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蛮失望的,跟我想象中精彩的复仇电影差太远。。。
特别后半部太拖沓,看得我几次差点昏睡过去,别跟我说什么哲学、隐喻的,我实在费不了那个脑子。。。
李英爱突破形象的表演很精彩,几个长镜都很见功力,说形象她好像从来不怎么在乎,以清纯形象出道走红后,很快接下什么外遇、酒店小姐的角色,一直都在自我突破,不愧是我那么喜爱的英爱姐,扎实的演技,总能把观者的目光吸引到她身上看在英爱姐新婚大喜的份上,原本二星的片子就再添一星赠兴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三个方面分别分析由朴赞旭导演的亲切的金子这部电影中存在的符号学与精神分析。
这是一部关于复仇的影片,其中牵涉了原罪的概念。
正如电影的海报,将复仇杀人者金子做成了无原罪的圣母的形象,体现了生命的一种矛盾。
金子的梦境可以用梦的解析来解释,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满足。
金子的梦正代表了她愿望的满足。
狗,本身的形象给人摇尾乞怜的印象,这条狗长着白老师的头,狗的身子,被绑在一个架子上,显然是代表着白老师在金子心中的印象,如同一条狗,是一种替代(displacement)。
而狗的叫声也很像白老师后来被绑在凳子上被金子用枪抵着头时发出的叫声,而事情发生的场景,在一片白色的雪地中,雪白表示纯洁,正如影片中几次提到的吃豆腐以及后面地道的白色的蛋糕,象征的没有罪恶。
后来白老师的血溅了一地,其实是代指了,如果杀死白,金子自己的纯洁也被玷污。
而悬崖的场景,是一种焦虑的表现,金子犯的罪是被迫产生的,悬崖是这种绝境的体验。
要在悬崖边杀死白,是金子给自己找的借口,她是被逼到了绝境才要杀死他的。
环境中的雷声也是一种惩罚的代表,就像白是遭到了上天的惩罚,金子穿着类似于制服的黑色衣服(也是她后来穿的)有一种权威和冷酷的象征。
金子认为自己是以一种执行者的身份杀死他。
片中的符号影片中出现了许多处较明显的符号。
红色的眼影。
金子从出狱后一直涂着红色的眼影,直到后来白老师被杀死,她才洗掉了那眼影。
红色表示血、仇恨、欲望,是金子自我提醒复仇的重要标记。
另一方面,涂上了红色眼影的金子,此时是将自己变成了复仇者的形象,正如某些部落在自己的脸上画上颜色,认为可以在战斗时变成英勇的战士。
同时也表现出金子内心并不想让自己沦为一个杀人者,而想将红色眼影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分开。
枪和法句经。
法轮经藏着韩国女间谍给金子的手枪图纸,法句经本身是关于如何自我解脱的学说。
而金子所作的复仇计划,也是一种希望自我解脱的行为。
将法句经与手枪联系起来,其实是暗喻了杀戮才可以自我解脱。
金子后来在枪上镶嵌上了他特别订制的银的头像,那个头像看起来像是某种女神的头像,金子说任何事情都要做得漂亮。
这更加表现了金子内心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死亡的执行者的潜意识。
而女神的另一个隐喻可以被看作原罪的象征,部分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是有原罪和罪性的,原罪的存在将人类和上帝隔绝,使人类终生受苦,不得解脱。
教室。
白老师最后被受害儿童的家长们杀死在金子准备的废弃学校里,这个场景显然有着某种寓意。
家人坐在学生的桌子上,金子穿着之前提到的黑色制服以权威的身分站在讲台前,形成一种类似上课听书的格局。
于是,家人理所当然地对金子的煽动照单全收,竟然连「拿赎金去买游艇」这种低级谎言也没让人怀疑。
教室本来是一种纯洁的象征,而家人们却纷纷议论到底是将罪人处决,还是报警,警探的担保促使他们表露了人性的原始凶残。
最后一人一刀解决了罪人,而且过程病态地「理性」,甚至考虑到如何处理大量鲜血,他门做人也非常「实际」,杀人分钱,人性的邪恶面更见赤裸。
这再一次体现了原罪的概念,正如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我在影片里想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复仇是正当的吗?
’,另一个是‘复仇能让复仇者满足吗?
