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两集受不了陈豪故作腔调的粤语,果断快进,直到最后一集。
喜欢这种命题,霸王别姬里面是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这里是庄周晓梦,是幻是真。
只是两个平行世界里都有相同的结局,所谓命数,因果循环。
缘分是天福厚赐,命运即已,涂叹奈何。
爱在心里,放下就好。
香港的好多电影里都带有这种色彩,但每次被广电一掐,大失本味。
喜欢最后一集里面的好台词:天底下本来就是憾事处处,能尽如人事者就值得一二,不过亦因为美满难求,人世只可以时刻有所期盼。
很多时候不需要刻意去分辨真与假,现实或是虚幻,这种才叫自在,才叫放下。
情节还是有漏洞,喜欢里面的音乐。
玉莹的原型:华妃,侯佳氏,嘉庆元年正月册封为莹嫔。
嘉庆六年(1801)四月晋封为华妃。
九年(1804)六月二十八日去世。
尔淳的原型:·淳嫔(?
—1819年)董佳氏,委署库长时泰女。
嘉庆初年赐号淳贵人,嘉庆六年(1801)四月册封为淳嫔。
嘉庆二十四年去世安茜的原型:·安嫔,苏完瓜尔佳氏,,公安英之女。
身为宫女,因长得小巧玲珑,又善解人意,被嘉庆临幸,封为安常在,道光元年,道光帝晋尊为皇考安嫔,尊称为安太嫔。
道光十七年(1837)六月二十七日去世。
如妃的原型:·恭顺皇贵妃(1786年—1860年)钮祜禄氏,嘉庆初年被选入宫,赐号如贵人。
嘉庆十年册封为如嫔。
十五年九月晋封为如妃。
二十五年十二月,道光晋尊为皇考如贵妃。
道光二十六年,晋尊为如皇贵妃,居寿安宫。
三十年(一八五零)正月,咸丰晋尊为皇祖如皇贵太妃。
咸丰三年行册尊礼。
十年闰三月初三日去世,终年七十四。
皇五子惠端亲王爱新觉罗·绵愉——出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2),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宣宗道光帝即位,封惠郡王,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
道光十九年,进亲王。
同治三年十二月,薨,同治帝亲临奠,赐银五千治丧,谥曰端,称惠端亲王。
享年五十一岁。
(我发现嘉庆的儿子,最长命的就是如妃生的五阿哥了。。。
)就连金枝1里面演尔淳姐妹,乌雅在历史上都是原型的:恩嫔,乌雅氏,父万明,官至左副都御史。
嘉庆八年赐号恩常在,嘉庆十七年晋封为恩贵人。
道光元年(1820)十二月,道光帝晋尊为皇考恩嫔,尊称恩太嫔。
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月初十日去世。
我发现在满清,钮钴禄氏真的是一个很牛逼的大贵族啊!
有好几任清朝的皇后和皇贵妃人选都有钮钴禄氏的人!
好吧,研究这个纯粹就是无聊,我不知道金枝1的豆瓣有木有发现这个,不过本人确实现在才发现金枝里的人物居然都是真有其人,让我觉得既惊喜又好玩。
很可能771是详读过满清历史才写出这部剧的。
2004年的《金枝欲孽1》可谓是国内宫斗剧的始祖:故事铺陈跌宕起伏、步步深入;人物塑造丰富饱满、有血有肉。
看过里面霸气十足的如妃娘娘,去年大热的《甄嬛传》里哪一个人物能如此丰满?
