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事

L'avenir,从前·现在·将来(港),爱情未来(台),将来,Things to Come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安德烈·马尔孔,罗曼·科兰卡,爱迪丝·斯考博,伊莉斯·洛蒙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语言:法语,德语,英语年份:2016

《将来的事》剧照

将来的事 剧照 NO.1将来的事 剧照 NO.2将来的事 剧照 NO.3将来的事 剧照 NO.4将来的事 剧照 NO.5将来的事 剧照 NO.6将来的事 剧照 NO.13将来的事 剧照 NO.14将来的事 剧照 NO.15将来的事 剧照 NO.16将来的事 剧照 NO.17将来的事 剧照 NO.18将来的事 剧照 NO.19将来的事 剧照 NO.20

《将来的事》剧情介绍

将来的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娜塔莉(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是一名哲学教师,和丈夫汉斯(安德烈·马孔 André Marcon 饰)结婚数十年,两人共同养育了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平静而美满。某日,汉斯忽然和娜塔莉坦白,自己在外面有了情人,不仅如此,他还打算从家里搬出去和情人同居,虽然娜塔莉表面故作镇定,但内心却遭受了强烈的打击。 娜塔莉的母亲(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 饰)曾是一名当红模特,如今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三番五次自杀未遂,无奈之下,娜塔莉只得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将她送进了养老院。与此同时,娜塔莉听从她曾经的学生法比安(罗曼·科兰卡 Roman Kolinka 饰)的建议前往法比安与他朋友们在山上所建立的公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冰雪大作战2我变美的那夏天第一季极速复仇龙之信条我家师傅没有尾巴雪狼噬血芭蕾清晨首班列车的杀风景花之武者神秘博士第二季外来媳妇本地郎之春暖花开世界尽头的一场谋杀初次见面我爱你圣诞老人快乐再疯狂第一季唯爱永存希特勒完蛋了驱魔古法深海异变数字地堡:暗网大本营飞天大盗第五季挚爱枭雄过来抱抱我欲罢不能:巴西篇第二季异世界默示录米诺戈拉~从灭亡的文明开始的世界征服~偷拐抢骗听说爷爷去世了致命对决婚礼大捷在一月的声音里刻下喜悦浪漫的事

《将来的事》长篇影评

 1 ) 爱未可知,生活是圆形。

欧洲中产阶级女性的中年危机果然和东方不一样,203040里张艾嘉的状态比较容易让我有共情体验吧,这里就还好,毕竟这种状态的中产阶级我们还远的很,至少人到中年,面临这样的危机很难不狼狈和尴尬,于佩尔德危机真的很中产。

但是仔细想想,好像这个电影并不是在说中年危机这件事,电影开头就是女主角一家在海边度假,夫妻恩爱,儿女可爱,完全是幸福家庭的模样。

但是镜头一转,多年之后,儿女长大离开父母,相伴25年的丈夫有了新的爱情,离自己而去,从女主角母亲的线索,母亲的爸爸在其小时候抛弃她们,以至于母亲一直有严重的依赖症,害怕被抛弃,母亲自己的丈夫女主角的父亲也因为花心离开了母亲,而母亲一直爱着他,直到离世。

女主角的丈夫现在也要和其它女人生活了。

又过了一年,女主角的女儿生孩子了。

女儿在女主角挤兑前夫的时候哭了出来。

这里面有一种宿命感,幸福在此刻,将来的事,爱情的事谁都不知道,曾经激烈又回归平和,身后是不可预测的圆形轨迹。

 2 ) 《将来的事》:最糟的和最好的都已过去

(芷宁写于2016年11月28日)影片《将来的事(L'avenir)》将两种看似不同层面的东西,有致地糅合起来表达,一边是不堪的现实生活,一边是在很多人印象中必束之高阁的哲学,这样的糅合经由一位教哲学的中年女教师的人生遭遇来微妙解构,却也能将世俗和精神、生活和思想结合得相得益彰,互为关系,互为映射,也互为解释,足见法国80后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日趋成熟的光影表现功力,或许,能对哲学家庭的生活信手拈来,米娅得益于有一位在索邦大学教授哲学的父亲。

可以说,《将来的事》是迄今为止米娅最好的作品,在叙事和意境上不输她丈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曼玉前夫)编剧执导的影片《锡尔斯玛利亚》,只是用力更轻巧一些。

