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影评都说这是讲述中年危机的呢?
在杯酒人生中,麦斯什么也没有,他离婚了,他的书写被拒绝,他复合的希望也被打碎,他总之是处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
这是一段噩梦一样的人生,尽头在哪里?
如何走出去全然不知。
他所做的,就是随波逐流,在美好回忆和痛苦现实中受到折磨。
这是一段凭他自己无法驾驭的人生阶段,他消极等待,被动接受被安排的东西。
影片中的美酒被详尽地提到,这是最隐秘的象征。
酒就是麦斯的另外一个侧面,另一种可能,这种侧面和可能始终在沉睡,被破碎的生活所遮挡,受到压迫。
麦斯一个人的时候,美酒不能拯救他,也就是说他不能拯救自己。
直到那个女人的出现。
美酒同样是这个女人的影子,是“花费三年时间才从一段充满谎言的感情中走出来”的向导。
就对麦斯和女人的意义是一样的,这就是他们之所以走到一起的原因,酒让他们复活了,破碎的那些人生融化了,可以被原谅。
也就是说,美酒的底蕴显露出积极人生的一面,他们在酒杯中将过去的伤心和伤害全都放下,终于可以与对方眼中的自己和解了。
他们过去抗拒这种和解,以为只有沉沦才是重要的,如今不再这样。
杯酒人生制造了很复杂很高的观赏门槛,那种复合型的受挫感需要阅历才可进入,这对完美的人生形成了排斥,所以难怪很多年轻家伙看不懂。
麦斯式的黑暗和停滞的人生观,消沉而阴郁,也只有通过自己原谅自己才能解脱。
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因为那比痛苦更痛苦,比放弃更失望,比希望更渺茫。
影片还是提供了希望,从而最终肯定了人生。
现实中可能不是这样,比电影更难的是,那些沉浸在痛苦中、甚至享受痛苦的人没资格得到救赎,也无从救赎。
所以,人生总比定电影更残酷。
先给miles的演技点个赞,特别是在前妻说怀孕了之后,那种祝福的话憋不出恨又不知道找谁恨的神情。
miles在一周的旅途中遇到玛雅一度觉得人生有了转机,沐浴在阳光下你读你的书,我填我的字谜,至少在事业悬而未决希望没有破灭的时候,命运女神总算是出现了,她和他一样精通葡萄酒,一样有点文艺范,甚至一样离异着,miles知道遇到一个这样的人多不容易,在车上笑的多开心,只怪一时嘴快出了大事。
之后出版社一刀,婚宴上的前妻一刀,彻底把miles打击得体无完肤,他来到汉堡王,打开那瓶传说中过了今年就要走下坡路的1961年份的酒,倒在可乐杯喝,荒诞又格格不入,就像自己之于现世一样。
“我想在哪个特殊的日子,和某个特殊的人,打开这瓶酒。
”“你打开这瓶酒的日子,就是个特殊的日子。
”玛雅很让人玩味的话,miles就这样庆祝着这个特殊的日子。
我觉得片子在这里结尾也挺好的,大概导演对我们的主人公有点于心不忍,才有了现在的结局。
但作为卢瑟,我想说导演你还是太乐观了= =
这是一部社会讽刺喜剧,亚历山大·佩恩和吉姆·泰勒这对老搭档甚至可以被称为当今美国电影的社会大师,在他们的电影中只是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这些小人物有点自私自利,有点小小的报复,有点理想,也没有太强的道德规范。
其实这些人就是我们自己,这种平凡化的处理,使得每个人似乎都可以从银幕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发现平凡的生活中居然有那么多微不足道的不幸,而这些或者痛苦,后者不幸的遭遇看来还有喜剧的色彩,这就是“笑中带泪”的意义。
《杯酒人生》的重点其实并不在于葡萄酒,而在于象征人生的“单身汉旅行周”,每个人都会寻找人生的替代品,把它作为象征性符号,并由此带给自己能够相信的关于“生活的意义”,所以有人认为人生如戏,有人认为人生如梦,有人认为人生就是巧克力,对于迈尔斯来说,人生就是品尝美酒,他之所以喜欢美酒,美酒之所以如此吸引是因为原材料的珍贵,制作工艺的复杂,这似乎象征着各自炯异而精巧的人生;对于马雅来说,品酒就是人生,金黄的酒液之中蕴涵了那些培育葡萄生长的自然环境,酿酒工人的心血,仿佛葡萄酒就象征着生命和生命的缔造者和守护者;对于杰克来说,人生则是一口喝干杯中的葡萄酒,而莫管它究竟是美酒还是劣酒,因为杰克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只是生命中的一瞬,无论是演戏,“单身汉旅行周”,甚至是结婚,所以无须顾虑太多,在杰克看来,现实生活是如此繁累,所以干脆让直觉来指引人们的行动。