《金枝欲孽1》也屡创TVB收视纪录,即使是2011年的深夜剧场播出,收视率依然远超同时段其他节目,这也是为什么《金枝欲孽2》的制作前因。
凭借《金枝欲孽1》的大热,戏中个主角亦迅速上位。
90年代因插足江华的婚姻被TVB雪藏的邓萃雯一举咸鱼翻身,这十年间更是担当起多部台庆剧的女主一角,在“如妃娘娘”之后,其在《巾帼枭雄》系列成功塑造“四奶奶”一角,霸气依旧,风光无限;佘诗曼和黎姿迅速成为TVB新生代中翘楚,打破TVB90年代后期以来由宣萱、陈慧珊、蔡少芬和郭可盈称霸的花旦地位。
而由林保怡、陈豪、黄德斌的组合也成为TVB大剧的男主标配,如紧随《金枝欲孽1》推出的《火舞黄沙》、82集大戏《珠光宝气》、《天与地》等。
这几位主演几乎霸占了TVB荧屏十年,单就其中任何一个都到了挑起一部戏的分量。
可是时隔十年,早已物是人非。
林保怡“北上”,黎姿退出娱乐圈,佘诗曼分身乏术,十年后呈现的《金枝欲孽2》更像是戚其义和周旭明急急忙忙完成的一副草稿。
第一,人物支离破碎,女演员方面,除了邓萃雯和蔡少芬撑场,其他几个个个都像整容失败品一样看来都脸斜鼻子歪,念台词跟背课文一样,毫无演技可言,那个演书兰嬷嬷的大姐到底是哪里来的?
男演员方面,曹永廉的文弱气质难敌林保怡的邪气,而老了十岁的陈豪画着眼线演傲慢的伶人看起来更适合当个太监,令人唏嘘。
二,故事跳tone。
整个故事就是大家为了斗而开始斗,缺乏故事铺陈好,宫斗剧中长期被边缘化的嬷嬷一角直接放到第一集,让蔡少芬瞬间变成了智慧无比的一休,毫无逻辑可言,看得人莫名其貌。
看了十集,内容散乱,我只能感概自己文思羸弱完全无法抓住全局的重点。
难道这就是戚其义和周旭明的功力?
纵观TVB的大多数剧集,无论宣称悬疑剧、警匪剧最后都要落入爱情剧的俗套剧情中。
比如林峰和杨怡2010年的《谈情说案》,明显是主打侦破案情为主线的,而且模仿的是大名鼎鼎的日剧《神探伽利略》,但是《谈情说案》最后还是变成了《谈情谈情》。
这就是TVB的惯常套路。
而这十年间,戚其义和周旭明在TVB独树一帜,可谓在打破师奶剧传统套路这条路上走了很远而且很成功。
远的不说,2010年以“超人”为题材的《飞女正传》、2012年播出的以“食人”为题材的《天与地》、以“连环杀人”为主题的《心战》,无论是在故事的设置,人物的冲突,拍摄技巧方面都,至少令我惊叹。
远超不是TVB常见的师奶剧集水平。
其中的《心战》尤其令人欣喜,男主角在杀死四人后的与四个人对话的人格分裂症状,与郑少秋扮演的戏剧大师所出现的人戏不分相互照应,在真实与虚假中任意跳转,再加上腹黑的邵美琪一角,整个剧情扑朔迷离,比那个只讲了一半故事的《寒战》不知精彩了多少倍。
写到这里,我只能相信《金枝欲孽2》是戚其义和周旭明迫于收视压力而勉强制作完成的作品,虽然不能用“粗制滥造”形容, 但其散乱的剧情、脸谱化的人物设置的确也到了“能骗多少观众就骗多少观众”的地步。
最后,推荐2006年的《火舞黄沙》。
这部戏除了色彩没有那么艳丽,在演员阵容、故事情节、画面质量方面才真正称得上是《金枝欲孽2》。
现在这版最多算作“《金枝欲孽》2”。
诚如很多评论所说,第二部的精华在最后一集。
我并不会给第一部的粉丝朋友们推荐第二部,因为必须熬过前二十九集才能看到最后一集。
而一旦闲来无事开了第二部的头,那么就务必要熬到最后,才能看到最精彩的部分。
第二部前二十九集最大的看点是与第一部的互文。
至于剧情略牵强、事务略琐碎、人物略庞杂、选角略欠妥……忽略掉这些不足,细节也不乏动人之处。
这一点其实和第一部一样,只不过着急看剧情的观众一定会觉得不如第一部跌宕起伏抓人眼球。
然而仅凭前二十九集,并无甚特别之处,只不过必须娓娓道来,才能为最后一集做足铺垫。
直到最后一集,编剧抽离第一第二部的故事,从更高的维度来看这人间世,才是高于第一部的地方。
想来也是,两部相隔近十年,编导又怎会甘心停留原地,拍一部表面不同而内核不变的复制品呢?