影片有着舒服的节奏,看上去随意的结构和剪辑,及如行云般自如的气质,很多人都赞誉其有前辈之风,个人却觉得米娅也有自己的风格,该片虽也有着知识分子的大段对话,也掉书袋,但诗意与哲学都有着适宜的人间温度,散落其中的幽默之处不多,却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沉闷之气,也没慵懒悠闲且略高人一等的自恃,更没有决绝的悲观,而是溶于生活的波澜。

影片伊始,女主人公娜塔莉和丈夫孩子游览布列塔尼的格朗贝岛上的惟一建筑——夏多布里昂的坟墓。

墓背靠茫茫大海,墓对面,在一片山石上,刻着这样几行字:“一个伟大的法国作家安息在这里,但愿只听见海和风的声音。

过往的行人,请尊重他的最后的愿望。

”在孩子们和娜塔莉离开时,镜头中同样身为哲学老师的丈夫还伫立在墓前,仿佛预示着这个“老男人”对自身生活的反思与忧戚。

在之后的影片中,观众听到了无数先哲、文人的名字被提及或看到大部头书籍著者的名字被镜头扫过,卢梭、恩岑斯贝格、君特·安德斯(有趣的是,娜塔莉给孩子们介绍时,必须提到他是汉娜·阿伦特的第一任丈夫)、伊曼努尔 列维纳斯、马丁·布贝尔、叔本华等等。

很多金句、诗文被提及,生活中的思辨也频频登场,观众却不觉疲沓乏闷,大抵因与生活本身衔接得当之故。

娜塔莉一边在思想上从未远离过“圣贤书”,一边在现实中履行着妻子、母亲、女儿、导师的职责,她在文字里思想中游走,于家务劳作间行走,繁忙而无奈,却时刻带来一种坚韧,一种美感,仿佛李欧纳·科仁所言的:“美就是一种意识的转变状态,一种诗意与优雅的特殊时刻。

”塑造一位遭遇生活泥沼的知性女性,伊莎贝尔·于佩尔阿姨的确游刃有余,她所具有的冷静淡定的气质,和角色高度契合,仿佛为她量身定做一般。

伏尔泰说:“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

”片中的娜塔莉在人生的这个时段遭遇了生活的全面崩坏,她的哲学著作在如今碎片化的读图时代,失去了再版的机会,患有疾病的母亲突然离世、丈夫出轨搬去和新欢共度人生,而哲学夫妇分家的方式也是醉人,丈夫擅自带走了娜塔莉标注过的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和马丁·布贝尔作品,这比婚变更让她气愤。

很多人都说,在一团乱麻的现实生活中,哲学其实没什么用,然而哲学所带来的思考习惯会让有头脑的人对骤变的人生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娜塔莉的惊异、失落,也来得较一般妇女冷静。

片中有场戏设置地很符合娜塔莉的哲学体质,已搬走的丈夫突然出现在家里,说他想在这里安静地读《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并想留下来吃顿新年团圆饭,娜塔莉很理性地请走了他,因为,一个不应该存在的行为可能带来其他意想不到的麻烦,有些事情必须有个清晰的了结,中年人的生活经不起一时兴起或瞬间的情绪所致,毕竟,“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叔本华语)。

”顺应自然规律,娜塔莉做了外祖母,有了新的世俗身份,她欣然接受这个辈分升级,如同接受生活中的其他变故一般。

曾被娜塔莉戏称为古怪老黑猫的亡母遗物,也有了归宿,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她遭遇了很多,不过,最糟的和最好的都已过去,将来,或许有其他糟的或好的事,相信她都能坦然应对。

(杂志约稿)

 3 ) 将来的事儿

娜塔莉在人生的这个时段遭遇了生活的全面崩坏,她的哲学著作在如今碎片化的读图时代,失去了再版的机会,患有疾病的母亲突然离世、丈夫出轨搬去和新欢共度人生,而哲学夫妇分家的方式也是醉人,丈夫擅自带走了娜塔莉标注过的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和马丁·布贝尔作品,这比婚变更让她气愤。

