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梦》这个名字太贴合了,梦是一种虚在,是有且仅有我的存在,唯一坚实的是我,我的感受,我的故事;梦醒后很难说清具体发生了什么,残留下的只有体温的余热。
因此当故事被打印成册,被出版成物,如嫲嫲所说,成为“a thing”,故事就固定下来了,“我”失去了关于“我”的再主导权,故事就进入解释系统,成为一则“酷儿叙事”,一本成长手册,一种畅销的共鸣,但,也只是稀松平常的“人人都会经历”的一篇暗恋故事。
我们时常怀疑记忆的不可靠性,从而延伸出叙事的不可靠性(电影这里其实就有4个版本的故事)我们忧心忡忡于一切不确定性——但,何必担忧呢?
那种柔软的触感,无论是不经意“冒犯”的肌肤,还是缠绕恰好三圈的围巾,你不会忘记的,详实的故事可能经不起推敲,但柔软的感受却是最坚固的真实。
PS,这个细节好喜欢,我要过度解读它:女主讨厌贴身的羊毛紧毛衣,但老师却拿出了最宽松柔软的手织毛衣,蓬松如纱,这种身体上的惺惺相惜是经不起遮掩的,呼应着上文:柔软(或者感受)是最坚固的真实。
20250614,上影节,艺海
2025上海电影节第一部《性梦爱三部曲:梦》,大光明电影院。
从内容、主题说,如不同代际女性在性别问题上的观念变迁,青少年在性与爱上的探索,未成年学生与教师的微妙关系……对我都没构成太多“新”东西。
总体也都是在现代文明开放、政治正确的平衡线上娓娓道来,与我价值观基本吻合。
让我觉得惊喜的新发现,是它的叙事方式——特别鲜明直接地将“文字(写作)叙事”与“影像(电影)叙事”,做了即相互对比、又相互补充的呈现。
两者环环相扣、转换自然、各擅胜场。
高中女生旁边自我心绪感受,千转百回,加之强烈的主体感受,所以,以文字(文学)表达方式为主,更主观、更细腻、更自如。
高中生走过几个不同街区,以文学表达为主,配合代表性影像,提纲挈领地说“这是有信仰的有社区感的街区(老街区)”、“这是资产阶级看重钱的区域(光鲜亮丽新城区)”,影像想要准确表达以上内容,就要花很大力气。
外婆和母亲散步争论,几句话(文字表达)就将一段女性观念发展历史清清楚楚道出。
影像表达部分:那个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冷色”爬梯,在外婆梦里变成了一道神奇的“暖色圣梯”——外婆在人群中挣扎、拥抱、呼吸……主题是表达外婆聊天时说的,想要和人发生关系——但图像更有力量、含义更为丰厚。
高中生旁白说给教师发暧昧信息,配的影像是她和母亲亲昵地坐在床上,母女那种看似亲昵但其实相互有所隐瞒的微妙关系,影像表达更多维。
某种特定超稳定背景下,感情的细腻度、多维度,已经到了相当精细状态。
好不好呢?
取决于你自己当下的精细度状态及未来对精细度的要求。
6.15 27届上影节故事的一开场就透露出了资产阶级的精致,芭蕾教室里上课的少女,优雅经典的室内设计,顿挫有度的挪威语发音。
女孩儿的独白让我脑海里浮现出“资产阶级青少年的烦恼”。
正这么想着的时候,独白突然吐槽“要怎么能让姥姥明白,拥有度假的小木屋不是一件寻常事”。
Okay, Im listening.故事的开场是再经典不过的少女心事:高中生对老师的动心。
看见她的时候看见的也不是她,而是她嘴唇的褶皱,肩膀的皮肤,遐想羊毛毛衣摩擦在皮肤上的触感。
在少女的眼中,这个跟她名字几乎相同的年轻女老师,周身始终处于一种氤氲着逆光氛围的样子。
她公寓总在傍晚,里面始终温暖得让人神志怠惰,挂了满墙针织创作,吸收贮藏了属于夜晚的浪漫能量。
少女昏睡前半眯缝着的眼前,是她的双腿有力地、有节奏地踩在羊毛编织机的脚踏板上。
这起初是一场没有结果的心事。
为了让它变成一个可以被细致地记住,能被触摸到的回忆,女孩把它付诸文字。
故事里她写下了梦里的景象,坦白的、原始的欲望,甚至细腻描绘出老师皮肤的触感。
一切显得悸动浪漫,又因为师生的身份隐约令人担心。
当然。
没被看见的少女心事,算不上爱情,女孩决定把故事分享给了姥姥和妈妈。
这是故事高潮的起点,接下来是一连串合理又超现实的发展。
祖母和母亲先后读完故事后,陷入了震惊和担忧,但都停留在了这对年长的母女间,没有以任何焦急的方式传达到女孩面前。
这是美好爱情的萌动?
