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厂施粥,筷子浮起,人头落地。
林中多疾风。
仓场这座林子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不刮起些大风,那才奇怪。
有钱讲究,没钱将就。
贪官鼻子底头闻的是上等的鼻烟,这舌头上嚼的是山珍海味。
老百姓说的,上衙门坐的是官轿,下窑子花的是官银,端起碗来是官米,这么一张嘴,嗨,官腔。
跟您说句糙话,就是放个屁,都蹦出油花来。
大灾之年必有大盗。
大盗有两类,一类是聚啸民间,趁灾打劫之盗,二类是那些趁大灾之年狂征暴敛之墨吏。
人无胆量,如同国无明君。
想做成天下大事,没有胆量是万万不行的。
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一把刀,一把尺,这把刀就是国法,这把尺就是皇纲。
做官就是一头摆着官帽,一头摆着棺材。
救子民必先救冤臣,开仓门必先开狱门。
这才是大灾之年脱灾之要诀。
办事讲究一竿子到底。
要想查实仓中存粮之数,必先查实历年来各省漕运到仓的数额。
两账相对方能核准。
钱塘县官仓舞弊案的快速告破,轻轻挑破了覆盖在大清国数十万粮仓之上的第一层黑幕。
朝廷把米券发给三部六院大大小小的官员,但在官仓里头,官方米券根本买不到不掺假的好米。
京城的官俸米券一个劲儿地掉价,那些卖了米券的官员只有多掏银子到这粮店里买好米吃。
往好米里掺沙掺水掺白灰,导致米券掉价人们只好去粮行买高价的好米。
有人被银子撑死吗?
掺石灰是为了使米发涨,掺沙子是为了使米增重。
米汝成是仓场最大的蛀虫。
卧薪尝胆:改造官秤,在秤杆上一石之处戳凿一孔,将砣绳贯穿其中不可移动。
悬砣如悬胆,凿孔定戳铁打江山:打造收粮官斛,木斛改为铁斛,可绝任意改形,任意收放尺寸之弊端。
赤脚大仙:若心黑要踏斛淋尖,那脚尖就是踢断了也撼不了斛中之粮火龙烧仓阴兵借粮清河县令李忠私开官仓救民,后又阴兵借粮试图补上亏空。
难以饶恕的是“阴兵借粮”之举,蛊惑人心,所以乾隆才不饶恕他,斩立决。
尽管他爱民,但他不爱国。
阴兵借粮使李忠官德无存。
田亩失察,粮仓必定失查;粮仓失查,国策必定失衡;国策失衡,百官必定失意;百官失意,奏章必定失真;奏章失真,君目必定失明;君目失明,国家必定失色;国家一旦失色,国基必定失恃,民心必定失重,大清朝必定坐失江山。
做无品之官,做有品之事。
头上有田,方知累也。
这世上富贵二字,从来就没有人能看得破。
若是真的看破了,便见得那堆金积玉,不过是棺材内带不走的泥沙瓦砾。
那绿酒红粟,也不过是皮囊内装不尽的臭汗粪土,那高堂广厦玉宇琼楼,不过是坟山上盖不起的高堂。
那锦衣绣袄狐服貂裘不过是骷髅上裹不住的败絮。
这是一部靠片名取胜的伪巨制,代表了那个时代电视剧粗劣的制作水平!
看到第二集,送画的士兵都骑马走了,这官老爷去了死去的前县令家转一圈,然后让管家赶着马车竟然追上了士兵,你说多神奇?
看着刘统勋这正面人物给刻画的第一集草菅人命第八集让王大人画押前喝毒酒,蠢得不要不要,孰轻孰重分不清。
古时候讲男女授受不亲,小梳子见个男人就上身,随随便便就让人家背着抱着,可能吗?
米大人家的奴婢通晓官场暗战又通音律,就是你后几集告诉我她是宰相家女儿我都不信,胡咧咧!
还有那个凤爷受白爷之托去赎柳品月,路上一口一个婊子叫人家,他做好事还要找骂,他可是潦倒之际白爷给的饭吃,白爷这么大事儿拜托这种脑残?
这逻辑通吗?
就这破剧情起个大气的名字就8分多?
看到三十集婵儿还要把自己熏瞎,谁咋对不起她了这么作践自己?
真踏马矫情!
父亲脑袋贪了12000两都白贪了,再说了,借商人12000两也是死罪那何苦打个借条?
