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卫视热播的战争大戏《壮士出川》讲述了川军团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剧集从1937年淞沪会战讲起,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川军团无数的英勇军士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战死沙场。
这是一段并不为人熟知的事迹,在抗战的大背景历史中也往往会被忽视,《壮士出川》正是在重写书写这段英勇的历史。
剧集从元旦开始播出,收视率1.04%,市场份额2.81%,在同时间段的卫视中遥遥领先。
从故事来看,《壮士出川》没有选择大而全,而是从川军团的一个团的下属连长张抗(林江国饰)的角度切入,是以小见大的模式,这样就很容易将观众带入故事中。
通过张抗这个角色的人物命运,也折射了中国八年抗战的艰难岁月,还有川军团浴血奋战的历史事迹。
《壮士出川》在战争场面的展现上,首先就是要突出惨烈。
剧集中时常可见到阵地战、白刃战、阻击战层出不穷,可以看出编导们在军事方面下了很大的苦功,力求就是要展现于接近真实的战场感。
同时在服装、道具、武打动作场面上也精益求精,这部剧的效果已经接近于耗资巨大的电影场面。
国产电视剧近年来的水准的提升,可见一斑。
剧集中的战争场面随着剧情发展不断扩大,从第一集的顿悟寺阻击战,发展到后来的藤县保卫,及至后面的台儿庄战役、老河口保卫战等等,《壮士出川》展现了抗战中大大小小34场战役,堪称一部抗战浓缩历史。
主人公张抗也在不停的战斗中成长,从最初的莽撞学生连长,到后来成为一名英勇善战的军官,张抗几乎是用血和泪积累下战斗经验成长值。
同时,编导并没有弱化日军的角色,剧集中的桥本、藤田等日军高级军官的形象在剧中也很有特点。
至少,在这部剧集中,日军的实力很强大,所以川军团以及中国军人才会作战如此艰苦,剧集中也展现出当时军队的落后装备,川军团甚至连手榴弹都是土法制作的,弹片的杀伤力并不高。
也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川军团和日军打了一场又一场殊死战役。
精致的道具以及宏大的战争场面,都让《壮士出川》成为一部精良的国产战争电视剧,这部剧集给观众展示了川军团在历史上书写的一页,也同时让观众了解到抗日战争的艰难、痛苦、与伟大。
昨天下午开始追剧,一宿未眠,只觉心中感慨难言,不吐不快,我中华儿女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有牺牲多壮志,一寸山河一寸血,死了的人是为了什么而去的,是为了胜利是为了美好的明天,可后来发生的事,却是谁也没有想到,与其如此不如永世英名,光耀千秋,万世不辞。
字数太少发不出来,可实在是憋不出来了,一句话好作品不多说话,一个个立体的人物,每一集都在打仗,没有废话,每个人物我都记得他们的样子和他们的故事,他们从来都是好样的,我们的英雄
看到豆瓣评分这么高,我抱着极大的期望5星起评1.音乐气势恢宏,加一星;但是部分山寨Hans Zimmer的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和勇闯夺命岛,减一星。
2.日军稍微懂点战术,知道交替掩护,不再无脑冲,加一星;但是日军多次冲锋时竟然不上刺刀任由川军大刀砍,令人匪夷所思,减一星。
3.虽然有神剧成分,但总体剧情勉强还行,不过特种作战、谍战成分还是太多,不加不减。
4.川军各种精确制导手雷炸装甲车,开阔地无敌躲子弹,瞬间爬炮楼、爬悬崖,身中数弹依然不死,减一星。
5.画面显示川军与日军伤亡比为10:1,但是最后听战役总结变成1:10,这种只为观众‘享受’的欺骗性手法令人相当不舒服,减一星。
6.cpc及政治成分太多,减一星。
7.作战以及被rape时国军葛督查竟然穿高跟靴(不过后来正常了),减一星。
综上1星PS:《长沙保卫战》比这电视剧靠谱多,cpc成分也不那么明显,但是豆瓣评分竟然只有7分,实在让人无法相信。
这部电视剧每一集都显得很精彩,每一集都能带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剧中的人物命运而纠结。
