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少,又不断表现男女主角深处困境,尤其坤,被生活两面夹击,折磨的要窒息,所以整部片给人很压抑的感觉。
期待的过界没有发生,甚至连暧昧都毛有,原来导演想拍纪实片,有些人的生活本来就像这样:激情被磨灭,看不见未来,但仍垂死挣扎。
像坤那样小人物的命运总有诸多相似,而玲姐的上流生活被拦腰砍断后该何去何从,仿佛也是未知。
有钱没钱不重要了,心里困顿太久,会得抑郁,顾不了未来就只能顾当下,毕竟,人总有要独自面对这世界的时候。
但,还是想说,遇到坎儿的时候咬咬牙,挺住,绕不过的岁月,就慢慢趟,真的没事的,人永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坚强的多!
刚开始看完这部片的时候只能是失望,结尾的时候感叹,什么!
这就结尾了?
说的什么啊?
电影院总共就四人,前面一对情侣完全就是在接电话打电话,还有我和朋友,朋友看着看着就拿手机在看小说了,如果我当天来豆瓣评论的话一定是一分,但是经过一夜后我决定四分,因为他给了我不同的感受。
我想大多数人是看着陈坤和刘嘉玲两位演员去的,加上海报宣传以及这个过界男女的名字,不得不让人以为这是他们两个人的感情戏,可是看了以后发现他们完全没有情感瓜葛,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就失望了。
而且整个的电影风格都是平淡型的,没有那么强烈的高跌起伏,没有感情纠葛,正好当天妈妈问我说,怎么都没看到拍老百姓的电影,我说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欢看老百姓的生活。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都不一样,所以体会不一样,更多的是无法体会,所以无法想象。
首先:陈坤一个为了避免大陆的超生罚款,想尽一切办法去香港生的司机。
有种男人是很苦的,他能力有限有难处,但是要安抚家人,不想让家人担心,所以只能一人默默承担,在外面不管是做小人,多辛苦,受多大委屈,在家里也不会吭一声,还要云淡风轻。
后来他去找前任女友,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所以他只得厚着脸皮去,生活就是这样,他不管你愿不愿意,你也只得去做。
他鼓起好大的勇气去找老板娘想要提前预支薪水,我想很多打工者能体会到这种心情,自己急需用钱,没办法去找老板,心情是如何忐忑不安,七上八下,如果老板答应了,我想会感谢的五体投地,如果老板没答应,瞬间就像焉了的黄瓜。
到后来他去变卖汽车零件,不是走投无路他不会这样做,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不见得你坏,但是因为生活所迫,你别无他法,这时候就最容易做坏事,有了第一次,就很容易有第二次了。
到最后,他利用后备箱将妻子偷偷搭载过界,而此时的内心也是焦虑不安,又怕被发现,又怕妻子在里面出什么状况,很多时候会想,你给他家打工当司机,如果你坦白和他讲,或许搭车过去或者老板有办法弄到医院床位这不都是举手之劳吗?
(当然我不知道坐小车过界是不是也是必须车上每个人要检查证件什么的)感觉陈坤演的挺好的,将一个小百姓忐忑不安,走投无路,被逼无奈,焦虑不安,纠结的内心表现都很好,尤其是有一集在房外车上等老板娘的时候,老板娘一个电话过来可能是不需要回去了,然后他就默默一人走回去,打工者都是很难的。
其次:刘嘉玲本来是衣食无忧的富太太,可是老公某天出状况后却突然跑了。
有会赚钱的老公,有出国留学的小孩,自己不需要上班,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外出有司机,我想这是很多女孩子梦寐以求的生活,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小孩经常不接电话,打电话就是要生活费,老公很难一起吃顿饭,见面也是匆匆忙忙。
某一天,突然发现老公消失不见了,经济出状况了,晴天霹雳。
这就像很多平常优越的家庭,突然出状况以后,你还得强颜欢笑,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千万不能让别人看出来,和谁都不能说,只想自己能够私底下将事情都解决好。
就像她们平时经常一起的富太太喝茶,她的信用卡已经无法结账,于是给了支票让陈坤取现,期间一直很着急取来没有,这并不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而是身处在一个环境下的无奈,家丑不能外扬,不能让人看戏。
去看她妈妈的时候,她妈问她是不是和老公吵架了,她说没有,后来她说走了,那个落寞的背影,朋友说她怎么不和她妈说,因为有一种人就是自己出事后,不希望家里人知道,不想要家里人担心。
她请风水师到家里来看风水,然后写了张支票给风水师,我会想正是没钱的时候啊,这钱留着多有用啊,可是人往往就是在六神无主的时候就开始迷信,是一种心理安慰。
所以骗子更容易上手的就是那些六神无主的人。
到最后她把家里一些值钱的东西拿去卖了,加起来应该也是好几百万,对我们来说,好几百万多有钱啊,现在有个一百万就觉得是很多钱了,完全可以拿着去发展事业等等,可是对于她们来说几百万都不是钱,就是由奢入俭难。
结尾她发现陈坤老婆躲在车尾箱,她还是帮忙打开的士门,然后哭了一场慢慢走回去,又是那个形影单只没落的背影,她哭是因为看到陈坤小夫妻之间的温馨,还是因为连陈坤走了完完全全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呢?
