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题材从来不缺少好电影,任何一个影迷都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片单……在这份片单中,有一个散发着独特光芒的角落:儿童。
杉姐今天给大家安利这样一部电影:《芬妮的旅程》
虽然豆瓣评分一度高达8·1,但看过的人数不足500人。
公号们都讲大事,抓热点,很少有人关注这个冷门的小片。
故事改编自《芬妮的回忆录》,讲述了二战时期,一群勇敢的犹太孩子们逃离纳粹纳粹的魔爪的故事,自此他们再也没见过自己的父母。
《芬妮的旅程》采用纯儿童视角的拍摄方式,很难想象,一群孩子的嬉闹旅程居然能让我们感受到惊心动魄、震天撼地的生命体验。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了600多万犹太人,其中儿童竟然多达150多万人。
很多法国的犹太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把孩子托付给不同的组织,让他们获得收养与保护。
故事一开始,一位母亲把女儿送到了一家儿童收容机构,并答应女儿很快就会把她接回去,年幼的孩子不懂离别的滋味,母亲骗得了孩子却骗不了自己,她努力的保持着微笑,可一转身就哭了。
在这家儿童收容所中,有很多被犹太人父母送来的孩子,这是一座由父母愿力缔造的避难所。
小主角芬妮就是其中的一员,十二三岁的她,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小脸儿上写满了倔强,自己都还是孩子,却要在乱世中照顾两个妹妹,已然是个小大人的样子。
和集中营相比,收容所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到处都是孩子们可爱的身影和爽朗的笑声。
一天,芬妮和同学们正在表演木偶剧,台下的弟弟妹妹们笑的合不拢嘴,校长却忽然接到通知,收容所已经暴露,德军马上就到。
虽然依依不舍但小小的孩子也懂得生命开不起玩笑,她们被转移到了意大利的一所房子里。
房子里散落着动物的干尸,主人福曼太太让她们感到害怕,初次见面,她就生气的质问不是说,没有小孩吗,当天夜里她就把芬妮和妹妹拆开,让妹妹必须独立睡觉,虽然妹妹会哭到天亮。
但这福曼太太面冷心热,是她在关键时刻保护了孩子。
为了把孩子们送到更安全的瑞士,福曼太太让孩子们乔装成去山上参加夏令营的法国人,她半夜起来让孩子挨个说出自己乔装后的名字,引来孩子们的各种不满。
但福曼太太依然坚持每天夜里的盘问活动,只为她们关键时候不出差错,因为一个差错就意味着死亡。
送孩子去坐火车时,看到来检查旅客的军官,福曼太太马上演技开挂,十分可爱。
先是在火车站高呼,自己东西被偷,引来军官的注意。
接着,看到火车已经开动了,但孩子们还没上去,福曼太太马上就假晕了。
虽然孩子们上了火车,虽然她们都能讲法语,但危险才刚刚开始。
火车到站时,带队的男孩因为看见德军太害怕逃跑了,芬妮临危受命, 成为了孩子团的领队。
芬妮能成为领队的原因听起来也十分不靠谱:戴安是哑巴 维多太内向 你比较精明临走时福曼太太把芬妮拉到一旁,告诉她当领队的秘诀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表现出害怕。
芬妮临时带队,认为只要找到接应的人就能完成任务,可她哪里知道,九九八十一难在前面等着它。
火车轨道被炸断,孩子们中途下火车,芬妮带着所有的孩子不知道去哪里。
小队友车站走丢,马上就被德国官兵盯上,半路逃跑的大孩子伊田直接被捕了。
好不容易找到了接应的人,但在转移时,她们被德军发现,所有的孩子都被捕了,福曼太太之前煞费苦心的突击检查派上了用场,就连最小的孩子的回答也没有任何问题。
但人心难测,她们因为半路得到的一个布娃娃被人出卖了,德军拘禁了她们。
这下完了?