脑袋都锈逗了?
另外,在以农为生的年代,包括八十年代以前,江浙遇灾很多都逃荒到东北,那时东北人都善待他们,从没有骂他们穷鬼,如今靠商业富裕了也别得志便猖狂,浅薄!
这是一部靠片名取胜的伪巨制,代表了那个时代电视剧粗劣的制作水平!
漏洞百出,随意举例:看到第二集,送画的士兵都骑马走了,这官老爷去了死去的前县令家转一圈,然后让管家赶着马车竟然追上了士兵,你说多神奇?
看着刘统勋这正面人物给刻画的第一集草菅人命第八集让王大人画押前喝毒酒,蠢得不要不要,孰轻孰重分不清。
古时候讲男女授受不亲,小梳子见个男人就上身,随随便便就让人家背着抱着,可能吗?
米大人家的奴婢通晓官场暗战又通音律,就是你后几集告诉我她是宰相家女儿我都不信,胡咧咧!
还有那个凤爷受白爷之托去赎柳品月,路上一口一个婊子叫人家,他做好事还要找骂,他可是潦倒之际白爷给的饭吃,白爷这么大事儿拜托这种脑残?
这逻辑通吗?
清朝三妻四妾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儿,整个柳含月和蝉儿爱米公子不要不要却无法同时嫁的故事线,让蝉儿都痛恨恩人治好她的眼睛了,编剧你是几岁小孩儿?
就这破剧情起个大气的名字就8分多?
雍正十三年,清河县涝灾,因为没有朝廷赈灾粮食,饿死人口超过三万六千,几乎是全县的三分之一,逼得县令李忠擅自打开官仓,赈济灾民,迫于无奈,乾隆元年,阴兵借粮,补充官仓不足,引起乾隆雷霆震怒,对于李忠没有丝毫怜悯,下令斩立决。
阴兵借粮一方面意味着雍正的新装已经荡然无存,另一方面等于是利用鬼神等神秘力量对抗朝廷,从意识形态方面直接威胁皇权,又是在地方灾年之后,新君登基之初,容易诱导民意,更加危险。
所以,乾隆强硬处理,目的是以儆效尤,防范于未然。
简单地说,乾隆真正最关心的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的死活,而是自己的权力,所谓的天下粮仓,只是乾隆进行政治清洗的契机而已,因为雍正朝最大的内政工程是摊丁入亩,当然也就成为利益集团最庞大,贪官污吏最集中的领域,终于成为乾隆政治清洗的最佳突破口。
老戏精田文镜是雍正朝摊丁入亩的最大功臣,也就是雍正朝利益集团、贪官污吏的最大后台,敏锐地意识到了乾隆的杀机,不但进献《千里嘉禾图》、五谷树,而且,张嘴闭嘴都是“先帝”,个中三昧,昭然若揭。
从这个意义上说,乾隆在耕藉大典上的难堪遭遇很可能也是田文镜等人搞的事情,通过警告乾隆,想要达到的是反对乾隆政治清洗的目的。
乾隆只是封锁《千里饿殍图》,而不是焚毁,说明只是暂时妥协,而不是改弦更张,于是,调整策略,从地方包围中央,用基层撬动中枢。
浙江也是雍正朝摊丁入亩的重点地方,由雍正心腹李卫主持,与河南平分秋色,不算是田文镜的基本盘,在雍正朝末年就已经暗流涌动。
因为上万言折而被田文镜搞得罢官的宋大秤就是喊出雍正一丝不挂的小孩子,连剃头老板都知道宋大秤上万言折等于是骂雍正不公,于是,理所当然地成为雍正的新装的牺牲品,却成为乾隆政治清洗的关键人物。
用钱塘县令王干炬、杭州知府孙敬山等浙江官吏,牵出仓场总督苗宗舒、漕运总督潘世贵等中央权贵,剪除的是田文镜的外围党羽。
在这个过程中,乾隆批示,钦差巡视,贪官污吏,忏悔哭泣;经典的套路,熟悉的味道,在浙江有效,到河南也管用。
因为河南是田文镜的基本盘,所以,乾隆对于河南官吏也就更加不留情面,纵容刘统勋、米河等人发动群众在光天化日之下直接暴打河南巡抚王士俊致死,在河南彻底肃清田文镜流毒,从而在中央正式瓦解田文镜集团,逼得田文镜差点服毒自杀,宣告乾隆政治清洗获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在事实上实现改朝换代的政治局面。
天下兴亡,从1999年的《雍正王朝》到2002年的《天下粮仓》,百姓呼唤的总是皇帝,于是,河南百姓山呼万岁,打死雍正皇帝的王士俊之后,终于等到了乾隆皇帝。
“于禁忌之处见风骨,于高天之外看春秋”,这两句话出自吴子牛导演的电视剧《天下粮仓》的第22集。
刘统勋送男主米河去挑战最后一个大困难时赠与他的话:“当放则放,当敛则敛,于禁忌之处见风骨,与高天之上看春秋”。