’我个人的结论当然是复仇并非必要,但是人类总有很多像复仇一样的欲望,虽然是没有意义的,但总能让你投入其中,不能自拔。
我想讨论人的这种偏执性。
”本片中还有很多别的符号,例如小男孩的玻璃球象征金子罪恶感的来源。
金子在监狱里病床上的被单与旁边的女人的被单一白一黑,上面都是心也象征了金子那种看似无罪的形象等等。
金子最后的幻觉。
杀死白教授后,金子在洗手间里洗去了红色的眼影,然后看到了被杀害的宏穆蹲在洗手间里抽烟。
这显然是金子的幻觉所致,幻觉是由一个人的潜意识产生的。
其中宏穆19岁的样子,其实是金子想象出来的,是多种角色叠加而成的意象因此与金子19岁的年轻情人十分相似,她认为19岁的男孩应该是那样子的抽着烟的。
而她本来欣喜的要开口对宏穆说她已经将包老师杀死的好消息,宏穆却忽然变成了19岁的模样,将金子以金子绑白老师的方式绑了起来,然后用怜悯并带有失望的眼神看着她离开了。
证明在复仇过后,她并没有真正的「赎罪」,面对她潜意识中的宏穆时,还是一个罪人,没有得到原谅,没有得到精神的解放。
她永远都会活在间接害死那个孩子的阴影当中。
电影至此触及了复仇故事的永恒主题——仇恨不会因某人死去而消亡,纵使金子在落幕前一头塞进纯洁白净的蛋糕中,复仇的罪咎感并没有因此结束。
和朋友去看《亲切的金子》,是本次上海电影节中唯一想到要去看的电影。
周日晚上的永华,观众比我想象得多,不仅全部客满,就连楼梯过道上也放了两排加座。
应该不是导演朴赞旭的影响力,而是大长今的无敌魅力再次发挥作用。
我一早便收下此碟,但至今还没有看过,有机会能看大银幕,当然不愿错过。
朋友是去炒冷饭,因此令我更加期待。
但也有同事提醒我,该片毕竟不是《老男孩》,不可期待过高。
结果没有令我失望,大屏幕上看暴力美学,刺激的程度不是电视机放碟可以比拟的。
那种鲜血和白雪的色彩质感,配合十二分变态的情节,刺激无比。
比较《老男孩》,诡异震撼的程度的确还欠几分,但娱乐性恐怕更强,一群人穿雨衣讨论如何下刀的情节令我大笑不止。
不过,场内至少有一半观众对电影很不满意,他们大多是冲着李英爱而来,又被“亲切的金子”片名误导,以为会是个《大长今》之类(或者卖花姑娘?
)的故事,即湖南卫视所说的“青春励志片”,所以有的甚至还带来了小孩子,结果当然大吃一惊。
(其实,仔细想想,片子的基调还是蛮向上的。
)我身边的两个女孩,从半小时之后就开始抱怨不停,不断嘀咕“故事难看”、“莫名其妙”和“怎么这么长”。
不过她们还不算最绝的。
电影散场时,我随着人群沿阶梯往出口走,看到一位女士坐在加座上,抱着爆米花桶呼呼大睡,浑然不知道这“无聊”的电影已经结束。
我和朋友当然是看得很过瘾啦,所以散场后跑到季诺点了一份极品黑巧克力蛋糕,作为纪念。
新千年的韩国出现了一批复仇电影,它们不同于美国那些具有后现代解构姿态或者是欲望的能指在其间无限播撒的影像。
《燃烧》、《寄生虫》、《追击者》这些电影都是国家机器日渐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表现,基于中韩意识形态政策的差异,韩国影人可以在影像与文本间肆意挥洒他们的社会学观察。
这一类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大多以弱势者的复返为情节,不能被现存秩序所表征的能量从阶级与身份中源源不断地涌现。
相较其他现实主义风格导演,朴赞郁是个例外,他的复仇影片除了对女性境遇的关怀,便只有普世性的负罪感与空无感了,甚至后者的能量一度在影片中压过前者,更不用提他影片中纷繁复杂的符号和技法,这个家伙简直就是高级影迷+私货之王,在同代人中朴赞郁的电影是更为抽象、重形式、形而上的。
按照历时时间来看,朴赞郁是希区柯克+昆汀的结合体,前者同样喜欢用光怪陆离的故事为形式去探究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机器及现代社会的欲望旋涡,而后者则是嬉皮导演,热爱荒诞不经的解构与拼贴。
但如果你认可“暴力美学”背后应该具有除了解构这一疯狂行径之外更为强力的普世哲思价值的话,那么昆汀的电影从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暴力学”的代表,不是不够严肃,是不够悲悯。
好的电影就应该有神来之笔,最好是作为能够瓦解掉价值的高屋建瓴的存在。
失足少女和变态大叔的故事在日韩影史中屡见不鲜,这是一种社会权力的直接表征。
然而就在影片中所有的受害者家属对犯下多起凶案的凶手进行审判时,他突然说了一句:“太太,这个世上没有完人”。
我们至少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这一句毁灭性的话语,首先,凶手必然是在逃避审判的,一句不经意的推卸责任所暴露出来的是东亚父权制长期以来连理的权力压迫,女性甚至说普通人置身于这个大染缸之内必然是悲哀的(享受权力者不论)。
其次,一个戕害数孩童的凶手,却声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这些进行审判、曾是受害者、如今却沦为了杀人犯的普通人,也变得面目可憎,在此所体现的是加倍的复仇,悲剧的倍增,复仇的负面威力完全覆盖了日常道德伦理评判。
在所有元素的堆砌下,整部电影慢慢变得失控,后一个主题便慢慢浮现了出来。
朴赞郁介乎天地间的悲悯心就是基于后一主题(对复仇的探究)中得出的,一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悲怆(下文谈及)。