很多人都说,在一团乱麻的现实生活中,哲学其实没什么用,然而哲学所带来的思考习惯会让有头脑的人对骤变的人生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娜塔莉的惊异、失落,也来得较一般妇女冷静。

顺应自然规律,娜塔莉做了外祖母,有了新的世俗身份,她欣然接受这个辈分升级,如同接受生活中的其他变故一般。

曾被娜塔莉戏称为古怪老黑猫的亡母遗物,也有了归宿,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她遭遇了很多,不过,最糟的和最好的都已过去,将来,或许有其他糟的或好的事,相信她都能坦然应对。

 4 ) 女性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一位已愈花甲之年的女哲学老师娜塔莉,此角由法国殿堂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扮演。

娜塔莉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相守多年的丈夫弃她而去——她不仅需要独立照顾高龄的老母亲,还要和突如其来的疾病斗争,生活的压力令其感到深深的忧虑。

影片的前半部分非常具有说服力,米娅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呈现出了非凡的银幕效果。

《将来的事》显然会成为米娅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力作。

 5 ) 法式风情——永远的于佩尔

最近宅在家把于佩尔女神的电影看了个遍,从1976年的《编织的女孩》到2018年的《Eva》。

哪怕是后者连个英文字幕也没有,生吞活剥硬着头皮,连蒙带猜的观影。

然而,最最喜爱的并不是著名的《钢琴教师》,而是这部《将来的事》,前前后后看了起码5遍。

提起前者,我在17年前就买了VCD收藏,曾经太过年轻并没有看懂,也不懂得欣赏于佩尔的美。

这次将《钢琴教师》的小说也纳入囊中,阅读结束会附加读后感。

今天写这个帖子并不是谈《将来的事》的女性中年危机或者女主是如何处理离婚、丧母、事业受挫等等问题,而是很庸俗的分析一下电影里关于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的穿着。

豆瓣关于“法式风情”、“法式搭配”已经有过很多讨论,为什么法国女性总有一种怡然自得的美、潇洒、时尚,这种风格深深地吸引着中国女性,我也企图模仿她们的一招一式。

如果能够学到电影里于佩尔的服装师搭配的一星半点也是很有收益的吧。

我把一些高频的搭配编上字母,便于计算重复率,电影中的单品并不多,很符合 Nathalia作为一个高中哲学老师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第一幕不包含)全部服饰上衣和开衫:17件连衣裙:6件裤子:3件半身裙:1件包包:5只挎包,1只旅行袋鞋子:4双高频搭配:a麂皮绒外套x4b棕色高跟鞋 x2c棕色帆布手提包x2d棕色皮质手提包x3e灰色西装x2f蓝色牛仔长裤x4g棕色坡跟凉鞋x6h白色长裤x3i折叠小包包x3j编织细腰带x3k旅行袋x3l绿色针织开衫x2m灰色条纹背心x2n蓝色黑色斑点背心x2p黑色半身西装裙x2

儿女还未成年时,女主一家人来到海边

某作家之墓第一幕搭配黑色大衣、灰色半身裙、墨绿色围巾、皮挎包、长筒皮靴

Nathlia上班的路上,在地铁里阅读。

最得意的学生Fabian来学校看望她

回到家中,在餐桌前和丈夫闲聊第一幕搭配 棕色麂皮绒夹克外套(a);类丝绒上衣;黑色长裤;棕色高跟鞋(b)+棕色帆布文件包(c)

Natalia去过了Caratet出版社后,坐在地铁上继续阅读。

前往独居的母亲处第二幕的衣着搭配灰色针织开衫;条纹背心(n);黑色西装半裙(p);棕色高跟鞋(b);棕色手提包(d)

在公园里给高中学生上课到一半,接到了火警,作妈企图自杀让女儿探望

安慰好母亲的她得立刻赶回家给孩子做饭第三幕搭配灰色西装(e);深蓝色衬衫;牛仔裤(f);棕色坡跟凉鞋(g);棕色皮质手提包(d)

做完监考老师的Natalia回到家,等到的是丈夫摊牌要求离婚第四幕搭配蓝色针织中袖上衣;亮蓝色打底背心;白色长裤(h);棕色坡跟凉鞋(g)

第二天上班的早晨,不愿意和丈夫同桌吃饭,但仍旧给他做了早餐

下班后的Natalia来到了家附近的公园散心第五幕搭配麂皮绒夹克外套(a);花色衬衫;牛仔裤(f);棕色坡跟凉鞋(g);棕色手提包(c)

