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据称是要描述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命运,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选题,横向纵向,从电影到小说都能找到不少。
和真正的经典作品相比,《理发师》就只是校园文学社团的创作水准。
怎么说呢,也许是原著就欠雕琢。
陆平每一次命运转折极其“戏剧化”,没有铺垫,不合罗辑,简单生硬。
看着像一记者拿街头巷议里的片断,硬是将其丰富成一部一脸认真的报告文学。
这种传奇性真没啥意思。
《理发师》想说的是什么?
只是人生的无常感吗?
但陈逸飞显然想在小碟里搞出一锅叫宏大的菜,想说的太多,又没有能力将之说清楚。
每次我以为该有高潮的地方,都莫名其妙地收束。
在解放前夕,陆平被“擢升”并奉命要抵死防守。
镜头打几个陈坤发呆的表情,画外音一句:战场上绝望气息让我无法忍受(大意)。
然后,陆平就拎着箱子走了。
还是沿着大铁轨慢悠悠地走了。
这就走了哇??
战场怎么绝望了?
电影镜头跟四格漫画一样跳跃才让人绝望呢。
寡妇偷情,小男女私会这种桥段上倒费墨不少,让人着急。
被盛赞的电影画面也一般,真没找出油画的感觉。
只有一个镜头微微有点震撼:低空呼啸而过战机的阴影,一船逃难男女的仓皇。
陈逸鸣说哥哥会在天堂等待喝彩。
片尾剪进了一段陈逸飞生前执导的花絮,我突然觉得有点悲哀。
有很多事人们总以为用心就能做的好,但多数时候会是心有余而力不逮。
本来是想看看陈逸飞的遗作结果,只到一半就睡着了只记得陈坤跟他表妹互相喜欢,又没有在一起应该不是我的错吧??
但愿不是我的错,呵呵
去龙门古镇就想起了姜文龙门古镇位于杭州地区的富阳市,离杭州也只有30公里左右。
十年前在杭州边上买了房,就喜欢东走走西走走的,就走到了这个龙门古镇。
那时龙门古镇就是个古镇,很原始很古朴很过去。
我在那里面走着走着就不知道自已走在哪朝哪代了……小桥流水流淌着上千年前的历史,鹅卵石上还依稀能寻见“孙权”的踪影……但三国故里的名声在没有经过包装前是没有销路的。
我在古镇里游荡,观赏着孙权后代们悠闲的、贫困的、过去式的生活,很潇洒,很羡慕。
这是8年前的事了。
画家陈逸飞做完了画家要做导演了,拍了两部怀旧片,又要拍《理发师》了。
陈逸飞就是陈逸飞,他发掘了古镇周庄,又在千百个古镇里选中了“龙门”!
古镇龙门就因了陈逸飞那时在这里拍《理发师》就在媒体上频频曝光了。
不光是陈逸飞、不光是《理发师》,更更吸引人们眼球的是演员姜文。
说起姜文,那些狗仔队就都禁了声。
问他们干吗禁声,他们就更禁声了。
原来狗仔队们也只会“老太婆吃柿子,拣软的捏”。
姜文可以八卦的事情不少,敢八卦他的不多。
无论是他和刘晓庆、无论是他的原配是兰眼睛,他的女儿特别漂亮……历来就没见大报小报的娱乐版敢八卦他的隐私。
那时拍《理发师》时姜文来到了龙门古镇,带着他的现任太太周韵一起来演对手戏,同样也没有八卦文章敢出笼。
后来就不行了,姜文罢了演,《理发师》要停机了,媒体就报道了,但姜文为什么罢演,为什么停机还是说得朦朦胧胧。
直到选出陈坤来顶替姜文,再直到导演陈逸飞命丧黄泉,舆论才连篇累牍地说个没完没了,没完没了。
但,在我看来,也都没说到“命门”处,也都只在边缘叨叨叨叨而已。
后来姜文带着他的现任夫人周韵到处去推广他的新作《太阳照常升起》,媒体又提起了当年的《理发师》。
说当时姜文力推周韵出演《理发师》中的女主角,但陈逸飞对周韵不满意,导至姜文最后罢演,(导至陈大导演的最后死亡)。
现在媒体提起过去只是为了表明姜文是个真男儿!