这些孩子的表现让人相当诧异,金发小男孩被枪口抵头也没有后退半步,没有食物的威胁之下,他们没有交代出任何一个接应人的名字。
他们在这里吃了最后的晚餐,成为待宰的羔羊。
却靠着机智和小聪明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溜出去,飞到了森林和田间。
奔跑的孩子们就像散落在大自然的小精灵。
这画面一时间让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震撼和奇美,总之她们的身影和这片生机最般配。
她们什么都不确定,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没有一个可信的人却到处都是想把他们抓走的纳粹,芬妮执着于寻找接应人,但接应人现在很可能也已经死了。
芬妮终于明白,在这个乱世中,不能依靠任何人,她只能把自己当大人。
她们找到了一所废弃的房子,准备在那里生活,直到战争结束,昔日因为这个问题扭成一团的小伙伴终于和解了。
芬妮:我们要呆在这里吗?
眼镜男:今晚?芬妮:对,每一晚。
这一路,处处都是怪兽(孩子们称纳粹是怪兽、大野狼),孩子们多次与死亡交肩而过,最终都化险为夷,她们是幸运者,更是强者,丑恶和死亡并没有让孩子们忘记欢乐。
和逃亡的艰险比起来,最能打动我的是孩子们的天真与善良。
这是上天赐予的力量,是普通成年人都无法拥有的东西。
坐在汽车上的孩子和举报了他们的坏人挥手告别。
走不动路的时候,一个皮球就能让他们忘记疲惫、迈开小腿奔跑起来。
父亲留给眼镜男的钞票忽然从包里飞了出来,孩子们马上就兴高采烈的玩起了捡钱游戏,他们是那么专注游戏没有一个孩子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试想如果看到漫天飞钱的是一群成年人,那场面不知道会有多难看。
纳粹亲手打造了一个无情的战场,他们认为可以把犹太人赶尽杀绝,可他们万万没想到,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任何地点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玩耍的战场,她们远比敌人想象的顽强。
这一路走来,孩子们要感谢自己,也要感谢很多为他们付出的成年人:他们可能是慈善家、可能是利益熏心的大富翁、也可能是穷光蛋。
芬妮最初生活过的收容所的管理人员就因此失去生命。
无论如何这世界的善意总比恶意多一分。
辛德勒被全世界熟知,可是还有那么多善良的人不为人知:英国人尼古拉斯·温顿组织了8列火车,救了669名犹太儿童;波兰女士森德勒化装成护士从犹太人隔离区中救出近3000名犹太儿童,波兰政府2007年3月授予森德勒“国家女英雄”称号;中国人何凤山、潘均顺也因为曾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和收留逃难的犹太少女而被列入其中。
顺便提一件让每个中国人都自豪的事情,中国的上海是二战期间唯一一个犹太人能够合法进入的城市,犹太人在这里与中国人和谐共处,20000多犹太人来到上海,他们在这里经商、生活,战后大多数人留在了上海。
(犹太人在上海开的商店,门口有中国人走过)留在小木屋的孩子们还是遇到了大困难,小朋友们因为在树林里吃了野果上吐下泻。
无奈之下芬妮和眼镜男孩半夜走入当地居民的生活区,穿过死人的尸体,她为了弟弟妹妹们的生命第一次暴露了自己。
她就那样直接敲开一间房子的门,对房子的主任说“我是犹太人”,敲门之前,芬妮对小伙伴说“如果我出事,答应照顾我妹妹”。
要知道芬妮也还是个孩子,她常常会在梦里与妈妈相见,她表现出的成熟与勇敢真的让人心疼。
所幸芬妮敲开的不是敌人的门,她们用做工换来了在这里的停留。
很快纳粹又来了,孩子们再次需要转移。
眼镜男的钱派上了用场,他们用这笔钱偷渡到了瑞士的边界,又一次在德军眼皮底下溜走了。
即便是到了边界,能到达瑞士听上去还是天方夜谭:这里离边界有五公里,你们有45分钟的时间,德国人会在那里巡视,你们要跑进树林里,从铁丝网上的洞钻过去,然后一直跑到反坦克障碍,中间是无人地带最危险,然后看到灰色的房子就是瑞士,听懂了吗?