第二部最后一集让我动容的有三个点。
第一、二点都在如淳姐妹的对谈;第三点在最终的大结局湘菱的信中。
这三个点独立来看,已很有意味;三点之间彼此还有很多相互照应的妙处;如果结合第一部的结局,更值得人反复玩味。
本想一一道来,但觉不如言尽于此,由各人自己去琢磨其间的妙处更好。
你再走的那么远,我就不爱你了(献给所有80后TVB和亚视迷,非此情结者慎入!
)依稀记得当年看金枝欲孽时在读大学,还没有连载的概念,只是具体全部出来后,马上一股脑儿看光了。
对于我这个狂热TVB粉丝来说,金一的结局实在让人难过,看完后忍不住自己给改编了个结局,还意淫着编剧的N种假设。
实在过瘾!
当初想看金一,完全是冲着阿佘去的,十足的佘诗曼粉丝,自从看了TVB电视版《胭脂扣》后就非常喜欢她,所以此剧也是对她的支持,当然还有林保怡(从《大时代》中开始喜欢)、黎姿(当年那本和郭富城演的电视,想不起来名字了)、张可颐(古天乐版《神雕侠侣》)、至于大爱的如妃,那渊源更长了,当年的姚晓蝶(《我和春天有个约会》)至今耳边还能响起那悠悠的萨克斯。
她和江华实在是般配,试想如果金二的陈豪一角换成江华会是怎样!
好了,好汉不提当年勇。
对于如今的TVB,我只能缅怀,不能认真。
只能看看旧人,怀念一下。
当金二打算拍续集起,心中就产生了无数个问号,毕竟阿佘、黎姿都已经不在,那会由谁来担当呢。
看到第十集,有点忍不住就写下此文发发牢骚、吐吐槽!
第一、陈豪的妆在浓,烟熏妆在深也敌不过当年的孔武了。
同时个人感觉他不太适合演这种狠角色,更偏向他在那个月饼电视剧里大哥的角色,毕竟不是偶像派,古装扮相不咋的。
第二、大爱的杨御医已经不再了,如今TVB是三号男主角翻身的好时机,自从黎耀祥凭借“人生有几个十年”当影帝后,TVB一批二、三号男主角纷纷上位。
郭政鸿、李思捷、 黄长兴、 蔡淇俊 、高钧贤、敖嘉年等。
在金二中的御医是如今50岁的曹永廉,虽然在《大太监》中表现出色,可此剧中感觉太弱了,完全没有当年林保怡“红粉中游刃有余”的境界。
第三、伍咏薇一笑,旧事又上心头。
剧中,如妃等妹妹来看戏,正要走人时, 妹妹伍咏薇来了,微微一笑,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戏王之王》中的小曼,小曼还在,可吕颂贤已经不再。
剧中的这个太妃似乎是个复仇角色,当年的仇恨始终放不下,毕竟无聊的生活需要有些斗志。
当复仇成为习惯,那又岂能这么简单。
第四、伏笔千里,没完没了。
如果说到吊胃口,那么一两集可以接受,可如今到了第十集我还是没看出个所以然来,语文中所说“为下文埋下伏笔”,可这个伏笔太远了,如果不是TVB粉丝,我想谁都不愿意等。
第五、如妃变成“老娘舅”和事佬。
宫女、嬷嬷、太监斗。
同时如妃身边的姑姑戏份明显多余如妃了,不知道是不是戚其义为其女友量身定做的。
第六、内心戏太弱,恍然大悟过少。
对戚其义还是十分崇拜的,个人觉得他编剧的戏中有一本《火舞黄沙》是被小看的。
其实这本戏心不错,不知什么原因议论者很少,收视率也不高。
第七、新人太嫩,没有潜力股。
我们看《甄嬛传》时,其实也有很多新人,但感觉就很舒服,比如眉庄、比如甄嬛的丫鬟等。
但此剧中新人也有,却各个不舒服,始终让人提不起兴趣。
当年的张可颐在《神雕侠侣》里也是配角,可就是让人感觉清新。
第八、选人失败,关礼杰的昆曲扮相实在不堪,当年国际刑警中的帅气已经不在,廉颇老矣。
演他老婆的倒是年轻,可为何总是一个表情。
黄德斌最出色的演技也只留在了《珠光宝气》。
太监马新满如果让敖嘉年演个人觉得更好。
第九、此片的浓缩版可以为昆曲微电影。
几乎每集中都能找到昆曲的声音,让我这个对昆曲一无所知的人也开始想学习昆曲了。
第十、金枝欲孽2实在走的太远了,让我开始不习惯这样的思维方式,也许年纪增大更喜欢轻松,放松的影视作品,如今的TVB只有那种超长剧集的家庭剧,还有点当初的味道,其余的似乎毕竟变味。
只能望洋兴叹了!