看,姜文是个为了他的心爱就敢于不顾一切的真男人。
姜文是个血性男儿,就像黄秋生说的那样,他绝不会为了利益而改变他的审美追求。
就像刘晓庆这样在大姐大,在姜文第一部电影里有过多少情感或是金钱的投入,而且这种投入是不计回报的投入。
这种血气方刚的男人是最最招女人们深爱的,因为这样像男人的男人是很很能写出一些浪漫史的,尤其在当今阴盛阳衰的年代里。
但,两个真男人碰到了一起,就要演出像《理发师》这样的影坛悲剧了。
看姜文导的第三部电影,绝大部份的观众都说看不懂,看懂了的也都是“皇帝的新衣”中的看客。
姜文是不管观众懂不懂的,他虽说不是拍给22世纪的人看的,但他也不是拍给平头百姓看的。
为了这个温州美女,我看姜文真是煞费了苦心,周韵的戏份重重的,但恰恰暴露了导演的私心,一个不大像演员的演员,那怕两个小时的镜头都给了她一个人,我看也是没用的,越多出镜就越暴露出她的缺点。
后来《太阳照常升起》大大的推广,铺天盖地的宣传,可惜了广告费,票房就像现在的股票,一个劲地往下掉。
这两天没事,我又去离我住处不远的龙门古镇。
过去进镇不收门票,现在要60元钱,弄不好还要80元钱。
小桥流水古居却都没有姜文去前好看了,到处摆满了赝品,就像村里的人全是孙权的后代一样。
我想姜文是绝不会再游龙门古镇了,这里给他留下了太太不好的口碑和回忆,但青山依然在,几度夕阳红。
龙门还留着姜文、周韵的“倩影”,那是段抹不去的过去, 是段令人心酸和各种回味的过去。
影片讲述了一个小人物颠沛流离的一生和他历尽波折的爱情[大上海的小弄堂里,陆平,一个懦弱但却有着深深的民族尊严的理发师,总是怀抱着他的宝贝箱子,满怀欣喜的为别人理发。
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当两个日本鬼子步入陆平的理发店,他将面对的顾客,开始更为了侵略者,以及与侵略者有着勾结的汉奸与贵族们。
技艺高超的理发师陆平,因意外杀死了一名日本军官日军少尉被剃头匠干掉的消息传遍了遍地租界和老外的上海滩,上海不再是宜于久留之地。
匆匆的跳上了火车,从此改变了人生原本的轨迹。
陆平逃往江南古镇之后,投靠他的师伯宋丰年,与宋丰年的女儿宋嘉仪,俩人一见钟情,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人纯洁的爱情在战争的阴影下,却开放出了最为灿烂的浓情与爱意。
陆平想要逃避与嘉仪的感情,却因为一次意外的共产党员偷袭日本军队事件带着手伤再次回到了小镇。
然而宋丰年为了女儿日后能有所依靠,将宋嘉仪嫁给了国民党军官叶江天,做了他的姨太太。
无情的世事和难以抗拒的命运,生生将二人分开,面对日军对祖国同胞惨痛无情的杀戮,陆平的报国热情逐渐得到显现和提升。
日军的“服务”中重新上演。
尽管那回割破的不再是日军官的脖子血管,而是自己的手指。
1945年,日本人无条件投降命运弄人,陆平又因在抗战期间曾随着宋丰年进过日本军队的军营而被误为汉奸处死,在炫目的阳光下,他背后的枪口冰冷而静默,千钧一发之际,嘉仪救了他,在叶江天的安排下,陆平戏剧性地被任命为国民党军官。
然而,陆平志不在此,他一心迷恋的仍是理发,这引起了叶江天的极大不满和鄙视。
然而对于嘉仪而言,能够经常见到陆平则是最幸福的事。
随着二人感情的日渐加深,嘉仪铤而走险,以去上海见姑妈为借口,要陆平单独陪她前往。
在上海,他们久久积蕴在心中的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但叶江天的到来,却再一次将他们推回到冰冷的现实中,叶江天派陆平去运送一批粮食,其实是一车鸦片,死的是他的司机,而不是他。
他由少校而上校进而为少将,他成功又一步一步从一个理发师提拔为参谋、团长、师长。
新中国成立后五年解放战争后,陆平被解放军俘虏,关押在西北的一个劳动农场进行改造。
劳动农场的场长就是当年陆平为他理过发的新四军战士郑文斌。
他告诉陆平,一直深爱着他的宋嘉仪并没有跟随丈夫叶江天逃往台湾,而是毅然返回家乡,并一直在那里苦苦地等待着他。
在一片荒漠的惟一一棵大树下,陆平终于等来了他深深相爱的宋嘉仪。
