了,老娱乐至死是时候谈谈真善美爱了。
最后向罗摩神保证,这电影能给人带来幸福的观影体验。
依旧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温暖佳作,虽然影片也有不合理之处,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嗯,怎么说呢?
就是把一个印度男人送巴基斯坦6岁小姑娘送回国的简单故事,拍出了“神一般的奇迹”。
猴叔就是个跟阿甘一样的人物,用片中的话来说:这个人不是有病,就是有胆。
在常人眼里,就是“彻底疯了”。
但看完影片,我愿意相信这个故事,相信这个设定。
尽管与现实相比,几乎是编导童话般的“一厢情愿”。
对于印度,很多中国人对它的印象是脏乱的环境,污浊的恒河,有着对宗教无比狂热的人民。
记得有一篇新闻说,印度的官员不理解,现在全世界的旅游胜地遍布中国人,为什么到印度旅游的中国人会那么少呢?
我想,这就是其中一个原因。
但是这部片子,让我对印度有了除了以上印象以外的另一个认识。
这里的社会环境,充满了各种的冲突:国家的,政治的,宗教的,还有那个在中国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种姓制度。
看完这部片子我查了一下印巴这两个国家的一些历史,具体的就不说了,印巴分治,宗教派系之间的仇杀,圣雄甘地也在这个期间被刺杀,形成了这两个国家之间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互相仇视(你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普通平民百姓言语之间看到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就是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一个有失语症的巴基斯坦小女孩阴差阳错地流落到印度,被憨直的猴神大叔遇到并带在身边。
剧情一下子就把人抓住,并且用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方式展开了:男主猴神大叔不是什么高富帅,他读书不行,搞体育也不行,但就是对自己信仰的神无比虔诚(这里是一个槽点,可以说他后来到处碰壁就是源自于此),说到底就是屌丝一个,被老爸打发到德里去找工作,想不到竟然得到了白富美的青睐(如假包换的白富美,她爸爸说了自己是婆罗门姓的,这是种姓中最高一等),寄居在未来丈人的家里。
本来以为努力工作,辛苦存钱买房子,就可以迎娶白富美,当上ceo,走上人生的巅峰(想不到印度年轻人也和中国年轻人一样苦逼)。
然而,小萝莉的到来,一下子就把男主的美梦打碎成渣渣了。
未来丈人第一眼看到小萝莉的时候就问,她是不是婆罗门姓的(种姓的冲突,丈人是怕这个孩子如果是低等种姓的,住在自己家里会玷污自己的高贵门风,这一点在丈人之前的言语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己出身婆罗门是极其自豪的,并且对隔壁的穆斯林邻居充满了不屑)。
男主自然敷衍说,你看这孩子这么可爱漂亮,肯定是个婆罗门啦。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小女孩不习惯素食,闻到隔壁穆斯林家煮肉的香味,偷偷地溜到隔壁吃肉了,男主怎么拉都拉不回,相信这时候男主心里面已经咯噔一下了,但是还是安慰自己,她不是婆罗门,至少也是个剎帝利吧。
然后他带着小萝莉逛街,小女孩又偷偷溜进清真寺里面参拜,男主此时彻底晕了,他带到老丈人家的竟然是个穆斯林。
穆斯林就穆斯林吧,好歹是个印度人,能混过去就混过去。
谁知道一家人看印巴之间的板球赛时,小女孩竟然为巴基斯坦队鼓掌,并且跑到电视机前去亲吻巴基斯坦国旗。
这下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落下了,老丈人大发雷霆,咆哮着让男主赶快把小女孩带走。
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这个小女孩就是一个普通印度人所有最容易产生仇视元素的集合体:非本族,穆斯林,巴基斯坦人。
然而,这么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也没有做过什么错事,怎么不明不白地就成了人们仇视的对象呢?
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用孩子的萌和可爱,映衬出这种无端仇视的荒谬。
电影简单地告诉观众,很多时候,人们所仇视的,并非眼前所能看到的。
仇视,有很多时候并不直接来源于你的切身体会,而是来自于你的祖辈父辈,来自于你身边的人,来自于自己的国家,他们告诉你必须去憎恨某样东西,因为他在很多年前伤害过你的国家,伤害过你的祖先,你必须和其他人一样憎恨它,并且把这种憎恨延续到你的后代。
所以,你看到了,几千年过去了,不同种姓之间的隔阂仍然存在,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仍然在延续,印巴分治有六十多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人民谈及对方的时候仍然充满着怒气和不屑。
但是作为一般平民百姓,老丈人他就一定受到过巴基斯坦人的伤害吗?
那个巴基斯坦胖警察就一定受到过印度人的伤害吗?
