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邂逅了《交响诗篇》,迟到了6年。
从planet-ES开始接触日本科幻动画,后知后觉的认识到此种载体对科幻的诠释和表达。
如果说美国开创了星际航行和星球大战的路线,那日本动画则致力于开创人与机械共生的世界。
而这部作品是我所看过的元素最为丰富的一部。
真的很难想象编剧把这么多东西如此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还讲出了一个王道的故事。
除了结尾有些过于仓促以及个人觉得其为凸显高潮而在表现上有些脱轨之外,前半段的故事展开和节奏都把握得很适度,虽然线索丰富,但伏笔也能慢慢解答,过往随着事件发生适度渲染而并无滥用,即便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但讲述紧随主线。
其效果是主要人物性格刻画深刻,故事自洽度高,节奏扣人心弦,一口气看完后有长吐气极爽之感。
对比起来,另一部让我有相似之感的《最终流放》就要逊色多了,那故事最后简直就是莫名其妙。
看到对导演的采访说此片是定位给儿童看的,立马笑而不语。
六年前追此片的你多少岁,而六年后看此片的我多少岁,这种时候“忧国忧民”就是很自然的事吧,在我们的孩子还在看着蓝猫三千问的时候,邻国的孩子在看的是这样的故事,即便事实并无如此夸张,但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动漫没有好故事,还有那些所谓的科幻电影情节只能称之为简陋。
而看到这样故事的你我,即便是孩子也会在热血之余有所遐想吧?
关键词:【高达】 人机合体是日本人民的终极梦想,这基本就是公认的事实。
从Sunrise脱离出来的Bones依然采用人机合体的机械设定也是很自然的事,但不同于简单的飞翔或者战斗,加上了天空滑板的“高达”机体可有趣多了。
关键词:【滑空】 飞翔,大概是根植于人心的愿望,人们都有那么一个向往。
所以在众多科幻动画里,各式各样飞翔的工具基本上是必不可少的设定。
与其说是滑板不如说是冲浪板,乘着光粒子流在天空回旋的滑空板在这个故事里撑起了人们飞翔的梦想。
而正如冲浪或者滑板,滑空是一种运动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信仰,具有诸多非主流文化的特点。
杜伊说:去依附主流否则毫无胜算。
不想霍兰多一句“不要哀求,学会争取,若是如此,终有所获”,用坚持信念的胜利有力的驳回了杜伊的观点,而霍兰多也承认自己是利用了小众文化来实现自己的最终目的,这是非主流向主流的宣战,这是小众信念与大众信仰的对决。
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作者的隐射意味显而易见,要知道故事中的“爱之夏”及不少“话名”其本真就是为了纪念小众音乐对社会的影响,令人联想起《摇滚改变世界》一书里讨论的力量。
霍兰多说:“我喜欢滑空,喜欢这个能让我滑空的星球,所以我不能允许有人破坏它,无论发生什么我都要保护它"这种信念的力量也正是那些小众文化的坚持带给我们的感动。
(看着这个暴躁大叔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也是因为这种力量吧。
) 关键词:【文化】 不仅是文化改变世界的观点,本故事将文化思想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
科学与文化,技术与思想,我们的世界离不开这两者的相互平衡。
正如一直出现的《金枝篇》——“书中含概风俗信仰仪式包罗万象,和本剧有关的内容是它得出了人类社会通过‘巫术——宗教——科学’这样依次发展的顺序。
事实上这也成为故事的一根隐线,展现出《交响诗篇》所要表达的哲学观念。
”,还有魂与魄的联动运行作为驱动力,和作为动力的光粒子其本身就是智慧生物“科拉利安”的思想活动。
思想与文化共同推动着社会进步,这是作者始终强调的基本世界观。
关键词:【智慧生物】 全故事还有一个极宏大的设定,人类实际上生活在另一种智慧生物的潜伏之中,这种生物比人类个体巨大,其尺度基本上就是整个星球,可人类还不自知,尽管此种生物向人类发出了沟通的讯号一再寻求沟通的方式,却不为人类所理解。
要怎样接纳异类,怎样让两种智慧生物在承载力有限的空间中共存,是《交响诗篇》提出的最大视角问题:如何沟通,如何接纳对方,如何实现互利共生,如何实现融合,故事里的克拉利安和察觉到的人们都在努力尝试,也有杜伊为代表的强硬派代表着人类自私的占有欲,企图通过消灭来实现自我的生存,不愿接受不愿沟通。
这显然是对现实中文化融合与冲突问题的隐射,当我们内部的共融都不能实现,何尝提及与外星生命的交流和共存?