历经近二十年磨难后,两只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很早就有了《理发师》的DVD,但是一直没看,等到评论已经风起云涌时,才想起家里还有一张《理发师》的碟。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似乎感觉每一分钟都在提醒你,这是陈逸飞的作品,是一出流动的画展。
情节略有平淡,表演也只能说是一般,但让人记住的是素雅的色调、婉约的江南、郊野的风光、上海公馆的夜景、西北的风沙,大量的长镜头将他们一一定格为流淌的油墨。
也读了陈逸飞与姜文的不和,不禁失笑,这两个人一同拍电影,怎么会没有矛盾?
姜文是中国电影的鬼才,他骨子里黑色幽默的灵感,无人能出其右,《鬼子来了》令人叫绝!
陆平荒诞的一生,在姜文手中,将肯定成为对那段悲惨混乱历史的最大嘲讽。
可遗憾的是,这不是陈逸飞要的,从他镜头中出来的必须是那种沉静、悲伤、甚至略带哀怨的美觉。
主人公陆平是30年代上海的一名理发师,他是个清瘦矮小的美男子,略带羞涩不大讲话,有一些胆小,手艺不错,喜欢他的事业——理发,且很小资,最大的爱好是摆弄他大留声机。
抗战中,他在给一个日本军官剃须的时候失手杀了他,而后去一个江南小镇的师叔家避祸,在当地继续给人理发。
在那段时间内,他认识并与师叔的女儿嘉仪相爱,但嘉仪已与国军的师长定婚,并很快成婚。
婚后小镇沦陷,陆平虽也曾因不愿意给日本人理发而自残,但终究还是和师叔一起暂时地为日军进行了“服务”,抗战胜利后,险些和师叔一起被作为汉奸枪毙,关键时刻,师叔的师长女婿出面,免除了他们的罪名,并以陆平曾杀过日本军官的理由安排这个理发师出任上尉参谋,而后晋升为少校,最终在解放战争结束前被“提升”为国军少将以“拼死抗敌”,后被解放军俘虏,在西北改造五年后,重新与嘉仪相逢。
陆平只是一个理发师,他的希望只是太太平平地过日子,从前女客的青睐,常使他能沾沾自喜,一句“上海来的师傅就是做得服贴”,也能让他得到最大的尊重,他的手只能拿剪子、剃刀、电吹风,握不了手枪,指挥不了千军万马。
混乱的年代对他进行了愚弄,他因为害怕失手杀人,不为日本人做事,却被当作汉奸,提升为军官却完全不懂军务,深爱嘉仪却被迫娶一个舞女,最后“少将”的名头使他以高级战犯的身份成为阶下囚。
自始至终,他根本无力控制自己的命运,连说些什么的机会也没有。
最后的长镜头,是渲染力极强的油画。
远处隐有山脉,遍地黄沙中,一条小道,道旁一株枯树,两人相互扶持着走向远处。
刹那间想到了陈逸飞。
他为了这部电影,投入了家产、耗尽了心血,并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我读到一篇报道,说他曾为了给女主角买一双四十年代的袜子,寻找许久,并花费了上千元,他之所以如此投入,追求完美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我想,他在陆平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吧。
陈逸飞声名大噪不过十五、六年吧,一个喜欢女人但不大懂艺术的克林顿将陈逸飞的油画搬进了白宫,自此天下无人不识君,但据专家说,真正从艺术的角度来讲,陈逸飞还不能称作大师,或者说比他强的人还有许多,只是他的运气特别好而已。
成名后的事实是,陈逸飞开始投资拍摄电影,进军时装界,创设自己的服装品牌,开始频繁地接受采访、参加一些电视节目的录制、作为名人参加各类的时尚活动等等。
与财富增长相对应的是艺术创作的停滞及私生活的遭人垢病。
我相信他早已意识到了很多,只是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挣脱出来,就好象在陆平握剪刀的手里塞上了一把手枪,他还没法放下,因为“少将”必须端着。
陆平只想做个理发师,也许陈逸飞也只想做回一个普通的画匠,在他岁月渐老时。
浪费了这个角色.其实看的出来整个电影是想要表现命运的无奈.矛盾和多元化.但是这个角色被他给演死了.怎么看都很木纳,完全看不出来角色本人有任何想法...完全只是一个人形的皮囊..