虽然他很喜欢引用基督、佛教的元素,但这两者的表征无疑只是止于商业元素运用与对社会现实的部分表征,贪婪、为金钱出卖他人的基督徒和杀人入狱老死的佛教徒。
《老男孩》和《亲切的金子》都是关于复仇的悲剧性轮回故事,它们很忠实地沿袭了基督教《旧约》乃至是世俗道德都十足认可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原则。
结尾处,朴赞郁让复仇的主角们置身于一片雪地之上,(在《金子》中更是让复仇女主拥抱唯一无罪的女儿以表救赎)在忘却与“愧罪”之中继续生活下去。
雪地就是一片拉康意义上的实在界,它昭示着“空无”,但是空无在这里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上一个已然消失之物留下来的亟待被填满的空缺位置,毕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自然界没有什么会是消失的,任何事物都会转变成下一事物,没有什么地方是“无”的,它总是被不同的东西所填充。
仇恨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异质物,它能够清除我们心中所有美好事物的价值,让我们置身于一片“空无”之上,复仇的历程就启动于空无之上,这是一种没有退路的启动,可以像《老男孩》中的男主一样选择遗忘(在空无上停留),也可以像金子一样复仇(在空无上填充),但是仇恨本身被制造出来之后,就不可能再回返到之前的境遇。
正如实在界总是持存,但它只会以表征失败、创伤再现的形式反身地表现出来,一旦呈现便是不可撤销。
《老男孩》的复仇男主崔岷植,在影片中兼顾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身份,而在《亲切的金子》中,他摇身一变又成了“绝对的恶”,这种戏里戏外的有心设计的巧合背后昭示的是不可轻视的、宛若古希腊命运悲剧般沉重的现实之痛。
看朴赞郁的电影,你能从他眼花缭乱的技艺中拾取多少快感,就能在暗流涌动的影像压抑之下吸收多少的痛苦与悲怆(如果你愿意去看的话)。
看到很多大神深挖电影里的小细节什么的我表示很汗颜,我既没有看过老男孩也没有看到那个天生杀人狂,然后我觉得我可以避开这些谈点其他的东西了。
看完电影虽然对这种以暴制暴的手段觉得很过瘾,对那些家长回头问金子要钱的举动表示有点膈应(开头那个我还算可以的理解的,虽然很讽刺但是毕竟他们家境限制住了,那些钱对于他们而言很重要,但后来一个个的。。。
恩),以及觉得女人狠起来真的是非常帅!
然而还是被育树小天使圈了粉,真的人是一种看脸的生物,毕竟育树是剧中男性的颜值担当。
个人认为这种年龄经历差别如此之大的相恋现实中还是有点少见的,而且还是一个接盘侠,但是并不妨碍我对他们的喜欢。
但是这两天把所有跟育树有关的话题整理了下发现在这部复仇电影中对育树的关注真的是非常低啊,忍不住要长篇大论一番了。
诚然,剧中的金子对育树都不怎么关注,但是鉴于原作者以及导演的拍摄方法,我还是觉得育树的影响及意义,要比金子所想象的多得多才对:1.两人激情完毕,金子首次出狱后向别人吐露了当年的实情。
这对于像李金子这种复仇女神而言其实并不是那么合乎她的脾气的,自然也可能有因为育树跟死去的宏穆年龄是一样大的,本身育树存在于电影中意义的一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对比,用他跟金子的好对比后来宏穆对金子(其实也就是金子自身)的不原谅。
但是从这一点上说育树对于金子而言本身已经在潜意识中占了一定地位了,我没有仔细研究过金子在狱中到底将实情讲给了多少人,但是明显是出狱后没有告知任何人却为了育树开了先例,即便后来她告诉了自己亲生女儿也是在很久以后了。
2.全家出游。
那个“全家”还是育树自己讲的,原话是:这是不是一家人一起出游呢?
(大体这个意思吧),那个时候还有珍妮在,育树已经欣然接受了自己跟她们是“一家人”的设定(我当时挺无语的,毕竟他只比珍妮大5岁。
看上女儿的话我还可以接受,看上了妈妈。。。。
不过的确能看出育树是一个很纯很正的人啊),虽然金子全程想的是怎么将狗当做白老师然后开枪弄死,但是后来进了教室,育树教珍妮学韩语的那一段很有寓意,先是大哥后是爸爸,其中意思是不是:你应该叫我大哥,然而我成了你的爹。。。
粗略看过原著并没有看到这一段,但是我觉得导演加进去毕竟是有深意的吧。
3.所有复仇结束,大伙一起分吃了那个代表着白老师血的蛋糕时,然后那个姐姐开头大家伙一起问金子要赎金,这个时候大家尴尬的不行,有家长在讲安静的时候是天使经过,这时候育树顶着风雪走进了蛋糕店打破了这个局面,大家纷纷离开。
个人认为此处代表的意义是金子复仇完毕,代表新生活的育树走了过来,她应该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了。
当然她的内心并不肯原谅自己,这也就是后来宏穆出现堵住她嘴巴的原因,因为并不想听她苍白的解释,毕竟她做过的事情始终是存在的。
但是出现在此处的育树满载代表洁白的大雪打破复仇的尾声的哀庆,在大家都认为是天使经过的时候如同天使一般走进金子,确是的确有深意的。
4,不过育树的地位自然比不过珍妮,毕竟血浓于水。
结尾金子拿着白色的蛋糕,终于被珍妮原谅的时候她终于有勇气面对新的人生,电影之中育树一直在她身后跟着她的,小说之中也说的是他在不远处看着金子跟女儿抱在了一起,大雪之中终于有了面对新生的勇气的金子,执意要跟在跟随自己的女儿和深爱自己的默默守护的男朋友,我觉得如同育树唱的歌词中的一样,这一次金子应该真的回头去看他了,去看那个一直在自己身边的男孩(?