和儿子一起送老母亲住进养老院

车内和儿子讨论老母亲不吵不闹的住进养老院

法国知识分子的小车车,看不清车标,应该是类似polo的紧凑型A级车

这张图终于看清女主的鞋子和包包

将母亲送进养老院后回到家,看到提出离婚的丈夫送的花, Natalia气得扔进了垃圾桶第六幕搭配棕色麂皮绒夹克外套(a);驼色针织开衫;黑白色连衣裙;棕色坡跟凉鞋(g);翻盖折叠小包包(i);编织细腰带(j)

第七幕搭配麂皮绒外套(a);绛紫色条纹连衣裙;编织细腰带(j);棕色坡跟凉鞋(g);翻盖折叠小包包(i)旅行袋(k)

Fabian第二次出场,告诉老师他决定和几个朋友隐居农场,写书和兼职教书

Nathalia也道出了丈夫出轨准备离婚的事,两人各怀心事第八幕搭配灰色上衣;白色长裤(h);棕色坡跟凉鞋(g);棕色手提袋(d)

暑假,Natalia的学生们到家中看望她,并送上了鲜花

第九幕搭配浅蓝牛仔色衬衫连衣裙;编织细腰带(j);黑色坡跟凉鞋;棕色手提袋(b)

独自一人去看电影,遇到了搭讪,赶走了强吻她的猥琐男,收到了母亲在疗养院里摔倒去世的消息第十幕搭配绿色针织开衫(l);蓝色黑色背心(m);白色长裤(h);棕色坡跟凉鞋(g);翻盖折叠小包包(i)

和女儿一起去谈母亲下葬的事务第十一幕搭配绿色开衫(l);灰色条纹背心(n);牛仔裤(f);棕色高跟鞋(b);棕色手提包(d)

母亲的葬礼

念着悼念词的Nathalia第十二幕搭配藏青色西装;黑色衬衫;黑色西装半身裙(p);黑色翻盖包

再次前往出版社讨论教科书出版的事宜

最后得知她的书由于销量差被取消印刷第十三幕搭配黑色西装外套;蓝色黑色背心(m);白色长裤(h);

Fabian邀请老师去了农场

和爱徒讨论恐怖分子出版的书,两人的哲学和人生观念起了正面冲突第十四幕搭配红色大花纹连衣裙;黑色针织半袖开衫;帆布鞋;旅行袋(k)

一年后,探望生子的女儿第十五幕搭配暗红色印花连衣裙;编织细腰带(i);皮包;交叉款坡跟凉鞋

离婚后的一年,Nathalia依旧从容地生活着第十六幕搭配浅灰色西装(e);蓝色高领毛衣;牛仔裤(f)

离婚的丈夫不打招呼来到家里, Nathalia把叔本华的书还给他之后,让他回家独自过圣诞最终幕搭配精致系带连衣裙,黑色丝袜,黑色高跟鞋,Nathalia和儿子、女儿一家三口温馨地度过离婚后的第一个圣诞节。