关键词:【地球】 故事到最后揭晓人类移民后到达的星球实际上仍是地球,只是被珊瑚岩所融合后已无人认出。
而人类强硬的态度企图征服变动不安的珊瑚岩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正如威尔所说:“一力量来对抗大地的力量,迟早仍然会崩塌,即使现在塔依靠着柱椿得以保持稳定,但大地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从这一角度来说也是借此给我们警醒——我们对待环境的方式是否太过粗暴——对自然的敬畏是人类应该抱有的信仰。
此外,本片的成功离不开人物塑造的多样和讨喜,该有的也都有了,少年成长的矛盾,与少女的纯真情愫,暴躁大叔的坚持和隐忍,亲情、爱情、友情还有萌元素——安妮莫奈与她的宠物一直以非常可爱的造型出现。
人物造型的饱满和画面制作的精良也给本片添分不少。
毕竟是动画,视觉传达是故事的重要载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雄伟、神秘而广阔,地形的有违常态,珊瑚岩的多姿,光粒子的绚烂多彩,飞鱼的奇特乃至珊瑚虫的缤纷,一直用极美与极残酷强烈对比着,带给观众的视觉震撼不小。
更完美的是,这样的画面配上了应景应情的音乐。
本片音乐担纲佐藤直紀佳作不少,除了其擅长的雄浑激昂的乐章,还有不同风格的穿插,包括hip-hop和电子音乐的运用,让本片称为《交响诗篇》当之无愧。
当一曲《storywriter》响起,LFO和月光号桀骜的划破天空,绘出虹色的轨迹,天空之中,有一群执着之人,有少年和少女动人的身影在滑空板上定格。
“不要哀求,学会争取,若是如此,终有所获”,字字如箴。
未来在我们手中。
正如兰多即便不知道有什么在等待他们却勇于穿过“Great Wall”,他所持有的不过是那之后有未来的信念。
这才是少年的王道啊!
重生之虹的七彩奏出华丽的交响,彩虹尽头的未来,我们有怎样的期待?
最近看得那类乱七八槽男女主角分开结局的动画多了.难得能共同幸福的生活下来.仿佛结尾不留给人一些遗憾就不是好作品.其实个个都这样想了.那就俗了.不是吗.有一天,他们还是会回到大家的身边的.最后看着两人的闪光.我很安慰..也许你会说这样想的才是大俗人.好吧.我就是大俗人.大俗人满塞.-_,-
一路神作追来,这部长篇科幻让我感概良多,哭的时候真不少。
为了重新审视这个作品(主要是前几集忘了),又从头开始看起。
开头就是作为观察者斯托纳的话“像音乐和电影这些东西,相对其本身的内容来说,回忆起当时的感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记忆这东西绝不能独立存在,它要被所处的环境所支配。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为什么要突然写这篇影评不是影评感想不算感想的文章,如果忘记了当初看完时的那份感动和思绪,仅仅留下影像对人来讲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句话感觉怪怪的。。
@雪夜苍华)原来总是觉得高中时候自己那根本就是用语言把剧情叙述一遍的影评完全没有意义,现在想想,装什么比呢?
反正我也不能看出什么专业的东西来,除了剧情留下的感情,还能剩下什么?
后悔自己后来看了这么多作品都没有写下感受,到头来大都忘记了,只有零星朦胧的感觉存留。
不过呢,这只是对“当时的感觉”的一些感想,本剧所着力描绘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豆瓣其他几篇都提到了“孤独”,剧中的人们都是因为孤独才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连非人类的珊瑚岩也因为人类的离开感到孤独。
关于这点我确实没有提炼出来诶接开头讲斯托纳。
斯托纳的戏份不多,作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他一直在思考,所说的话也让人深思。
导演通过各种各样的人传达各种各样的思想给观众,假斯托纳之口说出的是他对真相的追求。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三贤人和军队都企图愚昧民众,但月光号的《Ray=Out》却通过一种非主流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着他们所见到的真相,微弱的光在滑空者和崇拜他们的少男少女之间之间传递着。
虽然长时间的努力会被杜伊的一场发布会瞬间抹杀,但是斯托纳没有别的路可以走:正如霍兰德除了滑空什么都做不了,斯托纳只能通过摄影和写作来传达他所信仰的真相。
真相么?
真是一个残酷的话题。
不禁让我“不许联想”,这种含有讽刺政府谎言机器的片子在天朝根本播不出来吧,看看《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就知道了。
杜伊看不起卑微无知的民众,看不起那些真假不分的贵族和军官,但他自己何尝不是呢?
他很悲惨,但是不值得可怜;他很固执,固执地让我在他死后甚至敬佩:仇恨的力量真大,足以蒙蔽他的双眼,毁掉他的一生乃至他身边的一切。
他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守住所谓的“人类的尊严”,其实不过是他自己的尊严吧。
他想要当王,他想要那再也无法回来的父爱,得不到还要让所有人替他陪葬,可悲!
“那你喜欢真的还是假的呢?