在故事最后,迈尔斯的出版梦破灭,自己的前妻也即将和别人结婚还有了身孕,迈尔斯一个人孤独地在快餐店里,一面吃汉堡,一面喝着那瓶他珍藏多年的1961年的Chateau Cheval Blanc(玛雅曾经对他说,只有在最重要的时刻,他才会打开这瓶酒),一种人生的荒诞和幽默便油然产生,对于迈尔斯,多年的努力只换来自己精神的萎靡,他需要的,所追求的并不是简单的肉体之爱,精神上、兴趣上的契合才能点燃他心中的爱之火,每当爱好升华到这种程度,它就不仅仅是一个选择,而是一种生命的追求,让生命延续的一个动力,但是正像迈尔斯的爱好是酒精一样,它能够帮你也可以害你。
生活对于每个人同样如此,我们不晓得它的尺度在哪里,所以往往会被它灌的酩酊大醉。
当然最后的安排还是能够体现亚历山大·佩恩的“最终关怀”,用心生活的人们还是得到了生活的馈赠,迈尔斯还是接到了玛雅的留言电话,一如施密特在自己资助的非洲小孩的画中得到了生命的尊严。
影片讲述的虽然是于中年人的迷惑和苦恼,但是对生活方向无法确定的又何止中年人,少年人面对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成年人面对家庭和责任的矛盾,老年人对生命和归宿的矛盾,莫不如此。
生活是漫长的,生活是平淡的,但是通过不同人的眼睛,普通生活和普通人都其实是非常有趣的。
同样,这部影片同样可以被看作公路电影,亚历山大·佩恩和吉姆·泰勒对于公路题材近乎偏爱,像大多数公路电影一样,所关涉的也是心灵旅程。
寻找的主题在影片开头就已经开始。
喜欢里面maya的一段话“ How it's a living thing. I like to think about what was going on the year the grapes were growing, how the sun was shining; if it rained? I like to think about all the people who tended and picked the grapes. And if it's old wine, how many of them must be dead by now. I like how wine continues to evolve. Like if I opened a bottle of wine today, it would taste different than if I opened it on any other day. Because a bottle of wine has actually alive. And it's constantly evolving, in gaining complexity that is until its peaks, like your sixty-one. And then it begins it's steady, inevitable, decline. And it tastes so good.”“酒是有灵魂的。
我喜欢去思考葡萄生长的那一年发生了什么,阳光是怎么照向大地的,或者下雨的时候是怎样。
我喜欢去思考那些照料并摘取葡萄的人,如果这是陈年酒,有多少那样的人已离开人世。
我很欣赏酒不断生长的能力,好比说,我今天开了一瓶葡萄酒和我在其他任何一天开这瓶都是不一样的,因为这酒是有生命的。
它会不断的成长,越来越复杂,直至达到它的巅峰,就像你六一年的白马庄,然后它就开始自己稳定,无法避免的衰退,那味道真是太好了。
”
每个人都有成为酒鬼的潜质.嗜酒是人的天性.当然,你可以掩藏或抵制.但是,其实没有必要.也许是中国人的饮食为大的思路,中文的片名是<杯酒人生>而英文的片名就更...意味深长.其实酒只是引线,作者的用意更是在于整个的旅行过程.而中国人就瞄准了-酒.第一次知道,酒有生命,酒有颠峰,酒有伤逝,酒有死亡.酒的每一天都在变幻,不同于自己,不同于昨天,不同于不同.说起来,好象酒似人,又或者说,人似酒.充斥整个路途的,是人的沮丧.结婚、离婚、写作、乐子、亲人,都会让人在微笑时面部僵硬。
原来如此。
有人说,这是部品酒的指南。
可是,任何好东西要是专用于工具性上,就有些糟蹋。
注意,对于此片,要耐心,然后放心。
因为此后,对于酒,可能会改变态度。
当人生辛涩,哭笑不得时,给自己一杯酒,让它涌到血液中,领略芳香或劲辣...