)男人(?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金子自己讲的是自己入狱的时间跟育树一般大,而那个时候金子还是可以讲不正经的女孩,不会挑对象,未婚先孕,早恋,被包养。。。
她在狱中呆了13年半,穿着入狱时穿的衣服,仿佛除了后来又惨遭毒手的几个小孩和自己已经13岁的女儿外在没有什么证明这是13年后而不是当年,这13年仿佛是不存在的,无缝衔接,入狱前和出狱后金子做的都是复仇,复仇结束后,当复仇这段时间都被摘除,金子身边的仍然是自己的女儿,已经上天补偿给当年不会择偶的自己的一个不离不弃的男朋友。
再有就是,原著之中金子去福利院偷偷看资料的时候实际上跟根植(也就是育树)一起去的,她的女儿的重要性对于她而言毋庸置疑,能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告诉育树让他参与,作者有心了。
虽然是复仇的电影,但是我却读出了一丝丝温情,我会羡慕金子,在一切尘埃落定后,还能找回自己奢望已经的人生,找回自己心爱的女儿,找到一个真爱的情侣。
即便差别太大,年龄悬殊,此间之中,又算得什么?
對韓國電影的認識不多,數數手指看過的不外乎是兩、三部,而且全都是韓國的情慾片。
最近電視重播《大長今》,看到劇中的李英愛說到「無人可以教我放棄,我是不會放棄。
」的確得到觀眾的喜愛,笑容甜甜、樣子圓圓的李英愛發揮達到水準,而且讓人牢牢地記住她。
當看到《親切的金子》中的李英愛,更加不用多說,她的演藝水平更不用質疑,相當的討好。
在沒有看過朴贊郁《復仇》三部曲的前兩部下,雖不至清楚導演在整個系列所表達的內容,但肯定的是談到人性的複雜性與善惡的界定。
無可否認,金子的角色是十分複雜的,她在獄中為了盡快完成服刑而學會用假面討好身邊的人,但暗裡有選擇害人。
當牧師認為她是「天使」時,她便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裡,然而她在出獄後卻選擇復仇,而戲中也提到人性的醜惡與人與人之間的從屬關係。
導演在電影內外都有用到宗教的角度談到金子的角色,先從海報上入手講起,金子擺出聖母的姿勢,在韓國得罪了宗教的團體,要求撤回。
然後在電影的開頭講到祈禱的作用是洗去罪行,擺出一副要洗心革面的模樣。
此外,在監獄裡為了突出角色而讓金子充當姐妹們的「上帝」,在表達方面有一幕更展示出金子的臉會發光,比喻她是「神」。
金子向人前人後展示出不同的樣貌,而她又利用她的美貌博取同情與憐憫,實際是內藏陰謀。
當她在獄中被囚禁了十三年出獄之時,呈現的是金子根本不是「天使」,而所謂的「天使」只是人附加上去的想像。
她處心積累要向昔日害她坐監的人報復,「報復」是一個充滿道德界線的問題,受到倫理與社會規範所制約。
聖經有云:「若別人打你的左臉,就要給右臉給別人打」。
上帝的話語就是要「公平」,就是要寧願忍受也不能易暴易暴。
然而,電影的結局卻如此的殘酷,利用人的憤怒遮掩個人的理性與思維。
它是如此的冰冷、直接地充當行動的指揮者,這一切都在她的鼓掌之中。
在《路西法效應》一書中,監獄實驗引證了人的惡魔性,沒有天生的好人,而所謂的正常人也會變成欺壓別人的壞蛋。
如同金子,在對待女兒與其他姐妹們身上,金子充當保護弱小、和善的角色。
然而,當她對待令她坐監、指揮她犯罪的白老師時,她展示出她的憤怒,她的不悅、她的冤屈。
大致上她可以一刀刺死他、毒死他,但她並沒有這樣做。
反而聯合受害兒童的家屬一起採用密室的報復,對於金子的角色相當具可塑性與一定的複雜性,她既是對兒童的加害者,內心充滿對兒童及其父母的歉疚,同時她又是事件的受害者。
若果白老師沒有綁架她的女兒作威脅,她也不會參與其中。
在設定人物的時候看得出導演在這方面相當的精心,主要是突出金子身份上的矛盾,先是被威迫的無奈,後是作為母親的她如何補償女兒的缺失。
另外,女兒珍妮說英語,金子說韓語也是一種的界線,是身份使他們相處之間有隔閡,但是母女之情打破了語言的界限。
白老師的身份雖然是加害人,但他在學生面前是正人君子,壞人是從表面上看不清的。
誰會知道一個外表正常的人會做出如此的行為,誰又會知道他會性侵他的妻子。
這講到一個人總有些表面無法看到與得知的秘密,即使是眼見的正常人也會有「失範」的時候,人誰無過。
當死去小孩的家長在密室質問他時,他吐出一句:「這世界上並無完人。
」這句話道來了一個事實,當死者家屬決定要私下處決白老師時,他們被憤怒、被內心的憎惡蒙蔽了內心的理性。
然而,在整個殺害的過程也不至於一下殺死他,反而是依據各家庭的次序落手,在過程中非要弄得白老師人不似人,而要他感受更多的痛苦與傷害,彷似要這樣才能夠彌補他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整個電影到了這個部份才是真正使人反思、真正震撼觀感的部份。
特別是當家庭傷害過白老師後,他們的臉上都會流露出不快、驚慌的情緒。
事實上他們未必想殺人,而是在這件事的決定裡他們知道若轉交至法庭是便宜了加害者。
故他們需要自行了斷,為死去的家人討回公道。
在整件事上較為斟酌的點是警察先生一開始就認為金子沒有殺人,他是明白金子的感受與無奈。