或是少年懵懂不觉被侵犯?
是一厢情愿的单恋?
或是一场觉醒?
三代人的对话像水流一样,涌动摆荡着。
两两发生的对话,让这个故事像一条神秘的游鱼,逐渐从泛着波光的湖面下显出真身。
这场少女心事在真相的模棱两可中,被精心地呵护着,赞叹着,逐渐明朗爱意。
千帆过境后,甚至少女内心纠结的终极命题是:是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重复今天的故事。
潜台词是,是否极致的爱的体验也就不过如此。
自始至终她和身边人都相信这是一段美好的暗恋,不是被责备,没有自我怀疑,甚至没有身份取向的挣扎。
太细腻了,不能理解怎么这么会拍这么会写,每一个情节都和女主狠狠共情…因为觉得记忆永远会模糊,所以想要用文字最精确地描述每一个细节。
在95页文字的processing后,站在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看自己的初恋,发现她和任何人一样原来只是平凡的Piece of shit。
于是故事变成一本书被出版,那些私密的情节突然不再只属于自己所有,于是所有回忆变得陌生,好像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终于意识到,心理医生像其他任何人一样,在倾诉后也仍然无法和自己共情,随后夏天来了,迎来蓝色的天空和晴朗的太阳。
成长就是这样吧,美好的少女心事与暗恋,先是在回忆里反复温习,又成为随身携带的小狐狸优盘,最终可以被丢弃和遗忘,也终于可以和曾经自己憎恨的想象中的情敌坐下来,一起喝一杯咖啡。
喋喋不休的旁白像缱绻的心事,回忆和现实并行,中途看的好疲惫,但是最后还是不断流眼泪。
我也像女主的婆婆一样,在荧幕外感叹年轻真好,被爱真好。
“如果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婆婆每天晚上梦到的一定都是她没有写的诗。
”
hkiff49#尾声made me wanna burst in tearsIn a good way. 三部曲中得奖的这部果然是应得的。
通过孩子的讲述,带着一种汩汩流淌出的诚挚和珍贵,清泉一样令人不忍触碰;而围绕它的成人世界则是花枝招展,各怀鬼胎。
这种诚恳与现实的冲撞,难能可贵的是,一点也不刻意,也并不意在对立,而是互相给予冲击和力量。
亲人起初是不理解孩子娇嫩fragile的情感,却也weiredly承托着,保护着孩子,像是最小单位的社会,先给她一点点无聊世界的冲击,好让她未来在社会上免疫。
这部《梦》像《爱》一样,延续了极其深邃的人物刻画。
插个题外话:以前总以为北欧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原来是完全的误解——人家生活环境优渥没压力,并不意味着没有精神生活——相反,正是这排除了基本生存杂音的生活,才逼得人更不得不面对人的存在本质:爱与被爱,对于人类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渴望,那种说不清来由的,很像来自一个更高维宇宙的不能用理智来理解的东西;那种令生活一切增色,也令每时每刻焦灼的悸动,过山车似的心理体验。
这是《梦》所聚焦的故事,一个青春期女孩的单恋情愫,成人世界本不会take her seriously,但却因她真诚、炽烈、纯粹,让成人几乎不知所措:外婆对文字中溢出文学直击人心力量的敏锐捕捉;后来又对于自己的写作产生怀疑甚至小小嫉妒;妈妈第一反应要跳起来保护女儿不受侵害的应激反应;而后又想借此机会帮女儿扩大影响力;老师在过程中的默许;和最后一次见女孩的紧绷不自然;到最后一次母亲见面的抵抗自卫式交流。
甚至心理医生的疏离和讥讽(还串戏到《爱》了!