看到一半的时候情不自禁想,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会怎么样?
于是脑子里出现了一个穿着困衣困裤的中年男人,手里捏着新民晚报,在油渍尼各的伙食店里,对着一碗小馄饨发呆——同样可以很deep很sexy很fun很有insight。
喜欢这样的风格,自由,不约束,好玩,像是在说自己的身边人,又像在说自己。
里面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看他们的角度就像看着电视机,完全平视。
结束之后会回味,舍不得,经常想起,然后,有可能,当自己也到他们那个年纪的时候,会情不自禁拿自己和他们比比,也许没有离婚,没有结婚,没有出轨,也许有,只是不知道那时,是否还是会觉得人生太有趣。
一部很男人的片,男人去看會看得心花怒放。
如果說《公主復仇記》能寫出女人心態,《酒佬日記》便可道盡男人的處事方法。
本來以為是合男人看的悶片,吸引我的也只是它以紅酒為主題,但原來一點也不悶啊,還看得我很開心。
男人十之八九也像那位「程醫生」一樣,就算不實行也會有這心態。
最「到肉」的,是「程醫生」後來的掩飾安排,醒目的男人一定會這樣做,各女仕小心啊。
不過小心也沒用,醒目的男人是不會露出馬腳的。
而且揭發他亦只會令雙方不愉快,不嚴重的話放過他一兩次吧,有時被人騙一生也是福份來的。
http://www.yiklung.net/blog/archives/2005/03/05/133/
一辆车,两个人,数杯酒,一星期婚前旅行,两段火花……没有明显的高潮,再平易不过的讲述,就像一个好友在对你讲着他近日的烦心事,可一旦你开始倾听,听那些睿智、风趣的对白,就会被这平淡中的点滴惊喜所牵动。
这不是部温暖励志的片,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妥协、调侃,如果说大卫.林奇喜欢用链锯粗暴的裁切着美国梦,那该片的导演亚历山大·.佩恩则是用了小巧精致的手术刀。
Miles,一个离过婚、做着作家梦、身体开始发胖的中年男人,用对品酒的狂热分散着内心的敏感脆弱。
他爱着自己珍藏的Chavel Blanc 1961,期待着某个能够陪衬它的特别日子,最后却在Burger King里用一次性纸杯盛着,和着汉堡一饮而尽,这一天是再平常不过的一日,也许,生活对他而言已无特别,他已经妥协。
不过,你不用担心它的低沉带来的心情负影响,影片的最终算是渐入佳境的开始,Miles和Maya,他们的未来能够重新点燃你的温暖期望。
而片中他们在Stephanie家那一段关于酒和人生的煽情对话,更是美得让人无法忘怀。
“我也不知道,它是一种很难种的葡萄,你知道吗?