孩子们再次张开双臂、迈开小腿开始奔跑,她们跑啊跑,我跟着哭啊哭,我居然因为一群孩子的奔跑泪流满面,她们跑的是那么认真,他们的生命力是那么顽强。
这一刻,他们是奔跑中的发光体,是移动的赞美诗,而无法预知的未来又让观众心情忐忑、情感脆弱。
在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他们的逃生是光,是人类的最后希望,是正义的最后避难所。
感谢生命,感谢和平。
本文首发w今日头条号《电影烂番茄》 作者杉姐,微信公号《1895电影评论》同步
为什么童真会与战争联系在一起?
反战依旧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主旨,战争下犹太儿童的童年是怎么样的?
是每日的流离失所,是无法“离开”的庇护所,是不能和父母在一起,战争是如此的残酷,但影片中孩子们的微笑是如此的美好,是踢球的快乐,是追逐“蝴蝶”欢快,是玩水时的幸福,在这样美好的画面下衬托出的是更加残酷无情的战争。
我们不能站在后来的高度,去批判当年的自己,这不公平。
如果重来一次的话,以当时的心智和阅历,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你应该不断接纳自己,不断去发现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并努力活出自己。
你的目标不应该是变成某个人,而应该是变成更好的自己。
最难过的,莫过于当你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或迟或早,你不得不放弃。
电影开始几分钟后,有一段布偶戏。
一只狼想要吃一只羊,羊不能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狼要吃它。
狼说,你污染了我的水。
羊辩解说自己在下游,污染不到上游的水。
狼又说,你一年前骂过我。
可小羊一年前还没出生。
狼再说,如果不是你,那就是你哥哥。
可小羊没有哥哥……最后终于没有耐性的羊随便找了个借口,向小羊扑了过去。
布偶戏的最高潮,所有孩子都开始大叫“小心那只狼。
跑,快跑,跑,快跑……”屋外,报信的人匆匆赶来,他们被告发了。
孩子们被一车车载着,驶向不同的方向,开始逃亡。
女主角有个妹妹,很小,特别懵懂,特别天真。
上车前,她带着骄傲和快乐,向即将告别的“阿姨”展示她新学的知识“当你拥有什么的时候,减去一点,再减一点,最后就什么都不剩了”,看到这里,我知道,这就将是他们的逃亡。
他们一路逃亡,一路失去,失去了德国,失去了意大利,失去了一处又一处避难所,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好心救助他们的人,失去了爸爸给的一箱子钱,失去了一路陪伴的“小羊”,失去了能“穿越时空”的“相机”,失去了像孩子一样害怕,渴望被保护的权利……但,他们从来没有失去过自己,失去过彼此。
我不止一次地担心,一定会有一个人,然后是两个,接着一个个的,会以不同的方式“减去一点,再减一点”,但幸好,直到最后那刻,他们都没有失去彼此。
当他们唯一一次被抓住时,那个特别天真的小女孩和那个特别勇敢的小男孩有一段对话:“我们真的是犹太人吗?
如果这样不好的话,我们就不当犹太人了。
”“没有不好,就是这样的”“可如果我们不是犹太人的话,我们就能走了”“但我们当不了别的什么”“为什么?
”没有回答。
这一刻,你没法不去想到最开始那只天真的小羊。
小羊,你知道了吗?
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一切只是因为,你是羊!
但谁规定谁应该生而为羊?
如果这个世界清楚地告诉你“你是羊,你没有活着的权利,没有好好活下去的权利”,这样的世界多么让人绝望!
可曾经世界就是这个模样,甚至很多时候,它就是这个模样。
我不知道现在的世界是怎样,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只羊,因为没有人告诉过我。
但至少,我不会生活在无止境的疑惑和恐惧中。
所以,我很珍惜,我珍惜现在的生活!
