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识瑞茜•威瑟斯朋是在极具好莱坞商业气味的《律政俏佳人》系列影片中。
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甜心吧哈福大学和肃穆的法庭搅得活色生香。
之后看了她演的《宛如天堂》(like in heaven),《情归阿拉巴马》(Sweet Home Alabama),题材相近,剧情俗套,同样是青春爱情片,俊男美女,轻松浪漫,对她的印象也就局限于此了。
后来看到她拿到了奥斯卡奖,很是佩服,开始留心起来。
搜到了《名利场》(Vanity Fair),忍不住看了。
大概是先入为主,这个金发碧眼的典型美国甜姐穿上紧身英式曳地长裙,满口不是那么地道的伦敦腔,还真是让我适应了好一会儿。
她的演技不能算差,似乎都摆脱不了《律政》中的影子,稍显生硬的英式口音大概是最大的败笔了。
连其中扮演她的儿子的小演员都比她说的地道。
但是总体来说,影片对蓓基这个人物的塑造还算比较成功,我觉得除了瑞茜的努力之外,跟影片广阔的视角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是分不开的。
及至看完全部,不知不觉地联想到《乱世佳人》里那个高傲、坚强、聪慧、自负的郝思嘉,他们同样有着傲人的美貌和过人的机警,同样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样面临过生存的考验,同样用自己孱弱但坚强的身心一肩扛起亲人和自己的全部生活。
不屈于命运的安排,积极强韧地创造着自己的人生。
《名利场》第二遍看了。
第一遍看的是故事。
第二遍看的是生活。
身处上流社会的斯丹伯爵告诉贝琪:“在上流社会出生,最重要的一个好处,就是能早早看明白,这是一场俗丽的木偶戏。
”只是那时,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的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在木偶戏中了。
多年以后,贝琪站在父亲画的她母亲的画像前:“斯丹伯爵:你还记得那个要了高价的孩子吗?
在肯售出之前。
贝琪:还不够高。
斯丹伯爵:问题是,克劳利夫人,你已经拿了钱,想再讨价还价就晚了。
”斯丹伯爵想要侵犯贝琪时,她不想继续玩下去了,可是已经晚了:“斯丹伯爵:我必须道歉,因为我过分的热情。
贝琪:你无需得到我的宽恕。
斯丹伯爵:我需要,我需要你的宽恕和你的爱。
贝琪:如果我不再求你别的,我的愿望现在就能终止了吧?
斯丹伯爵:你已经如愿了,克劳利小姐。
”往往要到很多年以后,我们才能明白,哪些人和事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只是已经为时已晚。
当时只道是寻常,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命运赠送给的所有礼物,也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首先,我很尊重此片导演和编剧及所有的演职人员,是他们带给我如此完美的精神享受。
相较而言,一此无礼和偏激的影评人,我更欣赏那些善良的观众和他们善意的评论。
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美!
片中的印度风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作品。
很好,我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
它让我对原著有更多的期待~ 这部作品就如同我们身边的一支放大镜,透过它,你可以看到美的极致与丑的极致!
我不得不说在贝姬生活的那个时代,贫穷与战乱足以摧毁了一个人对意志的坚守,绝大部分人都为名利而丧失了自己的灵魂。
是社会制造了贝姬这样的人物,不断想往上爬的人物。
影片在对每个人物的刻画上都在极力的让他更真实。
从贝姬那残存的一丝母爱,乔治以在沙场上为国殉职作为他绅士尊严的最后的挽留,罗顿在一切美好都受被击碎后选择了从军,Dobbin对Amelia的一直守候……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我每身边随处可见像贝姬一样的女子,也可以看到像逼良为娼的可恶的道貌岸然的斯丁伯爵。
生活就是一场戏,有时在社交场合,有谁知道人们嘴里讲的话哪句真哪句假!
大家互相利用着,对自己有利的人就会极力的讨好和恭维,而一些对自己不会带来太多价值的人就视其不存在。
有才能的人迫切的在争取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身份与地位。
就如同婚姻中的门当户对一样。
人们心中的天平始终不会倾斜。
但,为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大家不得不按照这个法则行动着。
除非,逃离这个世俗环境,在一个像“世外桃源”的地方隐居。
更高明的仍呆在世俗环境中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有自己狭小的朋友圈,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但,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在任何时候请不要失去你自己,即使在你最爱的人面前。
要知道,当你忘我的爱一个人时,被爱者最终也会从甜美陷入恐惧(爱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亲爱的朋友,当你不小心透过身旁携带的放大镜看到片中的景象时,请固作镇定,并接受与适应它们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你可以出门不用带“放大镜”了!