以前觉得刘嘉玲的电影也就一般,但是在这里面,将一个富太太从最开始的知性生活,到后来家里出事以后,自己一人奔波,故作镇定,几度到崩溃边缘,到最后接受现实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朋友说,你看嫁给有钱的人呢,也不好,自己老公跑了都不知道,还有风险,嫁给没钱的又要为生活担心,也过的不顺畅。
当然,所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管如何,生活将推着你不得不一直往下走。
这个片子整场色调都是带着无奈,无助,痛苦,勉强等一系列奔走在崩溃边缘的情绪,有点负能量。
整部电影只有寥寥几个片段有背景乐,所以看着应该会有点无聊。
但最后结尾其实处理得很好,阿辉最后拼死一搏,将太太偷运在李太太车子后备箱,过了界,所以孩子应该生在香港了,他一直困扰的问题也解决了,反观李太太看到阿辉的所作所为,也都明白了,丢掉车子,徒步前行,也就证明她一直沉迷的豪门梦也将梦醒,她将开始新的生活。
唯一不好的是片名,一部反映现在社会现象的片子,生生的变成一部婚外恋片,很无奈啊
相信各位影迷都和我一样对这张宣传海报记忆深刻。
我看到这张海报的第一感觉就是陈坤与刘嘉玲他们两个人所饰演的角色是本片的主角,加上是2014年情人节上映,再加上叫《过界男女》,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的所有剧情应该都是围绕着他们发展的,他们俩个的暧昧火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但是看完该片后,我才发现我是错的。
该片主要说的是男主角阿辉为了让妻子能在香港生孩子,想要把老婆带过边界而已。
所以取名《过界男女》! 如果以“带过边界去香港生孩子”为主题来定义该片,那么该片的男女主角应该是阿辉与阿辉的老婆,阿辉的家庭才是这个主题的主线。
电影制作团队应该围绕这个家庭来阐述主题才行啊,但该片大部分的笔墨和篇幅都是在说Anna (刘嘉玲饰)的生活阔绰和家业受挫。
这是不是有点跑偏了呢? 其实,跑偏就跑偏吧,那就将错就错呗。
我觉得该片先是铺垫司机阿辉为了让老婆在香港生孩子急需用钱,后说富婆的老公携款消失,这样的两个家庭再加上片方的宣传海报,让司机阿辉会和自己的老板富婆发生关系,越过本该坚守的最低界线,以此来解释《过界男女》中的“过界”之意,抨击那些已经出轨或者即将出轨的已婚男女。
这样也是不错的嘛,但是导演与编剧偏偏不这样往下走。
最后还非将“把老婆带过边界”来做为收尾,以此说明这部《过界男女》的主题是“越过边界,为了生二胎”。
这样的主题让本片身价大减,殊不知,这二胎、超生之类的话题最近在大陆可是热门话题,本片此时出现大有教育观众如何偷生之味啊,这般题材如何过得了层层审核?我想可能在香港审查不是太严吧,也可能是我想多了........ 总之,我觉得看到宣传海报后在情人节之际看完该片,觉得有点被误导了。
真被海报上的陈坤和刘嘉玲给误导到影院里了,他们俩个之间原来是清清白白,没有任何火花啊,那干吗要在情人节上映呢?还是在母亲节上映比较合适吧!因为该片主要说的是男主角阿辉为了让妻子能在香港生孩子,想要把老婆带过边界而已。
所以取名《过界男女》!主要说的是母爱吧。
(文/常有才)
依我看来,这片子一直处于一种很阴暗的格调里,有一种故作矫情的感觉。
说书说和现实结合的很好,可是请问会有哪个蠢货没钱还非要生两个孩子呢?