”安妮莫奈的问题很尖锐啊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猜疑和妒忌,无法敞开心扉地交流,所以这世界才会看起来如此的复杂。
高达OO的“天人”想要根除战争,反叛的鲁鲁修希望这世界的仇恨都集中在他自己身上,很多导演都在用自己的故事讲述着他们梦想中的世界和到达的途径。
而在京田知己的心中,在珊瑚岩的那个理想乡里,人们共享所有的信息与情感,不存在什么纷争与烦恼。
而我们的兰顿和优莱卡,还有月光号的全体成员正是为此而不懈的奋战。
也仅仅存在于动漫和想象中不是么?
但也正是因为现实的缺失才会让我们感到如此的想往。
让我把斯托纳说完吧,动画中出现的最主要的《Ray=Out》有三期(让我想去了死去的某杂志君)。
第一集中以霍兰德为封面的那一期,代表的是兰顿对月光号和霍兰德的崇拜。
14岁的少年期待一点特别的事情发生,他根本不知道月光号是干什么的,看到LFO的时候还是满嘴的“四锅咦!
”后来作为新人被整而上封面的那一期,见证了兰顿成为月光号的正式成员。
现实迫使兰顿成长,一步步地坚定自己的信仰。
他没有想过去拯救世界,他只想守护着优莱卡,仅此而已。
何必需要那么多的信仰?
少年PI吗?
我觉得一个小小的、坚定的信仰就够了,连世界都能拯救,更何况拯救自己。
重新发刊的封面,人类男孩兰顿和科拉利安少女优莱卡一起滑空的场景,正如斯托纳所言,既不是主流也不是反叛,而是包含了能让人们愿望成真的真相,通过最普普通通的、真挚的情感来打动所有的人。
此时的主角不再是霍兰德,也不是兰顿,而是兰顿和优莱卡,未来必定将由你们来创造!
(啊。。
热血了。。
)斯托纳还有一段很长又有点难懂的台词,表达了他对“现象”的看法,个人理解呢,就是易中天所说的第一历史和第二历史的问题。
非常经典,相信我将来重读这段话会有新的感受。
目前让我想到的是前几天看的吴闲云评水浒,这位天涯上的大师很善于从词句与对话中来对人物性格进行推测,我就纳闷,这些对话的真实性有多少呢?
水浒的故事本来就源于民间的口口相传,后来经过施耐庵和罗贯中的加工润色,很多对话应该都是后人加上的,它们必然包含了加工者对于人物和故事的观点,所以从这些里边推断还真有些不可信。
不过,写的还是很有意思的!
斯托纳的话我就不再多费口舌地转述了,原文如下:我的名字是观察者,是处于现象与现象中间的存在,一切自然现象如果无人对其进行观察,就不会被记录下来。
我的名字是观察者,一切现象只有通过像我这样的中间者的观察,其存在才能为后世所知,你知道科拉利安么?
始于被视为科拉利安的存在,我们所能谈论的很少,人们将其形容得犹如幽灵或怪物,可事实是,所有说法都言之不切。
面对科拉利安,我们的词条变得如此贫乏,你知道科拉利安么?
即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词条,恐怕也无法正确表达,甚至无法互相分享各自的感受,我们在科拉利安的面前变得如此的无力,我们就像完全没有语言。
然而,以无法表达为借口,仅仅只形容表像而回避本质,这种行为充斥着当今世界,以此为准则编辑语句,究竟又有多少意义呢?
如果无法表达,就应努力去表达,如果不想努力,就应保持沉默离开这里,他们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等待着大浪的弄潮儿来说,那里存在着的事物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一切都通过体验得以表达,只能通过已存在的粗糙语言进行表达的他们,通过这粗糙之下隐藏着的深刻的真实,尝试着将之作为语言表现出来,说了什么,说了真实。
可是那终究只是太过浅显的语言,人们只会将之视为陈腐的词条堆置而嗤之以鼻吧!
可是谁又真正了解真实,以公正的语言描述眼前发生的现象,这才真正会使现象简单化,现象仅仅只是现象,要想描述现象就只有自己成为现象,可是我们无法成为现象本身,因为现象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地方,也发生与我们之外的地方。
正是如此,即便没有我们的存在现象也仍会发生。
只是目击了这一现象的人需要留下些什么,这对于这些目击者来说会成为伤痕,抑或成为食粮呢?
而这些,不过是《交响诗篇》这场时代交响剧舞台的小小一角,太多太多令我难忘的人物和场景,我只想把他们连同我的感受一同记录下来。
首先还是有关于真相的一段对话,语出提普特里老婆婆。
兰顿问补陀罗是不是反政府组织?
因为学校和同学都说不知道你们在想些什么,很可怕的样子。
老婆婆说:“不明白不了解的东西就是可怕的东西,这点大家都是一样的。
人光看外表是无法了解的,其本质不会随外表发生改变,但是如果大家都能理解这一点的话,这里也不会变成这样了。
”不明白不了解的东西就是可怕的东西,表达了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鬼片不就是这么吓人的吗?