但在密室處決的事上他不但沒有做好警察的責任,反而在事情上作副手,由此可見這是他心中為了彌補對金子的遺憾,所以他選擇協助並運用他的常識處理屍體。
這可能是導演希望表達出「惻隱之心」,又或者認同死者家屬的行為是合理的。
電影從一片白雪之中完結,如此的淒美,為觀眾上了一課切實的「復仇」,金子褪下眼影,變回一個普通的女人。
以後,她的路就如同雪路一樣,消失於其中,為電影寫下了這樣的結局。
整體來說,電影呈現出一個暴力的世界,然而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世界。
有些人在暴政下要啞忍,魯迅說我們存在在人食人的世界。
這是絕對的真實,然而我們又可以做什麼?《親切的金子》正是給我們帶來反思,到底在善惡交纏之時,我們還有什麼的選擇。
关于金子么么观影手记16《亲切的金子》[韩]导演 朴赞郁编剧 Seo-Gyeong Jeong 朴赞郁主演 李英爱 崔民植★★★★☆ 所谓复仇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第三部《善良的金子》,被几乎所有影评人盛赞为华丽的复仇。
真的很华丽么,其实只有红色的鲜血和红色的眼影而已。
大家都说这基本上是三部曲里面倒数第二好的,也许能和《老男孩》打个平手。
我没看过之前的两部,所以也不好妄加比较。
只好单调的就事论事了。
李英爱的红色眼影和卷曲的黑发以及她的面无表情,我爱这些胜过与爱这部片子。
哦,还有那带点点的连衣裙。
复仇的女人最甜美的装束。
如果让她穿成普通劳动人民状,还谈什么复仇呢。
一个追求美丽和精致细节的女人,才会实施如此这般细密的复仇计划,连处决罪人的枪把上,都要有漂亮的银雕。
印象最深的自然是最后一段,从他们讨论如何处置那个人面兽心的绑架犯直到一切刑罚都实施完毕,他们围坐在咖啡馆,静静地吃蛋糕,喝咖啡。
这是为一段让我没有睡意的地方。
其中有一个镜头是他们个个都穿着满是鲜血的雨衣坐成一排,唯有那个老奶奶,一身貂皮大衣,表情严肃,静静地走进去,没一会又静静地走出来,一尘不染。
镜头一转,一把剪刀直直的插在那罪人的后颈。
这才是真正复仇的力量。
如果老奶奶也如屠夫一般对这罪人猛砍十几下再搞个狗血淋头的造型,这片子也便不能被称之为“华丽”了,所谓的华丽便是对任何事物诠释的恰到好处,比如鲜血和愤怒。
这样的情节不知道是编剧想到的还是导演想到的,我最近总是分不清楚导演和编剧的职责,貌似在电影里面,导演是万能的,可是我又总是为编剧报不平,没有了编剧导演怎会能发挥的基础。
一个事件的发展有百万种可能,最极端的就是那第百万分之一种,电影中的事情总是朝着这个百万分之一的可能大踏步地前进,最后演变成和真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另类局面。
我想这就是电影存在的必要了,总要有些极端的想法影射出来,世界才够虚幻有趣。
《金子》便是这种电影的典型。
世上需要这样的故事,来填补它空白点。
让音乐亲吻你另外值得一说的便是它的原声了,巴罗特式的管风琴,合着日常生活中惯有的场面,你会觉得如果世界真的是这个样子的那么承受痛苦和复仇的压抑似乎也是些许值得的。
古典的配乐告诉我们,生活原来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就好像巧克力就酒,无意间就搭配出了另类美丽的味道。
我就时常的幻想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倘若有某某音乐的配衬,那么生活一定完美许多。
可惜的是我可以假装这些音符的流动和存在,无奈别人却对此一无所知,于是我们似乎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于此,是否就可以说,任何人的世界都是难以探寻并进入的呢。
后话:很早之前便看了片子的介绍,被吸引得就好像小狗寻觅骨头一样的到处刨,结果看过之后反而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并没有想象中华丽,其实对于电影还是不要有任何期待得好。
影评人写的那些东西无非有两种,吹到天堂和打入地狱,无论哪种,都和事实基本不符,所以孩子们,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光吧。
今天终于看了《亲切的金子》,算是完成了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对朴赞郁的崇拜再度油然而生。
本文总结一下我对三部复仇的诸多想法,另略作总结和比较。
《我要复仇》是三部曲中内涵最深沉的一部,是三部曲中唯一涉及到复仇的社会根源的一部。
复仇者定位在准韩国的中下阶层,赤裸裸的揭露当前韩国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弊端。
就情节来说,现实性很强。
复仇的多方无所谓正义还是邪恶,他们的惨剧都是社会的不合理导致的,然而处在中下阶层的人们看不透,都自己受了委屈,都觉得应该复仇,却找不到复仇的对象。