还有田原是怎么回事?
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交代清楚甚至都没有暗示!
我请问刘嘉玲生长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又是怎么能够摇身一变富太太的呢!
我可能真的有点激动了。
不过这片子唯一好的一点就是(情人节当天我和两个闺蜜在情侣厅看):阴暗的小气氛让情侣们乐活不起来
纯粹的不讨喜的现实主义的文艺片;导演刘韵文从头至尾都在表达着一样东西:“情绪——焦虑”,用着缓慢的节奏、灰暗的色调、大段的留白、无处不在的噪音,持续地表达着焦虑,在大奔抛锚之后,戛然而至。。。。。。
非常非常情绪化的作品;我在影院认真地看完,裹好羽绒服出门,有种外面的风更冷了的错觉。
不知道为什么,刘嘉玲很出名,但是我却对她的作品没什么印象。
对陈坤作品的印象则停留在了《云水谣》。
昨天晚上,穷极无聊,发现了他们两个联袂合演的《过界》,影片中两个人有极少的台词,感情拿捏得却是非常到位。
影片应该是写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豪门阔太不好当,当的过程固然困难,当上之后的变数才是真正的有苦难言;另一个则是计划生育政策下,普通大众的卑微处境。
豪门阔太的生活没有经历过,但是不断有新闻播放高官被拿下,全球缉拿归案,名下房产被拍卖等事情发生,也有点心有戚戚焉。
剧中的刘嘉玲本是一个人人羡慕的阔太,即便是在阔太圈里也属于大姐大的人物,吃饭从来都是她买单、说话慢条斯理,唯一的女儿留学海外,自己就是阔太的生活标杆,她也愿意当她们的人生导师。
直到有一天去做头发,两张卡片都不能付账单,她才觉得事情的不妙。
于是,她开始给自己的老公Leo打电话,可是电话不接,办公室清空,女儿打电话埋怨没有收到生活费,于是她开始请风水大师重新调配室内设计,把床调整到阳台边上,请来两座开光的大象,去赌场寻找失踪的Leo,买来乌龟去放生,依然衣着光鲜地出现在各种场合,无人诉说、备受压抑,对外还要装出一副一如既往的感觉,哪怕面对自己的母亲。
没有台词,但是隔着屏幕都有那么一丝若有若无的窒息感始终笼罩着。
给阔太当司机的辉抛弃了香港的女友,和深圳的婷生活在了一起,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可是还是想要二胎。
婷坚决不肯让孩子没有名分,可是又交不起二胎罚款,于是只能偷偷的在家里不敢出来,怕别人发现她又怀孕了。
哪怕是晒衣服,也要先拉个屏风挡住窗户才敢在阳台边上活动。
这也是一个人无声地生活,早上辉带着女儿去上学,然后去给阔太开车,晚上再带着女儿回家,而白天只有婷一个人呆在家里,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弄到香港医院的床位,让自己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香港人。
可是对于没钱没势的普通人来说,这实在是太难了。
他去求在医院工作的前女友,前女友指责他欺人太甚;他想预支几个月的薪水,可是自己一团乱麻的阔太说要回去和先生Leo商量一下;他想去找中介处理,中介开价20万。
真的是能把一个人逼死的节奏。
阔太最终开始处理自己的资产,首先是把股票割肉、然后又把请来的神像出售、最后把家里的古董字画拿去处理;而辉则把阔太的奔驰车中能卖的物件一件一件的给卖掉了,这让我想起了卖器官的事情,只不过卖的是别人的器官,丢掉的是自己的尊严。
两个人一个曾经高高在上,一个始终低入尘埃。
直到有一天两个人发生了交集,趁着到内地变卖资产的当,辉把婷藏到了奔驰的后备箱里,他慌慌张张地终于把车开进了香港,并且把婷也运了进去。