既然是陈老的遗作,我实在不忍说三道四,在这里只说一些自己的感受罢了。
影片中令人困惑的情节比比皆是,导演没有去解释,或是觉得应该捉大放小,不去为之,但是让我这脑袋死活不明白,不吐不快……疑惑一:理发师救了风尘女子上路,女子在最后时刻离开,她为什么离开,在那一刻我相信但凡遭遇相似的女子,又在那硝烟弥漫危机迫眉的紧要关头,应该最渴望的是一个可信任的、安全可靠的肩膀,理发师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吗?
她为何退却?
难道是为了给女主人公让路,还是她已经完成了诱导理发师杀日本人的任务而功成身退,那么与其这样,不如给她一击飞弹送她上路,让人感觉她在即将获取幸福前死于罪恶的战乱,岂不来得悲壮而煽情,也给理发师一个更加愤恨战争及日寇的理由。
疑惑二:在日本人的枪口下,理发师上前给马贩理发,穷凶极恶的日本小队长在一刀砍下了马贩脑袋后,居然没有对小镇上这唯一一个有胆量挺身而出的男子下毒手?
哦对,他是希望理发师帮他理发,也算个理由。
但是后来,理发师为了不给日本人理发,在面对小队长的一刻,用剃刀割破自己的手以示抗议和拒绝,令人惊奇的是,他再一次逃脱了日本人的屠刀,好好的活下来了。
疑惑三:在山头,理发师为一群正要去抗日的八路军剃光头,居然有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听了理光头就哭着要逃跑,这让我哭笑不得,难道就是为了让理发师对这个战士互相加深印象,方便后来在劳改里面的翻身?
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疑惑,就不再列举了,总的感觉就是,这部片子即算不上是战争片,也不应归于爱情片,人物传记吧又有些不够深入和完整,想要表达的东西都是浅尝即止,可惜一个多小时的漂亮画面和还算有感觉的影片配乐。
让我最有感触的镜头是片子的末尾,理发师和他的恋人历经坎坷重新相见,万语千言尽在无声的双手相握,相互扶持向广袤荒野的远处走去,身后,一株枯树,还有树下理发师那视为生命的工具箱子。
放下了箱子,对于理发师而言,是放下了一副生命中的枷锁,他可能不会再说我就是个理发的,因为没有了那个时时刻刻提醒他身份的箱子,他的手终于可以去拉着心爱的人,也终于可以去拥抱未来的幸福了……电影结束了,又一个想法蹦了出来,当年盛传姜文拒演理发师,如果姜文从了呢?
那会是一个什么结果?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值得咀嚼的话题啊,呵呵……
不知该怎么评论《理发师》。
平时看电影只喜欢跟着感觉走,没有什么专业的眼光可以去评判。
感觉对了,就觉得是部好片子。
看《理发师》没有一点儿感觉。
陈坤在整部电影里木得可以。
把大背景设在抗战时期,看不出有何意义。
从头到尾都觉得牵强。
主人公命运实属坎坷,不过最终获得心上人归来,也算大圆满结局。
最后字幕中陈逸飞先生的身影,让人心生叹息!