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情,你眼前的景物也会跟着变换!
“如果我有5000英磅,我也会是一个好女人。
”《名利场》里的贝姬·夏普如是说。
然而我要说,即使没有5000英镑,贝姬也是个好女人,好过万千男子。
或许是没有看过萨克雷原著的缘故,我对丽思·威瑟斯伯恩扮演的贝姬在一次次绞尽脑汁跻身上流社会的计谋破产后仍信心十足无比敬佩。
这是多么昂扬的人生态度!
贝姬出身贫寒,母亲是一名法国歌女,父亲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
贝姬从小立志挣脱贫困,这一点都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
然而她的缜密心思最终与虎谋皮而失败。
当她声名狼藉后待在一家德国餐馆时,我不由地为这样一个悲剧而为贝姬感到惋惜,慨叹她生不逢时。
所以当最后贝姬的那个全部家当最后驮在印度大象上时,我还在怀疑原作者是否给了她一个如此美好的归宿。
我同情贝姬,并不是同一她所有的行为。
她不是一个花瓶,她比皮特·考利一家的任何一个人都要聪明,有才干。
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女家庭教师,她没有被不如意的生活环境所吓倒,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勤勤恳恳,把学生教得很好。
同时,她又抓住每个机会,逃脱她所厌恶的环境。
如果说中间有着悲剧,那也许正因为贝姬狡猾得不够彻底。
她不愿意嫁一个老头,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这个老头钱不够多;但是最后她拒绝斯丹爵士的那一幕足可证明她比中国改革开放后某些为求富贵而宁愿委身耋耋之躯的人要强。
因为贝姬没有放弃爱情。
说真的,我当时曾怀疑贝姬对那个轻佻的略带孩子气的罗顿的感情。
甚至当她对考利一家说,即使没有遗产,她也感谢上苍给了她一个这么好的丈夫时,我仍将信将疑。
我一直觉得她和罗顿是臭味相投。
一个钻营自私,一个懒惰无赖。
但是故事的发展让我有所欢喜,尤其是滑铁卢战役战役前她和罗顿的告别。
像罗顿这么看似毫无才干,只会挥霍的人也居然会如此细心地为妻子安排好退路。
他很搞笑地对贝姬说,我穿旧制服去战场,这样你可以将那套新制服卖掉得30比尼。
so cool,no need to mention other similar lines.
若命运总有所设定,反抗有何不对?
人有权做任何自己渴望的事情。
叛逆也绝非可以轻易鄙视。
命运的权威性原本就是一种“霸道”。
渺小的个体是否只能随波逐流,听凭造物弄人?
名利场中明白人。
电影中的贝姬,并不可鄙。
对知心好友忠诚一生,对不应苟合的男子绝不纵容,对鄙视自己的绅士完全大度,成全其美事。
做事全凭良心。
贝姬与丈夫的爱是女冒险家与男赌徒的激情共谋,但他们有他们的语言与真挚,在整个浮华世界冷酷现世的外面,两人荣辱与共。
最可圈点的是女冒险家的大气与果敢,面对一切波折的从容不迫。
遇见出身尊贵然而身无长物的赌徒,他说爱,她就敢接着。
他不厌弃她卑贱寒微,她不畏惧他的尊贵和贫穷,私定终身,女伯爵姑婆憾恨震怒,继承权被剥夺也无怨无悔。
在那个人人讲求门第财产的社会里,这两人相知得纯粹,结合得坦然。
另一条主线上,贝姬女友纯洁的爱情故事宛如百合花,幽谷之中慢慢绽放,清新婉约,却也不能掩盖冒险家与赌徒一见倾心,勇敢结合的纯粹光芒。
相形之下,甚至纯洁之爱略显形拙。
面对家徒四壁的危险,贝姬安慰丈夫:没关系的,总会好的,看我的。
洒脱不羁的丈夫却越来越多地犹疑:你有把握吗?