所有这些,都对女孩无法造成实质上的伤害。
她在影片中暴露了最多的脆弱,但她强大无比。
pa.每一年看的闭幕电影,都能echo那一年的心境。
真好啊
从北京等到香港等到上海,最后在高中附近的资料馆看完了。
几个月等待的时间似乎也是我完成上一段感情内心closure的时间。
听了很多遍willingly,尽管期待值已经过高,但居然比期待中还要好……
看前半段的时候,我其实没有百分百代入,因为本质上还是一个暗恋的故事,并不是那么的特别。
可能只是女同主题的故事太少,拍的少的就更少吧。
不外乎是潮湿、温暖的、想要靠近的欲望。
是美的,但并不是能给我新启发的。
只是女主在奥斯陆游荡的时候,我奇迹般发现那些地方我居然一个人游荡的时候也去过……真的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中央火车站Deloitte大厦,晚点的火车还有撒了的热美式,路上没化的雪,早早打烊却有着温暖橱窗的临街店铺。
第二面见它时,这座城市就换了一个样子——冷峻的、需要抬头才能看清的。
其实奥斯陆并不是我喜欢的城市,仅仅是一个中转站而已,遇见了种族歧视,坐在蒙克美术馆睡着了,但莫名其妙,这一年半我会时常想起它,想起中央火车站,想起电车。
在女主奔向老师家时,从奥斯陆中央火车站天桥的钢筋中拉长镜头,我从来没在一座电影中体会到镜头下的城市与自己经历能够如此重合,哪怕是我生活了二十一年的北京,也没有这样的感觉,仿佛贴着身,做了一场梦。
是什么时候开始真的全情投入被打动呢?
看完电影后过了几个小时,真的像做了一场梦一样,很多东西快忘掉了。
我只记得看到两个人穿脱毛线衣的时候第一次哭了(没明白为什么哭,也许是觉得它太美好易碎了吧)。
中后半段有一段我哭得好狠。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妈妈和老师的对峙(?
)。
在我看来,妈妈更像是一个成熟的、能表达感情的、有底线的自己。
我尊重自己的感情,同时我知道我是一个也会尊重他人边界的人。
但请你直视我,请你不要逃避,不要拿“你不是我的理想型,这么说会好受些吗”这些属于成年人的托辞来搪塞我。
请你不要用假惺惺的理智来推开我,请你不要用防卫和辩论的姿态来回应我,请你不要用成年人关系中的权力结构来套在我们身上…我从来没有想伤害你,也许我有自己的欲望,也许你恰好是那个把围巾给我绕了一圈的人,那我从来没有伤害过你啊……我曾以为只是女主暗恋时的一厢情愿,看的时候甚至觉得女主有些自作多情,但后面才会感知到,不是她梦境的呓语,有些东西是真的发生过的。
我感知过。
女主角也感知过。
前半段老师的形象是在回忆中、对话中、文稿中塑造的。
带着毛线柔软质地的回忆,现在想想好像加了柔光镜一样,在奥斯陆暖黄的灯光下被烘着,总是不太真切的。
而和妈妈对峙的老师才是现实中真正的老师,坐在临街咖啡馆里,只记得那个画面是冷掉的,没有阳光。
在那里,清清楚楚看到了老师在感情上的犹疑、自私、搪塞。
说不上坏,但她的模样我再熟悉不过了,某种曾经经历过的不舒服具像化了。
“你也感觉到了吧?
你也很明显对她动心了吧?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幻想,对吧?
”。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一种自我确认。
对于我来说,妈妈去引导,以及旁白中我的那句“这一句不能否定blabla”是对我这两个月一些情绪的宽慰。
我也很喜欢这个轻盈的结尾,梦的收束不是那些潮湿温暖幻想成真,也不是成年人带着防卫姿态匆匆结束的对话,更不是和一个无趣的男人发展无趣的性缘关系。
而是走出梦,直视梦中出现的其他人物,欲望的客体在此时消失不见,更为真实的东西浮出水面。
关系结构在这里被打乱重组,梦醒后并非是恍然大悟或者心空了一块,而是带着过往的一些东西,收束然后整理。
女主依然是那个和我一样有点驼着背的人,依旧在社交中有点迟钝,但也可以继续往前走。
很多爱情故事都是一个人在街头向前走作为结尾,只有这个不落入俗套。
ps:忘了有一个超级喜欢的点!