怎么摆脱无知的状态呢?
片中有两条路:宗教和科学——都能减少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感。
《交响诗篇》玄妙的哲学观体现在高僧诺鲁布和格雷格教授对珊瑚岩的感悟和研究上,虽然解释的方法听起来差异很大,但是殊途同归,诺鲁布甚至还能点醒格雷格博士。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牛顿晚年沉醉于神学的研究,证明上帝的存在。
有人说那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他无法再在科学上有所突破,向未知投降了;也有人说,牛顿从小就是基督徒,研究自然的出发点就是研究神,因为他认为普通基督徒通过圣经来了解神是不对的,只有研究清楚的自然,才能更好地传达神的旨意。
我觉得这里边不存在严重的对或错,当然我也是逐渐理解的,但是小时候被灌输的都是“牛顿晚年的研究是错误的”。
贴吧里不乏牛人,一句话让我特佩服:唯心还是唯物,其实关键不在“心”或者“物”上,而是在那个“唯”字上。
老婆婆接着说这这古老的土地并不属于人类,然而我们却在不稳定的珊瑚岩中打入无数桩子,试图压制它们。
兰顿不解:但是课本上说如果不打桩固定,就会发生地壳变动。
老婆婆反问:“那么为什么打桩固定之后就不会发生地壳变动了呢?
”兰顿无语。
“你只是囫囵吞枣地读着某些人所展示的东西罢了,不是么?
”一个14岁的少年如果能够真正意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他将来不是个医生就是个律师吧(误),反正我现在都很难做到批判性思维,别说一根筋的兰顿了。
但是这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不在浩瀚的信息中迷失自己的观点,能够独立思考——每天看到那么多新闻,那么多微博,究竟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究竟该相信某球报还是某周报?
是否被删的微博就真的是真相?
被转发多的微博就真的那么有道理吗?
——可能这样会活得很累,所谓“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没心没肺也能幸福一辈子,穷屌丝也有逆袭日。
但如果都这么想,这社会、这世界还有什么希望呢?
这又让我想起了超级出云舰舰长尤尔根斯那段大义凌然的壮行词:“确实,很多人的生命被夺走了,无数人失去朋友、亲人和恋人。
正因如此,我希望大家去考虑他们到底为什么会死,我希望大家能认清现在活着的我们到底应该以谁为敌,这不是为了地位和名誉的战斗,而是为了保护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人们,保护我们所爱的人!
”思考他们到底为什么会死?
我们到底应该与谁为敌?
——对于一个军人而言,需要思考这些吗?
他们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
但是,对于一个人而言,难道不需要思考这些吗?
难道任由杀戮发生不为所动吗?
矛盾,我只感觉这很矛盾。
那么多舰长和情报人员,为什么只有尤尔根斯和多米尼克“醒悟”了?
因为他们内心的善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接近真相。
普通民众除了从媒体了解事态的发展之外还能有什么途径?
而且他们很容易被煽动,进而被控制。
但是多米尼克和尤尔根斯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感觉到了事情不像是杜伊说的那样,他们觉得杜伊所说的不是真相,所以才会去找月光号寻找真相所在。
对于普通人来讲,掌握更多的信息就能够接近真相吗?
未必吧。
徒增选择与判断的难度。
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判断信息的对错与权重,大多时候只能依靠感觉与直觉了。
我有点悲观啊,因为我目前没有找到方法。
反过来说,知道那么多,结局也不会好吧。
兰顿又问了(他是蓝猫吗?!
),为什么要聚集在这荒凉的地方?
老婆婆眼中闪烁着光,说道:“因为这里是抉择之门。
”华丽战斗结束后,兰顿对优莱卡说:“你知道么?
这是个让所有人做出选择的地方,所以,优莱卡也一定在这里选择了什么。
还有,提普利特婆婆说过,不管这里的外表怎样改变,这里还是这里,不会改变。
我相信你当初在这里做出的是了不起的决定,这份了不起现在也没有改变,就像这地方不会改变一样。
不管你过去选择了什么,我都相信你,而且我也相信,你还是和当时的你一样,没有改变。
”兰顿好不容易说出了一段看起来相当有哲理的话,但是还是被优莱卡否定了,因为优莱卡认为她变了,因为兰顿的出现而改变了。
我觉得兰顿所说的不曾改变其实是老婆婆之前说的那句话“人的本质不会随外表发生改变”,正如这天空之城的美,它不仅是物理上的漂亮的城市,也是能净化人们心灵、坚定人们选择、通向Great Wall的必经之路,因此,即使外表满目疮痍,它仍然是补陀罗们的圣地。
优莱卡在这里选择了保护那三个孩子,也是她与SOF这种无意义杀戮生活的决裂,爱的力量开始觉醒了,她不再是没有感情的人形科拉利安,而是希望爱与被爱的优莱卡。
这就是她的决意,从那时到现在不曾改变,并且因为兰顿的出现进一步地强化。
剧中另一位补陀罗人物就是诺鲁布高僧,这位大师在哲学上的高度真是让人赞叹。
而诺鲁布的名字却正好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先行者布鲁诺的反读,不知道这里边是否有深意,但他确实达到了连科学都难以到达的高度。
不过,有可能是他和佐久夜的失败才让他懂得了这么多,也从侧面证明了,在那个蒙昧的时代,单纯地从宗教的角度来探索是会失败的,必须辅之以科学才能进一步地前行。
诺鲁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与兰顿与优莱卡离别时那段关于“相遇”的话:“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偶然,人们会因为相遇而渐渐改变,而分别也是注定的,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偶然而彷徨。
”人生路上充满了相遇,充满了偶然,然而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要走的方向,不能因为这些偶然而彷徨,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伤心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改变已经留在了我们身上,带着这份改变继续前行,这便是相遇的意义。
当然了,还有兰顿姐姐的那句话:相信就一定会再见!