卑贱寒微至受人追捧,其发达之快速与地位变化的极端,终至遭人唾弃。
而女冒险家始终唇角含笑,坚忍不拔。
女性的美德“隐忍”、“沉静”,以另一种方式展现,怪诞而令人动容。
浮华世界不过烟云,然而,无论如何虚荣物欲,只要这其中的人物始终有那么些真性情,就总有可爱。
何况我们的贝姬,即美丽又聪慧,长袖善舞,魅力无穷,所向披靡。
虽也缕缕失意,却总见越败越战。
她向上攀爬的的意志无比强硬,然而这强硬笃定熬成一种厚度,使她行事大气,待人从容,终于消解在坚忍沉定里,成为一种悠然灵性。
贝姬.夏普,精彩的女人!
本来想给三星的,不过被爱奇艺死贱死贱的速度给折磨得抑郁了,两星足够了。
想以电影的方式来快速了解名著真的越来越难了。
明明夏普是个很坏很坏的女人,为什么搞得这么深情款款大义凛然充满智慧善良真诚?!
还没看到结局就已经不想看下去了。
这样拍有意思么?
真的没有多大意义。
从一开始看就无法把剧情和英国联系在一起,怎么都像是发生在二十世纪的美国。
影片欢快的基调也有点让人出戏的冲动。
萨克雷明明是要抨击社会好不好,不要这样煽情励志行不行。
既然从本质上都变了,干嘛不直接换个名字啊。
这个名利场的关系到底有多大,我也没觉得这里的世界多浮华。
换个温情些励志些的名字呗。
不是说改编就被改编的好不好,最起码有些原则啊!
要是改编了百分之九十还叫改编,那就真没意思了啊!
深处高处,越能感受到最本质的东西!
身份>财产?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I think I could be a good woman if I had five thousand a year.如果每年有5000磅进账的话, 我也可以做一个好女人。
---Rebecca Sharp
女猪脚是漂亮的,结局是圆满的,我也不是什么所谓“影评人”有美貌有气质有身材有涵养跟你有学历有背景有钱有权一样的为了你得到的,就该物尽其用虽然我不是这样的人~但是我觉得这样蛮好的就像house里有集model是男人那集里面的美女麻豆说我跟很多人睡过,摄影的场记的,设计师,名人如果不是这样我现在还在小地方打混我不够聪明但我有够美丽~
虽然没读过原著,不过对这个故事在看电影之前已经有所了解。
想起上中学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抱着19世纪前后欧洲的文学狂啃,废寝忘食,常随着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潸然泪下。
也许是读得太多了,受那种文化感染,让我喜欢写信,也喜欢古典音乐……大学学外国文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曾经在讲课中提到很喜欢奥斯汀的作品,虽然都是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描述,但那种生活着实让人向往:故事中的人物不用拼命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参加舞会茶会,年轻漂亮的少男少女在风景优美的田庄或林间漫步,谈论艺术和文学……不过故事里真正揭示的掩藏着的社会本质却没有一点浪漫的成分,完全是残酷的现实。
有时候觉得能在20岁前读大量文学作品是种难得的幸福。
记得以前在一本类似《学习的革命》的书中看到过,在高中时代读大量文学的书籍,很容易被它们感染。
那是心灵未受世俗沾染的年龄,单纯的灵魂总是富有同情心和火热的激情。
即使我们对主人公为什么有那样的命运还一知半解,也不妨碍我们去感受他们人生的喜怒哀乐,把自己完全融入另一个时空的故事里。
那种感觉让人陶醉,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生的财富。
如今学了文学知识,阅历不断随年龄积累,看到什么作品都不由自主地按社会背景、人物性格、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边看边分析,实在是感叹教育的“伟大力量”,已经把我的思维方式完全改变了——也许会认识得更深刻更全面,能更清晰地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年少时那种浪漫和激情却越来越淡了。
看之前总觉得《名利场》是一部会让我流泪的故事,但眼泪最终还是没有流下来。
我喜欢女主人公那种坚强的性格,开朗乐观,对生活的未知会用勇敢去面对,可惜她生不逢时。
她聪明伶俐,极有才华,但因不好的出身而无法进入上流社会的生活。
她努力地想改变命运,但失败了;努力地想要生存下去,然而她得不到体面生活的权利。
她的母亲是有名的女伶,为了摆脱这种出身的阴影她运用自己的才智抓住每一次机会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最终还是被残酷的世界逼回到起点,重新演绎着母亲的命运。
为此她失去了丈夫,在他的丈夫抛弃她的时候,她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呐喊,让我印象深刻——就像所有想追寻更好的生活,在命运的摇摆中挣扎的却最终失去了一切的人一样,她发出了对社会的控诉,对命运的愤怒,然而即使有愤怒又能改变什么呢?