它的皮很薄,非常敏感,而且早熟。
它不像cabernet那种黑葡萄一样易于生长可以在任何地方生长,而且即使是被忽视的时候它也能茁壮成长。
Pinot noir 需要不断的照料和关注,它只生长在这个世界上那些隐蔽的、特别的角落里面,也只有园丁最大的耐心和培育才能让它生长。
只有肯花时间去了解Pinot Noir 的人才能理解它的潜质,才能感觉到它所有的表情,我的意思是说味道。
它是这个世界上味道最绵长,最夺目,最精致,最古老的东西。
我是说红葡萄酒也可以很有劲,但是想比较而言,cabernet就俗气了。
”——Miles“我总是联想到酒的一生。
想到它是个有生命的东西。
活着的,有生命的。
我总会想到,葡萄生长的那一年里都发生了什么,阳光是如何撒满大地,而下雨的话,又会是什么样子。
人们又是怎么照顾那些葡萄和采摘的。
如果是一瓶陈酒,那么已经有多少照顾过那些葡萄的人已经死去。
我总是想酒是如何不断的生长变化的,就好比今天我如果打开了一瓶酒,它的味道一定和其他任何一天打开的时候有所不同。
因为酒是有生命的,而且它在不断的变化并变得更加复杂。
直至它达到颠峰状态,然后就开始了它稳定的,衰老过程,就像你的61年一样。
”——Maya身旁没有酒,我却醉了,脸颊开始温热。
两株Pinot noir,一生渴望被人妥善安放,各自走过人生一大半长路,偶然相遇相知相惜,互诉着那些积压内心的独白,交换着信任、感动。
镜头里,Maya眼眸如水,我成浮舟……漫长的人生,电影里只需几个镜头切换就有了结局,而现实的人生,年年岁岁中哪一秒钟不需要生生地捱。
一辈子看来够长,但等待总是太多,等待一朵花开、一轮日出、一次回心转意……兜兜转转,渐渐平静,过上随遇而安的生活,看有兴趣的电影,想愿意想起的事,被沉重的事件打击,为细微的烦恼困惑,在平常的日子里举杯自饮,等待,是件多么平常而又奢侈的事情。
最后想说,《杯酒人生》,翻译得很棒的名字,它是我在09年的尾声看到的最难忘的片子。
哪种人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不是最笨的人,而是最聪明的人,满脑子幻想和欲望的人因为他们总是会后悔自己人生的各种决定他们认为他们本应过得更好,因为他们聪明而有才华但是他们往往是失败者,并非真的是,而是他们的生活不是他们欲望中的那个,他们的女人不是他们想要的那个。
他们在35-40之间,会经历这样一个痛苦的阶段思考自己的人生发现诸多不如意,他们想改变,想重活一遍甚至想抛弃眼下的一切,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更好大学的那个校花当初为什么没追?
那个重要的职位为什么没得到?
那次旅行为什么没有艳遇?
他们因此而倍感寂寞,即使娇妻爱子,宝马豪宅也不能满足他们心底的欲望。。。
拜托,醒醒吧,很多人已经站在人生的巅峰却不自知,只要一小步就能登上最高处,但是他们却想退回来。
中年人很多想从头再来的,但是中年人为什么很少有自杀的?
因为他们知道玩不起。
就像Miles,是自己把自己推向失败的边缘。
Jack则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还好,这样的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有人从后面踹一脚,让他们彻底跌倒。
当然,别太狠。
这些话大概只有这个岁数的人能明白,当然,主要还是说给我自己听的,共勉吧。
从意译的角度,我已经看过太多糟糕的电影译名,所以,当我听说《杯酒人生》这样一部电影时,仅电影名本身就足以勾起我观看的欲望了。
看罢电影,更发现这个译名确实妥当,这是部很有味道的电影,就如酒一般。
我对酒没有研究,不过也知道品酒肯定不是如我们几个哥们儿在小店里猛喝那样,感觉品酒的过程多少有些像插花,茶艺,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味道,就如这部电影的故事,一直显得很和缓,哪怕出些波折也仅仅掀起一点微澜,杯酒人生,在酒杯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一切都很和缓,就如生活,你可以细细品位。