不知道是不是有过处理呢?
里面翻译的是“姥姥”而非“外婆”,用的是“出道作”而非“处女作”。
感觉很多外国电影翻译都会习惯性翻译为后者,如果真的是有意去注意这点的话真是太棒了🥹完全女本位啊pps:还有一个点我也很喜欢,虽然是同性作品,还是女同很喜欢开玩笑“恋姐”“恋老师”下典型的人物关系,但看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性别、年龄、身份都不重要,甚至这个人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欲望的产生和落下。
但还是没太懂为啥“爱上女生就是女同了吗”这句话有啥好笑的………?
为啥大家都在笑?
给我很诡异的感觉……
轻盈如梦 不重要了:)单箭头就是最美的 迷恋本身就是自我为中心的 我更沉迷于自己的感受 而非迷恋对象 一场自我迷恋和时过境迁后的成长 如果能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走出来这场似梦非梦该多好呢 这段be终究要慢慢独自消化..泪目了 (心理咨询室也代了 维也纳的鸟儿何曾受益于弗洛伊德 )想来我也是个有时差的女人啊 一切从失恋开始 自我的意识开始觉醒 先追星后成为真正的梦女并醒来 感受空虚继续轻盈爱着立本人 先恋爱并失恋 随后遇到一个真真正正喜欢的人 痛苦但更多的是美妙 “我像蜕变成另外一个人 或者说是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是的 从我确定无可救药的喜欢上他的那一刻起 便开始了这场蜕变 无论什么感觉 都让我觉得我在成长 我写下来 我要永远珍藏 这份自我的迷恋(写下来这个动作的相似是我迫不及待想看这部电影的契机) 太孤独了 一个人的爱恋太孤独了 我很怕万般皆空那一刻的到来 但它好像注定会到来 好渴望被人类拥抱啊 ps.在b站看的 十一点打开 本以为三小时 计划只看四十分钟 结果两小时过去了一直看到了黑幕hh还好不是三小时 上班会彻底困晕了 从暗恋到被喜欢喜欢 怎会有如此贴切我生活的电影啊 会二刷
我在周日的下午,因为原本要搭乘的火车取消,只能临时转乘公交,于是对要去看的 Dreams (Sex Love) 减少了一些期待——因为不知何时才能抵达影院,想着这一部可能无法沉浸地观看。
好在周末的公交速度很快,我只比开场时间晚了十五分钟。
我走到剧院里,对通道里协助开门的工作人员道歉,向她解释我是因为火车取消并不是有意迟到,而她也和我道歉,替我遗憾我错过了影片的开头。
让我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并不完整的观影体验,却让我找回了最初开始看电影时,纯粹的快乐。
作为三部曲之一,Dreams 讲述的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暗恋小故事。
这场暗恋与性别、人物、甚至暗恋本身都没有多大的关系。
高中女生偷偷爱上艺术课的女老师,没人知道的情愫从诞生到消亡只用了几个月——而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
她写下这个暗恋故事,拿给信任的外婆看,外婆作为诗人,敏锐的发现女孩的写作天赋。
女孩的母亲在确认女孩在这个故事里没有受到伤害,甚至在与女老师交谈确认,发现这场暗恋似乎只关乎女孩一个人之后,开始与外婆探讨出版的可能性。
这个故事所展现的现实层面像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童话,包容开放、彼此尊重的家庭关系,发现事情有所偏颇于是果断逃离叙事的被暗恋者,以及能够信任家人、对自己的坦诚的女孩。
外婆与母亲对于故事的反射也格外美好,在确认了女孩的安全后,她们试图从故事中找到女性、queer身份觉醒的部分,发现故事的文学性与艺术性,在投射着属于自己的视角的同时,着眼转向下一代的文字天赋。
而最令我动容的,其实是在这一切的背后——氤氲的想象中的画面,冗长而细碎的内心独白,老中青三代女性对于爱的不同的诉求——从主角出发,故事想要讲的,其实还是最为简单的哲学问题:爱是什么。
是无法自抑的想见到对方的冲动,是心碎后迟迟无法释怀的遗憾,还是一种主体性——那些自己感觉到自己是无可替代的时刻——哪怕仅仅是在自己的想象里。
