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物质

The Substance,完美物质(港),惧裂(台),实体,物质,母体

主演:黛米·摩尔,玛格丽特·库里,丹尼斯·奎德,爱德华·汉密尔顿-克拉克,戈雷·阿布拉姆斯,奥斯卡·莱斯格,克里斯蒂安·埃里克森,罗宾·格里尔,汤姆·莫顿,雨果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某种物质》剧照

某种物质 剧照 NO.1某种物质 剧照 NO.2某种物质 剧照 NO.3某种物质 剧照 NO.4某种物质 剧照 NO.5某种物质 剧照 NO.6某种物质 剧照 NO.13某种物质 剧照 NO.14某种物质 剧照 NO.15某种物质 剧照 NO.16某种物质 剧照 NO.17某种物质 剧照 NO.18某种物质 剧照 NO.19某种物质 剧照 NO.20

《某种物质》剧情介绍

某种物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经红极一时的好莱坞巨星伊丽莎白(黛米·摩尔 Demi Moore 饰),无法面对自己老去的容颜,决定使用一种名为“完美物质”的黑市药物,透过注射药物的细胞复制物质,创造出更年轻、更好的另一个自己(玛格丽特·库里 Margaret Qualley 饰)。“年华老去”及“年轻貌美”的自己该如何共存?会是更强烈的容貌焦虑大战?还是要不断迎合大众对“美”的期待?一场自我身体主导权的争夺战即将上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与魔法非常家务事伊比利亚的派对僵尸高校3玛雅帮第一季水班长许东奎青春海滩2超级无敌掌门狗:面包与死亡事件纳瓦尔尼玲珑局剩女大作战第五部海军上将都柏林动物威胁离境之山2:深渊之下三千大佬闪点行动第一季淮水情1000行汉太尉杨震黄昏时分的朋友情欲陷阱爱之病希腊欢迎你天师斗僵尸被消失的凶案公公出宫弱鸡三兄弟回来后填满邻家小侦探

《某种物质》长篇影评

 1 ) Body Horror的里程碑,资本社会的警世寓言

19号在Picture House看完,真的都不说是今年,而是这个世纪以来罕见的如此癫狂却又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精神正常,属于我们这个位面的人类能写出来这样的剧本,但是法国这么一个刻板印象中浪漫的国度却能诞生如此诸多夸张乃至挑战人类生理道德底线的电影(《身在其中》,《殉道者》,《生吃》)让人对这个民族不禁胆寒。

《某种物质》在body horror和电影艺术水平上将这个题材,甚至恐怖片这个大类都拔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科拉莉·法尔雅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女性导演,拍出的电影脑洞那么大,画面如此变态,审美却又非常高级。

本片在表演,场景,镜头,剪辑,音乐,情节,立意,娱乐性上以一种完美的契合度形成了这份浑然天成却令人反胃的艺术品,这种强烈的反差成为了我这几年最棒的观影体验之一。

能让我张着下巴看完第三幕,《某种物质》成功恶心到我了,而这也是一部body horror恐怖片能获得的最高赞誉,尽管画面美到绝无被主流观众接受的可能,但这是一部注定会载入电影史的绝赞佳片。

黛米·摩尔,玛格丽特·库里不光在本片中奉献了精彩的演技,为了这部电影的牺牲精神真是做到了业界楷模。

尤其是黛米·摩尔可以说贡献了她演艺生涯中最棒的演出。

而这部电影的题材和像她一样的好莱坞老牌明星的人生轨迹高度重合,能够出演《某种物质》需要巨大的勇气。

将一个焦虑,绝望的过气女星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黛米·摩尔演活了伊丽莎白这个人物,也突破了她在80年代塑造的那种颜值花瓶的刻板印象。

作为演员想必没有人比黛米·摩尔更能和片中的伊丽莎白共情,20多岁时,她是Brat Pack的海报女郎,30多岁时,她是全球收入最高的女演员。

但到了40多岁时,她开始渐渐失去片约。

其中一段镜子前的独角戏更是让我不禁思考黛米·摩尔究竟是演的太好还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她只不过将她在这个年龄,在这个行业的焦虑与不安发泄到镜头前。

但不管怎样,影迷们真的为黛米·摩尔的勇气和职业精神起立鼓掌。

另外一边,出生于超模之家的玛格丽特·库里作为新生代演员的演技功底也实力非凡,在这不得不佩服天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在挑女角上他的眼光真的独到狠辣,想必制作《死亡搁浅》的时候我们岛哥哥也像观众们一样大饱眼福了吧。

本片的摄影,剪辑和配乐也是相辅相成。

大量贴到脸上的近景镜头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让一切都显得如此不安和焦虑,而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稳定的镜头内场景愈发闭塞狭隘,具象化地将主角那种越陷越深的心境同样带给了观众。

很多故意放大的音效更是加深了观众的不适感,能把吃东西这么简单的事拍的那么恶心足见科拉莉的调度功力。

电子音乐的鼓点和嗡鸣配上凌厉的剪辑更是让全片有了一种诡异而又紧张的节奏感,把我牢牢地硬控在座椅上,吃惊地迎接着一个又一个的视觉奇观

而本片最大的亮点,也是目前争议最多的部分就是电影背后的立意。

翻看上映前的种种采访,不难看出这部电影在导演编写剧本时就已经带入了对女权,男凝这些话题的探讨,科拉莉·法尔雅不止一次说过她关注那些被社会化追求身体完美的女性所遭受的自我暴力——追求苗条,无瑕疵,而探讨这种被社会塑造的审美观为女性带来的焦虑和恐惧便是本片的核心命题。

48 岁的法吉特亲身体验到,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社会对女性的评判会变得更加恶劣。

“当你接近 40 岁或 50 岁时,尤其是女性,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她说。

“我经历过非常暴力的事情。

这反映了我年轻时经历过的许多事情,我准备好在电影中以一种非常有力、希望是有趣的方式面对它们。

”豆瓣上关于本片对于女权,反男凝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已经被讨论了无数回,但在细细品尝了本片之后,从一个男性观众的角度我发现本片的主题立意上可以更加发散展开,就如同她的第一部电影“我在《复仇》之后才真正接触到女权主义,”科拉莉·法尔雅说。

“因为我把它放进了电影里,但它并没有被理性化。

我没有说‘我要拍一部女权主义电影’。

”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就如同《复仇》那样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对于审美价值观的批评,女权主义,权力重构的探讨之上,还能引申出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不可否认,从古至今的人类社会一直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群,而女性在社会的发展中也经历了很多畸形审美的磨难(裹小脚,束腰),但如今任何关于女权孰对孰错,谁该强势谁该弱势,甚至谁该取代谁这样的极端思想只会陷入西方统治阶层设下的概念陷阱,精英阶层健康,美丽,长寿,而我们这样的底层只会在男女对立无休止的骂战内耗中变得心力憔悴。

确实,主流社会的审美观有人为的构建和许多畸形的概念,但我们在讨论社会性的话题前不能忽略的是我们首先作为人的动物性。

审美观会变,但永远不会消失,哪怕成为智人,人类的首要目标依旧是传宗接代繁衍生息,而作为动物的本能,为了确保后代的生存率,人类也肯定会自然地选择最佳的配偶进行生育活动。

而优质的基因所带来的就是外表上显著的特征:美丽&帅气,苗条&健硕。

千万年的进化让我们注定会被这样的“主流”审美吸引,我看见玛格丽特·库里会流口水,同样地如果巅峰时期的小李子和主义挂在嘴边的女性搭讪,那想必她们也很难走得动道吧。

所以在认清了我们人类动物性中对于美自然的追求之后,现今对审美观的支配都不过是资本对人类动物性的商品化罢了。

当一切都被贴上价格的标签后,就连美也能分三六九等,而所有的一切都能非常直观的以数字大小衡量时,那些社会性的问题就涌现了出来--焦虑,不安,嫉妒,恐惧。

资本社会让一切都可以量化,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变得愈发浅显,大家越来越少关注那些组成灵魂的品质,而更在乎你能赚多少钱,你值得多少彩礼。