这一步作品在视觉效果方面为朴赞郁的三部曲奠定了哥特的基调。
唯美而残酷的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死掉的小女孩的尸体随着河水浮动,一半脸露出水面,眼睛睁着,潜在苍白的面孔上。
非线性的叙事手法运用的华丽而不做作,尤其是从一连串不直接相关的电话对话开始,把早已猜到结局的观众依然绕的云里雾里却丝毫不影响对情节的理解,大师本色初显。
具体细节以前写过一篇拙作详细分析,不再累述。
《老男孩》在内涵上比不上《我要复仇》。
虽然它是三部曲中获得赞誉最多的一部,但我相信这些赞誉与影片内涵关系不大,大多应是对电影驾驭能力的表彰。
《老男孩》和现实社会没有很大结合,在人性上也相对缺乏挖掘,这一点和《Kill Bill Vol.1》有些相似。
除了这些,《老男孩》是近乎完美的。
感性上,朴赞郁更加游刃有余的用哥特的画面与松紧有秩的节奏紧紧的抓住观众。
复杂的情节让大多数观众根本猜不透主线究竟如何发展,而且悬疑电影和非线性电影的影迷都会发现朴赞郁的镜头不落俗套。
这一次复仇定位在黑社会,基本没有任何警方等“正义势力”的介入,很有些Film Noir的味道,虽然朴赞郁本人没有刻意强调这一点。
《老男孩》涉及到两场复仇,复仇的原因都是表面化的私人恩怨。
第一场复仇的原因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仅仅是因为很多年前吴大秀看到一对研究彼此身体的姐弟(虽然姐姐死了。。。
)。
由于第一场复仇留下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第二场复仇显得更合理一些。
也许正是由于对复仇根源缺乏深层次的挖掘,《老男孩》显得非常男性化,是三部曲中最有男人味道的一部。
在美学的体现方面,由于整篇的浪漫主义色调,《老男孩》来得更加自然一些,不论是囚禁吴大秀的密室还是Mi-Do与一只大蚂蚁孤独的邂逅皆是如此,而《我要复仇》在现实和浪漫之间的切换略显突兀。
由于前两部作品的光芒,人人都会对复仇三部曲的终结篇报以超高的期望。
而《亲切的金子》绝对算不负众望,不仅仅给前两部续上貂尾,在艺术成就上也水到渠成的封了顶。
《亲切的金子》在我看来,是三部曲中最完善,最成熟的一部。
《我要复仇》在技术上的青涩和《老男孩》在内涵中的肤浅都不复存在。
而先前成功的因素,比如华丽的非线性镜头,哥特的画面等浪漫主义成分更加游刃有余的镶嵌在比起《老男孩》来说更加现实主义的故事背景中。
《亲切的金子》在情节上是三部曲当中最简单的,影片一开始就展示了故事的结尾,没什么特别的悬念可言;而复仇的过程也丝毫谈不上曲折,出狱之后一路坦途的杀到Boss。
因此,从情节的复杂度来看,《老男孩》远在《亲切的金子》之上。
然而这并不是朴赞郁的问题,因为他并不是因为才尽而简化情节,而是把故事铺展的更开,增加了情节的厚度。
金子一个人的罪引出一群有罪的女囚,一个人的仇恨连起诸多共同的仇恨。
朴赞郁用适当的笔墨解释了其它女犯人犯罪的经过,一来增加了故事的戏剧色彩(《基督山伯爵》和《芝加哥》的影子),二来为金子的复仇铺平道路。
而其他丧子的家长仅仅在最后结局时候出现,依然增加了戏剧色彩(《东方快车谋杀案》)又恰当的简化了冗余的情节,可见朴赞郁的剧本也彰显大师风范。
然而《亲切的金子》在剧本上并非没有败笔。
因为刚刚看完电影,之前没怎么看过其他的评论,不知道是否有人有同感。
一个我眼中的败笔是金子和凶犯的两个打手的相遇。
这个情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叙述了复仇过程的合理性,也加深了金子身上的罪孽,然而它是多余的。
复仇过程的合理性我们不看重,因为先前的铺垫情节已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所以这一阻碍反而会显得不伦不类;金子的罪孽早就集中在了凶犯身上,因此这两个人的死伤丝毫不会给人留下任何印象。
这段情节怎么改进呢?
我觉得不用改,直接删掉就好了。
剧本里就写道:“...于是,金子来到了多年以前陷害他的男人面前....” 这里要穿插点题外话,想当年看《影子武士》,大公子继位的时候电影只剩下十几分钟了。
我知道这“风林火山”的部队要完蛋,但是怎么也想不通怎么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弄死这些人。
结果黑泽明出现在荧幕上,用镁光灯照我的眼睛,等我恢复视力的时候“风林火山”已经完蛋了。
我感觉自己被干了,但是还是热烈的拍起手来,因为被干的实在是太爽了,大师就是不一样!
本来这些部队怎么蒸发的就不重要,大师就能razzle dazzle你,稍微差一点的就要编一个草草收场的所谓逻辑的结尾。
《亲切的金子》是三部曲中戏剧色彩最浓重的。
比如金子狱中的经历,从亲切到冷艳的转变,脆弱神经质的和坚强相互展现等等。
这些比起《老男孩》来说都合理了不少,却不妨碍在浪漫中展示人性。
另外这部终结篇的film noir的色彩明显了许多,从金子的口中亲自说出:“你们想让警察处理还是自己来?