有好几次我都觉得兰顿的行为让我讨厌,他固执地要求把优莱卡送到医院去,固执地认为霍兰德只是为了钱,固执地要把那位连父母都放弃的补陀罗小孩送到医院,我总是忍不住想骂他。。。
这时候,查尔斯和霍兰德的区别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了:查尔斯适合做爸爸,而霍兰德只适合做个大哥哥。
查尔斯认可兰顿,但是他也提醒兰顿:你不能代替别人思考,不能以自我的感受来代替别人的感受。
所谓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一句很常见的台词“我这是为他好!
”,你怎么知道他也觉得这就是为他好呢?
即使你真的了解他,但是没有问过别人的感受,你凭什么说你就是为他好呢?
只是你觉得罢了。
换位思考,挺不容易的,准确地说,是不可能的,但是尽量去做吧,不能因为太难就放弃努力,努力过就总会得到认可的。
还有一位神奇的人物:威尔。
这个好似世外高人一样的“逃兵”,念念咒语敲打两下就能让一座桩子轰然倒地,面对患有“绝望症”的妻子却乐观不已,对自然的理解也让兰顿不甚理解,不过他也是兰顿成长路上重要的领路人,让他明白有所坚守就必然有所希望。
兰顿经过他的救助之后,回到月光号,开始了最后的征程。
查尔斯和蕾是最让我伤心的一对,查尔斯是如此的豁达开朗,认可兰顿鼓励兰顿,无条件地支持兰顿的选择,如山般的父爱啊;蕾是如此的温柔,兰顿离开时蕾在查尔斯怀里痛哭,直到最后的最后,桌子上的餐具还是三人份。
可是,宿命吗?
一朝SOF,一世嗜血战士?
片中没有给出查尔斯和蕾必须与霍兰德决斗的理由,但是似乎霍兰德在和兰顿洗澡谈心的时候道出了心声:他这一生已经杀了太多的人,无法回头了。
也许查尔斯和蕾也一样,只能在这条路上走向生命的终结。
最终都没喊出口的那声“妈妈”,放在柜子里的小茶杯,这故事令人心碎……让我泪奔的还有兰顿的爷爷。
爷爷把多米尼克的车子修好后,深深地鞠躬,对多米尼克说:“多米尼克君,今后也请你好好照顾兰顿,他的父亲被人捧做英雄,但是那种东西不过是军队编出的故事,请你不要顾忌这些,和兰顿做朋友。
我一见到你就没把你当外人,什么时候想来的话我随时欢迎,要是你的摩托需要修,我这把老骨头随时效劳。
”受不了了,我补水去了T T多米尼克君是个好孩子,路痴且善良(好像这两者没什么关系),他同样在最后戳到我的泪点。
被霍兰德讽刺了他的正义青年的台词后,多米尼克说出了真心话:“我喜欢一个人,不…其实只是我一厢情愿,她肯定不会看中我。
但是…即便如此也没关系,我不希望她再继续受苦。
我想帮助她,终式的驾驶员,我想保护安妮莫奈!
”去阻止终式的时候,霍兰德再次呵斥:你冷静点!
战场上不能被私情冲昏了头!
多米尼克反问:”私情有什么不对?!
你可以笑我庸俗,我希望阻止我爱的人,阻止安妮莫奈的人是我自己!
所以求求你!
”面对如此痴情少年,无语凝咽。
还有我特别特别喜欢的塔尔荷,还有那三个捣蛋却又支撑了兰顿与优莱卡的孩子们,还有月光号上的各位,这部戏离不开你们每一个人!
结尾是大团圆吗?