如果可以,我希望它不要改变。
没有战争,就没有伤害和战争本身比起来,战前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了。
温顿过后说道,“我不是故意保密……我只是没特意说起而已”。
他有那种热血,只要下了决心就一直做,无论付出什么代价。
多年后,提及父亲这项当年所有人都视为“不可能的任务”时,女儿芭芭拉说道:“其实只要有一束微光,它就能划破夜空,给人类带来光明。
这段旅程并不轻松,说是旅程,实则是逃亡,整个过程足够揪心,紧张之余穿插即兴的踢足球,抓钞票,玩水战,让情绪得到暂时的舒缓,毕竟孩子的世界是可以没有烦恼的!
而且,里面的每个犹太小孩都这么好看
每個人都可能出賣你,但不相信任何人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這件事你還是要靠自己。
無論是山坡上的足球、草地上的捕捉,還是水邊的嬉戲,竟然還在山間廢舍裏玩起了過家家,他們都是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即便總是會被「旅程」所打擾。
但最後他們還是依靠自己到達了目的地。
在陽光下的草坪上,把旅程放在了身後。
即便真的有這麼一個「旅程」,沒有芬妮也是不可能有這麼一個旅程的。
等待人走的,只有人所走過。
在離開最後一座農場時,孩子們的天真是否給幫助他們的人留下了隱患,這個無從考證。
不過善良似乎總是與這種危險相伴隨着的,在每一個稍微幫助了一下他們的人身邊。
這便是杜撰與事實之間的差別,在現實中是不會有這種兩可性的。
我們不必去想象不存在的危險,也不必去否認存在着的善良。
不過,也可以讓我們去想象一下會發生什麼。
當德國軍來徵用農場的時候,農夫的表現可真是夠鎮定的(與弗曼太太的怕也要裝不怕有異曲同功之妙),並且他本來是不願留下他們的。
天真並不等同於毫無防備,善良也是這樣。
片中的小女孩說,我們別當猶太人了。
如果你不當猶太人了,他們還是要抓你,那證明就根本不是你的錯。
电影里大多数的人其实并不理解这场逃亡的实际意义,只知道要躲避士兵 警察、躲避所有的成年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断送她们未来和性命 不论是为了利益举报援救组织的老人,还是为了安全出卖孩子们的妇人,都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摆在了儿童的对立面,摆在了人性与良知的对立面。
导演用孩子的纯真和成人的虚伪、奸猾作对比,凸显了残酷战争下人们生存环境遭受的无情破坏。
二战期间,犹太孩子们从各地被送到这个目前还算安全的地方
一起看木偶剧但这个看似安全的地方,也变得不再安全……
准备逃
临行前的叮嘱孩子们被迫一次次地转移,,隐姓埋名……带队的伊田在火车上,中途见有士兵检查,吓得逃了
中途跑了
最终被逮捕于是带领孩子继续往前走的任务就交到了芬妮手上。
她这时大概也就十岁刚出头儿,面对未知的路途会感到恐惧,但负责人是一个内心强大女性,给她勇气与力量……
鼓励
强大的内心这位女士再也没出现,以后只能靠她们自己了……
茫然的等待,不知谁来接孩子们走累了,一只足球又让孩子们重新散发活力……
在山坡上奔跑在卡车上,小妹认出了在火车站送给她娃娃的那位年轻母亲
很善良的一位年轻母亲但在选择自己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能活下去的纠结中,这位妈妈选择了自己的孩子……
出卖了这群孩子但她终究没能逃过纳碎的魔爪……
我可以理解你
但你能轻信他们吗?
孩子们被关在屋内,不给饭吃……
握着手,一同哭泣,又互相安慰芬妮是个勇敢的小姑娘,始终在找机会逃走。
在红十字会的用餐期间,她们逃脱了……走到又饥,又渴,一个清澈的小湖,给孩子们带来片刻的欢愉……
片刻欢愉
男孩给予芬妮信心山坡上一座破旧的小木屋,孩子们玩起了过家家……
过家家由于饥饿,误食了一种红果实,芬妮大胆地找到当地人,并请他帮助……
聪明勇敢在农场,孩子们又得以喘息……
开心一刻农场被德兵收缴,孩子再次出逃……
穿越森林
越界她们终于奔向了自由……
奔向自由落下了一个最小的,芬妮冒着枪弹,跑“之”字路线也给她背了回来……
最后一个娃儿看了这部影片好几遍,现在又打算用它来学法语……
偶然发现这部电影,看完觉得真是个意外的美好。
印象深刻的几个点:1.伊力到底是因为害怕所以逃跑?