被拆卸的不成样的奔驰半路冒了烟,辉怕憋死怀孕的婷,不再顾及阔太,将她抱了出来。
电影到此为止,生活却远没有结束……电影文章原创公众号&头条号&豆瓣电影号&微博号:电影扯淡机,转载请关注。
並不想給太差的評分主要就是因為這個護士與輝的短短兩場戲感觸很深並不是因為甚麼別的而是覺得有一種很深的帶入感我不喜歡輝的老婆因為她讓我覺得拆散護士的就是她輝是一個很負責任的男人他肯為了這個家庭放棄那麼多努力那麼多但從頭到尾他也沒說上幾句話那種深沈的責任感驅使他走向自己的前女友那個依舊愛著他的女人她會拒絕幫助他在我的角度看來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你負了我 為甚麼我還要幫那個搶走你的女人生孩子呢愛你是我的事可我沒必要愛你的老婆孩子每一個表情都傳神 每一句話都說到心頭痛確實有一點不知所謂的片子卻在細節裏完勝了這就是文藝片的功力吧但是完全不能懂為甚麼要起過界男女這種名字整個拉低全片水準的感覺最終感受有兩點1、女人不能只靠男人 不論婚前還是婚後抑或老了因為你沒辦法確定自己的後半生會發生什麼2、孩子 婚姻 如果沒有完全地把握能讓他過得好就別生 別早早締結婚約能力不到的時候你憑什麼給人承諾
前几天一个偶然点了《过界》电影的豆瓣界面,看了几版预告片,感觉很好。
情人节这天上映了,却发现它的名字改成了《过界男女》,情人节一夜过后豆瓣评分只有六点几,今天已经掉到了5.5分,我纠结了一会儿(因为我看电影习惯参照豆瓣评分)最后还是选择去看。
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分不可能是这么低的,按照豆瓣的评分习惯起码应该在七八分。
但是为什么它的分数会这么低呢?
首先这是一部个人风格非常浓的片子,讲的是一个社会底层男人为了避免大陆超生二胎罚款而想尽方法去香港生孩子的故事。
故事很不错,但是问题在于,浓烈的导演风格以及一些平缓的情节设计让整个片子看起来毫无商业片惯有的爆点,比如大场面大反差悬念等等。
这样干直接导致了我看的时候硕大个放映厅没超过十人,途中几人离场,旁边还睡着两人这样尴尬的局面。
类似这样的局面我记忆里还发生过两次,一次是看《一次别离》的时候,一次是看《桃姐》。
没错,《过界》的整体风格和它们一样:都是典型的文艺片。
上网查了一下数据,果然《一次别离》在中国的票房同样惨淡。
《桃姐》因为有刘德华这样的特殊型演员撑着,某种程度上又算商业片,所以票房好坏不做参考。
而《过界》之所以票房这么差(太容易预料的事),评分又这么低原因是什么呢?
很明显,它选错上映时间了。
它选在了情人节这一天上映并在片名后面加了男女两个字,以为这样就能票房叫座了。
但是它完全低估了一个问题:大多数选择在情人节去看电影的情人们,整体文化水平使他们喜欢并热论的只会是《小时代》《致青春》《失恋33天》等等这类型的电影。
而你即使起一个吸引他们兴趣的名字,再找一个吸引他们的演员(陈坤),也抵不过导演和故事所营造的强烈的文艺片风格。
如果能做一项调查数据我想结局肯定是这样的:这些情人们(他们最容易传播信息)回去给他们的同事朋友和准备去看的情侣们讲起这部电影时说,不好看,而且每次想亲一下的时候那背景那音乐,都他妈像要分手了一样。
豆瓣里正好这一天看过的情侣们可能在一夜之间点了无数的一星。
连锁反应后,再加上一些常年在豆瓣上泡的跟风狗(别人点低分为了显示自己品味比别人强绝对不会点高分)这样,就部片子的悲剧就诞生了。
以上拿《过界》作为例子分析一下“好片子为啥在中国电影市场失败”这个话题。
现在该来聊聊“烂片子为啥在中国电影市场成功”了。
说起我们的烂片,星罗棋布,最近火的比如《富春山居图》《小时代》《爸爸去哪儿》等等,骂声此起彼伏为啥还有那么好的票房呢?