在母亲与外婆的视角里,这个故事让人担忧,却又证明了女孩的写作天分和自我觉醒。
而在女孩的视角里,一切都是纯粹的有关于爱的体验,是关于首次意识到,“我之所以为我”。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觉得一切都太美了。
爱很美,感受到自己是特别的时刻很美,电影很美,讲故事、问问题都很美。
在一百余分钟里,我们一起将太过嘈杂的世界抛弃,沉浸在一个好故事里,这就是电影本来的目的。
而在这样一部没有讨论社会议题(但是绝对是在社会环境之下的)、没有想要构建宏大叙事的电影里,我重新找回了观看电影的纯粹的快乐与幸福感,那就是从故事中看到我,看到我们,看到世界上美好的、未曾触及的、纯真而纯粹的、或是已经被忘记的部分。
意料之外特别喜爱。
比起电影,更像一本缓慢展开的文学作品,像某个少女偷偷写在笔记本角落、从未打算让人看到的那种。
一点点下意识的思绪涌动,轻盈、真诚带点羞怯地袒露情感她眼中的世界是各种瑰丽色的梦境装饰漂亮色彩的猪笼草。
和老师的镜头真的太欲了,心脏都随着空气的律动逐渐发酵、柔软...当她溺在那气味里时,她便真正拥有了她
即使客观世界女老师的视角中这一切不存在甚至莫名其妙。
可这种朦胧的依恋,浓烈到超乎常理的暗流在她的主观世界中是真正生根发芽、盛放过的、最终也悄然凋谢“爱上一个女老师,我就是女同了吗?
”即坦白又困惑的诚实,没有草率贴标签,只是把这个问题像糖块轻轻丢入水中,不去搅拌,只静静待它融化,像隐秘的小河悄悄流淌
然后继续困惑,继续爱,继续成长到最后于她而言也仅仅是个“故事”罢了我始终觉得,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能让人毫无阻碍地“带上”作者的眼睛,看见她眼中世界的颜色、光线和情绪纹理,让你几乎能嗅到她梦境的味道,牵出潜藏心底未解的余温
几乎全女角色的作品,整部作品通过一位17岁北欧女孩坠入对性爱幻想的写作独白开始,并贯穿作品同时还运用了大量的关于诗人著作的婆婆 商人眼光的妈妈 爱好写作的女儿,不同代际之间的长篇对白,奠定了台词文学性的倾向你是否还记得自己的青春期关于爱情萌芽的想象沦陷,你的17岁究竟在想什么?
作为27岁的我第一感受是作品里极具细腻的讲述了关于青春期爱上一位老师而衍生出来梦幻性爱描述,一定是离我很久远的感受,但我能确信的是,那时的我一定也是这样。
确信过對方对我的有所心动 悸动于肌肤之间的刻意触碰 幻想着某些片刻的言外之意导演对于楼梯的拍摄手法或许存在着某些隐喻,但关于人和人之间的交错在旋转楼梯的交错之下的交相辉映时成为了我全片最爱镜头另外最喜爱的片段则是当女儿撰写下来关于暗恋老师的文章接连被婆婆 妈妈审视,上一辈更多的不是责怪,而是提议女儿惊艳的词藻作品值得出版,但一定需要过问女儿老师意见的那一刻,女儿退缩了是的,她退缩了,一个17岁的女孩该如何面对对面作为她青春期性幻想的成熟女性,尤其是在确信这位老师不喜欢她的那一刻,她只能选择愤怒的逃离因此妈妈作为代表女儿与老师在咖啡店交谈的那一刻,我被一种莫名的女性力量所感动了一位是深爱女儿的母亲一位是被女儿放在心底深爱过的初恋老师原本不会有交集错综复杂的双人关系,在这一刻产生了联系见面对视的尴尬里是揣测怀疑母亲可能会告自己的老师,是在女儿意识流里有过肌肤之亲的性爱对象好在这个年纪赋予了她们可以互相接纳包容一切有关青春期女孩的可能性 实在可贵当然里面关于婆婆 妈妈 老师 女情人 的各种角色塑造还有很多值得肯定的片段 希望后续流媒体上映后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看完电影走在回家路上的这一刻,我对于这部作品的感受也在逐渐消散,因此我选择像17岁的女孩一样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因为我知道很快我们就会遗弃掉那个曾经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信物,然后全力迎接下一份领域的“第一次”体验