也许最近收到“致青春”的感染,也开始怀念当年的青葱岁月了!
怀念初中时每到双休日,就看着有限电视里播放的那些香港电视,《戏王之王》、《银狐》、《大时代》、《鉴证实录》、《刑事侦缉档案》、《创世纪》(好像是央视放的)那个美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看着如今的90后、00后追看青春偶像剧,为人物的感情纠结时,眼下已经没有任何TVB剧集能让我双休日呆在家中追看的了。
所以往事只能怀念。
在这个宫斗剧泛滥的时代,很多电视剧与其说是宫斗剧不如说是偶像言情剧,想象在一个人人都尔虞我诈的皇宫内院,一群帅哥美女没心没肺的谈恋爱,所有的所谓矛盾都来源于主角们各种狗血的排列组合。
港剧确实没有像很多内地狗血剧那么多的漂亮场景,华丽服装,由于各种原因,港剧还是脱颖而出了,因为不管导演还是编剧还是监制还是演员都有着很优秀的人才。
戚其义一贯不喜欢用小花,估计很多小朋友们一看到这群并不十分养眼的演员就没看下去的欲望了。
电视剧开头确实有点混乱,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人物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整个视野也会逐渐打开,皇宫内的人明争暗斗越来越激烈,为了不同的原因,这个是很多大陆狗血剧不能比的,戚其义很多电视剧都很精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真实,可能我看的并不多,但是天与地,火舞黄沙,金枝欲孽1都是很精彩的港剧,人的一生有很多生不由己都被戚其义很好的诠释。
此剧演员阵容也还是很强大的,估计很多小朋友冲着1的名气来看的然后并不是他们现在喜欢的类型而果断弃了所以给了很多差评,其实就第二部来说,比起很多狗尾续貂的作品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了,港剧在某些方面承袭了英剧的内涵,但是又碍于某些相关部门,所以只能以更内涵的方式呈现一些很内涵的剧,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像天与地那种情况。
纵观整体,此剧质量还是挺高的,值得一看。
《金枝欲孽Ⅱ》真的很晦涩,难怪香港师奶们不买账、收视率跌破谷底。
作为戚其义和周旭明搭档在tvb的告别作,金枝Ⅱ必然承载了很多他们的想法和表达,两部《金枝欲孽》间的互文关系是比《天与地》和《心战》更加高概念的设定。
人们需要故事。
宫闱之中有的是孤独和寂寞,他们需要凄美的爱情传说来坚定信念。
宫外平民百姓更需要神秘后宫的风流韵事来做饭后谈资,最精彩的故事主角有如妃,宫女和侍卫,也许正是金枝欲孽Ⅰ的故事。
金枝Ⅱ的如妃温婉贤淑,与金枝Ⅰ野心勃勃、嚣张跋扈,浴火重生的凤凰如月大相径庭。
金枝Ⅱ的结尾,两个平行宇宙的故事在如妃的梦中交织。
究竟金枝Ⅰ和金枝Ⅱ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梦,谁是庄周、谁有是蝴蝶?
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如果梦足够真实,人又真的有能力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吗?