”值得一提的是,朴赞郁的表现手法虽然很西方化——世界观(女子监狱里的bl,基督教),语言(英文介入),背景音乐(小提琴的广泛使用)——但和其他貌似西化的韩国电影相比,一点不显得媚俗,难能可贵。
另外不得不说,三部电影中其实都有姐弟恋的情节出现,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
基本上就对复仇三部曲作以上小结。
我自己的心水顺序如下:《亲切的金子》>《我要复仇》>《老男孩》。
美女金子:仇杀聚会的诱饵影片名字叫“亲切的金子”,影片镜头和情节比重也确实没有跑题嫌疑,忠实地围绕着金子:金子入狱-->金子在监狱里培植关系(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党员干部上党校)、杀死吃人的变态“巫婆”-->找回被仇人夺去的女儿-->找到仇人-->策划并成功组织一次冷酷的集体杀人聚会-->同女儿、情人一起吃雪和豆腐,洗脱罪孽。
这样简单的故事情节,在朴导演手里确实像服刑时的李金子一样闪着光。
影片有杀戮,也有(母)爱;有罪恶,也有无辜;有人格变态,也有理性的行事;天使般的亲切笑容(绕有趣味的细节和色彩缤纷的分镜头),也有不动声色的阴险(复仇主题、血腥手段和人性的阴暗)。
对不起,一不小心又用了上纲上线的字眼:人性、阴暗。
但在我看来,影片的目的确实是在谈论人性和阴暗;而我们“亲切的”美女李金子,不过是一剂药引,一根线索,一个诱饵,编剧用她的美貌、不幸、无辜、完美、仇恨、心机和母性引诱着观众,慢慢进入影片的高潮:复仇盛宴。
那么,我们先从诱饵李金子说起。
美丽的她18岁时成了未婚妈妈,19岁时她成为一起幼儿绑架案的共犯,一个绑匪的帮凶;编剧在这儿玩了一把黑色幽默,让此案的主谋白老师绑架了她的女儿,胁迫她当替罪羊。
一个绑匪绑架另一个绑匪的孩子,编剧够狠的。
李金子当起了替罪羊,在监狱里一呆就是13年,其间她用3年时间用漂白水药死了狱霸,用其余时间帮助其他狱友,以获得她们的信任和回报——为她日后的复仇帮忙。
影片中的女子监狱布置的像个幼儿园,镜头的颜色也相当温暖,除了那个被金子毒死的狱霸,每个女犯人都温和可爱,致使她们入狱的过错都是微不足道的,似乎并没有她们纯良的本性(在这儿顺便赞赏一下韩国的human right状况)。
这些女犯人出狱后的生活和没入狱的人并无不同,有的甚至比没有入过狱的女人过的更好,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也许有些难以理解:蹲过班房的人还能被社会如此顺利地接纳?
和这些女犯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后来参加复仇聚会的家长。
由于剧情没有涉及这些家长的过去,我们暂且认为他们在参加复仇聚会之前都是安分守己、清白得像豆腐一样的好公民吧。
在李金子、她狱友和苏督察的协助下,他们突如其来地获得了为自己夭折了的孩子们复仇的机会。
此刻,变态杀人狂白老师已经被李金子死死地绑在椅子上,嘴里塞着肮脏的填充物,被金子那把华丽的手枪打掉了2个脚趾头;痛失孩子的家长们坐在隔壁的一个教室里,看完白老师杀害他们孩子的录像,愤怒的火焰熊熊燃烧,恨不得把他们共同的仇人白老师折磨至死。
但李金子和苏督察真的把他们所渴望的机会奉上,由他们选择时,他们又争执和互相推让起来。
有人说要交给警察处理,有人说要委托经验丰富的金子处置,有人说要自己手刃了这个变态家伙。
在统一意见决定亲自处决变态老师之后,他们还是犯愁:所有人一起上好,还是各自报复?
变态老师是他们共同的仇人,但有的家长又认为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个人恩怨。
最后他们决定自由组合,想单干的单干,想共犯的共犯。
那么,总得有个先到后到的顺序吧?
最后,家长们抽签来获得杀人入场券。
他们针锋相对、此一时彼一时的意见都被麦克风传到了变态老师的耳朵里,让这个心理扭曲、已经被金子折磨过一番的变态佬魂魄散了一半。
在这个片段中,好公民们的胆小怕事、互不信任通过各种琐碎的问题表现了出来,而这种琐碎同接下来的血腥镜头放在一起,显得既真实又荒诞。
复仇即将开始。
家长们穿着雨衣(以免染上变态老师的血),按照入场顺序在长椅上一字排开,井然有序,甚至互相拉起家常。
这让人想起了“排排坐,吃果果”的童谣,或医院里候诊的病人。
他们是在等着行刑,却更像在等着挨宰。
苏督察作为韩国的一名公务员,却做了一件所谓渎职的事:教这些复仇者怎么用刀子捅人。
他们单独或成批地进入仇杀现场,再单独或成批地出来,沾满血污,甚至因为地板上的血滑倒。
一个孩子的姥姥貌似冷静,却在变态老师的脖子上狠狠地插了一把剪刀。
剪刀像发条拧子一样和变态老师融为一体,把他变成了尸体。
苏督察把剪刀从尸体上拔出来时,我真担心导演会有恐怖片情结,让尸体像发条玩具一样机械运动。
剪刀静静地脱离了尸体,符合常理地滴着血。
马上,镜头一切换,家长们开始收拾仇杀现场,倒血的倒血,拖地板的拖地板,抬尸体的抬尸体,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分工合作非常合理,仇杀现场很快就收拾完毕。
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家长们原先的愤怒、仇恨,和发泄的快感马上从他们脸上消失了,比马路边的一汪积水蒸发的还快。
果然是万事开头难啊,起初他们并不能适应真的获得仇杀机会的现实,但仇杀一旦开始,就这么轻易地结束了。
他们为了防止日后有共犯出卖自己,一起拍了合影,而现场的血腥味儿一定还很浓厚呢。
现在,,有了合影,谁也不会被出卖,人神共愤的仇人已经被刨坑埋了,连同他们的愤怒和顾虑还有罪恶都一起埋了。
用仇恨结束一个人、一个变态佬的性命就这么简单。
接下来,他们来了一场庆功宴,围坐在面包店的桌子前,品尝亲情的金子做的美味糕点,唱着生日歌,讨论着恍惚经过的天使,然后写下自己的账户号码,以便请李金子日后将当年交给变态老师的赎金还给他们。
这段情节,不免让我想到2个字:分赃。
导演安排了这个细节,到底是何居心?