很久都没有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引人深思的台词了。
以前很多文化精英参与了很多影视剧的创作,这些片子在至今看起来仍具有艺术上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上的社会价值。
《天下粮仓》不是其中最优秀的,相比较于《大明王朝1566》,它对制度的理解要少很多,即使相对于《雍正王朝》也太多个人情感的纠葛,但《天下粮仓》的主创极富艺术才华,作为一部电视剧,它已经将绝大多数电视剧远远甩在身后;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它也排在前面。
当岁月匆匆,还有人拿出它来看,它就很同多经典的国产电视剧一样,永远焕发着生命力。
一 极富电影感的电视剧 《天下粮仓》的优点很明显,就是极富电影感。
吴子牛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在节奏的拿捏上完全按照电影的节奏再走。
虽然整体三十一集,但分为漕运大案、火龙烧仓、阴兵借粮、河南丈地、浙江救灾五个单元,中间穿插着男主米河的个人成长和感情纠葛,男二刘统勋一心为民为天下奔走办差,虽然人物众多,地理张力、故事张力极大,但始终围绕乾隆元年的大灾和救灾,导演的节奏把控能力可见一斑。
一部三十一集的电视剧能讲这么多事情,让人感觉和长大后惊讶于《西游记》只有二十五集一样。
编剧高峰,197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政治系,体制内成长起来的专业作家。
他的剧本是整个电视剧的基础。
吴子牛导演也是被剧本打动,才决定拍摄电视剧。
整个剧本整体上有一定史实基础,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然而更多的还是文学意识。
《天下粮仓》虽然格局很大,有意展示的东西很多,但编剧显然把中心放在了人物塑造和刻画上。
正面的人物很多,有初登大宝,一心为民的年轻皇帝;有官员的理想化身的刘统勋、米河、卢焯、高斌等人,也有米汝成、苗宗舒、潘世贵、王世俊等贪官污吏;尤其是米汝成、卢焯、田文镜、李忠、顾琮五个角色,忠奸难辨,好坏难分;即使是三个主要女主,每一个都是极富特色和魅力,哪一个都让人为之心伤。
这点上,高峰很像自编自导的郭宝昌一样,在向曹雪芹学习。
作品想要表达的东西都在人里。
前期疯疯癫癫出世自由,后期大仁大义入世出仕的米河,就如同贾宝玉和白景琦一样,是一个抽象概念具象化的人。
虽然米河不如后两者,但能够接近,已是不易。
最后化身红烛的柳含月,也是用传奇化手法浪漫化的一个人,文学作品里常见,但影视作品能视觉化成这样,也是很不容易。
还是得夸一夸赵季平的配乐和刘欢的片尾曲,整部剧的配乐都极为优秀,不管是主旋律一出那种天下苍生的磅礴大气,还是每到不同情节时配合的小乐章,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各种传统乐器轮番上阵,仿佛炫技一般的展示传统乐器的魅力。
片尾曲词曲俱佳,刘欢的演唱片尾曲《热天热地热太阳》也为整部剧增色不少。
最后再夸一下选角、表演。
所有出场的人物都个性分明,男女老少甚至是群演都非常用心,能看出来大家都能感受到作品沉重的内核。
尽管没有字幕,每个人的台词都是字正腔圆,重音语调及时在表达激烈感情时都拿捏的很到位,让人根本不需要字幕。
反观现在的多数电视剧,如果没有字幕,我实在听不清演员在讲什么。
吴子牛导演在剧中还夹杂了一些自己的私货,几个片段仿佛在拍恐怖片一样。
而开场的筷子戳喉自杀、杀人取肉、砍刀劈自己等很多极富视觉冲击力的镜头,真就是吴导演驾轻就熟的了。
二 “太阳底下无新事”
最早学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着不是和高中时学到的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有冲突吗?
