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的一条关于李玉的新闻。
然后追溯到这部片子。
看下来以后才发现这是我对同性感情萌芽时候看过的众多拉片之一。
走到2012年。
同性电影已再不是什么稀罕之作。
可让我失望的是。
至今依然没有哪部片子能深刻反映同性恋爱中面对社会、亲人和前途的时候在感情上的微妙变化。
这些种种也只有一步步走过来的人才能深有体会吧。
但是。
有些情感就是经历过的人也无法准确表单。
时隔5年。
再一次观看。
更多的是对十年前中国街头景象的一种怀念。
特别是小群和警察在马路边蹲着吃雪糕那段。
来往的车辆。
还有今天已不多见的盖着棉被的冰柜。
然后顿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
留下的竟只剩唏嘘。。。。
00年作品,李玉导演,采用的都是非职业演员,没个漂亮的,台词也说的很糟糕,不过够真实,很自然。
小群是动物园的大象饲养员,眼看着快30了还没有男朋友,家里着急了。
远在四川的老妈托付北京的表哥帮她介绍对象,一个又一个。
表哥说了一番估计不久后也会有人对我说的话,女人不嫁人干什么,再过几年自己不嫌丢脸家里还嫌丢脸呢。
可小群对这些男人一概不感冒,甚至明确对最后一个男人说,她只对女人有兴趣。
小玲是商场里一个小摊的老板,卖自己设计自己缝的衣服。
一天她以近乎送的价格卖给小群一件衣服,小群喜欢上她了,带她到动物园看自己养的大象。
再后来,她们就好上了,并住在一起。
小群的妈妈忍不住也来北京了,亲自监督小群的婚事,这个家开始变的复杂了。
她以为小玲只是小群的好朋友,吃饭时还不忘借小群的事来教育小玲,人都是要找个伴的,一个人怎么过呢。
小群妈带小群去相亲,相了一个丧偶带儿子的刑警队长,还相了一个50多岁有个老大儿子的老男人。
小群妈问他条件那么好不都找20多的嘛,他说20多的靠不住,要找个会过日子的。
他还说要找个“贤、贵、荡”的LP,就是在家象贤妇,厅里象贵妇,在床上象荡妇。
对此话小群很是不屑,太老套了。
小群以前的女友君君称抢了银行来找小群避难,小群把她藏在动物园的小屋里。
某天君君MC来了,让小群拿卫生巾,还当着她面换,被小玲看到了。
于是小玲离家出走了,在酒吧里泡了一夜,还和前男友上了床。
刑警队长来找小群问君君的下落,原来君君不是抢银行,而是把她老子干掉了。
君君给小群看她从警察那偷来的枪,她从10岁就想杀死他,因为他从小就强奸他。
她抱着小群大哭,哭的比驴都难听。
小群妈又恋爱了,对象就是那个50多岁的男人,她不知道怎么跟小群说,男人说他跟儿子说过了,儿子非常支持他,因为他是亲人,他做的对。
小群妈考虑很久后终于把这事跟小群说了,小群说真很好啊,妈。
我知道你这些年过的很苦,我想有个家会让你得到幸福的。
小群妈很感动。
可后来小群也诉说了自己的秘密,她只爱女人。
小群妈傻眼了。
小群说了句很经典的话“我需要的是个爱人,只不过她是女的。
”君君在动物园被带儿子看大象的刑警队长看见了,大队人马菏枪实弹来抓她,牺牲一名警察后君君被捕了。
小玲又回来了,因为她爱小群,她们在床上拥抱亲吻象普通情侣一样。
小群妈给小群打电话,说她做的对,因为小群是她女儿。
结尾在小群妈的婚礼中喜庆地结束。
我们为什么要爱情,是单为老了找个伴吗?
爱是什么,是幸福还是忍耐,没有爱情的婚姻该不该终结,有爱情的呢,靠什么来维持。
爱人,借用片里一人的话,多么浪漫的词,外国人都不会说。
是中国大陆第一部这类的片子吧?