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其实是个相对概念,我们常常发现两个人在一些方面差别很大,但是不妨碍他们成为狐朋狗友。
就如片中的迈尔斯和杰克,一个是有品酒爱好的近来活的有些失败的教师;一个是不安分的风流的电视演员。
一个刚刚结束一段失败的婚姻而沮丧无比;一个即将走入婚姻的殿堂或是地狱而心有不甘。
他们踏上旅程,却各有心事,我很喜欢带有旅行色彩的电影,在高速公路上,驾驶着显得有些破旧的汽车飞驰,将头伸出车窗狂喊,在高速公路引导的旅途中,你的人生仿佛也在加速。
因为,沿着高速公路,你到达不同的地方,你参与到不同人的生活中,你比呆在一个地方体验的更多。
迈尔斯和杰克便在一阵旅行路上来到了一个本想短暂歇脚的地方,但是各自生活却忽然有了转弯的迹象。
一个在与曾经相识的女侍者玛雅的接触中矛盾重重,犹豫不决;一个迅速与新欢斯蒂芬妮打的火热却对即将来临的婚姻产生了疑惑。
迈尔斯是片中显得最为矛盾的人物,一个外表显得很木呐,很平常的普通教师,却对品酒头头是道而显得又很有品味。
一直希望出版一本书,却又一再失败,加上那让他沮丧的婚姻,一个倒霉透顶,失去方向的中年人的形象被表现的活灵活现。
他又是个患得患失的人物,无力面对结束的婚姻和前妻,而对面前可能的幸福又犹豫不决,他显得有些让人可怜,又有些让人着急。
但是,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这样,久久陷入一段感情的或者事业的打击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对身边近在咫尺的新的幸福无动于衷。
我们沉醉于曾经美好的酒香中,慵懒的躺在原地,却忘记去采下新结的葡萄,酿出更甘甜的美酒,所以,不如痛快喝下这杯酒,然后继续上路。
片子的最后,迈尔斯又回到玛雅的门前,敲响了房门,影片到此结束,我不知迈尔斯和玛雅怎样,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迈尔斯已经在细细品味过去的生活后喝掉了杯中的酒,继续他的人生之路,这样的结局是留有余味的,不是悲剧,也不是大团圆。
再说说老可爱迈克吧,这是个似乎干什么事情都没有道德压力的风流人士,他可以隐瞒自己即将结婚的事实对斯蒂芬妮说“我爱你”之类,他甚至很投入的认为该考虑延迟婚约,甚至取消,玩世不恭的态度让人有些无言。
他的生活似乎和迈尔斯是相反的,就如他喝酒一饮而尽,无心听朋友的品酒哲学,生活中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一杯杯饮尽杯中酒,却忘记酒香,所以当一阵阵生活的转折来临,他又不知所措,可怜巴巴的寻求迈尔斯的帮助。
终于,结束一段短暂的风流,他还是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去结婚,去慢慢品味生活或苦或甜的酒,毕竟过快的饮酒不是谁都能承受的。
这是一部节奏很慢的电影,相信有过更多生活体验的人会看的更有味道。
配乐很切合影片的气氛,时而明快,时而压抑,画面则拍的很美,特别几段酒窖,葡萄园,原野的风光都让人眼前一亮。
这类没有大牌明星,没有特技,没有跌宕起伏剧情的电影,如果没有好的演员显然是无法成功的,好在片中的演员都很出色,各自的角色的诠释的很到位,他们出色的演出也是这部舒缓的电影让我看的津津有味的重要原因。
品酒专家毕竟少数,但是我们都曾尝过酒的味道,或苦涩,或芳香,或浓烈,或清淡,酒在杯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人在路上,我们必须不断前行。
饮完杯中的酒,上路,迎着朝阳,看着路边的风景,生活其实有滋有味。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204029.html
有种二逼中年普信男到处喝酒,旅游节目视角。后面有点像深刻,但是不理解,不是特别喜欢的电影。2023.3.17于浙江杭州兴议记,豆瓣7.9分记。