这岂不是唯心主义,哈哈!
后来学了很多东西才知道这句话是在说什么。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讲了一个很简单却又极为重要的道理,人类的心理结构从200多万年前从智人进化成现代人类的过程中就已经奠定。
尽管之后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但远没有改变人的心理结构。
人类对外界真善美的追求和所有内在的欲望需求都没有改变。
虽然我们不主张脱离社会实践的抽象人性论,但也要注意人类内心结构也是客观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以简单的社会实践分析代替对具体人物内心的挖掘,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奉俊昊在拿到最佳电影导演时说起那段马丁斯科塞斯的话:“越是私人的想法,越是有创意的想法”。
回到剧中,为什么刚才在解释“太阳底下无新事”,是因为每次发生类似剧中的事件时,《天下粮仓》总会被提起,最近一次也没有多远。
这就是文艺作品的价值,所有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最后都在展现人类生存面对的困境,这些困境很多是外部的苦难,很多也是内向的选择。
当这些作品在揭示人心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从特殊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的展示现在,展示当下的每一个人。
三 “于禁忌之处见风骨,于高天之上看春秋” 古装国产正剧绝对是有中国特色的文艺作品,因为中国文化确实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有人总是阴阳怪气的讲,为什么古装正剧里面有很多官员为了百姓奔走,百姓也在期盼一位好的官员。
讲这话的人往往立场已经有问题,在按照另一套标准思考问题,似乎那套标准才是正确的。
这次疫情过后,估计整个世界都会明白,其实那套标准有太多的问题。
自由和权利是价值,可是秩序、安全、效率也是价值,这些价值彼此之间相互支撑,同时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又相互排斥。
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具体的时间空间中有不同的展现。
疫情期间,有个好官员就是能解决很多问题,“因人成事”也能“因人费事”,好官员对甚至能够超越原来制度局限,干出好的事情,实现好的社会治理。
即使制度设计的再好,没有良好的人去实施,也无法发挥制度的作用。
古代中国选人用人的问题一直都是社会运行中的重要方面,现在也是我们的制度优势。
我们会有很多中华文化自身的传统观念,不管是天下有责,还是江山社稷,不管是黎民百姓,还是以食为天,我们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运行的原则。
赈灾救人,从古至今都是国家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从传统到现代继承下来的,电视剧中展现为了拯救灾民不惜牺牲自己的官员群像,现在不也在发生,不能按老一套搬来的标准来评价我们。
余论 “于禁忌之处见风骨,于高天之上看春秋”,这种讲述官员心里的话能够被观众所理解,就是一部文艺作品卓著的意义。
作者借着刘统勋讲了做官与做人,尤其强调了做官与做人都要在禁忌之处守住自己,保持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在遇到问题时要跳出问题去解决问题,从更广阔的视野和高度去理解所做事情的意义。
官员还要比普通人要求更高,谁让你是承担着责任,你做的事情不是为了你自己,而是为了公家的事,大家的事,你当的是公家的差。
每念及此,真希望更多的文艺创作者,能够多出些精品,能够有更多的值得讨论引人思考的作品,观众都是有审美能力的,但凡是有内容的作品,都不会被埋没。
太逆天了,本来看个历史篇,结果来个科幻片,太牛了,编剧真是把自己想像的拍了出来,原封不动的,现在这破片绝对过不了审,神神叨叨的,剧情一坨,前后不连贯,还不如修仙网文,这能真么高分真是离谱,那些五星的,真的是看过吗,别听个名字就觉得好,我就是被名字骗了,完全比不了1566,走向共和的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最鼎盛的时期,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大篇幅的鸿篇巨制讲述了那个时期普通民众的苦难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而那些官员们,依然是山珍海味,不顾人民的死活,而像米河那样的清正廉明的官员是如此的少,并且感到了更多的无助和彷徨、
近些年眼观国产网剧、电视剧新鲜内容之多,涵盖题材范围之广,不觉感受到国剧当今魅力之大,热度之高。
但以笔者本人的感受,当今的国剧却感觉缺少了一种张力,缺少了一种吸引力。
观之剧集,也没有给人一种内心上的震撼,更没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
何为其然也?