我觉得不算是。
兰顿和优莱卡还在继续探索,探索人类和科拉利安融洽相处的方法。
正如看过的一篇评论写道的一样:爱,是最大的力量。
恋人之爱,姐弟之爱,爷孙之爱,同伴之爱,缺少了爱,世界是如此地孤独、可怕。
去年此时,我看完了新钢炼,心情沉重,但是步伐坚定;今年此时,我看完了交响诗篇,感动满载,同时满怀希望。
感谢这些好动画的陪伴,你们不会单独存在,你们连同感受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我们偶然的相遇必然会有意义,就让我带着你们给我的成长前行。
曾经有网友说看这部动漫,如果你认为不好绝对是你没有用心去看,当时我还认为说的夸张,现在看来说的一点都不为过。
可以说以前看动漫几乎没有被感动过,甚至人人称赞的K社也没有让我有多大感触,然而这部围绕优莱卡和兰顿的爱情故事,迷茫的男孩,神秘的少女。
誓言,承诺,约定。
若即若离的朦胧爱情。
繁复的机械,神秘的宗教,宏大的世界,莫测的结局,未卜的命运。
看到兰顿的离开和优莱卡的痛苦仿佛心里有什么被刺痛了一样,当看到兰顿的回归,两个相拥在一起,你也许会不知何时眼角已经湿润了,看到最后尤里卡的话给我了很深的感触“若有万仞之山阻隔,就拼上双手去攀爬。
若有滚油之池相碍,就舍弃自身去潜游。
“也正如作品所说所说不要哀求 学会争取 若是如此 终有所获。
结局也算是完美吧。
至于另一对恋人安妮莫奈与多米尼克:至于安妮莫奈我不想太多的描述,只能说太悲伤了,,一直被当做实验兵器,需要注射Eureka的copy血液才能驾驶终式尼尔瓦修。
渴望被人爱,过一个普通女孩的生活,最后被多米尼克冒死营救而打动,最终实现了变成一个普通女孩子的梦想。
一个舍弃人类身份仅仅为了被注视被保护,最后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王子了吧,这部作品带给我太多的感动,我的语言面对他们的爱是那么的苍白。
51的总结篇真的很赞,整体的回忆,完美的结局。。。
今天补完了骨头社的力作—交响诗篇50集里,看见了EUREKA和兰顿的成长,当然不止他们,其他人也在随着主角一起成长。
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就是在兰顿想要拯救即将离世的补陀落的女孩,兰顿不明白为什么女孩的父母要放弃对女儿的治疗,怀抱着只要去医院就能得救的天真的想法,他天真的以为人们只是憎恨补陀落的恐怖分子,以为其他人都有着和他一样补陀落的其他民众是无辜的的想法。
但是事实告诉了他,他想得太美好,而这个世界又太残酷。
不知道真相,却总想着要拯救某个人,这只不过是孩子气的想法而已。
月光洲的成员没有错,寻求着和珊瑚岩共同生存的道路。
杜伊也没有错,将和人类有着同等智慧水平的珊瑚岩驱除出去。
珊瑚岩可能会是人类的生存的威胁,不仅侵略地球,逐渐将地球上的生物与自己融为一体,甚至有着与人类同等的智慧。
消灭它们,又有什么不对呢?
珊瑚岩也没有错,它们来到地球是没有恶意的,它们想要与地球上的生物交谈,不会交流的语言,也只有融合这一手段。
对呀,大家都没有错,只是各自的立场不同,各自的正义不一样罢了。
看完此篇最大的遗憾,就是兰顿到最后也没有叫查尔斯夫妇一声爸爸妈妈,查尔斯和蕾也不会那么痛苦地死去吧。
感谢骨头社给我看了一部好的作品。
最后,祝你们幸福。
我的名字是观察者,是处于现象与心象中间的存在,一切自然现象如果无人对其进行观察,就不会被记录下来。
我的名字是观察者(私の名前は、観察者),一切现象只有通过像我这样的中间者的观察,其存在才能为后世所知。
你知道科拉利安么?关于被称为科拉利安的存在,我们所能谈论的很少,人们将其形容得犹如幽灵或怪物,可事实是,所有说法都言之不切,面对着科拉利安,我们的词汇显得如此贫乏。
你知道科拉利安么?即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词汇,恐怕也无法正确表达,甚至无法互相分享各自的感受,我们在科拉利安的面前显得如此的无力……(我们就像完全没有语言),如果一定要说,那就像一只沙漠中的蚂蚁硬要去描述天边的事。
然而,以无法表达为借口,仅仅只形容表象而回避本质,这种行为充斥着当今世界,以此为准则编织语汇,究竟又有多少意义呢?如果无法表达,就应努力去表达,如果不想努力,就应保持沉默离开这里。
他们证明了这一点……对于等待着大浪的弄潮儿来说,那里存在着的事物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一切都通过体验得以表达,只能通过已存在的粗糙语言进行表达的他们,通过这粗糙之下隐藏着的深刻的真实,尝试着将之作为语言表现出来,说了什么?说了真实。
可是那终究只是太过浅显的语言,人们只会将之视为陈腐的词汇堆叠而嗤之以鼻吧。
可是谁又真正了解真实?以公正的语言描述眼前发生的现象,这才真正会使现象简单化,现象仅仅只是现象,要想描述现象就只有自己成为现象,可是我们无法成为现象本身,因为现象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地方,也发生于我们之外的地方……正是如此,即便没有我们的存在现象也仍会发生,只是目击了这一现象的人需要留下些什么,这对于这些目击者来说会成为伤痕,抑或是成为食粮呢? - 史托纳(ストナー) 译 mhideo@dmhy
It`s love.倘若兰顿对于Eureka的爱可以与世界为敌,这份毫无虚假的心情,是否还有必要用大小来衡量呢。
我们也可以拥抱爱,但我们能像卫道士那般为其献身吗?