我记得是的。
说来我算是觉得自己很厉害。
超坚持美型的我竟然把它看完了。
我原来坚持的观点是,如果两个女人想要在一起,一定要都是美型才可以,不然就不要在一起。
现在我发现,即使不是美型,也可以在一起,而且会很好。
我承认我偏激我偏见。
看过很久了。
人物。
画面。
情节。
甚至时代都有点老气。
但是。
当时印象却很深刻。
以致我现在还拿来说说。
其实。
就是很简单的电影。
我想我所承认的新意就是在于动物园管理员女人和买衣服的女人在一起。
实在是有够神奇。
不过。
却是很实在。
作为一个先驱者。
很不错。
继续。
加油。
前进。
小群和小玲的铃铛般的蝉燥扬起了一个同性恋的斑斓戏曲。
唏嘘。
作为北漂一族的她们,在精神上却有着冬日一般的浮游广寒,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这样的世界生存,必定要跨越栏杆还有超越世俗藩篱的灵犀之舞。
小群正当三十岁年华,是一个喂食大象的饲养员,也在逼仄的家里养着金鱼。
母亲无休止的关心和催促让她感到无所适从,她说了,只对女人感兴趣。
婚配事宜在相亲中展开,我们看到的是精神的拍案,不拘一格自由不羁的洒脱与真性情。
小玲则是一家服装店的服务员。
她的女权倾向可以从她对男性购买者的敷衍轻慢和对女性购买者的宽容大度显现出来。
所有的念想和作为女性的光辉自此灼灼闪耀,而她的雨点般的温情与不齿于同撩妹男子为伍的自我价值的体惜,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她不是一个轻佻浮躁的女子,她只爱小群,这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让她过得解放和四溢。
一个叫君君的女子——小群老家的相好来到北京找小群。
君君的身世复杂坎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小被父亲性暴力对待的历史,母亲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亡故,让她拿一把手枪解决了父亲的性命。
小玲看到了小群和君君在一起的样子,以为是小群星象衔新宠,毒死了小群鱼缸里的鱼。
正如小群的母亲对于小群同性恋的理解,小玲对于小群亦有着心底里衍生出的花朵,以宽容和身体精神的热情来面对商品经济婚姻市场杂乱无章的现实。
意绪是曼妙和滋味着的胭脂茉莉。
小群的母亲和其父亲离异多年,和一个温和理智的男子发展出了黄昏恋。
然而上一辈的凌驾与叛逆毕竟只是少数,小群母亲为了这个新的对象改变了喜欢穿红衣的爱好,而以素淡为主来阐释顺服的小女人式的欢愉。
小群对于母亲非常理解,同意他们的婚姻,这种母与女的相互理解排斥了传统观念的飙升造次。
和小群相亲过的警察终于在寓所找到了弑父的君君。
误以为可以杀出重围以枪顶住警察的君君,却发现自己的枪支里早没有了子弹,她的最终伏法让人看不到救赎的因循,因为在内心层次上来说她也是自由不羁却命途多舛的人。
金鱼与大象,这两个充满丰富意喻性的象征。
女性受到来自家庭与社会的盘剥,就诚如金鱼一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而大象似乎象征着一股父权制的力道,悲催掀翻了君君的终身幸福乃至她的性命。
孤惘深沉,心弦按捺,诗意中发掘出一道人道主义的温情。
这是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的电影,在小群母亲再婚酒席上,小群和小玲却没有出现,而是超越了限制和体制化的孝道,大尺度的接吻,恣睢的享受女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意念力。
情为何物,自由的意志的展开可以将传统的现实击打的皮开肉绽。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种精神的拍案本身就是一种意志的无愧于心的救赎。
正如此片的英文名-Fish and Elephant,两个女孩,一个养着象,一个喂着鱼,两人在服装店第一次相遇,一百多的衣服竟然只卖了三十,一见钟情的力量还真是不可低估,于是,男友立马分手,两人迅速发展,留电话时候小群趁机闻了下小玲的头发,两人之间的感觉是那种真的喜欢才会有的表现,只是靠近一点,都让人快乐。
后来小玲因为吃醋把鱼弄死,这是一种常见的被情感挟持后的幼稚行径,心疼鱼,但这种爱的表现拙稚而可爱。
影片纪实般的拍摄手法与蓝宇有着颇为相似的感觉,加上全部非职业演员的启用,营造出极为真实的情感表现,重复的相亲场景下的对话其实是寄托了主创对价值观的探讨和对同性情感的支持与维护,演员自然的表演也将这些观点表现的平常却有力。
总之,喜欢这两个女孩之间的感觉,自然真心的喜欢,是甜甜的爱情,会二刷,到时再评!