依己之见,实为当今社会现象与利益至上思想所致,笔者在本文中暂且不做详细阐释。
然而,纵观国剧宝库,前些年的众多电视剧可谓是百花齐放、群星闪耀。
笔者以下便浅谈一部十八年前的国产佳剧——《天下粮仓》。
《天下粮仓》身为一部"反腐历史剧",本剧的题材在当时,甚至是当下都不显得过时,毕竟如今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也是2年前的又一部现代反腐剧《人民的名义》。
《天下粮仓》的时间点定于大清王朝乾隆元年。
大致情节则为应对"天灾"——大旱天下,赤地千里清朝重臣刘统勋、米河等人对浙江等地实行的一系列治理措施。
情节概括虽通俗简洁,可本剧呈现给观众的却是贫民饥苦与官场荣华之对比,可谓是触目惊心,令人不忍直视。
笔者也有幸看过冯小刚于2012年导演的《1942》,而本剧所展现的饥荒之景、饥民疯狂求生之景,则丝毫不落与十年后冯所展现的河南大饥荒之景。
终究还是应了那句老话"鸟为财死,人为食亡",也正如浙江巡抚卢焯所说"人饿极了,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
而观之当时大清官场,奢靡腐败之风盛行,虚报瞒报皇粮之数更达数万石之多!
而这因粮而得的油水、这不顾万千人死活压榨而出的油水,则复入贪官之口!
其与食人血馒头又有何异同!
"贫民死于灾荒,昏臣富于灾荒"其言令人难以启齿却又字字在理。
《1942》中河南逃荒时狗食人肉
《天下粮仓》中甚至做起了“米肉”(人肉)生意也便在这黑暗干涸之际,一丝光明与清泉才显得如此珍贵。
也便在这万马齐喑,奢靡成性的时代,一帮敢作敢为、为生民立命的"百姓父母官"的出现,才令人无比动容。
而《天下粮仓》的精妙之处,即在短短的31集中,就成功塑造了米河、刘统勋、卢焯等清官之形象,使其各个深入人心,为观众津津乐道。
在此,笔者更愿意多花些笔墨来谈谈刑部侍郎刘统勋——一位将一生奉献给"天下粮仓"的良臣。
难忘其舍命献《千里饿殍图》之勇,难忘其挥泪斩李忠之情,难忘其智取王士俊之智,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则是与乾隆共写“糧”字之悟。
为什么在天子要求满朝大臣尽写“糧”字以自省之时,刘统勋仅仅写了“糧”字的一半“米”?
因为他自知仅仅“粮”一字,其重千斤,乃国之立命之本。
未曾忘其曰“‘量’是丈量地积之法,也是计量仓储之措,故而庄子曰‘为之斗斛以量之’,一个‘量’字,可知天下粮仓之容,可知天下田亩之数。
礼记王制中写道‘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量力以为出,即是此意。
然我朝田亩数虽多,粮仓之布虽广,却只是虚数而已,并无实数!
”可谓字字诛心,字字鞭辟入里!
而最终由乾隆执笔写下一个大大的“量”字以补全“糧”之缺,也体现出一代明君的励精图治,勇于彻查先祖之弊的决心。
乾隆补全“糧”字
刘统勋与众大臣手持“糧”字于是乎,何为“天下‘量’仓”?
总而言之也是一个字——“良”。
身处低位,也要本着一颗良心,一颗诚实之心,尽到身为公民之义务,诚信缴粮,以充军用,以充国用;身处官位,则更应本着一颗良心,一颗尽职尽责抚恤人民之心,切实为民任劳任怨,切实为国鞠躬尽瘁!