我觉得很难做到。
But was there something we knew which could not wither away?虽然提起这个问题也表现了我的不成熟,但我仍然相信这份爱意是超越了世间所有的一切,超越了任何衡量准则的心情,对此而言,大小是没有意义的,时间也不能令其枯萎。
这是一个角色们带着真实的缺陷来寻求真正的成长的故事。
故事的雕琢是细腻的,这不免带来过慢的节奏,但决定观众是否能够接受这个节奏的,其实是代入感。
每个角色,我认为都很饱满,色彩鲜艳,正如同尼尔瓦修划过天空时留下的彩虹,这是月光洲全体成员的色彩。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而剧中的每个角色也都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成长,是否能够带入每个角色,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观看的幸福感。
就像霍兰德这个角色。
我是愿意把他当作另一个主角来看待的,虽然开始时的确是很难过,但那也不过是将我自身带入了兰顿的视角中来看的,而当我带入霍兰德时,一名跟随着哥哥的脚步进入sof的士兵,他的出生伴随着母亲的逝世,其童年成为了哥哥为了牺牲的王者所做出的无脑的举动的牺牲品,他的童年是为何物所支撑的,哥哥,天空和划空吧。
所以霍兰德心理年龄有点小也就不奇怪了,加入sof之后就是无尽的杀戮,他也曾说过,他的身体流着几百加仑的他人的鲜血,他们是不会允许霍兰德改变的。
在杀死查尔斯之后,他也曾说过,对他们这种人来说,杀戮也许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即使是这样,他也在成长,必然伴随着阵痛。
而兰顿的姐姐对他来说,也仍然是个悲喜交织的存在,是初恋情人,让霍兰德品尝了恋爱的甜蜜,却也是利用了霍兰德来接近其父亲的遗物,直到最后无声的消失,让霍兰德饱受苦痛,而兰顿这样的存在在霍兰德的心中就是一种矛盾。
再说莫里斯,一般的剧情里,真实只属于主角们,配角们的思维往往是依附于主角的,而在剧中,这样的孩子也是拥有着独立的人格,他们也在思考和成长,一个在自己面前杀害自己父母的人,即使是救了他,养育了他多年,那份血海深仇真的能伴随着一声妈妈就烟消云散吗?
当年的刽子手就可以这样获得幸福吗?
真的就像其他一些作品中,什么苦大仇深都可以如过眼云烟一般抛诸脑后吗?
无知就可以无罪?
FTNDGCP。
但最终,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真实是只属于带入了观众的主角们的吗?
这也是《交响诗篇》的一个勇举吧,把属于角色的真实还给这些配角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会牺牲观众的观看体验。
将所有的剧情联系起来,所有的不合理都成为合理,所有的偶然都成为必然。
不幸的我在观赏时不幸的带入了绝大部分角色,导致《交响诗篇》成为了我心目中的神作。
在观看有关成长题材的作品时,代入感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观赏感受,代入感差的作品看起来就会觉得无聊,甚至是觉得角色的判断是无理取闹。
角色们是在成长并且变化的,也许只是看惯了固定人设的作品的我们没有能跟得上角色的转变。
而且观看闲杂人等的成长也着实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其实《交响诗篇》的感情描写之所以细腻,也是希望观众能够更好的带入角色吧,因为这是一部关于一群人成长的故事。
时隔多年发来这样一份影评,其实也算是对当年感动的纪念了,说祭奠有点不合适,因为这份感动和澎湃的热血仍然在我的身体里涌动。
也希望弃坑的大家能够耐心的去看一下,或许有一些自私,我仍然希望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关注,也希望作品所传达的心意能够被大家所感受到。
有问题欢迎指正,其实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还是有所欠缺,仍然愿意和同好们讨论,从而更加接近作品的真实。
不过人是不同的,观点不同也很正常,但那也恰恰说明,在这里的我们也许已经是不必为个性所困扰的个体了,是不是呀?
I wanna flyaway.Even the mistake and regret can become our wings.Straight into the sun.And higer than the sun.