想讲清楚原因,太过庞大,都不知道从哪儿说起了,我觉得这可能涉及到了....中国近代史,文明社会在中国的发展等等听起来很扯淡的东西。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文化和思想层次较低者在我国社会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占了大多数。
因为历史和X党的种种原因导致了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我们就不聊了。
思想上一直以来很受禁锢,文明的发展较发达国家也很落后,这就是为什么在国外《一次别离》那么受欢迎,在中国它那么惨淡的原因。
如果把如上提到的一些片子类型做一个按文明社会发展的理解程度排一个顺序的话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从高文明到低文明):一次别离类>爸爸去哪儿类>小时代类。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排序?
追求真理(一次别离)>不被我们社会文明重视的父子关系(爸去哪儿)>高富帅白富美们的拜金青春?
(小时代)在这样的排序下很明显相较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喜欢金钱名牌喜欢帅哥美女的文明理解程度最为容易,追求真理自由科学民主....这些的理解程度最难(没达到追求这些的时候)。
终于把这个麻烦的问题解释完了,接下来就比较容易了。
这样来说,就可以很明显的明白为什么文艺片的市场在中国这么差了(文艺片表达的大部分为此)。
之所以《爸爸去哪儿》《小时代》这样的片子能在中国票房这么火爆,是因为他们的文明程度最容易被中国现阶段的观众所理解和喜爱。
这就奠定了中国电影市场上,好票房影片类型的基础:别讲的太深了。
其次就是典型的商业片道路了,用大牌。
越红越好,越大牌越好。
能请刘德华就别用赵小光。
能保证大牌云集,已经完成了最简单的炒票房大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年一到过年各种贺岁片里无数大牌,光看偶像的粉丝基本就已经能挤塌电影院了。
最后一步最至关重要:造舆论。
想要卖好票房,会制造舆论就等于成功。
为什么《富春山居图》那么烂的片子依然能赚钱?
除了刘德华和志玲姐姐,其他应该全部要归功于他们的“烂片营销”。
《富春山居图》的团队不研究电影,研究开兵法了,一招将计就计让电影票房直升。
你们跟富春山居图比谁骂它自己骂的更狠,显然它成功了。
其实不论《小时代》还是《失恋33天》等等,都带着些烂片营销的方法来炒作自己。
他们以此来达到自己的舆论热度,人们都奔着”他妈的究竟有多烂“这样凑热闹的好奇心去看个究竟,票房就这么上来了。
甚至我觉得现在的电影也好明星也好,可能都怀抱着”求你往死里骂我吧“这样积极向上的心态。
而这样的造舆论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爸爸去哪儿》,大家都表示他不是电影,但依然比大部分电影好卖多了,其原因就是趁着他们刚刚播完火到没朋友的同名综艺节目,在舆论还热的同时再加入什么哪俩个小朋友天天在一起啦,青梅竹马啦这样成天各种娱乐头条的热心炒作,成为热心群众的热聊话题。
再加上大过年这种一家团聚的亲情时刻导致了它《过界》导演想都不敢想的好几亿票房。
《小时代》那么烂最主要票房大卖的原因是它的导演,它的导演本身已经是一个集无数死忠粉与舆论为一身的大牌。
其粉丝恐怖程度不亚于”你知道他们有多努力吗“的五月天。
另一方面,《小时代》如同《致青春》一样,在微博上搞起了”青春营销“,什么毕业,爱情,回忆,时代,理想等等一大堆关键词。
两个以前上学时看郭敬明《圈里圈外》的粉丝,下班后,满怀青春的去电影院回忆去了。
分析完后,又自我感叹了一番,这真是一个悲哀的行业。
以一个正常行业里正常的发展模式来讲,你只有把握了这个行业这项技术的精髓,把专业知识修炼的越深,你才能做到这个行业的最前端。
但是在中国作为一个导演,你的故事并不是太重要,你会不会导也不太重要,你更应该考虑的是怎么混圈,怎么和有钱人混好关系,让他投钱给你。
只有有了钱,你才能用起大牌,才能请团队炒作,才能拍”砰砰轰“大场面。
而如果你单单只是想做一个真正的导演,想拿你微薄的资金讲好一个实实在在的故事,那你可能做完第一次就夭折了。
就目前中国电影和社会的发展而言,要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电影环境体系,短时间内肯定不太可能了。
今天下午还有看到好像是个影评人拿《小时代》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合一起写影评的,影评名字起的也很郭敬明:浮光-XXXX。
大致表达的意思是讲青春的电影哪个更青春(如有错误表达请更正),结论是两个都不是,某种意义上两个没区别。
转发呼呼过了好几百。
我评了句类似”两个有可比性吗,冯小刚和斯皮尔伯格能比吗“这样的疑问,享受了微博开号以来最热度的转发,有一个他的粉丝回我,冯小刚和斯皮尔伯格,一个亚种,一个犹太种,至少可比谁更像新美利坚高加索种......我觉得,真的没法比。
两个导演,一个是真正拍电影的,一个是商人。
你觉得《两只蝴蝶》和《蓝色的多瑙河》能比吗?