何为“天下‘量’仓”,其皆出于此乎。
尽管如今距离乾隆元年已过284年之久,距离本片的首映也已过去18年之久,但身处如今物质富足、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笔者在观剧之后内心仍产生极大震撼,感慨的不仅仅是18年前竟有刷新了我对中国影视剧的眼光的国产电视剧的出现,更是此种电视剧的题材,其“惩恶扬善,反腐倡廉”的精神内核,置之如今,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与学习意义……正如剧末旁白所言“乾隆元年就这么轰轰烈烈,悲悲壮壮地过去了,天下粮仓的故事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而当代的每个人心中,也应时刻悬着一杆“量”秤,进而做到如刘统勋所言的“当放则放,当敛则敛,于禁忌之处见风骨,于高天之外看春秋”之境界,以“良心”为灯,照亮平生为人处世之路。
刘统勋真正为国家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量”仓,天下“良”仓。
重若千斤,贵亦千金。
7.5 剧作也就6.3,在情节的编织上有其形而无实,处处看得出笔力不逮的露怯(和同时期的剧作相比),台词也分裂,多用上下重复衔接,故弄玄虚,失之简洁有力,有一些大情绪的对白倒看得出有些文字功底,但在文学性上无甚可圈点处。
导演8.5,吴子牛总让我想起李贺,挥洒间有潇洒的鬼气,谁人都学不来;导演擅长大场面重场戏的调度,用情绪叙事的本领我实在挑不出还有谁更胜一筹,只看片头片尾的那些场面,每一场都是精心雕琢的恢宏,少年时看得似懂非懂心惊肉跳,但却时隔二十年还历历在目缠绕心头不去,便知道这是好戏了。
音乐也无比加分,明明讲得是暗无天日沆瀣一气,音乐确是煌煌天朝气象万千,中国人心里还是向往圆满的大结局,还是盼着有救世主下凡。
演员方面,年轻一代被老一代吊打,现出五花八门的尴尬和对人物的理解,偏偏又能搅和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观感。
小的里面最好的是聂远和李倩,少年天子清澈而又坚毅的目光和要大干一番的决心,在一群老戏骨里真是不落下风。
小梳子的机灵劲是天生的,这是只属于她的角色。
老一辈里总的来说发挥得都差不多,杜志国因为人物空间大,比王庆祥要略胜一筹。
这个剧难得在一是题材,且不说找不到同题材的对手(天下粮田除外,但粮田的品质也可看出没有吴子牛的导演加成,文本本身的单薄),只看前些年中央调查组下基层再上演的“火龙烧仓”便也是头一份了,写实里带着些隐喻,隐喻中还有讽刺,就很绝。
二在写实,就在一些不经意的群像戏里,在龙套演员带着口音的质问台词里,颇叫人后怕,再加上导演在画面上带来的冲击感,真的叫我记了二十年,不骗人。
这戏最值得玩味的不是带着点玄乎的情节,而是最终人物的命运——一生谨小慎微致力于反腐的米汝成自己是惊天巨贪,还让儿子给反腐了,尸骨无存;愿意为老百姓去死的卢焯最后被皇帝砍了头;一心为民,给治下百姓偷粮食的知县李墨也难逃一死;有良心有本事有正义感的高斌连降三级。
其背后所传达出的价值观简直呼之欲出,官场到头来还是打不过就加入,大家一起做恶龙。
米河虽然是个虚构的人物,但我很好奇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塑造出来的,他有点疯又有点痴,嘴上说要为百姓干点事,但你细看会发现他终究是嘴上说说而已,承了父亲和岳父的政治遗产给自己镀上一层金身,细看每一粒金沙上都是鲜血,他简直比那些贪官污吏更可恨,满口仁义道德,跟个丧门星一样克死身边所有人,然后自己扶摇直上,这样的人难道不可怕、不令人胆寒?
纵然作者没有摆脱自己男性创作者和时代的局限,但我还是想夸夸他对笔下的女性人物,是怀着敬意下笔的。
婵儿和含月,未必不能做平妻两头大,只是这个选择一定得男主来做,男主就是选不出来,所以两个姑娘都注定悲剧,但她们又都能因此看清米河的本质,毅然决然地离开他,这就是作者有格局的体现了。
在那个没有退路的时代,女人宁可抱团而死也绝不踩在对方的尸体上而活,对彼此的那份敬意、那份感动、那份愧疚,哪一条都比对米河的爱来得汹涌,男作者能写到这个份上,真的很值得夸。
含月的才智多还是停留在旁人的夸赞上,只有救米汝成和迎流民进城两个情节上有所体现,落点都在“米券”上,如果不是作者故意打压含月的智力,那就是作者本身谋略有限,也不好意思说他了。
含月、婵儿、品月、小梳子,几个女性都十分生动,虽说三个姑娘对米河没有原因的爱令人费解,但她们最终遵循自己心的选择离开米河,确实是生花妙笔了,如果她们有选择,四个女人在一起,一定能非常精彩,真是时代的结构性压迫和悲剧,她们终究从来处来,往去处而去了。
收尾补一句现在好像只能看到31集的删减版,小时候记得刘统勋有一条线专门去查米汝成的双层仓,那一段非常有力度,地方上官官相护、刘统勋层层剥茧,真相查明的时候当时带给我的冲击力是超出认知的,只可惜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从最喜欢的角色说起——高斌高大人。
在禹山上米河担心高大人因得罪了户部的六位大人进而再遇上“官降一级”,高斌却说,千金难买老来瘦。
在他看来“老来瘦”或许不仅是在肉体上更要在精神上“瘦下来”。
年轻时花去数不清的时间从秀才走到状元,最后登上二品大员的高大人终于走到了高处,在那他看见了世界的广阔却也感受到了不胜的寒意。
清河县对于他便是寒意最浓的地方,这寒意或许来自李忠为救万民而破坏纲纪最终失去生命,亦或是小刀子的爷爷鞠躬尽瘁官品却越做越小。
人生处处有伏笔大抵如此,自从给小刀子爷爷上了香高斌的仕途不断地退步,也不知道有一天会不会退到无路可退,“千金难买老来瘦”这句话又能否给他一个不枉此生的圆满?