真实是我对一部电影的最高评价。
唯一的缺点就是很早以前的电影,画质实在太拉了。
喜欢听崔健的母亲,十分新潮,这也让后面母亲同意小群喜欢女人变得十分合理。
电影对无处不在的男凝进行的批判,是比较彻底的,小群和男人相亲时男人们的凝视,君君一直躲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被突然来到的爷孙的凝视,在小玲店里买衣服的女生的男友的凝视,女人无时无刻都处于男权社会的凝视与压迫中。
不论是象征小群和小玲的鱼,还是象征君君的大象,她们都是被禁锢的。
转:金鱼和大象,《今年夏天》的英文名是“Fish and Elephant”,这是李玉最初想叫的名字。
“大象体能巨大,愤怒的时候会表示自己的反抗,而鱼则只能被动地存在着,依赖于别人施与的环境。
两种动物象征着两种生存方式。
”在《今年夏天》的序言中,李玉自觉地以电影来做这个时代黑白美丑的试金石,她说,我们敏感的肩上,有着当今社会的重量。
新社会,女男平等自不待言,同性恋异性恋平等已成新的底限。
衡量新中国是新还是旧,要以同性公开相恋的程度为准绳。
同情与宽容是太过居高临下的词语,其实我们没有资格这么说。
只要感情是真实的,就没有任何人有权干涉。
何况他们不仅真诚,而且勇敢。
李玉在拍完《今年夏天》后接受记者的采访,不足三十岁的她瘦瘦小小,面对记者的镜头,她有些紧张和局促。
很难想象,这样的导演是一个先锋导演,她给人更多的感觉是脆弱和敏感。
正是这样一个导演,屡次碰触禁忌。
很难具体地描述《今年夏天》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整部电影的叙事比较凌乱,李玉似乎刻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呈现真实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玉不像是《今年夏天》的导演,她更像是生活的旁观者,看着她们,然后记录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制作粗糙的电影依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
2001年,这部电影在威尼斯国际影展上获得了艾尔维拉.娜塔莉奖。
在2002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这部电影又获得了“青年论坛”类别的“亚洲最佳电影奖”。
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在国内属于地下电影,这个拍摄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的。
虽然电影被冠以“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的电影”,可《今年夏天》讲述的并不是同性恋的电影。
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李玉并没有以其他的类似电影作为参考,她只是想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让人们知道这一类人的生存状态。
关于这部电影,李玉曾经做过说明,她说,她并不是想将同性恋的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她只是想拍一部关于女人之间关系的电影,只是这些故事恰好发生在女同性恋的身上。
(导演李玉年轻时)无疾而终的爱情。
从四川来的姑娘刘小群是北京动物园的饲养员,她独自居住在地下室内。
平时,她和动物为伴,或者平静安稳的生活。
远在家乡的母亲总是担心女儿的婚事,她总是督促女儿去约会,相亲。
刘小群一次次和陌生男人见面、约会,却一直没有遇见那个想嫁的人。
某天逛街时,刘小群认识了做服装生意的小玲,两个人一见如故,彼此之间产生了一种很微妙的情感。
此时,小玲有一个同居多年的男友,认识了刘小群后,小玲离开了同居男友和刘小群住在了一起。
刘小群母亲突然来到了北京,她的到来扰乱了刘小群的生活。
小群之间的女友君君突然又出现了,此时,刘小群的生活陷入了混乱。
李玉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仅仅是记录下了刘小群的生活。
在她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见这群边缘人的生活状态。
她们如何艰难的相爱,如何艰难的保持生活的平衡,如何对家人说善意的谎言。
电影并没有可以交代刘小群和小玲的感情是如何开始的,也没有提到这段感情的结局,因为在传统道德下,这段感情注定是无疾而终的。
李玉不想站在道德制高点来评论这种感情,她只是记录。
这种客观和理性让这部电影与众不同。
李玉想拍摄的并不是女同性恋之间的情感,她只是在记录,有这么一群人,过着这样一种生活。
饲养大象的女人。
刘小群是一个动物饲养员,她的主要工作就是饲养大象,因为长期和动物在一起,所以她的目光里总有一些温柔和坚韧。
故事以她为核心,从她身边的两个女人开始讲述。
一个是现在的恋人,一个是过去的恋人。
她并不美丽,电影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她偏执地抹掉自己的口红。
她似乎认定自己不属于女性的世界。
李玉记录下了这一幕,带着现实的残酷和粗糙。
为什么李玉要记录一个饲养大象的女性呢?