还是想引开站台的检查警官?
我看完不太懂,但不我想应该是为了引开警察:①在收容所的时候他就一直在偷偷关注战争的消息,这在收容所当时应该是被禁止的,中间弗曼女士发现了却并没有指出去责怪他。
②弗曼女士在收容所暴露不得不送孩子们离开的时候,指定伊力为孩子们的对长,说明伊力是值得信任的。
③后面伊力的那封信。
2.伊力的信:支撑了芬妮逃亡许久的伊力的那封信居然是空白的。
伊力或许明白:只要有一点点的信念,芬妮就会坚持下去。
这一点弗曼女士也提到过:黛安哑巴,维多内向,而芬妮坚定!
芬妮:我害怕难道你从来没有害怕过吗?
弗曼:那就假装不害怕!
知道吗?!
听起来好像很矛盾,可是对于芬妮,这更是一种鼓励。
3.那个笑起来像洋娃娃一样的小男孩(很遗憾竟然没有看到他的名字):太太太太太喜欢他了,全剧最爱。
趁警官不注意锁上门,咆哮怒骂那一段,真是看的我心惊肉跳的!
后面在山顶上找到一个破房子的时候,又带领孩子们玩起了过家家,简直太萌辽!
4.精灵般可爱的孩子:真是难以想象,这帮孩子们小的才6岁,而芬妮也只有10岁而已。
逃过玉米地的那个画面,就像一群散落在大自然里的精灵。
在最后帮他们的意大利人让那里居住时,一个小男孩半夜还在偷偷干活,只是因为芬妮争取来条件是帮让干活,让才留下他们。
感动哭了。
5.最后的结局:德国士兵已经举起了枪,芬妮还是义无反顾的奔向了摔倒的小同伴。
我更感动和关注到的是:在背上同伴的时候,那封空白的信刚好飞到她们年前,就像伊力在厨房初见芬妮时候的鼓励和幽默一样,给了芬妮站起来的力量;在跑起来的过程中,芬妮跑的是Z字型,而这也是伊力曾经开玩笑般告诉过她的。
太美好了。
《芬妮的旅程》本电影根据真人故事改编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许多法国的犹太父母为了让孩子免受威胁,把孩子托付给各种组织故事的第一幕就是芬妮的母亲把她们姐妹三个托付给组织的那天,刚开始的半年间芬妮照常的吃饭,和小伙伴们游戏玩耍,和母亲的书信往来。
日子过得非常平常,知道有一天告密者的背叛打破了一切的平静。
他们被迫转移组织。
到达新组织的第一天,组织的负责人是一位女士,刚开始非常排斥,因为组织已经有太多人了,可是还是不停的有小孩的涌入。
但是最后还是安排他们住下照料他们,在这段时间里似乎没有上一段时间那么轻松,因为芬妮没有收到妈妈的来信,后来遇到了伊力,他和芬妮在厨房通过一台收音机接收战争的讯息,等待着和平和亲人团聚的那一刻,日子似乎开始渐渐好转。
可是好景不长,呆在意大利越来越不安全,他们再次被迫转移,这次是瑞士。
但是和上次情况不同,孩子们需要更改名字,隐藏犹太人身份的象征,而且转移的理由变成到山上参加夏令营。
在逃亡的旅途中遇到许多困难,伊力的逃走,芬妮临危受命,当任队长;途中火车轨道出现问题,被迫更改路线;和组织人的失联。
但是最终还是到达瑞士的边界,成功转移。
在这个电影中有许多感人又让人值得深思的瞬间当第一次被迫转移的时候,芬妮十分不愿意,这时候最小的妹妹说了句:当你拥有什么东西的时候,减去一点,再减去一点,最后什么都会不剩的。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想要的太多有太多的羁绊,但是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减法。
当芬妮临危受命的时候,她犹豫如果害怕怎么办。
组织者告诉她:如果怕就装不怕。
对的如果辣,装作不辣;如果痛,装作不痛;如果害怕,就装不怕。
有时候我们必须隐形的赋予自己一种能力。
第一次转移途中遇到告密者,车上的人嘱咐不要挥手不要回头。
可是在车后座的一个小男孩升起他的小手向这个地方告别。
在第一次被抓关在一间教室的时候,最小的妹妹问:犹太人不好吗?