关于Nathalia的家非常羡慕这一排排的开放式书架,门外的绿植,以及阳台上的书桌。

 6 ) 生活是一场漫长的失去

这个标题之前写的日记似乎用过了,但确实是看电影时涌入脑海的第一句话。

于佩尔扮演的哲学教师年过百半,下有刚怀孕的女儿上有抑郁寡居的母亲。

她年轻时参加过学运,现在她的学生里也有一批活动家。

对于学生调笑她的布尔乔亚生活方式她微笑以待,“世界没有改变,也许变得更糟,但是我变了”。

时间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也是哲学的核心命题。

如何面对生活的百变流转似一场神降的考验,然而考验的尽头并没有奖赏。

母亲乖戾,又黏人,孤僻,又无法独处,她像对待孩子一样应对她不计其数的午夜闹剧,终于在不堪重负下把她送去了养老院。

离开养老院时她泪眼汪汪,自我安慰似的喃喃道:“这可是最顶尖的养老院,可花了我好大一笔钱呢。

”仿佛钱是她唯一失去的东西。

过了一会儿又说:“那里的味道太可怕了……”死亡是一条充满孤寂的只许一人独行的隧道,那尚未降临在我们身上的,在我们的挚爱之人身上显形。

去养老院之日母亲似乎放弃了反抗,没有挣扎,也没要求带上她最爱的黑猫,乖巧顺遂。

之前的无数次自杀只是戏谑而苦涩的排演,直到此时灵魂才真正接受了必死的结局。

母亲去世了,丈夫为了一个她不认识的女人离开了她。

年过半百时成为孤儿,漫长生活中的另一半突然退场,没给予任何精神支持。

人们低估了失去母亲对于一个本身是母亲的人所具有的重量。

然而女儿也生下小孩,她成了祖母。

生活没有溃烂或变质,只是那些支持生活核心的东西,或者说对于实存之物的信念,正在消失,在变薄。

电影里很戳心的一段引用:「这是我所看到的和让我不安的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除了怀疑与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给我假如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认为神无存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但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祂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祂一定会将其抹去祂或明示,或无言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方向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我全心期待至善,并追随它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她把那只“偏执的老黑猫”当成了母亲的替身,搂着它睡觉,在半睡半醒间哭泣。

在它消失时急切地寻找它,在它消失的栅栏前从早晨站到黄昏。

母亲曾提出要搬来和她一起住,但她为了丈夫拒绝了。

也许知道这种依恋是不健康的,或者说终究有一些妄念、一些幻想和痛苦需要了断,她把黑猫送给了住在农舍的学生。

将来的事,谁又知道呢。

 7 ) 咳!C’est la Vie.

学法语的人一般最初学法语总有两句绕不开,Vous voulez couchez avec moi ? 或者C’est la vie. 前者大概是老美调侃法国人的段子,不知怎么就传遍了全世界。

后者呢,虽然教法语的老师总会跟学生说,这句话是法国人的口头禅。

可,当真去了法国,倒真没有多少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C’est la Vie,一般都翻成,这就是生活。

到了中文语境,总难免文艺矫情。

当你生活都还没有开始过的时候,说这就是生活,不免有种前面是“坑”,后面是“洞”,您到底是跳还是不跳的感觉。

但,如果C’est la Vie 翻成,这就是命呀。

恐怕就多了几分特殊国情的红色社会主义广大人民群众的地气。

L’avenir, 法语意思,未来。

一个55岁的中年高中哲学教师有多少未来呢?

米娅·汉森-洛夫用100分钟的时间用镜头聚焦在一个中年法国女人身上。

如果联系到,当下中国女权主义的困境,超过25岁的女人已然被社会舆论压的透不过气来了,大概是不会有任何的想象力可以放在一个人到中年,人生处处遭遇瓶颈的女人身上。

这种电影大概只有法国人才有心思在现今这种过度消费主义的语境下拍的出来。

于佩尔饰演的Natalie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哲学教师,她有一个一生郁郁不得的母亲,有一双子女,还有一个同样也是教师的丈夫。

她的母亲就像传说中的精神衰弱的法国老太太一样,三天要跳楼,两天要自杀,还有一天得绝食,闹了一辈子,不得安宁。

却在每次女儿来的时候,都要给自己好好打扮一下。

镜头下,饰演于佩尔母亲的女演员,即便是人到老年,依然能看得出当年的风姿绰约。

Natalie跟她的丈夫呢,结婚25年了,放佛一切都开始变得有力无气。

一切看似平静,一家人安稳地坐着用餐,享受家庭快乐。

而生活的暗涌怎么会放过她呢?于是,女儿发现父亲出轨。

丈夫主动承认出轨,并要搬出和情人生活。

折腾了一辈子的母亲,也终于去世了。

好像被填满的生活,一下子空了许多。

没有任何歇斯底里,没有任何情绪的失控,生活交给她的只是无奈。

无奈地接受人和事的变动,命运的变迁。

就这样,安安静静地送走了母亲,坐车的路上,看到前夫和情人在路上,她噗呲一笑,alors ça。

这一幕真的是,于佩尔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谁能想到,她用这样一个反应去演绎这个角色的复杂性。

前一刻,仍然因为母亲的离去而悲伤,后一刻又看到前夫与情人,生活猛然地抽了你一巴掌,你却轻松地笑了。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命呀。

她不是没有迷茫过,跟以前的学生走在草地上,也会抱怨社会对过了40岁的女人的不公。

25年的婚姻,抵不过一个花容月貌。

和学生之间闪烁的情愫,若有若无,这也恰好是许多典型的法式情愫,鲜少有人愿意捅破点什么。

感情就这样放着,陪同时间,一同流逝。

电影结束在一年以后,Natalie做了外婆,母亲留下的老黑猫也由学生代为收养。

生活放佛又有了新的开始,可它又何曾断过呢?