故意让人想起这2个龌龊的字么?
这个复仇聚会打开了一个小缺口,从中可以看见人的报复本能是多强,强得可以毫不犹豫地杀一个人。
这个人该不该杀,是不是该由他们来杀,应该怎么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有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有的话,该由法律决定吗?
法律也许代表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意见,但不见得代表了当事人的意见,要不当事人也不会亲自解决罪犯。
如果法律不能代表当事人的意见,而只代表了不相干的大多数的意见,那它还有什么用?
法律很多时候只是马后炮。
这些杀了人的家长确确实实地杀了人,但没人把他们送进监狱,他们若无其事地去当自己的好公民,也许他们以后会想起仇杀这件事,但随时间推移他们会越来越无动于衷。
而李金子因为被迫成了绑架孩子的帮凶被关了13年,还被夺走了孩子,她的狱友也因为各种小过失(同仇杀行为相比)而在监狱里赎罪,付出代价,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什么?
我想到的是:一,如果不小心犯了罪,千万不要被抓个现行;二,共犯越多越安全。
看,这个仇杀聚会更像一则脱罪小贴士。
一个复仇的故事可以只有两个人,例如水果硬糖;也可以是一群人的恩怨纠葛,譬如本片。
什么时候会出现复仇,当法律触及不到,施展不了正义的时候。
复仇往往是无奈之举,审判的权力到底是在受害人家属手上还是在法律手上呢?
影片中最后的审判是违法的,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我亲手)和在法庭上看到宣判的感觉绝对是不同的。
手刃仇人的感觉是重担卸下的轻松感和杀戮本能宣泄的绝妙融合,这是为什么能在复仇中的看到诡异笑容的原因吧。
一个好的复仇片往往看起来是复仇者和被复仇者都是精神病患者,作为观众,我还是挺着变态美的道。
回到本片。
其实我一直不知道金子是怎样一个人,亲切的还是心狠的?
她的亲切似乎都在为未来的复仇而假装的,若是一直活在伪装下,该是怎样一种悲伤。
唯一的寄托的女儿,唯一的目标是复仇,以后呢?
复仇已经结束,几个家庭的悲悲痛会渐渐被掩埋,那么十三年来只有复仇的金子怎么办?
女儿说Live white。
红色的眼影被擦去了,并不意味着她脱下了复仇者的外衣。
她在监狱中的亲切和出狱后的冷漠,那个才是真正的她?
看官自行定夺吧。
金子以后还能干净地活下去么?
I think not。
13年的牢狱中酝酿着一杯名叫复仇的苦酒,等待着痛饮的一天。
无!感!
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老男孩><我要复仇>,都是神一样的电影,导演是谜一样的存在。同样适合看第二遍不厌倦象春天。
復仇 三部曲之三。尾大不掉。她美麗得令途人駐足. 但是挑對象卻隨隨便便. 這個可憐得女孩快發瘋了.她嘗試安慰自己 心裡想 這事情所有女人早晚都會經歷.
妈了个逼的,拖沓的老子最后都开始同情那杀人犯了
复仇的快感,为何这么被我们所欣赏?
拍得什么东西,什么大烂片,镜头来回切换,一个普通的故事都交代不好。
对我来说是彻头彻尾的恐怖片!
比前面稍微弱了一点
一起杀人的感觉真棒!
除了对我进行了拉拉的恶心启蒙,其他我都记不起来……
用圣母的复仇方式倒是贴切片名,只是黑暗版的金子与圣母,却失去了酣畅淋漓的感觉,后半部分实在太拖
这种杀人的方式太浪费资源了。还血祭。。。。这样的话悲剧之后还是悲剧。
后半部分拖沓的一塌糊涂,尤其是众人排队复仇的段落,十足做作的形式感。由彩色不留痕迹地渐入黑白,艺术感上保留得还算完整。
= =拍得不COOL 把片子一开始的那种很COOL的感觉延续下去就好了,但韩国人就不,就喜欢弄得悲悲切切的.后面大段大段的都太做作
李英爱这部片子,黑色幽默
一贯黑暗复仇自我救赎的韩国片。
一部没啥大意思,同时也完全不能让人信服的片子,大致相当于《密阳》和《母亲》的结合体。为什么要杀人?为什么金子入狱之后凶手再也没杀过人?为什么金子会有这么强的复仇欲望?这样一部只有形式自洽的片子固然让人爽,但跟挨艹没啥区别,看完就一个感觉,空虚。
同学推荐。这是边复仇边揭露人性呀。
朴赞郁复仇三部曲之三,复仇总是处心积虑的。最后终于发展成了东方快车式复仇。Vengeance on the Orient 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