大概是因为大象是有属于神界的动物,看见其他弱小的动物被欺凌时,它也会难过和悲伤。
其实,这是李玉想要表达的内容。
她知道女同性恋不被这个世界接受,所以,她想要强调,善恶和性取向无关。
饲养大象的刘小群是一个孤独的姑娘,这种孤独,北漂最清楚。
我们不知道她之前遭遇了什么,我们只知道,她渴望同性之间的温暖。
因为不知道,所以我们不用恶意揣摩,只需要看和了解。
电影的刘小群说,她喜欢自己的哥哥,因为他像打男人一样打她。
哥哥娶什么样的女人,她就娶什么样的女人。
可她哥哥在找到真爱之后死掉了。
所以,她成了饲养大象的女人。
“我就是天生对女人的话题感兴趣。
”李玉说,这部电影并不是描述女同性恋生活的电影,她只是天生对女性话题比较感兴趣,让她着迷的是影像本身。
《今年夏天》之所以被打出“中国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的称号大概是发行者基于市场的考虑。
李玉出生在北方的一个县城,念到中学的时候,母亲就开始让李玉在电视台客串主持人。
大学毕业之后,母亲希望李玉成为电视台主持人,李玉照做了,她成为山东一家电视台的当家主持。
主持人的生涯给李玉带来了风光的生活和体面的收入,但是,李玉却觉得自己像一个木偶,被别人摆布。
她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种矛盾和压抑中,李玉辞职了。
辞职之后的李玉来到北京,她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中学时期的李玉总是带着照相机拍摄女性的生活,母亲却总是想把李玉塑造成她心目中理想的样子。
所以,她一边偷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做着母亲喜欢的女儿。
自我意识觉醒之后,李玉决定做自己。
在北京,李玉在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栏目做纪录片,她对女性命运以及生活的关注在她的纪录片里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
但是,这些敏感的题材却无法播出。
在拍摄这些影片的时候,李玉接触到了女同性恋群体,她开始关注这类少数群体,并试图将她们的生活表现出来。
对李玉来说,这就像是自己的使命,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
影像是最好的记录。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李玉有一种感觉,她觉得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方式,因为做出一部好的纪录片很有可能会侵犯到别人的隐私。
于是,她决定用影像来讲故事,用故事的方式来完成自己对女性关系的思考。
《今年夏天》的故事情节几乎都来源于李玉认识的女同性恋者,电影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恰好就是一对恋人。
遗憾的是,电影拍摄完成之后,两个人分道扬镳了。
这部电影对她们而言,是最后的纪念。
拍摄完这部电影之后,李玉对女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女性和女性之间是可以彻底沟通的,但女性和男性之间不可以。
因为很多东西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拍摄完这部电影之后,李玉并没有做过多的停留和思考,她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二部电影。
因为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部电影的命运。
影像是最好的记录,不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记录下来,总有意义。
女性的生存环境和状态始终是李玉关注的焦点,也是她电影的核心。
在她之后的很多电影中,她都会选择被主流社会忽视的女性作为主角。
她在电影里塑造的大多是卑微、弱势、迷茫的女性。