对仪式感的解构是我喜欢的,对中年危机的阐述是我感同身不受的。至于酒,即使影片里很中性地把喝酒表作一个爱好,可仍然有借酒消愁和酒壮怂人胆的桥段。所有在主人公理性克制地品酒时建立起的认同感,都在他选择放纵买醉后消失了。对于酒的种种美化、包装、价值赋予(都是中性词),终究绕不开一个问题——人会喝醉,甚至诉诸于喝醉。我当然没资格要求别人理性,也理解有人借酒消愁,他们经受着我的同理心没法触及的苦闷,所以我不去judge。只不过,有的是意向可以映射人生,我偏不喜欢酒,我看不出它有哪里是更特殊更值得的。我以为喝酒就是喝酒,“我就喜欢/我就需要喝酒”这个理由,要胜过“品酒就像品人生”百倍。这也是我不喜欢本片的一个原因,它在面对仪式感时站起来的解构精神,到了喝酒时,又坐了回去,老生常谈依旧,怎能不令人失望。
失意男人寻找新的人生目标,过程精彩,但我不喜欢
1.同是婚前单身基友结伴之旅,但有酒却不疯狂《宿醉》,嗯,应该是年龄差距的关系;2.玛雅品酒的感悟、迈尔斯取回钱包的限制级段落、杰克撞车伪造事故…赞;3.开场结尾“敲门”呼应;4.以其《杯酒人生》不如《杯酒爱情》来得贴切;5.看到如此一部关于“品酒”的电影想必要推荐给“爱酒”的豆豆妈;……
多次酒后驾车啊 @2009-12-23 09:54:32
看到最后终于拉了
不能理解
不知为何,老白男的油腻意淫味很重。两个男主毫无人格魅力而言,不过倒是挺真实的,虽然红酒的意向贯穿始终,但和落魄作家的肥宅男联系在一起,让我觉得很油腻。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延续着佩恩导演一贯的生活哲学流风格,恰到好处的独白,意犹未尽的结尾,中年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和成长。即便生活一团乱麻,但也依旧有勇气继续面对。希望我的有生之年,可以真正体会到喝酒的乐趣吧。
2.8
弱情节与弱冲突里面既没有建置起丰满的女性角色,也让人看得昏昏欲睡。
男主让我太有代入感了 加一星 整个电影看得我唏嘘极了 不知道二十五年以后 我还能坚信 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持写 坚持爱吗 人生太丧 不如品酒
中年人的纯爱不好写,与性结合确实是个聪明的想法。对酒的执著既可以成为保护壳,又是逃避、沟通的方式,这部分结合还不错,一个正经又敏感的老男人跃然纸上。男主一直在逃避关键问题,酒是一个让他融入情境的好方式;然而,最后与前妻的见面铺垫不足,最后的高潮是对性的讽刺,但前妻又没什么性符号,感觉不大对。演员这个角色有些讨巧,不管怎么说,这故事都是个童话式写法
不夸张的讲,看这个简直是浪费时间
两个中年男人结婚前的漫长的单身派对之旅,一个陷入了危机,离婚、失去事业、前妻找到幸福,而自己却越发颓废,另一个将对结婚的恐惧化成无尽的色欲。如何摆脱这明显不对的一切,是接受?还是反抗。接受,你却无法忍受,反抗,你又已经没有能力,这种矛盾,是生活的必然,还是自己的堕落。
没法儿说,很美好。
主要是我没做好准备它就抛给我两个老男人,我对秃顶有阴影。不过MELSE真演不错。SANDRA也不错。
每个风流成性精虫上脑的男人在心底都会有条为自己设下的防线,一旦突破,必将崩溃。看完这部电影,想起了我大学最好的哥们儿,这片儿简直就像是我们俩的故事。男人的直觉往往是错误的,电影的结局往往是美好的,而现实跟电影往往是不一样的。不得不提的是,其中一幕限制级的画面让我乐喷了……
这片子一出来不就获奥斯卡奖了吗?然后我不就买碟收藏了吗?然后我不就看到巨雷的那一段了吗?想当年我才几岁上几年级啊!!!平生第一次看到那种场面还是那样的一对儿!!!看了半天都没明白那两坨肉在干嘛啊!心理阴影啊!谁能有我悲催!对这片子的第二印象就是美国华人女性好丑!真跟花木兰长成一样
保罗终于演主角了,把善良失意中年男的感觉也演得很到位。整片么,好得不太明显
赋予酒太多意义,反而越讲越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