有抗战的主线,也有一点情感线,却丝毫不嫌累赘,从未掩盖主线。
爱情又是如此的纯真,既是战火硝烟中建立的革命友谊,也是相识相知相爱,有缘有分,逐渐走进彼此的世界,令人羡慕。
同时,兄弟情生死相依,以淞沪会战开始,以老河口战役全军覆没为止,抗战仅仅还有四个月就结束,却都牺牲而惋惜。
整个抗战,每四五个军人中就有一名川军,贡献三分之一军粮。
可见,四川为全国抗战做出了巨大牺牲。
虽然,这部剧有很多耳目一新的地方,但也有存在瑕疵,如果更加注重细节会更好。
第一,军人的衣服军衔和职位不匹配。
第二,主角光环依然明显,有些许神剧情节,如和尚和王长生牺牲的时候,中了许多枪,却依然杀了好几个鬼子才牺牲。
第三,相比《亮剑》,快结局的时候,一个个都逐渐牺牲,依然没有脱离悲情的俗套,这也是和亮剑相比逊色之处。
当然,一面“死”字旗,寄托川中父老的期望,亦是全国之希望。
第四,与主基调不符,国军打的如此艰巨,我共产党军队应该出来帮助才行,怎能一到大的会战就没人了,只有小打小闹的时候才出现呢。
综略有逊色,但相比抗日神剧也强了太多,也算矮驼子中拔将军吧。
突然想起了这部剧,其实并没有全部看完前两年陪我爸看的当时看最后一集,主角配角全部牺牲,全军覆没。
结尾的一幕是家乡里的老爷子半夜听到有个小兵敲门说是想吃他煮的宵夜了,老爷子连忙煮好端出来在大街上找,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恍然间一回头看见当年那些出川的兵都笑嘻嘻的走在街上,走在他们自己家乡的青石板路上音容笑貌宛如初一下子就飙泪了
日军要是这么打仗,抗战一年死七亿日军也就不是笑话了,战争游戏化,我军偶像化,敌军弱智化,敢问剧中日军使用的什么枪,和川军的枪一样长,中正式?
日军冲锋队形就不吐槽了,就差排线列了,主角身中五六枪不死,咸鱼擦个边就嗝屁死了,这和一般的神剧也就差个手撕鬼子了,重炮装定装弹,弹头比例完全不对
转帖:鲁迅先生曾将自己在困顿和冷遇中,坚定不懈的爱国情怀写入诗中,其文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把35集的《壮士出川》看下来,总体感觉正是如此,这是一部带有强烈正名色彩的、充满正气的电视剧。
这部四川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为抗战史中“川军”的悲凉与悲壮,书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颂歌。
它的叙事基调,有似于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 。
这部作品很好地驾驭了史事和传奇叙事的关系,史事有根据、传奇有韵味、角色体系设计得虚实得当、轻重得体,为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增添了地方系统抗战故事的新样式,是一部可圈可点的好作品。
把《壮士出川》放在近年来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娱乐化的视野下来打量,它有激烈的战争场面,有抒情化的渲染,但没有过度的夸张;有草莽出身的角色,但没有对江湖趣味的激赏;其中有爱情故事的描写,但没有沾染情感泛滥的弊端;其中有对日酋的刻画,但没有脸谱化的简单处理。
这当然是以最低标准来衡量《壮士出川》 ,但却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早在四年前开始剧本创作的时候,本剧的创作态度就是端正的。
《壮士出川》把握住了社会效益为主导的大端。
这对我们今后在创作抗战题材电视剧时,如何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有参考价值的。
把《壮士出川》放在近年来描写国民党系统军队抗战故事的电视剧作品群中来看,我觉得这部作品是我国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第一部较为完整地描绘了一支国民党地方军队抗战功绩的作品。
自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以来,我们描写国民党系统抗战的电视剧,有两个明显变化。