你觉得《小时代》(书)和《战争与和平》能比吗?
姜文好歹是为数不多在中国导演里能坚持作品的,且不说他作品的好坏,起码他的表达有思考,电影拍的像电影。
并且起码他在这失望的环境里证明着另一种可能。
大牌很可怕,炒作很可怕,死忠粉很可怕,但是换个角度想,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大家的口味总会越来越挑剔的,不是吗?
前两天在豆瓣上看了很多过界的烂评。
真是觉得可惜咯之前苹果日报有对女导演刘韵文做过专访:我来搬运:型女导演,说话斩钉截铁、没有尾音、没甚么脸部表情,不吹水不讲故事。
老实说是我碰过最难问的导演,或者说香港像她一类纯文艺导演毕竟少,我不是很习惯,你平时是否很少讲话?
「有需要就讲。
」刘韵文第一部执导的长片就众星拱照:主角刘嘉玲与陈坤、监制施南生和俞琤、杜可风摄影、张叔平参与造型设计。
电影《过界》这边拍完。
那边就入围康城影展。
对於这种平地一声雷的个案,香港人通常可以马上评论一番(然后不需要理会究竟拍什么):一定是有家底/有后台/好懂的赚钱之道/运气太好──刘韵文坚信自己凭的不是这些。
「我觉得他们都是钟意这个剧本才接。
」弃优工从影刘韵文的履历表很简单,在电影圈干净如一张白纸。
她从小喜欢看电影和摄影,当是嗜好,从未想过做电影人。
中学毕业,她考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经济;长春藤天之骄女,02年返港,入银行做分析员,却觉得苦闷。
刘:「读经济,起初是想到国际组织工作,觉得会帮到人。
到正式坐写字楼,做分析员写报告,却觉得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研究做出来的东西好似帮不到人。
」年轻女郎返工返到冇意义,好正常的,weekend修甲shopping做义工,日子眨眼就过,一样升职加薪展开丰盛人生。
刘韵文不做这些,她买了部DV机,每个周末走去拍菲佣。
—————————————Po主都被感动了,真是想做些东西的人————————刘:「起初动机很单纯,就是好奇为什么她们要来香港。
菲佣好多都是大学生,为什么要来香港做家务助理?
他们对香港付出了好多,但没什么人关心她们,我想知道她们的背景,于是带部DV机访问她们,就这样对住镜头讲,她们都好乐意,不会有戒心。
」有一个故事她特别深刻:女佣Rema,生了女儿后来港工作,错过了女儿所有重要成长片段,好不容易返回菲律宾,女儿却视她如陌生人,认婆婆做娘亲──这些外佣的无奈与寂寞,触动了刘韵文,「聊着聊着发现,这些故事很值得让大家知道。
」刚好储了一大堆访问带,不知怎么用,她决定去伦敦读电影硕士,认真研究电影语言,去把她认为值得的故事拍出来,「(转行)角度是一样的,都是想帮人,只是方式不同。
」09年她凭《无情雨》赢的新浪潮最佳电影奖,就是取材自之前拍下的菲佣故事。
中间的事 大家看不到学成归来,盘算下一步,她心目中有了《过界》的雏形,去阿姆斯特丹上了五个月的编剧工作坊,与此同时,她在社企天比高教写剧本,因而结识俞琤。
俞琤知道她有个剧本想拍,替她拉拢施南生,这里插一个施南生的访问,可能会让大家了解的更丰满一点。
施南生所以相识满天下,来自这份凝聚力,林青霞、俞琤、已故的张国荣及黄霑等都是她的好朋友,当中俞琤更促成施南生帮手筹拍《过界》施:「俞琤间天比高创作伙伴,经常收到好多年轻人的剧本,有次她给了个剧本我看,问我意见,我看完同她讲『不用拍了,没人看的』,不过位编剧刘韵文前前后后改到第十六稿,我忍不住问俞琤:『似乎你一定要拍啦!