也许有,也许没有。
只是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普通平民老百姓,一生能接触对方国家的人的机会,肯定是不多的。
但是他们都无不例外地在得知对方是另一个国家的人的时候,选择了恶语相向,即使他们并不了解对方,并不知道对方是否真的怀有恶意。
所以,小女孩马上被驱逐,男主也被拳打脚踢。
但是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做错什么,遭到如此对待,你敢说,小女孩以后就不会憎恨印度人,男主就不会对巴基斯坦人恨之入骨?
但是,电影就是电影,它是不会让剧情如此发展下去。
孩子是纯真的,他们不会懂得国仇家恨,所以,小女孩和老丈人的小儿子可以成为好朋友,即使在发现小女孩是巴基斯坦人的时候,小儿子仍会问爸爸,我还能和穆尼(男主给小女孩起的名字,因为小女孩不能说话,只能给她起个名字)做朋友吗?
男主是个虔诚的教徒,他信仰着自己的神,只懂得诚恳地对待别人,所以即使他身处敌国,仍然可以找到愿意帮助他的人。
电影来到这里,主题已经很明确了,敌对并非不能和解,只要你能保持那份纯真和诚恳。
在最后,还是要提到男主在清真寺里面遇到的那位阿訇的话:我们欢迎任何人,无论是什么教派。
所以我们的清真寺从来不锁门。
我想,这才是信仰的真谛。
这并不特指某一种宗教。
宗教信仰是为了让人向善互爱的。
而现在很多人对待自己信仰的宗教和对待别人信仰的宗教的态度,却已经和这些宗教创立的初衷南辕北辙了。
我觉得这个电影值得每个人看,那些关于正义,宗教,信仰,信任,爱与被爱,在这部电影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些人有些事,那些困惑的,想不通的,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现在能看开放下了。
印度电影最高级的地方是敢于触碰敏感题材,拥有宽广博大的价值观,它告诉人们最普世的价值观是爱与善,在它们面前所谓国界,民族,宗教其实都不重要,世上没有不能被放下的偏见与仇恨。
好看!印度电影其实看不太习惯,但是真的不得不说好看的真的很好看
可怜的人儿,跨越万水千山,只为送你回家。
电影很讨巧,甚至感觉有点油腻,方方面面都显得刻意。
印巴关系入门篇。巴基斯坦好美,小萝莉好美,大叔也很美。前半部分很精彩,后半部分有点狗血。
含情脉脉的政治片,各类的大叔萝莉简直百搭,制作精良,题材脑洞大又深,风景也好看得不要不要的,要不是颠来倒去略显繁琐就五星无误了呢。(๑•̀ㅂ•́)و✧
虽说故事距离现实太遥远(印度教与穆斯林的冲突,社会安全状况),但电影拍得真的很好。故事讲得好,很感人,某种意义上很真实(如果不是真的了解印度)。歌舞片段很节制。配乐烘托到位。自然环境的呈现直追BBC。能把主旋律拍成这个效果,堪称神作。
再可爱再萌也没用,熊孩子就是熊孩子!找根缰绳拴住就没这堆破事了!真的,家长们,不要光觉得孩子好玩儿可爱,该绑就得绑上啊!2222
很少看宗教类的电影,有点小蝌蚪找妈妈的感觉。仍然歌舞为主,场面宏大,面对紧张的印巴关系,男主这位勇士一往无前,送小萝莉回到故乡,这是要感动世界呀!
“你不是个勇士,就是个傻瓜。‘小萝莉敲可爱~~
啰嗦
成人童话 我没法信的 结局是摩西分开海水吗……
「关于恨的故事都卖得很好,可关于爱的故事嘛……」确实,写一句「从此光明肏你妈」转发好几千然后被删了,写一篇关于温和咖啡如何面对温和绿的,可能确实太温和了
借用一下友邻的评价:套路咱都懂,故事一眼就能看到结局,但是也不耽误它确实很感人的事实。
猴神最后偷没偷玉米?
能歌善舞的印度片,暖心感人,不错的,满满正能量
世界因有神论而精彩。就像印度人发明数字0。借助它冲破一些边界。抵达一些无限。
歧视是这样的,荒诞故事讲的PK,我就给四星,成年人骗自己的煽情童话就给两个星。文化冲突和信仰不同,我接受荒诞和残酷的剧情,唯独讨厌这种麻醉剂。毕竟这不是一次烤串就能摆平的事,两次也不行!
少见的以小见大讲述和平的故事 印度电影惯常的催泪魔力还是让人有些欲罢不能
故事好,开场十几分钟童话般地有趣,后面就开始无聊了,形式感越来越严重。半星加给萌萌哒小萝莉,三星半。
印度主旋律,真不觉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