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的父亲是索邦大学的哲学教授,也解释了一位年轻导演能把一个哲学教师的家庭生活对话写的细致入微,并且情节和对话里的笑点,刚刚好又不显得过多的原因。

恐怕戏中些许对白正好来自她自己的生活吧。

而本片承袭了法国文艺片一贯风格,任何电影都能拍成一部精彩的白开水电影。

不过,取材于生活,聚焦于生活,又何尝不应该如电影里这般? 平平淡淡,再大风浪,也不过是杯中的一勺水。

是惊涛骇浪或是点点水波?

大抵皆由个人心境所使然。

如何,不是生活?

命运,又何尝需要对抗?

 8 ) 记录一些笑死了的片段

法式话痨片,太好看了,导演简直想笑死我,女主还是于佩尔女神。

弧度越长的笑点越好笑,感觉大部分不仔细看的人肯定都错过了我就好开心:前一段女儿找爸爸,爸爸说什么事,不会是怀孕了吧,女儿说是发现爸爸外遇。

接着就大篇幅的开始女主和丈夫分开后经历的一些琐事小事,直到一年后,女儿生下孩子,你要笑死我。

所以明明就是怀孕了,被爸爸戳穿后不好说就改说了爸爸的丑事,直接导致父母离婚。

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 女主去电影院看的是阿巴斯的《合法副本》,挨千刀的变态男,自己不好好看电影害女主也没好好看完。

- 女主妈妈和女主的对话每段都太好笑了,有这么可爱的妈妈,再烦也心甘情愿了吧。

关于消防员,关于演尸体,关于政治笑话。

- 女主的猫,每次出现都好有趣啊,毒舌说它又老又顽固谁要啊,儿子还吐槽说,你花了多少钱送出去的。

但猫猫丢了比谁都着急,找到了还恶狠狠的亲亲抱抱一边说"punishment",真是太可爱啦。

- 女主的书架被前夫搬空了一大半气死了,去扔花的时候,记得要把宜家购物袋拿回来哈哈哈哈- 女主前夫结尾出现也很有意思,两个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男的被嫌弃也不气馁说:我有一本书,一段香肠,一瓶酒,就够了,女主催着他离开,但是关上门的瞬间,停顿了一下,立刻又开始忙活,这一下停顿真的有灵气。

- 还有大片段的哲学思想的讨论每段也都很有意思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总是不会太无聊吧。

 9 ) 将来的事

这部片子,再现法国人的气质。

于佩尔生出皱纹,显出憔悴、暮色,但还是迷人。

她的疼痛,“是一种强烈的、看不见的疼痛,一种黑屋子里抽泣之声的忧伤。

”摘几段影片的台词,以及台词中引用过的哲学段落。

“这是我所看到和让我不安的。

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除了怀疑和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给我。

假如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认为负面。

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但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

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的指示,他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他一定会抹去,神或明示,或无语,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地方。

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跟随它。

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当我想到,小孩都离开了,我的丈夫抛弃我,我的母亲死了,我重新找到自由,完全的自由,我不曾有这种经验,真是太棒了。

“当我们有欲望,我们可以不是快乐的,我们等待它未来成真。

假使快乐不来,希望就会延展开来。

激情维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多久,这个状态是自给自足的。

其伴随的焦虑是一种满足,它填补了真实。

不幸是属于那些没有欲望的人,他们因此失去他们拥有的一切,希望比拥有更容易让人满足。

快乐存在之前才是真正快乐的。

”以纯粹想象的快乐回馈那个不在的爱人。

即便非真实,也是强而有力的。

冥想下的满足构建真实的慰藉,它填补且取代了肉体的欲望。

结尾处给孩子唱的歌:在明亮的清泉旁我独自去散步我发现水如此清澈于是跳进去游水我爱你很久了而我永远忘不了你在橡树叶下我擦干身体在高高的树干上夜莺在歌唱我爱你很久了而我永远忘不了你唱吧,夜莺,唱吧你有一颗开怀的心你的心会笑而我的却想哭