』俞琤就话:『既然年轻人肯做又有创意,那就帮下她咯!
』」施南生除了找来刘嘉玲及陈坤演出,更拉拢已多年没有投资拍片的徐枫任出品人,施南生对电影的评语直接而中肯,没有硬销:「平凡而不失可观性。
」--po主接着搬运苹果的专访-施南生找来了刘嘉玲、陈坤;另一边厢,她另一位兼职有跟杜可风合作过,知道杜大导最近有意拍出香港电影,叫她去递剧本试试,一个拖一个,金钻组合,就此诞生。
黄修平拍完《魔术男》姑且等6年才再有一部《狂舞派》,她零长片经验,拍一部社会题材电影,两年便成事,而且星光熠熠,还要直达康城。
这几个月她听得最多的形容,大概是幸运(潜台词是「凭什么?
」)。
---po主又要插了--去年还是前年陈坤去到香港参加书展,sell他的新书,讲座就是俞琤做主持。
我又来搬运当时的音频文字记录啦。
图片插不进去。
我就只好大概说说:俞说自己在天比高遇到一个对电影好友热诚的年轻人想有自己的作品,她就帮了她,然后俞说我不是省油的灯,你也帮我下,帮下年轻人,大家可以薪火相传,那么他就二话不说来这里说了一连串的工作和一些比他更年轻没有阅历的年轻人。
后来俞又再敬他一丈,把剧本给陈坤看了,陈坤二话不说就接了。
后来那个年轻人惊魂未定的问俞:怎么我突然就走到了陈坤身边,?
俞回答她:是因为你愿意为年轻人做事,陈坤愿意为你做事,那么你要怎样报答陈坤?
就是有一日,有个年轻人走来跟你说你愿不愿意帮我一把,你都会二话不说,即刻答应,就是这样简单那。
其实过了好久PO主才知道原来就是过界,年轻人就是刘。
当时这个我是当励志故事来看,我还在想现在这个社会怎么还有这样的人--继续搬运刘导演的专访:她有点愤愤不平「当然不是一出来就有人帮我,中间的事大家看不到。
有年几两年时间,我见了无数个投资者,全部没下文。
俞琤带我去见施南生,施南生一开始也叫我不要拍,是我不断改、不断进步。
」《过界》最终开拍的剧本,是第16稿。
筹备准备了两年,电影用了一个月来拍。
人性是国际语言「好多人问我为什么,是不是缘分、是不是好运气,我觉得他们不可能接一个他们不钟意的剧本,尤其演员同摄影师,对住我一个新人,不会无端端帮你,因为有机会影响到他们。
「我是好运,但我亦都对自己剧本有信心。
」成功就是需苦干,只识得羡慕人好运,鬼叫香港人早已被训练到不相信简简单单的努力,和正正常常的成功。
刘韵文对标签很敏感,访问差一点为此而擦枪走火:我说电影中贵妇们投诉仔女facebook不add自己很精警有趣,她说演员们有份参与度对白,我自然接一句她们懂因為她们当中有贵妇,她忽然打断:「我不觉得你可以这样讲她们,她们都是演员,演员的专业就是吸收不同圈子的东西,我不觉得你可以话她们是贵妇。
」是或不是都好,其实我讲贵妇,没有冒犯或批判之意,但看得出刘韵文有些敏感,以及执拗。
《过界》本身也是执拗,电影关怀的对象,就是普遍香港人最不喜欢的两群人:贵妇,以及内地孕妇家庭──不要去讨论什么技法、分镜,看到最尾,要是你为剧中人物心酸过、同情过,对这位新导演来说,应该叫于愿足矣,「(讲贵妇和内地孕妇)就是因为大家讲的又是这个,我才觉得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要摆人到一个格,譬如讲老师,不可能个个老师都一样。
我觉得要多层面地看一个人,不可以将人定型。
」由《无情雨》的菲佣与少主,到《过界》的阔太与司机,刘韵文的着眼点,从人物性格、延伸到关係、阶级、国籍、野心不小,「我希望我的电影可以做到好多层次,不止人物性格,可以见到他们沟通,以至整个社会。
电影里面描述的议题,像内地孕妇产子、超生,外国观众未必明白,但参加了很多影展,我发现观众都会看得很投入,会有很多问题,证明人性始终是国际语言。
」电影开画两日,票房未知,「当然想多人看,但我控制不到」,市道艰难,不阻她继续投产的决心,话到此她忽然又哥大经济系毕业生上身,「香港难,其实全世界都难,出去任何国家,个个导演都话没投资者、没钱、没支持,一样。
」换句话,你要选择坐在这里讲,还是站起身动?