我们不做犹太人不就可以了吗。
不是的,我们没法不是犹太人。
孩子的心灵没有半点瑕疵,这个世界的规则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可思议。
他们没有办法改变出生,犹太人的血统没法改变。
他们逃到山顶的时候看到一个破旧的房子的时候,提议在这里生活直到停战。
他们中有的人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想象着家庭布局。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愿望:世界和平,和家人在一起。
可是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愿望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一群犹太人血统的民族身上却是那么奢侈。
最后之所以能顺利的逃脱除了自身的勇敢和相互依赖和信任还有好心人帮助。
愿世界和平!!!
因为不了解历史背景而导致的全程看不懂
阳光明媚的天气,绿意盎然的景色,天真无邪的孩子却不得不开启逃离纳粹的旅程,对比之下尤其残酷。
孩子的天真无邪更加凸显出纳粹的残忍血腥,只可惜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往往很难,成年人失去了那份童真,拍不出味道来。
还行
三星半吧。
二战和犹太人好像只是背景板 主线像网游推本 孩子性格趋同 成年人们是接任务送装备的npc 除了廉价漂浮的惊惶啥都没记住
儿童的视角揭示战争的残酷,传达反战的思想。有展现孩子们玩耍时的天真无邪,也有遇到危机时的害怕无助,一前一后的对比更能突出纳粹的残忍。那些身处战争的孩子们,根本没有慢慢成长的机会,他们只能被现实逼着迅速长大,被迫直面无情的敌人。而关于那张白纸,它代表了一种信念,是给足芬妮勇气的最后鼓励。
女导演心肠软
从儿童的视角呈现二战时期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很令人感动。
新的视角了解二战,看人性。如此危急的环境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勇敢和智慧。 最小的女孩儿问傻白可爱问题 “犹太人不好吗?我们不做犹太人不就可以了吗?” ”不是的,我们没法不是犹太人。“ 屠杀的理由不比小孩子的问题荒谬吗?片子似乎冗长,但是仔细想想,缺了哪部分都会觉得故事不再完整。
“如果怕,就装不怕”
历史片需要质感支撑,画面偏现代
另类视角的战争片,另类视角的儿童票;她们一路奔跑,奔向新生,奔向自由,奔向广阔的天地之间。
空中飞舞的白纸,信念不是空白,是无限的可能。
挺喜欢小演员的,演技不错👍
中规中矩,此类剧情的确很打动人。真实故事改编,以孩童视角出发,从而侧面烘托战争的残酷,同时也多了纯真与温暖。通过孩童的一次“旅程”,刻画一场动人的童话,不再是虐心和愤怒,看到的是温馨与希望。
可是你要知道 战争没有侥幸
孩子们那一刻跃身去捕获随风起伏的钞票,就像在草原上追逐飞舞的蝴蝶。
难看得要命,情绪全靠音乐支撑,一个逃难片拍出了逃学去玩的感觉真厉害
黑暗的夜里,为了小伙伴,芬妮鼓足勇气说出:”我是犹太人“。我几乎要掩面痛哭。而那封空白的信,我猜是男孩想要留给她们一份希望吧。你看最后芬妮背起小女孩奔跑的时候,那封信也在指引着她呢。愿世界和平。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