有些人被社会制度机器毁掉了,有些人崩溃了,有些人终于精疲力竭,无力再反抗了,而她也终于接受了现实,在她卖笑的生活背后掩藏起心中一道道伤痕。
她的好朋友爱米丽亚,那个心地善良单纯,为爱情愿意牺牲一切的女孩其实也是不幸的,她的丈夫乔治自私自利,在世界上最爱的只有自己,对妻子没有担负应尽的责任。
乔治的父亲是商人,一直希望儿子的婚姻能带来财富,而不在意儿子是否真爱自己的新娘,差点断送了乔治和爱米丽亚的婚姻。
爱米丽亚虽然最后继承了应得的财产,把她的儿子抚养长大,但家庭生活的坎坷折磨使她的生活也一直充满了苦难……两个心中伤痕累累的女人,为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为爱情不惜把自己燃为灰烬,然而最终都成为受害者。
结尾不是残酷到底的悲剧。
两个女人都找到了真正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有了好的归宿。
我想这是作者一种期望的寄托吧,我们都希望结尾是好的,希望好人能有好的结局,不管我们知道的这世界是多么冰冷,至少最后我们希望感受到的会是温暖。
几个月前在书市上淘到一本英文原版的杂志,标题就是Vanity Fair。
很厚的时尚杂志,翻开它看到的是花花绿绿的浮华生活的剪影……觉得自己终于还是无法避俗......时光流转了上百年,在不同的时空里,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又在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呢?
现在我们是主人公,我们心里清楚……
还没有看过小说,不过电影中的Sharp真的太精彩了。
毫无疑问Sharp是这个电影中最大的亮点。
出身贫寒,父母双亡,她的童年已经够不幸,换上其他人都无法忍受生活的摧残,但她一直对生活抱有希望。
聪明伶俐,活泼坚强,她一直在战斗,永远不知疲倦。
她像一棵野草,无论去哪,你都会对她很安心,因为你知道无论到哪,她都能生存,都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或许在小说里她是一个十足的反面形象,贪婪,毫不掩饰对金钱与权力的渴求,为了追求地位不择手段,但战火纷飞的时候,为了陪伴朋友,即便冒着生命危险,她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她怕穷,但她爱自己的丈夫,没有做任何背信弃义的伤害他人的事情。
她即便自己一无所有,生活一团糟,也会劝自己的朋友认清现实,勇敢追求爱情。
她努力向上,一直向上攀爬,将自己能做到的事做得最好。
人们说,她到哪都会带来痛苦与邪恶,但她只不过已经习惯与生活中的邪恶与痛苦斗争罢了,她将生活撕碎,对它说screw you.然后拎着她的箱子跳上马车,下巴扬得老高,赶往下一个舞台。
睡前看的,然后就梦到我在看这部电影= =
情节跳跃,结局狗血了点~~~
前半段ost大赞啊超级古典华丽,可尼玛后半段直接全是最炫印度风,这个印度导演要不要再自私点。女主折腾半天,也没过上一天贵族生活(老公没得上遗产还死了)。买画的大叔貌似是君子其实是伪君子。没有贵族血统,永远进不了上流社会。小乔和男主都很帅。女主一直单肩搭个围巾,尼玛又不是印度人
不是拍的不好,只是自己不喜欢这种感觉,有些压抑。不过结局还算是大团圆吧,sharp跟艾米利亚都有人养。平庸的结尾
化妆到服装都怪的一比、与其说是一个女人的奋斗史还不如说是最后如何神经错乱几乎毁了自己的后半生、、、、
我们坠入万丈红尘只是为了扫去六根上的灰
这样坚强,乐观,生命力顽强,不怕伤害的女人,应该得到好的人生。爱与善良并不只在淑女和贞洁名下。
boring...........
女人奋斗史
第一次觉得REESE如此美丽
华丽丽的
如果不是威瑟斯彭可能更好看,她的气场还不足以应付整场电影的基调。ps:有的地方衔接得太囧太可笑
那段印度舞曾蹊跷
完全没看懂到底要演什么……“十年一个运”到是真的
哦……这是什么人生……浮华显得毫无意义……
服装不错!
因为喜欢威瑟斯彭,觉得这部电影还不错,据说拍时她在怀孕,有一段舞蹈可以看出来突出的小腹。很喜欢古典作品,所有名著改编的电影都会找来看。
胸是可以挤出来地。
人的本性有时很难改变
印度元素有点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