如今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幸归根到底就是资本社会的畸形所带来的扭曲价值观。

简单的男女对立这个议题是无法看见世界真实的全貌。

如今西方各种牛鬼蛇神的“新式审美"看似是在颠覆传统,但实际上从来没有跳出过这个制度的枷锁,不过是资本故意抬高部分少数群体的价值,分裂大众社会从混乱中敛财的计谋罢了。

导演对于布景题材的选择也颇有深意,以下源自于她的Vogue采访: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我感兴趣的不是描绘真实的好莱坞,而是它的意义。

它关乎美丽。

它关乎成功。

将它从现实中抽离出来是一种让它永恒并具有普遍性的方式,就像故事可能发生在今天、昨天或明天——以及任何地方。

我希望这些地点和布景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

每个地点都代表着某种东西。

例如,电视网的长橙色走廊代表着伊丽莎白的生活。

她从一端的某个点开始,然后在到达另一端时结束。

从一开始就有这些强烈的视觉陈述可以向观众暗示我们身处一个有自己规则的独特世界。

我们不在乎现实主义或现实——我们身处物质的世界。

在设计公寓时,我向我的团队解释了这一点。

公寓必须具有永恒、复古但又充满未来感的特质,这样它才能代表每个时代、每个世界,同时又富有象征意义。

大窗户连接了室内和室外,让伊丽莎白可以凝视她的过去,而她的过去在某个时刻被夺走了。

当苏重生时,视野就变成了未来。

因此在电影中模糊的架空背景下我们通过复古感十足的家具和健身操能一下联想到80年代的美国,那是美国电视电影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么物欲横流的一个时代也是资本力量最好的化身。

因此对于资本社会下娱乐产业以及女性焦虑的讨论也是本片的一条暗线。

这也让《某种物质》不同于其它传统恐怖片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恐怖感,因为你这辈子被异形追杀,被鬼上身的概率微乎其微,但片中主角面临的那种来自于自身和社会的压力是你可能每天日常生活中都能经历的焦虑,这种感同身受是一般恐怖片所不能比拟的。

可以被资本量化的美也是本片中最关键的剧情驱动力,曾经的你年轻貌美是摇钱树被万人顶礼膜拜,但人老珠黄没有什么回报率以后就把你一脚踹走,这也是伊丽莎白铤而走险选择神奇物质的原因,不光是为了本我中对于年轻美丽的向往,更是为了实现自我对于维护自身商业价值的追求。

资本的诱惑让主角彻底沉沦在年轻的肉体中无法自拔,甚至铤而走险用原本的身体作为代价,只为实现年轻的自己商业上更大的成功(Vogue封面和新年晚会)和生理上更高级的追求(被男模环绕)。

而从头到尾哪怕是神奇物质的制造商也从没怂恿主角,只是简单地告诉她:“你随时都可以停下。

”而欲望却驱使着主角自己越陷越深直到万劫不复。

片中两具躯体互相拆台大打出手的桥段更是将资本下激发出人性的那些恶毒的攀比,嫉妒,憎恨,自卑,贪婪展现的淋漓尽致。

片中最让我觉得搞笑的桥段就是一个拥有两具躯体的女性和自己搞雌竞,不知是不是剧情表达中的无心之笔,但这个讽刺实在过于辛辣,在这套资本社会的运行逻辑下,你甚至能和自己斗起来,这难道还不够荒诞吗?

当然,这层思考也带来了我对本片唯一的批评那就是女主的背景设定,作为一个留名星光大道,住在大豪斯俯视洛杉矶芸芸众生的女明星,哪怕过气了她依旧是功成名就,站在食物链顶端的0.1%。

因此,片中伊丽莎白对自己相貌年龄的焦虑很难让人与之共情,年老色衰确实不适合这个行当了,但你都家大业大了何必为了保持自己的美丽去用畸形的方式对抗自然规律?

如果主演换成一个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搏出位的普通人那么我想这部电影会更具有现实意义,批判的更加犀利。

但在本片完成度如此之高的情况下,我没有任何怨言。

发散地讲了那么多,个人观影后最大的感悟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平常心看待自己,不要被大众的审美束缚诉诸极端,也不要放弃对不同美的追求。

你改变不了基因,我们跳不出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但可以通过努力让精神和生活变得富足,可以不在乎这个世界怎么衡量你,大道至简,自信,健康,开心的生活才是正道。

这部电影也是我们这个资本时代的缩影,希望各位body horror的影迷能在欣赏完这一部娱乐性拉满的佳作之余也能从剧情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

 2 ) 《某种物质》之“自我理想化”

最近集中看了卡伦·霍妮的三本书,看《某种物质》时就觉得是霍妮理论的完美展现,试着阐述一下(基于《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的个人理解及二次阐释,或有诸多疏漏之处,欢迎交流)。

作为一个旗帜鲜明反对弗洛伊德的新精神分析女性研究者,区别于弗的人格结构三我(本我,自我,超我),霍妮提出了自己的人格理论:真我,实我和自我理想化。

这三者虽然乍看貌似和前三者对应,但在霍妮的理论框架内是极为不同的。

1.真我VS本我霍妮理论中的真我,是非常积极正面的一个概念,即在适宜的成长环境(外)和个人的健康发展(内)下自发向完善向实现向生命力的种子力量,会让人想到温尼科特的母婴理论(《妈妈的心灵课》里,给小婴儿适宜的环境,生命会自发生长),真我是一个人的生命中心,会为自身正名,本身的发展即是道德的发展。

而弗洛伊德的本我,其实是中性甚至带一点点贬义的,带着原始欲望(类兽性)的特征,生本能/力比多/性驱力,遵循快乐原则,从弗的理论来理解,这个本我是贪淫狡的,需要超我去规范,自我去协调的。

2.实我VS自我弗的自我是一个调停者的概念,有点类似你脑子里两个小人吵架时,最后出来说话的那个小人儿,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和本我是分离的,二者没有关系。

霍妮的实我有弗的这个意义,但它扩展了范围,把个体的真实情况、现实行动统统囊括进来。

也就是,活生生的人的实在的全部。

真我和实我是从属关系,真我是实我的一部分。

3.自我理想化VS超我弗的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主要是内化的父权,规则。

弗的理论中这三我是人人都有的,只是每个人运行的顺畅程度不一。

而霍妮的这个自我理想化, 则不是人人都有的,一个健康人,她的真我能够借由实我体现和发展,则她的自我认知就是真实的,稳定的,也就没有自我理想化这个东西(在弗理论中超我的部分由真我来主张,并且其更为真实,自发,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强压的道德准则);而一个神经症患者,出成长中的种种不利因素,为了解决基本焦虑,只能使用三种人际策略(顺从、攻击和逃避)来统合自我,久而久之在心中出现了一个建构出来的绝对完美的理想化形象,并将其认知为“我”,这个自我理想化是有结构性的绝对、应该、必须的暴政性要求,而因为实际上实我是做不到的,所以患者往往陷入对“实我“的厌弃中---即自恨,霍妮有名言:作为神的自我(理想化)必会憎恨她的实我。

在电影中,女主本人打造的Sue,正是这一自我理想化的具象化呈现。

伊丽莎白作为母体,对于外界的策略是顺从:满足外界期待,对被喜爱有偏执追求→需要打造一个更好/完美版本的自己→注射药物,Sue诞生→自我理想化越完美,实我越可鄙(离群索居,吃垃圾食品)→自我理想化突破边界,过渡消耗及入侵,实我快速萎缩(从手指到肢体的坏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实我最终崩塌后自我理想化也玩完儿,二者成为一个巨型的缝合怪,但只剩一张脸也仍要贴着自己的星光大道上,任人践踏。

在这个过程中,真我是不见的,所有的生命能量都被用于供养那个虚假发光的自我理想化,个体的实我被剥削,扭曲,终结。

真实的鲜活的生命机会被虚掷了。

再进一步说下《道林·格雷的画像》,霍妮书里也把这本书当做一个例证。

道林·格雷在意识到自己的青春之美好及其逝去之残酷后, 无法承受这一现实的他,定下魔鬼契约, 把实我(连同真我)交给画像束之高阁,以自我理想化的面貌行走于世间。

虽然获得了永不会老去的容颜,但失去真我的代价就是沦为空心人, 丧失了面对真实世界自我发展的机会,一步步迷失和沦丧,最后自杀后实我归位,已形容枯槁---而这其实才是其灵魂的真实面貌。