 10 ) 生活继续,人生独行

女主说:“女人年过40,就得扔垃圾桶。

”诚然,人到中年,一堆糗事。

丈夫出轨,母亲要自杀,儿女冷漠,学生罢课,但生活还要继续,人生依然独行。

这位高中哲学教师的生活简直一团糟。

她离开丈夫,而非丈夫离开她,将母亲送到养老院。

继续和爱徒法比安编写教材,并且保持某种暧昧又纯洁的关系。

“还好我有满满的知性生活,依然会感到幸福。

”女主自我安慰。

可她就是忘不了婚后和丈夫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那海滩,那花园,那些自己种的花卉和水果。

那些就是被称为回忆的东西,被称为爱情的东西,超越了书本和知识,构成了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丈夫让她留在花园里,但没有了爱情,婚姻名存实亡,这个充满回忆的花园便失去了芬芳,这爱的纪念地就成了生命的坟墓。

在母亲葬礼后的悲伤中,却又看见出轨的丈夫和别的女人在一起,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她的书也即将面临不再出版的危机,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在这样接踵而至的不幸中,只得和那只叫“潘多拉”的老黑猫相依为命,毕竟,生活还要继续,人生依旧独行。

生活就像这只猫的名字一样,尽管有了许多不幸,但毕竟还会剩下希望。

孩子们独立了,丈夫离开了,母亲死了。

这样的孤独和自由从来就没有过,解脱的感觉实在太棒了!

这是一个中年女人的心声。

来到学生法比安的小小乌托邦里,黄昏中,大家在餐桌边进行着哲学讨论,老黑猫昏睡在人类脚边10年后,也在空气清新的森林大山中恢复了野性。

可这种自由又暗藏着危险。

当别人沉浸在哲学的思辨中时,女人却用人工食粮去呼唤那只逃进森林自得其乐的黑猫。

有点反讽不是吗?

当她终于得到自由的时候,居然害怕那种自由过于纯粹,这种曾经朝思暮想的纯粹自由却不是她能够适应的。

她有些虚伪,却又无比真实。

毕竟,她已经40多岁了。

她需要的是庇护安全的港湾,而非年轻人充满野性的自由。

人就是这么矛盾,在渴望与恐惧之间彷徨,在围城内外徘徊。

在自由和安全间纠结,在理想和现实间挣扎。

说穿了,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你我。

而乌托邦中大自然的声音,色彩,气息和韵律,都是修养身心的良药。

是诗意和梦想的栖居,是生命和静默的海洋。

徜徉其间,会得到灵魂的休憩和本性的自由。

在哲学,诗歌,音乐,和游山玩水的种种快乐中,思想和情绪会升华,会返璞归真,获得解脱。

她的学生法比安,就生活在自然中,思考,写作,将学术理想和现实生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像一匹野马,一只野鹤,一朵浮云,一个精灵。

而在学术理想和现实生活之间,绝大多数人只是将学术作为一种谋生之道,而非生活准则。

对现实生活的妥协,放弃理想中自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因为学术理想过于曲高和寡,过于阳春白雪,那种真正的自由,彻底的松弛和孤独的宁静,也许不是一般人所能适应和接受的。

因此,我们注定要在泪水和笑声中,在痛苦和欢乐的平凡生活中,在幸福与不幸交织的生死轮回中了此一生。

电影在一首充满诗意的摇篮曲里结束,婴儿哭闹着,女主哼唱着。

这是一首充满希望和祝福的摇篮曲,仿佛哲人的低语,仿佛爱情的吟唱。

她唱出了生活的沉重和梦想的轻盈,唱出了生命最初的美和生活最终的善。

她像一个孩子,如一朵花在绽放,也像一位老人,如一朵云在漂浮。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生活着,希望着,挣扎着,老去着,像一个最纯真的孩子,也像一个最世故的老人,前行着也回望着。