高大人的故事线很简单,镜头也少,但在这个故事里他是宝贵的。
没有被戏剧化被英雄化的人物也有自己的思路、态度、情感。
不被主角“正确”的思路所引导,而是勇敢地呈上自己对案犯处理的建议,哪怕最后只能在刑场上无力地脆弱地为李忠失声痛哭。
但哭过笑过的人生才有血有肉,才酣畅淋漓。
哪怕这滋味是苦的。
元朝诗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然而兴亡之间苦的何止百姓,苍生皆不易。
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万民送李忠,百官送卢焯”的场景。
没有人会否认卢焯是百官的榜样,但也没有人会否认卢焯的错误。
国法在上其所犯之罪就连皇上也只能赐帕为之送行。
刘墉对其父说,我看到了皇上的脆弱。
可见从寻常百姓到帝皇之家没有人完全容易,没有人一辈子不受苦不思虑不忧愁。
百姓为生计奔波苦,百官为前程仕途担忧苦,帝皇为保江山社稷苦。
就像卢焯说的,人来这世间就是受苦的,所以孩子一出生就哭。
难道苦难才是人生之本?
或许故事想告诉人们消受苦难,才能“有福消瘦”。
那些逃避了的苦难终究让人没有资格老去,也没有资格拥有“老来瘦”。
一部宣扬皇权大于人权的垃圾思想剧,米河如果在今天当官就是维稳的好手!!!
聂远好看在哪呢。
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垃圾
屎
太扯了!以为是部正剧,结果是部伪正剧。瞎眼姑娘会武功会画画,还居然画的跟从未见过面的米河一模一样!米河接到父亲寄来带血的书信后急忙赶回家,到家后第一件事没有赶紧去看父亲,而是在厨房吃了三碗饭把父亲给忘了,真是有病!这样不合逻辑的槽点多到吐不完,我居然又被豆瓣评分给骗了!
看了2/3。本质上是反腐剧,能看出编剧很想写成寓言、史诗,但实际效果刻意、生硬,剧情、台词都神神叨叨,甚至有猎奇之嫌。
重口味,童年的创伤啊
看了四集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编吧。
米河一个被亲爹关在阁楼里险些关傻掉,刚放出来屁都不懂的人突然间变成了个官场老油条我简直给看傻了,连点过度都没有就有点离谱,编剧写一半是给米河夺舍了吗
演技两极分化,米河等实在是浮夸,剧本一团糟,纳闷为啥会有8分的评分?5.9分,不能再高了。
男主分明就是个神经病啊!
大马拉小车,越走越离谱。
央视新闻:从3月29号以来,盐城运往上海的蔬菜包共计37.1万份,累计销往上海的蔬菜鸡蛋大米等农副产品达2500多万吨。这样算平均一个人一吨,那么上海好多人抢不到菜是什么原因?
最近是不是又得翻出来看看这部
小梳子
不好看
六年级时央视看的,印象中应该不错。
这貌似是个悬疑剧。呵呵,千里恶殍图
记得有个小梳子?
实在是看不下去的烂剧。最早电视播放的时候,看过几个片段貌似很不错,但一直没空看,还念念不忘的。刚好我妈说想看,下载来顺便自己也跟着看了。各种没逻辑,各种不知所云的情节,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开头开得漂亮,结尾结的莫名其妙,不止是虎头蛇尾,简直是虎头老鼠尾。两星是给演员的,演技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