霍妮提出人走向自我理想化的根本驱力是探求荣誉,自负系统运作的一个必然结果,其有许多特征,比如否认有限,追求无限;忠实外表,忽视本质;只在意荣誉结果,而轻蔑成长过程,这些都能在道林·格雷的故事中得到印证。

而《某种物质》的女主,也体现了这种特征(此处抛开结构性,社会性的压迫不谈...但这其实是问题的重要层面,后面再说),她无法承认和面对自身的有限,怀揣着对无限的强迫性渴望,最终暴虐地杀戮了实我。

一些对比和延展思考(和电影基本无关):这两个例子套弗的理论是套不进去的,不太能用超我去解释;霍妮的这个概念就比较有说服力。

而且自我理想化的概念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自恨,人那些破坏自我的驱力的来处(这个问题用弗的理论是解决不了的,他后面找补就提出了一个死本能来解决)不过具体到个人,真我这个概念总归是带着理想化色彩,霍妮认为实现自我的过程其实就是发展真我,她把这个过程描述得非常诱人,比如真我的自发性,追求实质,真实(脚踏实地)等等,好像移除了自我理想化,找到了真我力量,生命能量就会自发涌现,内部障碍性的斗争将不复存在了一样;但其实现实中,不到神经症程度但也没能找到“真我”的人,套弗的理论还更套得进去:脑子里几个小人吵架,一个想玩手机,一个说该去发展,最后自我屈服于本我,但是结束后一阵空虚超我上身开始谴责自己。

虽然霍妮也说发展真我是一个过程,但是“真我”这两个字太有迷惑性了,彷佛那是一个生命的核心点,最底层的我,但其实“我”这个概念太大了,人们常说的找到自我,其实比较接近于霍妮的找到“ 真我 ”,但是——但是个体感知中,实我也很真呀,我想玩手机,想坏的心也很“真”呀,那些渴望可太强烈太真实了,这部分在霍妮的理论中有点没地方落脚;另一方面,这个真我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总归是要与外界碰撞,交互出来的,而这里面到底是在求表还是求里,求结果还是过程,还是我两个都要,以及这个理想是不是有剥削自我的成分,往往个体靠自己的生命经验带来的心理现实的局限性,是判断不出来的,需要来自外界的正确信息补充来不断修正(一种健全的生命哲学、成长教育---学会找方向,定目标,学会努力,学会休息,学会照顾自己发展自己,而现实中是庞杂的误导性/迎合性信息,在其中能分辨出正确的就很困难 )。

结合一些了解到的认知认为疗法(CBT到ACT、MBCT)理论,试着去弥合一下这些理论,就是人形成了一些刻板的核心信念,认为自己必须/应该xx,这个信念背后往往来自童年的不安全环境所发展出的应对策略,久而久之嵌入进了人格结构并进而影响了人行为的方方面面,重点是大脑形成了路径依赖,会自动选这些路走(这个力量很强大,接近于被编码的程序,是靠个人的心力、意志力或者认知上的一些疏通无法解决的)。

而真我,与其说是生命自带自发的中心(彷佛可以通过咨询、自我探索、思辨等在自身直接找到的力量),不如将其看做一种矫正性的发展目标(以行动趋近)——人首先要接受实我,接受自己方方面面的局限性,不断觉察自己身上那些枷锁性的束缚性的信念对自我的戕害和力量的耗散,然后带着这些焦虑去行动,在新的行动中带来新经验,重塑大脑回路,(CBT最早是清除和摒弃这些不合理信念/负面想法,后面发现做不到,接纳、正念,让它们自由来去,带着这些想法去行动就好了),将力量集中于建设、创造和发展,这个趋近的过程也即是实现真我/自我(随便叫什么好了)的发展过程。

而这些都是个人的功课,但就上文提及的,其实个体这些内部的东西都与社会结构性的东西分不开,在父权制的规训下、在资本主义、消费主义、优绩主义的倦怠社会中,要为谋生做狗屎工作,同时面对发展不均衡带来的阶级差异、朋辈压力,还有数字化带来的信息浪潮的席卷,科技巨头对人的算法剥夺,个人要保全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对抗这一切,何其艰巨。

照顾好自己是第一位的,照顾好自己就很了不起了。

不要为了无谓的东西而恨自己,在这个基础上,为自己做一点什么,为爱的人做一点什么。

足够了。

 3 ) 大开眼界

刚看完了 看得我目瞪狗呆 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没觉得恶心 只觉得what the fuck的地方随着剧情的推进越来越多 直到最后目瞪狗呆 真tm能拍出这么一部电影实在是我无法想象啊‼️ 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本片:精致 夸张 诡异 这是从取景 对话 色彩 配乐 几个方面贯穿全片的 赤裸的魅力胴体毫无性感 对细节特别放大的镜头 夸张的表达一切的欲望 可怕的欲望 毫无节制的欲望 膨胀的欲望 女主被欲望驱使着 片尾最后带着满意微微笑的脸的那一坨肉像一只乌龟一样爬到片头制作在地面明星五星之上 然后化作一滩血水 被扫地机器擦的一干二净 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呀知道如此 何必当初影片致敬库布里克的地方太多 美丽肉体和性的追求致敬洛丽塔 艳丽的走廊致敬闪灵 有一段配乐致敬2001太空漫游 分裂的眼珠致敬发条橙……片尾血喷全场又好像在致敬昆汀……

 4 ) 不恐怖,只是很悲伤

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车去看了《某种物质》,然后再开一个半小时开回来。

值得的。

这部电影的海报上写着“A fearless takedown of absurd beauty standards". 确实,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也非常常见。

但是这部电影把“男性凝视”以及由此引发的“服美役”这个概念挖掘得很彻底。

电影院里的一款海报今天去看电影也是包场了,就我一个人来。

电影开头是一个鸡蛋,然后一根针往这个鸡蛋注入了药剂,然后这个鸡蛋分裂成了两个。

接下来是电影故事的第一个部分:Elizabeth。

黛米摩尔演的这个女生叫Elizabeth,是个明星,以前拿过奥斯卡,在好莱坞大道有一颗星星。

但是那是她的过去,现在的她50岁了,在一个电视台有一款健身节目(吐槽一句,现在似乎电视上没有健身节目了,我印象当中似乎简方达有一档健身节目),虽然我觉得Elizabeth的身材很好,但是公司早就想开除她了,因为她老了。

开除她的这个主管叫Harvey,影射谁一目了然。

这位橙色衣服的就是Harvey事业不幸的Elizabeth不幸地出了车祸,去医院的时候有一个护士跟她透露,有个东西叫做the substance,某种物质,可以帮助你产生一个新的你。

Elizabeth就决定去订购某种物质,然后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她,重新产生这个她叫做Sue,是玛格丽特库里演的。

库里好美啊,但是在这部电影里面挺讨厌的~~~第二个部分:Sue。

Sue诞生于Elizabeth的脊椎骨。

出生以后,Sue缝合上了Elizabeth脊柱的伤口。

从Elizabeth注射药剂到生出Sue,再到Sue缝合Elizabeth的伤口,好多针头啊,感觉好痛~~~然后Sue就去电视台面试,面试的工作正好是Elizabeth离职以后空出的职位。

Sue顺利地选上了。

再次吐槽:健美操节目真的outdated了!

电影之所以让女主们做健美操节目是因为这是一部身体恐怖片,而且健美操这种节目可以很好地表现男性凝视这个主题,以及所谓better version of yourself可以很好地在健美操节目当中体现。

Sue跳操的时候,镜头不停的聚焦在她的身体的各个部位,非常fetishism……

镜头多次给到Sue的腿

某种物质(the substance)的使用规则是旧的Elizabeth活七天,然后新的Sue活七天。

但是年轻的Sue想要占用更多的时间,所以她就多用了一点时间,但是每次多用一点时间,旧的Elizabeth会加速变老。

此处,提醒一下,虽然Sue和Elizabeth是一个人(这一点电影反复强调),但是Sue和Elizabeth没有共享灵魂。

Sue和Elizabeth两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做什么另一半是不知道的。

Sue不断地向Elizabeth索取更多的时间,然后Elizabeth有一次醒来,发现自己变得很老。

看到这里,我觉得非常恐怖。

因为我自己就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很敏感。

我体重增加一公斤我就很焦虑了。

Elizabeth她可是以极快的速度变老啊!