她们出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被生活伤害着,却无法说出自己的无奈和委屈。
在李玉的电影中,男性是缺席的,甚至是错位的。
观众在李玉的电影里看见的不是女性的欲望的世界,而是她们对生活的热爱。
她提醒我们,男性并不是一个必要的存在,女性才最了解女性。
在《今年夏天》里,我们几乎看不见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而这些父亲形象却又一直存在着。
比如某位女儿和父亲之间讳莫如深的秘密,某位父亲因为有外遇被发现而跪在母亲面前求情,某位父亲和母亲离婚。
所以,她们选择和女性相爱仅仅是为了治愈童年。
倪震说,女性导演更自觉地从性别意义上重新把女性挽救出来,从形象的独立性到电影语言的特殊性上表达女性独立的感觉,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李玉在电影中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都有相似的命运,她们几乎都是弱势群体,被伤害之后,选择通过同性获得温暖。
但我相信,不管她们如何选择,这都是一种成长,她们在困境中生存,然后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出路,经历过迷茫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今年夏天》,《像鸡毛一样飞》。
都不错。
我知道有的人已经忘了,有的人压根就没见过。
幸好我记得,那颜色,缤纷斑斓如野鸡的时代。
人们刚刚看见后来的,那些后来喧嚣起来的垃圾,正欣喜若狂。
磨剪刀的人,和抗蛇皮袋的人,手挽手消失在时代转弯处,他们一同带走了“杜十娘”“心雨”,带走了大人们的舞场,街边的海尔冰柜和三角茶摊。
我很高兴我仍旧记得。
九十年代街头俗气的阳光,偶尔照进我的梦里。
楼道里噼啪噼啪相互追逐的黄色塑料凉鞋,绝不是套在了火箭上,也去赶什么多快好省。
我禁不住地想,也许我的那些伙伴们,也和我一样。
高撸着鸡巴,从床上走了下来,仿佛刚刚做了一个时空穿行的梦。
08年7月30日晚。
自己炸牛肉肠,煮稀饭吃。
稀饭要煮好久才能熟。
很震撼。
片子暴露了中国当代女性的生存实况,充溢着女性主义的思想,很多细节都很到位。
开头以女主人公低头俯视拉开帷幕。
女性是在低头,不过也在俯视。
街上跌倒的人。
掉东西的人。
这个动态不定的空间。
大象都是有牙的。
亚洲母象的没有成了例外。
因为以雄为例。
小玲面对男性强势决不退让,而面对欣赏也同时被欣赏的主人公却舍弃物质利益。
真正的认同感才能产生幸福感。
君君最后扣动的空洞的扳机声音宣告女性反抗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
警察叔叔的国骂也很强烈地凸现了中国男权主义的厚重。
他拿枪冲击房间的动作无比英勇叫(女)人熟悉又陌生、恐惧。
妈妈为男人放弃自己喜欢的红色,女儿叫所有男人放弃自己。
希望的存在是肯定的。
微笑但响亮。
内地第一部LES片,拍得很真实、
作为一种尝试
故事看起来很真实,就像李玉的纪录片一般。喜欢那个军军,可怜的女孩。
既然都是非专业的,我宽恕了
大陆第一拉片
二十年前的电影,但很贴合现代女性生活,纯粹而写实,是喜欢的那种长头发女生的恋爱。
看不下去…
非常自由有质感的电影
拍出了地方台的感觉
电影里无处不在的鱼和大象,就像被禁锢住的欲望,中国第一部女同电影,虽说拍摄、画质、演技粗粝,但能接收到导演李玉想要表达的女性关注,以及中国式家庭传宗接代生儿育女最后对于同性恋的理解,对于传统女性有迎接新幸福的权利,而新一代女性也有选择任何性别爱情的权利,他们不应该被别人困住,也不该被自己束缚。
其实它叫鱼和象
我讨厌动物园
fish and elephant.
也是一个夏天看见的,更多是对夏天的记忆。
我就是冲着张浅潜去看的
她们夏了那个夏天。
灰蒙蒙,暗淡淡,女主露胸不露脸,睡在半梦半醒之间,人生都市边缘,哪里才是明天,婚恋的迷茫,长辈的执念,伴侣的期盼,社会的拥挤,种种如斯,岂一个愁字了得
这被禁忌的游戏 早已忘记的岁月
跟纪录片一样 没意思
看睡了.........我不是文艺档的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