#SIFF27th。北欧老中青三代女性主义知识分子所构建的微型乌托邦,即所谓的“梦”,也贯穿了“女性主义”从远处的概念呼喊(老)到自我主体的具体彰显(中)再到更多元维度的性别流变和感知拓展(青),甚至连情节中的“她者”也都是女性构成的,以至于本质上不算那个有所隔离的“他者”,她者本为一体。奶奶在高地,妈妈在平原,女儿在神秘而广阔的云里,通过文字和语言相互连接,赋予两者除开理性功能之外的新的柔和的包容力。全片并未着重强调身体交融的触感——那些常被依附于女性的新属性,而更多以观察者的元位置去识别和觉察这一切欲望和意志的流变。也就从单纯私人的“女性性”跨越到一种运转于背后的社会结构的质变,她们不仅能把握自身的主体感知,也能站在高处以包揽话语权的姿态描绘和定义一切,这正是从文化族群根部的改变
【SIFF 27th】第四场,可看,但不太对胃口。围绕少女青春期的一次怦然心动,三代女性各抒己见,但并无浓缩各自的时代特征之类功利的目标,本质上仍是很私人的表达。争来争去不大有结论,倒是显出每个个体独立的特质与可爱之处。那就求同存异吧。
3.5星。SIFF第一场@ 大光明没有囿于第一幕的coming of age故事,女孩对老师的爱欲幻想是温暖暧昧的梦也是冷静犀利的旁白,同时探讨了成人视角以及对Johanne写小说的利益态度还是挺有趣的,很喜欢妈妈和外婆讨论Flashdance是否不女权那段我妈妈认为free speech是信仰,外婆认为瑞典人外表且sexual的上帝才是信仰,虽是以谈话为主的电影但一点不觉得无趣或话痨。中文字幕很差,跟英文字幕比对有很多词不达意和犯错的地方,尤其把“queer awaking”翻译成同性觉醒,把queer翻译成女同让我很膈应,“酷儿”这两个字烫嘴吗还是太单性恋霸权太无知了。
#27th SIFF 糟糕的放映机,糟糕的字幕操作员,糟糕的电影。把暗恋拍到如此极致的细致真是让人每一分钟都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咖啡馆对峙那场戏,女主不在场但还要从旁白跳出来反驳女老师真是给我看笑了,我爱她但她居然不爱我好吧那我其实也没爱过她,一句话就能讲明白的青春期破事拍了两个小时,想要浪费时间确实可以多看看这种文艺片🙏
将「尴尬」化作日常,转化为别样而巧妙的笑点;让「幻想」跃然银幕,又以元叙事悄然闯入现实。三代女性之间的相处、交流与对话,呈现出家庭关系中的哲学维度,同时自然流露出一种轻盈却深刻的女性力量,富有启示,却毫无说教的疲态。而那场看似「一厢情愿」的酷儿情梦,其「荒谬感」逐渐被现实的奇遇所中和,真与假的边界愈发模糊,甚至变得无足轻重。仿佛与角色们共同经历了一场梦幻奇遇,一次穿越银幕与现实的温柔穿透。丨HKIFF49 閉幕片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20250420
如果一部电影把画面关上只看字幕就可以完全了解作者意图,那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不及格的。你怎么不真写小说去呢?全片在视觉上让人能记住的段落匮乏至极,然后后边咯嘣来了一段大青春伤痛mv,看得我眉头皱纹都要加深了。本来还琢磨文晏拍那么一玩意柏林都要,现在看看原来一切都有迹可循
谁能告诉我这片子后面怎么了,因为前1h我真的很爱。
14分钟毙掉75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少女心事》你不能让女主角【不停的】念旁白,应该用电影专属语言来表达,这不是在记流水账,甚至文学也不这样表达……🥹🥹
太难看了……最后的结尾和插曲让我多给了一星!这是北影节唯一的一个雷🥱
前面女主一直在独白,虽然是故事基础但让我走神几次。后面导演/编剧让安排了几个不同人的角度针对她写出来的经历展开了不同的讨论才有点意思,而且后面也确实幽默起来了,女主妈妈调背景乐音量那里逗笑我了,两次阅读后妈妈的态度转变也显然是喜剧式处理。不过后面老是花式夸女主那篇“95页长文”写得好,算是编导借笔下人吹捧自己么?女主其实一直坚持这是自己的重大经历,但观众以及戏中人都把这个经历淡化了,尤其是心理医生那里,我喜欢女主明白这点并且予以反击,虽然还是用喜剧笔墨结束了这个情景。最后女主摆脱了精神累赘/U盘,向左走向右走的选择在骄傲月临近结束的时间节点,让这次观影更有意义了。75
听到外婆说上帝是瑞典人并且给别人看他的大xx并且让人觉得safe的时候我对这种视听语言小学生一样的片儿是真的一点儿都绷不住了,现在的电影跟50年前相比退步了多少年?