Elizabeth想要停止使用某种物质,然后要了一个terminator,但是又下不了杀死Sue的心,挣扎之间把Sue救活过来了。

Sue看到了terminator,很生气,但是也很恐惧,因为这个和自己一体的人Elizabeth要杀死自己。

然后Sue就开始攻击Elizabeth,打她,最终把Elizabeth杀死……这一段看得我很伤心,因为Sue攻击Elizabeth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是霸凌式的虐杀,而且让我想起攻击我的KOL。

而且,Sue攻击Elizabeth其实是自毁,是自我攻击,Sue恨自己,恨衰老的本体,她以为杀死衰老的本体自己就可以取代本体而代之。

真的是这样吗?

Elizabeth死了以后,Sue开始感到不舒服。

杀死Elizabeth的当天晚上,Sue要去主持某档晚会,状态不好的Sue在后台发现自己的牙齿脱落了,然后是耳朵。

这可怎么办?

Sue在这个关头突然想起自己之前注射的某种物质的药剂还没有用完,所以赶回家,注射药剂,期望可以有一个更好的自己。

结果,从Sue的脊柱里,诞生了一个怪物。

第三部分:monstered Elizasue. 这个怪物,和《异形:夺命舰》里的异形怪胎相比要畸形很多。

至少异形怪胎的头和四肢都长在该长的位置上。

但是这个怪物,四肢,甚至内脏,还有各种器官,都长在不该长的位置上。

Sue生怪物时瞳孔的分裂,Elizabeth生Sue的时候只是分裂出了一个瞳孔怪物来到晚会现场,出现在聚光灯下。

然后女性开始尖叫,男性开始攻击她。

怪物在众目睽睽之下吐出了一个乳房。

男性用斧头砍下她的头,另一个头又生长出来。

最后,怪物向观众席喷了很多很多血浆……最后的最后,怪物走在好莱坞大道上,跌倒,然后整个身体都散了。

怪物的脸,那是Elizabeth的脸,爬到了Elizabeth的那颗星星上,然后死去……比较遗憾的是,怪物只是喷血浆到观众席,我还期待着怪物拿着斧头去砍Harvey呢。

毕竟是他提出要把Elizabeth换掉的,还说Elizabeth老。

拜托!

黛米摩尔在这部电影最开始的时候超级美的。

都这个年纪了还保养的这么好,可见跳健美操有用啊!

我要是Harvey那个职位的人,我就选Elizabeth来主持这档健美操节目。

黛米摩尔的身材保持的特别好而且,这部电影其实长了一点,居然是2小时20分钟,不如砍掉20分钟?

 5 ) 塑料女性恐怖片

这部电影的内容很浅,我从技法上简单聊聊。

分离出来一个新蛋黄这样的开头可有可无。

崭新的地砖到被忽视,是常用的手法。

节目完毕,过道,女洗手间暂时不能用,去男洗手间正好听到老板电话。

老板走后,女主出来,面对自己衰老的容颜。

这场戏观众自然明白导演的用意,这个导演也是学了点东西的,比如老板走后的笑声,放大了门缓慢关上的声音,马桶抽水以及女主开门的声音。

但其实这样的表达太普通的了。

有两种改进方式:1,从开场到老板离开为止,不给女主正面镜头,让观众不去留意女主年龄,直到女主走出来,面对镜子的自己。

2,此处女主不出来,反而更能突出情绪。

(这就是电影中简省的魅力)这也是这位导演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啰嗦,后面更是有大量女主身体部位的特写,重复到令人恶心。

这位女导演拍女性身体真的很一般,但她这种大量重复特写最终也没有达到她想要的,讽刺与对比的效果。

更多的是一种视觉上的疲惫。

餐厅这场戏表面上是突出女主年龄已到,没有利用价值,就像被剥完的虾壳一般吐掉。

但紧接着导演给了这么一个画面

男人老了依旧很受欢迎。

而直到电影最后,都是讽刺了一个不能接受自己的故事。

理论上,需要让观众先同情女主,然后改变人物弧光,达到讽刺效果。

但这里的同情,并不是一种同情,而是扭曲的,因为我恨男人,所以我同情女人。

所以直到最后,所有关于男性的画面,只是用了一些刻板印象的对立,来试图同情女主,并没有从女主自身出发。

这和很多人都提到的《日落大道》,在内核与认知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从女性的需求出发,还是从女性的仇恨情绪出发。

从打光上突出背的老,再安排一个年轻女人对比。

这打光不错,但戏很低级。

导演也知道要解决两个问题:1,更强的人物动机。

显然这场戏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没有让女主下定决心。

2,可行性。

虽然电影里先是让女主扔进垃圾桶,最后又捡起来。

虽然女主有动机(尽管还不够),也不至于就轻易相信,当然了,你是cult片,我可以忽略。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想,遇到明显对女主有好感,而且很包容的两处。

第一次是偶遇,第二次是需要安慰但失约。

如果只是为了给两次简单的信息,这两场戏太单薄了。

同时也对应了,我说导演没有找到女性真正的需求,以让观众同情。

正是缺少一个让整部电影的画龙点睛之笔的剧情:即年轻的身体确实美好,但接受自己面对自己、有一份踏实、舒服、安心的生活确实也不错。

对应的剧情,是让女主必须面对选择:在年轻中继续享受聚光灯,或和老同学组成家庭,享受放松的生活。

显然,如果老同学这个剧情生效了,观众会看到女主的两难,从而更加同情女主。

如果女主最终选择年轻,那么这个讽刺也更加辛辣与猛烈。

后面就不再看一遍了,就如我说的,尽管库里身体好看,但冗余的特写丝毫没有美感。

至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响起时,这种拙劣的模仿和用法更是令我忍俊不禁。

导演发现自己也没啥好讲的,没啥好拍的,因为从这电影一开始就在那里重复,既没有把这个话题讲得深一点,趣味性也没有,女性诉求也忘了。

整个电影就很塑料,就像那些塑料注射器和袋子一样,为啥不花点钱整个可信的场景,千万别告诉我这也是反讽,哈哈。

于是就彻底放飞自我了,总要整点大的,不整点大的,万一被观众看穿了怎么办?

正所谓艺术就是爆炸,就喷点血,爆点炸,给大伙儿瞅瞅,开心开心。

 6 ) 欲望的残羹——人物心理与镜头分析

以人性的贪婪和欲望为“食材”,以cult为“佐料”烹饪的邪魅之作。

人总是不会安于现状,终究还是贪婪的产物,这是一场人性之美和人性之丑的权衡和较量。

人性之美在于:一代女星伊丽莎白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虔诚和忠贞,将理想作为一生的信仰,对生活高追求的上进。

人性之丑在于:欲望原罪,虚荣本孽,为了追求目标不惜一切代价,人永远没有真正满足的那一刻,哪怕失去自我,失去认同,失去价值,最终消亡。

即便是带着“美丽”“年轻”“青春活力”代名词的苏,也会为了追求更好的自己而打针,这无疑是神来之笔,将贪婪与欲望置于真空之中,深不见底。

🎥摄像机角度和色彩: 善用摄像机角度的转换来对比双女主社会地位及价值的不同,再使用鲜艳的色彩与之相辅相成,视觉与内核双双碰撞,给予了镜头一种扭曲的悲剧之感。

老女主伊丽莎白在转换前的镜头,多数为大角度的俯拍,衰败、无力和卑微感扑面而来,色彩上着装鲜艳,这实则映衬了她的心境,而哪怕心中的熊熊烈火形势猛烈,也无法改变社会中“更新迭代”的硬性标准,内心健硕,却也始终难以左右其在整个社会以及资本眼中的渺小和腐败。

