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雪
五月雪,Snow in Midsummer
导演:张吉安
主演:万芳,蔡宝珠,郑人硕,俞宏荣,陈俐杏,王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潮州话年份:2023
简介:夏日飞霜,冤情难遣。每个地方都有难忘的血腥纪念日。张吉安永志的是1969年5月13日,马来人与华人在马来西亚大选后展开全武斗,死伤枕藉。小女孩观看粤剧中途几乎遭毒手,仅凭躲入后台逃过种族屠杀一劫。半世纪后,已远嫁他方的她再逢大选,魂牵梦萦,旧魄不散,时空摺叠于无主孤坟,光影如真似幻,人注定迷走歧路。真人真事改编,..详细 >
有些故事只是需要被讲述
事件是沉重的,但拍得真让人无感。
描述历史问题的作品要么就是浮于表面要么就是意韵深远,很显然也很意外这部属于后者,剧情有条不紊、颇具深度,置景相当到位、很有感觉,音乐插入得当,通过小人物的经历和感情变化传递出了暴乱所造就的悲哀,既细腻又很有力度,令人深思。
欣赏不来
3.5
只有议题,没有文本,电影只需起到记录的作用
⑴【又臭又长,依托答辩,建议两倍速看】适合喜欢看慢电影的人⑵因为是金马提名,正好昨天有空,就看了看。谁知道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睡着了。⑶电影讲述马来西亚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其实这种电影也只能拍成这样,但是实在不符合好电影的标准。看到最后吧又没有很震撼。只剩下无语。⑷我想这个还是适合了解这段历史,或者马来西亚人。⑸我也不知道我的生活怎么这么没有方向感,昨天和朋友打电话,我就想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停下脚步,想想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我的未来的生活…反而现在太急功近利,乱了分寸,每一步都是赶鸭子上架,每一步都是懊悔……其实现在最该做的就是学习英语,看攻略…而不是浑浑噩噩的。你说人生这种事情怎么说呢,我觉得该放手,其实自己再怎么想尽办法也是逃不过命运之手。⑹现在要去看射雕英雄传了,躲在厕所里呢
三星半,包袱感的确很重,反而被限制了很多,但音乐的细节与精致,没有人不会被打动,戏院的情境设置真是巧妙而残酷。
华人的另一种境地。
6.3/10 ucla亚太中心举办的映后,老实说体验不算太理想……先说电影,喜欢长镜头,喜欢空间与人物的相互影响,喜欢把探寻过去的主动权交给观众。固定的广角镜头让历史像一出戏,仿佛所有的沉重都被放置在舞台上,没有直接的血腥与杀戮,与历史直视的所有人都被埋葬(矫情地翻译了导演的话)但是,简单的故事也不算问题,可是总感觉一切都靠第二折的“说”,怕观众不懂还要“唱”,唉……可是当阿英坐在坟地中哭泣时,横跨五十年的所有悲伤与哀悼莫名让我觉得“大象无形”……回到映后,总觉得抛弃电影本身去聊文化与政治,多少有些左支右绌。
#48HKIFF# 道理都懂,但还是看到频频扶额。感觉我跟我旁边的老外大叔在比谁更能坐得住……
电影观感一般
题材震撼,可是这种表达方式与剧情都不能算是电影吧。
雪也有它的宿命一代又一代,一层又一层
不错
威尼斯补标,第一折着重讲述“失去”,交叉出现的马来西亚传说中记载的人物,又为这一人祸带来一层悲天悯人之感;第二折“阿英”则为“缅怀”,万芳饰演的当年的幸存者来到公墓为家属祭拜,多年来流转各地寻找父亲和哥哥的碑而产生的疲惫布满了她的脸,最后在长镜头中的痛哭也令人无限感怀。张吉安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两部分的情感,承袭首作《南巫》对民族文化的探讨,他此次落脚在民族史与社会变迁上,格局更为宽广,他并没有使用大量的暴力镜头直接强调大屠杀的恐怖,而是用很多细节来表现人们常年累月受到的心理创伤与惊惧,如滴血的车底板、下意识捂住脑袋、等等,都在强调屠杀的惨无人寰,缓慢沉稳的镜头与叙事节奏,消解了国族与身份认同这些历史框架的宏大意味,为“华人离散”赋予更具历史性和地域性的思考。
#80th Venezia# 威尼斯日
就拍的怎么这么含蓄呀?我能够理解不直面血型暴力的情况,但我想如果一段和二段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反差,也许能够更好的让人感受到那种恐怖吧,而二段的寻坟也会更让人心疼和恐怖吧。全片又用比较多长镜头,感觉过于冷静凝视了。
故事背景是马来西亚1969年的五一三屠华骚乱,影院和戏班两种舞台讲一种华人身份,两个叙事时空控诉一份历史伤疤。只是拍得太笨了,控诉得太直白。要很认真看才能看进去。张吉安似乎还没有找到如何处理这个题材的关键。
1969年那天,娘惹少女在学校受欺,高墙上画像里的伟人静静看着;惨案发生之时,血液从推车边缘成串滴落,神龛里的拿督公静静看着;2008年,已成为妇人的昔日少女同粤剧青衣在墓碑丛中诉哭话从前,1969年的亡魂静静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