湘菱、淳太妃、杨梓轩、高流斐、尔荷与玉莹、安茜、尔淳、孙白杨、孔武,包括两个如妃又是怎样穆赫兰道般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
金枝Ⅱ的另一位女主角是当年遗憾错过金枝Ⅰ的蔡少芬,作为戚家班的绝对主力,蔡少芬处理湘菱这个复杂的角色自然恰到好处,足够令人信服。
文艺气息挺浓的,当然,师奶们不会喜欢了,所以,收视走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儿,想想之前的《天与地》和《心战》,这是多么好的两部剧啊,不也是收视惨淡吗,戚其义、周旭明二位创造过神话,看读出他们是在谋求创新,至于收视吗,不要强求啊。
虽然离不开要谈钱,如果你只是为了钱,那很简单,拍偶像剧就好了,反正那些脑残的师奶们喜欢啊,师奶当道的中国,想冲收视并不难;但一部作品的好坏,又岂能用收视点击去衡量呢
看电视,看书,就像吃饭,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口味。
而这个口味不一定是不变的。
比如,以前,我讨厌吃胡萝卜,讨厌吃生姜和葱,绝对咽不下去苦瓜,现在不但都喜欢吃了,还可以用甜口的菜下米饭。
好吧,扯远了,我想说的是,要是以前的我,估计也不喜欢《金枝欲孽2》,或者看不懂(恩,好吧,我对看懂也没有什么概念,说的比较诚实一点,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懂编剧的意思),只是,现在的我很喜欢,那是一种窝心的压抑,心里有无数的感觉咕嘟咕嘟在泛滥,以前,我为福雅为香浮哀叹,现在自己止不住的忧从中来——或者说,有一种共鸣的感觉。
恩,很多人喊叫看不懂啊看不懂,我觉得是把金枝欲孽2和1往一起靠了吧,第二部要是换个名字会不会好很多?
要我说,就叫《游园惊梦》吧。
嘛,说说正题,评论一下第二部。
等了好久,终于打开片子的一瞬间,戏台上,有人长身玉立,白袖一舞,颓废的金粉纷飞,婉转的女声低低唱道“明明是深闺里的梦——”我呆呆地坐在电脑前面,好像一只年华老去的细手握拳在我心头一扣,果然有种“有人模仿我的脸,还有人模仿我的面,但无法模仿正宗的老坛酸菜!
”的感觉,虽然换了曲子,但是依旧是BEAUTY AT WAR的赶脚!
哈!
开僧!
慢慢地,浑身酥掉。
到最后陈豪的念白起,禁不住有点哽咽难抑的伤心(好吧,卤煮本身就有点容易情绪起伏大。。。
)——中秋好月谁受用剪西风泪雨梧桐瘦骨阑珊加沉重听遍天外哀鸿草际寒蛩响彻那纸条窗缝恨悠悠一场大梦!
卤煮觉得有点眼熟,翻了下,看到《牡丹亭》中有此一段“你便好中秋月儿谁受用?
剪西风泪雨梧桐。
楞生瘦骨加沉重。
趱程期是那天外哀鸿。
草际寒蛩,撒剌剌纸条窗缝。
”顿时怔住,不知今夕何夕,这种缱绻难言的赶脚,除了诗文上可以看见,终有有人能拍出来了!
心里稀里哗啦的,被片头曲惊艳到!
决心把金枝看下去。
第一集看完后,心里有点沉沉的。
金二会被人骂吧?
这几年看了些日本的片子,自己的耐性和脑补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可是,这样的片子一般人的耐性是熬不住的吧?
看到很多地方在对比《甄嬛传》和《金枝欲孽》。
我个人以为,金1的计谋布局胜甄嬛,但甄嬛制作确实精良而且平易近人,引用诗文什么的都是易于察觉到的美丽。
但是,甄嬛像是描述了只是一个人,金枝欲孽1是一个地狱,甄嬛得天独厚,像是玩游戏一般步步升级。
金1众人各有痛苦难解,尽管巧笑倩兮,依然身缠恶鬼。
金2,已经不能和二者共论,金2好像一场幻梦,真真假假,流言蜚语,人人话中有话,消去了剑拔弩张,所有肥皂剧应有的勾魂处都像婉绣的年华一样,被压在了阴沉暗藏之下。
有人说,不过是看电视剧,我们白天这么累晚上想轻松看人恐吓斗狠,拍的这么晦涩缓慢至于么?
恩。。。
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开头就说过,看电视剧就像吃饭。
一个人吃不惯煎饺就米饭,为什么要来日式食堂,不去旁边的四川大排档?
天天吃惯了一荤两素的快餐,无论如何也想试试不一样的意大利面吧?
如果师父再把意大利面做成了快餐味,那就更令人沮丧了吧!