苏虽同样被多巴胺色所包裹,但相比伊丽莎白身上高饱和色彩与环境基调的矛盾,苏就显得和画面更对称和谐,同时也配合动感的镜头,让苏整个人格都显得恰如其分,大角度的仰拍又增减了一份孤傲mean感,这是通过色彩和摄像机角度来烘托人物的社会接纳性和强大。

🐟广角镜头的运用: 全片含有大量广角镜头,我细化为特写广角和远景广角两种。

特写广角在本片中就是“资本的化身”,这样的镜头,几乎镶嵌在了老板这个角色身上。

特写广角——老板撒尿 比如开局的这个撒尿镜头,直观的特写广角使老板出场即王炸,直接越过观众的心理安全距离,破坏这层边界感,感受无法推开资本掌控的无力感和危机感。

对着镜头撒尿,甚至有种被尿到自己身上的感觉,整个镜头充满了资本的腥臊气,和男性凝视的酸臭。

吃虾戏 🦐前期吃虾戏,同样的特写广角,这里配合快切镜头和食物大特写,音效放大了咀嚼声,不光增加了这场戏的节奏和质感,更集中放大了镜头表现力和隐喻,用“吃”来将资本的无脑和贪婪具象化,食物一方面象征着纸醉金迷的世界,给世界观带来了一层魔幻感,另一方面,是关于“虾”的隐喻:

后期伊丽莎白的这个造型,她佝偻的身躯,弯曲的脊背,是否有几分像“虾”呢?

“虾”正象征着女主自己,她的一生中,何不是每时每刻都在身不由己中过活,被魔鬼般的资本家剥削与吞噬,而虾作为老板的盘中食,也明确的代表了阶级的化分,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革除制度。

而资本家只需要你的“虾肉”,当你年老色衰,色褪香残之时,你的“肉”便已经被食尽,剩下的这幅躯体就像“虾壳”,没有了任何“营养价值”。

虾壳

特写广角 这是后期老板介绍投资人时的镜头,这个镜头也是对“资本”最直观的一次表达,从一双眼睛变成了多双眼睛,镜头威胁感大大加强,是社会困阻的最终爆发,再用夸张的神态谈“笑”,衍生出一种囚禁性的讽刺。

猫眼中的邻居 猥琐邻居也有一个大角度的广角鱼眼镜头,特写广角在本片中除了“资本诠释”还有另外一层寓意:「社会凝视」 而这个色眯眯的邻居,正是社会凝视中的一员,之所以不单单将其归属于男性凝视,是因为这里的邻居,我认为他并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代表着一群人,即「凝视者」,是色男,是观众,是老板,是社会上睁着眼睛注视你的所有压力来源方,他们同时因欲望而“扒人皮,饮人血。

”🌄远景广角镜头:

远景广角在片中同样出现多次,放大了环境的面积,让其显得异常深不见底,这营造了一种虚无感和禁锢感,再配合高饱和的红色来象征“欲望”与“诱惑”,让主角像是被永世隔离在这虚荣的牢笼和辉煌的假象之中。

这同样也是一个纵向镜头,人物在画面中心行走时,视觉角度上来看,有种走了又好像没走的感觉,构图中人物占比极小,“坐拥流量”、“年轻貌美”、“金碧辉煌”,这些元素在这个镜头里都变成了虚假的标签,她何尝不像一只蚂蚁?

一只蜗牛?

何尝不是一个失去内涵,丧失人性,思想贫穷,被假象蒙蔽的可怜人?

在后期,同样的走廊,被鲜血浸湿与覆盖,核心向理想主义靠拢了一点,这也表达了对“资本”和“凝视行为”的推翻和唾弃。

👥人物心理: 很多人不理解的点在于,为什么伊丽莎白在已知晓风险的情况下,不果断停止甚至还坚持继续呢?

首先,从人物动机上讲,伊丽莎白最初为何要开始这样的行为?

有愤恨,有欲望,但更多的是她对生涯道路的执念,和丧失价值的不甘。

当苏替自己实现了心愿,证明了价值时,她从内而外的认为苏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苏,苏的一切,就是我的一切,她的灵魂已不知不觉从伊丽莎白向苏转移,直至再次面对那个容颜失色的“自己”,她会一遍遍的改妆,她会模仿,她会抓狂,她会毁约,她会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这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没错,她在转换的过程中已完全的丧失了自我认同,这时的她认为,苏才是自己。

但苏不这么想,她把伊丽莎白当成了没用的“老东西”、人生的绊脚石、阻碍生涯道路的威胁者,为延长时效不惜糟践和伤害伊丽莎白的躯体。

她把她当“我”,而她把她当敌人,碰撞、矛盾和爆发都是无可避免的。

所以伊丽莎白一定不会决定结束,她一旦结束,就意味着她要舍弃自己光鲜的人生并拖着这幅残肢断臂生存下去,这样的行为,在她心里无疑和自杀毫无差别。

而最后,她早已没了“自己”这个概念,心中只有成就与舞台,即便是一摊烂肉上只剩一张脸,依旧笑容灿烂,她扭曲的享受着属于她的“璀璨”,即便已无身躯,就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但在她心中却是充实与成功的,这种扭曲与反讽增添了人物内核的悲剧色彩。

👎🏻我认为本片的缺点: 1️⃣大后期舞台戏垮台,掉节奏,整个过程持续时间冗长,“怪物特写”和“观众被喷血”两个镜头来回切,我不认为这是一种视觉盛宴,反而会产生视觉疲劳,如果在特写后增加远景镜头,将会呈现不一样的冲击力。

最重要的篇幅被大量废镜头所覆盖,导致结尾的立意力量薄弱,深度没有被全面激发出来,很可惜。

2️⃣苏的健美操含有极大量的屁股镜头,抛开男凝成分,观感上也是极度视觉疲劳。

这部分无非就是和结局承上启下,但篇幅却极度不均衡,屁股镜头和后期表明意图的内容比例严重失衡,既想表达欲望之罪,又想表达大众的畸形审美,但这两者却没有融会贯通,只有不同的两个立意硬凑的突兀感,可以说除了令人不适之外没起到任何作用。

总觉得五星太高,四星又太低,优点和缺点都挺明显,不过总的来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希望我的分析可以帮到你~

 7 ) 欲望这件事是无穷大的!

《某种物质》。

7分。

科拉莉·法尔雅编剧、导演,黛米·摩尔、玛格丽特·库里主演作品。

诚恳地说,这个片子看到后半段,让我极度不适,强烈生理性不适。

即便我心里清楚这是对现实世界的极大讽刺,我心里仍然无法接受这些画面的肮脏。

某种程度上,我其实是个心里有洁癖的人。

故事表面科幻,其实并不复杂。

一个大龄女星想要继续霸榜,继续站在舞台中央,继续站在聚光灯下,她唯一可以做的只有重生。

于是,药剂出现了。

从黛米·摩尔本就性感的身体里,长出了一个更加性感的玛格丽特·库里。

都是不可多得的尤物。

黛米·摩尔硬刚的性感,确实在玛格丽特·库里水灵的性感面前不堪一击啊。

美貌这件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于是一个想重生,一个想毁掉过去的自己。

欲望这件事,真的是无穷大啊。

 8 ) 某种物质影评

三星半,一部有得聊但不怎么样的电影。

戛纳最佳编剧奖。

最早知道这部是一期戴锦华聊戛纳的播客,今天看完电影后重听,发现我和她的想法差不多:为什么要用四分之三的篇幅复制糟糕的定见,男性凝视,女性对容颜的焦虑,雌竞,互相倾轧……觉得最后变成怪物站在舞台上喷血,掉乳房很带劲,有一点点点代替和赋权的感觉,但主角自己还是太狼狈了。

让我想到《female trouble》里面,divine好不容易获得登台表演的机会,说要表演艺术,掏出一把枪,要射死下面的观众,观众在笑,结果divine真的开枪扫射,那种感觉,复仇,发泄,站在台上有一种英雌的感觉,但是这部电影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有复仇的意味,但完全不是主角自己的选择,喷血是不得已。

到最后,怪物还只是怪物,被凝视,嘲笑,嫌弃,避之不及的怪物,怪物到最也没有爱上自己,那些可恶的男人除了被溅上一身血浆,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

作为一部恐怖片,它拿丑陋的肉体吓人,拿畸形的身体吓人,拿怪物吓人,拿肢体的暴力吓人,但并没有给女性/主角以力量,她到最后仍然是一个可怜的人。

还有就是这部电影的审美完全不买单,感觉它把gen z的审美刻画得很蠢,再见👋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不成立的一个原因是,尽管极力朝向反方向引导,Elizabeth的形象比sue对我来说更迷人,更美丽,更时尚,更有品味,她有那么大和漂亮的房子,经济富足,sue卖力辛苦,又要迎合臭男人,审美也不咋地,我一点也不羡慕她,相反,那个功成名就的女演员的生活是我更羡慕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这种青春美女vs老妪骷髅的元素让我感觉太老套太老套了,红楼梦里面的风月宝鉴,闪灵浴缸里面的那个东西,相比于再一遍遍地讲衰老是恐怖的,我更希望看到一个丑陋又美丽,脆弱又强大的怪物。

 9 ) 异化:自我的消亡,极致的孤独

精神所以变成了对象,因为精神就是这种自己变成他物,或变成它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谁是Elisabeth Sparkle?