就这样,生活继续,人生独行。

此片获得第66届柏林电影节银熊(最佳导演)奖。

《将来的事》短评

觉得豆瓣应该出10分制打分。。这种片,挺舒服,挺自然,很生活,但是反映的生活味同嚼蜡(太反映普通人的生活了!),没有给低分(6-)的理由,但也没什么兴奋点(8+)。想看生活的颓丧和味同嚼蜡,自视自己的生活就行,干嘛看电影呢

3分钟前
  • 白川
  • 还行

忧郁症母亲的政治审美,市场和内容所提供的真理能否辩驳,无政府主义农场走丢了潘多拉,分手丈夫的海边小屋,欣慰学生亦非归属,柏拉图儿童读物,平安夜催眠曲……一位哲学老师bitter sweet的小生活,将所有悲痛都过得轻松幽默波澜不惊,只在不经意时悄悄哭泣。很不错

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人到中年,生活的各种变数一一袭来,唯有默默接受。外面的世界风起云涌,却已不再激进,“天上有星辰灿烂,心中有良心照耀”。

9分钟前
  • 傻冒叔
  • 推荐

看着闹心,不知道评分那么高是什么情况。

10分钟前
  • 査鑫
  • 很差

智性与感性的冲突似乎只在非行动者身上存在,智性的极端实现(学生)与感性的随心而动(丈夫)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15分钟前
  • n u
  • 推荐

大概是为了讲一个哲学故事,于是主角也故意安排成一个哲学教师。精神世界丰富、可以从希望和想象中找到幸福的人,也是会在暗夜里、行驶的公车上,偷偷哭泣的。倘若内心真的平静和满足,为什么处处透着落寞?将来的事,戛然而止。

16分钟前
  • 鲸落51.7
  • 还行

哲学的无能。(收获一堆哲学书单)

18分钟前
  • 雷宝珠
  • 还行

伟大的演员,信手拈来

22分钟前
  • 小植野
  • 还行

片尾曲真是,神来之笔

27分钟前
  • tonight
  • 还行

阿姨真的是长了一张中年危机的脸,10年蜷卧人脚下的潘多拉可以抓鼠,步入中年的人还可以找回青春么?整部电影就是一剂精彩的书单呐~

32分钟前
  • 大士かっこいい
  • 还行

女性如何与中年以后重获的“绝对自由”相处是个非常尖锐且普遍的问题,片子提出了,但绕过回答(直接“一年后”),叹气

36分钟前
  • 对方
  • 推荐

好了,欧洲这类片子get不到。

41分钟前
  • kidkid
  • 较差

嗯,我爸也是学哲学的

42分钟前
  • 陆幺七
  • 很差

7。细碎的生活片段,让我想起了洪尚秀。有的电影让你逃离现实,有的电影让你遁入现实,本片介于两者之间,有点知识分子文艺小清新过头的做作,对哲学和生活的表达,就像于佩尔塑造的老师,只是照本宣科的空洞陈词。车上望去海边的画面美的像油画

43分钟前
  • z先森
  • 还行

伊莎贝尔·于佩尔真的是电影之瑰宝,与今年的《她》交相辉映。米娅·汉森-洛夫的剧本和节奏太好了,没一点冗余,情绪拿捏也恰如其分。在以自己、兄弟、父母的灵感创作了前四部影片后,开始期待之后关于夫妻的电影。

45分钟前
  • 神甫
  • 推荐

A masterpiece of storytelling among all the pretentiously art house films and political statement of miserable refugees, so subtle yet so powerful @ Berlinale 66

50分钟前
  • emily
  • 力荐

难以下咽,看不进去

53分钟前
  • 小刘不忙
  • 很差

精神世界丰富的女人需要爱情吗?不,连艳遇都不需要。

56分钟前
  • 栗子拿铁
  • 力荐

人到中年的崩塌与重建,但并不觉狼狈,虽也曾长夜痛哭,然而无论是日常的琐细温暖,还是哲学世界的精神满足,都将成为生活的滋养,成为一个人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59分钟前
  • 成知默
  • 推荐

平淡而不简单。对生活的感悟、在哲学和革命里找到的思考甚至还有乱成一团的家庭和自我关系,举重若轻却又靠着对各位名家的小小涉及让片子变得很有“格调”。所有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部“feel good”的电影。那些将来的事,要去面对它,感知它。

1小时前
  • 基瑞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