这时候其实想,导演编剧确实很难做。
迎合观众吧,大众的口味早已厌倦。
做自己的风格吧,自己的口味大家也不一定能接受。
我就不相信这个世上有人永远都走运!
这个世上何必算命?
我们知命就可以了。
——依稀记得两句局中人的台词。
金枝欲孽2会不会好?
这个。。。
过去的荣光不一定会持续,也不一定会成为定局(呵呵,生活中到处都有测不准原理啊!
)。
随势而动,君子不器。
一家之言不成定论,但要是投票的话,算我支持的一票。
金枝2的结局太过精妙,周旭明和戚其义这对黄金搭档可谓费尽心血,台词布景剪辑演员表演都是帧帧机关,错过一处对全剧的理解都是天壤之别,看金枝2有点像读通俗散文版的红楼梦,气质文艺的一塌糊涂。
细节精致的东西从来都不嫌多。
纵观周旭明和戚其义这么多年在TVB的作品:心战/火舞黄沙/珠光宝气/金枝欲孽系列/创世纪系列/天地豪情等,他们在一起总是热衷于刻画一些大时代洪荒背景中各色性格人物的爱恨情仇,只是背景不管怎么变换,有些东西基本是一成不变的,除了永远不会让你出戏的熟悉面孔,还有就是:不管坏人有多坏,好人有多惨,主人公追求的东西有多极端困难。
大结局总会告诉我们,人怎样活才会开心,才会是过得好。
以前我会说这是心灵解放上的东西。
今天看完金枝2,我终于找到了这句点睛的台词:只要内心圆满,人才能活得自在。
金枝2作为这两位大师离开TVB的终结篇。
此曲甚好。
对TVB其实有很多情节!
周旭明和戚其义的作品也都必看。
只是好戏总有散场的时候。
最后借用如妃代笔香菱所写:就望从此记挂心头,相伴江河岁月,来生再续,珍重 ……(个人认为这是戚其义和周旭明借如妃之口想和观众说的)
一星如妃,一星最后一集金1的大梦。到底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又有何分别。
所有的人都是吃饱了撑的。这部戏的皇帝连酱油都不打
强行续集,太拉垮了
这部戏我真的是冲着邓萃雯和蔡少芬给的三星…… 剧本惨不忍睹 我知道你们想说人生如梦 但是搞那么多洒狗血的情节 弄那么多打酱油的角色 铺那么大的排场还不见好就收 非整出那么烂尾的结局 还自以为和第一部呼应…… 造成的负面影响我重看了一遍第一部都没补回来……
所谓的续集永远没有第一部经典,再一次发生~
唧唧歪歪的真能啊
不好看,跟第一部差很多
我觉得金枝欲孽2已经把宫廷剧带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创造了另外一种高峰!
不知所谓
不知所云
无法赶超金枝欲孽1,没有真正的宫斗,编剧又打造了第二个刘三好——如妃娘娘。苦口婆心,一心为他人着想。个中人物并不立体,角色性格单一,毫不灵活。除却台词较TVB其他剧显得考究,别无亮点。
最后一集太引人落泪!分分钟加一颗星!
1就没看下去,2怎么卖起百合来了?不管了,弃
看到陈豪 瞎了
从未看一部电视剧如此小心翼翼,生怕错过每一句台词。这部戏不是给那些无脑师奶看的,是给有心人演的。
长篇文艺片。和1的互文挺妙的。
其实我觉得挺好看的,叙述很平淡,娓娓道来。不同与金1是有情节有故事,金2更像是散文,淡淡的。大概年纪大了,觉得这样很淡很平,其实也很不错
弃
觉得好白痴啊。。。导演又想要把一部师奶剧拍的文艺看得好纠结。里面的人物每个都是自己找事来自己受罪啊。最好看的一点就是如妃回忆上一部的情景。。。。ps,一直觉得这个如妃是四奶奶附身了还是怎样,完全没有如妃的气势了。。。。
回忆完第一部接着第二部,原来以前是看过的居然一点印象没有。连着两部有种温故知新的感觉,可能年岁渐长体会也不一样了。开始跟着弹幕也不知所云,等看到最后,却有种庄周梦蝶、人生如戏之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虚虚实实……窃以为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发人深省……