---po主认为不仅仅是导演好运。
她自己都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当然,一群香港前辈提携新人,是希望香港电影能打破泥淖。
当然我被这个幕后故事感动了。
所以看豆瓣分那么低,还是把这个搬运过来给大家看看。
希望大家支持一下新人。
更客观的去看电影。
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坚持,才有新希望。
在家里看了一下,哇靠!!前面坑长,果断弃剧不看,无聊透了,装深沉装技术也不是这样装啊!烂片~~~
想法是好的 就是看的有点乱七八糟。。。。
拍得不错,注重细节和氛围营造,也是现实的问题。可以叙事比较拖沓。6.5
压抑
我觉得非常好看,不知道分怎么会低成这样。剧情缓慢、情节平淡、画面优美,豆瓣男女们,你们难道不喜欢这类戏么。生活的无奈和人物的挣扎,有点想起一次别离了。
要多平淡有多平淡,别说黑户,真的,别说。男主和女主就一正当雇佣关系,别的啥都没,本剧本两条线,分的要多开就有多开,编剧兼导演真可以拍两个长篇MV了,口碑很重要,都怪我没听。
人生都各自有无奈要面对,富人也可能突然有天变穷,而穷人往往问题更多,有时候觉得纯粹的人生纯粹的快乐很少,尽管幸福和金钱木有必然联系,但木有金钱又往往让人寸步难行,无权再过问幸福与否。悖论,到处都是悖论。
两星给刘嘉玲的表演
一边衣着光鲜驾着别人的豪车,载着女主人;一边身着便装牵着自行车载着自己的女儿。一边消费着奢华的物质;一边变卖着过去。没有笑点,没有哭点,但还是别具风格。嘉玲姐坤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焦虑。过界,在于李太为阿辉开车门。阿辉的老婆有没有顺利生产,李太的丈夫会不会回来,未知。留白得好!
+0姐好戏。结尾有点仓促。
个人感觉比同题材的《一路有你》要好,人物情绪把握的挺到位的,刘嘉玲还是那么美
能看下去的是深水井
没有亮点。但我懂他们痛苦的眼神。对有些人来说,哭也是需要资格的。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过了一个高速路收费口
挺实诚的一个电影。但还是没太大说头。或者有,但或者不是用这种唯美的画面拍。
很少看到有用后摇(post-rock)做OST的电影,《过界男女》里庄柏信(Patrick Jonsson)的配乐很能反映主人公的心境,有一种能走进内心深处的救赎般的力量。杜可风拍的几组空镜也很有后摇封面的阴冷和暗色系。
后摇风配乐,温吞水般淡出鸟来的节奏,还有连光都很少打的镜头。影片其实有一个不错的想法,只可惜自编自导刘韵文毫无控制力,生硬的剪辑与叙事的断层让原本已经很无聊的电影显得混乱不堪。
还不错,电影不应该到四颗星,但至少看完之后心里很难过
我觉得很好,我很喜欢,只不过对于这个结局,个人认为可能更用力点效果会更好。(我看见厂花的小肚腩了。)
所谓的界限,一是地域,二是上流生活。富有焦头日,穷有烂额时。过界只因钱,非关男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