电影开头用长达两分多钟时长的特写镜头,向观众引出疑问:谁是Elisabeth Sparkle?

既是广场上星光熠熠的广告牌,也是制作人电话里人老珠黄的詹妮弗,是高中同学口中“一直在关注你的事业”“仍然是这世上最美丽的女孩”,更是酒杯中被困住的苍蝇、水晶球里的玩偶。

电视里Elisabeth卖力地表演,数十年打造深入人心的形象,但是这形象不等于也不属于Elisabeth自己,反倒更像是Elisabeth自己隶属于这一形象。

如果失去电视里的形象,那么Elisabeth又是谁呢?

电视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物,但是在现代文明的一整套工业体系中,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些技术和资本把人类变成新的奴隶。

因为电视不是Elisabeth本人的电视,无论她工作多久多辛苦,她使用的也只是别人的场地、灯光、镜头。

甚至矛盾的是,工作越久越辛苦,把“Elisabeth Sparkle”的招牌打磨得越坚固闪亮,也只是加强了这个系统的力量,让观众更钟情于青春活力的神话形象,让制作人更有权抛弃衰老的Elisabeth本人,转而寻找另一个“Elisabeth Sparkle”。

就像邓紫棋不属于邓诗颖,就像Taylor Swift之所以区分“Taylor’s Version”,就像打工人受到竞业协议保密协议各种各样协议的保护或限制,当你成为这个系统中的一环,你还是你自己吗?

从Elisabeth到Sue,从外化到异化Elisabeth营造迷人的电视形象,这个过程用哲学术语可以称为“外化”(Entäußerung);但由于电视不属于Elisabeth,电视形象与Elisabeth本人是不同的甚至相矛盾的,又称为“异化”(Entfremdung)。

异化是现代文明特有的存在焦虑,电影接下来用更加梦幻的方式来表现这种焦虑,也就是让Elisabeth用“某种物质”来创造出更加迷人的Sue,从危机中诞生新的危机。

有三种异化,第一,Sue作为创造物,与母体Elisabeth相异化。

本是一体,但毕竟分离之后Sue是Sue,Elisabeth是Elisabeth,甚至当她更加沉浸于做Sue时,母体的健康还受到反噬。

原本是自己的理想,但是电视里Sue否定自己并虚伪地声称“对一切保持真诚和感激”“不忘初心”,当Elisabeth凝视电视中的Sue,就只是像案板上的火鸡或血肠,原本是鲜美可口的法餐,此刻却变得无比恶心。

第二,创造活动的异化。

在明亮的浴室中挖出密室,以及裹得严严实实去神秘的楼房领取补给物资,都像做贼心虚。

从兴致勃勃到埋怨和愤怒的情绪再到抗拒的行为,无论是Elisabeth还是Sue,都对这种交换感到越来越痛苦。

渴望停止但身不由己,想做什么都需要拨打陌生而冷漠的电话进行询问,都先要获得“某种物质”然后才能继续下一步。

第三,社交关系的异化。

人们维系社交,是为了彼此联结、共同生存、互帮互助,但是在电影中,人和人之间的这种纽带消失了或变异了。

无法以真面目示人,和同事逢场作戏,和邻居虚与委蛇,这是浅社交关系的异化;和曾经救治自己的医生躲着走,和痴情多年的老同学爽约,这是深社交关系、亲密关系的异化。

厌恶自己也厌恶Sue,每次想要停止时却发现更加厌恶自己,直到双方都要致彼此于死地,杀死对方也杀死了自己,达到了异化的无与伦比,极致的孤独。

Monstro ELISASUE:异化的扬弃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

”Sue和Elisabeth相异化,而Monstro ELISASUE是异化的扬弃。

当Monstro ELISASUE坐在镜子前为自己梳妆,面对这样一具年龄、容貌、性别各方面都迷乱的形象,电影却采用恬静而灵动的竖琴配乐,突出耳饰的叮铃音效,并且当卷发棒烧焦发丝时,镜头聚焦于她的眼神,流露出人性的关怀。

当Monstro ELISASUE站在舞台上用低沉沙哑的声音呼唤,“我还是我”“我是Elisabeth”“我是Sue”,当别人都逃避或伤害我,我自己却终于接纳了自己的存在。

——我是谁?

星光熠熠的广告牌,永远美丽的女孩,被困住的苍蝇或玩偶,还是丑到令人癫狂的畸怪伊丽莎苏儿?

是众星捧月,还是千夫所指?

都不是,但也都是。

是剥离表象的明心见性,是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扬弃之后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回归,是主体Elisabeth终于领有自己外化的对象,异化的Sue终于重回主体之中,是主体和对象重新实现统一。

存在就是去创造存在,人类通过创造来确证自身。

最后像魔女嘉莉一样用血和火燃烧,创造一场属于她自己的晚会,是复仇也是同归于尽。

当Monstro ELISASUE终于不再有存在的焦虑,也再也没有创造的能力,她也失去了现实中的生命。

天亮时鸟鸣啁啾,保洁师傅打扫过后,路面又变得干干净净,金阶白玉,复归平淡。

什么是“某种物质”?

男人永远想找年轻女人,女人永远对自己不满意,黄晓明没有了Angelababy又有了叶珂,但到底谁才是叶珂?

是这一张脸还是那一张脸,是金字塔顶端的成功企业家,是任何观众都能看穿的娇妻,还是另有其人?

打开电视,打开招聘网站,打开交友软件,想看什么频道想认识什么人,都可以像货架上的商品一样滑来滑去挑挑拣拣。

然而当电视制作人去寻找另一个“Elisabeth Sparkle”,当Elisabeth创造出Sue,当黄晓明和叶珂向公众发表声明,他们寻找的、创造的、声明的,是真实的存在吗?

在这样一套体系中,“某种物质”是像货币一样的异己的中介,是神秘电话和药剂,也是电视、网站、手机等大众媒介。

与其说电视制作人、Elisabeth、Sue等在进行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如说他们是通过某种物质进行买卖。

人的愿望、活动和同他人的关系,都是依赖于某种物质而存在,而真实的人本身却变得不再重要。

任何年代都可能有年龄焦虑、容貌焦虑、物化女性等问题,而在这部电影中,年龄、容貌、性别还只是一些表征,只不过电视明星Elisabeth相对于同样使用了某种物质的医生更加典型,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加典型。

在这部电影中,联结所有人际关系的核心不是人本身,而是某种物质,是某种物质推动剧情的发展,是某种物质导致人的异化,导致人对幻觉的迷恋和对现实的憎恶,最终导致自我的消亡以及真实社交关系的消亡。