第一,是作品中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士绅角色的正面色彩更为浓厚了,包括军事素质、文化教养、伦理道德都有提高。
第二,作品描写的题材开始向专题化转变,出现了描写中国远征军的作品《中国远征军》 、描写国民党空军对日作战的《远去的飞鹰》 《血战长空》 。
这次《壮士出川》描写的是国民党川军系统的抗战故事,为这个专题化的转型增加了一个类别。
我对“川军”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小学初中时看的电影《突破乌江》 《大渡河》等作品,模糊之中知道红军也曾遭到“川军”的围剿,“川军”是反动派的军队。
这支“双枪军”既受国民党中央军的排挤,又是不堪一击的。
1986年,我上高中的时候, 第一次看了《血战台儿庄》 ,其中就有对川军赶赴山东作战的介绍,而王铭章师长在城头拔枪自杀的段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我了解“川军”的视野过程,是与大众传播的视野变化密切相关的,是与30年来我们的文化观念转换密切相关。
把《壮士出川》放在历史题材创作中来看, 《壮士出川》以川军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从淞沪抗战到老河口抗战的这段历史。
作品在题材处理和结构安排上,采用史实和传奇结合的方法,在大节点上把重大战役的部署与“川军”高级将领结合起来加以表现,突出史实性;在对川军抗战历程中的小规模战斗的描写采用了传奇处理的方式。
作品以尊重历史人物、崇敬民族英雄的方法,塑造刘湘、邓锡侯、王铭章等四川籍军人的形象,在描写川军带有的地域文化特点时,则选取了靳继忠、张抗、杨彪、吴天禄、何阴阳、王长生、杨得贵、夏之悦、郑桂芳等角色,在亦庄亦谐的群像中,把袍哥文化、烟土嗜好、风水信奉与世家望族、留洋求学、坚毅自励、淳朴本分结合起来,达到了通过群像展示时代风貌和地方风物的作用,四川人因此立体起来。
《壮士出川》在角色处理上最成功处有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感情戏。
葛薇、夏之悦和郑桂芳身上负载着四川女性和中国女性的集体价值,她们的痛苦和牺牲,是四川民众和中国人民承受苦难程度的缩影,她们与所爱的人同赴国难、壮烈殉国,她们连同那面“死”字大旗,把四川人民共赴国难的悲壮,从“川军”这个职业军人集体,延伸、还原到淳朴的四川人民的伟大形象之中。
在我看到的抗战题材电视剧中, 《壮士出川》是情感戏处理得最大气、最昂扬的作品。
第二,就是这部作品在角色设计上的辩证结构。
在国民党军对内,有中央军和川军的对立统一矛盾,在中央军内的政训处,有葛薇这样的左派和李波这样的右派;在川军内,有张抗这样的专业军人也有吴天禄这样袍哥老大,有张抗这样的平民家子弟也有杨彪这样的阔少;在袍哥行列中,有吴天禄这样的好汉,也有莽娃这样的二流子。
虽然牺牲了一定的角色个性,但是却容纳下了特定时段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
在用辩证视角处理角色的基础上,作品让所有角色最终都走向敢于牺牲的正途,完成了民族大义的统一性。
所以这部作品里没有一个叛徒。
本剧在细节处理上有很多精彩之笔。
比如,邓锡侯视察部队时,厨子秦福财不要奖章,只想添一件棉衣以抵挡早起做饭的风寒;在西充,曲晓松报名入伍时看见有包子,把自己领的那份儿让嫂子带回去,给没吃过包子的儿子吃,在打游击期间他打盹醒来时说梦见了儿子吃包子;和尚出身的杨得财,开始还没有从僧人的角色中脱出来,在战场不愿意杀鬼子,在目睹日寇暴行后,他大开杀戒,但当他面对日寇留下的婴儿,慈悲心又萌生出来,这都处理得相当精彩。
一个日本人看了几十部抗日神剧,写了一本《中国抗日Drama读本》 ,吐槽中国的抗日神剧,但他对《壮士出川》的评价:描绘四川军的奋战,有很多史实人物在故事中登场,是并没有荒诞或者搞笑要素的严肃战争片。
作者在介绍中充分肯定了其作为电视剧作品的质素,同时也对片中的剧情和中国军人给予了正面评价。
文字中基本没有什么吐槽,不过有一句评论让笔者看得笑出声来:“(在这片子中)日军的日文水平异常地好!