在什么童话故事里,母亲会替女儿去问迷恋过的女老师,你也有感受到她对你的感情吧?你也很明显对她动了心吧?这不只是她的幻想吧?啊???啊??????(最后还替女儿狠狠瞪着这个只在女儿叙述里有魅力的女老师)以及迷恋之人的最大魅力其实在于我们的叙述中,这或许就是幻想的必然结局
文本流畅,但真不该对北欧电影在主题上能有什么突破有期待。
#SIFF27# 天山剧院厅,天哪果然北欧人均哲学家!这样一部关于少女的暗恋的“小”故事,都能拍出如此的层次和深度,即使旁人眼里的茶壶风波——片中真有一个茶叶在茶壶里“盛开”的普通但拍得很有气质的镜头,是男人世界里的“宏大叙事”的反面,但在年轻的心中从来都是波澜壮阔的个人史诗,它是探索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探索社会、探索与他人关系的可贵的经历,姥姥不愧是作家,显然能深深认同如此女性而细腻的表达、深深理解这种精神世界的挖掘,三代女性的对于青春、爱情、性的观念表现日常化而又无比风趣有想法;心理医生(还很贵)好高级的讽刺结尾,果然在男人眼里你们女人这些小爱情就是这么不上台面居然还出书;片中居家环境太喜欢了好暖和温馨,冬日里在窗边小角落裹在织物里读书正是梦想画面
小仙女一家三代女性都蛮可怜的,思春自嗨文字要送去出版,还没出版就在担心有差评怎么办,哈哈哈哈哈
被社交网络深度绑定的现代男女该如何将暂时无处排泄的性欲(通过自然裸露而非由于社会性禁忌遮蔽隐藏的排泄器官)转化为永恒无限循环的爱欲呢?站在夫妻双方中间合影「传说」能给《婚姻生活》带来好运,如上帝那般实存着的烟囱清扫工开的药方是,首先(使用语言)击穿打乱性欲结构「对上位者祛魅」然后再通过性爱之间如真似幻的「梦」境(分三阶段:彼此输出长篇大论的爱是爱欲循环结构的初级阶段,彼此输出三言两语的爱是爱欲循环结构的中级阶段,彼此分享静默《无须多言》的爱是爱欲循环结构的高级阶段)逐渐「对下位者赋能」修复重建爱欲结构。不过,这个尚没有得到最高权力机关官方认证就出版的民间偏方也是允许被有「阅读障碍症」的读者打上问号的。毕竟有些「患者」还暂时「无能」做好真正《时时刻刻》欣赏、分享和共创人类智慧结晶性成果的准备。
微卷发确实比长直发显小好几岁啊。
好长啊,果然挪威还是不对我胃口,不敢相信要是这事情发生在国内会发生什么。比较喜欢对于规训话语的讽刺。@江南分馆
好细腻好喜欢,外婆和妈妈的每次对话都好有意思hhhh
喜欢故事的结尾,有些打不开的心结,可能看昂贵的心理医生也没用,倒是偶然遇见的一个人,相约去喝咖啡,心结可能自然就散了。有心插柳柳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