 10 ) 《某种物质》人性隐喻全解析

黛米·摩尔主演的《某种物质》(The Substance)在今年戛纳电影节提名金棕榈,顺利拿下最佳编剧,算是近期热门电影。

初刷下来,这是一部充满人性隐喻,混杂着各种cult元素的血浆惊悚电影。

非常值得一看。

开篇镜头,一枚针管向蛋黄内注射药水,没过一会儿,便“生出”了又一个新鲜蛋黄。

这个镜头揭示了全片的故事线索,女明星通过注射“某种物质”,像蛋黄那样诞生出一个“崭新的自己”,而后却在名利漩涡和自我交战中越陷越深,直到血浆迸射的惨烈结尾。

伴随着单色调的意象场景,极尽夸张的角色表情和语句,有关人性、虚荣、生命、接纳的隐喻,跟随着故事一层层解开。

A. 与魔鬼的交易好莱坞女明星伊丽莎白(黛米·摩尔Demi Moore饰)曾经名噪一时,名字早就铭刻在了星光大道的路面上。

可是常年日久的风吹日晒,路面上的星光牌暗灰、开裂、老化,一如伊丽莎白的身体,再无法像少女那般性感魅惑,她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而坚硬的事实:衰老。

制作人在男厕的吐槽,户外海报被换掉,自身体能的下降,无时无刻不让伊丽莎白感受到衰老的压力,这对演艺事业来说,近乎致命的打击。

一场车祸之后,伊丽莎白收到神秘青年的提示,一枚U盘和一个电话。

按照电话的指引,她只需要注射某种药物,便可以蜕变出一位“崭新的自己”(玛格丽特·库里Margaret Qualley饰),她为自己取名为苏(Sue)。

焦虑不安的伊丽莎白立即完成了注射,随即昏倒在浴室,又一个“伊丽莎白”诞生了,如此鲜嫩Q弹,完美无瑕。

药物暗藏的游戏规则(副作用)随之而来。

她们有不同的身体、意识和思维,但是却归属于同一个生命,只能分享单一线程的时间。

按药物规则,两个分体以一周时间交替生存。

其一在享受生活时,另一个只能昏迷在家中,并且每天都需要用针管在昏迷分体上采集补充剂(人油),方能正常存活。

年轻的苏成为好莱坞顶流女星,流量和财富滚滚而来;年老的伊丽莎白分享财富,继续维持上流奢靡生活。

遵守规则,每人七天,两个分体便可以维持平衡。

注射药水,正是伊丽莎白与“魔鬼”进行交易的过程。

全过程中,提供药水的人都没有出现过,Ta只在电话里如同AI那般无比冷静地告知女人该如何做,会有怎样的后果,如同魔鬼一般隐于幕后,默默旁观着人类的疯狂与分裂。

伊丽莎白以自己的清醒存活时间,来换取自己的青春肉体与活力。

对时间倒转的渴求,让人联想起《本杰明·巴顿奇事》;更换皮囊的主题,近似于阿莫多瓦的《吾栖之肤》。

而这笔逆转生命的交易,是不是可以溯源到《浮士德》,都是恢复青春生机,却要失去灵魂的重要部分?

因为,与《浮士德》相同的悲剧宿命开始呈现,人性中的阴暗很快摧毁了想象中的平衡。

B. 与自己的交战促使伊丽莎白开启这笔交易的,正是她对青春貌美和追名逐利的贪恋。

她在豪宅中央挂设自己的巨幅海报;仍然装扮年轻在电视上领跳健美操;享受着自己的青春照片挂满电视台走廊;

与此同时畏惧褶皱、白发和鱼尾纹,对制作人的嫌弃、海报被撤换耿耿于怀,“衰老”成为她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为此厌恶起自己的身体。

从伊丽莎白身体里“生产”出来的苏,可以看成年轻时的她。

在经历短暂的一段平衡期之后,两人很快陷入了对峙与冲突。

因为人性的贪欲占了上风,在自己掌握主动权的时候,没有人想让渡享受生活的权利。

青春尤物的苏很快得到制作人喜爱,像飓风一般席卷了好莱坞以及全国的电视屏幕,成为最炙手可热的顶流明星。

存活与消失七天交替的设定完全无法满足她的名利饥渴与青春欲求。

专访、综艺、酒会、盛宴,直到最受瞩目的除夕晚会。

巨大的声誉、荣耀和光环铺天盖地而来,灯红酒绿、豪宅俊男、花团锦簇,年轻的苏怎么可能轻易舍弃?

于是不断延长存活时间,不停从昏迷的“母体”中抽取营养液,来维持自己无限伸延的生存。

直到将冲突引向极致高潮。

“衰老”是伊丽莎白对自己的焦虑,象征着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死亡焦虑。

更外面一层,以制作人和节目团队为代表的社会外界,则象征着演艺圈中对“青春”和“完美”的渴求。

只贪恋青春无敌的胴体,将显出老态的旧人无情淘汰,所谓“由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见旧人哭”?

外界的“容貌苛求”引发明星的“衰老焦虑”,进而陷入自我交战的痛苦。

伊丽莎白从厌弃自己的衰老肉体,逐渐转换为对年轻苏的痛恨。

因为后者不仅引发她的嫉妒,而且依赖的“青春资本”正是靠吸取她的生机和时间换来!

其中一幕集中展示了这份冲突。

准备外出约会的伊丽莎白已经梳妆完毕,精致妆容搭配得体服饰,本已是赏心悦目。

但是一看到大幅海报,一想起在暗室中昏迷的苏,她的青春躯体和美艳脸庞,伊丽莎白就怒火中烧,嫉妒转为嫌弃,怒火烧毁理智,她从不断修改妆容,直至最后崩溃发疯,对皮囊的执念已经完全占据了她的心性,宿命般的悲惨结局随之而来。

C. 邪典隐喻大集合《某种物质》的后半段类似于去年石头姐(Emma Stone)的《可怜的东西》,血浆、怪胎、暴戾、裸露和隐喻汹涌而至,堪称cult要素大集合,那叫一个目不暇接。

单色调氛围与血浆部分承袭至《闪灵》,红墨水泼洒得满坑满谷;插入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则对标《2001太空漫游》中人类的诞生,此处充满着反讽的意味;从背部挣脱出来的新身体,有种《吾栖之肤》的意味,也像是《异形》的变体,当然,你能想起《人体蜈蚣》咱也不反对;

而片中电话里的“魔鬼”多次重复的母体(Matrix)和共体(The one),引向了《黑客帝国》的生命观,伊丽莎白仿佛是分裂出苏这个“意识”,从而直观地审视自己过往的虚荣人生。

当然,舞台上那段戏仿《魔女嘉莉》,怪胎部分承袭至《怪形》(或是《象人》?

),都任由观者自由驰骋。

到了冲突解决部分,好莱坞自然不会提出“平和”“接纳”之类的东方智慧。

狂乱的暴力是该片最终的路径。

伊丽莎白已老成“行尸走肉”,她在极度痛恨的状态下结束游戏。

然而又贪恋着青春和名利,犹豫着救回苏。

于是老少二人直接对抗,开启生死搏击。

结果自然是年轻的苏胜出。

不过这还没结束,失去了母体的苏也很快变异,最终成了一具“惊世骇俗”的怪胎。

形似于疯马秀的除夕晚会,在奢华的顶级剧场中,数十位美艳舞女站上舞台,灯光聚焦,掌声雷动,等待着性感尤物苏惊艳登场。

他们等来的是吓到众人的怪胎,她的器官已经完全错位,像是被分解又胡乱拼凑的人体(伊藤润二的画风)。

她的某个孔洞吐出了一枚肉球(呃),接着狂喷的血浆,染红了伴舞,吓退了观众,玷污了舞台、海报、服饰,所有一切虚化空洞的花架子。

最后一幕,只剩下一张脸皮的伊丽莎白(或是苏)移动到星光大道的名牌上,享受着最后的荣耀(如此虚无),接着化成血水,被早晨的清洁车打扫干净,只留下象征着名声与光环的星牌镶嵌在路面上,任由路人观赏打卡。

《好莱坞往事》《华尔街之狼》,都是相似的宿命式结局。

人性隐喻的极端化展示,自然是为观者提供反思的机会。

如何应对生命的衰老和死亡,如何与自己的欲望、记忆平和相处?

如何应对社会上的虚荣名利,接纳欲望,享受名利的同时,能否理性地抽身而退?

如何应对外界的嫌弃或怂恿,接纳自我,并且拥有“我自巍然”的底气?