虽然我们无法摆脱这充满物理法责的世界 虽然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载着我们飞翔的光粒子 但是我们依然拥有追求拥有美好的梦想还有着那充满激情的青春 我们有友情有美丽的爱情 还有有着心灵共鸣的你与我 相信我们自己能改造这个世界 愿幸福与我们同在 演奏自己的交响诗篇
觉得很多集没有必要……30多就可以搞定的剧情为什么要50多呢?
毁灭还是共存?
这是一个和谐社会的问题。
看多了动画片说实话已经对这些老套的剧情没有什么感觉了……不过很喜欢日本动画片一部有一个主题的模式,虽然很可能为了说明一句话花费一大堆时间。
可是,对待小孩子,这种的教育是最好的吧?
最终还是大圆满的结局,唉。
要是这部多点划空的技巧就好了。
最后,50集了才KISS了,等得太久了……
少年成长物语,机甲番永远不会仅仅只有机甲,月光洲上的人一开始我都不喜欢,查尔斯夫妇出现的时候对月光洲的厌恶到达了顶点。
一边要求男主角做大人要成熟,一边挑刺欺负他,一边要他做小孩会撒娇各种宠爱做他人生导师,搞得我非常迷惑厌烦,不过慢慢的我才明白过来,这才是青春期迷茫的自己的心态,又想快快长大又想在大人那里获得宠爱。
剧情发展,月光洲上的人也逐渐立体丰满了起来,让我一度十分讨厌的霍兰德也有着难言之隐。
杜威真的好可怕,自导自演妖魔化事实,然后企图借此涨粉,即而夺得世界。
正如绅士高僧所言:科学和宗教是一条路的两端,霍兰德在看的书《金枝》也是现实生活真实存在的讲宗教的书,有机会要看一看。
比起明线的兰顿,我更喜欢暗线的多米尼克。
不管性格还是人设都很喜欢!
我磕多米尼克和阿莲莫莲这口糖!
最后居然全世界秀恩秀,真是可恶哈哈哈哈。
虽然剧情中二但是总体世界观设定不错,爱情环保番主线明朗,分镜炸裂好,机甲战斗流畅我觉得很不错。
不要哀求,学会争取,若是如此终有所获。
音乐不错,机战部分行云流水,但是剧情节奏比较拖沓
真是十分少年番na……故事没撑起来,结尾的献祭处理差口气啊啊啊啊!真难受。真是诗篇般全靠个人感悟。get到就喜欢,没有的话(像我这样的俗人……)真是觉得相比bones其他作品,这部真的有些乏善可陈。
剧情太纠结 太神化 感觉最后几集才是高潮 刚来了高潮 就结束了
?
从1万2两千年前到阿姨洗铁路~~~
为什么现在像交响诗篇这样的番几乎看不见了呢……残念
人物塑造和剧情安排上仍然有幼稚的地方,但全都被超长的篇幅弥补了。
つまらない. なんか 違和感 を感じているんだ
大爱
这片实在过于中二,又当时我读中二,我看得好郁闷。(<-时隔N年po主又看到自己这句评论不禁莞尔一笑。的确E7把中二拍得形神到位,中二的我当初对哪个角色都气不过。现在再看只觉得编剧对少年性情把握之高,着实感动,名副其实的青春神片。)
看了两集 情节过度太僵硬 跳转有点摸不着头脑 世界设定不舒服 他妈那么吊个机器还非得踩个滑板才能飞得顺畅 擦 既然能变形 把那么多年航空经验甩哪儿去了 空气动力学呢 哎 年龄上看这部片也不合适了啊 弃了吧
急速的流线机器人 糖果色头发 圆乎乎脑袋的小主角 滑板 粒子 荒凉的星球 不同于媒体系的美学 一种高科流体美
未知生物入侵地球,拿纯情少女贿赂愚蠢地球人的故事,越看越烂
人设和台词接受无能
J.G.弗雷泽宗教童话SF少年成长史,外加珊瑚海,爱之夏,渡边信一郎的ED3,最后还想吐槽的是,村木靖的坂野马戏千篇一律简单到令人发指,整整50集的打斗换汤不换药真心给跪了...
07年的夏天。“爱之夏”。兰顿与优莱卡,多米尼克与安妮莫奈。不要哀求,学会争取,若是如此,终有所获。爱月光州和霍兰德~飞船 伙伴 信仰 信任 爱 大地 生命
成长、爱情、团体、宗教、民族、生命、家庭、机器人甚至还有音乐和滑板,按照这样的方式,50集不够,也许200集也不一定够去表达主创们所想表达的,所以交响诗篇的所有特点都扭在了一起,优点同时又是缺点,比世界之谜还要重要的男女主角的爱情,被如此呵护着成长起来,又怎么能够打动人心呢
ドライブ感の演出は魅力的なんだけどね。
佛教世界观是最大的败笔
我真的,觉得,炒鸡,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