”——小日本这样评价,你们好意思给1星!
这是雪豹之后又一部可以看的抗日电视剧,可以说这部电视剧超越了雪豹和亮剑,是目前为止最优秀的抗日电视剧。
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战争是残酷的。
全剧再现了川军这一悲壮的角色,佩服他们。
希望现在的人也有些抗日的意识,让先烈的血不会白流。
中日再次交战的话,希望不要有那么多汉奸。
与其他抗日烂片不同的是,《壮士出川》这部电视剧被人民日报重点表扬的是尊重历史。
剧中着重描写了川军在抗战中参加的各种战斗,踩着草鞋、装备简陋的他们打的却是最硬最凶狠最惨烈的仗。
不仅仅是川军,剧中对八路军、新四军有着深刻的描写,表现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
加上对人物的描写也是很成功,不管是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张抗,有高素养、心思缜密且擅长制定作战计划的杨彪;还是性情刚烈、内心多愁善感的葛薇以及单纯善良、深明大义、敢于舍弃自我的夏之悦。
剧中的对每一个人物描绘无疑是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甚至可以比肩《亮剑》;另外,剧中的小鬼子讲的全是日语,战斗中会死人,甚至在民族大义面前,主角们只能放下儿女情长,投身抗日洪流中……可以说,这部剧没有雷剧成分,有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革命先烈的尊敬。
真希望能让很多年轻人多去看看这部致敬历史的抗日好剧,因为《壮士出川》就是致敬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们。
而我们的和平生活,就是由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不应该让历史被遗忘,他值得我们铭记。
特别好的抗日剧,台儿庄战役演绎的很好
战争场面拍的很下功夫很有真实感,比较紧凑。但是结局,有名有姓的几乎都死了,这要告诉我们什么?做英雄都活不下去吗?表现英雄的壮烈就一定要死光吗?
我居然看了一部有血有肉情感丰满又正常的抗日剧,完全没有神话我军,也没有低估日军的智商,并且把四川人民爱偷懒又剽悍的性格表现出来了,真心难得的国产抗日好剧。
诺兰蝙蝠侠音乐,仔细听!
要是去掉一些party的就真实了
最多三星
抗日题材拍的算不错的吧
没有像以前的电视剧一样甩开历史胡编,大小战役都有历史原型可循,最后老河口战役里面偷袭中国战区长官部未遂的樱井大佐历史上还真有其人,中央军炮兵协同战斗也是有真实原型的。
坦白讲,其实并不见得拍的多好。因为我是四川人,我在四川,我听过很多老人讲过抗日,我看过很多川军资料,我感动,我荣幸,我自豪。
非常有血性的抗战片,看着让人莫名沸腾。
老爸在看。瞄了一眼很感动!陪着看完。我是四川人边看边听我老爸讲我爷爷的一个表兄弟是旅长解放后回来死在老家默默无闻。我也知道坟在哪!致敬!
好看
很血性
每一集都显得很精彩,每一集都能带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剧中的人物命运而纠结。有抗战的主线,也有一点情感线,却丝毫不嫌累赘,从未掩盖主线。爱情又是如此的纯真,既是战火硝烟中建立的革命友谊,也是相识相知相爱,有缘有分,逐渐走进彼此的世界,令人羡慕。
我居然看了一部有血有肉情感丰满又正常的抗日剧,完全没有神话我军,也没有低估日军的智商,并且把四川人民爱偷懒又剽悍的性格表现出来了!
一如既往的抗日神剧,充满了大家一开始就能猜到的正能量。凡是和我党关系好的,都是坚定的现在抗日统一战线上的,每个人都充满了正义感兄弟情义会打仗。关系不好的,都是和蒋委员长一道不会打仗,只会阴谋诡计暗箭伤人。日军一如既往的武士道精神,除了几个领头的有日语配音,当然一看口型就是中国话
无川不成军
还行,砍人和重复镜头太多了.
这段旅程令人印象深刻,我深感钦佩。铁血征途不仅展示了您的勇气与决心,同时也传递了您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许。(ง•̀_•́)ง✨
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