围绕以上课题的研习与修炼,似乎并不在好莱坞的叙事范畴中,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不断提及的重点。

《某种物质》短评

惊诧于女性导演也能拍出这么恐怖恶心神经变态的东西,好耶!库布里克拍cult估计就是这种感觉吧……。但我实在不喜欢,有种拍了俩小时男凝视角最后不知道怎么讽刺就干脆发大疯把女人的悲怆和痛苦化作血浆喷向全世界的感觉,不好意思我们女人是这样的,报复世界也要以伤害自己为前提……淦🤌🤌

9分钟前
  • 廿茧雾
  • 还行

说实话阿诺拉拿的每个奖都给这个感觉也说的过去

11分钟前
  • Ghoti
  • 推荐

影视行业是吃人的,权力结构是牢固的,迎合男凝是默许的,容貌焦虑是普遍的,光鲜亮丽的背后,离不开丑陋献祭,女性自我物化历经厌恶,转向攻击,最终通往毁灭。

1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极度厌女,想象不到是一个女导演创作的。开头的逻辑就立不住,再搭多大的感官刺激都说白扯,虐待女性身体,裸露皮肤如果说是想反讽男凝简直是大笑话,视听展现也幼稚,像苹果广告

19分钟前
  • 瓦尔多科
  • 较差

WTF?如果是70年代拍的,我能理解,2024年了还是女导演拍的,真的理解不了。充斥着男凝和厌女,导演到底有多恨自己,又有多渴望男性的注释和认可?到底是什么样的视野能把这样一个可以探讨更深刻人性话题的科幻题材拍成纯雌竞?一个事业有成直到四十多岁还在第一线的成功女性,期待的better version居然仅仅是意味着更年轻美貌的身体??智慧、经验、思考全都不重要,乳房最重要!凭什么那个男性的年轻版的better dick不也拍出来???气得冒烟,无话可说,女导演的性别不是拍这种价值观的托词😇

22分钟前
  • 神经细胞次电话
  • 很差

每次年轻体交换身体变为母体后都不敢往下看,不忍直视,好像看到了自己纵欲后的下场……贪婪啊,居然可以如此具像化。

26分钟前
  • Erwin
  • 力荐

如果从奇观角度去看确实很爽,但要深层的去想它到底要讲什么主题,会发现处处有相悖的逻辑问题。

30分钟前
  • 24city
  • 还行

蓝色泡裙的小女孩在台下幻想成为她,却不知海报上的眼睛被扎穿,水晶球被打碎,遍地的金粉中她本希望享受万丈荣光。喷溅的血浆是大众的期待,注射的针管是不甘的自己。手指溃烂,牙齿断裂,指甲脱落,新鲜的身体在蚕食她。年轻的时间贪婪一点,苍老的时间就加快一点。聚光灯照下来,成为杀死她的凶手。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对父权制伤害为0

37分钟前
  • Coyotells
  • 还行

是个好电影,但是99%男的都看不懂吧。据说澳洲和美国的影院里男观众全程在笑。影评人同学推荐看的,他之前担心我会害怕,我全程看下来只有无比的难过。直到化成一滩,她还要享受“be loved”的假象。蜜桃臀、A4腰、永远青春紧致无皱纹,女性的服美役由外在要求到变成内化规劝影响了多少人?而男的呢?这个狗屎的世界。

38分钟前
  • Makoto
  • 力荐

纯报复社会

43分钟前
  • 银龙
  • 很差

把反男凝的主题落到女性肉体奇观上未免太浅薄了,到头来被恐吓的只有女性,说白了不过是从一种规训到另一种规训,从“服美役”到“服,但别太过”,从“向下的自由”到“向下,但不能多”。又是女的变成怪物,一边发疯一边反思,对男性上位者的嘲弄和调侃很克制,对结构性问题只字不提。足够恶心,但女人看的是恐怖,男人看的是景观。

44分钟前
  • SPHINX
  • 还行

到底什么土鳖在buzz这种片子,有什么没见过的东西出现在这个片子里吗,cult就是一碟醋,包的那顿饺子纯粹广告视觉asmr,正常b能不能不要用土和没见过世面霸凌非主流;这个世界坚固的系统难道不是皮糙肉厚到和老白男的脸皮一样吗,讽刺连皮肉都扎不进的话就仅仅是呈现不是吗

49分钟前
  • 娉克
  • 很差

看之前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心理预期,想说大尺度的片子也不是没看过,没想到还是我太天真,片子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疼还要疯还要恐怖,不夸张地说看的时候脚趾都攥成了一个球,身体疼痛感太强烈了,看一会要暂停一下大喘气的那种。从“我生了我自己”到“我杀了我自己”,这是只有女性才能创作出并且独属于女性的故事,当然也建立在无数的血泪痛苦之上。当你不断迎合他人的审美而创造出的“更好的自己”,反倒成了一个人人诛之的怪物,这样的主旨当然也同样适合所有人。而最后撒向所有观众的倾盆狗血,既是对世俗审视的复仇,也是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当然这个五星里有一定的“奇观”成分,对于片中的身体暴力的段落也稍有些不适,但这的确是我鲜少有的观影体验,视听也极出彩。难以想象大银幕看这个片子会有多疯多刺激…

5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力荐

人可以厌恶自己到什么地步,不在那副躯壳里的时候甚至能当敌人对待

53分钟前
  • Capt.Marmalade
  • 推荐

每一段剧情都陷于俗套之中,导演真是恨不得把“男凝,容貌焦虑,年龄焦虑”这几个词放大杵在观众眼前,看着女人为了让自己光鲜亮丽歇斯底里血腥四溅一定很爽吧?这是AI写的剧本吗?就这还戛纳最佳编剧啊?戛纳药丸。

56分钟前
  • 金闪闪一枝花
  • 较差

“女性互助”的绝对反面,全方位无死角展现对女性身体的凝视与剥削,极度酣畅淋漓肉颤胆寒的体验,相比前几年的《生吃》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年度女性身体恐怖片。波伏娃说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受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本片便是这则寓言的极致呈现,影片一面是女人们在父权制度下被凝视被驯化,从厌弃自我价值开始一步步走向毁灭,另一面则是男人们用名利欲望诱惑女人,一步步将女人们打造成“完美怪物”。影片里“从来没有我和她,你们是一体的”的声音反复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女性都是一体的,如果没有灵魂上的革新,哪怕拥有再鲜美的肉体,也只会互相索取互相倾轧,最终只会成为男性凝视的牺牲品。

57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跟《poor thing》烂的不相上下,说是上世纪的铅黄片也不为过。导演知不知道自己取悦了谁,想抨击加害者就把镜头对准他,这放之四海皆准但并没有得到很好践行。接受采访说要表达容貌焦虑年龄焦虑和男权社会凝视规训下的自厌,这方面浅尝辄止,整部电影好似Sue的维密秀,镜头外的男观众也加入了“股东们”,凝视者和上位者并不惧怕血浆,并没有付出代价,他们会继续把玩毁灭无数的伊丽莎白和苏。毕竟高傲拜金自甘堕落的恶女有什么值得同情呢?先撸两把。

1小时前
  • 炸鸡梅子味
  • 较差

3.5 将「被凝视之物」变成彻底血淋淋「不可凝视之物」。喜欢导演这种「TMD你再男凝啊用器官喷死你」的态度。前部分的大量body pan(《魔女嘉莉》不只被refer了最后喷血也有浴室镜头)和好莱坞脸谱镜头令人疑惑,好在后半段的颠覆和讽刺足够彻底。在body horror的视觉呈现中,可以看到无数cult经典、缺乏新意,很可惜卡朋特式美术在80s胶片下的「美感」消失在高清相机中。女性面对glamour的诱惑相残的部分联想到《艳舞女郎》,足够残忍但缺乏前者最终的团结和解带来的完整感。P.S. 故事时代设定估计是千禧年后,那是pump it up系列最火的时候。

1小时前
  • 白石春子
  • 还行

钛痛了。不理解戛纳观众为什么会在恐怖的地方觉得好笑,让我觉得更讽刺了;08.14 突然觉得很像阿尔吉侬花束的变形

1小时前
  • Andyyyz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