当一声上海话“小陆师傅,侬过来”让在场的北方人疑惑不懂的时候,我却不经意的笑了,如此熟悉的上海人,这部海上画家陈逸飞执导的电影就这样开场了,陈坤演绎的理发师就这样在1930年代后的中国历史大格局中经历着人生起伏、涩情悲喜。
电影的情节并没有特别出众,甚至有些老套,那些隐隐晦晦的情愫似乎在《花样年华》这样的上海人电影中似曾相识,我想相对于剧情的布局,陈逸飞显然更擅长对于画面、镜头的拿捏。
陈逸飞其实是电影在布局他的画作——胶片就是流动的画布。
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我认为很完美,片中有一个夜晚陆平穿过院门,走进院中,在“表妹”的自行车旁坐下的镜头,自上而下,自俯到平,自远及近的衔接如此漂亮,能想象摇臂上的摄影机如何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作为陈逸飞的遗作,电影在最后的时候,辑录了陈逸飞在拍摄现场的一些工作镜头,“永远怀念陈逸飞先生”的句子,让人不免伤感,可惜大部分的观众已经离开了。
因为陈逸飞,也因为年初去过宁海前童,在五一的最后一天去看了这部影片。
我去过那个院子,那里的老乡自豪的告诉我这里曾经拍过电影。
可惜院子的一侧房子发生了火灾,但是整体上还是很完整,其中一户老乡在做豆腐,前童的豆制品很不错的,我宁海的朋友给我买了一大袋,一定要我带一些到杭州。
因为他小时候就住在前童。
说实话,故事编得真是经不起推敲,不符合逻辑。
理发师离开上海的理由很莫名其妙,更荒诞的是这位理发师在抗战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竟然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师长。
想想“亮剑”的楚云飞,那是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也不过是一个师长。
更难想象的是那位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的姨太太,居然逃过三反五反,千里迢迢赶到大西北的荒漠,从时间上判断,那个时代这样的人物是很难逃过时代的噩运。
而传达信息的居然是一位参加过抗战的解放军!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也许是因为陈逸飞,也许是因为陈坤。
喜欢电影留给我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由唯美的小提琴、深深的雨巷、男女主人公的眼神和心灵的交流所堆积起来的。
这部电影其实告诉我们的无非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变迁的环境下,两个相爱人是如何发展和处理他们炙热的感情的。
实在是很无奈。
很多人在面对爱情何尝不是这样无奈,就是告诉你这样的无奈。
遇到相爱的人就去爱,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
可惜多数人在面临这样的情形下往往被环境和自己的畏惧所错过,等到真正有勇气或者有了感悟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大好的时光。
更无奈的是,人们不可能再年轻,不可能重新开始,这也许是陈逸飞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看陈坤是一种怀念, 却想不起.. 我看到了陈逸飞的尝试,虽然并不出新,但是勇气.
画家拍出的作品果然是画面感比较强。
陈晚节不保
不错
其实我很肤浅的并不知道导演是谁,也不想指着这部电影骂娘。我只是在那些年,真的觉得它不错···
陈坤是中生代演员中为数不多可以胜任各类题材的男演员。剧情片、文艺片、商业大片、主旋律、青春片等等都被他演绎的游刃有余,只是这个故事欠了些火候,演员的表演空间被挤压了,虽为遗作但并不精彩。
从手艺人的角度讲乱世与战争、忠义与爱情。陈坤演一个沉迷于沙龙工作的boy,我记得他还演过钱学森,中生拿得出手的作品真的很多啊。另外,眼神就是拿来撩人的呀,放大屏幕上给特写的那种眼波流转!痛心疾首,我勒令朱一龙速去给我演文艺片
陈逸飞
再夸张点就掉分了
哎.....
平淡了些,其实故事很好啊,剧本不给力,那么复杂的年代,复杂的经历,拍得像过场戏一样。想起日瓦戈了,差了不止一点点。曾黎还是中戏的呢,台词都不如陈坤。
5.3 爱情
短了,如果片长再长1个小时或更长,这片子就有味道了。
曾黎挺漂亮的
一般般
都忘了 06年 在秦皇岛到天津的客车上看的。下车后继续看完。好像还挺感人的。
多美的画面啊。果不其然是逸飞倒的。跟油画似的。
简直是为陈坤量身定做啊
能比云水谣强
永远的陈逸飞先生。画家导演对色彩和结构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